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散文集 > 經典散文集

大學生有關書的散文隨筆

讀書是最好的學習。追隨偉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門科學。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大學生有關書的散文隨筆,供大家欣賞。

大學生有關書的散文隨筆

大學生有關書的散文隨筆:品味好書

一本好書是需要靜下心慢慢品味的。而好書的標準是因人而異的。當書中的內容與你心靈的知識點產生共鳴時;當書中的內容啟領你的心智提升昇華至更高的境界時;當書中的內容倏地開啟你的心結,令你豁然開朗、雲開洞明時,這本書對於你來說就是好書了,就是值得你用心去慢慢品味的了。

好書是難遇難求的。近日我就遇到了我的好書----包豐源的《心智的力量》。發現該書是今年暮春的一天下午,習慣性翻閱案頭積累的報紙時,在某一期《大眾日報》上,一篇題為《情緒是思想的能量》的文章,深深觸動了我,“情緒是思想的能量,思想是性格的寫照,性格是命運的詮釋”。細讀下去,原來這是《心智的力量》一書的速讀文章。

突然覺得這本書是我久覓而不得的修志經典。它的理論融合了儒家、道家、佛教、甚至於聖經的觀點,將東方智慧和西方科學實證有機結合而總結出的心智科學體系,重點闡釋人內在精神能量對於外在有形物質的作用和影響,旨在喚醒人內心世界與外在境遇的和諧。“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他在燈火闌珊處”!馬上開啟微機,從百度中搜尋,從淘寶中拍下。花了近一個月的時間來品味、研讀。感覺這不僅僅是一本好書,更是一劑良藥,一部經典。

書中講到,心智就是人們對已知事物的沉澱和儲存,通過生物反應而實現動因的一種能力總和。心智體現著人的潛意識,而潛意識在影響、控制、制約著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塑造出今天的你的,並不是你的姓名、著裝、父母、鄰居或者是你乘坐的小汽車,而是你的信仰。這就是同樣的家庭出身,同樣的教育環境,為何人的生活、命運卻截然不同的祕密。如魯迅和他的弟弟,宋氏三姐妹等。我們每個人都活在自己心識所創化呈現的世界裡,外在的世界只是一面鏡子,反應和呈現的是自己的心靈和思想,即心智。

情緒是思想的能量,思想是性格的寫照,性格是命運的詮釋。你的心靈狀態是什麼,你所吸引來的生活狀態就是什麼。一個人如果不能看到自己的差距或者無意願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質,那麼思想境界將無從提升。活在這個世界上,只要我們不改變,最後一切還是會周而復始,同樣的問題還是會發生,同樣的苦難還是要承受。這就是我們跳出了以前的環境,為什麼同樣的問題還會發生的原因。有人總試圖改變世界,卻少有人知道如何改變自己。 “生活只是一面鏡子,真實的反映了自己的內在狀態”。

一個人去拜佛,祈求得到佛的幫助,卻發現一個與佛長的一摸一樣的佛正在拜佛。他不解,問佛怎麼還拜佛?佛說:求誰也不如求自己。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去年我們幾個人去招生時發生的一件事情。一位學生家長明明知道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很差,已經對學習失去了興趣,但是他仍然堅持不讓自己的孩子上職業學校。理由是,孩子上普通高中,儘管他可能考不上大學,但是他能在高中結識一幫能考上大學的同學。以後他們成材了發達了,可以幫助自己的孩子。多麼糊塗的家長,多麼荒唐的邏輯。把自己孩子成功的希望寄託在若干年後別人的成功上,莫說那些考上大學的孩子能否成功還是未知數,即便他們成功了,你的孩子,身無所長,一事無成,又如何指望別人的幫助呢?

一切是自己,自己是一切。靠改變自己來發掘自身力量的智慧,並能運用這種智慧,自己成就自己,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人生的格局就會因此變得更寬闊、更圓滿。

好書用思想來品味,思想開啟你的心智,心智提升你的生命品質,修行改變你的人生態度,幫助你享有身體的安適和心靈的喜悅,獲得生命中值得擁有的一切。

品味好書,為漂泊心靈找到歸宿;品味好書,為勵志修行提供能量;品味好書,為人生道路點亮方向……

大學生有關書的散文隨筆:書

我小時候特別不愛看書,寧願去田裡玩爛泥,也不願捧起那略帶清香的讀本。陳小姐老拿這說事,逢人便講:我家XX從不看書,說是沒興趣。真要說“從不看”倒很勉強,畢竟曾為了買車與父親達成協議--看五本指定的書。

看的都是江主席之類大人物的傳記和某高校學子的奮鬥血淚史,看得囫圇吞棗,昏昏欲睡,實不知那些文字印刷出來是為謳歌主人翁的偉大不凡還是讓看官羨慕嫉妒。於是我並未完成與父親的約定,又去玩爛泥了。作文是我的天敵,大多靠抄和仿寫。

與書本純粹的接觸是高中。就讀於頂級學校,與最優的學生相伴讓人莫名的產生了上進心,這種心態並未用於學習,轉而在閱讀方面激發了化學反應。為了顯出自己博覽群書,我開始惡補世界名著,關鍵詞是“世界”,期間一律只看進口的,所以每個假期都要啃上好幾本大師著作。

不巧的是閱讀時間全選在了通宵結束後,要麼看著看著心思飛到遊戲上,要麼看著看著睡著了,很多書明明看過,卻是似曾相識。總之,那三年,我看了很多書,有走入劇情的瞬間,有感動想要落淚的念頭。慶幸終於能寫幾個通順的文字。

隨著身心的成熟,我對書的理解有了變化,無意間翻閱了國內文學大師的作品時被無形的粘力徹底吸附,我開始對書籍,文章狂熱,如飢似渴地吮吸文字中的營養。而每當引起共鳴,都會如沐春風般溫暖。

我們心靈上總有些小缺口或漏洞,很可能是因為陋習,生存環境形成的,它們太小,以至無從發現。而要靠外力去根除是不可能的,因為潛意識裡它是正確的。惟有當從讀本中的某個角色上發現自己的影子,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欣賞”他的言形,才知道那是多麼可鄙,多麼自作聰明。反觀之,才有了“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感慨”。曹文軒老師說得很對“文字是能治癒心靈的一劑藥”。

我之前酷愛攝影,認為照片能精準地回憶曾經,但細想才反應那是多片面,畫面里人物的心境只有當局者懂。曾經攝影展上有一幅太陽倚在山腰不捨落下的照片,攝影師目的是展現“只是近黃昏”的無可奈何,有人卻看到朝陽的活力和一派希望。

文字則不同,它跳出時間束縛,人物限定,隨時讓你在字裡行間感受人生五味。而記錄是為了與他人分享,缺少分享的作品必然是慘白無力的。大師的文字往往只用描寫一個畫面也會讓躁動的心平靜,讓你有勇氣丟開一切不愉快向前看。

一直覺得幼時對書的牴觸情緒歸結於心智的晚熟和沒遇到好書的不幸,不然我該會早點開化。所以希望家長在挑選讀物的時候不要眼光過高。而對於只愛玩爛泥的孩子也不要喪失信心,他們只是缺少砸到頭上的蘋果。

蘇東坡說過:腹有詩書氣自華。人的魅力不會因不著邊際的吹虛增彩,樸實有深度的談吐才見真功夫。也難怪人們為什麼那麼願與父親和叔叔聊天。看到父親年近半百,仍不斷購書汲養,真應了活到老學到老。書永遠看不完,知識永遠學不夠啊。而我們在命運洪流中需怎樣奮力激水才能觸及“智慧”的島嶼?

讀了那麼多年書才對“書”有些淺薄的認識,說來慚愧,但有以上文字,也不枉開卷有益,也作個勤能補拙的見證。

大學生有關書的散文隨筆:書感

十二歲的午後,我以一個最不經意的開端,與眾多書籍邂逅。從此我便流連於書香墨跡之間,一發不可收拾。我時常想我與書籍的相遇就像是一場洗禮靈魂的儀式,不需雕飾,不需描摹,透著生活的純淨,凝著現世的芬芳。每翻開一本書,故事便不急不緩的展開,每一個故事彷彿像一首一首悠長的敘事詩在描述著不同人生的旖旎。

我的嗜好是讀書和品嚐美食。在我眼裡讀書也像品味食物一樣,每本書都有自己的‘味道’。《安徒生童話》是我的第一本書,讀來沒有想象中那麼甜膩,反而會像可可一樣品味到一絲苦澀。

原來在童話中的生活也有著不為人知的辛酸。隨之又讀了《兒童文學》,那些充滿童真的故事像棉花糖,純白香甜,像極了純真的童年。後來漸漸讀起魯迅的書,魯迅的書更像一杯醇厚的咖啡,鍼砭時弊中透露著一絲回味的濃香……

我甚至記得與書的交往時光。我微閉雙眼嗅著書中的墨香;我採摘最美的樹葉、花朵夾在書頁間;我小心翼翼的儲存書籍甚至吝嗇的像個守財奴一般不讓姐姐動;我在夜深人靜時繾綣在床上,手中的書陪伴自己入眠……這些點滴,就像記得書中的文字一樣,在我記憶中經久不息。

那時我也會喜歡抄寫好句,每每看到優美的句段便像得了珍寶,抄錄在手,長久儲存。現如今再翻開那些黃舊的本子便看見娟秀的字型“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這是胡蘭成給張愛玲的婚書上寫的。是我最愛的一則,初讀便覺充盈,靜好和安穩該是今生最好的禮物。

可惜了,承諾如風,誓言不再。只有歲月依然靜,卻沒有了好。還有一則‘門許我們追求,表示慾望;窗子許我們佔領,表示享受。’十二歲的我並不知道錢鍾書先生這句話的真正意義,現在翻看起來也明白了些。心中有新的註解:人生只要一屋。留滿窗月,滿床書。去,便隨清風。來,便伴明月。是一種自在生活。

不能過上明月清風的閒適生活,那麼就讀書吧。從書中參悟真諦,修煉自己。不用專門找大段時間正襟危坐的讀,只需利用晚上的零星時間讀一點優美醉人的詩句,或是意味深遠的哲理故事,在不知不覺中一身的疲乏和心中的煩惱也煙消雲散。或者是在夏日的午後,躺在一個柔軟的布藝沙發上,手中書籍盈盈一握,從從容容的細細品讀,放飛想象,在浮躁的生活中給自己添些儒雅輕鬆。

讀書讓我們在紛繁的世界裡洗去鉛華。選一本好書,去書中領略花開花落,慢看雲捲雲舒。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