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散文集 > 網路散文集

南平古城的城牆

南平古城的城牆

據《南平縣誌.南平城池圖》,過去南平城有城牆。據我過去在博物館工作所知,有的城牆磚上有陰印楷書“延郡城磚”四字。南平城牆建於宋末元初。城牆東西長,南北短,周圍九華里,高二丈五尺,厚六尺,城垛二千四百餘,城門有十,明代改為九。牆門有東門、建小門、延小門、延大門、南門、西門、北門等。
據圖,在南平城牆外的金山塔附近兩山之間另築一城牆,城牆上有威遠樓,牆門名為滴水門,這樓下自然也有門。這大約就是民間所謂的鬼城牆的城樓城門了?因鬼城牆*在市郊北門外,自金山塔至西遊延綿十里,依山背經人工圍成城牆形,多將山背切削成陡坡面,有的用石頭壘成,一般寬4-5米,高3米,起拱衛南平的作用,民間傳說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遺蹟,這圖上的城門位置大略相當,大約就是鬼城門了。
這南平城很小吧?連明翠閣這麼近都在東門外(南平人把那一帶叫東門外、較場尾),你再看現地名,北門嶺、西門外就知道這舊南平城真的很小。
臨水一面城牆上門不少,有建小門、延小門、延大門、南門。這建小門就是南平人所說的小水門,門外河水清淺,過去是南平的天然游泳場;小水門中隔延小門就到延大門了,這延大門就是碼頭處。我家祖居在南門,習慣稱南門頭,解放七年級把大火,我家和好多人一樣住進了現人民路邊的“災民區”。
過去這麼多城門我小時只走過建小門、延小門、南門,其它的城牆城門多已不存在了。那時所餘的城牆上的城門沒了可開合的門,城門洞開剩個門的名字,上邊也沒有南平軍分割槽或人武部執戟的兵卒守衛,
南門即延壽門,那下邊本有城門,現在也有,門上原有石匾“延壽門”;古時有城樓,今天也有,就是延壽樓。這是南門在水口庫區建設時,延壽門做為文物保護單位一磚一石整體原地原樣地搬高留下再建延壽樓的。過去這城樓城門都是守軍在上邊的,但現今那延壽樓不是分割槽和人武部機關(過去武裝部在那,正對人民路口)在上邊,現在那是燈紅酒綠的地方。
我記得在原中山公園右邊(面對河)還有一城門,因過去南平廣播站在那,是全市有線廣播的聲源地。過去的樂群社也在那邊上的臨河處,樂群社是南平的過去的文化館,六十年代一把火燒得乾乾淨淨。讀國小時一次六一節和幾個同學代表學校在樂群社演出,後老師帶我們到南平廣播站錄製節目向全市人民播放,現在想來還激動,小時曾是南平童星。去錄歌時從中山公園進去,從公園處的城牆上過一橋到廣播站,那橋下好像有城門?記不清了,這應該還會有好多人知道的,哪個還記得告訴我?
《南平城池圖》中的延大門即今碼頭處,我們過去俗稱延福門。我不記得過去看到過延福門上有城牆城門了,只記得從河邊到馬路上有很寬很高的石階,像重慶朝天門碼頭一樣。
我小時很常在延福門玩,因過去我父親和舅舅都是碼頭工人,南平人過去稱碼頭搬運工人為“騾夫”。這“騾夫”我是按南平話音譯,但我想這字大約也是這字吧?詞典上釋“騾夫”為“1。趕騾子的人。2。舊時富豪為訟事而豢養在家的打手。”但編詞典的人大約不知道南平話稱搬運工人為“騾夫”,呵呵呵。我覺得挺貼切的,“夫”字舊時就稱服勞役的人,不是有“拉夫”、“抓夫”的詞嗎?“騾夫”常將兩三袋物品數百斤馱在肩上從河邊扛到路邊,為生活就像騾子一樣花力氣。
碼頭前就是南平城的劍潭了,做小孩時不知道這劍潭有什麼名氣,只知道那水好深,掉下去可不得了。
現今在南平城要看城牆可能只有在那延壽樓處了,依山傍水的南平古城面貌更難尋覓。
“城郭臨天末,山川向海東,灘河三峽險,復嶂二淆雄。驛路交衝處,蠻方扼要中。惜無原野富,懷古嘆邠風”。從這明代官志涵的《延平郡城》詩中能看出這延平古味,很能說明古延平的情況。
這南平城在天的盡頭,極遠的“天末”。據《縣誌》“南平星野”介紹,南平城“屬牛一度,於十二次屬星紀之分。”這天盡頭的地方雖小,又山雄水險,卻是“驛路交衝,蠻方扼要”的地方。這山城難得見到平地,但古風卻佳。詩中這“邠風”即《詩.國風》之《豳風》,因其中《七月》篇,後人就以《邠風》借指從事農事生活,可見古風。
南平城今天沒有城牆了,南平城擴大了許多,南平城也不再是專門從事農業的小城了,南平城有很多外來人口在這定居生活,但南平城古老淳樸的民風依然在發揚光大,南平人依然是那麼厚道善良。只是今天的南平城顯得太雜亂,太小的地盤寸土寸金,那一座座樓房見縫插針,南平人生活的空間太小了,南平人太壓抑了。這讓我時時想起明代詩人劉璋的《延平城》詩:“突兀孤城石作梯,酒帘搖曳路東西。一番白雨漲溪壑,兩岸青山啼竹雞”。我只能從詩中領略舊時古城風貌,我只能在詩裡酒帘飄搖中的延平古城東西一條路上游蕩,今天在延平城中是不再能有那種清淡閒適心情看白雨漲溪壑,聽青山竹雞啼了。

據《南平縣誌.南平城池圖》,過去南平城有城牆。據我過去在博物館工作所知,有的城牆磚上有陰印楷書“延郡城磚”四字。南平城牆建於宋末元初。城牆東西長,南北短,周圍九華里,高二丈五尺,厚六尺,城垛二千四百餘,城門有十,明代改為九。牆門有東門、建小門、延小門、延大門、南門、西門、北門等。
據圖,在南平城牆外的金山塔附近兩山之間另築一城牆,城牆上有威遠樓,牆門名為滴水門,這樓下自然也有門。這大約就是民間所謂的鬼城牆的城樓城門了?因鬼城牆*在市郊北門外,自金山塔至西遊延綿十里,依山背經人工圍成城牆形,多將山背切削成陡坡面,有的用石頭壘成,一般寬4-5米,高3米,起拱衛南平的作用,民間傳說為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遺蹟,這圖上的城門位置大略相當,大約就是鬼城門了。
這南平城很小吧?連明翠閣這麼近都在東門外(南平人把那一帶叫東門外、較場尾),你再看現地名,北門嶺、西門外就知道這舊南平城真的很小。
臨水一面城牆上門不少,有建小門、延小門、延大門、南門。這建小門就是南平人所說的小水門,門外河水清淺,過去是南平的天然游泳場;小水門中隔延小門就到延大門了,這延大門就是碼頭處。我家祖居在南門,習慣稱南門頭,解放七年級把大火,我家和好多人一樣住進了現人民路邊的“災民區”。
過去這麼多城門我小時只走過建小門、延小門、南門,其它的城牆城門多已不存在了。那時所餘的城牆上的城門沒了可開合的門,城門洞開剩個門的名字,上邊也沒有南平軍分割槽或人武部執戟的兵卒守衛,
南門即延壽門,那下邊本有城門,現在也有,門上原有石匾“延壽門”;古時有城樓,今天也有,就是延壽樓。這是南門在水口庫區建設時,延壽門做為文物保護單位一磚一石整體原地原樣地搬高留下再建延壽樓的。過去這城樓城門都是守軍在上邊的,但現今那延壽樓不是分割槽和人武部機關(過去武裝部在那,正對人民路口)在上邊,現在那是燈紅酒綠的地方。
我記得在原中山公園右邊(面對河)還有一城門,因過去南平廣播站在那,是全市有線廣播的聲源地。過去的樂群社也在那邊上的臨河處,樂群社是南平的過去的文化館,六十年代一把火燒得乾乾淨淨。讀國小時一次六一節和幾個同學代表學校在樂群社演出,後老師帶我們到南平廣播站錄製節目向全市人民播放,現在想來還激動,小時曾是南平童星。去錄歌時從中山公園進去,從公園處的城牆上過一橋到廣播站,那橋下好像有城門?記不清了,這應該還會有好多人知道的,哪個還記得告訴我?
《南平城池圖》中的延大門即今碼頭處,我們過去俗稱延福門。我不記得過去看到過延福門上有城牆城門了,只記得從河邊到馬路上有很寬很高的石階,像重慶朝天門碼頭一樣。
我小時很常在延福門玩,因過去我父親和舅舅都是碼頭工人,南平人過去稱碼頭搬運工人為“騾夫”。這“騾夫”我是按南平話音譯,但我想這字大約也是這字吧?詞典上釋“騾夫”為“1。趕騾子的人。2。舊時富豪為訟事而豢養在家的打手。”但編詞典的人大約不知道南平話稱搬運工人為“騾夫”,呵呵呵。我覺得挺貼切的,“夫”字舊時就稱服勞役的人,不是有“拉夫”、“抓夫”的詞嗎?“騾夫”常將兩三袋物品數百斤馱在肩上從河邊扛到路邊,為生活就像騾子一樣花力氣。
碼頭前就是南平城的劍潭了,做小孩時不知道這劍潭有什麼名氣,只知道那水好深,掉下去可不得了。
現今在南平城要看城牆可能只有在那延壽樓處了,依山傍水的南平古城面貌更難尋覓。
“城郭臨天末,山川向海東,灘河三峽險,復嶂二淆雄。驛路交衝處,蠻方扼要中。惜無原野富,懷古嘆邠風”。從這明代官志涵的《延平郡城》詩中能看出這延平古味,很能說明古延平的情況。
這南平城在天的盡頭,極遠的“天末”。據《縣誌》“南平星野”介紹,南平城“屬牛一度,於十二次屬星紀之分。”這天盡頭的地方雖小,又山雄水險,卻是“驛路交衝,蠻方扼要”的地方。這山城難得見到平地,但古風卻佳。詩中這“邠風”即《詩.國風》之《豳風》,因其中《七月》篇,後人就以《邠風》借指從事農事生活,可見古風。

標籤:南平 城牆 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