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部 > 孟子

孟子離婁讀書心得

孟子1.7W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孟子離婁讀書心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孟子離婁讀書心得

孟子離婁讀書心得1

《離婁章句上》第18章有言:“君子之不教子,何也?”意即:“君子不親自教育兒子,為什麼呢?”

孟子的回答是:“勢不行也。”即:“由於情勢不通。”

孟子在亮明自己的觀點之後,接著給出了原因。他說:教育要用正理正道,用正理正道無效,就會憤怒,憤怒就會傷害父子之間的情誼。同時,子女就會說:“您拿正理正道教育我,您的.所作所為卻為什麼不出於正道呢?”

社會就是這樣複雜,正的東西需要一點點引導,從而構建一個人的精神大廈。可是,眾多因素又要求有所變通,因此,有時候很難都用正道來衡量從事。一旦出現偏差,就會出現分歧,隨之矛盾就會產生,情感就會出現裂痕。

那麼,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易子而教。

這樣,有效地避免了父子間因求好而相互責備,從而使“愛之深,責之切”的“責”降到最低限度。親人之間,始終保持溫婉規勸,真的很難很難。

不過,也有教育自己孩子成功的典型。但是,相較而言,還是前者的成功機率要大。所以,人們普遍贊成後者。

孟子離婁讀書心得2

僅讀《孟子》幾章,可將其為政理想概括為:為政一處,造福一方;為政一時,澤被千秋;為政以仁,民眾拱之如日月;為政以利,民眾視之如草芥。

而對比今之為政者,有些領導,如日月乎?如草芥乎?其對己,恨不能盡天下之財物為我所有;對他人,恨不能有一毫財物為他所用;視己為至貴至尊,視他則至微至陋;口裡大呼“君子當淡泊名利,自強不息”,實則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以利盈我”;美其名曰“領導就是公僕,心繫員工生存”,實則為“只讓牛兒奔跑,不讓牛兒吃草”;口裡曰“府首甘為孺子牛,吃的是草,擠的是奶”,實則為“員工真的成了牛,吃的是果真是草,擠的`確是鮮奶,而領導依然是高高在上的人,吃的是奶,擠的是邪惡與虛偽”。

民德不厚已久矣,民風不淳也已久矣!究其根本,上行下效已久矣!苟欲民德歸厚,則必得為政者以德文己,以己化民。如此則春風可化細雨,潤物亦可無聲。

自己貪得無厭,而呼員工要大公無私;

自己奢侈浪費,而呼員工要簡以養德。

如此為政者,與禽獸何異?是披著羊皮的狼,還是披著人皮的獸,不得而知。唯願為政者能日三省乎己,為人為獸,自可定論。

孟子離婁讀書心得3

俗話說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言一聲暑天寒。”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喜歡受到表揚和鼓勵,尤其是孩子,鼓勵孩子會使他們更加健康發展,而批評打擊的一句話,會讓幼兒變得畏縮猶疑。 作為教師,首先要看到孩子的進步,讓孩子也看到自身不斷增長的智慧和力量

只要我們從孩子的實際出發,把孩子的今天和昨天相比,你就會發現孩子是在不斷成長進步的,從而對他們加以表揚。“你剛剛學畫時,連筆都拿不住的,現在已經會畫手絹了。”“你這次做得比上次好多了。”孩子受到鼓勵後,學習熱情和思考探索的積極性會很高。有意識的表揚,對與幼兒良好學習行為的養成無疑有著積極意義。

在活動課上,還有在幼兒園裡的一些簡單勞動遊戲或其他活動,教師要鼓勵孩子有一定目的的多觀察多思考,如外出參觀遊玩,目的是讓幼兒與外界多接觸,從而放鬆身心,在潛移默化中學習知識,這樣教師就要對認真能積極思考的幼兒多表揚,這既激發了這樣的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對其他幼兒也起了一個正向引導的作用。在勞動中,有的幼兒不怕髒不怕累,而有的幼兒則拈輕怕重,有躲避勞動的'傾向。

教師就要講明勞動的意義,大力表揚前者,對後者既不批評又不縱容,而是諸如此說:“_平常非常熱愛勞動,今天的勞動熱情還沒全發揮出來,希望_成為小朋友中最能幹一位。”這麼一說,大家肯定都幹得熱火朝天,結果是既美化了環境,又培養了幼兒從小熱愛勞動的好習慣。對孩子的鼓勵,不一定必須用語言表現出來。老師滿意信任的目光,親切喜悅的笑臉,都會給孩子帶來力量。他們從老師的表情中知道自己做對了,“啊,我進步了老師多高興呀。”於是孩子在盤算著,怎樣讓老師更高興,不用你嘮嘮叨叨的數落孩子,他們自己會給自己提出進一步的要求,這樣孩子會在鼓勵聲中一步步向更高的水平攀登。

讓我們用真誠的鼓勵來幫助孩子,我們也希望他們成功進步,但是我們也應該允許他們失敗。同時,不要忘記留給他們時間和空間,這樣孩子才會在我們的掌聲中走向成功。

孟子離婁讀書心得4

最近,我有幸拜讀了被列為“四書”之首的《孟子》,深深地被該書暢達的說理,充沛的氣勢所感染。

孟子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其“仁者無敵”“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思想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其“仁政”觀點,被歷朝歷代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治國良策。宋朝以後直到清末,《孟子》一直是科舉考試必考內容,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最感興趣的還是《孟子》一書中有關教育方面的內容。出自《孟子》一書的成語“揠苗助長”,曾經被改寫為一則寓言故事編入國小教材。這則寓言通過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客觀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光靠良好的願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願望相反。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規律性,不可違背規律。要想使地裡的'幼苗長得好,只能勤於耕耘。不願耕耘,拔苗助長,最終必是不循規蹈矩,不一味地從正面講道理,而是故意冷落疏遠被教育物件,從反面激發他的自尊心,促使他改變自己,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在教學實踐中,當正面教育效果不理想的情況下,適當地採用“不屑於教”的方法,可以達到優化教育的目的,不失為一劑“良方”。看來,儒家先賢教學很是注意教育心理學原理的運用,雖然他們當時並不一定概括出了這些原理。

孟子認為君子有三大快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為其中一條。他認為通過教育使學生成為英才,是教育者的育人之樂。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面對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個性迥異,興趣需求不同的新生代。要想把他們培養為一代英才,就要心懷所有學生,尊重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快樂施教,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健康茁壯地成長。 “一切為了學生髮展”,“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教師理應具有的精神境界,也是教師應該追求的人生快樂的最高境界!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重要典籍,閱讀它,可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閱讀它,可以啟迪心智,提升境界。與經典為友,與聖賢神交,不失為人生一大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