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典詩詞 > 現代詩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通用21篇)

現代詩2.38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近代史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通用21篇)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篇1

《中國近代史》是由蔣廷黻先生編寫的一部講述中國近代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及其背景的書。這本書是蔣廷黻先生對中國近代社會的思考,1840年--1925年這段時間,也讓我對神州大地上的人民有了更多的瞭解。

當時的由於自古以來的小農經濟以及過於膨脹的君主專制,不明白他們所面對英國、法國並非是之國,西方國家帶著紳士風度並不是到中國來朝拜進貢,而是來進行貿易。那時的中國,繼續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根本不知道工業革命將給人類帶來怎樣的變化,而此後引發的鴉片戰爭僅僅是因為皇帝對待馬嘎爾尼十分無禮。中國直到鴉片戰爭失敗及剿夷派崩潰後,才有人意識到是強國之路。

其中讓我感受比較深的是林則徐這個人物,他是典型的中國士大夫的代表人物。鴉片戰爭的失敗跟林則徐本人是有著很大關係的。在虎門銷煙時,林則徐看起來是一個十分有決斷,有思想,一心為國保衛人民且百戰百勝,戰無不勝的人。其實他也真的覺悟到了是時候去西方取經了,但是他為什麼沒有把他的想法大膽公開出來?如果從他那時起,覺悟了的士大夫都去表達自己,那中國的現代化可能會早二十年。他為什麼不這樣做?因為在他心中,他的名譽比拯救世界更重要。這也是中國士大夫的通病。我認為這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士大夫本來就是膽小懦弱,不敢說出實話,另一方面是皇帝和官場的大背景十分固化,且皇帝時常用人不當,使士大夫們不敢言也不敢怒。所以我認為現在的統治者應當多聽取八方的意見,讓真正有抱負的明珠慧眼幫助中國一直進步。

其實只要當時政府回過頭去仔細想一想,就會發現閉關自守是多麼大的錯誤。遠在唐朝時,日本就派遣唐使來中國學習。快速引進中國文字,服飾,建築甚至是管理制度,它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然後進行很徹底的進行,於是它就越來越強大。不說日本,當時玄奘西行,引進了佛教,使其在中國發展。佛教的引進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選擇,還促進了國家的管理。這說明引進外國的優秀文化是一個促進國家發展的好辦法。倘若當時的中國有足夠高的智慧,大膽引進西方文明,將戰爭化險為夷,那麼中國不僅會與西方強國並駕齊驅,而且一定會在國際上重塑中國文明的輝煌。歷史不會改變,但我們可以吸取歷史的教訓。學習歷史,吸取教訓,是走向成功的比較好捷徑。在做決定時,想一想曾經走過的彎路,或許,它就會輕鬆許多了。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篇2

在我原有的印象裡,林則徐是一個民族英雄。國小時便有《虎門銷煙》一課文,講的是林則徐受命為欽差大臣,前往廣州禁菸,於一八三九年在虎門海灘銷燬收繳的英國鴉片。“他因其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而萬古流芳,深受人民群眾的愛戴。而我也大抵是仰慕他的。而閱讀完了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後,我對歷史原有的印象與觀念受到了根本性的顛覆,對林則徐的看法也有了很大的改變。以蔣廷黻的眼光來看,林則徐是一個典型的晚清士大夫形象。他空談而高調,只知抵禦夷族的方法是“民心可用”,卻提不出具體的、確切的措施;他自私自保,在廣東目睹了西洋的利槍利炮,深知一味“剿夷”中國將沒有出路,卻不敢違背當時清議而犧牲自己名譽,不敢提出改革的主張。在蔣廷黻眼裡,林則徐是矛盾而悲劇的。

“從民族的歷史看,鴉片戰爭的軍事失敗還不是民族致命傷。失敗以後還不明瞭失敗的理由力圖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傷。”國家日趨衰弱,清朝的士大夫們卻還在夢中繼續沉睡。

《南京條約》簽訂後,仇外心理日益加劇。地方官吏因為條約的緣故私人利益受到打擊;外國人進入廣州城使廣州人感覺尊嚴受損;五口通商使得上海日盛一日,廣州富商受其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剿夷派又抬頭了。徐廣縉晉升兩廣總督,他寫信問林則徐驅夷之法,而林則徐說“民心可用”。

“民心可用”,這是中國歷史上被說濫的四個字。林則徐身上有著士大夫的空談高調,他只知民心可用,卻不知道民心如何用,況且民心固不可失,但拯救中國卻更需內政外交的雙重努力。他所寄予重望的民心在英法聯軍侵華之時毫無抵抗。英法打進廣州城,人民反而幫助他們把藩臺衙門的庫銀抬上英船。

林則徐是如此矛盾而悲劇的一個人。他代表了中國傳統的士大夫階層,正氣凜然,清廉正直。而他又如其他士大夫一樣,被清議制約,重個人名譽過於重國家前途。他看清了中國的未來,卻不敢犧牲自己,喚起其他人一同改革。他是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他之後,中國的近代化之路還很漫長。

中國的近代史,實則是古老中國遍體鱗傷的近代化歷程,多方面多角度的注重這種變化的過程,才是正確認識歷史大勢的關鍵。蔣先生的這本《中國近代史》正是幫助我們瞭解近代歷史變化流轉的絕佳著作。

歷史不是數字也不是年代人物,而是不可逆轉的潮流,是所有人共同作用的結果,包羅所有的必然和偶然,這種奇妙的規律,才是歷史的魅力之所在。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篇3

終於把蔣廷黻(是這仨字吧)的《中國近代史》看完了,對於滿清帝國和中國人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看來歷史課本害人不淺那,提醒大家如果沒有充分的歷史知識儲備量和辨別是非的能力,千萬不要輕信網路上或某些書籍上的歷史和歷史分析,以防被人利用自己,適當時與家長交流也可以有效的避免我們誤入歧途。至於歷史課本麼,就當是歷史知識的擴充,但不能完全相信其中宣揚的所有精神,否則就被成功的洗腦了……

歷史課本上告訴我們,林則徐是民族英雄,鄧世昌丁汝昌是民族英雄,琦善是“漢奸”。但當我們深入瞭解這些歷史人物時,會發現“好人”的侷限性和“壞人”的閃光點。

林公在我們的記憶中,永遠是那個被雕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賢者”——他秉公無私,疾惡如仇,是近代站起反抗外來殖民者的第一人……但當我們用觀察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的視角打量這位英雄時,就會發現他的侷限性。不錯的,林公是中國傳統道德體系中的集大成者,但傳統畢竟是傳統,不適於當時正在飛速進步的世界。他以為中英可以一戰,並自信滿滿以為可以戰勝英軍;他還以為禁菸只要把外人的煙都燒了,把外人都趕出中國就可以達到目的了;他更以為封建制度能“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但歷史證明他是錯的。皇帝把他貶到邊疆不讓他與英人正面交鋒其實是他的大幸,這保全了他在歷史中“英雄”的地位,也使他避免了清議的指摘。不過卻使統治階級士大夫誤以為英中戰爭的失敗是沒有啟用林則徐的緣故,也讓近代中國錯失了最寶貴的二十年發展時間。試想如果中國在遭遇通商戰爭失敗後就開始革新、開始覺醒,現在的世界格局又會是一個什麼情況。

當然,林則徐只是一個例子,滿清的滅亡也有它的必然性。仔細研究便可發現那時的滿清是多麼的可悲,那時的中國社會是多麼可悲。

讀史最重要的還是幫助我們培養思維,讓我們發現歷史的規律,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更好地看待事物。

我一定要繼續讀下去,讀更多的史書,人文讀本,可能我看不懂裡面所有的東西,但古人不是說了麼,“開卷有益啊少年”!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篇4

讀完這本書,我大概瞭解了: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百餘年時間裡,在中國的土地上,經歷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壓迫和反壓迫的歷史事件,它們如實地記載了外國列強和本國封建統治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實地記載了革命和進步力量與反動勢力的殊死較量;如實地記載了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民族民主革命並取得最終勝利的輝煌歷史。

1840年,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歷史也以鴉片戰爭為標誌進入近代史,這是中華民族一段屈辱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抗爭的歷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尋求富民強國之路的探索史。

這是一部災難深重的屈辱史。

中國近代史是災難深重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屈辱的歷史,中國人民飽嘗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國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爭相侵略我們,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幾百個,中國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戰爭中一次又一次被打敗。這些條約給中國人帶來了野蠻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華戰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領土完整,因此我們要牢記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銘記落後就要捱打的歷史教訓。勿忘過去,面向未來!用我們的勤勉與奮鬥去開創一個全新的未來!

這是一部不屈不撓的抗爭史。

在西方列強野蠻侵略中國的同時,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不屈的華夏子孫,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有來自社會底層,也有來自清政府內部,有的是有組織的,有的是群眾自發的。

歷史已經證明也永遠昭示,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中國人民是勇於探索和進取的人民,中國必將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勿忘過去,面向未來!我們要繼承併發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使中國永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篇5

最近翻看了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薄薄的一本,所以一口氣讀了下去。這本書是作者賦閒漢口時,花費兩個月時間一氣呵成的。儘管如此,卻並不意味著它的內容膚淺。蔣先生本人是近代的留洋博士,修的歷史學。或許正是他在國外學習到大量德國史和義大利史的資料,對致力於國家統一的英雄人物所震撼,因此他衷心地希望中國能擺脫中世紀的困頓,建立一個富強民主的國家。這本書是他對當時的中國的深深思索。它主要講的是以中國當時怎麼一步步學習西方,探索救國救民的方案。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近代史要從西方的對外殖民戰爭講起。因為一場浩浩蕩蕩的革命,英國工業革命,這場革命帶來進步生產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產能過剩,使人們先前對生存能力的恐懼自然消除,反而激發了西方人對外擴張的本能。當時是的俄、意、日國家都是在這種外界環境壓迫下,走向了現代化。而當時的中國,靠著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閉關鎖國,一直等到西方列強用洋槍洋炮開啟中國大門。中國自古以來的貿易制度讓那時中國真的沒有感覺到有改變的必要,有著穩定的農業經濟,完全滿足人民的生活所需。而且在那之前兩千年中國人充滿優越感,因為周邊那些國家確實在文明形態上相較落後。所以中國並沒有在工業革命和新航路發現後跟上世界步伐。當時的中國政府不明白他們所面對英國、法國並不是過去的蠻夷,英法等工業國家並不是到中國來朝拜進貢,而是貿易。那時的中國,繼續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根本不知道工業革命將給人類帶來怎樣的變化,因而中國錯過了其中一個外國人馬戛爾尼來華提到的重構近代國家關係的機會,此後引發鴉片貿易,又因鴉片貿易引發戰爭,中國由此錯過數十年發展機遇,直至兩次被打敗,方才有人意識到時代不同而思考改革。

中國遭遇西方人的攻擊或許是不可避免的,但中國在被攻擊的過程中完全有機會有可能轉禍為福化險為夷,像日本等許多後發展國家一樣大膽接受西方文明。以中國的人力物力,倘若像日本那樣接受了科學機械,重構中國文明,那麼中國不僅會與西方強國並駕齊驅,而且一定會在國際上重塑中國文明的輝煌。歷史是不會改變的,而歷史的經驗我們是可以汲取的。所謂“窮則變,變則通”,誰排斥改革誰拒絕創新,誰就會落後於時代。因此,我國正在大力倡導的創新改革正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生存發展之道,也必將永遠處於進行時。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篇6

暑期裡,媽媽向我推薦了《中國近代史》這本書,並讓我認真閱讀。媽媽說:“只有真正瞭解我們民族的歷史,才能理解並熱愛這個民族。”看著媽媽認真的表情,我用力地點點頭。

《中國近代史》由近代的史學大師蔣廷黻編寫。這本書對我來說雖然有些晦澀難懂,但它就像一幀幀黑白影像,在我眼前徐徐展示了中華民族在十九世紀所經歷的一段特殊的歷史。在這段歷史程序中,有些片段讓我覺得屈辱,有些讓我覺得失望,還有些讓我覺得應該有所反思。

十九世紀以前,中國沒有邦交。長久以來的閉關鎖國,讓國人一直沉浸在夜郎自大、唯我獨尊的世界裡。當西方國家進行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時,國人卻在鴉片的煙霧裡沉醉。當西方的大船滿載著武器大炮轟開國門時,清政府卻指望通過簽署一個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來換得暫時的和平。賠款、割地、開放口岸……清政府自以為是的外交成功,就像一道道猙獰的刀疤,深深地烙印在中華民族的脊背上,滿目瘡痍。

鴉片戰爭的失敗,終於讓國人懂得“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重要性。恭親王奕訢、曾國藩、李鴻章等開始推行內外合作以求自強的洋務運動。他們新建學堂,建立水師,挑選學生赴美留學,發展工業和輕工業。雖然推動中國向現代化走了幾步,然而西太后的專政加上原就腐敗的大清王朝體制,前進之路仍困難重重。接著戊戌六君子推行變法運動,提倡從上至下的政治改革--廢八股文和調整行政機構。而後,太后直接囚禁光緒帝,殺死譚嗣同、楊銳等人,迫使康有為和梁啟超逃亡國外。短短的一百天,戊戌變法失敗了。

清王朝滅亡後,中國又經歷了袁世凱復闢,國民黨政府上臺執政,但是國民黨的軍閥割據卻長達15年之久,然後是北伐和抗日戰爭。整本書的講述到此戛然而止。可是,最終為什麼國民黨沒有建立新中國,而由共產黨建立呢?我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在和媽媽的討論中,我終於明白:原來國民黨是在特權階級的支援下才得以建立;而共產黨是革命軍,他的基礎是廣大的人民群眾。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共產黨正好做到了這一點。在毛主席的帶領下,共產黨最終推翻了國民黨的統治,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讀完整本書,我深深地體會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今年恰逢祖國成立70週年,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我們在祖國母親溫暖的懷抱裡茁壯成長。借用梁啟超先生的一句話:“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吸張。”我們肩負著中華民族振興的希望,祖國未來的歷史需要我們來譜寫,我們必將用盡全力,不負眾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夢。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篇7

一段蕩氣迴腸的故事,一個叱吒風雲的人物,一曲催人淚下的歌曲……讓我回味無窮,百看不厭。

蔣廷黼所著的《中國近代史》,貫穿了中國近代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爭至20世紀抗日戰爭爆發前的近一個世紀曆史,講述了整整一箇舊民主革命階段——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洋務運動,甲午戰爭,辛丑條約……作者用著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我們描述著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翻開這本《中國近代史》,就彷彿掀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歷史長卷。為何當時的中國多次被列強的鐵甲鋼炮給轟開了古老的大門?原因很簡單,因為中國人的守舊。中國人的守舊造成了他們思想的落後,思想的落後造成了科技的落後,科技的落後造成了國防的落後,國防的落後就造成了國家不保的危險。很可惜,當時的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時,李鴻章勇敢地站了出來。

李鴻章,何許人是也?世界排名第九的北洋水師的創始人與統帥,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之一,晚清四大民臣……無數的榮耀集他一身,可謂是時勢造英雄。或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吧,李鴻章認清了只有向西洋學習才能自強的道理。

歷史就是這樣公正,也是這樣的殘酷,它不會給予弱小者任何悲憫,也不會給予強大者任何協助。當清王朝的統治者在宮殿裡享著天倫之樂之時,西方的工廠裡機器正在轟鳴。李鴻章向西方學習,建工廠,設學校,成立北洋海軍。雖然他自強的方式很不錯,但是他自強過後卻也救不了國,因為他自強的不徹底,沒有認清楚清王朝落後的根本原因,思想上不改變就算是他能力再強也是沒有辦法的。所以說,在那個時期,想要自強是有多麼的困難。

歷史早已過去。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因為即便我們對歷史有多麼的不滿,我們也無法將它改變。無論是什麼年代,都是屬於強者的。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都要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如此這般,才能為祖國做出貢獻。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篇8

近代史老師最大的價值是推薦了兩本書,一本是陳嶽麓先生的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一本是蔣先生的中國近代史。並且個人更喜歡後者,培養了對歷史的興趣,改變了看問題非黑即白的邏輯。

在這一本薄薄的小冊子中,作者將近代中國的激盪八十年娓娓道來,講述了列強轟開國門時的剿夷派與撫夷派的作為,從洪秀全,曾國藩兩個人物去解讀太平天國起義,然後是變法自強。此書作於民國時期,語言卻十分口語化,幾乎找不到古詩句(引用材料除外),更沒有馬克思的術語,不在語言上設定閱讀障礙,而是用別樣的觀點引人入勝。

近代化

在總論中,作者說近百年的中華民族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能近代化嗎。獨立富強是我們要達成的目標,必經途徑就是近代化。作者還對近代化做了進一步的解釋:利用科學機械,組織近代民族國家,趕超西洋人。

作者把中國的衰落歸結為三點:科學,技術,民族觀念。其實民族觀念的背後是政治體制,是思想文化,我覺得最根本的是政治體制。在封建集權體制下,產生了這麼一批好大喜功,妄自尊大的官僚,產生了這麼一批仁義道德至上,極為重視個人名譽,固步自封的官僚,產生這麼一批只知宗族,不知國家的民眾。這個國家看上去文明禮化,尊卑有序,卻從來不知道平等是什麼東西,更不知個人,自我在哪兒。

愛國

從剿夷派和撫夷派看什麼叫愛國。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愛國?這個無從判斷。因為這是一個道德判斷。就如同判斷一個人是不是一個好人一樣。如果非要找一個標準的話,那就是看他所做的,不要聽他所說的。如果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是對國家有利的,不管他的動機如何,他都是愛國人士。如果一個人佔領了道德的制高點,所作所為甚至所言,只是滿足了道德上的虛榮心,卻不考慮這麼做是否對國家有益,那他就是不愛國的。對國家有益是指對國家的實際物質利益,並非道德上的。在面臨列強的槍炮時,如果按照強硬派所說,那麼中國人都去當炮灰了,這可能會得到別人道義上的讚揚,但這明顯是損失國家利益的,是極其不明智的做法。

還有一點,無論是剿夷派,還是撫夷派,都沒有這個觀念:國家之間是平等的,我們強調的是有權有勢就高人一等。英國貿易之初想要通過談判外交與中國通商,卻因使者不肯跪拜,惹得乾隆這位西方人眼中的開明皇帝不快,通商也就無從談起。

改良

改良能夠取得穩固的成果,減小成本,但是需要時間,需要耐心,需要把握好節奏,然後水到渠成。但近代從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越來越激進,越來越等不及。洋務運動從近代工業上撕開一個小口,然後逐漸擴充套件到民用工業,然後是培養技術人才,建立新式學堂,從學習西方技術,逐漸就會引進西方的思想。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轉變無疑是漫長的。革命不會縮短路程。“亂是容易的,撥亂反正是困難的”改良需要平和的環境,不僅僅是國外環境,還有國內環境。這使人不得不惋惜從鴉片戰爭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浪費的十幾年的光陰。

看世界

不得不佩服有些人的眼光和思考能力。清王朝盲目自大,完全陷入自我的狀態,不看世界一眼,鴉

片戰爭失敗了,卻沒有給中國帶來什麼震撼。她已經麻痺了,或者已經狂傲到感知不到疼痛的程度了。曾國藩在日記中雖提及此事,卻並不明瞭這件事的歷史意義,他仍埋首與古籍。林則徐剛開始也是對洋人一無所知,以為用“民心”就可以戰無不勝,後來才意識到這不過是拿民眾當炮灰,於是睜眼看世界。可惡的是那些見識到洋槍洋炮厲害,還守著“民心”不放,只在嘴上逞強。李鴻章值得人佩服,有眼光有能力。明治維新以後,李鴻章就認為日本不可小覷,主張發展中國的海軍。可在一般人眼中,日本不過彈丸之地,根本不值得一提。這也是為什麼甲午戰敗使國人如此震驚。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篇9

《中國近代史》這本書,講述了中國人抹不掉的恥辱。如果那些士大夫不跳起來反對的話;如果慈禧太后不做那些士大夫的“傀儡”的話;如果那個時候多一些有認識的人話。那麼中國就不會承受一系列的恥辱。但是,當時的領導者與人民,統統都不知道,我們的衰敗,反而在那裡安享榮華富貴。

不過,在李鴻章領導的時代中,還有三年光明,但是,在三年之後,慈禧太后與那些士大夫把皇帝“軟禁”了,並且殺掉了一些有志之士,不過,還有些有志之士逃往國外,例如康有為。

之後,國民黨的建立人孫中山先生,也是逃亡國外的愛國人士。他幾次組織發起大反攻,但還是因為有人把祕密外洩,沒有成功。不過,在之後的一次大反擊當中,創造了傑出的功勳。

在大反攻,剛攻下一個省城時,立馬有十三個省相應,紛紛發出話來:“我們省不再屬於清政府管轄內。”猶於這一次大反攻,清政府被徹底瓦解,在沒有人歸他管理了。

在戰鬥結束後,人民推舉,孫中山先生擔任臨時大總統,但是,當時日本又選出了一位“傀儡”,他就是袁世凱。在以後,日本就極力擁護袁世凱,以至後來袁世凱擠兌掉了孫中山先生,無論誰當,當時的時局,已經四分五裂了……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篇10

懷著崇敬的心態拜讀了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一書。讀完之後頗有所得。

這部書把“中國近代史”界定為“中國近代化的歷史”,中國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於是就成為本書論述的主線。

近代化對於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十分迫切的課題,它在中國近代歷史的程序中卻又是一個緩慢和曲折的歷程。蔣廷黻不可能找出為何如此緩慢和曲折的社會根源,但他卻看到了我們民族的惰性。他說:“鴉片戰爭的軍事失敗還不是民族致命傷,失敗以後還不明瞭失敗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傷。”這個話頗有分量。為什麼中國人不能在鴉片戰爭震撼的當初迅速走上維新抑或革命之路呢?

本書以恭親王奕訢及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領導的自強運動即洋務運動為第一個近代化方案,以康有為等人領導的變法運動即百日維新為第二個近代方案,以義和團運動或曰“拳匪運動”為第三個公式化方案……然而這些方案最終都挫敗了。於是本書提出自我的觀點:“近代化國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經濟,並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國民,半新半舊是不中用的。換句話說,我國到了近代要圖生存,非全盤理解西洋文化不可。”“全盤西化”口號為胡適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對西方文化都不預設任何的人為限制。或許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個年代我們確實應為他們的勇氣所折服!

此外:本書所開創的學術傳統,曾是中國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只是在範文瀾、胡繩等人的近代史研究開展之後,這個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識形態要求必定中國近代史的所謂“新的學術傳統”所代替。這本書不僅僅奠定了蔣氏在近代史研究領域的學術地位,並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衝擊的學人對中國文化以及中國之前途命運的獨特理解。

大師之作,言簡意賅,薄薄的小冊子將中國近代史講述的清晰明瞭。由於我在上高中時所受到的中國近代史教育,有太多的政治傾向,所以看到蔣先生的大作,真的是從眼睛到心靈都清澈無比。他不僅僅是從客觀的角度的講歷史,更重要的是從尊重的角度講歷史。對歷史的尊重,就是對人民的尊重。

我認為這本書不僅僅能夠作為高中生、大學生的教材,而每一箇中國人都應當讀。作為教材似的史書,它將這段歷史的前因後果很簡便地進行了梳理,這樣根本就不可能再混淆再硬背這個那個條約,賠多少款,割多少地是怎樣回事了。作為每一箇中國人,更應當瞭解這段真實原歷史,太平天國的真相、為什麼開放通商口岸、北洋海軍的失敗等等,近代化過程中這些恥辱是怎樣產生的?實際上,很多傷痛或許都是我們中國人自我帶給自我的。

歷史值得我們深思!不知過去,無以圖將來。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篇11

1840年,成為首號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歷史也以鴉片戰爭為標誌進入近代史,這是中華民族一段屈辱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抗爭的歷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尋求富民強國之路的探索史。我們學好這段歷史,必須把握三條主線。

一、一部災難深重的屈辱史

中國近代史是災難深重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屈辱的歷史,中國人民飽嘗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國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爭相侵略我們,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幾百個,中國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戰爭中一次又一次被打敗。

1840年,英國為了開啟中國的大門,悍然發動了鴉片戰爭,古老的、落後的中國在西方堅船利炮面前戰敗了,1842年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此後又簽訂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門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等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條約,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和外國協定關稅,外國取得了在中國的領事裁判權和在通商口岸傳教等特權。這些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野蠻和屈辱。

1856年,英法等國為了進一步開啟中國的大門,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在抵抗失敗後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國簽訂了《天津條約》,和英法俄又被迫簽訂《北京條約》。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主權,尤其是沙俄掠奪了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外國侵略勢力伸向中國內地,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1885年,法國又發動侵略中國的中法戰爭,清政府又簽訂了《中法新約》,列強取得了在中國修築鐵路的權利。1894年中國又在甲午戰爭中失敗,被迫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賠款達到兩億兩白銀,帝國主義強國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然而帝國主義為了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進一步控制中國,1900年八國聯軍又共同反動了侵華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辛丑條約》,賠款本息超過10億兩白銀,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

一系列的侵華戰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領土完整,因此我們要牢記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銘記落後就要捱打的歷史教訓。

二、一部不屈不撓的抗爭史

在西方列強野蠻侵略中國的同時,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不屈的華夏子孫,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有來自社會底層,也有來自清政府內部,有的是有組織的,有的是群眾自發的。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儘管有一些民族敗類,但是清政府和廣大愛國官兵也進行了一些英勇的戰鬥,湧現出像林則徐、鄧廷楨、裕謙、海齡、關天培、陳化成等大批愛國將領;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也出現了前仆後繼抗爭的壯烈場面;在中法戰爭中,馮子才無所畏懼,領導取得了鎮南關大捷,劉永福領導黑旗軍威鎮敵膽,愛國海軍在馬尾海戰中表現出了臨危不懼、英勇戰鬥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左寶貴、鄧士昌、林永升、劉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職,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蹟,各地民眾自發抗日,都體現出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愛國抗爭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愛國官兵的抗爭外,廣大人民群眾從未放棄鬥爭,帝國主義侵略到那裡,就在那裡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廣州三元里民眾的自發的抗英鬥爭,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出現了大量的反洋教鬥爭。

在中國近代史上,還有兩次大規模農民運動給帝國主義主義勢力以沉重打擊。第一次是太平天國運動: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規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運動,在打擊中國封建統治的同時,還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承擔起反對外來侵略的任務,給外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國殖民化的企圖。

第二次是義和團運動:在中外矛盾加劇的19世紀末,終於引爆了中國人民的義和團運動,他們打擊的物件是外國勢力,到1900年發展到頂點,成千上萬的義和團團眾以血肉之軀和八國聯軍進行了英勇搏鬥,儘管在中外反動勢力的剿殺下失敗了,但中華民族的不畏強暴、英勇鬥爭使帝國主義認識到中華民族的不可政府性。

最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維護國家主權,1919年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波及全國,工人階級登上了政治舞臺。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

三、中國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國的特殊時期,中國的根本任務是維護民族獨立和主權完整,促進經濟發展,實現政治進步。在為了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在伴隨中國艱難的近代化歷程中,先進的中國人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運動,又有新生階級代表,既有地方大員,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先進的中國人初步認識到西方的現代化,以林則徐、魏源等人以經世務實的態度,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 ,承認落後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尋求強國御辱之道,產生了向西方學習 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為中國的合法政府,在歷經浩劫後,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鎮壓是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一批務實且有政治經驗的權力重臣,開始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在堅持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前提下,倡導富國強兵運動,創辦軍事、民用工業,籌劃海軍,設立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洋務運動在中央以弈欣為首,在地方以曾國藩 、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督撫為首,儘管甲午戰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但是洋務運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華民族工業的發展,加劇了中國近代化程序。

在洋務運動中,還出現了馮桂芬、鄭觀應、王韜等早期的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知識分子,為以後的資產階級維新運動創造了一些條件。甲午戰爭失敗後中華民族出現了嚴重的民族危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了救亡圖存的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

維新派通過辦報刊、建學會、和頑固派論戰,傳播了維新思想,領導了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進了人民的覺醒,儘管不足百日,以失敗告終,但在中國人民救國圖強的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太平天國運動的後期,洪仁玕提出了《資政新篇》,最早在中國提出了發展資本主義。

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在中國走資產階級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了歷史的舞臺,經過一系列的武裝起義和革命鬥爭,終於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勝利,使中國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但是辛亥革命並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1919年中華民族又爆發了愛國的五四運動,以後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革命煥然一新,中國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確方向,終於在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領土、主權完整,並不斷開創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歷史已經證明也永遠昭示,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中國人民是勇於探索和進取的人民,中國必將在21世紀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篇12

歷史是一座山,因為它不會被人遺忘;也是一盞明鏡,可以照亮古今在歷史長河之中留下的點點印記。《中國近代史》這本記錄了400年中國歷史的書籍,讓我穿越歷史長河,看遍這四百年來的腥風血雨和興盛衰落,讓我對中國這個泱泱大國的過去,有了更深的理解與感悟。

“落後就要捱打。”在我看來,這個道理貫穿著整個歷史。回顧過去,無論是鴉片戰爭還是日寇侵華,無一不在印證著,昔日的中國因為懦弱而受盡欺凌。雖然我們現在已經變得強大,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認可,摘掉了“東亞病夫”的帽子,但卻不能輕易忘記這些災難深重的屈辱史,在這段時間裡,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爭相侵略我們,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幾百個,中國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戰爭中一次又一次被打敗。

一系列的侵華戰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領土完整,因此我們要牢記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銘記落後就要捱打的歷史教訓。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篇13

終於讀完了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這套灰不溜秋的書,分上下冊。當然,我看的是後浪出版社的。

作者寫下了1600-2000年間,中國從泱泱大國淪為半殖民地,走向滅國的邊緣,而今,又回到泛泛之輩,裡的重大事件。全書1083頁,以一個外國人的視野來看中國發生的一切。作者睿智,客觀,邏輯的思維,笑看過去,儼然一本通鑑。

舞臺上,依然還是隻有幾個人,圍繞著權力中心,著你死我活的較量,重複著“王始帝國”的故事。

常拿凹面鏡看自己,顯得自己巨牛無比。拿凸面鏡看別人,大象在眼裡也成了螞蟻。我只想找面平面鏡,還原真實的自我。

一部中國近代史,一部近代中國人們的苦難血淚史。書的內容國人都清楚。西方人邏輯的思維用在分析中國的事有些不妥,你站在一個邊境線外,通過一些材料,作邏輯推導,得出結論。然而,我們是醬缸文化,對邏輯免疫。

在神氣的國度裡,發生神氣的事。神氣,神氣,再神氣!(最近流行咆哮體)這才是行文之道。

寒假裡,我讀了《中國近代史》,作者是蔣廷黻,讀的比較吃力。主要講的是:在19世紀以前,中西沒有邦交,此中有兩個緣故。1。中西相隔很遠2。中國覺得外國人是蠻夷之邦。但外國人認為,中國是很好的國家,竭力與中國訂立邦交,可中國人仍覺得他們是應該向我們跪下的小人,英國人就這樣在一開始就和中國關係變差了。而且,當時在中國的外商發現鴉片是利潤較多的貨物,在中國銷售鴉片,但遭到許多中國人反對,更加惡化了中英關係,最後和英國打了起來,失敗後簽下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戰敗之後,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再輕視西方了。有些人要引進西方科學技術,一些人就批評說中國數千年的文化,不可以輕而易舉的滅亡。洪秀全領導一些人組成的起義軍很快攻下了許多城市,可是到後來,起義軍變得驕傲自大,他們的領袖洪秀全天天打牌喝酒,最後失敗了。

不過好幾場對外戰鬥的失敗,令更多的中國人知道中國科技水平早已十分落後,很多人向外國人購買先進的武器,學習科學技術,受到推薦的李鴻章提出了許多維新方案,他希望中國步步向前進,但他做的不徹底,許多人不聽他的話,很多建的廠都在和法國打仗時被毀了。

這時李鴻章覺得日本是中國的勁敵,有朝一日會攻打中國,於是在高麗進攻日本,但由於戰略錯誤,中國敗給了日本。和日本戰爭失敗以後,李鴻章用各種外交辦法想得到其他國家的援助,但都失敗了。可是俄,法,德三國卻在後來自願援助我國,想從中獲取一些代價。俄國借給我們很多錢,聲稱要和中國為友,幫助中國修鐵路,實際上要佔領中國北方。最後,中國許多地方被瓜分了。孫中山這時在國內外來回奔波,提倡復興方案,最後推翻了滿清,當上了大總統,趕跑了不友好的外國人。

我讀了這本書之後覺得應該人人平等,就像生活中一樣,我們不能歧視有困難的那些人,而且做人要大氣,不能為一點點小事而鬧得越來越大,應該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篇14

同治十一年五月,李鴻章在《複議製造輪船未可裁撤折》中說:“臣竊惟歐洲諸國,百十年來,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國,闖入邊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載,亙古所末通,無不款關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與立約通商,以牢籠之,合地球東西南朔九萬里之遙,胥聚於中國,此三千餘年一大變局也。”對於中國近代史的圖景,筆者認為,李鴻章的“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一詞是對其最好的概括。而蔣廷黻先生便是對著“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忠實紀錄者,他的《中國近代史》也正是在討論一個主題,那便是近代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究竟應該怎麼走,對此他提出的主要方案是:近代化。

當時的中國史學界認為中國近代史尚未到著書立說的時候,這本被蔣廷黻稱為“初步報告”的著作,篇幅雖小,學術含量卻很高。中國近代歷史雖僅百年,歷時不長但內容極為複雜豐富,全書從鴉片戰爭寫到抗日戰爭前夕,是他對中國近代史整體思考的集中體現。

“近百年的中華民族根本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能近代化嗎?能趕上西洋人嗎?能利用科學和機械嗎?能廢除我們家族和家鄉觀念而組織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嗎?能的話我們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話,我們這個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因為在世界上,一切的國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強,不能者必遭慘敗,毫無例外。”這本書是最早提出中國的強國之道在於“近代化”。哪個國家率先“近代化”,哪個國家便佔據了主動。書中說,英國領先全世界率先“近代化”,從而變成了第一強國。他還舉出土耳其、日本、俄國、土耳的例子,討論“近代化”對於國家發展的突出意義。

書中多次提到“近代化”這詞,由此可以認為,他是以這個獨特視角來解讀中國近代史乃至世界近代史的。他曾無數次的號召,中國人民走向“近代化”的路程。若說對其評價很高,筆者想這個觀點一定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近代化”真的是理解中國歷史的唯一途徑嗎?“近代化”的理論真的毫無缺陷嗎?

這裡筆者不單獨論述“現代化”正規化下中國近代史的編寫態度,在這裡,筆者以蔣廷黻“洋弟子”費正清的“衝擊-反應”原理來討論“近代化”理論的弊端。80年代後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正規化之爭,即革命史正規化和現代化正規化的爭論。而“衝擊-反應”理論正是現代化正規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現代化正規化是什麼?它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將中國近代史的發展過程總結為傳統農業國家到現代工業國家轉型的過程。“衝擊-反應”理論也正是如此。但問題在於:“衝擊-反應”是社會進化論學說和國家有機體學說,將人類的生老病死用於國家與社會的發展之中,國家也因此生老病死的特徵。那麼,由此延展出來的從少年到青年到中年到老年的過程,是一個單執行緒不可逆的過程,那以此推斷,這個國家走的是什麼發展過程呢?顯然是一個走向現代工業國家的過程,一個西方化的發展過程。用一個常見的詞就是“西方中心主義”或者叫“歐洲中心論”,暗含的意思就是中國也應當並且必須按照歐洲的道路走。在這個體系下,顯然列強是衝擊,中國是反應。這裡麵包含兩層意思,第一個,衝擊的文明是一個不斷髮展進步的動態的文明,反應的文明是一個靜止落後的靜態的文明。第二個,這個靜止落後的文明只有在發展進步的文明的觸動下才會發生改變。第二點用赫德的話來說就是“恐怕中國今日離真正的變革還很遠。這個碩大無朋的巨人,有時候忽然跳起,呵欠伸腰,我們以為他醒了,準備看他做一番偉大的事業,但是過了一陣,卻看見他又坐了下來,喝一口茶,燃起菸袋,打個呵欠,又朦朧地睡著了”。這裡可以看出衝擊迴應將傳統和現代對立,將傳統看作落後,將現代看作先進,又走上了西方路線唯一的道路。第二點是顯而易見的西方中心主義,忽視了中國傳統社會在中國近代史發展的主體作用。

社會的發展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發展或者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國兩半社會的獨特性質決定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艱鉅性和複雜性,沒有實現國家的獨立和自由,談不上社會轉型的成功。“衝擊-反應”理論簡單的把中國近代史的發展歷程總結為轉型的過程,是非常片面不合理的。而“近代化”也正是“西方中心論”思想下的產物,是單純的“西洋化”,而非通俗意義上理解的“現代社會的特徵,它是社會在工業推動下發生全面變革而形成的一種屬性”。在今天我們重新學習和研究的時候,更應當注意這個理論對於本書的影響與我們現實思考時的角度問題。

但具有“西方中心論”觀點的《中國近代史》是否就不具有可取性呢?答案當時是否定的,蔣廷黻在《中國近代史》一書的總論中明確指出,寫作此書的目的就是“找出中國近代史的教訓”,為抗戰建國提供借鑑。而我們正應當把握其創作的時代背景,在內憂外患的社會條件限制下,他不得不尋找發展的捷徑,而學習西方正是合理的選擇,所以我們應當站在多重立場上考慮他對於“近代化”問題的解讀與看法,不能只站在現在或當時的視角下給予片面的評定。

另外一個問題便是“內外”問題。蔣廷黻先生作為中國近代著名外交家,對於國際形勢的把握切中肯綮,但令筆者覺得出乎意料的是,這本書的闡述角度卻始終以“內”為主。1938年蔣廷黻用兩個月時間寫就了這本《中國近代史》,當時中國正處於日本侵略的危機之中,同時也是中國開始現代化改革的百年之機。“外交雖緊要,內政究竟是決定國家強弱的根本要素。”他的這本著作即是從外交內政的關係入手,重點論述了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為抵禦外敵入侵而改革內政的各種方案,體現了他尋求救亡之道的使命感。正如他在全書的《總論》中說到此書的寫作宗旨是:“現在我們研究我們的近代史,我們要注意帝國主義如何壓迫我們,我們要研究每一個時期內的抵抗方案。我們尤其要分析每一個方案成敗的程度和原因,我們如果能找出我國近代史的教訓,我們對於抗戰建國就更能有所貢獻了。”但我們也可以體悟到貫穿始終的外交線索對於作者行文思路的影響。

最後筆者要討論的問題便是書中對於人物新穎獨特的評價問題,相對於其他學者的中國近代史著作,蔣廷黻先生的《中國近代史》最打動筆者的地方便是別出心裁的人物評價,以林則徐為例:

提及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一著名詩句可謂耳熟能詳。他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便是:百戰百勝、忠君愛國。歷史對其的評價也多是褒獎。而在作者看來,林則徐“讓國家日趨衰弱,而不肯犧牲自己的名譽去與時人奮鬥。……以為自己的名譽比國事重要,因為他當時覺悟到中國較之與西洋的落後而不敢公開提倡。”晚清士大夫最忌憚清流指摘,林則徐在海疆一線,深知中國器物不如西方,必須改革,可是林則徐不敢說。因為在北京朝廷的清流們,對西方器物一無所知,如果林則徐提出改革,勢必會說他揚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倘若失了名譽,當官就難了。

由此不得不聯絡到書中另外一個見解:中國社會的守舊勢力太大,一個人提倡維新,有十個人反對。在晚清士大夫群體中,能夠發現維新才能救國的遠不足十分之一,而能夠公然提倡維新並身體力行的,更是少之又少,畢竟提出者總要遭到社會輿論的激烈反對。郭嵩燾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他在西歐時,努力研究西方的政治、經濟、社會,認為不僅僅是器物,就是西洋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也值得中國學習。他的這些超時代言論自然是引起全國士大夫的謾罵,說他是個漢奸,“有二心於英國”……故而舊時的中國官場造就了一大批如林則徐、李鴻章這樣的政治兩面人:一方面,公開場合上堅持維護政治正確,不敢說朝廷一個不字;另一方面,私下裡洞悉中國不如西方,必須加緊變革。

所以,作者認為“林則徐實在有兩個,一個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則徐,一個是真正的林則徐。……真的林則徐,他不要別人知道。”其實縱觀中國曆朝歷代的官場,無論在哪個時代,總有少數人看事頗有遠見,但是他們都怕清議的指摘,默而不言。林則徐也只是其中一個例子罷了。也正因如此,在他筆下的林則徐由此形象鮮明同時極具代表性,這也反映出歷史人物的多面性特點。

綜合上述討論,筆者認為,蔣廷黻先生的《中國近代史》便是一次追尋近代中國的復興之路的拓荒,他的歷史研究觀對於後世學者的近代史研究有著奠基作用,對於近代史的闡釋也符合當時對於近代中國復興的求索,開拓了近代史研究的“荒原”,不僅如此,“牆裡開花牆外香”,在近代中國歷史的國內外研究領域都有著不可小覷的重要影響。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篇15

翻開這本書,思緒彷彿也隨著翻動的書頁飛回到了,那昏暗的日子。入眼的,滿是傷痕。我聽見,一聲聲,痛苦的呻吟,一聲聲,絕望的哀嚎。

我不是一個很喜歡讀歷史類書籍的人,在我看來,歷史往往太過真實,歷史不是一個作家可以創作的作品,歷史就是真實存在的,發生過的的事。相較於歷史而言,我更喜歡其他型別的作品,在我看來,很多作家創作的作品都包含了作家自身的情感。我不喜歡悲劇,我看完一個悲傷的故事的時候我就會告訴自己,這不是一個完全真實的故事。但是歷史故事是真實存在的,我沒辦法告訴我自己,曾經沒有那麼多因為戰爭流血流淚,因為戰爭流離失所的人們,也沒有辦法告訴我自己有些屈辱,有些殘忍,有些可怕是真實存在的。

其實在翻開這本書之前,對於那一段慘痛的歷史,我的認識是,中國封建制度落後,人民思想觀念的腐朽,經濟蕭條,清王朝腐敗,清政府昏庸無能,自高自大,皇帝的懦弱無能,慈禧奢侈無度,崇洋媚外,士大夫膽小怕事,目光短淺,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琦善崇洋媚外,買主求榮。林則徐拼死抵抗,有勇有謀,卻被奸佞陷害,不被重用,曾國藩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開拓打下了基礎,康有為梁啟超,主持百日維新,向西方努力尋找真理,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統治,提出三民主義……

當我翻開這本書,一段段歷史就這樣在我眼前啊展開,我告訴自己,這不是創作的故事,這是真實發生的,我懷著沉重的心情,開始看這本書,開始走進那一段沉痛的歷史。

一點點讀下去,我開始對那一段歷史,那一段歷史裡的人有了不一樣的,更深的理解。我開始意識到或許我不應該把那一段慘痛的歷史賬都算在清政府和士大夫的頭上,至少這不能全怪他們。我們沒有辦法去苛責那些從來沒有了解過西方的人,讓他們明白中西方的差距,讓他們意識到中國急需改革,但是還是覺得他們的意識過於麻痺。他們一直在閉關鎖國中坐著自己的春秋大夢,就像蔣先生在書中寫到的那樣:“到了十九世紀,我們只能在國際生活中找出路,但是嘉慶,道光,咸豐年間的中國人,不分漢滿,仍然試圖閉關自守,要維持歷代在東方世界的光榮地位,根本否認那個日益強盛的西方世界。”我們希望當時的他們能有更高的覺悟,有更長遠的眼光,對西方世界有更深的認識,然而他們沒有。

說起近代的民族英雄,我總能第一個想到林則徐,那個主持虎門硝煙,備受讚譽被稱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讀蔣先生的書,也讓我對這位民族英雄有了以往沒有的認識。

很多時候,人們認為鴉片戰爭的失敗是因為道光皇帝的昏庸,把林則徐給撤職了,用了一幫投降派。但是,其實不然,這是歷史對林則徐的成全,成全了林則徐的身後名。假使,當時林則徐沒有被道光皇帝撤職,那我們的鴉片戰爭還是沒辦法打贏的。這場戰爭的背後有巨大的軍事,政治,經濟的懸殊。誠如蔣先生所言,真正的林則徐有兩個,一個是士大夫心中的林則徐,一個是真正的林則徐。前一個林則徐是主剿的,是百戰百勝的。真的林則徐是慢慢覺悟了的,他知道中國兵器不如西洋,他知道中國應該以以夷制夷,但是他不敢公開的提倡這些主張,他怕士林清議,他重視自己的名譽更甚於國事。

每個人都有很多種不同的人格,每個都是我們自己,或許,民族英雄林則徐也有一種人格,一個不願意承認時代落後的舊時代精英,不肯公開提倡改革,讓主持清議的士大夫睡在夢中,讓國家日趨衰弱,讓自己的名譽得以保全。但是,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人間,沒有誰是完全的沒有缺點的,人之所以為人,大概就是因為每一個人的不完美性,正是這些獨特的不完美性才使得世界有更多的美麗的可能。

很多時候,再去讀歷史,就像是站在上帝視角去俯瞰世事。或許就是這樣,我們會去感慨,會去氣憤,會去惋惜。

在我的印象裡,我所知道的琦善大概是一個備受苛責的人,看過很多對他的形容,說他是舊官僚,說他膽小怕事所以主和,更有甚者說他是賣國賊。大多時候,琦善都被拿來與林則徐作對比,用來突出林則徐的愛國,忠義,有遠見。

但是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對琦善卻有了新的認識,雖然現在琦善在我心裡不是英雄,但是至少,我發現他也並不是像我之前以為的那樣,是個膽小怕事主和的舊官僚。就像蔣廷黻先生評價那樣:琦善與鴉片戰爭的關係,在軍事方面,無可稱讚,亦無可責備。在外交方面,他實在是遠超時人,因為他審察中外強弱的形勢和權衡利害的輕重,遠在時人之上。的確,我們就不應該把一場打不贏的戰爭怪在某一個人的頭上,我們沒法說刀槍棍打不過洋槍洋炮是因為一個大臣的過錯。在蔣先生的書中,我認識了一個誠實的琦善,他知道沒落的清王朝沒法與興起的近代化英國相抗衡,他認識到“化外蠻夷”的實力而不惜一切去“撫”,他在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保全中國。可惜這種誠實在別人看來是失了國體,這種誠實無異於是一種怯懦。但是,在我現在看來,琦善擔的起中國近代外交第一人的稱號。

或許有的時候事實也並不是我們所想的樣子,但是事實就是事實。歷史永遠是最偉大的,最公正的裁判,所有的一切最終都會有一個公平的判斷。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篇16

清王朝在我以前的看法中,是一個自甘墮落的王朝,然而事實上,它卻有過自強的掙扎。

七下歷史中,我們有提到過它“閉關鎖國”“一口通商”,說這是自給自足式的小農經濟形成國人腦中“天朝無所不有”這種錯覺帶來的產物。的確,清王朝是太自負了。被打之後我們才失掉了自信。此時只有民族的復興才是通往強國之路。

我們去學習西方先進的軍器,派一批又一批的留學生去西洋,在國內所建造的有工業化痕跡的製造廠商,建立多所“外國語學校”……其中最大的動機無外乎是國防,我們總不能一直被欺負啊!於是軍事建設也佔比最多。自強運動的領袖們知道國防近代化的必要性,但他們近代化得不徹底(非常關鍵)。全國上下先進的東西是變多了,但這絲毫沒有動搖國人陳舊的心智和國家陳舊的政治。這就像下了極大的決心,卻一直在為“表面功夫”而努力。領袖們雖為“領袖”,進行過與外國的交涉,也出過國,但他們所瞭解的只停留在表面,也只允許他們停留在表面:學軍備。然而真正需根除的是舊制度、舊社會。

這就要求領袖們去深入瞭解外國的政治思想、理念,學到“核心”。這一點,也是孫中山先生與這些領袖的大不同之處。

當然,也不可否認他們把中國的自強向前推進了一步。

發生在清末的那若干不平等條約,不過是不得已。不得已因軍備落後而籤,不得已因內部起義(內亂)干擾而無法專心外交而籤。唯一對中國有利可尋的條約,是琦善所籤。他也正因超時人的外交觀念而認作是“漢奸”“賣國賊”。

所以,清王朝的掙扎的不徹底,使致了一個受強者凌弱的形象。我們不是不願自強,而是不懂自強。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篇17

老師推薦的那麼多本書,我最喜歡蔣廷黻老先生的《中國近代史》。這本書正文內容其實很短。短小卻精悍,把很多國中、高中略去不講的東西,娓娓道來。結合老師的授課內容,再反覆看這本書,覺得自己看待歷史的角度,比以前開闊了許多,文化底蘊也似乎厚了那麼些許。

網路上,總流傳著很多有道理的話,其中有一句我覺得挺在理,大意是:如果一個人看了一本書,聽了別人一番話,就覺得自己的價值觀都變了,那他大抵是個井底之蛙。在歷史這方面,我承認我只是個坐井觀天的人。因此,這本書和這門課帶給我的影響,在認知歷史方面是徹底的。風靡學生群體的《明朝那些事》,我都只看了兩本,就覺得它無聊看不下去了。所以,這本《中國近代史》含著老師的部分內容對應講解,真真是的非常對我的口味。非常感謝老師,那麼用心地準備課堂,那麼耐心地講授內容,那麼極力地推薦了一本《中國近代史》。

收穫最大的,莫過於:歷史是客觀的。看書及聽講,相關國中有講到的內容,會不自覺想起國中老師如何講授(高中讀理科,上的歷史課都是渣滓而已)。國中的歷史老師,也是可以把歷史通過一些短短的綱領,講成吸引人的故事的人。當講到近代史中國人備受屈辱這段,國中老師含著極為強烈的個人色彩,連帶著我也覺得那時候的外國人怎麼那麼可惡。可在這書中,多次講到一些外國人友好的舉動,像使團來訪,要求建立大使館;傳教士傳授先進的科學知識,都是促進中國發展的。是中國人自傲,愚昧,生生錯過很多能讓自己改變的機會。

就像蔣廷黻先生說的:“鴉片戰爭以前,我們不肯給外國平等待遇;在以後,他們不肯給我們平等待遇。”一開始不由覺得都是中國人活該,再回味時,那些偏頗於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的念頭都沒有了。的確,我們的失敗是註定的。我們強大時,傳統思維固化,一座五指山似的壓著中國人,讓我們對外來文化,毫無寬容心可言,我們的視野都在五指山下那麼一小片,即便抬頭觀望,也不過是上面那一點點景色。若沒有人洗淨自身反封建的東西,再帶領其他人更新觀念,中國那時是毫無勝算可言的。鴉片戰爭前,由馬戛爾尼主領的英國使團拜訪中國,“獅子號”軍艦的說明書中國人拆都沒拆過,代表人類翱翔天際的第一步的熱氣球展示,以及先進的軍事手段,中國人都不屑一顧,還出言不遜,毫無大國氣度可言。慘痛的.教訓已經付出,我們中國人應該更多的去了解他們,傳承他們,勿忘國恥,奮發向上。

那段歷史無論有多屈辱,多不堪,都應該積極地正視——瞭解外國人如何欺負我們的同時,更應正視自己做錯的地方。既要講外國人怎麼攻打我們,掠奪我們;更要講,我們如何無知愚昧,如何沾沾自喜,如何錯失機會。像初高中教材改得讓我們對那段歷史的看法有偏頗,我能理解國家的用意,但卻不能認同。我們簽訂條約時,由於完全不懂國際公法和國際形勢,爭所不當爭,棄所不當棄。《虎門條約》時,國人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而不是協定關稅、治外法權這種涉及國家主權的東西。互派使節這種要求,中國人從爆發鴉片戰爭的一百年前開始,更是拒絕、拒絕、再拒絕。《南京條約》後,中國人仇外心裡表現之一是殺外國人,可他們當中,有許多都是無辜的,耆英要求嚴厲執行國法,被人罵洋奴……這些錯誤,每個中國人都應該知道。正確區分別人的善意與敵意,這一點,到今天,對於中國人仍有很大的借鑑意義。

另外,我更想說的是:知己知彼這一點,無論是那時,還是現在,中國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現代中國強大起來了,可論起對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瞭解,中國人又有多少?中國人對自己的歷史、文化都瞭解甚少(爭著去申遺的中國人,對那些文化遺產背後的東西又是否曾主動去了解呢?)更不用說其他國家了,都只會道出表層膚淺的東西而已。朱焱先生在《日本人的善意和敵意》這一文章中大談相比於日本人對中國的研究,中國人對日本的瞭解是遠遠不夠的,我對於這個觀點,很是贊同。

蔣廷黻先生的《中國近代史》真的是讓我知道了更多那段歷史背後的真實故事,先生的評論,也很精準。也許以後學者會研究出更多,甚至是推翻先生理論的東西。但無疑,先生的著作,還可以繼續走很遠很遠的路。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篇18

《中國近代史》是蔣廷黻先生的經典著作,他以冷靜客觀的態度,敘述了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這段時間的中國歷史,對中國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以學術的形式表達了關切,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翻開這本書的封面,內文插圖赫然是一張著名的《時局圖》,令我過目不忘。圖中虎代表英國、青蛙代表法國、鷹代表美國、太陽代表日本,它們正在瓜分中國,這就是悲慘的中國近代情形。

1840年,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歷史也以鴉片戰爭為標誌進入近代史,這是中華民族一段屈辱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抗爭的歷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尋求富民強國之路的探索史。

這是一段屈辱的歷史,中國人民飽嘗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國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爭相侵略我們,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到達了幾百個。一系列的侵華戰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領土完整。

這也是一段不屈不撓的抗爭史。在西方列強野蠻侵略中國的同時,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不屈的華夏子孫,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儘管有人低頭服軟、賣國求榮,可是廣大的愛國官兵進行了英勇的戰鬥,湧現出像林則徐、鄧廷楨、裕謙、海齡、關天培、陳化成等大批愛國將領;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也出現了前仆後繼抗爭的壯烈場面;在中法戰爭中,馮子材無所畏懼,取得了鎮南關大捷,劉永福領導黑旗軍威鎮敵膽,愛國海軍在馬尾海戰中表現出了臨危不懼、英勇戰鬥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左寶貴、鄧士昌、林永升、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職,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蹟,體現出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愛國抗爭精神。除了愛國官兵的抗爭外,廣大人民群眾從未放下鬥爭,帝國主義侵略到哪裡,就在哪裡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廣州三元里民眾的自發的抗英鬥爭,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出現了許多的反洋教鬥爭。

在中國近代史上,有兩次大規模農民運動給帝國主義勢力造成了沉重的打擊。第一次是太平天國運動。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規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運動,在打擊中國封建統治的同時,還承擔起反對外來侵略的任務,給外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國殖民化的企圖。第二次是義和團運動。1900年爆發的震驚中外的義和團運動,是一次以農民為主體的人民群眾為捍衛民族獨立而展開的反帝愛國運動。雖然它失敗了,但表現出的中華民族的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使帝國主義認識到中華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這是中國人民尋求富民強國之路的一部探索史。在近代中國的特殊時期,中國的根本任務是維護民族獨立和主權完整,促進經濟發展,實現政治提高。在為了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在伴隨中國艱難的近代化歷程中,先進的中國人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運動,又有新生階級代表;既有地方大員,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先進的中國人初步認識到西方的現代化,以林則徐、魏源等人以經世務實的態度,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承認落後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尋求強國御辱之道,產生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

清政府在歷經浩劫後,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一批務實且有政治經驗的權力重臣,開始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在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前提下,倡導富國強兵運動,創辦軍事、民用工業,籌劃海軍,設立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儘管甲午戰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可是洋務運動在必須程度上促進了中華民族工業的發展,加快了中國近代化程序。

甲午戰爭後又興起了“戊戌變法”運動,可最終還是失敗了。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改良主義道路不能救中國。此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了歷史的舞臺,經過一系列的武裝起義和革命鬥爭,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勝利,使中國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政府。可是辛亥革命並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標誌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革命的面目煥然一新,中國人民找到了探索已久的正確方向。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並不斷開創著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

讀完這部經典著作,我深刻地認識到“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一個人如果不思進取,夜郎自大,總有一天會被其他人超越,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而一個國家如果不圖強,整日閉門造車,輕則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出讓利益,重則被分裂甚至亡國。清政府長時期沉浸在自以為是強國的美夢中,卻不知西方列強早已在多方面遙遙領先,這種強弱差距造成了這樣一段坎坷的歷史。

勿忘過去,面向未來!我們要繼承併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自強不息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使中國越來越強大,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篇19

教師推薦的那麼多本書,我最喜歡蔣廷黻老先生的《中國近代史》。這本書正文資料其實很短。短小卻精悍,把很多國中、高中略去不講的東西,娓娓道來。結合教師的授課資料,再反覆看這本書,覺得自我看待歷史的角度,比以前開闊了許多,文化底蘊也似乎厚了那麼些許。

網路上,總流傳著很多有道理的話,其中有一句我覺得挺在理,大意是:如果一個人看了一本書,聽了別人一番話,就覺得自我的價值觀都變了,那他大抵是個井底之蛙。在歷史這方面,我承認我只是個坐井觀天的人。所以,這本書和這門課帶給我的影響,在認知歷史方面是徹底的。風靡學生群體的《明朝那些事》,我都只看了兩本,就覺得它無聊看不下去了。所以,這本《中國近代史》含著教師的部分資料對應講解,真真是的十分對我的口味。十分感激教師,那麼用心地準備課堂,那麼耐心地講授資料,那麼極力地推薦了一本《中國近代史》。

收穫最大的,莫過於:歷史是客觀的。看書及聽講,相關國中有講到的資料,會不自覺想起國中教師如何講授(高中讀理科,上的歷史課都是渣滓而已)。國中的歷史教師,也是能夠把歷史經過一些短短的綱領,講成吸引人的故事的人。當講到近代史中國人備受屈辱這段,國中教師含著極為強烈的個人色彩,連帶著我也覺得那時候的外國人怎樣那麼可惡。可在這書中,多次講到一些外國人友好的舉動,像使團來訪,要求建立大使館;傳教士傳授先進的科學知識,都是促進中國發展的。是中國人自傲,愚昧,生生錯過很多能讓自我改變的機會。

就像蔣廷黻先生說的:“鴉片戰爭以前,我們不肯給外國平等待遇;在以後,他們不肯給我們平等待遇。”一開始不由覺得都是中國人活該,再回味時,那些偏頗於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的念頭都沒有了。的確,我們的失敗是註定的。我們強大時,傳統思維固化,一座五指山似的壓著中國人,讓我們對外來文化,毫無寬容心可言,我們的視野都在五指山下那麼一小片,即便抬頭觀望,也可是是上頭那一點點景色。若沒有人洗淨自身反封建的東西,再帶領其他人更新觀念,中國那時是毫無勝算可言的。鴉片戰爭前,由馬戛爾尼主領的英國使團拜訪中國,“獅子號”軍艦的說明書中國人拆都沒拆過,代表人類翱翔天際的第一步的熱氣球展示,以及先進的軍事手段,中國人都不屑一顧,還出言不遜,毫無大國氣度可言。慘痛的教訓已經付出,我們中國人應當更多的去了解他們,傳承他們,勿忘國恥,奮發向上。

那段歷史無論有多屈辱,多不堪,都應當進取地正視——瞭解外國人如何欺負我們的同時,更應正視自我做錯的地方。既要講外國人怎樣攻打我們,掠奪我們;更要講,我們如何無知愚昧,如何沾沾自喜,如何錯失機會。像初高中教材改得讓我們對那段歷史的看法有偏頗,我能理解國家的用意,中國人從爆發鴉片戰爭的一百年前開始,更是拒絕、拒絕、再拒絕。《南京條約》後,中國人仇外心裡表現之一是殺外國人,可他們當中,有許多都是無辜的,耆英要求嚴厲執行國法,被人罵洋奴……這些錯誤,每個中國人都應當明白。正確區分別人的善意與敵意,這一點,到今日,對於中國人仍有很大的借鑑意義。

另外,我更想說的是:知己知彼這一點,無論是那時,還是此刻,中國都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現代中國強大起來了,可論起對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瞭解,中國人又有多少?中國人對自我的歷史、文化都瞭解甚少(爭著去申遺的中國人,對那些文化遺產背後的東西又是否曾主動去了解呢?)更不用說其他國家了,都只會道出表層膚淺的東西而已。朱焱先生在《日本人的善意和敵意》這一文章中大談相比於日本人對中國的研究,中國人對日本的瞭解是遠遠不夠的,我對於這個觀點,很是贊同。

蔣廷黻先生的《中國近代史》真的是讓我明白了更多那段歷史背後的真實故事,先生的評論,也很精準。也許以後學者會研究出更多,甚至是推翻先生理論的東西。但無疑,先生的著作,還能夠繼續走很遠很遠的路。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篇20

學習了《中國近代史》後,我覺得自己的眼界開闊了。中國近代史使我受益匪淺。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跌宕起伏的一段歷史,我們中國人民永遠不能忘記的一段歷史,並且這是一段屈辱史,中國幾千年來的恥辱便凝聚在這一百多年中。

中國雖然經歷了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推翻了長期封建統治的清王朝,但是中國仍然面臨著外國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面臨著國內封建主義勢力的繼續存在。總結近代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經驗,歷史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學習中國近代史,使我深深體會到今天的辛福生活來之不易,更激發出我強烈的愛國熱情。

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到“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整個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當我們站在世紀之交的門檻上,回顧近百年來中國人的奮鬥歷史的時候,我們可以清楚的發現,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任何一個時期可以與這一時間相比較。

中國是近代史,是中國人民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英勇奮鬥、艱苦探索的歷史;尤其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偉大艱苦的鬥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的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

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個改革,把一個極度貧弱的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列強發動的侵略戰爭以及中國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從反面教育了中國人民,極大的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奮起。而中國人民的團結和行動的力量,是我們打不垮的砝碼。人民的覺醒,是近代史中最偉大的成就。

作為年輕一代,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認清我們在新時期的責任和使命。因為我們的民族正在騰飛,我們更應該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努力不懈,使我們的國家保持飛速的發展。我們要擔負起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重任,使祖國走向輝煌。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篇21

時間曾凝聚在1949年10月1日,當巍峨的華表披上曙光,當雄偉的天安門迎來新一輪的太陽,當無數先烈用鮮血染紅的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偉大的領袖毛主席洪亮的聲音傳遍了全世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這一時刻對於一個飽經憂患、受盡欺凌的民族來說是多麼寶貴啊!中國,一個響亮的名字;一個讓世界震撼的名字;一個讓無數華夏兒女為之驕傲與自豪的名字,從此誕生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日子到來時,沉睡了百年的東方“雄獅”終於昂首立於世界之林。

站在時代的今天,我們回望一個民族要獨立,要發展,不僅需要堅實的物質基礎,還需要強烈的民族自信心與自尊心,需要一種更為博大深沉的民族精神。黃河在我們血脈中流淌,長城讓我們永遠剛強,“神州”載人飛船使我們的天地無限寬廣。為了祖國的繁榮、民族的興旺,我們會用激情點燃希望之火,用青春汗水澆灌成功之花。

未來屬於我們,世界屬於我們,讓我們刻苦學習、頑強拼搏,時刻準備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騰飛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