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部 > 歷史演義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精選1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精選15篇)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1

我最喜歡的小說就是《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講述了從東漢末年黃巾之亂到公元280年約11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書中不但講述了桃園結義,煮酒論英雄,過五關斬六將,火燒赤壁,借東風,長板橋,大意失荊州等一系列生動有趣的故事,也塑造了曹操、郭嘉、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孫權、周瑜等鮮明的歷史人物,其中有的足智多謀,有的狡猾奸詐,有的疑神疑鬼,有的人物忠義勇敢。為了追尋歷史的真相,我甚至還買了本白話《三國志》作為印證,以便探尋更多的真相。

三國時代,戰火紛飛,英雄輩出,有許多各具特點的人物,但我最佩服卻在小說中被稱為奸雄的“白臉”曹操,也許是作者羅貫中的“尊劉”的傳統思想,他寧可歌頌漢室外系子孫-劉備,而把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也是三國(魏、蜀、吳)中魏國的奠基者和主要締造者-曹操說成反面角色。但我覺得曹操的經歷是最豐富的,關於他的的典故也很多,如望梅止渴,割須棄袍,說曹操,曹操到,火燒連環船,割發代首,挾天子以令諸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還有他促成的典故也不少,如溫酒斬華雄,周瑜打黃蓋,過五關斬六將,草船借箭等。

在東漢末年,如果何進、袁紹聽從曹操的勸說,也不會有什麼後面的.董卓之亂、三國鼎立,恐怕也不會有那麼多波瀾壯闊、引人入勝的歷史故事了。在各方諸侯都害怕迎接漢帝,擔心自己權利受限,不能獨霸一方時,果斷接收漢獻帝,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有力局面,說明曹操有明銳的政治嗅覺。在劉備還未獨霸一方之時,就慧眼識英雄,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收留關羽,義放關羽,給自己赤壁之敗後留有生路,真是看人達到入木三分的地步。在與袁紹的官渡之爭中,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軍事才能盡顯出來。同時他的詩也是大氣磅礴,是個文武全才的人物。也許曹操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英雄,但過人的膽識、做事的氣概,卻叫我很是佩服。真如易中天所總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

一想到《三國演義》,耳邊就能響起古典劇《三國演義》中楊洪基那深沉而雄渾的音調“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真是令人神往,令人神思,恨不得人和思想一起插上翅膀穿越千年時光,去追溯令人嚮往的歷史……。而這一切都緣自《三國演義》——心中永遠的經典《三國演義》。

我喜歡《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2

《三國演義》時一部斷代歷史小說,它描寫公元184年到公元280年近一百年從黃巾起義到西晉統一結束的故事。歷史上的三國時個戰亂紛紛,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時代,不是我要幹掉你,就是你要消滅他。我想“爾虞我詐、烽火連天”就是三國本色!而正是因為這“爾虞我詐”三國這部小說才顯得更有看頭了。下面我就談談三國中比較出名的幾個,並且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劉備、曹操、諸葛亮吧!

劉備有遠大的理想,自想統治天下以來,就報著“上報國家,下安黎蔗”的理想。比如在《劉玄德攜民渡江》、《劉備摔阿斗》等書中都說劉備他與人為善,寬仁待民,總不顧自己而去顧及人民的優秀品質。在第七十七回、七十八回中,當他聽說關羽父子兩個遇難,昏絕於地,一日哭絕三五次,後來張飛死後也是如此,而這種現象在古代君主中十極為罕見的,這一點更加說明了劉備不僅是個仁厚君主而且還是個義氣大哥,令人敬佩呀!

《三國演義》中以“奸”著稱的曹操可謂稀才如命,他一生都是招納人才,他對劉備、關羽十分敬佩,可因為是敵人,他十分惋惜這兩個人才沒有在他手上,但是他這個人從來都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一但發現這個人有毛病就把他殺掉,連小孩如果說一句頂撞他的話也要被殺頭。他曾今有一次無緣無故殺了他父親朋友呂伯奢一家,並揚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我”充分表現他奸詐毒惡的特點。當年楊修就是因為在才華上高過了他才被殺掉,可見他妒才的心理。嗨!我為在他手下死去的無辜人們嘆息,生命多麼可貴呀!

諸葛亮這個人我認為是《三國演義》中最有傳奇色彩的 一個人,但我上網一查,其實所謂呼鳳喚雨、神通廣大的諸葛亮,只是“平凡”人一個,只不過他掌握現在的氣候學罷了,但在古人眼中他就很不簡單。比如借東風就是他利用“氣候學”看天氣,之後才為周瑜引起了歷史上的火燒赤壁。直到現在我還記得“死諸葛嚇走活衝達”這一故事,講的是諸葛亮死了還可以用木偶退兵,真是令人稱奇呀!總之諸葛亮成了現在智慧的`代名詞,人們總是用他來形容人聰明,料事如神。天下少有呀!為天下有這樣一個不僅神奇而且忠君的人讚歎!

言歸正傳,我認為《三國演義》中誰都有錯,戰爭帶給人們的只有災難,誰家孩子不是孩子,有誰想過那些為劉備、曹操、諸葛亮死的士兵和無辜百姓呢?他們沒有過錯,只是遵守了一種“士兵”就該上戰場的規定,是有君主的命令而已。如果不是那些想稱王做霸的人挑起戰爭,而天下太平的話,會有那麼多人死嗎?我們現在人還是要維護世界和平的好哇…….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3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東漢末年,朝廷腐敗,宦官當權,民不聊生,天下大亂。張角兄弟揭竿而起,於是黃巾農民大起義爆發。在此形勢之下,各地豪強或為自保家園,或為稱雄一方,紛紛建立地方武裝,這就形成了各路豪強的割據之勢。中國大的地,群雄逐鹿,各霸一方。

為鎮壓黃巾軍起義,東漢朝廷在全國招兵,在幽州地面也有了招兵公文,這就引來了一個大英雄劉備。這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算起來也是東漢王室的遠方直系子孫。他雖然目前淪落民間,以販麻鞋和織蓆為業,卻胸懷大志。他身長七尺五寸,頗有龍子風采。劉備擅使一對雙股劍,足智多謀,特別喜歡結交英雄豪傑,他見到招兵榜文,便與意氣相投的新教朋友張飛張翼德、關羽關雲長在桃園裡結拜成兄弟,(桃園三結義)劉備為長兄,關羽、飛依次為弟。三人決心投軍殺敵,報效國家。二弟關羽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脣若塗脂,擅使一口重七十二斤的青龍偃月刀,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如巨雷,擅使一隻丈八蛇矛。兄弟三人勇武過人,有萬夫不擋之勇。他們投軍後立下許多戰功,還救出了被張角擊敗的董卓。但因劉備地位低下,只當了個小官,擊退黃巾軍後,他們棄官歸鄉。

宮廷內宦官專權日盛,朝政日亂,人民怨聲載道。各地戰亂又起,劉備又帶二人復出,因為平定漁陽之戰有功,劉備被封為平原縣令,有了一支自己的人馬。

不久之後,漢靈帝死,幼小的漢獻帝即位。幾番爭鬥之後,朝政大權又被奸相董卓把持,董卓驕狂殘暴,引起眾官的不滿。曹操是一位頗有心計的人物,他刺殺董卓未成,設計出逃。曹操在陳留帶起一支兵馬,推袁紹為盟主號召天下兵馬共討董卓。在曹操討卓檄文的號召下,十七鎮諸侯起兵響應,直逼洛陽,劉備兄弟也在其中。討董大軍兵臨城下,董卓手下大將華雄出城迎戰,連殺盟軍數員大將。這時,關羽打發神威,溫酒斬華雄,(關羽溫酒斬華雄)即出戰時溫好的酒都還未涼就提華雄的人頭而歸。

董卓見華雄被殺,親自領著十五萬大軍應戰,他的'義子呂布驍勇善戰,武功天下第一,眾諸侯無人能敵。緊急時刻,張飛、關羽、劉備三英雄合戰呂布。(三英戰呂布)迫於形勢,董卓放棄洛陽,劫持皇帝遷都長安。各路豪強佔據洛陽後,長沙太守孫堅尋的一枚傳國玉璽,便心生異念,找個藉口返回江東,已圖霸業。袁紹聽說後大怒,聯合荊州刺史劉表半路截擊孫堅,從此孫堅與劉表結怨。各路諸侯也各懷異心,不久便各自散去。曹操投揚州,袁紹到關東。劉備仍回平原縣當縣令。此後割據一方的梟雄之間不斷髮生戰爭,多有梟雄戰死。此時董卓中了王允的美人計,因美女貂蟬與呂布發生衝突,呂布殺了董卓,但董卓的舊部殺回長安,呂布抵擋不住,逃出關外投奔袁術去了。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4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耳邊彷彿又傳來了這句富有哲理的話,使我再一次想起了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其實在我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是有一些吃不消的,我無法理解書中的場景,語言所富含的意義,越往後就越進入角色,最後就完全沉醉在裡面了。書中的人物就彷彿在我的面前,訴說著他的喜悅,他的無奈,他的憤怒……

在書中,我非常敬佩大英雄劉備,關羽,張飛,趙雲,他們驍勇善戰,又那麼仁義。而我最喜愛的,是聰明機智,凝眸知地理,仰面識天文的臥龍先生諸葛亮,他的心中彷彿就裝著軍隊,裝著陣法,三氣周瑜,七擒孟獲,圍魏救趙,罵死王朗,火燒赤壁,遺計斬魏延……他一次次的令讀者感嘆,其中,使我最感興趣的是,三氣周瑜,他的計謀使人忍俊不禁,他吩咐趙雲守住城,待周瑜來到時,又令人去攻周瑜的寨子,他們的口號是:“活捉周瑜。”周瑜氣得箭瘡復發,跌下馬來,被人抬了回去。到半路上,又看到諸葛亮在山腰上彈琴,彈得正是周瑜的曲子《長河頌》周瑜是個小心眼的人,平生最嫉妒諸葛亮,於是就要和他一決雌雄,讓軍士們向上衝,還沒上去,諸葛亮安排的蜀軍,就出來了,吳軍寡不敵眾,直接就愣住了,周瑜於是又氣暈了過去。最後就去世了,生前最後一句話是:“既生瑜,何生亮!”

看到這裡,我不禁覺得,周瑜太小心眼了吧,嫉賢妒能。可諸葛亮卻說:“周瑜不是嫉賢妒能,他是恨諸葛亮這樣的才幹為什麼不能為吳國所用,否則也不會讓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去勸說諸葛亮降吳。

在書中,我最快樂的就是看到敵人中了臥龍先生的計策,或者被蜀國大將打敗,最痛苦的`就是看到大英雄們一個一個的死去。關羽,張飛,趙雲,劉備,諸葛亮……特別是看到諸葛亮與世長辭的時候,我的眼淚就在眼眶裡打轉,臥龍先生自從劉備去世後,為了報知遇之恩和託孤之重,一直兢兢業業,扶持幼主。可是,天妒英才,他還是在五十多歲的時候,去世了。那一天,一顆很大的星星從天空中墜了下來,他儘管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還是想著國家,他把平生所有的結晶留給了姜維,還令人做了他的木雕,給那些大將軍們留下了許多錦囊妙計,他把他的一切都獻給了國家,可歌可泣。

當然,在書中,這類忠誠的人,屢見不鮮,一次一次的令人感動,也告訴我們許多道理,驕兵必敗,兵不厭詐……讓我一生受益匪淺。感謝你,羅貫中先生,感謝你《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5

三國無雙,裡面的英雄任務特別吸引我。不知道為什麼一讀這本書就感覺自己置身於三國曆史之中,讓我欲罷不能。它的名字叫《三國演義》。說到《三國演義》這本書,你們應該知道吧,它可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裡的主要人物有:劉備、關羽、張飛、曹操、孫權、司馬炎、諸葛亮等,他們都是智慧的化身、不朽的英豪。《三國演義》這個故事發生在公元1xxx到公元280年,魏、蜀、吳三國為奪權而展開了較量。

裡面的人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桃園結義的三兄弟給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三兄弟中的關羽“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耍一把青龍偃月刀,騎著一匹赤兔馬,他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能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幾乎天下無敵。而且他很講義氣,孫權要他投降,要是不投降就殺了他,可是關羽還是不肯投降,結果英勇就義了。他是一個多麼難能可貴的忠臣啊!劉備也很重情義,但操之過急。他一看自己的兵力強大了,就一心幫關羽報仇,不料中了孫遜的計謀。張飛有些魯莽,而且沒有防人之心,在為關羽報仇的途中,因為喝多了酒,就被範疆和張達這兩個小人殺害了。

我最佩服的是諸葛亮,他是世上難得的人才。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個忠臣就是諸葛亮。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正因為諸葛亮足智多謀,為了輔佑劉備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操勞過度,年僅五十四歲就病逝了。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裡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衝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佔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佈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正中年時。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的)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只要有毅力,做好成功過程中的每一件事,相信成功一定會離不遠的。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6

今天,我成功地讀完了《三國演義》這一篇名著,因為自從買上了《三國演義》這一本書後,一直還沒有來得及讀,幸好有了這個很長的暑假,才讓我讀到了這麼好的書。

本篇小說主要從黃巾起義,終於到了西晉統一,以魏,蜀,吳三國的興亡為線索,描繪了三國時期尖銳複雜的統治軍事鬥爭

書中用大量篇幅描寫了幾次大戰役,如袁,曹官渡之戰,魏,蜀,吳赤壁之戰。每次 戰役各有特色。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些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生動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徵。

《三國演義》裡有好多好多的'英雄:劉備,關羽,張飛,曹操,諸葛亮......其中,我最喜歡裡面的諸葛亮。

他知天文、曉地理、識人心,他神機妙算、足智多謀,《三國演義》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人稱"臥龍先生"。他治國治軍的才能與兼虛謹慎、濟匯愛民的品格為後世樹立了非常好的榜樣。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輔佐,他向劉備提出了"聯吳抗曹,據有荊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對策。他為報答劉備三顧茅廬之思,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嘔心瀝血,積勞成疾",最後病逝於北伐前線五義原。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我要學習他的"忠"字,他是認定了劉備,就再也沒有投靠別人,這讓我很敬佩,想起當日本人向我們的國家進攻時,我們中國人可是出了不少漢奸,諸葛亮就像是當時跟著共產黨的將軍,不是小人,不會為了那個人的蠅頭小利而放棄自己的國家,放棄了自己的朋友或戰友,在那麼險惡的時期裡,他能那樣的忠義,真是不簡單!

說點兒難聽的,如果說咱們世界又爆發了世界大戰,真的,那時還會有幾個站在自己國家的,不跑向科技發達的國家的(尤其是那些小的國家),恐怕那時就屈指可數了吧!

所以我要做一個不背信棄義、不為了那蠅頭小利而放棄自己的國家、戰友和朋友的人。

從這本名著的時候我還收集了許多歇後語: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 關公赴會--單刀直入 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曹操下江南--來得凶,敗得慘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馬懿破八卦陣--不懂裝懂 董卓進京--來者不善 許褚鬥馬超--赤膊上陣 阿斗的江山--白送"。

最後,我要說,《三國演義》不僅讓我開了眼界,還告訴了我許多小知識和做人的道理,真是一舉三得呀!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7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談起三國,人們會不由自主地想到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我原來也非常崇拜諸葛亮,認為曹操是壞人,可是在看了陳壽寫的《三國志》後,我卻開始成了曹操的超級粉絲,三國志的讀後感。

因為他是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還是一個很好的喜劇演員。他可稱得上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全才。

說到三國時期最傑出的政治家,那非曹操莫屬。早期董卓作亂,是曹操先起義討伐,各地紛紛響應,後組成了一支盟軍,可大家誰也不願當先鋒,怕打戰會損失自己的兵力,削弱自己的勢力。各官僚整天沉迷於聲色,甚至還在內部內訌,發生火併的醜事。此時,只有曹操膽識過人,帶著自己微弱的部隊追擊董卓,雖然因寡不敵眾而敗,但也不失大將風度。並使他由本“名微而眾寡”而逐漸 “名揚諸侯”。

曹操還具有遠見卓識。在其他軍閥都忙著打戰時,只有曹操採用謀士的建議開始命令軍隊屯田。因而後來袁紹軍在吃桑葚,袁術軍在吃河蚌,而更慘的是還發生了人吃人的現象時,只有曹操的軍隊豐衣足食。我想:那些捱餓的士兵正想著怎麼逃出去,投奔曹操的大軍吧。這也是曹操軍能不滅的原因。

曹操的遠見卓識,還體現在:漢獻帝出逃,狼狽之極,袁紹等拒絕迎接時,只有曹操去救皇帝,抓住這個好機會逢迎來天子。“挾天子以令諸侯”,名正言順地利用朝廷名義行事,不斷擴充地盤,壯大實力。後來,當袁紹等悟出了迎奉天子的好處,想與曹操共享這張王牌,你說袁紹天不天真,曹操怎麼可能答應呢?

曹操本人又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凡是謀士想到的,曹操也基本可以想到,這是沒謀士時,他還能勝的原因。在延津,得勝的`曹軍返回途中突然遇見文丑軍,部下都認為應拋棄輜重撤退,而曹操下令等敵軍搶輜重時出擊,把輜重當誘餌,結果袁軍敗,文丑陣亡。

據記載,就連赤壁大戰,功勞也不全歸周瑜、諸葛亮。主要還是曹操軍中出了疫病,曹操的損失非常大,再加上赤壁大火,曹操只得把剩下的船燒了撤退。

曹操還是偉大的文學家,有許多詩作大氣磅礴,流傳千古。如《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些膾炙人口的名句激勵了古今中外多少人,生命不止,奮鬥不息呀!

曹操在生活是個很好的戲劇演員,他有一個招牌——“笑”!不管遇到什麼難事,都大笑面對,不管悲傷還是高興,可見他對待生活的樂觀態度,這也是我們應該向他學習的地方。

總之,《三國志》向我們介紹了一個全新的曹操,我們一定要看哦!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8

“女人啊,你的名字是弱者。”這句出自莎士比亞的名句,在中國也能得到應驗,在男人殘酷的政治和戰爭漩渦中,女人作為弱者往往成為被歷史忽視的人群。

作為女性,貂蟬為《三國演義》中純男性世界爭添了不少柔和的色彩,她是王允除掉董卓的法寶。可貂蟬的事蹟在歷史上沒有記載。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再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並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憤怒。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剷除了董卓。正是由於貂蟬的`出現,才有了王司徒巧施連環計的佳話,才有了呂奉先大鬧鳳儀亭的風波,才有了凶橫無忌權傾一時的董卓宮門前的被戮,才有了兒女情長武功蓋世呂布的門樓上的殞命。

貂蟬形象存在的意義就在於,在這個清一色男人爭霸的世界裡,成功地顯示出了一個絕色女子的膽量與智慧,正是這種非凡膽量的展示與高度智慧的運用,加速了漢末軍閥戰亂時代的結束,促成了一代雄才曹操、劉備、孫權等人的崛起,從而使已經風雨飄搖的漢室江山得以繼續延續。為報王允教養之恩而甘願獻身的貂蟬,被羅貫中稱讚的智勇雙全,捨身救漢的奇女子,看似女中豪傑,實為男人手心的尤物而已。

在男權社會下,年輕貌美的貂蟬剝奪了愛與被愛的權利,身不由己,踏入虎狼之穴,毫無保留地奉獻自己的身體,完成了男人所謂的“義舉”,但即使捨生取義,也難免被扣上“紅顏禍水”的帽子。貂蟬何其不幸!然而,自從呂布白門樓殞命之後,這位膽色俱佳的奇女子便就此不見了蹤跡。是隨失敗的呂布同赴了九泉?還是被勝利的曹操擄回了許昌?這個疑問從群雄爭霸開始一直到歸晉統一也沒有解開,是作者無意間忽略了這樣一個重要的人物,還是出於某種考慮有意識地避開不談?我們無從考證。電視劇《三國演義》中貂蟬已隨清風而去,化作了一片白雲。

貂蟬去了哪裡?她又能去哪裡呢?死亡是惟一可供選擇的結局,也是她解脫的惟一方式,走完卑微屈辱的一生,身後留下一段故事和一個莫須有的名字,生不得自主,死終得自由,是非對錯,美醜邪正,隨你們發揮演繹去吧。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9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描寫了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個國家的興衰史,這本書的主要內容講了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這五部分。讀完《三國演義》,真是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書中人物諸葛亮是智慧的代表,火燒新野、草船借箭、智取漢中、七擒孟獲、智退司馬懿無不體現了諸葛亮的機智才華。即使死後也能用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但智者千慮,終有一失,忘記劉備臨終囑咐,錯用紙上談兵的馬謖而失去了街亭,致使多年伐魏無果,未能完成劉備的遺願,帶著對蜀國無盡的牽掛病死於五丈原。

也許,諸葛亮再多活十年,隆中理想就能實現。我們現在要努力學習,多學知識,爭取象諸葛亮一樣足智多謀,但也要注意勞逸結合,養成積極鍛鍊身體的好習慣,為將來實現理想奠定基礎。

《三國演義》是一本企業家創業之書。劉備有很大抱負,找到張飛原始資助,又與氣度不凡、武功蓋世的關羽桃園三結義,拉起幾百人隊伍開工了,幹了幾年,業內小有名氣,屬中小企業,但不懂包裝升級,仍原地打轉。於是董事長劉備親自出馬,三顧茅廬,請傑出CEO諸葛亮出山,諸葛亮在隆中就將企業升級藍圖計劃完備,沒幹幾年,就打敗諸多競爭對手,商標“蜀國”上市了,佔市場份額30%。但傳到富二代“劉禪”手上,只知吃喝玩樂,不思進取,幾十年先輩創下的基業沒幾年就給玩沒了。

而曹操堪稱創業大師級人物,他既是董事長,又是CEO,集中了優秀企業家必備的'優點。優點一:會抓住機遇、投機炒作。刺殺董卓,膽略過人,隨後揭竿而起,“曹家”有名了;優點二:重視品牌的建設。挾天子而令諸侯,實現了品牌的跨越式升級,成了壟斷國企,中小企業已無法與他競爭。優點三:知人善用、用人之長,愛惜人才。曹操有許諸、典韋、張遼、徐晃、曹仁等千員猛將,謀士無數,在魏國發展的過程中從來不缺乏人才。即使這樣,在競爭對手關羽走投無路時仍收留並待為上賓,趙雲單騎入百萬軍中救幼主時曹操不忍用箭傷之。在打敗袁紹後將手下通敵竹簡全部銷燬,將心比心,很有情商,氣度如虹。優點四:善於總結成敗原因,拿得起、放得下。經歷過火燒赤壁等無數次失敗仍談笑風生,總結得失,鼓舞士氣。不過,曹操疑心重,殺了名醫華佗,而害了自己。

讀完《三國演義》這部名著,我感到它裡面蘊含著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現在只能理解一點點,等長大了,一定會理解得更多。

閱讀能夠學到課本中學不到的知識,我漸漸喜歡上了閱讀,今後就讓良好的閱讀習慣陪伴著我們茁壯成長。這是我在暑假裡閱讀《三國演義》後的感受。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10

京劇舞臺上,白臉曹操冠帶輝煌,高唱:“世人害我奸,我笑世人偏。為人少機變,富貴怎雙全?”世人口中的“奸雄”,京劇當中的白臉,《三國演義》裡的無數典故,把曹操堆砌成奸詐的化身。然而,即便是“親劉貶曹”的羅貫中,也不得不為曹的才情與智勇所折服,也不得不承認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三國演義》中曹操首次出場,作者就借許劭之語定其為“亂世奸雄”,之後他湧出一系列政治、處世、用人及戰爭勢力,也論證了這一點。

曹操,我佩服你,我佩服你的有勇有謀。

當孫權年少,劉備寄人籬下時,曹操就已經是傑出的軍事統帥,到處廣聚人才,誘降義軍,擴充軍事實力。當董卓叛亂時,你卻可以獨自帶著七星寶刀前往行刺,勇氣可嘉。可知道,當時的董卓權傾一時,無人敢冒犯,更何況是深夜當面行刺,他的勇氣可以跟刺殺秦始王的荊軻相比。但是極少有後人能夠注意到這一點。當他行刺失敗,被董卓發現時,他隨機應變說是來獻寶刀,鎮定自若,騙過董卓。當走出相府的那一刻,他沒有任何顧慮,星夜飛離京城。結果證明他的.逃離時最正確的選擇。

後來,他為了鞏固自己的實力,能夠名正言順地實現自己的巨集圖霸業,就巧妙的運用了一招,“挾天子令諸侯”。他掌握這塊擋箭牌,果斷地除去其成就大業的絆腳石。

為了一展巨集圖,他不僅憑藉著自己強大的軍事實力,南征北戰,奪取了大片江山。他又設計使心腹大患劉備、袁術等人互相鬥爭,坐獲漁利。隨著勢力的壯大,曹操的行動由隱蔽轉為公開,大肆地擴充套件地盤。官渡大戰,他以弱勝強,大敗河北之雄袁紹,得到了冀、幽、青並四州,又相繼滅掉劉表,張魯等割據勢力,逐漸結束了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統一了北方。他是拉開三國鼎立之局面的第一人。曹操雄心勃勃,之後繼續逐鹿中原。面對孫權、劉備二強敵,曹操又憑藉他的智勇,或集中兵力對付一方,或使兩家相鬥從中獲利。建安20年,曹操再次率軍攻打東吳,又乘夏侯淵佔領隴石的時機,西取漢中,最終佔天下三分之二,為後代夯實了魏國基業。

縱觀整部《三國演義》,哪個人及得上曹操這樣軍事、政治、勇氣、謀略、才氣集於一身呢? 曹操是一個強人,有巧取豪奪的能力,橫衝直闖的勇氣,抑強扶弱的智慧。

我看曹操,你實乃一代梟雄也。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11

“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這是最能突出曹操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錯,但他的部下不能錯。他因為自己的多疑而殺了呂伯奢一家其他幾口人,在呂伯奢回來的途中竟然又狠心將他給殘酷殺害了——他是多麼的殘暴啊!因此陳宮才會理他而去——就是因為他的生性多疑,殘忍惡毒,使陳宮對曹操的看法完全變了,本來把他當做有偉大志向的人,現在又當做一個殺害親人的小人。

為得天下,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是孟德之雄才大略之體現,他不急於求成,知道韜光養晦,不掙一時之得,深謀遠慮,可是智者千濾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無意是他吃敗仗之原因。

他的野心亦能體現在他的生性殘忍,為報父仇,攻城屠殺百姓數萬,無辜的殘骸把汜水都堵的水洩不通。這與之前的叛軍之首董卓有什麼區別呢,不過就是一個是非正義的,一個是假正義罷了。

可是他的雄才大略依然為我們至盡傳誦。曹操是中國百姓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歷史人物。千百年來人們對曹操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英雄,有人說他是奸臣,但是我認為對他最好的評價是奸雄——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曹操有統一北方的'歷史功績,這是無法泯滅的歷史事實。在北方統一的戰爭中,曹操發揮了傑出的才幹,官渡之戰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曹操既是一個軍事家,也是一個詩人,在短歌行中曹操就發揮出了他的才華,這樣的詩句不是一般文人所能達到的文學意境。

曹操雖然聰明但是在赤壁之戰中他敗的是慘不忍睹,幾乎是全軍覆沒,然後他倉皇逃命最後也好不容易才撿回了一條小命,和他一起活下的手下也所剩無幾。這正是因為他的輕敵,因為他的自傲使他輸掉了戰爭,這是他輸得最慘的一次。他雖然驕傲但也願改,在赤壁之戰後幾年沒有再次魯莽的打仗。

曹操是個愛才的人,但他也嫉才。楊修之死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因為曹操嫉妒楊修的才華,就把他給殺害了。曹操為了自己的權力‘挾天子令諸侯’而屠殺了許多文臣武將。孔融、崔炎等對曹操有極大貢獻的手下也盡死其手。曹操就是這麼一個惡毒的人,對自己的手下也毫不手軟,該殺的殺,該罰的罰。

曹操既是一個英雄,但也是一個奸臣,但到底他的功大於害,還是害大於功,那就只能由我們自己去理解了。但我認為不管曹操是奸是雄,他都是三國中的一個最厲害的人物之一,他會一直被我們給流傳下去。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12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功蓋分三國,名成八陣圖。”諸葛亮用他的智慧詮釋了什麼是忠誠。

為覓明君,他不惜身臥草廬,諸葛亮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雖身在草廬之中,卻有”天下三分“之識。也只有在劉備這樣愛才惜才用才的人那裡,才有諸葛亮的用武之地;也正是劉備的三顧茅廬,得到諸葛亮這樣興扶蜀漢大業的忠誠烈士。

為報明君,他站場大展才華。赤壁之戰,諸葛亮終於等來了一個施展智慧的舞臺,面對周瑜的再三刁難,諸葛亮應對自如;面對曹操試圖統一全國的狼子野心,諸葛亮舌戰群儒,孫劉聯合抗曹的戰略;借東風,讓一向狂妄自大的曹操終於因赤壁大敗二不敢擅自南下,不敢輕易把爪牙對準蜀吳兩國。三氣周瑜,氣死王朗,他憑藉三寸不爛之舌贏了最終的勝利;據荊州,取西川,孔明在一步步的.向勝利靠近。

為了蜀漢,雖然劉備已死,他卻依然擔起了興復蜀漢的大業,隨著張關相繼死去,劉備也在白帝城託孤。雖然蜀國已不再如昔日一般強盛,在逐漸走向衰敗,可孔明依舊在做最後的抵抗。七擒孟獲,孔明平定南蠻;空城退敵,孔明讓司馬懿望塵莫及;六出祁山,孔明把一生都獻給了蜀漢大業,他在用自己的堅持來詮釋忠誠,他在用行動回報劉備。

孔明是無私的,他大可把皇位奪過來,自己掌握大權,可他沒有;孔明是公平的,他並沒有包庇一兵一卒,更不用說對待自己,當犯錯時,他毅然決定辭相,為的是公正的;孔明是忠誠的,他雖然死了,卻仍在做著貢獻。

星墜五丈原,孔明歸天了,但臨終前,孔明的心還在想著退敵,興蜀。他把他還能教的都交給了姜維,更是口授妙計與馬岱,司馬懿大軍殺來,姜維用孔明臨終前授予的妙計,用諸葛亮的雕像,嚇得司馬懿倉惶而逃,便有了“諸葛亮嚇走活仲達”的歷史典故,讓司馬懿事後不得不感嘆:“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矣!”更有那腦後生反骨的魏延,見孔明已死,終於原形畢露了,舉兵造反,最終還是被假意歸順的馬岱一刀結果了性命,成為了刀下亡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孔明還在用自己的方式為蜀漢大業出力。

六出祁山,卻都無功而返;名成八陣,智慧成就了忠誠;面對困境,毅然遞《出師表》,他的堅持與恆心成就了蜀漢。

雖然蜀漢輸了,但諸葛亮勝利了,他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贏得了世人的尊敬,贏得了對手的尊敬。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13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

《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鬥爭為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無不個極其態,讀後感《問題寫名著讀後感》。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訊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並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辦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病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便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並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

再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雄。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全部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便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普通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還有趙子龍長阪坡單騎救主,巧用苦肉計黃蓋受罰、三江口周瑜縱火等等《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14

這兩天,我讀完了一本《三國演義》,裡面的故事令我受益匪淺。 先介紹一下書。《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裡面一個個娓娓動聽的故事,通過設定巧合,化不可能為可能,把人物的個性特點描述得淋漓盡致,把一個個場面描繪得更是栩栩如生活靈活現。《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

《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鬥爭為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過五關斬六將”的關羽;以及“粗中有細勇猛善戰”的張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足智多謀”的忠臣諸葛亮;還有心胸狹隘的周逾,陰險的司馬懿等人交織在一起,引發了一連串驚心動魄,扣人心絃的故事。如三英戰呂布、煮酒問英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使我過目不忘,即使拋開了書,它們也充塞天地,深入我心。 看過之餘,掩卷沉思,“草船借箭中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要在三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這對當時的周逾和現在我們看來,真是一件天方夜譚的事,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 “瞞“過了多疑的曹操,不費吹灰之力就搞到了十萬支箭,令周逾刮目相看。 況且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很是英明神武,讓我不經想起了魯迅的:“多智而近妖”。劉備也是,的'確讓人感覺有些虛偽。寫的比較好的,反倒是張飛,十分霸氣。

再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我認為曹操才是真英雄。不過《三國演義》把他往壞處寫。這應當與當時的時代有關吧。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十分有野心。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在《三國演義》裡還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團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勢不兩立,明天卻又杯酒言歡。而且這種鬥爭滲透到生活的許多方面,連家庭,朋友等,都毫無例外地被捲入了鬥爭的漩渦,甚至成為鬥爭的工具。他們為了滿足自己權利,財產的慾望,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爭奪戰中不被消滅,總是玩弄各種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鬥角。《三國演義》裡的爾虞我詐諸類等等,寫的很好。也難怪有老不讀三國這種說法。

通過閱讀《三國演義》,我相信只要經過我們後天的努力,任何事情都可以找到解決的辦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地走好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最後通過不斷的努力和追求,你的人生永遠會被一片爛燦的陽光所照亮。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15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週末七國紛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相爭,又併入於漢;自漢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光武帝中興,傳至獻帝,遂分三國,也就有了今日膾炙人口的《三國演義》。

觀三國英豪,不外乎孫權、劉備、曹操、關羽、張飛、諸葛亮最為人所深知,也由此六人展開了那個戰亂年代的悽美畫卷: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平定黃巾起義,而因西涼賊首董卓被殺遂生叛亂。後有曹操託名漢相,實為漢賊,挾天子以令諸侯。又有孫權繼父兄基業據守江東稱霸一方。因張飛怒鞭督郵,兄弟三人以劉備為首結以鄉勇奔戰各地,又三請諸葛亮,再與江東結盟,戰曹於赤壁,引出了三國鼎立數十年的征戰……

在我看來,這三國的霸主中,只有孫權是成功的,而劉備卻是淒涼的,曹操是悲慘的。吳主孫權十八統領江東,廣招賢士深藏不露,坐守江東笑看各霸主離世。蜀主劉備既讓人同情又讓人惋惜。同為漢室宗親,勝劉表、劉璋,終得蜀地,卻臨死將位錯傳阿斗,以致蜀國早亡,若傳於那哭祖廟的劉諶,我想也不會誤了諸葛亮的'攻魏大計。曹操更是讓人不禁發笑,自封魏王,欲留帝位與子,卻怎麼也想不到司馬昭在數十年後以同樣的方式讓司馬炎將自己沙場上的心血吞沒。

論謀士,無非諸葛亮、司馬懿與龐統。龐統是一個悲劇,智比臥龍卻大意死於落鳳坡。司馬懿從結局看應是成功的,但也是一個孤獨者。對魏主,他或許只為諸葛亮而存在,對自己,他為了孔明這個對手,這個朋友而存在。而孔明不存,他也只能獨嘆空虛。諸葛亮,每當我想到他,唯獨嘆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論戰將,趙雲、關羽、張飛是戰場上的常勝將軍。趙雲讓我想到了“忠”,長阪坡單騎救主,不懼上萬敵軍,一刀一槍殺出重圍;截江救阿斗,為幼主,殺退江東群雄,何等英勇。關羽、張飛讓我想到了“義”,關羽傲氣,張飛重情,雖遭殺害,我想他們不後悔。

《三國演義》完美詮釋了東漢末年的戰亂年代,雖然其中的思想對於現代社會並不適用,但三國的精神應留在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心中。回首長嘆: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點評:作者慧心慧眼,對《三國》進行了透闢而辯證的理解,整篇文章讀來深刻、雋永,具有較濃的哲理色彩和思辨味道。作者以嚴謹平實的語言,哲人的眼光給三國人物量體裁衣。整篇文章博大而沉厚,雄強而剛健,質樸而自然,反映了作者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厚實的心智和敏銳的靈光。歷練的語言、嚴謹的結構、清晰的思路、深刻的思辨、廣博的見識,無不令人賞心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