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典詩詞 > 詩詞集

魯迅的愛國詩詞《自題小像》

詩詞集2.48W

《自題小像》

魯迅的愛國詩詞《自題小像》

近代•魯迅

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賞析】

1902年2月,21歲的魯迅赴日本,進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二年後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習現代醫學。作者雖然身處國外,但對國內的情況也十分關心。魯迅後來棄醫從文,是因為受到一部日俄戰爭的紀錄片影響,認為“救國救民需先救思想”,希望用文學改造中國人的“國民劣根性”。這首詩應當作於這個時期。

“寄意寒星荃不察”,這句用了兩個典故。“寄意寒星”出自宋玉《九辯》“願寄言夫流星兮”,宋玉把流星比作賢人,“寒星”即是從“流星”轉化而來。“寄意寒星”,是說作者當時雖然遠在國外,但仍然滿懷愛國熱情,並希望能夠讓遠在萬里的祖國人民知道。“荃不察”出自屈原的《離騷》“荃不察餘之衷情兮”,“荃”是一種香草,作者這裡用來比喻中國人民,算是一種美稱,表現了作者對祖國人民熱忱的愛,同時作者又為人民大眾的麻木不理解自己而感到深深的擔憂。作者強烈希望祖國人民能儘快覺醒,以便擔當起拯救祖國的任務。

“我以我血薦軒轅”這句,是魯迅對祖國、對人民發出的莊嚴誓言。作者下定決心為祖國的崛起、為人民的幸福而奮鬥終身,儘管大眾現在暫時還未覺醒,還處於迷茫之中,但只要自己儘自己的努力,相信人民必將醒來。這句詩聲調激越,情感強烈,把內心愛國主義的情感抒發得淋漓而盡致,傾注了作者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忠心和熱情,表現了青年時代的魯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英雄氣概。魯迅詞條已鎖定

擴充套件閱讀:魯迅的簡介

魯迅(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為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字豫山,後改豫才,浙江紹興人,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吶喊》《彷徨》等。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領土的作家”。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擴充套件閱讀:魯迅的學術思想

魯迅的文學史思想極為豐富深刻,發出具有時代特色的熠熠光輝。他創造性地從事了文學史的編撰工作,留給後世兩部文學史專著——《中國小說史略》和《漢文學史綱要》,為我國的文學史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極為遺憾的是,由於當時不利於創作的現實客觀條件,他本來計劃要寫的一部完整的中國文學史在有生之年未能完成。支援魯迅進行學術創作的兩大觀念,其一,早期的進化論的文學史觀,其二,中後期的馬克思唯物論指導的文學史觀。

魯迅早年接受了嚴復《天演論》的影響,故而使得進化論的思想根深蒂固直接影響到他的學術研究。一方面,魯迅認為文學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不斷地變化發展著,具有求新求變的本質,它的變化發展不可阻擋。“進化如飛矢,非墮落不止,非著物不止,祈逆飛而歸弦,為理勢所無有。”人類社會不斷地進化,“便是文章,也未必獨有萬古不磨的典則。”文學樣式之一的小說“亦如詩,至唐代而一變,雖尚不離於搜奇記逸,然敘述宛轉,文辭華豔,與六朝之粗陳梗概者較,演進之跡甚明”,而作為小說的初始形態,“迫神話演進,則為中樞者漸近於人性,一凡所敘述,今謂之傳說”。另一方面,在文學不斷進化發展的基礎上,魯迅認為文學還必須革故鼎新。“進化的途中總須新陳代謝。所以新的應該歡天喜地的向前走去,這便是壯,舊的也應該歡天喜地的向前走去,這便是死各各如此走去,便是進化的路。”而在接受馬克思主義學說之後的文學史研究中,魯迅一直堅持著唯物論,從科學的客觀性出發,堅持物質第一性,認為人的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和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