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勵志 > 勵志故事

名人或者偉人的勵志故事

越來越多的年輕朋友都會在自己學習工作之餘會找一些名人或者偉人的勵志故事來激勵自己,那麼名人或者偉人的勵志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名人或者偉人的勵志故事

名人或者偉人的勵志故事:站在山頂,感受那些曾經的惡意

作者:金星

當年我被圍攻的那段日子幾乎只聽得到別人的罵聲,卻很少出來辯解。那時候我只是忙著向前走。

面對外界各種充滿惡意的誤解時,我也曾經氣憤得攥緊了拳頭,可當我想反擊的那一刻,我在心裡問自己:你反抗得過來嗎?

我猶豫了。周圍都是箭,與其說你要反抗這一個攻擊的聲音,那還不如不反抗。這邊冒出一個聲來,那是在告訴你,有這種聲音存在,你還知道自己的困境是什麼。之所以能攻擊到你,是因為你比它弱,鉚足了力氣去反擊只是以卵擊石,浪費自己的精力,那些偏見還會因為你的迴應而更加興奮。我告訴自己,你要戰勝的不是那個攻擊你的人,而是這個你之所以會被攻擊到的位置——當他們能夠傷害你的時候,說明你們之間沒有差距。

戰勝這些偏見和非議,不是靠肉搏,而是需要時間,需要你在這個時間中為自己準備的實力和魅力。當你站在那些唾沫星子打不到的地方,你走到了一個更高的地方時,那些東西自然就消失在你的視線裡。

現在,離那段最不被理解的日子已經過去十幾年了。

我知道有很多人可能不接受我的評論風格,網上的負面評論也挺多的,還被那些為明星出頭的粉絲狠狠圍攻過;直到現在,微博上還經常可以看到罵我的人,但我不在乎,他罵了我就刪,我自家的地方保持乾淨就行了。做人積德行善,如果我的存在給了他們一個發洩的藉口,罵我就能使他們得到排解,算是我做了好事。繼續罵去吧,這些都已經傷害不到我。什麼流言蜚語我沒聽過,以前我還跟自己說要忍,但是現在哈哈一笑就過去了。那些難聽的話無非還是十幾年前的那套,還揪著變性的事不放,我走遠了,但那些偏見還在那兒留著,他們在吵:“男的?!女的?!”吵個不停,特別滑稽,我都聽煩了,他們還沒爭厭。連我兒子都說,他們到現在還在你的名字前加“變性”兩個字,好無聊。

我一直說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所以你不能浪費。你可以因為你對一個人的不理解、不尊重浪費你的時間,但我不會跟你浪費我的時間,我要走我的路。

當他們還在山底下找各種理由罵我的時候,我已經在山頂了,就清淨了。我看到的是山外有山,根本聽不到山底的人還在議論什麼。所以對付那些流言蜚語的最好辦法就是:只管自己往前走。等你走到山頂了,他們還在山底嘴碎個不停,你享受日出日落的美麗景色,他們享受他們的唾沫星子,根本傷害不到你。

那一刻,你就會在山頂感謝那些聲音。所以當我成功的時候,我要感謝所有支援我幫助我的朋友和老師,我也感謝我的敵人,因為你們告訴了我,周圍的環境是多麼險惡,人有時候是多麼不善良,還沒體會過這些的我是多麼淺薄。我反抗不了,我也懶得反抗,甚至覺得連反抗都是在輕賤自己,那我乾脆逼自己快點兒遠離,只管向上走。

我相信邪不勝正,不是因為它們有具象的對抗,而是因為正比邪高。有時候不擇手段的力量是能夠暫時蓋過正直善良的東西的,但是正義能往上走,它能走到邪惡達不到的地方,在一個更廣闊的空間施展自身,卑鄙的永遠只能在底下。你要做那個在山底精疲力竭地與之周旋的人,還是要做那個能站在山頂上一覽眾山小的人,那就是你自己的選擇了。

中國有句老話叫“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可是等這十年的歷練過去了,那個“仇”在你眼裡就成了芝麻大小的事,這個時候就說明你又成長了一大步。感謝那些看得見的惡意吧,你總有一天會站在山頂上感謝它們。

名人或者偉人的勵志故事:陳曉卿的慢與不慢

《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有兩種境界,“風初定,絲綸慢整,牽動一潭星”便是他的一種境界。這些年來,他慢吞吞“拉動網綱”,牽動了當今影視界的“一潭星星”,在世界上產生很大的影響。

20xx年4月15日,食物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首映式當日,陳曉卿在朋友圈寫下:“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飲一啄,飽蘸酸辣苦甜。舌尖,好久不見。”紀錄片以一張張餐桌見證生命的誕生、成長、相聚、別離,通過美食,使世界有滋有味地認知古老的東方國度。

陳曉卿1965年生於安徽靈璧,五官端正,一張黝黑的圓臉,個子高高的。儘管走路時步子很大,但速度並不明顯,給人的是一種“慢”的感覺。其實,他做事還真的慢。

早在20xx年,陳曉卿就曾前後三次申報過《舌尖》專案,當時臺裡總是答覆“題材好,但是沒錢,等著”。可這一等就是20xx年,直到20xx年央視九套紀錄頻道成立,這個選題才得到臺裡450萬元的重點投資。

而就是在這等待中,陳曉卿成了北京有名的吃貨。他喜歡自己被人叫做“掃街嘴”,只要有一點兒閒暇,他就會騎著一輛破舊自行車,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一家一家地毯式地搜館子,見到好吃的就記錄下來。中國有一句話,“不怕慢,只怕站。”十年下來,在他手機裡竟然儲存了5600個飯館的名字和路線,還有哪一家哪一個服務員態度好,哪一家哪樣食材多煮幾分鐘味道會更好……

慢是一種持守,是一種專注,是一種信心,一種定力,是一份沉浸其中的心氣,是一個生活體驗越來越深刻的過程。而正是有了這份心氣,遇事無論是好是壞他都沒脾氣。

20xx年11月,央視《紀錄片》欄目誕生,此是《見證》欄目的前身,陳曉卿曾任《見證》製片人。20xx年底開始,《見證》被安排在後半夜播出,欄目編導張小么曾哀怨地寫道:《見證》播出時間是夜裡,在大家睡了之後首播,大家還沒睡醒的時候,重播也結束了。沒有廣告,純粹的紀錄片。甲說:那個時間連鳥都不拉屎了。乙說:乾脆改名叫見鬼。陳曉卿的兒子因為在電視上見不到爸爸,對老爸同事的玩笑堅信不疑:爸爸就是“電視臺看大門的”。而恰恰是這種沒脾氣的“看大門”的日子,讓陳曉卿有了超凡脫俗的“舌尖功夫”。

在拍攝中,陳曉卿也是慢工出細活。40萬公里行程、400個調研地點、150個拍攝地、1000小時高清素材,歷時一年的跋山涉水和風餐露宿……他全都是“慢慢打理”。影片裡出現的300多種美食,哪怕它只有一閃而過的鏡頭,在被選中之前,都要幾經考量。如攝製組本打算在千島湖拍攝螺螄,因為其品質優於一般地方。工作人員已經從養殖環境、打撈情況到去尾環節,看了一次又一次。後來有人建議再去看看“個頭小,味道略苦,清涼解毒”即更有特點的開化青螄。當陳曉卿去了一趟開化後,就決定舍掉千島湖螺螄。“開化青螄完全是在乾淨的溪溝裡自然生長的!”陳曉卿就是這樣特別重視食物的生長環境。

“屈己者能處眾,謙虛者能處身”是陳曉卿的另一種境界:“不慢”——低調謙虛不傲慢不怠慢。

《舌尖上的中國2》投資1000萬元,未開機便獲得總數8931萬元的冠名費用,開播10天后整個回報是投入的20倍,即高達2億元。

而且影片已進入國際市場,進入國際主流的電視臺進行播出,有更多國際上的觀眾能夠通過主流平臺的黃金時段看到中國,解讀中國。然而,在不凡成績面前,陳曉卿依然那麼低調。

20xx年5月,《舌尖上的中國l》第一集播出當晚,陳曉卿在新浪微博上放出海報,輕描淡寫地推薦:“今晚沒事都看看吧。不難看,真的。”《舌尖上的中國2》播出後,陳曉卿接受採訪,高頻詞是“沒有”——“沒有,我對所有的美食都不怎麼懂。”“真的沒有什麼心得……”這種謙卑與他的付出和片子取得的成功無法成正比。

無論是慢生活,還是在生活中“不傲慢”,都是一種從容不迫、摒棄心浮氣躁,有信心、有定力的生活態度,因而也就能拉動人生的一潭星星為自己增光添彩……

名人或者偉人的勵志故事:“逆襲”驚豔我們的是向上的姿態

作者:李筱懿

朋友知道我喜歡樑鳳儀。

她是華人世界最富有的才女,一支筆打造出幾億資產——成功創業、才華橫溢、嫁入豪門,女人所有的夢想,她幾乎都實現了。

她選擇愛的人結婚,丈夫黃宜弘是香港商界翹楚。

樑鳳儀的第一本小說名叫《盡在不言中》,出版時她已經39歲,那時,她的第一次婚姻結束。

朋友問我,如果樑鳳儀沒有後來“逆襲”的成功,沒有嫁入豪門,就是個普普通通的中年婦女,你還會佩服她嗎?

我也很認真地說,即便她是一個平凡女性,我知道她的經歷依舊會打心眼裡佩服——僅僅憑她敢於39歲辭職挑戰新領域,並且一生不肯與自己不喜歡的人合作,就已經讓我刮目。

甚至我深信,從來沒有什麼所謂的“逆襲”,那些柳暗花明的轉折,都倚著背後“盡在不言中”的執著。

可是,那些走過黑暗的人,往往不是憑著“總有一天光明會來到”的天真,而是做好了“或許永遠都不會好起來”的決絕,所以,他們才能夠保持耐力、精力和體力與黯淡的生活長久共處。

難得的是,即便如此,她和前夫何文匯也沒有形同陌路,他讓她洞悉了自己的弱點和錯誤,他們把對舊伴侶的感念轉變為親情,樑鳳儀小說封面上的書名,大多由何文匯題字,由她的作品改編的電視劇,很多主題曲由何文匯填詞。

多年後,樑鳳儀談到這段前情,說了六個字:情已遠,恩尚在。

懂得反省和感恩的女子,做什麼都不會太差。

而她和黃宜弘的婚姻,卻是被一場災難加速。

獨居的樑鳳儀回家後遭遇兩個蒙面綁匪的侵襲,周旋近八個小時終於被釋放,之後,綁匪打電話勒索,她不斷拖延時間,讓警方追蹤到隱匿位置將其抓獲。

她全程沒有掉過一滴淚。

相反,從美國出差回來的黃宜弘聞訊後,卻落了淚:“男人愛女人,就應該有能力保護她。我沒有做到,所以我不配說愛你。”綁匪被公審時,黃宜弘堅決不讓樑鳳儀去法庭,不願意她記住壞人的相貌成為終生陰影,他說:“我去盯著他們,看清楚他們的模樣,保證以後絕不讓他們接近你。”

他說到做到,放下手頭工作,每次開庭都坐在前面盯著綁匪,連續兩週,直到審判結束。

她後來說:“感情需要經過能表現品格和深刻地愛護對方的難忘事件孕育出來,才值得生死相許。”

這場磨難,加深了兩人的依戀,相戀數年之後終成夫妻。

感情上的良性迴圈激發了她的創作才情,她開始創造另一個奇蹟:每天寫15000字的小說,每個月出兩本書。

在很多人每天閱讀量都達不到15000字的時候,她居然能夠每天創作15000字。

所以,看看那些逆勢而上鹹魚翻身的人吧,他們其實都特別善於把命運踢過來的冷板凳坐熱。

他們把痛苦像糖一樣吃掉,在最艱難的時候還能對著世界微笑,這樣的人即便達不到通俗意義上的“成功”,也足以令人尊敬,那種就算“墩個地洗個碗”也比百分之九十的人優秀的認真和堅持,最終讓他們釋放出光彩——優質普通人溫婉的光芒,或者明星們耀眼的燦爛。

所以,這根本不是“逆襲”,而是他們順理成章應該有的收穫,那些“逆襲”的人,驚豔我們的並不是他們的成功,而是他們始終保持的向上的姿態。

標籤:勵志 偉人 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