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描寫夏天的詩句—《題稚川山水》

《題稚川山水》原文

描寫夏天的詩句—《題稚川山水》

松下茅亭五月涼,

汀沙雲樹晚蒼蒼。

行人無限秋風思,

隔水青山似故鄉。

《題稚川山水》作者簡介

戴叔倫(732—789)字幼公,一字次公,金壇城西南窯村人,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詩人,出生在一個隱士家庭。祖父戴修譽,父親戴昚用,都是終生隱居不仕的士人。戴叔倫年少時拜著名的學者蕭穎士為師,他博聞強記,聰慧過人,“諸子百家過目不忘”,是蕭門弟子中出類拔萃的學生。至德元載(756年)歲暮,為避永王兵亂,25歲的戴叔倫隨親族搭商船逃難到江西鄱陽。在

人生地疏的異鄉,家計窘迫,於是他開始探尋仕途。 大曆元年(766年),戴叔倫得到戶部尚書充諸道鹽鐵使劉晏賞識,在其幕下任職。大曆三年,由劉晏推薦,任湖南轉運留後。此後,曾任涪州督賦、撫州刺史,以及廣西容州刺史,加御史中丞,官至容管經略使。他在任期間,政績卓著,是個出色的地方官吏。貞元五年(789年)四月,他上表辭官歸隱,六月十三日在返鄉途中客死清遠峽(今四川成都北)。第二年返葬於金壇小南門外縣城南郊。明萬曆46年(1618年),金壇知縣張翰中為疏通城內漕河,將其墓地移至南郊高坡(今南門面粉廠南圍牆前),並親自題立“詩伯夜臺”墓碑,即“大詩人之墓”的意思。

《題稚川山水》簡介

山水詩向來多是對自然美的歌詠,但也有一些題詠山水的篇什,歸趣並不在山水,而別有寄意。此詩即是一例。

從詩的內容可知,此篇當作於作者宦遊途中。“松下茅亭五月涼,汀沙雲樹晚蒼蒼”,正寫稚川山水,是行旅之中偶值的一番景色。這景色似乎尋常,然而,設身處地站在“五月”“行人”角度,就會發現它的佳處。試想,在仲夏的暑熱中,經日跋涉後,向晚突然來到一個有山有水的地方。憩息於“松下茅亭”,放眼亭外,在水天背景上,那江中汀洲,隔岸的青山,上與雲平的樹木,色調深沉怡目(“蒼蒼”),象在清水中洗浴過一樣,給人以舒暢之感。“涼”字就傳達了這種快感。

戴叔倫曾說:“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轉引自《司空表聖文集》卷三)這裡的寫景,著墨不多,有味外味,頗似元人簡筆寫意山水,確有“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的意趣。

前二句寫稚川山水予人一種美感,後二句則進一步,寫出稚川山水給人一種特殊的感發。第三句的“秋風思”用晉人張翰故事。張翰被齊王冏闢為大司馬東曹掾,因秋風起,思吳中家鄉菰菜、鱸魚,遂命駕而歸。這裡的“秋風思”代指鄉情歸思。它喚起人們對故鄉一切熟悉親愛的事物的深切憶念。“行人無限秋風思”,這一情感的爆發,其誘因非他,乃是一個富於詩意的發現──“隔水青山似故鄉”!

按因果關係,行人在發現“隔水青山似故鄉”之後方才有“無限秋風思”。三、四句卻予以倒置,這是頗具匠心的。由於感情的激動往往比理性的思索更迅速。人受外物感染,往往有不自知其所以然者,那原委往往頗費尋思。把“隔水青山似故鄉”這一動人發現於末句點出,也就更近情理,也更耐人尋味。歐陽詹《蜀門與林蘊分路後屢有山川似閩中,因寄林蘊,蘊亦閩人也》一詩與此詩意近:“村步如延壽,川原似福平。無人相與識,獨自故園情。”它一開篇就寫出那個動人發現,韻味反淺。可見同樣詩意,由於藝術處理不同,也會有高下之分的。

此詩的妙處不在於它寫出一種較為普遍的思想感情,而在於它寫出了這種思想感情獨特的發生過程,從而傳達出一種特殊的生活況味,耐人含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