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水龍吟宋詞

水龍吟宋詞1

原文:

水龍吟宋詞

《水龍吟》

幾番時事重論,座中共惜斜陽下。今朝翦柳,東風送客,功名近也。約住飛花,暫聽留燕,更攀情語。問千牙過闕,一封入奏,忠孝事、都應寫。

聞道蘭臺清暇。載鴟夷、煙江一舸。貞元舊曲,如今誰聽,惟公和寡。兒騎空迎,舜瞳回盼,玉階前借。便急回暖律,天邊海上,正春寒夜。

譯文

①翦:亦寫作“剪”。

②載:一本作“幾”。

賞析/鑑賞

這首詞與《高陽臺·豐樂樓分韻得如字》一樣,都是哀嘆宋室危亡之作。在公元1235年(端平二年),蒙古滅金後南下侵宋。此後連年兵事不息,蜀、漢、江、淮一再告急,詞人的大半生就處在這樣一個混亂的時代中。夢窗卒於1274年(鹹淳十年,據《宋詞鑑賞辭典·詞人年表》),再五年南宋朝滅亡,因此詞人會有感傷時事,觸景生情,撫事興悲之作。

《水龍吟》,又名《龍吟曲》、《莊椿歲》、《小樓連苑》。《清真集》入“越調”,《夢窗詞》集入“無射商”。各家格式出入頗多,歷來都以蘇、辛兩家之作為準。一百二字,前後片各十一句四仄韻。其他句逗不同者為變格。又第九句第一字並是領格,宜用去聲。結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較二、二句式收得有力。

“信州”,唐時置,即今之廣信府,在江西上饒。萬氏出據信州,所以詞題用萬任官的駐地稱之。

上片送別贈言。“幾番”兩句。此是說好幾次與你聚集在一起討論著國家大事,座中友人都嘆惜大好江山惟留半壁,卻又因為權臣誤國,搞得現在國事如夕陽西墜似的到萬分危急的局勢。“今朝”三句是說:今天我折柳贈別,希望萬君能夠憑藉“東風”(他人提拔)之力,在仕途上節節上升。“約住”三句,“飛花”、“留燕”中的“花”、“燕”似都是萬信州所愛女子的別稱。此處是說:在萬信州將要離此赴京之時,我為他約來了“花”、“燕”等可愛的女子,與他再見上一面,並談得難捨難分。“問千牙”三句,“千牙”,太守的.別稱。此處指代萬信州。這是說:我且問問萬君,當你進京面奏君王之時,不知道有沒有能夠將民間中的忠孝事蹟全都寫進奏章之內否?上片既有對國事的嘆惜,又提到萬君的私情,再囑之以正事,可見吳萬兩人的關係很好。

下片抒發了詞人對時局的悲觀感,併為朋友預作退路。“聞道”兩句,“蘭臺”,即御史臺的別稱。此處是說:御史臺的工作聽說是非常清閒的,你不如效法鴟夷子范蠡,趁機而急流勇退,並以一葉扁舟進入江湖自在快活為上策。“蘭臺”,照應上片“入奏”。據此萬信州這次入朝是去做御史官。該職官本應該將民間的疾苦及“忠孝事”都向君王反映,然而現在卻是“清暇”度日,所以詞人要為他設想趁早退隱江湖。“貞元”三句是說:唐代的貞觀、開元盛世,那時候的用人、治世之國策,到如今還有誰能去採納呢?只有你還牢記著這些古代明訓,並且大力宣揚,但是終究是曲高和寡無人響應啊。“兒騎”三句。“舜”,應指當今皇上。此處是說:你的子女們正在企盼著你趁早回家安度晚年;但是當今皇上卻對你還是一再地挽留、借重,希望你能夠繼續在朝為官,為國出力。“便急回”三句作結,再發出悲觀論調。此處是說:你就是從現在起馬上改革時政弊端的話,也不能夠挽回這危亡的敗局了。因為西北方強大的敵人正在虎視耽耽地伺機滅我大宋江山啊!結句以“暖律”喻改革時政;用“天邊海上”借喻強敵;以“春寒夜”說明國勢的危急。此與首句“斜陽下”,同一意思。

水龍吟宋詞2

水龍吟·放船千里凌波去

朱敦儒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為吳山留顧。雲屯水府,濤隨神女,九江東注。北客翩然,壯心偏感,年華將暮。念伊、嵩舊隱,巢、由故友,南柯夢,遽如許!回首妖氛未掃,問人間、英雄何處?奇謀報國,可憐無用,塵昏白羽。鐵鎖橫江,錦帆衝浪,孫郎良苦。但愁敲桂棹,悲吟樑父,淚流如雨。

朱敦儒的詞,從題材和內容看,大抵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寫他早期的清狂生活和閒適心情的,另一類是寫他憂國傷時,撫今思昔的。這首《水龍吟》就是屬於他後一類作品的代表之一。

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大舉南侵,洛陽、汴京一帶,均遭兵燹。不久,汴京淪陷。朱敦儒攜家南逃,先到淮海地區,後渡江至金陵。又從金陵沿江而上,到達江西。再由江西南下廣東,避亂南雄(今廣東南雄縣)。這首詞具體寫作年月雖不可考,但從詞的內容看,似是他離開淮海,沿江東下金陵時所作。

詞一開始就以雄健之筆描繪了一個開闊的水面境界:放船千里,凌波破浪,煙波浩淼。“略為吳山留顧”,從側面點明他此次離開汴洛一帶南來,不是為了“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孟浩然《自洛之越》)。對明媚的吳中山水,他只是略為留顧而已。潛臺詞是說,他此次離鄉背井,實在是因強敵入侵,迫不得已。“雲屯”三句寫長江水勢。水府,本為星宿名,主水之官,此處借指水。“九”,泛指多數。“九江”,指長江匯合眾流,浩浩蕩蕩,千里東流。境界何等曠遠。然而這曠遠的境界並未使作者襟懷開闊,反而“北客”一句轉出個人身世之感。國步艱難,一身漂泊,“如今憔悴,天涯何處可銷憂”。(朱敦儒《水調歌頭》)“壯志未酬”,“此生老矣!”(朱敦儒《雨中花》)表現了一位愛國詞人的憂憤,不是一般文人的嘆老嗟卑,而是與國家興廢、民族存亡息息相關的。這正是作者思想境界的崇高處。

下文由一“念”字領起,將生活鏡頭拉回到作者早年在洛陽隱居的時代。伊、嵩,指洛陽附近的伊闕、嵩山,這裡代指洛陽一帶。巢、由,指唐堯時的著名隱士許由、巢父,這裡代指作者在洛陽隱居時的朋友。詞人早年敦品勵行,不求仕進。在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之前,朝廷曾徵召他到京城,擬授以學官,他堅辭不就,自我表白說:“麋鹿之性,自樂閒曠,爵非所願也。”(《宋史·文苑傳》)他滿足於詩酒清狂,徜徉山水的隱逸生活:“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懶漫與疏狂。曾批給雨支風敕,累上留雲借月章。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朱敦儒《鷓鴣天》)這就很形象地描繪了他疏狂懶漫,傲視王侯,不求爵祿,不受羈絆的性格。現在當他身遭喪亂,落拓南逃的時候,回憶起過去那種令人神往的隱逸生活,猶如南柯一夢。真是“堪笑一場顛倒夢,元來恰似浮雲。”(朱敦儒《臨江仙》)夢醒得如此快,覺來無處追尋。他對過去隱逸生活的嚮往,其意義不在隱逸生活本身,而在於他的隱逸生活帶有時代特色。封建時代,文人要隱居,必須有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朱敦儒隱居伊、嵩時,北宋社會呈現出來的儘管是一片虛假的太平景象,但畢竟還能保住中原,人民生活基本安定,比朱敦儒寫作這首詞的時候所過的`流離轉徙生活要好得多。所以朱敦儒對過去隱居伊、嵩生活的懷念,其實質是希望趕走金兵,恢復中原,回到以前的那個時代去,是愛國家、愛民族的表現。

正是這種國家民族之愛,所以下片一開始作者就站在愛國家、愛民族的高度,當此凌波南下之時,北望中原,痛感妖氛未掃,不禁發出了對英雄的渴求和呼喚。渴望有英雄出來掃淨妖氛,恢復中原。上下兩片,意脈相連。當時並非沒有英雄。宗澤、李綱都力主抗金,收復失地,但都為投降派所阻。或憂憤成疾而死,或連遭排擠貶斥,無一得志。他想到眼前放船千里的地方,也正是三國時,蜀吳聯軍抗曹的故地。當年諸葛亮何等英雄,奇謀報國,指揮若定。因後主懦弱,佞臣誤國,終於“塵昏白羽”,大業未成。隱喻自己也和其他英雄一樣,雖有“壯心”,無奈“奇謀不用”,英雄無用武之地。這種心情,他在《蘇幕遮》詞中也曾表示過:“有奇才,無用處,壯節飄零,受盡人間苦。”進而由眼前的地域特點和國家形勢聯想到西晉滅吳的歷史事實。當年吳主孫皓倚仗長江天險,以鐵鎖橫江設防,仍然阻擋不住西晉大將王浚的樓船,錦帆衝浪,鐵鎖銷熔,終於“一片降幡出石頭”,“孫郎良苦”。歷史往往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鑑古觀今,作者在詞中流露出物件東吳一樣偏安江左的南宋小朝廷前途的擔憂。下文“但”字一轉,結束上文的論史,轉入到以抒情作結。詞人救亡有志,報國無門,他憂憤得敲打著船槳,作為擊節,象諸葛亮那樣唱著“梁父吟”,心潮激盪,“淚流如雨”,無可奈何。一位愛國詞人的一腔忠義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而詞情至此,也達到高潮。

詞以放船凌波開始,通過江上風光的描寫拓開境界,撫今懷古,將敘事、抒情、議論有機地組合起來,將個人身世之感與對國家民族的深情摯愛融為一體,風格豪放悲壯。

水龍吟宋詞3

登建康賞心亭

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賞析】

這首詞是詞人在建康任職期間所作,此時詞人正值年輕時期(約在30歲左右)。詞人從金兵佔領區的北方“突騎渡江”,投奔南宋,志在抗金報國,卻不受重用,反遭猜忌排斥,那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一腔悲憤全傾注於詞中。上片寫景,高遠寥闊。南楚碧天千里遼闊,一派悽清的秋色,長江水隨著碧天遠去,秋色無邊無際。景中寓情,沉鬱悲壯。極目遠眺遠處的山峰,不禁觸發起詩人一股濃烈的鄉關之思和家國之愁,山河之美引起愁懷的原因:它已淪陷異族了。“落日”六句意境悲涼,似心平氣和卻壯懷激烈、悲憤填膺。落日斜掛樓頭,離群孤雁悲啼聲裡,江南遊子悲憤壓抑,看著吳鉤寶劍把玩不已,拍遍了九曲欄杆,沒有人領會詞人登樓遠眺的`心意。下片由寫景抒情轉到言志與悲嘆。接連用了三個典故:引季鷹的故事,表明自己早已以身許國:引許汜故事,表明自己不屑為個人利益而不顧國家風雨飄搖;“樹猶如此”是桓溫北伐路上對時光飛逝之嘆,作者亦引以表達自己功業未建年華虛度的感慨。結尾收到英雄襟抱,無人撫慰。與上片煞拍呼應。詞中以佳人髮飾寓山河之恨,以美人襯映英雄,以歷史典故寫抱負,委婉跌宕,極沉鬱悲慨之致。

水龍吟宋詞4

舉頭西北浮雲,倚天萬里須長劍。人言此地,夜深長見,鬥牛光焰。我覺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憑欄卻怕,風雷怒,魚龍慘。

峽束蒼江對起,過危樓,欲飛還斂。元龍老矣!不妨高臥,冰壺涼簟。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問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陽纜?

祖國的壯麗河山,到處呈現著不同的面貌。吳越的柔青軟黛,自然是西子的化身;閩粵的萬峰刺天,又彷彿象森羅的武庫。古來多少詩人詞客,分別為它們作了生動的寫照。辛棄疾這首《過南劍雙溪樓》,就屬於後一類的傑作。

宋代的南劍州,即是延平,屬福建。這裡有劍溪和樵川二水,環帶左右。雙溪樓正當二水交流的`險絕處。要給這樣一個奇峭的名勝傳神,頗非容易。作者緊緊抓住了它具有特徵性的一點,作了全力的刻畫,那就是“劍”,也就是“千峰似劍鋩”的山。而劍和山,正好融和著作者的人在內。上片一開頭,就象將軍從天外飛來一樣,凌雲健筆,把上入青冥的高樓,千丈崢嶸的奇峰,掌握在手,寫得寒芒四射,凜凜逼人。而作者生當宋室南渡,以一身支拄東南半壁進而恢復神州的懷抱,又隱然蘊藏於詞句裡,這是何等的筆力。“人言此地”以下三句,從延平津雙劍故事翻騰出劍氣上衝鬥牛的詞境。據《晉書·張華傳》:晉尚書張華見鬥、牛二星間有紫氣,問雷煥;曰:是寶劍之精,上徹於天。後煥為豐城令,掘地,得雙劍,其夕,鬥牛間氣不復見焉。煥遣使送一劍與華,一自佩。華誅,失劍所在,煥卒,其子華持劍行經延平津,劍忽於腰間躍出墮水,化為二龍。作者又把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等清寒景色,彙集在一起,以“我覺”二字領起,給人以寒意搜毛髮的感覺。然後轉到要“燃犀下看”(見《晉書·溫嶠傳》),一探究竟。“風雷怒,魚龍慘”,一個怒字,一個慘字,緊接著上句的怕字,從靜止中進入到驚心動魄的境界,字裡行間,卻跳躍著虎虎的生氣。

換片後三句,盤空硬語,實寫峽、江、樓。詞筆剛勁中帶韌性,極烹煉之工。這是以柳宗元遊記散文文筆寫詞的神技。從高峽的“欲飛還斂”,雙關到詞人從熾烈的民族鬥爭場合上被迫地退下來的悲涼心情。“不妨高臥,冰壺涼簟”,以淡靜之詞,勉強抑遏自己飛騰的壯志。這時作者年已在五十二歲以後,任福建提點刑獄之職,是無從施展收復中原的抱負的。以下千古興亡的感慨,低徊往復,表面看來,情緒似乎低沉,但隱藏在詞句背後的,又正是不能忘懷國事的憂憤。它跟江湖山林的詞人們所抒寫的悠閒自在心情,顯然是大異其趣的。

水龍吟宋詞5

宋詞三百首·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縈損柔腸,困酣妖眼,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作品賞析

【註釋】

①次韻:依照別人的原韻和詩或詞。 章質夫:名栥(jié),字質夫,福建蒲城

人,歷仕哲宗、徽宗兩朝,為蘇軾好友,其詠楊花詞《水龍吟》是傳誦一時的名作。

②“思量”兩句:指楊花看似無情,實際卻自有其愁思。 思:意思,思緒。

③“困酣”二句:用美女睏倦時眼睛欲開還閉之態來形容楊花的忽飄忽墜、時起時落。

【評解】

這首詠物詞,當作於蘇軾貶黃州時期。其間,詩人的好友章質夫有詠楊花詞《水龍

吟》一首,盛傳一時,詩人因依原韻和了這首詞寄去,並囑“不以示人”。詞中通過豐

富的想象和獨特的'藝術構思,運用擬人化手法,把詠物和寫人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即

物即人,兩不能別”。全詞寫得聲韻諧婉,情調幽怨纏綿。反映了蘇詞婉約的一面。

水龍吟宋詞6

巖類今所畫觀音補陀。巖中有泉飛出,如風雨聲。

補陀大士虛空,翠巖誰記飛來處?峰房萬點,似穿如礙,玲瓏窗戶。石髓千年,已垂未落,嶙峋冰柱。有怒濤聲遠,落花香在,人疑是、桃源路。又說春雷鼻息,是臥龍、彎環如許。不然應是:洞庭傳樂,湘靈來去。我意長鬆,倒生陰壑,細吟風雨。竟茫茫未曉,只應白髮,是開山祖。

這是宋詞藝苑中不多見的一首山水遊記詞。

在中國,對大自然的讚頌,對祖國壯麗山河的描繪,是古典詩詞創作的一個傳統。成書於公元前六世紀的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就有對大自然的描繪。《文心雕龍·物色篇》:“‘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為日出之容,‘漉漉’擬雨雪之狀,‘喈喈’逐黃鳥之聲,‘喓喓’學草蟲之韻。”屈原的《天問》,對大自然提出的懷疑和質問,其想象之豐富,語言之優美,為後世所不可企及。魏晉南北朝時代,湧現出一批山水詩人,在他們的筆下,把祖國的山河寫得很壯美。有唐一代,詩運興隆,產生了象王維、孟浩然等山水詩人,其詩中有畫,描畫出自然山水之美。可是,詞作描寫山水的幾乎是鳳毛麟角。愛國詞人辛棄疾,筆下卻不乏對大自然的種種描繪,數量雖不太多,但氣象萬千,別具一番情趣和境界。這首《水龍吟》,便是其中的一篇。

這首詞作於宋淳熙十三年(1186),通篇用一問一答,否定肯定的句法,細緻而又有氣勢地描繪了雨巖洞內的壯麗的自然景色。

“補陀大士虛空,翠巖誰記飛來處?”這座“雨巖”溶洞,從它外形看,很象佛家所說的那位觀音大士,可是,她虛懷空闊,人們走進去,則別有洞天。接著,作者用密集的“蜂房”,玲瓏的“窗戶”,形容在溶岩洞內的所見;那喀斯特生成的石筍,有的垂掛半空“未落”,有的如“嶙峋”的“冰柱”,植入地面。同時,洞內還隱約可以聽到“遠處”有“濤聲”陣陣。待要向前仔細看時,發現幽徑逶迤,地下還似有落花的香味,於是,不禁發出疑問:這是否就是當年武陵人發現的桃源路呢?這提問的結句,為下片寫詞的立意,埋下了伏筆。

下片,作者描寫他在洞中聽到的“濤聲”:那是春雷的`滾滾響動吧,還是洞中蜷伏著“彎環如許”的臥龍?要不然,或許是黃帝在洞庭之野奏樂傳來的奏鳴曲,或是《楚辭》裡描寫的那位湘夫人來到這兒翩然起舞?如果都不是的話,我想那就是在巖洞陰壑中生長著的萬傾長鬆,在風雨中吟詠了。

末尾,作者在歸結全篇的立意時,仰頭細看那嶙峋的冰柱,回答上片提出的問題:那開鑿這巨大溶洞的祖先,如今應已是白髮蒼蒼了吧!

詞人運用神馳的想象,把遊雨巖的所見所聞,刻畫得形象生動,栩栩如生,令人久久不能忘懷。短短一百餘字,就如同一篇遊記散文,內容巨集富,含意深婉。

詩是詩人對自然的摹擬。如謝靈運,他的山水詩,是“模山範水”,是“對自然的摹擬”。其代表作如:“白雲抱幽石,綠筱媚秋漣。”(《過始寧墅》)“揚帆採石華,掛席拾海月。”(《遊赤石進帆海》)“春晚綠野秀,巖高白雲屯。”(《入彭蠡湖口》)謝靈運遊覽的山水很多,觀察自然景物仔細,他的山水詩,劉勰稱為“繁富”,沈約稱為“興會標舉”,反映了山水之美,給人以清新可愛之感,充分顯示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但是,也只是摹擬。而辛棄疾的山水詞章如這首《水龍吟》,不僅對自然觀察入微,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富於想象,賦予大自然以人格,同時又兼有磅礴的氣勢。這是在繼承前人藝術經驗的基礎上創制出來的,其成就則是他以前的古典山水詩人所不能比擬的。

水龍吟宋詞7

冰肌不汙天真,曉來玉立瑤池裡。亭亭翠蓋,盈盈素靨,時妝淨洗。太液翻波,霓裳舞罷,斷魂流水。甚依然舊日,濃香淡粉,花不似,人憔悴。欲喚凌波仙子。泛扁舟,浩波千里。只愁回首,冰奩半掩,明璫亂墜。月影悽迷,露華零落,小闌誰倚?共芳盟猶有,雙棲雪鷺,夜寒驚起。

這是一首詠物詞,吟詠的物件是白蓮。

詞的上片可分為四層來理解。第一層,“冰肌不汙天真,曉來玉立瑤池裡。”著眼於白蓮的風韻,點明賞蓮的具體環境和時間。“冰肌”首先點破“白”字,“天真”是生來具有的自然天性,這是指白蓮的純潔無瑕。“曉”是具體時間,“玉立”,亭亭的樣子,形容極其標緻輕盈苗條。“瑤池”,是古代傳說中崑崙山的池名,西王母的居所,這裡形容白蓮花生長的池塘廣大浩淼。全句的意思是冰雪一樣的肌體表現著白蓮純真無瑕的天性,在清爽明麗的清晨,亭亭玉立在廣淼的池塘裡。

第二層,“亭亭翠蓋,盈盈素靨,時妝淨洗。”這是對白蓮的個體描寫。“亭亭”是聳立的樣子,曹丕《雜詩》:“西北有浮雲,亭亭如車蓋。”“盈盈”,儀態佼美的樣子,《古詩十九首》:“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是說白蓮高聳挺立的綠色葉子,如同標緻的傘蓋,白淨美麗的面龐,顯露在潔淨時髦的服飾中。由前一層的總體形象,推出了近景,對其單株進行靜態描寫。

第三層,“太液翻波,霓裳舞罷,斷魂流水。”“太”是極大的樣子,太液指蓮塘的水;“霓裳舞”是唐代的宮廷音樂。相傳是唐玄宗李隆基吸取了楊敬述所獻《婆羅門曲》所制,宋代著名詞人姜白石在其殘曲上注有工尺譜,此舞的音樂、舞蹈、服飾都極力描寫仙境和仙女的形象。這裡是以此比喻蓮葉在風中的舞姿和氣韻。“斷魂”在這裡作銷魂解,情意極其深長的樣子。韋莊《春怨》:“自有春愁正斷魂,不堪芳草思王孫。”林逋《山園小梅》中更有“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欲知合斷魂”的名句。這一層是寫白蓮的動態,蓮塘之中微波盪漾,荷葉興致勃勃地舞了一曲霓裳羽衣曲,脈脈的流水搖曳護衛著白蓮花,一往情深。同前面的靜態描寫形成鮮明的互補關係。

第四層,感情上來了一個突轉,“甚依然舊日,濃香淡粉,花不似,人憔悴。”蓮花同往年一樣,依然香氣馥郁,面色嬌柔,煥發著青春的熱烈,但觀荷的人卻遠非當年,已經憔悴不堪了。顯然有怨花之意。這個結句寫得極妙,無理而有情。花開花謝,本不能從人心願,但詞人卻想讓它同人一樣盛衰,純屬無理,但仔細推敲,希望青春長在,感嘆人生易老的美好感情卻打動著每一個人,詞人可謂有情之人,極無理處也正是極有情處。

詞的下片主要寫詞人對白蓮的依戀之情。“欲喚凌波仙子,泛扁舟,浩波千里。”這是緊承上片歇拍的意思,憔悴無法抵抗,何不駕舟遠遊?然而又恐回首之時,“冰奩半掩,明璫亂墜。”“奩”是古時婦女存放化妝品首飾的器具,有圓形、多邊形等形狀,這裡借指白蓮的'花形。“璫”是古時婦女的耳飾,形狀各異,這裡比喻白蓮的花瓣。也就是說,唯恐遠遊歸來時白蓮花謝瓣落,一片狼藉。寫法上襲用了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技巧,進一步表現了對白蓮的依戀之情。

“月影悽迷,露華零落,小闌誰倚?”這裡繼續深化詞人的依戀之情。不但捨不得長期遠遊離開白蓮,而且白天陪伴不足,還害怕夜晚月冷露寒,白蓮無人作伴,寂寞難耐,詞人仍舊痴情地依偎在小柵欄邊,陪伴膩友,顯然已把白蓮擬人化了。“小闌誰倚”,看起來有詢問的意思,其實正是肯定的回答,還是那位面目憔悴的痴情人。對白蓮的描寫角度,也由上片的“曉”轉到了“夜”,拓開了一個新的視角。意境的取向也由明麗而暗淡,由風姿綽約而悽迷冷落,籠上了一層冷色調。

結句“共芳盟猶有,雙棲雪鷺,夜寒驚起”,意在強調,陪伴白蓮的除了詞人再無他人。雪鷺就是白鷺,形體高大瘦削,頸足細長,善涉水覓食。這種形象同憔悴而高潔的詞人形象是一種映襯關係。雪鷺雖雙棲,卻驚起飛走,因此留下來的唯獨詞人而已,而驚起的原因是夜寒,這同白天的情況反差極大而突然。從詞的感情轉換和孤寂意境來看,作者似有寄託,潔身自好,追求人格完善,不同流合汙是可以想見的。

寫法上動靜結合,明暗相錯,多角度的細緻刻畫同首筆寫意作到了較好的一致。特別是結句,意境深幽冷寂,以動寫靜,給讀者以思索的廣闊空間,可以體會到詞人有言難明的內心苦衷。

水龍吟宋詞8

曉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國淒涼早。

蕭蕭漸積,紛紛猶墜,門荒徑悄。

渭水風生,洞庭波起,幾番秋杪。

想重厓半沒,千峰盡出,山中路,無人到。

前度題紅杳杳,溯宮溝、暗流空繞。

啼螿未歇,飛鴻欲過,此時懷抱。

亂影翻窗,碎聲敲砌,愁人多少!

望吾廬甚處?

只應今夜,滿庭誰掃?

【簡析】

自從戰國楚宋玉《九辯》中唱出"悲哉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以來,落葉便成了悲秋文學傳統中的重要角色,但本篇的悲落葉,不是普通詠物詞落葉驚秋、嘆老嗟卑的身蕊之感,而主要蘊含的是改朝換代、受役異族的家國之恨,"望中故國淒涼早"一語便是開啟詮解之門的鑰匙。

【賞析】

落葉是王沂孫在這首《水龍吟》中所吟詠的主題。紅染吳江楓、空谷佳人、二月殘花、秋日斜照和冷枝醉舞。通過這種境界的創造,表現了詞人在南宋末期對現實難排的抑鬱之情和淒涼境地。

曉霜初著青林以景帶情,用筆簡練,而輪廓頓明。作者在不經意如實地描摹出來自然景色:青林遭早霜,秋風掃落葉。作者又因景生情,心中升起一股莫明的淒涼之情。望中故國淒涼早,無限心事,隱藏其中。點明作者主旨。

故國淒涼早數字,猛一看,借秋初大自然的蕭索景象。寫朝代之替換。這景象不但指自然景象,也應包括社會景象在內,這是第一層。而淒涼的景象正應照詞人的萬端愁緒,這是第二層。此詞似詠落葉,實則藉以抒發心中對故國的思念,同時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為將淒涼落到實處,上片連用幾個與落葉有關的典故,使言辭雖簡,但寓意深刻而豐富。蕭蕭漸積這裡借指落葉,實暗用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登高》)詩意。紛紛猶墜類與范仲淹《御街行》中紛紛墜葉飄香砌渭水風生用賈島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憶江上吳處士》)詩意:洞庭波起則借用屈原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湘夫人》)詩意。幾個典故緊扣落葉,有著內在聯絡,毫無遊離之感,而且補足上句故國淒涼早。想重厓半沒,千峰盡出,山中路,無人到,用想作領字,領重厓以下數句。陳廷焯分析此詞,推斷重厓或即指宋亡時陸秀夫負帝昺赴海自殺的厓山(在今廣東新會),以此詞寫時南宋則亡,則或有此意。

上半闕著力於寫景。下半闋重在抒情。前度題紅杳杳,借用紅葉題詩的故事,暗示故宮的冷落。

《云溪友議》載:唐宣宗時,中書舍人盧渥於應試之歲,偶而在御溝中拾到一片紅葉,上題一絕句: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閒。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後盧渥得一遣放的宮女,正是題詩之人。但細加揣摩,就會發現這一典故運用得十分巧妙。前度說明象從前那樣宮女題紅之事已不再見,故宮的冷落表明朝代更迭,給人們留下更加廣闊的聯想餘地。

啼將未歇以下六句則是實寫。螿即寒蟬。近處,寒蟬低吟;遠處,飛鴻哀鳴。蟬吟鴻鳴彷彿交織成一首深秋寒夜的`協奏曲。眼前的翻窗亂影,滿階枯葉,使人愁思滿腸!愁人不單指詞人自己,包括與他一樣經歷苦難的人們。

《四溟詩話》說:結句如撞鐘,清音有餘。結句到位,確能產生餘音嫋嫋的藝術效果。此詞結尾望吾廬甚處?只應今夜,滿庭誰掃?提出問題,而不作回答,留下空白,作者是讓讀者自己通過想象加以補充。滿庭誰掃字淺意深,悲愁中摻雜著惆悵,哀怨中挾帶著孤獨,複雜的情感,也難以卒言。王孫是宋末元初人。宋亡後雖再仕元朝,但他在內心深處揮之不去的仍是深沉的故國之思。在這首詞中,作者運用嫻熟的筆法,使主觀和客觀融洽,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使其故國之思表達得自然而深刻。

水龍吟宋詞9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宋代: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欄杆 一作:闌干)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譯文一

空蕩的秋空雖火紅似火,可是我心中卻千里冷落淒涼,冷清的江水只能伴隨著天空流去,何處會是盡頭,這秋天無邊無際。無奈的眺望遠處的山嶺,為何,報國又比登天難,為何,國家又如此腐敗,只能怪人間正道是滄桑。那群山像女人頭上的玉簪和螺髻,難道說,這王朝只剩下花天酒地了嗎?斜下的太陽照著這亭子,在長空遠飛離群。孤雁伴著它那悽慘絕望聲從天空劃過,或許是映照著我這流落江南思鄉遊子。我看著這寶刀,卻不曾沾染著敵人的鮮血,我狠狠地把亭上的欄杆都拍遍了,也沒有人領會我現在登樓的心意,天下知我者,還能有誰呢?。

我可不會像張翰那樣,為家鄉之景而歸。那劉備天下為懷,斥責許氾,辭氣激揚,令人佩服。只可惜時光如流水一般過去,我真擔心著風雨飄蕩中的國家,時間如白駒過隙!連一拭英雄淚的紅巾翠袖也無人喚取了。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譯文二

遼闊的南國秋空千里冷落淒涼,江水向天邊流去,秋天更無邊無際。極目遙望遠處的山嶺,只引起我對國土淪落的憂愁和憤恨,那群山就像女人頭上的玉簪和螺髻。夕陽西下之時落日斜掛樓頭,孤雁悲啼聲裡遊子悲憤壓抑。我看著這寶刀,狠狠地把樓上的欄杆都拍遍了,也沒有人領會我現在登樓的心意。

別說鱸魚切碎了能烹成佳餚美味,西風吹遍了,不知張季鷹已經回來了沒?像只為自己購置田地房產的許汜,應羞見才氣雙全的劉備。借時光如水憂愁國勢如風雨,樹猶如此倩人誰能去換來啊!叫誰去請那些披紅著綠的歌女,來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淚!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註釋

建康:今江蘇南京。

遙岑:岑,音cén。遠山。

玉簪螺髻:簪,音zān;髻,音jì。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狀的髮髻,這裡比喻高矮和形狀各不相同的山嶺。

斷鴻:失群的孤雁。

吳鉤,古代吳地製造的一種寶刀。這裡應該是以吳鉤自喻,空有一身才華,但是得不到重用。

了:音liǎo。

鱸魚堪膾:用西晉張翰典。

季鷹:張翰,字季鷹。

求田問舍:置地買房。劉郎:劉備。才氣:胸懷、氣魄。

流年:流逝的時光。

憂愁風雨:風雨,比喻飄搖的國勢。

樹猶如此:用東晉桓溫典。

倩:請託。讀音qìng

紅巾翠袖:女子裝飾,代指女子。

搵:wèn。擦拭。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賞析

上片大段是寫景:由水寫到山,由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很有層次。開頭兩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是作者在賞心亭上所見的江景。寫得氣象闊大,筆力遒勁。意思說,楚天千里,遼遠空闊,秋色無邊無際。大江流向天邊,也不知何處是它的盡頭。

“楚天”的“楚”,泛指長江中下游一帶,這裡戰國時曾屬楚國。“水隨天去”的“水”,指浩浩蕩蕩奔流不息的長江,也就是蘇軾《念奴嬌》詞中“大江東去”的大江。“千里清秋” 和“秋無際”,寫出江南秋季的特點。南方常年多雨多霧,只有秋季,天高氣爽,才可能極目遠望,看見大江向無窮無盡的天邊流去。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寫山。意思說,放眼望去,那一層層、一疊疊的遠山,有的很像美人頭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頭上螺旋形的髮髻,可是這些都只能引起我對喪失國土的憂愁和憤恨。“玉簪螺髻”一句中的“玉簪”,是古代婦女的一種首飾;“螺髻”,指古代婦女一種螺旋形髮髻。韓愈有“水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篸”的詩句(篸即簪)。“遙岑”,即遠山,指長江以北淪陷區的山,所以說它“獻愁供恨”。這裡,作者一方面極寫遠 山的美麗——遠山愈美,它引起作者的愁和恨,也就愈加深重;另一方面又採取了移情及物的手法,寫遠山“獻愁供恨”。實際上是作者自己看見淪陷區的山,想到淪陷的父老姊妹而痛苦發愁。但是作者不肯直寫,偏要說山向人獻愁供恨。山本來是無情之物,連山也懂得獻愁供恨,人的愁恨就可想而知了。這樣寫,意思就深入一層。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兩句,是純粹寫景,至“獻愁供恨”三句,已進了一步,點出“愁、恨”兩字,由純粹寫景而開始抒情,由客觀而及主觀,感情也由平淡而漸趨強烈。作者接著寫道:

“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意思說,夕陽快要西沉,孤雁的聲聲哀鳴不時傳到賞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對淪陷的故鄉的思念。他看著腰間佩帶的不能用來殺敵衛國的寶刀,悲憤地拍打著亭子上的欄干。可是又有誰能領會他這時的心情呢?

這裡“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三句,雖然仍是寫景, 但同時也是喻情。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棄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國勢危殆的意思。“斷鴻”,是失群的孤雁。辛棄疾用這一自然景物來比喻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遊子”,是辛棄疾直指自己。 一般地說,凡是遠遊的人都可稱為遊子,辛棄疾是從山東來到江南的,當然是遊子了。

如果說上面“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三句是寫景寓情的話,那麼“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三句,就是直抒胸臆了。“吳鉤”,本是戰場上殺敵的銳利武器,但現在卻閒置身旁,無處用武,這就把作者空有沙場殺敵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也烘托出來了。以物比人,這怎能不引起辛棄疾的無限感慨呀!“欄干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說不出來的抑鬱苦悶之氣,借拍打欄干來發洩的意思,用在這裡,就把作者徒有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而又無處施展的急切悲憤的情態宛然顯現在讀者面前。

上片寫景抒情,下片則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層意思:“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這裡引用了一個典故: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想到家鄉蘇州味美的鱸魚,便棄官回鄉。(見《晉書。張翰傳》)現在深秋時令又到了,連大雁都知道尋蹤飛回舊地,何況我這個漂泊江南的遊子呢?然而自己的家鄉如今還在金人統治之下,南宋朝廷卻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鄉,又談何容易!“盡西風、季鷹歸未?”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又抒發了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激憤,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是第二層意思。求田問舍就是買地置屋。劉郎,指三國時劉備,這裡泛指有大志之人。這也是用了一個典故。三國時許汜去看望陳登,陳登對他很冷淡,獨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許汜去詢問劉備,劉備說:天下大亂,你忘懷國事,求田問舍,陳登當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將睡在百尺高樓,叫你睡在地下,豈止相差上下床呢?這二層的大意是說,既不學為吃鱸魚膾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 作者登臨遠望望故土而生情,誰無思鄉之情?作者自知身為遊子,但國勢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止一人呢?作者於此是說,我很懷念家鄉但卻絕不是像張翰、許汜一樣,我回故鄉當是收復河山之時。作有此志向,但語中含蓄,“歸未?”一詞可知,於是自然引出下一層。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是第三層意思。流年,即時光流逝;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也有一個典故,據《世說新語。言語》,桓溫北征,經過金城,見自己過去種的`柳樹已長到幾圍粗,便感嘆地說:“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樹已長得這麼高大了,人怎麼能不老大呢!這三句詞包含的意思是:於此時,我心中確實想念故鄉,但我不不會像張瀚,許汜一樣貪圖安逸今日悵恨憂懼的。我所憂懼的,只是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夙願不能實現。年歲漸增,恐再閒置便再無力為國效命疆場了。這三句,是全首詞的核心。到這裡,作者的感情經過層層推進已經發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層意思:“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倩,是請求,“紅巾翠袖”,是少女的裝束,這裡就是少女的代名詞。在宋代,一般遊宴娛樂的場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這三句是寫辛棄疾自傷抱負不能實現,世無知己,得不到同情與慰藉。這與上片“無人會、登臨意”義近而相呼應。

該詞是辛詞名作之一,它不僅對辛棄疾生活著的那個時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較真實的現實內容,而且,作者運用圓熟精到的藝術手法把內容完美地表達出來,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極其強烈的感染力量,使人們百讀不厭。

全詞通過寫景和聯想抒寫了作者恢復中原國土,統一祖國的抱負和願望無法實現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難酬、報國無門、抑鬱悲憤的苦悶心情,極大地表現了詞人誠摯無私的愛國情懷。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創作背景

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辛棄疾將任東安撫司參議官。這時作者南歸已八、九年了,卻投閒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賞心亭,極目遠望祖國的山川風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滿懷壯志而老大無成,於是寫下一首《水龍吟》詞。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點評

這首詞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闋開頭以無際楚天與滾滾長江作背景,境界闊大,觸發了家國之恨和鄉關之思。“落日樓頭”以下,表現詞人如離群孤雁、像棄置的寶刀難抑胸中鬱悶。下闋用三個典故對於四位歷史人物進行褒貶,從而表白自己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嘆惜流年如水,壯志成灰。最後流下英雄熱淚。

這是稼軒早期詞中最負盛名的一篇,藝術上也漸趨成熟境界:豪而不放,壯中見悲,力主沉鬱頓挫。上片以山水起勢,雄渾而不失清麗。“獻愁供恨”用倒卷之筆,迫近題旨。以下七個短句,一氣呵成。落日斷鴻,把看吳鉤,拍遍欄杆,在闊大蒼涼的背景上,凸現出一個孤寂的愛國者的形象。下片抒懷,寫其壯志難酬之悲。不用直筆,連用三個故實,或反用,或正取,或半句縮住,以一波三折、一唱三嘆手腕出之。結尾處嘆無人喚取紅巾“搵英雄淚”,遙應上片“無人會,登臨意”,抒慷慨嗚咽之情,也別具深婉之致。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作者介紹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水龍吟宋詞10

水龍吟

用“些語”再題瓢泉,歌以飲客,聲韻甚諧,客皆為之釂(音叫,乾杯)。

辛棄疾

聽兮清佩瓊瑤些。明兮鏡秋毫些。君無去些,流昏漲膩,生蓬蒿些。虎豹甘人,渴而飲汝,寧猿猱些。大而流江海,覆舟如芥,君無助,狂濤些。路險兮山高些。塊予獨處無聊些。冬槽春盎,歸來為我,制鬆醪些。其外芳芬,團龍片鳳,煮雲膏些。古人兮既往,嗟予之樂,樂簞瓢些。

“些語”是《楚辭》的一種句式或體裁。“些”音su(所的去聲),為楚巫禁咒句末所用特殊語氣助詞。例如《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去君之恆幹,何為四方些?”洪興祖補註,“凡禁咒句尾皆稱‘些’,乃楚人舊俗。”《招魂》即“些語”或“些體”,其中陰慘淒厲地召喚亡魂或生魂,南方、北方不可以止些,東方不可以託些,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君無上天些,君無下此幽都些,《招魂》雖歌頌了郢都生活的美好,但最後歸結於“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辛詞基本上借鑑《招魂》主旋律和結構寫成,保留了《楚辭》那種上天入地迴腸蕩氣的寥廓和悲哀。

賞析:

稼軒有一種深沉的孤獨感,原因多方面。他曾說“孤危一身久矣”,他一直處在投降派和凡庸的迫害切齒中,南人對北人(辛是濟南人)的排斥,還有思想品位、天才、學養、藝術的“高處不勝寒”。現代心理學研究創造的祕密,認為人的內心世界比有形的能外化為符號的認識複雜豐富得多,有一種不能用形象、詞語來表現的“內覺”,“內覺”在孤獨狀態下轉化為可認識性,從而產生哲學、文學、音樂、美術等作品。辛稼軒是善於“做夢”,“內覺”極豐富的一位詩人,孤獨是他的大痛苦,但如沒有那麼多孤獨,他也許不會做那麼多的“夢”,並將“內覺”轉化為那麼豐富的.佳作。

此詞上片意境,即長期盤踞稼軒無意識的沉沉“內覺”的捕捉和外化。首二章可見稼軒自控自理的自我力量甚強,十分清醒警覺。“清佩瓊瑤”清脆的叮咚聲,明鏡能鑑秋毫的瑩徹視覺形象,都是其無意識中清醒自我的象徵表現。退隱瓢泉本非所願,但瓢泉以外的環境更為險惡,下三韻描寫了長時期壓抑的“內覺”。環境如江海狂濤,流昏漲膩,覆舟如草芥;蓬蒿亂生,虎豹渴人血而甘,寧願隱居與猿猱為伍不問世事。換頭總結上片的“內覺”,“路險兮山高些。塊予獨處無聊些。”以下就描述瓢泉隱居之“樂”:制酒烹茶,簞食瓢飲,不改其“樂”。言詞勉強,故發慨嘆,“嗟餘之樂”。

詞到了辛棄疾,形式內容都有了極大的解放和擴充套件。辛學識極淵博,他將詩詞歌賦散文都融化吸收於其詞創作中,成了詞這種形式前無古人、後亦難乎為繼的一位集大成者。這首“些語”《水龍吟》就是極新奇變異的一例,短幅中呈現楚騷幽奇險怪、沉鬱博大的風格,使讀者迥出意表,一讀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