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勵志 > 為人處世

古今中外勤奮成功的人物

成功需要付出努力,勤奮學習是基本要求。本站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古今中外勤奮成功的人物,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古今中外勤奮成功的人物

古今中外勤奮成功的人物篇1

蘇步青,1920xx年生,我國著名數學家、學者,曾任復旦大學名譽校長。他出生於貧苦的農民家庭,從小就在地裡勞動:放牛、割草、犁田,什麼都幹。那時他想,這輩子肯定沒有讀書的機會了。

恰好,村裡一戶有錢人請了家庭教師,教他的公子讀書。蘇步青有空,就在窗外聽聽,隨手寫寫畫畫。想不到,那位公子沒學好,蘇步青卻因此學到不少知識。他的叔叔見他這麼想學習,便拿出錢,說服蘇步青的爸爸,把他送到百里之外的一所國小去讀書。

在國小的第一個學期,蘇步青考了個倒數第一名,老師把他叫到辦公室,熱忱地鼓勵他。這使蘇步青大受感動,決心發憤圖強。真下了決心,情況就不一樣了,從第二學期起一直到大學畢業,他每學期都考第一。

蘇步青是抓緊時間、勤奮學習的典範。他從國小起,就抓緊時間讀了好多好書。進國中後,他的第一篇作文交上去,教師一看,那寫作方法,很像是古代著名的《左傳》的寫法,便懷疑這是不是蘇步青自己寫的。上課時,老師要考考他,隨便點了《左傳》上的一篇文章,要他說說寫的是什麼。不料,他立即一字不錯地把那篇文章背給老師聽。這使老師和同學們大吃一驚:原來,他讀《左傳》讀得能夠背出來了!

古今中外勤奮成功的人物篇2:居里夫婦

比埃爾·居里(Pierre Curie)1859年5月15日生於巴黎一個醫生家庭裡。在他的兒童和少年時期,性格上好個人沉思,不易改變思路,沉默寡言,反應緩慢,不適應普通學校的灌注式知識訓練,不能跟班學習,人們都說他心靈遲鈍,所以從小沒有進過國小和中學。父親常帶他到鄉間採集動、植、礦物標本,培養了他對自然的濃厚興趣,學到了如何觀察事物和如何解釋它們的初步方法。居里14歲時,父母為他請了一位數理教師,他的數理進步極快,16歲便考得理學學士學位,進入巴黎大學後兩年,又取得物理學碩士學位。1880年,他21歲時,和他哥哥雅克·居里一起研究晶體的特性,發現了晶體的壓電效應。1891年,他研究物質的磁性與溫度的關係,建立了居里定律:順磁質的磁化係數與絕對溫度成反比。他在進行科學研究中,還自己創造和改進了許多新儀器,例如壓電水晶秤、居里天平、居里靜電計等。1895年7月25日比埃爾·居里與瑪麗·居里結婚。

瑪麗·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生於沙皇俄國統治下的華沙,父親是中學教員。16歲她以金質獎章畢業於華沙中學,因家庭無力供她繼續讀書,而不得不去擔任家庭教師達六年之久。後來靠自己的一點積蓄和姐姐的幫助,於1891年去巴黎求學。在巴黎大學,她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勤奮地學習,經過四年,獲得了物理和數學兩個碩士學位。

居里夫婦結婚後次年,即1896年,貝可勒耳發現了鈾鹽的放射性現象,引起這對青年夫婦的極大興趣,居里夫人決心研究這一不尋常現象的實質。她先檢驗了當時已知的所有化學元素,發現了釷和釷的化合物也具有放射性。她進一步檢驗了各種複雜的礦物的放射性,意外地發現瀝青鈾礦的放射性比純粹的氧化鈾強四倍多。她斷定,鈾礦石除了鈾之外,顯然還含有一種放射性更強的元素。

居里以他作為物理學家的經驗,立即意識到這一研究成果的重要性,放下自己正在從事的晶體研究,和居里夫人一起投入到尋找新元素的工作中。不久之後,他們就確定,在鈾礦石裡不是含有一種,而是含有兩種未被發現的元素。1898年7月,他們先把其中一種元素命名為釙,以紀念居里夫人的祖國波蘭。沒過多久,1898年12月,他們又把另一種元素命名為鐳。為了得到純淨的釙和鐳,他們進行了艱苦的勞動。在一個破棚子裡,日以繼夜地工作了四年。自己用鐵棍攪拌鍋裡沸騰的瀝青鈾礦渣,眼睛和喉嚨忍受著鍋裡冒出的煙氣的刺激,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提煉,才從幾噸瀝青鈾礦渣中得到十分之一克的鐳。由於發現放射性,居里夫婦和貝可勒耳共同獲得了1920xx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20xx年,比埃爾·居里因車禍不幸逝世,年僅47歲。比埃爾·居里去世後,居里夫人忍受著巨大的悲痛,接任了她丈夫在巴黎大學的物理學教授職位,成為該校第一位女教授。她繼續放射性的研究工作。1920xx年,她和法國化學家德別愛爾諾一起分析出純鐳元素,確定了鐳的原子量和在元素週期表中的位置。她還測出了氡和其他一些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整理出放射性元素衰變的系統關係。由於這些重大成就,又榮獲1920xx年諾貝爾化學獎,成為歷史上僅有的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居里夫婦親自體驗了鐳的生理效應,他們曾不止一次地被鐳射線燙傷。他們與醫生一起研究將鐳用於治療癌症,開創了放射性療法。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她為了自己的祖國波蘭和第二祖國法國,參加了戰地衛生服務工作,組織X光汽車和X光照相室為傷兵服務,還用鐳來治療傷兵,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戰結束後,居里夫人回到巴黎她建立的鐳學研究所,繼續自己的研究工作並培養青年學者。晚年完成了釙和錒的提煉。居里夫人在無任何防護設施的情況下從事了35年的鐳元素研究,加上大戰期間四年建立X射線室的工作,射線嚴重地損害了她的健康,引起她嚴重貧血。1934年5月她不得不離開自己心愛的實驗室,並於1934年7月4日與世長辭。

居里夫婦一生淡泊、謙虛,不喜歡世俗的恭維與讚揚,不關心個人的名利與地位。在發現鐳和提煉成功以後,他們不請求專利,也不保留任何權利。他們認為,鐳是一種元素,應該屬於全人類。他們向全世界公開他們的提鐳方法。對他們花費十幾年製備出來的、約值十萬美元的一克多鐳,全部交給了鐳學研究所,不取分文。對美國婦女界捐贈給她的一克鐳,也不據為私有,一半給了法國鐳學研究所,一半給了華沙的鐳學研究所。在將鐳用於治療癌症時,他們本可以一夜之間成為百萬富翁,但是他們商定,不要他們的發明帶來的一切物質利益。他們辛勤勞動的目的,是為人類從新發現中獲得幸福。

古今中外勤奮成功的人物篇3

提起畫壇泰斗齊白石的名字,可謂婦孺皆知,他一生先後娶過兩位夫人,家族人丁興旺,迄今為止繁衍至第六代。又因白石老人的兩位夫人,一位在他的故鄉湖南湘潭,一位在他生活直至仙逝的北京西城區跨車衚衕5號,他的後人在繼承了他的“蝦”後,又分為“南派”與“北派”。如今,白石老人留下的“南派”、“北派”子孫,在京湘兩地精心地固守著一代宗師豐厚的家業。然而,除此之外,在西北新疆的軍墾新城石河子市,也有一位白石老人的嫡親曾孫齊作夫,他與白石老人相處4年,有一段值得回味的故事。

第一次見到齊白石作畫

那是1953年的冬天,齊作夫跟著二叔齊金平怯生生地走進北京西城跨車衚衕5號,一個小四合院,見到了曾祖父齊白石。

這一年齊白石已94歲,見面時,老人正在書房閉目養神,看門的老頭上前告訴他老家來人了,他才睜開眼睛打量著他們。二叔齊金平趕緊上前,給老人問好。

因為與二叔見過面,齊白石用右手擺擺算是迴應了,隨後又用左手拂著自己一把白鬍子,上下打量著齊作夫,操著濃濃的鄉音問:“你是誰家的娃子?”“我,我爹是次生”,這樣回答曾祖父,齊作夫心裡真有點害怕。“次生?”齊白石兩眼猛然睜開,顯得十分有神,“那你叫個什麼?”“我,我叫齊作夫。”齊作夫還是十分緊張。當齊白石得知齊作夫唸到了國中時,高興地說:“好,好,有學識,好呀!”這樣,齊作夫就在北京曾祖父的家中住了下來。

齊作夫第一次見到齊白石畫蝦,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走進齊白石的畫室,見他正專注地作畫,看著他筆下勾出的蝦身,猶如看到在水中游戲的活蝦。

“你在家學過畫沒有?”齊白石問。齊作夫老實回答說:“我沒有條件學畫。”“那你想不想學呢?想學我就教你。”齊白石又說。“想學,想學”,聽到曾祖父這樣說,齊作夫喜出望外。

從那以後,齊白石就開始教他畫蝦,每當齊白石作畫時,齊作夫就幫他研墨、拉紙。在畫的同時,齊白石也往往邊畫邊給齊作夫講解,如何下筆,如何用墨。

那時候,齊作夫每畫一幅畫,曾祖父都要親自給他講解、指點,說出他畫蝦的不正確之處。雖說齊白石當時已94歲,但他的思路仍很清晰,尤其是他對藝術的執著追求絲毫未減。譬如,畫一隻蝦要用39至40筆,畫一隻螃蟹22筆,整張畫的結構,用墨的深淺等方面,齊白石都極為認真。

一天,齊白石對齊作夫說:“你叫作夫,再起藝名叫亮夫吧!”他見齊作夫點頭應允,很是高興。

喪失與周合影的機會

齊白石的畫很值錢,這一點齊作夫是知道的。因為齊白石在教他畫畫的日子裡,每作一幅畫,都鎖在櫃子裡,賣出去或是送出去的畫,都親自拿。

有一次,齊白石畫好一幅蝦給齊作夫又講了一番要領後,一時高興,便對他說:“這幅畫你就拿去吧!”齊作夫當時高興得不得了,千恩萬謝地拿上畫,轉身就賣給了看門的老太監,賣了300塊錢。因為齊白石愛吃包子,於是他就拿著錢,買了幾個“人蔘包子”孝敬齊白石。齊白石高興極了,誇獎他說:“你還挺有孝心的嘛!”隨後,又假怒說:“買這麼貴的包子,是不是把我的畫賣了?”齊作夫撓著頭跑開了。

有天下午,齊作夫因為貪玩,在北京的幾個公園逛得很晚才回來,得知周恩來來看望過曾祖父,來了很長時間,還拍了許多相片。感到十分後悔,他失去了一生惟一見到周的機會。那時候,齊作夫知道和曾祖父是好朋友,建國後,對曾祖父一直從生活上、身體上多方關照,齊白石也很敬重和信賴,有什麼事都要找。

齊白石“摳門”但不吝嗇

齊白石出身窮苦,少年時放過牛,年輕時靠做木工養家 口,還當過“煙客”。他做一個菸斗,菸嘴是活的,好幾米長,別人在樓上吸,他就在樓下點菸,別人吸完了,就賞他幾個銅板。也許窮怕了,因此,齊白石“摳門”得要命,他的褲腰帶裡總藏著金子,家裡大小櫃子的鑰匙都由他自己掌管。他生怕別人偷他的金子和錢,還有畫。尤其對他的畫,他輕易不給家人,生怕家人拿去換錢胡花。齊作夫就見過曾祖父的“小氣”樣子,一次,他給家人6角錢買蝦皮回來做湯,東西買回來後,他又用手掂一掂問:“這夠6角錢的嗎?”

齊白石雖說有些“摳門”,但對小輩卻一點也不吝嗇,他每月給齊作夫30塊錢用於吃早餐、中餐,晚上在家裡吃。雖然他90多歲了卻一點也不糊塗,每個月給齊作夫零用錢,從不錯一天,即便家裡人帶來的客人住下,他也每月給30塊早餐錢。

1957年5月,齊作夫和一批北京青年加入了支援大西北修鐵路的行列,結束了與曾祖父相處的4年難忘的生活,告別時,曾祖父說:“你走了,別忘了畫畫啊。”隨後,他送給了齊作夫他的五卷《榮寶齋畫冊》和《齊白石畫譜》。

蝦歡人亦樂,白石有傳人

1957年10月16日,白石老人在北京仙逝時,齊作夫正奮戰在蘭新鐵路工地上。1960年初,齊作夫被分配到烏魯木齊鐵路局西山電力段。

在邊疆的幾十年中,齊作夫始終沒有忘記曾祖父的那句話“不要忘了畫畫”,由於當時工作條件艱苦,他以紅柳枝、木炭作畫筆,以戈壁大地、工棚牆壁為畫紙,時不時地畫著,研習默誦齊白石畫譜,從未間斷過。

齊作夫退休以後,更是全心撲在潑墨作畫裡。齊作夫根據新疆絲綢之路的特點,不光畫蝦,還開始畫駱駝,後又專攻畫哈密瓜,他獨創了一種畫哈密瓜的技法,除瓜紋路、蔓、葉、花是正面著筆,其餘6道畫序都在畫紙背面畫就。

在對藝術的追求上,齊作夫信奉自然獨到。他既尊重傳統,又不拘泥於傳統。他的花鳥魚蟲,筆意穩練、古樸,任行雲自流、清泉直瀉,率真而無掩飾。尤其是他畫的蝦,平淡中透著幾分天真,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情趣,被一些老藝術家謂之“頗具白石畫之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