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部 > 歷史演義

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2000字(精選3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2000字(精選3篇),歡迎大家分享。

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2000字(精選3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2000字1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政府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群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群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群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再後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說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鑑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係,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著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趙雲開始跟隨公孫瓚征討,後投靠劉備,當陽長阪惡戰,趙雲幾進幾齣,殺得曹軍聞風喪膽。保護劉禪和甘夫人安全脫險。劉備入西川,趙雲隨諸葛亮、張飛等人沿江而上作為援軍,為平定益州做出了貢獻。劉備死後,趙雲跟隨諸葛亮北伐,子龍單騎退追兵。為蜀漢立下赫赫戰功。在演義中,趙雲英武瀟灑,武力超群,數次成為孤膽英雄,被劉備贊為“一身都是膽”,是深受我國民眾喜愛的小說人物之一。

在《三國演義》中,趙雲以一個濃眉大眼,闊面重顏,相貌堂堂的英氣少年形象出場。他一登場即和河北名將文丑大戰,救了公孫瓚,曾和多名三國名將對戰,衝鋒陷陣未嘗敗績,長阪坡救阿斗時,連續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智取桂陽時,更是展現了他過人的機智和出眾的謀略。隨諸葛亮弔祭周瑜時,因趙雲帶劍相隨,吳將無人敢動諸葛亮。漢水救黃忠時,讓魏國名將張郃、徐晃心驚膽戰,不敢迎敵。劉備去世之後,曹魏五路犯蜀,趙雲把守陽平關,一將當關,萬夫莫開。七十幾歲時仍為蜀軍前鋒,陣前力斬被作者稱為“有萬夫不當之勇”的西涼大將韓德一門五將。

《三國演義》中劉備為漢中王時封趙雲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等五位將軍為蜀漢的“五虎上將”,五虎將之名因此成為人人朗朗上口的三國勇將代名詞。而趙雲又有許多機智應變、忠君為民的出色表現,因此在《三國演義》中的趙雲,其形象是文武雙全、近乎完美無缺的。

三國演義讀後感2000字2

三國是一個風雲變幻,滄海橫流,英雄輩出,令人神往的時代,不知多少蓋世英雄在那裡大顯身手,叱吒風雲,正可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從天下大亂到諸侯割據;從三國鼎立到重歸統一;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這是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正史記錄,野史傳說,戲劇編排,小說演義;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評點;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眾說紛紜;成敗得失疑竇叢生;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先生站在平民立場,通過現代視角,運用三維結構;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生;一家之言品三國。

看完三國演義,才感覺到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寫作能力,羅貫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關羽的義、張飛的直、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讓讀者都與故事的劇情融合為一體,隨著故事劇情的高潮而起伏,使人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故事編排得宜,緊張刺激,使人有一種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處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亂世之中,《三國演義》不僅是在當時有一種象徵的功用,也是令一種體制的創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說的典範之一,所以,《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書,每閱讀一次,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文學素養也提升了許多。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幹,無不個極其態,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如果說魏國在三國裡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衝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佔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佈陣。

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訊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封建統治時期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所做所為給後人很深的印象。現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可能是因為他的兒子篡了漢。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曹操還是個實幹家,曾經行刺董卓,矯詔聚諸侯討伐董卓。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偉大之處。

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著成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要忠義,也應該要有誠信吧。如果一個人把現實生活中最為寶貴的誠信也丟掉了,那這個人還有什麼呢?金錢、地位、官職?這些都是次要的。誠信是一個人的永久身份證,如果沒有了誠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後指指點點,你一定會覺得非常難過,這些又豈是金錢、地位、官職能彌補的。所以,我們要開啟誠信的大門,要用我們永久的身份證去面對人生。

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三國演義讀後感2000字3

明清以降,以《三國志》為基礎版本的《三國演義》流行於世,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古典小說之一。三五百年,讀三國志之人寥寥,而熟知三國演義的人不計其數。粗略認知文字者不言而喻,即使目不識丁者,說起三國人物及故事典故者也能侃侃而談,久而久之,以三國演義取代三國志為學識途徑者不勝列舉,除專業治史者心中瞭然意外,其他人即使號稱有文化之讀書人也以三國演義代替三國志而瞭解歷史。

三國志為史書,三國演義為文學作品,雖說文史不分家,但是總有各自的特質,非專業不足理清。雖然史書不乏偽史,但是較之文學作品,其偽處在於真假及論證手段,而非對人物事件之描繪,史書以求真為第一要務,而文學作品以表達情感為創作之起點,史書不如文學作品行筆可以放任無忌,天馬行空。雖然好的史書成果也可作為不錯的文學作品,但是雙壁之後,難見文史俱佳之作,尤其是唐代以來,官修史書佔據主導,正規化和法度日益完善,褒貶體制據以官方之態度,不可恣意,故而威嚴肅穆有餘,而趣味活潑不足,如非科舉應試之用,亦非讀書人娛樂消遣之物,至於市井之民,受學識境遇之限,一無接觸熟識的條件,二實為理解深究有困難,所以以真實為首要的史書並不在世間流傳,造成人民並不知真史。對真史的認知空白使各自略帶歷史因素的世俗文學可以代言歷史的機會。

各自標榜反應真相的大眾文化大行其道。文學作品以表達情感而為其宗旨,而市井文化在旨在抓住大眾民眾的精神需求,以中國傳統社會的文化傳統和大眾文化水平狀況而言,通俗易懂和入鄉隨俗成為大眾文化創作和推廣的必要條件,否則曲高和寡,難覓知音。宋元以來,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市民階層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長,為專門以文娛業為生的行業生存產生了可能,形成了市場規模和發展條件。雖然市場潛力巨大和發展前景美好,但是對從業者而言,挖掘市場潛力、開發文化資源和吸引文化消費者事關其生存發展的大事。受其自身文化水平侷限,註定了最初的文化產品創作者難以製造出格調很高的作品,不過與大眾文化水平的對接,正好使創作者和消費者達成了不錯的連線。宋代瓦舍中說書人的話真好是聽書人能懂的,這就足夠了!反正,如果說書人水平過高,大眾就消費和消化不起了!戲劇作品也是如此。

元代時間雖短,但是在文化發展中卻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階段。那就是特殊的政治環境和政策特點使大量的讀書人進入到了文藝創作之中,並且最重要的因素是,他們不再是如唐宋文人士大夫的文藝創作,不是玩票,而是專職人員。這導致了元代以來,文藝的發展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有了更高的格調和豐富的色彩。市場經濟的繁華也促使了文化市場經濟的發展,更多的人更多的錢在這裡流動,使元代以後的大眾文化的'市場總量更加龐大,文化產品由粗糙變得更加精緻起立。華美的包裝和豐富的內容讓實際上在精神和文化上還比較貧瘠的大眾認為真就是高格調了,就是最好的了,就如暴發戶們看到一個不錯的奢侈品一樣,已經得到樂需求和滿足,同時對於大多數工商者而言,他們的思考力也是很有限的,辨別的能力在缺少專業知識和方法的條件下就會基本沒有作用。

為什麼並不非歷史真相的《三國演義》卻取代《三國志》大行其道,甚至成為大眾對歷史認知的主要文字,它的價值與合理性在那裡?

三國演義的價值不在於這部作品內容的本身,而在於它形成的過程和影響他的因素,為什麼它會與三國志有諸多不同,這些不同產生的原因是什麼?他不是反應的東漢末年的歷史,而是反應明清以來大眾的心理需求和價值取向。它在大眾中流行,行為一種與大眾交流的語言,一種江湖的規範。他的歷史價值不在於反映東漢末年的真實歷史,在於潛在的流行方式和產生的作用。並不是因為努爾哈赤讀了三國演義,瞭解了三國時期的歷史就有了更好的政治能力,而是,他讀了三國演義,就可以更好的瞭解統治者面臨的普羅大眾,人數眾多的民眾他們流行的價值取向和對話方式,比如“義”的認同。雖說忠義不分,但是廟堂之上,以忠為主,廟堂之下,江湖之中,義才會大行其道。怎樣理解和使用這個義的作用,可以讓統治者和治理中更好地瞭解和使用民眾,做好控制和管理,提高自己的統治力。法律法規在顯性的,是明規則,而這些道義是江湖中盛行的潛規則,是隱形的,它與國家的政府的發展制度並行存在,在普羅大眾之間默默實行,對國家的政府的作用或好或壞,是一種無形而又綿長存在的理論,不容忽視,可亂可興。是一種民眾的力量,有創造力也有破壞力。天使和魔鬼實際上都是合二為一。亂世之際,法紀綱常敗壞,和國家法制照不到的地方,這些潛規則都在大行其道。

批判性地讀一本書,不僅要知道作者在書中講了什麼,還要思考和能明白他為什麼這樣講和怎樣講的。

現在讀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處理資訊的能力,包括辨別的能力,分類的能力,歸納和分析的能力,最後才是記憶的能力。否則記得是偽造的內容和雜亂的知識,不成體系,不能完成創作和指導作用,甚至是誤導,那麼讀書不僅無用,還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