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散文集 > 經典散文集

有關於橋的散文

一座橋,便會引起一段美好的回憶!下面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有關於橋的散文,希望您喜歡!

有關於橋的散文

有關於橋的散文一:故鄉的橋

大畫家陳逸飛描摹的《故鄉的回憶---雙橋》成就了現在的周莊。而我的家鄉沒有周莊式的拱橋和亭臺樓閣,也沒有周莊井字形的水道和站上魚鷹或船孃的舴艋舟,但是,卻有山谷裡流淌的清清的小河和河上現有或曾有的走過我童年記憶的小橋。

小河發源於烏峰的大山之中,把峽谷切割成南北兩岸,兩岸村莊的交通,就是通過橋樑聯絡。離開故鄉三十年,故鄉發生了很多變化,當然也包含故鄉的橋。

記憶中故鄉的橋分為兩種,一種是木質結構的風雨橋,一種是兩孔或三孔的石板橋。

風雨橋是蓋有青瓦的木橋,這種橋也是典型的江南廊橋。中間是寬闊的走道,兩邊是可以坐人休息的長板凳,故這種橋除了交通功能之外,最主要是可以提供旅人或者勞作鄉親的休憩或共話桑麻。雨天,大家可以避雨;夏天可以納涼。這種橋一般下面都有一座小水壩,壩邊都有一座碾房,水輪碾米或者榨油。夏天是風雨橋最熱鬧的時候。人們除了在橋上納涼之外,每每暮色向晚,農人休工時,大家都會會集於廊橋,有清談的、有做活計的、有嬉戲的,更有趣的,是橋下河裡游泳的人們,很多光屁股小孩,爬到迴廊挑沿上,排著隊往河裡跳水,那場景,彷彿暮光裡跳龍門的鯉魚!橋的兩頭都有立碑,除了記錄捐款建橋人的功德外,還有小橋通往兩岸地名的指向。淳樸的鄉人,就以這種簡單的方式創造著豐富的故鄉生活。

石板橋,是比較簡單的橋。河中間一兩座橋墩,橋面是並排三塊長條麻石搭建,簡單適用。橋下通常是兩岸鄉親浣洗的場所,每天婦女們一邊浣洗著衣物,一邊家長裡短地談論著兩岸的新聞舊事,這裡也儼然是重要的資訊釋出中心。橋面除了交通用途外,當然夏日的納涼就是其第二大功能,夏日的夜裡,人們懸腳坐在橋面上,習習的河風從橋孔和橋面流過,那種涼意,是山谷裡的人們夏夜最大的享受。第三種用途就是孩子們的決鬥場,兩岸的孩子分成兩派,每人手持各式棍棒,以橋墩為界,在夏夜裡展開武士般的決鬥。第二天早上起來,橋面狼藉一片,上學見面時某個小孩手上還包紮著繃帶卻照樣手牽著昨晚的對手。

河上的風雨橋已經燒掉幾座,石板橋也被洪水沖掉了幾座,漸漸沒落下去。取而代之的是各式水泥橋。但是,這些水泥橋上卻承載不了人們的歡樂和記憶。怎麼了?即使是離鄉三十載的我,尋尋覓覓的還是那幾座夢裡的小橋。何時,可以把沖壞的石板橋燒掉的風雨橋重建,留住我們的記憶和文化?我將努力朝著這個夢想奮鬥!

有關於橋的散文二:二十四橋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能把豔情描繪得如此丰神搖曳也只有小杜了。月色皎潔,美人窈窕,風調悠揚,秋波激盪。月明橋是看神仙的,又是做神仙的,難怪說“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杜牧揮霍著青春,“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調侃中帶著無悔,放蕩裡夾著豪放,在可言與不可言之間宣洩情緒,把瀟灑留在汗青上。那是“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赤壁感慨;那是“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的烏江惋惜;那是“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秦淮悲歌;那是“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的秋山遠望。

二十四橋的玉人吹簫依稀淡去,雕欄猶在,換了人間。號稱白石道人的姜夔出現在二十四橋上,這位文科全才把有限的精力都投入到無限的江湖之中了,四海為家羈旅一生,他曾把梅花提高到疏影暗香的高度,以致於范成大一高興,把家妓小紅送給了姜夔,於是有了“小紅低唱我吹簫”的美麗畫面。可此時已是胡馬窺江去後的揚州,“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二十四橋當然未能倖免,儘管它曾經是那麼的風情萬種。姜夔想起姓杜的前輩,“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星還是那些星,橋已不再是那座橋,明月的冷眼圓睜在水波的皺眉下,“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唯有橋邊的芍藥花,不甘寂寞無主自開著。江山代有佳人出,各領風騷三五年,花謝有花代,人去又人來,人不以物喜,物也不以人悲,這才是萬物的真諦。“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也許那些紅花根本就不管你是杜郎白石還是狼主胡馬,不是花無情,而是人多心。

二十四橋仍月明,簫聲依舊。金木水火土,唐宋元明清。清朝的一位鹽商發達了,他很低調,低調得把揚州城裡的名貴顯流都請來吃飯,高朋滿座,文騷雲集,本來大家清談幾句無關痛癢的話語也就罷了,實在想表現一下轉幾段心靈雞湯也行,可此君偏要附庸風雅,在行酒令中來了句“柳絮飛來片片紅。”等他念出口後,舉座結舌,說不好似乎很有味道,說好可誰見過紅色的柳絮?鹽商尷尬,僵笑著臉不知所措。要說揚州確實是臥虎藏龍,座中有一位揚八怪,名叫金冬心,他站起來道:“好詩!這是元人詠平山堂的佳作。”眾人不解,願聞其詳。金八怪胡謅道:“廿四橋邊廿四風,憑欄尤憶舊江東。夕陽返照桃花渡,柳絮飛來片片紅。”掌聲雷動,鹽商心花怒放,這是多麼有腔調的時刻,滿盞仰脖,一飲而盡,贏得肥腮翩翩紅。

揚州佳景無數,最熱鬧的還是二十四橋,墨客留文,商賈留銀,官宦留聲,妾妓留情。可熱鬧歸熱鬧,繁華過後卻連二十四橋到底是一座橋還是一群橋都搞不清楚了,言之鑿鑿地考古論證,越論越糊塗,後來修了個單孔拱橋,橋長二十四米,二十四級臺階,二十四根攔柱,詩裡行間的二十四橋總算復活了。其實,人們更看重的還是蘊藏在風景裡面的文化底蘊,迷戀的不是橋,而是傳說

有關於橋的散文三:古橋歲月

古老的興濟橋,在早春迷濛的煙雨中,好似飽經滄桑的老人,佇立在迷濛、深邃、春寒料峭的清溪河上。麻石板鋪砌的橋面,一行行深刻著歲月的年輪,用麻石條壘起的船形橋墩像遠航歸來,停泊在港灣的船隻,正帶著滄桑歲月的厚重,穿越歷史從明朝馳來。

興濟橋是一座七孔石橋,修建於明萬曆十三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曆史,經過漫長歲月風雨的侵蝕,古橋依舊在,歲月曆滄桑。斑駁的石板,承載了多少孩提的歡笑;剝落的欄杆,倚靠過無數情人的遐想。今天這座石橋依然靜立在清溪河上,顯得那麼偉岸、蒼勁、厚重,饒有興致的向過往的路人訴說著漫長曆史變遷中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興濟橋是出東城門,去下清溪、三羊墩要經過的一座石橋,站在石拱橋上可以遠看百牙塔、清溪塔。往昔走過石橋是一望無際的,長滿湖草的溼地,每到春天,湖濱溼地到處長滿野菜:馬蘭、開著黃花的木心菜、地兒菜,還有下雨後的早上,湖場的草地上遍地的菇子,綠綠的、滑滑的,是一種草地上的苔菌。正是這些野菜、野菌在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讓不少人熬過了饑荒。早年的古橋邊,綠樹簇擁著一座古寺,記得我八歲那年外婆曾帶我到廟裡燒過香,古廟的大殿裡煙霧瀰漫,彌勒佛笑容滿面的望著我;十八羅漢也緊緊盯著我,感到好恐怖,不敢抬眼看,低著頭跪在蒲團上,直到外婆燒好香牽著我離開那座古廟,我才敢抬起頭。這座古廟後來毀於一場大火,火災後只剩下遍地瓦礫,如今恐怕連知道它的人已經不多了。滄海桑田,歲月悠悠。

透過縹緲的煙雨,在古橋下那棵香樟樹下徘徊,依稀看見古橋在清溪映月時的靜謐,月明星稀,月光傾瀉,灑落古橋,灑落在古橋旁的亭臺船舫。幽幽的樹林,朦朦的燈光,月華靜涼。,化作了古橋靜穆的嚴莊。清溪河在古橋下流淌。看見落日時分,夕陽晚照下的古寺,橋欄邊聽暮鼓蟬鳴。歲月總在不經意中上演著光怪陸離的故事。讓人們去評讀去回味!而追憶逝去的碎影,在心靈卻蕩起綿綿的漣漪。

如今古橋通向的,不再是茫茫的湖灘,眼前是高樓林立的匯景國際花園、麗陽蘭庭、新城明珠。景色宜人的清溪河公園,那荒蕪的湖灘,已經成了美麗的溼地公園,綠草如茵,荷葉蓮蓮。一群群白鷺在平天湖的晚霞裡翩翩起舞!早春二月的煙雨江南,在古橋下“一覽亭”裡,看處處春色。柳葉漸萌,露出幾顆嫩黃的小芽,幾棵桃樹綻出點點櫻紅的花蕾,遠望百牙塔在綠茵簇擁中,正俯瞰著流過它身邊的清溪河!它與古橋在歷史的變遷中,共同經歷了歲月的風雨。古橋下,一條美麗的清溪河,流淌著陽光、幸福和無盡的往事!在那漣漪的波光中,李白乘舟去釣魚臺垂釣;在那“沾衣欲溼杏花,吹面不寒楊柳風”的村道上,杜牧尋找著杏花村中的酒肆;岳飛的戰馬在齊山下嘶鳴,“特特尋芳上翠微”,作征戰中短暫停留;包公的身影來往於街巷之中,體察民間疾苦,

人,許多時候是懷舊的。一座山,一條河,一座橋,便是一段美好的回憶,便有無數心事在心中擱淺,繁華過後,化為煙塵,沉落在心,永不消逝。我把對古橋的回憶裝點成美麗的彩鈴,懸掛在心靈的窗前,看煙雨江南古橋的靜美。它穿越歷史,穿越歲月,卻永遠定格在心靈,讓記憶的腳步常在那裡徜徉!

※本文作者:※

標籤: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