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關於風的詩句—《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

 《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原文

關於風的詩句—《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

微風驚暮坐,

臨牖思悠哉。

開門復動竹,

疑是故人來。

時滴枝上露,

稍沾階下苔。

何當一入幌,

為拂綠琴埃。

《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鑑賞

詩從“望風懷想”生髮出來,故從微風驟至寫起。

傍晚時分,詩人獨坐室內,臨窗沉思。突然,一縷輕風襲來,詩人格外感到孤獨寂寞,頓時激起對友情的渴念,盼望故人的到來。他傾聽著微風悄悄吹開院門,輕輕吹動竹叢,行動自如,環境熟悉,似乎真的是懷想中的故人來了。然而,這畢竟是幻覺,“疑是”罷了。不覺時已入夜,微風掠過竹叢,枝葉上的露珠不時地滴落下來,那久無人跡的石階下早已生滿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漸漸潤澤了苔色。在這清幽靜謐的境界中,蘊含著詩人多麼深沉的寂寞和思念啊!可惜這風太小了,未能掀簾進屋來。屋裡久未彈奏的綠琴上,積塵如土。詩人不由慨嘆:風啊,什麼時候能為我拂掉琴上的塵埃呢?結句含蓄雋永,語意雙關。

言外之意是:鍾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沒有彈琴的意緒。什麼時候,故人真能如風來似的掀簾進屋,我當重整絲絃,一奏綠琴,以慰知音。“何當”二字,既見出詩人依舊獨坐室內,又表露不勝埋怨和渴望,雙關風與故人,結出寄思的主題。

全詩緊緊圍繞“聞風”二字進行藝術構思。開頭四句寫臨風而思友、聞風而疑來。“時滴”二句是流水對,風吹葉動,露滴沾苔,用意還是寫風。入幌拂埃,也是說風,是浪漫主義的遐想。綠琴上積滿塵埃,是因為孤寂無心緒之故,期望風來,拂去塵埃,重整絲絃,以寄思友之意。詩中傍晚微風是實景,“疑是故人”屬遐想;一實一虛,疑似恍惚;一主一輔,交織寫來,繪聲傳神,引人入勝。而於風著力寫其“微”,於己極顯其“驚”、“疑”,於故人則深寄之“悠思”。因微而驚,因驚而思,因思而疑,因疑而似,因似而望,因望而怨,這一系列細微的內心情感活動,隨風而起,隨風遞進,交相襯托,生動有致。

全詩構思巧妙,比喻貼切,描寫細緻。應該說其藝術魅力並非以情動人,而是以巧取勝,以才華令人擊賞。

  《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作者簡介

李益(746-829), 唐代詩人,字君虞,陝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後遷河南鄭州。大曆四年(769)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後棄官在燕趙一帶漫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