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康熙辛卯科江南鄉試案對聯

康熙辛卯科江南鄉試案對聯

康熙辛卯科江南鄉試案對聯

本次科場案發生在康熙五十年(1711),距己卯科順天鄉試案僅隔十二年。這一科的正主考是副都御史左必蕃,副主考是翰林院編修趙晉,後者系康熙四十二年(1703)榜眼及第。在清代,順天北闈因處天子腳下,又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貢生和一些朝廷顯貴子弟赴試,向為舉國矚目,故清帝對北闈考風格外關注。其次就數江南鄉試了,稱南闈。一則南闈系安徽、江蘇兩省舉子同場較藝,考生多,取中的名額也比他省多。二則江南經濟富庶,文化教育發達,考生的總體水平遠比他省高,取中的舉人在嗣後的全國會試、殿試中進士及第的人數,以及高中三鼎甲的總數上(江蘇第一,浙江居次,安徽列三)都比他省多,因此皇上歷來也十分重視江南鄉試主考官的人選。但另一方面,江南的富家子弟較多,想通過孔方兄開道的大有人在;而江南的才子也多,一旦場屋失利,撰詩詞,作對聯,演戲文,甚至聚眾集會,鬧騰起來也夠當局頭疼的。況且清代又允許落第舉子赴督撫和主管衙門據實控告考官的不公行為,以上均是江南科場案頻發的原因。順治十四年那場慘絕人寰的科場案,長期以來在江南士子的心靈上刻下了難以撫平的印記,按理說足令後人警醒了。可事隔半個多世紀後,又有一些考生和主試者忘了那血的教訓,再次鋌而走險了。康熙五十年的江南鄉試,九月初九日發榜以後,除部分蘇州舉子考中外,榜上也赫然出現許多揚州鹽商子弟的名字,他們平日不學無術,全靠財神開道,買通某些考官,結果將那些有真才實學的舉子擠出榜外。一時間激怒了蘇州府的生員們,於是便在玄妙觀門前集會,眾人抬著財神的像一路來到府學門外,先將財神像鎖入明倫堂,然後又用紙糊改府學大門外的匾額,將貢院二字改為“賣完”(按繁體的“貢”字改成繁體的“寅”字,略添數筆即可)。還有人掛出一副醒目的對聯:

左丘明兩目無珠;

趙子龍一身是膽。

這又是一副妙語雙關的對聯。相傳左丘明是春秋時代一位雙目失明的學者,《左傳》即其所著。上聯用來借指正主考左必蕃,一是因為他也姓左,二是藉以諷刺挖苦他有眼無珠,衡文不辨優劣,將狗屁不通的文章也取中了。這其中或許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即指左必蕃作為正主考,對趙晉等人的不法行為失於明察。不過據《歸田瑣記》卷五說,左也曾檢舉房考王日俞、方名所薦吳泌、程光奎不通文理,看來罵他“兩目無珠”是有點冤。下聯則說這個趙晉公然受賄,膽大包天。想當年趙子龍大戰長阪坡,截江奪阿斗,贏得了“子龍一身都是膽”的讚譽,而把這個典故挪用到趙晉的貪財受賄、無所顧忌上,就顯得無比辛辣,義憤填膺了。

此案在審理過程中又牽扯出江蘇巡撫張伯行和兩江總督噶禮,以及蘇皖兩省的眾多官員和舉子。朝廷先後派出數位欽差坐鎮揚州審理此案,後又召集中央九卿複議,前後延宕達三年之久。結果因牽涉面廣,案情複雜,只得草草收場。最終判決是:副主考趙晉和房考官王日俞、方名三人斬立決,舞弊中試之舉人吳泌、程光奎和通賄中間人俞繼祖絞監候。正主考左必蕃雖沒有收受賄賂,但他失於覺察與監督,被處革職。又據記載,趙晉當時羈押在揚州監獄,在臨被處決之前,正在鄉居的同榜狀元王式丹出於同年情誼前去探視,結果趙晉當夜自縊身亡。於是便有人懷疑王式丹帶病僕進監,趁機把趙晉調換了出來。此事雖真偽莫辨,但王式丹也因此在古稀之年招致了牢獄之災。王也是江南名士,屢試不第,直到年屆六旬才考中狀元的。

其他與科場案有關的對聯

雍正十三年(1735)的乙卯科順天鄉試,正主考為工部侍郎顧祖鎮,副主考為翰林學士戴瀚。所取解元許秉智系書吏之子,靠行賄通關節而中元。落榜舉子不服氣,遂撰一聯雲:

顧司空顧人情不顧臉面;

戴學士戴關節不戴眼睛?

該聯巧妙地利用了兩位主考的姓氏,名詞與動詞之間轉換自然,諷刺鄙夷之意全以詼諧幽默之語呈現。又如嘉慶二十三年(1818)戊寅恩科的浙江鄉試,學政劉鳳誥代理監臨職務,因沒有嚴格執行迴避制度,以及有其他違規行為,闈後引發輿論,也出現了諷刺對聯:

監臨打監軍,小題大做;

文宗代文字,矮屋長槍。

文宗即指學政,尋繹下聯語義,似乎是指劉鳳誥有捉刀代筆、充當槍手之嫌疑。後浙江巡撫阮元將對聯上報,朝廷派人按問,劉鳳誥獲罪免職,阮元也受到連帶處分。

還有一些落第舉子場後心懷怨氣,撰聯諷刺詆譭考官,一旦牽扯上官場恩怨,往往就會引發科場案件。但其中多半屬於捕風捉影,藉以發洩私怨一類。《清代科舉考試述錄》中即收載數聯,在此轉錄一聯:

殷禮不足徵,業已如聵如聾,那有文章操玉尺:

周任有言曰,難得恩科恩榜,全憑交易度金針。

這是光緒十九年(1893)癸巳恩科浙江鄉試後出現的一副對聯。正主考叫殷如璋,副主考名周錫恩,上下聯分別將兩人的姓名拆嵌入內。上聯說殷如璋學問有限,且又老邁昏聵,哪有水平來評閱考卷;下聯說周錫恩收取賄賂,以關節濫取中試,卻借恩科為自己開脫。此聯不僅對仗工穩,拆字巧妙,兩聯開頭的“殷禮”、“周任”也頗具匠心。殷、周相對,既是朝代名,又切主考姓,這兩句還都出自《論語》,前者見《八佾篇》,後者見《季氏篇》。看來這個落第舉子確實有些才學。

縱觀以上幾副與科場案有關的對聯,都有一些共同點。一是多用嵌字格將兩主考的姓氏嵌入聯內,使人一看便知所指是誰,針對性極強。二是巧妙利用諧音雙關,顯示出撰聯者的構思精緻,匠心獨運。三是造語詼諧幽默,諷刺辛辣。四是善用俚俗語,一般很少用典故。這些對聯不僅在科場案發生的當時即膾炙人口,猶如匕首直刺那些貪墨者的胸膛,使屈才落第者一吐怨氣;而且被有心人錄入筆記,如康熙朝的兩聯均被戴璐《石鼓齋雜錄》所收載,由此傳諸後世,使我們能借以考察科舉時代的世態人情。同時還應看到,正是由於這些對聯反映了民意,迅速而廣泛地傳播,才引起了當局的高度重視,促成了案件的審查與處理。這往往比向衙門遞狀子,向朝廷上摺子來得要快,效果要好。

最後再介紹一副科場舞弊相關的正面對聯。嘉慶四年(1799)的狀元姚文田不僅學識淵博,著述頗豐,而且他為官清廉,一身正氣。據《楹聯叢話》記載,他平生曾多次擔任鄉試考官,但他每到一處貢院,都要在大門外張貼一副猶如安民告示一般的對聯,曰:

科場舞弊皆有常刑,告小人毋攖法網:

平生關節不通一字,誡諸生勿聽浮言。

此聯既是對全體應試考生的諄諄告誡,也是姚狀元的自警自誓。如果所有的考官都能像姚文田這樣清廉自律,守正不阿,絕大多數考生都能憑真才實學在科場一試身手,施展才華,則科場案將會大大減少,國家的吏治也可有望清平。

康熙辛卯科江南鄉試案對聯

本次科場案發生在康熙五十年(1711),距己卯科順天鄉試案僅隔十二年。這一科的正主考是副都御史左必蕃,副主考是翰林院編修趙晉,後者系康熙四十二年(1703)榜眼及第。在清代,順天北闈因處天子腳下,又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貢生和一些朝廷顯貴子弟赴試,向為舉國矚目,故清帝對北闈考風格外關注。其次就數江南鄉試了,稱南闈。一則南闈系安徽、江蘇兩省舉子同場較藝,考生多,取中的名額也比他省多。二則江南經濟富庶,文化教育發達,考生的總體水平遠比他省高,取中的舉人在嗣後的全國會試、殿試中進士及第的人數,以及高中三鼎甲的總數上(江蘇第一,浙江居次,安徽列三)都比他省多,因此皇上歷來也十分重視江南鄉試主考官的人選。但另一方面,江南的富家子弟較多,想通過孔方兄開道的大有人在;而江南的才子也多,一旦場屋失利,撰詩詞,作對聯,演戲文,甚至聚眾集會,鬧騰起來也夠當局頭疼的。況且清代又允許落第舉子赴督撫和主管衙門據實控告考官的不公行為,以上均是江南科場案頻發的原因。順治十四年那場慘絕人寰的科場案,長期以來在江南士子的心靈上刻下了難以撫平的印記,按理說足令後人警醒了。可事隔半個多世紀後,又有一些考生和主試者忘了那血的教訓,再次鋌而走險了。康熙五十年的江南鄉試,九月初九日發榜以後,除部分蘇州舉子考中外,榜上也赫然出現許多揚州鹽商子弟的名字,他們平日不學無術,全靠財神開道,買通某些考官,結果將那些有真才實學的舉子擠出榜外。一時間激怒了蘇州府的生員們,於是便在玄妙觀門前集會,眾人抬著財神的像一路來到府學門外,先將財神像鎖入明倫堂,然後又用紙糊改府學大門外的匾額,將貢院二字改為“賣完”(按繁體的“貢”字改成繁體的“寅”字,略添數筆即可)。還有人掛出一副醒目的對聯:

左丘明兩目無珠;

趙子龍一身是膽。

這又是一副妙語雙關的對聯。相傳左丘明是春秋時代一位雙目失明的學者,《左傳》即其所著。上聯用來借指正主考左必蕃,一是因為他也姓左,二是藉以諷刺挖苦他有眼無珠,衡文不辨優劣,將狗屁不通的文章也取中了。這其中或許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即指左必蕃作為正主考,對趙晉等人的不法行為失於明察。不過據《歸田瑣記》卷五說,左也曾檢舉房考王日俞、方名所薦吳泌、程光奎不通文理,看來罵他“兩目無珠”是有點冤。下聯則說這個趙晉公然受賄,膽大包天。想當年趙子龍大戰長阪坡,截江奪阿斗,贏得了“子龍一身都是膽”的讚譽,而把這個典故挪用到趙晉的貪財受賄、無所顧忌上,就顯得無比辛辣,義憤填膺了。

此案在審理過程中又牽扯出江蘇巡撫張伯行和兩江總督噶禮,以及蘇皖兩省的眾多官員和舉子。朝廷先後派出數位欽差坐鎮揚州審理此案,後又召集中央九卿複議,前後延宕達三年之久。結果因牽涉面廣,案情複雜,只得草草收場。最終判決是:副主考趙晉和房考官王日俞、方名三人斬立決,舞弊中試之舉人吳泌、程光奎和通賄中間人俞繼祖絞監候。正主考左必蕃雖沒有收受賄賂,但他失於覺察與監督,被處革職。又據記載,趙晉當時羈押在揚州監獄,在臨被處決之前,正在鄉居的同榜狀元王式丹出於同年情誼前去探視,結果趙晉當夜自縊身亡。於是便有人懷疑王式丹帶病僕進監,趁機把趙晉調換了出來。此事雖真偽莫辨,但王式丹也因此在古稀之年招致了牢獄之災。王也是江南名士,屢試不第,直到年屆六旬才考中狀元的。

其他與科場案有關的對聯

雍正十三年(1735)的乙卯科順天鄉試,正主考為工部侍郎顧祖鎮,副主考為翰林學士戴瀚。所取解元許秉智系書吏之子,靠行賄通關節而中元。落榜舉子不服氣,遂撰一聯雲:

顧司空顧人情不顧臉面;

戴學士戴關節不戴眼睛?

該聯巧妙地利用了兩位主考的姓氏,名詞與動詞之間轉換自然,諷刺鄙夷之意全以詼諧幽默之語呈現。又如嘉慶二十三年(1818)戊寅恩科的浙江鄉試,學政劉鳳誥代理監臨職務,因沒有嚴格執行迴避制度,以及有其他違規行為,闈後引發輿論,也出現了諷刺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