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勵志 > 勵志故事

朋友圈正能量小故事

分享幾則帶有正能量的小故事,大家看了可以分享到朋友圈讓更多的人看到哦。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朋友圈正能量小故事,供大家參閱!

朋友圈正能量小故事

朋友圈正能量小故事:餐館裡的哲理課

在南非開普敦伍德斯托克市區一個不起眼的角落,有一家名為“星塵”的劇場餐廳。這家經營地中海菜餚的餐廳在全球知名旅行社群“貓途鷹”網站上,常年被遊客評為開普敦地區最受歡迎的餐廳之一。餐廳內,除了整齊排開的餐桌和餐椅外,一個10平方米左右的舞臺簡單卻不失大方,音響、燈光、樂器一應俱全;屋頂上,一臺倒掛的鋼琴和貼上在屋頂的五線譜及各類音符為整個餐廳營造出了濃厚的音樂氛圍。

用餐時可以欣賞到藝術表演的餐廳不算稀奇。不過,我還是充滿了期待:會是什麼樣的一群藝術家來這裡表演呢?

晚上7點,入座後不久,一位漂亮的服務生過來跟我和同桌的朋友寒暄。她自我介紹說叫莎莉薩,確認了我們的點餐後便開始擺放前餐所用的餐具。言談舉止中,一股超乎尋常的自信和靈氣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仔細觀察,其他服務生大多也在20歲上下,青春靚麗是他們的共同特點,這似乎也成了餐廳裡的一道“風景線”。

直到晚上8點,當莎莉薩拿著話筒,走上舞臺,用一首歡快的英文歌曲點燃了整個餐廳的熱情後,我才明白,一直等待的“藝術家”們原來就是身旁的這群服務生。從前餐到正餐,再到甜點,大約十來名服務生輪番上陣,他們表演了風格迥異的獨唱、合唱、樂器演奏和舞蹈等。儘管表演會讓前餐、正餐和甜點之間的間隔時間拖長,但飢餓的肚子已經完全被精彩的表演“馴服”,人們沒有絲毫怨言。

餐廳經理利夫特爾告訴我,這些服務生幾乎都是專業院校的在校生或畢業生。在這裡工作,他們首先需要通過表演面試,之後,餐廳會有兩週左右的培訓,包括熟悉電腦作業系統、選單等。對於這些普遍具備高學歷和表演才藝的優質服務生,餐廳也會充分尊重每一個人的服務風格。比如,一個唱饒舌歌曲的人可能比較外向,能和顧客侃侃而談;而一個跳芭蕾舞的演員可能比較害羞,不願多說話……22歲的埃文目前是開普敦大學法律系的研究生,他已經在“星塵”餐廳工作了4年。他出過唱片,拿過本土音樂獎項,目前還有自己的樂隊。23歲的馬瑟爾也曾是開普敦大學心理系的一名學生,不過他為了追求音樂夢想而休學。前一分鐘,他們還在廚房和過道奔波,忙著為客人送餐;下一分鐘,他們已經站在聚光燈下,在舞臺上綻放著各自的魅力。舞臺上,他們是受人崇拜、吸引人眼球的未來之星;舞臺下,他們是迎客上菜的服務生。角色快速轉換,他們沒有任何的不適感,臺上與臺下的笑容同樣令人心怡。

馬瑟爾告訴我,在剛進入餐廳時,特別是在7點到8點之間表演還沒有開始的時間裡,有些第一次來的顧客以為他只是普通的服務生,有時因為等待表演時間較長有些情緒,這使他在自我“身份”的認同上一度出現掙扎。但每次當他上臺表演完畢後,這些顧客的態度會有很大的轉變。時間一長,這點不適也轉變成了他非常享受的地方。靠自己的才藝贏得別人的尊重,這讓他倍感自豪。埃文告訴我,每一個人在人生旅途中都會經歷高峰和低谷。一個放不下身段的人,是很難成為生活的強者的。在這裡工作,他能積累表演的經驗,還能在與人的交往中尋找創作的靈感,他很享受。

我離開時,發現餐廳的招牌“星塵”在屋外的牆上格外顯眼。“星星”的光芒與“塵土”的黯淡,一個令人矚目,一個被人無視。這也就像是人在生活中會碰到的兩種狀態:成功或平淡。但這或許都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要以平常心享受生活。“星塵”之行,不只是一次就餐經歷,還是一堂意料之外的哲理課。

朋友圈正能量小故事:見解你到極限了嗎

一箇中學生,在上數學課時打瞌睡,下課鈴響被驚醒,抬頭看見黑板上留著兩道題目,他以為是當天的作業。回家後,他花了整夜的時間去演算,終於解出了一題。他把答案帶到課堂上,老師瞠目結舌,原來那一題本來已認為是無解的,如果這名學生知道的話,恐怕就不會去演算了,不過因為他不知,堅信這道題有答案,結果不但解開了,同時找到一條別樣的求解方法。

中學生打破了無解的極限,收穫了驚喜。可見,只要心中堅守信念,很多不可能就會變為可能。

在1954年之前,4分鐘之內跑完1英里被認為是不可能的。醫生、生物學家進行實驗,並用結果科學地證明,展示人類的極限,結論是人類不可能在4分鐘之內跑完1英里,運動員們也驗證了科學家和醫生的觀點,證明了他們實驗的正確,1英里跑了4分零3秒、4分零2秒,但是從沒有人能跑進4分鐘。從開始對1英里跑步計時以來,科學家、醫生、世界頂尖運動員都證明了這個結論。羅格·班尼斯特說:“4分鐘跑完1英里完全是有可能的,根本不存在什麼人類極限,我可以做給你們看。”說這話的時候,他是牛津大學的醫學博士,他也擅長長跑,是頂尖的運動員,但是離4分鐘跑完1英里還是有距離的,他的最好成績是4分12秒,所以自然沒有人把他的話當真。但是羅格·班尼斯特堅持刻苦訓練,而且有了進步,他突破了4分10秒、4分5秒、4分2秒,接下來就沒有再突破,像其他人一樣,無法再低於4分2秒了。但他堅持自己的觀點,堅持訓練,但是一直沒有突破。直到1954年5月6日,在他的母校牛津大學,羅格·班尼斯特用了3分59秒跑完了1英里,一下子就轟動了,他登上了全世界新聞的頭條:“科學遭到挑戰”“醫生遭到挑戰”“將不可能變為可能”。他跑完的1英里,成了夢想的1英里。6周後,澳大利亞運動員約翰·蘭迪跑完1英里用了3分57.9秒。接下來的第二年,有37名運動員都在4分鐘之內跑完了1英里。

信念有多長,極限就有多堅忍,只有你始終抱著必勝的信念,就會實現巨集大的理想。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攻打長沙失敗後,在轉移井岡山途中,惡仗一場接著一場,於是,不少人開了小差,甚至連師長餘灑度也不辭而別。近6000人的隊伍只剩下700多人。前面重兵圍堵,後面追兵迫近。情勢之嚴峻可想而知!在此緊要關頭,毛澤東在三灣那棵大樟樹下豪邁宣言:“願走的,絕不強留;不願走的你們會看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用二三十年時間,革命終將取得勝利!”這是何等堅定的革命信念!從1920xx年秋收起義上井岡山,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用時20xx年。如果中途信念稍有動搖,如何有成至此。

比爾·蓋茨創造了微軟,成為《時代》週刊50名網路精英第一名,被《福布斯》評為20xx年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第十名。這一切的成功,也許都與他要當沙漠上的一棵橡樹的信念密不可分。有了信念的鞭策,你會將未知的前路變為已知,滿懷信心、充滿希望地朝前走。一群學者隨一位老教授沿絲綢之路進行民俗考察。可是不久,迷了路,走進了一片杳無人煙的沙漠。乾燥和炎熱消耗了每個人的體力,食物已經沒有了。最可怕的是乾渴,在沙漠裡沒有水,就等於死亡。為了節省水,老教授把大家的水壺集中起來,統一分配。幾天後,老教授死了。臨死前,他把最後一個水壺給了一位信任的助教,叮囑他:“不到萬不得已,千萬別動它。”又是3天過去了,人已渴到生理極限。大家都死死盯著那壺水。可助教呢,死活不肯讓大家喝,說還沒到最後關頭,並不斷催促大家:“趁體力還行,再走一程,再走一程……到了前面,一定把水分給大家。”大夥又艱難地朝前跋涉。就在大家要絕望的時候,沙丘後面傳來了流水聲。這時,助教才把真相告訴大家:“掛在胸前的水壺,灌滿了沙子。教授一直瞞著大家,是怕大家絕望。”

羅曼·羅蘭曾經說過:“最可怕的敵人,就是沒有堅強的信念。”信念,支撐著每個人走過創業、創新之路,讓人在遇到困難、挫折時不動搖、不放棄。面對前面的人生道路,你到極限了嗎?問一問自己的信念吧。

朋友圈正能量小故事:要放眼未來,也要活在當下

【 一 】

週末和Emily去書店,書店的二層好像正在舉行一個講座,我好奇,非要拉著Emily去看看。

說是講座,倒不如說是一個分享會更加恰當,主題叫作“活在當下,旅行在當下”,分享者是一個25歲左右的女生,講著她是如何在國內外窮遊,還拍了許多漂亮的照片。這個女生的口才很好,她認為年輕人不應該把錢存在銀行裡,應該多出去走走,看看這個世界。

我不愛旅行,怕折騰,也怕陽光和風沙大的地方,再加上有哮喘的毛病,哪怕真出去也要選一個不冷不熱、酒店舒適的地方。在娛樂方面,我能想到好多好玩的事情,但是旅行絕對不是其中一個。

即使是這樣懶惰的我,聽到這番宣講還是會考慮——是不是真的應該出去玩玩?我問Emily怎麼看,有沒有覺得內心的小宇宙被點燃了,恨不得立刻就訂機票,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誰知道,Emily冷哼一聲:“你就聽這人胡說八道吧。”

“人家怎麼胡說八道啦?”我的醉意尚未退去,“你快請假,我們下週就出去玩。”

“稿子寫好沒有?書看完沒有?”Emily敲了一下我的腦袋,“年輕人要是都像她這樣活在當下,我保證,過不了三年就得後悔。”

“可是,不是每個人都有直面現實的勇氣啊。”我聳聳肩,“不是每個人都像你一樣,受傷以後第二天就會康復。對於一些人來說,旅行可能是唯一能讓自己覺得有成就感的事情。”

“現在開心有什麼用?以後租不起房子的時候,就等著哭吧。”

我吃太飽,困得不行,實在爭不動,對Emily翻了一個白眼,就去書檯處結賬了。

【 二 】

和Emily討論完這個問題以後,我發現豆瓣上一個旅行小組裡突然冒出一個帖子。作者出生於1980年前,是一個資深的旅行愛好者,從畢業到現在,已經去過很多地方,也拍了很多漂亮的照片,遇到很多有趣的人。

在32歲生日的那天,她突然發現,在生活中除了幾個資料夾的照片,還有一沓明信片之外,幾乎沒有剩下什麼東西。雖然有一些網友在評論裡安慰她,但是大部分人都在嘲笑她,說什麼“得了便宜還賣乖”“旅行這些寶貴的精神經驗,根本不是金錢可以計量的”諸如此類的話。

在很多的討論中,大家把物質和精神對立起來,甚至認為精神優於物質,而我則更願意把它們看成是一個整體。好友曾經向我科普過一個知識,就是貧窮更容易導致人變笨,然後逐步進入一個惡性迴圈,而本來物質條件比較好的人,恰恰由於時間自由,不必日日思考如何生存下去,反而擁有更多時間去學習,獲得更多提升個人的機會。

這位後悔當初旅行太多的作者,不知道是不是也陷入了這樣的困境中。年輕的時候,住在隔斷間裡,和朋友喝掉一瓶啤酒就能高興很久,所以辭職去旅行是一件相當瀟灑的事情,也會成為“活在當下”的榜樣;只是,年紀大了,身體機能在急速下降,稍微吃點苦就腰痠背疼;除了自己生活之外,也要考慮起怎麼照顧父母養老的問題。

實際上,無論是放棄工作去旅行,還是決定要為人類自由而奮鬥,這些折騰實際上對自己、對社會都有比較正面的意義。甚至說,你的夢想就是環遊世界,當個小清新到處拍拍照,也沒什麼不可以。

只是,無論如何,都不要太耽誤賺錢、唸書,這兩樣都是自由生活的基石。當夢想的機會降臨之時,它們得能幫你更好地抓住、實現夢想,否則其他人打算出門度假的時候,你卻只能深陷於現實雜務。要從這個困境中解脫出來,唯一的方法是完善自己的技能包。

有技能包,有錢有自由;沒有技能包,看遍天下風景也難有好生活。

標籤: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