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部 > 論語

論語十則讀後感(通用16篇)

論語6.22K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十則讀後感(通用1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十則讀後感(通用16篇)

論語十則讀後感 篇1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其地位不言而喻。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統治中國近2000年。《論語》當然也就穩坐了2000年的寶座。《論語》究竟是什麼內容?為什麼他被古人視為經典,而後又成為所謂“封建統治者的工具”呢?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裡行間。

《論語十則》主要講了兩個方面:一是講學習方法及態度的;二是講思想修養方面的。這十則教給了我們如何處世待人以及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態度。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說的是:學習了不思考就會迷惑,只思考不學習就會有害。《論語》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其中所蘊含的豐富哲理啟迪著我們的心靈,它告訴了我們如何為人處世,修身養性。

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讓這個世界更加和諧。

論語十則讀後感 篇2

《論語》中令人感觸甚為深刻的絕非只這幾句。如果你沒有讀過《論語》,閱讀它必然會讓你有所感悟,昇華你的人生和靈魂,而如果你曾閱讀過,也必然是“溫故而知新”。

《論語》和其它經典的最大不同在於,它關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訴人們就應怎樣去生活才能夠達致幸福,它是溫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們每個人在學習其它各種知識之前最就應學習的,因為它關乎一個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擁有充實的內心世界。在這天這個充滿了誘惑和選取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們去用心感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學”與“思”之間的相輔相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學習態度才會進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其實學習也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告訴我們要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地治學:“溫故而知新”告訴我們學了就要重新再複習幾遍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同樣的,孔子也是個孝子,大愛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對人民的博愛,還有對長輩們的孝愛。可是如今的人們漸漸地對孝這個字的認識越來越淡薄,原本閃光的字眼逐漸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這樣墜入了一個他們自認為的美麗卻又失重的世界。孔子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句話完全顛覆了平日裡人們眼中的孝子形象。也許你以為孝就是聽父母的話,幫父母幹活,有好吃的就給他吃,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質上的豐富;是對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為了他們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損害道德的事情;是愛自己,而不是不顧自己的安危讓父母擔心、憂慮。

在《論語》中有一句話令我深思熟慮:“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就是我們班這個小小的集體也會有“姚明”“王羲之”“達芬奇”“宋祖英”“華倫庚”“冰心”等。有的人學習不好,可是籃球卻是動若脫兔;有的人體育不好,可是書法卻是龍飛鳳舞;有的人書法不好,可是繪畫卻是栩栩如生;有的人繪畫不好,可是唱歌卻是娓娓動聽;有的人唱歌是五音不全,卻是滿腦子的數學;還有的人對數字一點兒也不感興趣,倒是寫起作文來便妙筆生花了……都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話不假啊。

論語十則讀後感 篇3

《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這些辦法通過於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著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說: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

自古就有一部《論語》治天下之說,中國的統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通過《論語》的解讀,可以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為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還要儘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理想時,並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心定力與信念。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於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的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

論語十則讀後感 篇4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開啟《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裡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搶劫,,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裡,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啟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

為政方面,孔子講得最多。可我是學工科的,對這一方面也不太感興趣,就草草地看了一點。自然,虎頭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雖然這本經書我沒讀完,但已從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時間和精力的話,我一定會仔細的重讀幾遍,細品其中滋味。

論語十則讀後感 篇5

今天,我們學習了《論語十則》,這篇古文十分深奧,讓我剛接觸它的時候,都有點像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而有一句話又證實了論語的重要性:“會半部論語,能夠治天下”。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本書,這本書可謂是集做人、修身、學習於一身,對中國儒家學說有著遠大理想的一本書!我只接觸了十條,卻明白了許多道理,讓我恍然大悟。其中有幾條,我覺得頗有感觸:“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難道不是教我們怎樣學習嗎?就拿我來說吧,我也有這樣的學習經歷。

我數學成績還不錯,但做題目卻總容易出錯,為此,我增添了不少煩惱。今天我終於知道了,原來是我課後沒有按時複習,學過的知識沒有鞏固,才造成了錯誤。

溫故而知新的意思是按一定的時間來複習學過的知識,會有新的理解和體會。同一篇文章,你學會後再複習,會發現有和第一次閱讀時迥然不同的感受。而你對課文的意思又有了新的理解,這也是學習的快樂之處。

掌握好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做到課前預習,課時聽課,課後複習,還用愁成績不能提高嗎?

論語十則讀後感 篇6

這幾天,我們都在學《論語》十則,在這十則論語中,我喜好個中的三則,它們別離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溫,不亦君子乎”。子曰:“溫故而知新,可覺得師矣”。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幾句的意思都是關於唸書和進修的。如第一則講了進修的要領和立場以及做人要有涵養;第二則講了要複習已經學過的常識,就能貫通新的內容;第三則講進修要領,敘述進修和思索的辯證相關。

我先說一下我對第一則的讀後感吧,我以為第一則的第一句講的是進修要領,人在進修和實踐中把握常識,增添手法,這不就是進修中的愛好嗎,第二句講的是進修的愛好,孔子與別人一路接頭題目,這不就是進修的愛好嗎。第三句講的是為人立場,孔子的意思是讓我們做人要氣度坦蕩,要有涵養。

我對第二則的領略並不是很深,可是我知道孔子的意思是在溫習的程序中,可以得到新常識,新領會,新發明,這種人可以做先生。有一個好的進修要領很重要,常識就是通過不絕地創新才不絕的富厚和成長起來的。

第三則就是一個進修要領,但願同窗們記著這句話。學是思的基本,,思是在學中舉辦,二者相輔相成,不行以偏廢,這才是正確的進修要領。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我想:遇上開心的事,就盡情享受,與人分享,因為你的快樂也會讓別人快樂;遇上難過的事,一時的悲傷難過人之常情,但長時間沉迷於此,你的生活質量就會大大下降。希望大家都能在有限的生命裡快樂地生活!

論語十則讀後感 篇7

這個寒假我讀了《論語》,《論語》是我國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幾代弟了編成,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體現了孔子的倫理思想、道德觀及教育思想。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文章是“讓鄰三尺”,這篇文章講的是兩個鄰居從剛開始不肯退讓自家的院子到後來各退三尺地,從而兩家的房子都合適了並且成為了很好的鄰居和朋友。通過這篇文章,我懂得了我們要理解、多謙讓對方、多替別人著想,別人快樂的同時也帶給了自己的開心快樂!

《論語》這本書中有很多寓意深刻的好文章,雖然我不能理解其中更多的含義,但我想只要多讀幾遍,我會悟出更多更深的道理。

論語十則讀後感 篇8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題記

假日裡,一本《論語》捧在手中,我感受到了她的溫暖與樸素,感受到了她的博大與厚重。這裡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她永遠都沒有失去腳下那樸素的起點。

她就像一位慈祥的長者,告訴我修養身心的道路,並且還會給我指明一條腳下的路,讓我不斷前進,直到抵達自己的理想目標,而且她還讓我明白了許多......

《論語》讓我明白了學習要做到揚長避短,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孔子說,如果一個人,他“誦詩三百”,《詩經》倒背如流、爛熟於心,但你讓他去做一件事情,他卻磕磕絆絆完不成,讓他去辦個外交事物,他卻不能順利地跟人家談判,那麼就算他書讀得再多,甚至都背會了,也沒有任何實際用處。

其實這種情況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中也經常遇到。記得我們小的時候經常問大人的一個問題“我們是從哪裡來的?”,許多家長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樣。當我成為一名國中生後,生物課上《人的繁殖》不僅讓我知道了人是怎樣來的,還讓我對自己的身體有了新的認識。當我遇到再有小孩子問大人這樣問題時,我就會用我學到的知識告訴他們,這不是什麼不能說的祕密,這是很普通的常識。我相信我以後還會有更多的機會學以致用。而且在學習過程中努力做到揚長避短,發揮自己善於表達的長處。

在《論語》中,我明白了人要孝敬父母,凡是以孝為先。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子夏問老師什麼是孝,孔子說,做子女的要盡到孝道,光讓父母有吃有喝還不夠,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讓我們看看今天的所謂孝道,在物質條件已經很豐富的年代,讓長輩有吃有喝不是什麼難事,但是又有幾個讓能真正做到對父母和顏悅色呢?

我們每個人都體會過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快樂,可是一旦走向社會,卻為什麼要到最後才能想到要對父母盡孝呢?這就是“不養兒不知父母恩”。作為一名中學生對父母的孝道可能就是在生活上和學業上不讓父母操心,在各方面都表現優秀,讓他們容顏有光,我想這也算是盡孝了吧!

我還從《論語》中明白了仁愛的意義。我們經常說,關鍵時刻能夠挺身而出的英雄,他平時一定是有儲備的。英雄的行為有時候只在一個瞬間,但是考驗的卻是他平時的人格。仁愛就是這樣一種日常的涵養,在生死危難關頭,使人可以有如此無謂的表現。

《論語》裡始終貫穿的“仁、義、禮、智、信”讓我明白了做人的基本道理、讓我明白了做事的基本原則、讓我明白了大愛、小愛、博愛、讓我明白了......

兩千多年來,《論語》因為她的博大精深,她的深刻內涵,一直被人們所敬仰,而我卻只能瞭解其皮毛,我想我將窮畢生之精力去解讀她、感悟她,我相信她一定還會讓我們明白更多......

論語十則讀後感 篇9

《論語》十則讀後感觸頻多,我感覺到了一股讓我興奮的奇怪的感覺,為什麼讓我興奮呢?因為它給我一股學習的衝擊力,讓我們走向學習的快樂時空。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記錄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論語》十則主要講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講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二是講有關於思想修養方面的。《論語》使我懂得如何處世待人,教給了我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

特別是“溫故而知新”這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它的意思是:溫習舊知識後,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

我對這句話有較深的體會:我整理以前的書本時,會不時有新的發現;偶爾翻起一本老書瀏覽幾頁,有時也會有新的收穫。我時常會拿起國小時的課本來複習,每次複習後,就會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體會,有時還能發現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識,由此可見覆習的重要性,何樂而不為呢?

《論語》十則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講的是處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討厭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別人的身上”。不是嗎?自己不喜歡的事或物,怎麼可以強施到別人身上呢?

舉個例子吧,開學時,班長髮新課本給同學,如果她發現有一本課本缺了個角或有破損,就馬上發給了別人,這就是錯誤的做法。我們應該學習魯迅先生,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學習魯迅先生,這世間該多麼的美好,多麼的和諧啊!

另外“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給我感觸很深,這句話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會知道松柏是最後落葉的。

讀了這句話,可想而知,松柏是多麼堅忍不拔,是那麼經得起惡劣環境的考驗。我們不正需要這種精神嗎?不論在如何惡劣的環境中,都應該堅強不屈,高風亮節!

抗戰英烈吉鴻昌,面對著敵人的酷刑,毫不畏懼,大義凜然;烈士羅學瓚在獄中堅強不屈,同敵人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共產黨員賈起面對嚴刑拷打,但他沉著冷靜,英勇不屈,嚴守黨的祕密……這些烈士,他們這種堅強不屈的品格,是多麼令人肅然起敬!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但是我們決不能退縮,應該堅強面對,鼓起勇氣戰勝困難,勇往直前!!

通過學習《論語》十則,我明白了:學習要講究方法;遇到困難,就得去克服它;還懂得了處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十則讀後感 篇10

“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選自《論語》裡面的《為政》,這是《論語》十則裡給我感受最深的一則。是說:“教導你的話明白了麼?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這就是智慧。”這句話雖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對現代人有著深遠的教育意義。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句話包含著一個道理: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謙虛誠實,切不可不懂裝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我們要報以謙虛誠實的態度去對待,有不懂的問題,應當及時向別人求教,甚至是“不恥下問”,如果不懂裝懂,敷衍塞責,最後只會害了自己。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閒雜人員整日靠騙人過日子。就那算命來說,明明是封建迷信,可算命的偏偏要揣著糊塗裝明白,愣要給你的一生說出個所以然來,可笑至極。

再比如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問題,這是很正常的,這時候應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迅速向老師同學請教,而有些同學總是偷懶,想湊湊合合混過去,給自己找各種各樣做錯了的理由,總認為自己的錯誤僅僅是個失誤,這樣時間一長,就必然會漏洞百出。

讓我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做一個於人於己都誠實的人吧!

論語十則讀後感 篇11

這周,同學們學習了《(論語)十則》這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二千多年前的偉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篇語錄,

這其中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前一則是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那麼他們之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師;後一則告訴我們要實事求是,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要以誠實為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這兩句話雖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是同樣具有教育意義。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到許多人,而每個人都有許多長處,值得學習,可以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拿我們的班來說吧,在這個60人的集體裡,就有許多小“能人”:有的擅長繪畫,有的寫著一手好字,有的是籃球場上的闖將,有的是象棋盤上的英雄,有的富有數學家般敏捷的思維,有的具有歌唱家的天賦……多向他們學習學習,多向他們的長處靠攏,正所謂“揚長避短”。這樣不就可以使我這株置身於萬頃細田中的小苗增添一些知識的養分嗎?

如果你想具有大海般淵博的知識,就應善於從生活中尋找良師益友,吸取他們的點滴長處。如果說拜能者為師是理所當然的話,那麼“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就容易做到了。首先,你得放下自己那份強烈的虛榮心,不要為了一時渴望得到榮耀,而不懂裝懂,其結果只是無聊而又可笑的。

朋友們,讓我們拜能者為師,且不要不懂裝懂。這樣,成功的大門才會時刻向我們敞開!

論語十則讀後感 篇12

我們學校是經典古詩文誦讀學校,從一年級開始,我們就讀了許多經典的古詩文,比如說《弟子規》,《三字經》等,我們四年級讀的是《論語》。

我喜歡《論語》中的一句話,是:”賢賢易色;是父母,能竭氣力;是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務必為之學以。“

有一次,我到老家,和同學約好了,下午我去他家玩,我告訴奶奶:”三點的時候叫我,我要去朋友家玩,好嗎?“奶奶說:”好的。“到了三點我起來一看,太陽好像要把大地烤焦是的,到了四點,太陽還是那麼大,我想5點再去吧,奶奶對我說:”趕快去把你的朋友要等急了。你不是學過論語,裡面有一句話正合適,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我說:”現在就去。“我立馬跑向他家。

如果你現在來到我的學校,還能聽見琅琅上口的讀書聲,我們要講古詩文誦讀進行到底。

論語十則讀後感 篇13

這個假期,我和爸爸媽媽一起背了《論語》。我們每天背一兩個小段,邊背邊對照平常的行為舉止,看看有什麼做得不對的。《論語》象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每天給我們講做人、做事、做學問的道理,給了我很多啟迪。

在《論語》這部書裡,讓我記憶最深的是“君子有九思”這段。它是這樣寫的: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它的意思是:君子遇到九種情況要思考:看的時候,思考是否看清楚了;聽的時候,思考是否聽明白了,臉色表情,要想到是否溫和;容貌態度,要想到是否嚴肅認真;遇到疑難問題,要思考怎樣向別人請教;發怒時,要思考會有什麼後患;看見可得利益,要思考是否合乎道義。

“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讀到這句,我不覺有點臉紅。平時我和爸爸媽媽交流討論的時候,態度很差,經常說著說著就不耐煩起來,象一頭莽撞的小牛,全然不顧媽媽的感受。以後,不管是什麼事情,我對爸爸媽媽態度都要好一點,好好商量。

“事思敬”,在學習中,我也沒有達到這個要求。我有時候做事不認真,學習應付了事。美國航天史上有次航天飛船失事,不是因為什麼重大技術失誤,只是因為有幾個螺絲沒有擰緊。有時候我做數學題錯了,不是因為不會做,只是因為草稿太潦草,數位沒對齊,算錯了。今後,不管什麼事,我都要一絲不苟。

以後,我還要經常溫習《論語》,按裡面傳授的道理去要求自己,和別人友好相處。

論語十則讀後感 篇14

孔子主張勤儉而愛人。勤儉愛人體現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張輕徭薄稅,弟子冉求幫助季氏聚斂財富,他憤然宣稱:“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孔子一向崇尚節儉,即使“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也“樂在其中矣”(《論語·述而》)。他主張治理國家“導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孔子的這些思想,為後世所繼承,在中國封建社會為保證社會經濟的正常執行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孔子主張仁愛。

“愛人”就是對一切人的尊重和愛敬之情,把人當作是具有平等人格的人而對待,即”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顏淵》),“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子路》)。

“仁”字在上古時代已出現,意為二人以上的人與人之間親密友善的關係。,孔子繼承了仁的基本內涵並作了重要發展,明確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愛。“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論語》述而第七

《論語》是從生活中來的,也應該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實踐它。否則,《論語》對我們來說僅僅是一些古奧的文字而已。

像董子竹先生那樣,鑽研《論語》多年,然後帶著火藥味地和別人爭論仁義君子。我是不太贊同的。

論語十則讀後感 篇15

俗話說:讀一本好書,就等於和一個高尚的人交談。這次的作文課上,我們賞讀了《論語》這本書,我從中獲得許多感悟。

以前,我總是認為古人的經典文章很深奧,讀不懂。而讀這本書時,我就像坐在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身旁,和他面對面交談,不斷地汲取知識的營養。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就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是啊,“反省”是一件多麼重要而且必要的事呀!只有不斷地通過反省,我們才會及時發現錯誤,並且加以改正。正如上個星期日,表姐到我家玩,我不小心打碎她心愛的水晶星星瓶,卻撒謊說是小貓弄翻的。現在想來,我感覺自己是個多麼不誠實的人!交而不信是多麼要不得!後來,我把這件事告訴了表姐,並向她道個歉。以後的學習生活中,我一定會不斷地反省自己,端正自己的言行。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告訴我們,應該不斷向有長處的人學習,拜他們為師。當然,看到有缺點的人,也要想想自己身上有沒有這樣的缺點,如果有就需及時改正。比如我們班的陳雨萌同學有很多長處,如唱歌,舞蹈,鋼琴,書法等,我應該多多向她學習,讓自己的品性更高;而我們班的梅子珊同學有害羞的缺點,我恰好也有這個缺點,所以我要改正,讓自己變得膽大、自信,做一個勇敢自信的孩子。

《論語》這本書,一直放在我的床頭,裡面的經典句段,給我帶來了真理無數,時時讀來,獲益匪淺!

論語十則讀後感 篇16

這個假期,我捧著厚厚的一本《論語》,帶著疑惑和新奇,細嚼慢嚥地品嚐起書味。

若要用一句話來歸納《論語》講了什麼,我覺得應該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學問是不同的。做學問也許還能在紙上做,做人卻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

《論語》中,曾子講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過呢?

讀到這兒,我不禁停頓下來,腦子如相簿一般開始翻著頁……小組成員遞著作文草稿給我,懇求道:“組長組長!幫我改改作文唄。”我咬著筆頭,看著手裡的奧數題,絞盡腦汁也做不出來,只瞥了一眼她的作文,就不耐煩地應道:“知道了知道了,放著!”說完我用筆尖敲了幾下桌面,便不再理會。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難題只解了沒幾道,作文也是沒有修改,午休的時間就結束了。上課鈴響起時,我收回作業,把作文草稿歸還給她,準備上課。她激動地問道:“通過了嗎?”“過了吧。”我看也沒看她。作文上交批改過後,她的作文要重寫,我心裡“咯噔”一下,低下了頭……

課餘時間,女生們一堆一堆地圍在某一個人的課桌旁,不知談論著什麼。可我們這一堆聊的,我可清楚得很。“她這幾天穿得可真花裡胡哨!”一個人指著遠處的女孩小聲說道。“就是就是,一點兒也不好看啊。”另一個人起鬨到。

當那個女孩走過來時,大家卻還是笑臉相迎,我看著這幅局面,心裡似冰寒……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直至整本書讀完,這句話仍扣我心絃,我們應也像曾子學習“吾日三省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