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散文集 > 經典散文集

回憶童年的散文:風箏的記憶

編者按:源於春天裡的風箏,源於童年裡的回憶。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風箏的記憶》,一起追憶一段與風箏有關的歲月。

回憶童年的散文:風箏的記憶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是清代詩人高鼎寫到一首詩《村居》,全詩字裡行間透著詩人對春天的讚美和喜悅,一起飽覽春天的美景,一起分享孩子們放風箏時的歡快與暢想。誦讀此詩,讓人浮想聯翩,忙趁春風放風箏的情景依次出現,恍如眼前。

春光明媚,暖暖的春風吹醒了枝椏,發芽吐新。一早與妻子去給孩子買些感冒藥,路過幼兒園,看到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拍打著皮球,歡呼雀躍,春天的氣息撲面而來。廣場附近的臨街店鋪門口掛著形象逼真、鮮豔美觀的各式風箏,廣場上已經有人開始放風箏了,望著輕盈舞動的風箏,腦海中不由幻化出舊時的記憶——春天裡的山谷,陽光溫柔,風兒和煦,鳥兒的歌唱此起彼伏,那隻鮮豔的風箏永遠掛在山樑上,與搏擊長空的老鷹為伴。

放風箏比較清晰的記憶,自然還是兒時的時光。說起那時的風箏和放風箏的故事,總伴著無盡的歡樂。哪裡有風箏,就往哪跑;哪兒人扎堆,就去湊熱鬧。舉著小小的風箏往上放,牽著線往前跑,摔倒了,爬起來,拍拍膝蓋上粘著的灰土,不曾哭過。記憶裡的那個粗布陋衫滿臉皸紅的男孩,手裡捏一把柳樹枝製作的簡易線軲轆,追逐山谷裡遠遠飄著的風箏,不停地在奔跑。

那個時候,自然沒有現在售賣的成品風箏。可自個家做的風箏,照樣能夠飛上天,花樣也不少,有的風箏還帶著響聲。找些夏天用的舊竹簾,拆下竹條,做的最多估計是“四角”風箏,簡單而實用。以報紙為面,裁剪大小,比劃竹條,彎成“弓”形,用細線綁住。壓成骨架的輪廓,呈射箭狀,倚在紙面,用漿糊貼上關聯處。晾乾後,在風箏的“肩膀”和“腰”間,比劃好間距,繫好“三角”牽引繩,在風箏的末部沾上長長的“尾巴”,拖著飛在空中,保持平衡。用被服廠車間裡的“釘釦子”線作為長線,結實耐用,風大時,風箏線拽的太緊手指都勒出了血印。

越飛越高,越放越遠,風箏飄渺與天際。線上軲轆這頭,繫上一個小紙環,藉助於風力,小紙環順著風箏線,一點一點飄向風箏頂端,是在去送“雞毛信”的路上嗎?天黑了,把線軲轆拴在自家房前屋簷下的樑子上,一整夜飄呀飄,次日早上,等你起床刷牙的時候,看著東面山頭上飄著的風箏,它還在向你招手,總希望它能飛過山的那一面。

那時的日子很清淡,生活不外乎一日三餐,吃飽了就很踏實。山裡的孩子好玩,卻沒有現成的玩物,只能靠自己發掘或是創造。打沙包、跳皮筋、煙盒、酒瓶蓋、小瓷片、踢毽子、滾鐵環、彈玻璃球、火柴槍、彈弓、玩髀石、打陀螺、劃扒犁等,這些撐起我們整個童年。動手動腦,就地取材,玩在手中,樂在心中。物質匱乏的年代,無憂無慮的童年,自得其樂的玩具,DIY創意展現的淋漓盡致。

追憶一段與風箏有關的歲月,腳下的泥土和內心深處的執著深深地植根在心底,風箏勾勒出春天絢麗濃重的色彩,某些特定的畫面構成一幅靜態的水墨畫,根深蒂固。

玩累了就回家吃飯,別讓父母親漫山遍野地去找尋。陽春三月,是放風箏的好時節。一群灰頭土臉的孩子,拿著各自的風箏,奔跑在巴侖臺的山野裡,秉承著山裡人彪悍的風氣,玩也要玩出個花樣。吼一嗓子,就成湊齊一個整編連。

源於春天裡的風箏,源於童年裡的回憶,那些玩過的遊戲就像一個沉重的符號烙在心間,記住童年大山裡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件事物。離開故鄉時要懷揣一捻鄉土,生怕自己忘了故鄉的味道,心房早已裹住一層厚厚的山谷中春草復甦的泥土。就像此時,我想放飛一隻風箏,搖曳著翅膀,飛向兒時那個巴侖臺的小山谷。

布穀催春,杜鵑長鳴。春天山裡定是開滿野花,孩子們的童音在原野上飄蕩。餘音繞樑,思緒飛翔,我知道,我的心裡一直有一隻高飛的風箏。不經意間,春風再度和煦地拂來,領著孩子,趕忙去放飛風箏,用愛牽引,嗅著自然清新的空氣,有人仰望。

作者:蔣勝

公眾號:蜀風文苑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