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散文集 > 寫景散文集

寒山寺與楓橋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唐代詩人張繼這首《楓橋夜泊》,一千多年來,膾炙人口,歷久不衰。每每頌讀之際,無不為詩歌深遠的意境,優美的詩句所打動。古意的港灣,停泊著疏落的木船,兩岸楓林掩映,秋天的楓葉,彷彿一片紅雲,燦爛如夏日盛開的鳳凰花,遠處湖面煙波迷茫。詩人停泊之時,夜色已經降臨,上弦月漸漸在樹梢隱沒。老樹上的棲鴉,偶爾驚覺,發出幾聲淒涼的啼鳴。詩人枕臥江浪,寒氣襲衣,夜不成眠。這時,遠處的寒山寺傳來了一聲聲的夜鍾,更是添加了獨臥秋江的孤寂。

二00三年,我出差途經蘇州,慕名遊覽了寒山寺,所想與所見之迥異,總有一種讓人有所失望的感覺。寒山寺不能說小,但也不算大。千古名鍾(實際上應該說是流傳出千古聲音的鐘),就在殿左側一座二層,高不過一丈的木樓上。誰想上樓嘗試一下敲鐘滋味,得先交伍元,一天下來,因鍾而得估計不低於伍佰元,但要明白,這可不是鐵鐘的價值,而是詩歌的價值。在古代,敲鐘可是低等的差役。

到了寒山寺,必然想尋問,楓橋在哪裡呢,離這兒一定還很遠吧?別急,不遠,就在寒山寺門前,距離不夠二十米的溝渠上。這條流經寒山寺前的不是小溪,也不是小河,而是實在的溝渠,是前人用於貨運和交通而開挖出來的那種,古代叫做漕渠或運河。門前的溝渠寬僅能容兩隻小船——是用木槳划動的那種小船,如魯迅作品中常寫到的烏篷船,不可以是帆船——相錯過。也就是寬不足三米。著名的楓橋就是橫跨溝渠的小石拱橋。類似的石橋每相隔幾十米就有一個,方便行人,但是唯有這一個卻名傳千古,就如寒山寺及其鐵鐘一樣。由此可見詩歌的影響力。石橋上鑿刻上“楓橋”二字。這座石橋不應是原來的楓橋,但也不應是因詩而造。因為寒山寺是不會假的,而且寒山寺周圍也不存在與詩歌吻合的河灣之類。千年歲月悠悠,自然景觀變遷在所難免;據說歷史上,寒山寺已經過數次劫後重建,而且據考證,這首詩原名是《松江夜泊》,停泊之所自然不在這裡。不過這些都不是十分重要,我的本意也不是在對號入座。畢竟詩歌只是借景物來抒發情懷,詩歌不是遊記紀實。

現在,再讓我們在實地想象一下:詩人因事途經姑蘇城,夜色降臨了,將船停泊在寒山寺門前的溝渠邊。渠裡可能還泊著一兩艘小船,或者由於交通之道,不時會有船兒在趕路。依照慣例,晚上要在船篷上掛一隻風燈,免得讓來船撞上。詩人躺在船裡,此時寒霜滿天,萬籟俱寂,唯有江風不時抖響岸邊的樹葉。旅途的孤獨讓他無法入睡,近處的寒山寺,每過一會兒就敲一次鍾。仕途失意,羈旅他鄉的無限愁緒,悄然襲上心頭。可詩人畢竟是詩人,如此強烈的感觸,不吟出一首詩來抒發一下,可就說不過去了。寫詩便要創造一種意境啊。西沉的初月,夜半時分的鴉啼,日間見到的楓葉,獨臥孤舟的寂寥,船篷上黯淡的燈火,寒山寺,還有寺裡不時傳來的鐘聲,這幾種意象一串連起來——好詩意。一首千古名詩就這樣產生了。詩人轉憂為喜,徹夜未眠。

詩終究是好詩,好詩才可以傳之久遠。這讓我想起了誰說過的一句話:覺得雞蛋好吃就行了,又何必尋問母雞是在哪裡生的蛋。

2004年6月

  

寒山寺與楓橋
※本文作者:南海季候…※

標籤:楓橋 寒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