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勵志 > 勵志故事

名人勵志的故事文字版

我們看膩了圖片版的名人勵志故事,就可以找一些文字版的名人勵志故事,那麼文字版名人勵志的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名人勵志的故事文字版

文字版名人勵志的故事:一株茁壯成長的野草

沒有上幼兒園、上學後不擇校、不補課、不上興趣班、有些課還不上,一個不按照如今的教育“常規”出牌的男孩兒,20xx年卻以全額獎學金走進了英國牛津大學,攻讀天體物理學博士。

這個男孩兒叫張維加,1989年12月出生在浙江諸暨一個普通人家,母親是中學語文老師,父親是一位電腦工程師。

張維加5歲時,隨父親搬到杭州,在三墩落戶。父親將他送到單位的幼兒園。幼兒園就在父親的辦公室樓下。可只上了幾天,小維加就說沒意思,不想去。父親也不勉強他,讓他呆在自己的辦公室裡,自己在工作之餘教他,自己準備教材,出題目,做算術,100以內加減,國小一二年級的題目他也做了不少。另外就是看小人書,幾天就能看一本。到了國小,一二年級課程他早會了。

張維加最大的特點就是愛看書。國小二年級時,張維加就把父親的《傳統相聲集》翻得紙都快掉下來。整個國小階段,父母從不催他做作業,父親還喜愛給他講歷史故事。父親沒空的時候,維加就自己找書讀,有時興趣來了,他還喜歡動筆寫寫,在家裡的白牆上塗鴉,父母也任由他寫,不打不罵。到了國小高年級,張維加讀書的興趣更濃了,中國通史、古典名著全都自己看。小維加看書的速度飛快,母親要看一個星期的書,他只要一天就能看完,而且記性特別好。當他一口氣吞下《上下五千年》後,還能述說其中的場景細節。國中時,他去圖書館借書,別人是一本或幾本的借,而他一借就是一大袋,有幾十斤重。因為還得及時,又愛惜書本,圖書管理員對他這個愛看書的孩子格外喜歡格外關照,總是滿足他的要求。

到了高中,張維加依舊喜歡讀書,常常泡在圖書館裡。有好幾次,到了晚上就寢時間,滿學校找不到他人,後來才知道,他先蹲在圖書館看書,圖書館要關門,他就拿著書蹲到還沒關門熄燈的計算機房裡學習去了。為了盡興讀自己喜愛的書,維加曾找到高中校長,說他有些課程早就自學看完了,能不能不上那些課?校長在與班主任及任課老師商量之後,同意讓張維加免試部分課程。此外,張維加沒有參加過任何學科的奧林匹克競賽,學校也沒有動員過他參加。

就是在這樣一個自由、寬鬆的環境中,張維加在高二時寫出了論文《寒武碰撞性大陸起源與生命進化的研究》,這是一篇跨越了生物、化學、物理等專業範圍的論文,當時在浙江沒有教授能在第一時間讀懂這篇論文。論文推薦上去,獲得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前三名的好成績,並獲“明天小小科學家”稱號,張維加也因此獲得了保送北京大學元培學院的資格,又贏得了大半年自主學習的時間。

張維加也玩電腦。也許是與父親的工作有關,張維加還在讀國小的時候,家裡就買了電腦,但他只是把電腦作為學習的工具。他不愛玩電腦遊戲,高三時雖然玩過一段遊戲,可很快就停手了,說那純粹是跟著程式設計玩,沒意思,轉而還是幹起自己的老本行,有時間還背起了牛津大詞典。

進入北京大學後,張維加的知識面與專業深度讓人驚訝,贏得了不少教授的青睞。又因為他學術上的謙虛、勤奮,結識了許多圈內的牛人。82歲高齡的北大物理系教授、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趙凱華,與他成了“忘年交”。被譽為“嫦娥之父”之一的77歲的歐陽自遠教授,也是張維加的好朋友。有這樣的“朋友”,張維加如虎添翼,本科四年,他發表第一作者論文27篇,其中SCI與EI(SCI:科學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世界三大著名科技文獻檢索系統,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論文7篇。

大學畢業後,經北京大學教授的竭力推薦和英國牛津大學的稽核與兩次共兩小時的面試,牛津大學以全額獎學金向張維加伸出橄欖枝。張維加以專業課第一的成績順利飛到牛津大學,攻讀他喜愛的天體物理博士學位。在牛津大學,不到一年的時間,他又發表了3篇SCI期刊論文。20xx年,他被享譽世界的成立於1820xx年的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吸收為會士,成為迄今為止這個學會最年輕的會士。

聊起今天的成就,張維加很是感慨,他說應該感謝也很慶幸在國內的學習生活,是家庭、學校給他提供了自由的空間。從國小到國中,他都是在家門口的普通公辦學校就近讀書的,分別是三墩國小、三墩中學;高中時的杭州市第二中學及大學時的北京大學,都給了他自由發展的空間。說到這些國內的學校和老師、教授,張維加頗有些激動,他說自己就像一株野草,如果植於野外,自然茁壯成長,如果置於盆內,或許就衰敗了。

張維加是一株野草,一株沒有受限於或方或圓的盆景的野草,一株吸天地之精華靈動伸展的野草。

文字版名人勵志的故事: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

作者:錢文忠

人類從來沒有面對過這麼多如此特殊的孩子。因為你們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在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那麼多的沒有兄弟姐妹的人,有計劃地幾乎在一個歷史時期同時出現在一個民族和一個文化當中,這是非常特別的,是獨一無二的。這個獨特性怎麼去判斷它都是不為過的。所以,我們人類所有的教育經驗其實未必適合你們,因為基本上來講,人類所有的教育物件都是有兄弟姐妹的人,都是從小就本能地掌握了良性競爭或者惡性競爭。

人類歷史上沒有先例可循,沒有經驗,只有靠你們自己。

相信自己,到底相信自己什麼?

相信自己的內心,相信自己的感覺,相信自己的判斷,永遠不要按照別人定下的規矩去規範自己的人生。最可怕的是認為成功是單數,認為成功只有一種標準。現在,中國人的成功觀在開放的年代居然被封閉了。小時候進一個最好的幼兒園,這是成功了;再進最好的中學,這是成功的第二步;以後進最好的大學,這是成功的第三步。在大學裡逐漸讓自己成為一個在大學或者大學畢業就可以飛速地賺到第一個1萬元的人,成功就有了最初步的物質基礎。接下來,以最快速度讓自己的1萬元變成100萬元,開始邁上成功的征程,然後不惜一切代價地把這個100萬元變成1億元……其實,成功的概念是多元的,是一種複數。中國傳統的成功人士追求立德、立功、立言,賺錢只是在立功裡面很小的一部分。但是今天呢?人們把錢看得太重。在大學期間,我們的心靈要保留一些純潔、浪漫、激情和純真,未來想“變壞”的機會有的是,不要那麼急。牢牢記住成功是多元的。

未來,你們走完這一生,如果能夠擁有這麼幾樣東西,我覺得是成功的:第一,一個健康的身體。第二,一個極其良好的心態。第三,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有一個完美的、充滿愛意的家庭。有空到上海交通大學的錢學森先生紀念館去看看,他有一張寫字檯,寫字檯的對面有一張很簡陋的靠背椅,這張椅子是蔣英奶奶的。老太太坐在對面,不聲不響地看著錢學森先生幾十年。有一天,蔣英奶奶對兒子錢永剛說:“你陪陪你爸爸吧。”永剛先生說:“我跟他也沒有話說。”蔣英奶奶說:“我陪了你爸幾十年了,你什麼時候看到過我經常跟他說話了?誰說陪一個人就要跟他說話?”錢永剛先生告訴我有一種陪伴是可以默默的。這種幸福誰有?如果你擁有這樣一個家庭、擁有這樣一份感情、擁有這樣一份默契,會怎樣?到了晚年,錢學森先生耳朵不好,已經聽不見什麼聲音了,他住的病房距離電梯口還有十幾個房間,但是,蔣英奶奶的電梯到了,他就能聽到,而且沒有錯過一次。這樣一種幸福會在任何地方流露出來。

再說閱讀。大家一定要讀跟自己專業沒什麼關係的書,這個特別重要。每個人只有一個人生,如何讓你的人生過得比別人“多”?你在中國讀書,你在今天的21世紀讀書,你可以像古人一樣過,像未來人一樣過,或者你在中國讀書,可以像美國人、歐洲人一樣過——唯一的辦法是閱讀,閱讀面越廣越好。

此外,真誠很重要。你們覺得說真話會吃虧,想學會圓謊——這不是你們的責任,是整個社會變遷的特殊狀況。我告訴你們,這太可怕了,沒有必要。保留一些積極、保留一些衝動、保留一些理想,少一些冷漠、少一些世俗、少一些油滑,你的未來會與眾不同。如果你在猜測,在這個社會上我要混得好,我應該什麼樣,你就鑽進了一個圈套了。你總歸要保留你的獨特性,留給自己一些可能,留給自己一些夢想,留給自己一些少年的輕狂、少年的衝動、少年的不理智。沒有問題,有的是改變的機會,有的是選擇的機會。

我有過18歲、19歲、20歲。我在抽屜裡看到一張大學畢業證書,我是讀過大學的。但是,你真的讀過大學嗎?實際上,我們在大學校園裡都不止4年,因為這幾年在我們生命當中無比獨特、不可替代、不可複製、不可重來。它永遠可以記憶,永遠可以夢想,永遠可以支撐我們。

文字版名人勵志的故事:在民族的空白處栽種的人

作者:柴靜

(一)

在飛機上看書,無意中翻到一張照片。這個人我不認識,卻在看到時愣了一下:很少能見到這樣恬靜沉毅的臉,真好看。

看完才知道,我們這些知道李政道、錢學森、錢三強、王淦昌等的人,原本都應該知道他——他,是他們的老師。

是他,破格選送年僅19歲的李政道去美國。李政道後來回憶說:“他決定了我的命運。”也是他,讓還是國中生的華羅庚在清華算學系任職,然後又將他送去英國深造,華羅庚說,“我一生得他愛護無盡”。

那是烽火四起的年代,但後來重要科學發展所依仗的這些人,都是他在滿地的焦土上栽下的桃李。可是,我為什麼不知道他?

(二)

他生在上海,父親是舊式文人,讓他從小讀經史子集。他幼年已經以君子慎獨之道要求自己,修身自省。他訥於言,但一生都保持著溫潤如玉的君子之風。

1920xx年,他在清華上學的時候,成立清華校史上第一個學生團體——科學會。每兩週一次的科學報告會,涉及的範圍極廣:蘋果選種、無線電報之裝置、測繪法……他當時不過17歲。

1920xx年,他留學美國,後來在哈佛大學讀博士。他的第一個研究課題,是用x射線短波極限法精確測定基本作用量子H值。實驗結果在美國《科學院院報》和《光學學會學報》上發表,很快被國際科學界公認為當時最精確的H值。這一數值被國際物理學界沿用十幾年之久。這一年他23歲。

(三)

27歲時他回國,在清華執教,擔任清華物理系主任。那時學物理的人非常少,第一屆有4個學生,到第三屆就剩下1個了。即便面對只有一個人的課堂,他也兢兢業業,從未放棄。那時,他把聘任第一流學者到清華任教列為頭等大事。從1920xx年到1937年,他先後聘來了熊慶來、吳有訓、薩本棟、張子高、黃子卿、周培源、趙忠堯、任之恭等一批學者。馮秉銓等人畢業的時候,他對他們說:“我教書不好,對不住你們。可有一點對得住你們的就是,我請來教你們的先生個個都比我強。”

他不光栽種,還要育土。1920xx年,他組建清華理學院,包括算學、物理、化學、生物、心理、地學六系。中國科學研究停滯數千年,第一次有了這滾熱得燙手的雄心:“除造就科學致用人才外,尚謀樹立一研究科學之中心,以求中國之學術獨立。”

那點學術的嫩芽,是石頭底下頂上來的!

(四)

他終生未娶,唯與學生親厚,當中有一人叫熊大縝,與他有深厚情誼。可就是這個最親的學生,給他帶來了無盡的災難。“文革”時期,已年近古稀的他,因為熊大縝涉嫌與國民黨特務有瓜葛而受牽連。他在獄中一年半,出來時已身患重病,小便失禁,雙腿腫脹難以站立,整個身子弓成九十度。當時中關村一帶,有不少人都見過他。他穿著一雙幫裂頭缺的破棉鞋,向一些攤主伸手索要一兩個蘋果,邊走邊嚼。

後來他漸漸恢復一些神智。有一次,錢三強在中關村的馬路上碰到他,就上前跟他打招呼。老師一看到他,馬上就說:“以後見到我,躲得遠遠的!”錢三強深知老師的用意,他當時是二機部的副部長,負責原子彈工程,這麼重要的工作,最忌諱同那些政治上有問題的人來往。老師是怕他受牽連啊!

(五)

1977年1月,他去世。20世紀80年代,他獲得平反。

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沒有自然科學的民族,決不能在現代立得住腳。幾十年過去了,他在空白處栽種的一切,讓我這樣的後代得以生活在一個濃廕庇頭的世界上。然而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葉企孫先生的存在。

照片還在眼前,他是如此溫和地看著我,不求理解,不加責問,卻那麼沉重地壓在我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