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散文集 > 寫景散文集

蠡湖蠡園真情趣

蠡園因蠡湖而得名。

蠡湖原名漆湖,又稱五里湖,是太湖伸入無錫的內湖。舊時湖邊有“西施莊”,相傳在2500年之前,越國大夫范蠡協助越王勾踐戰勝吳國後,功成身退,攜西施遁跡於此。清代著名學者嚴繩孫有《西施莊》詩為證:“苧籮無復浣春紗,腸斷湖帆十幅斜。蔓草尚沾亡國淚,遠山長對美人家。白猿劍去空訊息,烏鴉歌殘幾歲華?不見沼吳人別後,年年開落野棠花。” 後人為了紀念范蠡,從此把五里湖改稱為蠡湖。蠡湖面積9.5平方公里,湖身窈窕而修長,三百多米長的寶界橋橫臥湖面,把蠡湖東西分開。波光明滅,碧水盪漾,青山綠樹,墟煙人家,真個是“湖上青山山裡湖,天然一幅輞川圖”。蠡湖雖與太湖相連,但內湖的環境倒與杭州西湖幾分相象,嫵媚深秀,溫柔恬淡,慵慵的,沉靜得可愛。但蠡湖畢竟是蠡湖,較之西湖的富貴華麗,蠡湖之勝卻在天地疏曠、煙波莽蕩、神態飄逸、氣氛蒼涼。尤當雪月煙雨、長風淡靄,那景色便有莫可名狀的飄渺深邃,那一份空靈神秀直讓人詩情刻骨,畫意銘心。

蠡園就座落在蠡湖北岸的青祁村。民國初年,青祁人虞循真在湖邊蘆葦灘和河道旁,植桃柳,種菱藕,築茅亭,建有青祁八景。 1927年,同村民族工商界人士王禹卿“慨慕範大夫蠡之為人”而興建園林,始有蠡園之稱。全園面積87.6畝,其中水面就佔了35.5畝,山擁水環,水碧山青,放逸深秀,別具風韻。遠眺翠嶂連綿,煙雲交織,近聽長浪拍岸,迸珠濺玉。古堤春曉,時見桃紅柳綠,長廊枕水,方識步移景換。石山聳翠,趣蘊曲折盤旋;亭閣疊影,妙在流光溢彩。蠡園之趣當在隱逸,而隱逸之趣又當一言難盡,就連當代大文豪郭沫若也詠有餘味:“欲識蠡園趣,崖頭問少年”,無盡讚歎,盡在不言中。

走進古樸端莊的蠡園大門,內有面闊三間,進深九架的敞廳。從正門入室,進暗廊、月洞,就到了雲字假山群。蠡園有“真水假山”之說,真水指蠡湖水,假山即指用湖石所壘的假山。假山群體之大,數量之多,不亞於蘇州獅子林。層層疊疊,鱗次櫛比,古木深處,盡是湖石堆疊而成的奇峰。嶙峋多姿,氣勢不凡,群峰林立,幽谷深邃。一條石徑,盤旋曲折,忽高忽低,忽寬忽狹,忽明忽暗。置身其間,聞聲不見人,可望不可即,如入迷宮。山石如橫雲凌空,摹狀擬名,則有“雲窩、雲腳、穿雲、朵雲、盤雲、歸雲、留雲”之稱。一片雲的世界,翻騰出大自然的絢麗燦爛,鋪陳出風雲變幻的凌厲豪邁。假山之側,有、池塘、小溪、曲橋、石筍,蒼松繁茂,翠竹搖曳,原樹山花,爛熳芬芳,酷似山陰道上,蘭亭風光。前賢慧眼,乃於石徑之旁豎立石碑,上刻《蘭亭集序》中的佳句:“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移花接木,倒也恰似其分。

假山之南,池水縈繞,中有“蓮舫”。蓮舫三面臨池,一側與駁岸相接,艙內分隔為三:前艙裝有落地長窗;中艙有矮牆花窗;尾艙隔粉牆欄杆和進出艙的小門。倚窗憑欄,自有“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來水”的意境。過池塘,有古軒一座,三面開窗,朱欄繞軒。前臨小溪,流水淙淙,後倚松竹,綠蔭處處,景色幽雅宜人。向南有“洗耳泉”,泉井徑米許,狀如耳孔,周圍湖石也疊成耳廊狀。洗耳二字取自“酒醒誰鼓《松風操》,炷罷爐薰洗耳聽”之句,有一點“竹林七賢”式的名士氣度,恃才傲物,孤芳自賞。洗耳泉之側為荷池,狀似游魚,池上有石板小橋相映,似靜似動,故以“潛魚”題景。池畔廣堆湖石,形如十二生肖。假山群西側,有老桂數十株,鬱鬱蔥蔥,“天香雲外飄,桂子月中落”,故名“桂林天香”。

穿過假山屏障,沿堤前行,有濯錦樓。樓柱上懸有楹聯:“路橫斜,花霧紅迷岸;山遠近,煙嵐綠到舟”,把濯錦樓的山擁水抱、花團錦簇摹繪得形深意遠。登濯錦樓遠望,雪浪的煙綠,漆塘的山崗,長廣的溪流,眼下的碧水相映彰輝。濯錦樓是紀念西施和范蠡的主體建築,一條名自西施浣紗的“浣芳”長廊,演繹出一段廣為流傳的愛情故事。“夷光出世、溪畔浣紗、范蠡用計、勾踐獻美、吳王驕淫、伍員被害、越國滅吳、范蠡隱退、泛舟五湖、經商製陶”等10幅圖畫栩栩如生地再現了“臥薪嚐膽,十年沼吳”的吳越春秋,金戈鐵馬,硝雨烽煙,纖細的筆劃抒寫著氣壯山河、可歌可泣的一幕幕。畫筆無言,卻彈奏出忍辱負重、以身許國、忠貞不渝的神聖之愛的最強音,那相知相得、相敬相愛就在這腥風血雨中鑄就了天地動容、神鬼皆驚的崇高和永恆。長廊端接小亭,亭名“思越”,內有西施、鄭旦蠟像,雖然綺羅滿身,鄉愁國恨卻隱入眉梢,身居館娃“夜擁笙歌百尺臺,太湖月落宴還開”,卻難忘山河破碎的浙水越山,那份憂國憂民的忠誠使人長為感嘆。

湖堤的盡端連著拱橋,從橋頭拾級而下,過假山洞,進入“千步長廊”。長廊曲岸枕水,一側依牆而築,呈半封閉式。牆上遍開漏空花窗,用一色中國小青瓦砌成,89個(現存80個)花窗圖案各異,富有我國民族建築工藝特色。長廊中間,架兩座跨水廊橋,立月洞門8處,高低起伏,顯得深邃多變。循廊而行,蠡湖遠山近水,鷗鳥帆影,恰如徐徐展開的山水長軸,撲入眼簾。廊牆上,用小青瓦砌成80個圖案各異的鏤空花窗,遊人透過花窗,東部“層波疊影”景區的亭臺樓閣、山水廊橋若隱若現,盡的步移景換之妙。西側臨水敞開設定朱欄坐檻,水光瀲灩,有“山光照檻水繞廊”的意境。廊內有“飲綠”、“雪浪”、“澄波”、“織雨”、“佇月”等磚刻題額16方,更是畫龍點睛般地抒寫出蠡園四時皆景、風雨宜人的獨特神韻。

千步長廊東端,有“湖心亭”,名“晴紅煙綠水榭”,建於1935年。一條50米長的涵洞平橋通向湖心,湖心亭翼然而立。亭呈長方形,飛簷翹角,四面通敞,上部金色琉璃頂,底部用黃石漏空架築在水面上。水榭內懸有“晴紅煙綠”匾額,照壁間置“西施醉舞、湖上泛舟”的紫陶壁畫。為五里湖的色彩因時多變的寫照。水榭東側隔水處,有小巧玲瓏的“凝春塔”,五層,八角,紅磚青瓦。水榭塔影,這裡佔有蠡園最美的一角,亭塔俏麗波心的玲瓏身姿,鬧醒了一湖春水。


  

蠡湖蠡園真情趣
蠡園因蠡湖而得名。

蠡湖原名漆湖,又稱五里湖,是太湖伸入無錫的內湖。舊時湖邊有“西施莊”,相傳在2500年之前,越國大夫范蠡協助越王勾踐戰勝吳國後,功成身退,攜西施遁跡於此。清代著名學者嚴繩孫有《西施莊》詩為證:“苧籮無復浣春紗,腸斷湖帆十幅斜。蔓草尚沾亡國淚,遠山長對美人家。白猿劍去空訊息,烏鴉歌殘幾歲華?不見沼吳人別後,年年開落野棠花。” 後人為了紀念范蠡,從此把五里湖改稱為蠡湖。蠡湖面積9.5平方公里,湖身窈窕而修長,三百多米長的寶界橋橫臥湖面,把蠡湖東西分開。波光明滅,碧水盪漾,青山綠樹,墟煙人家,真個是“湖上青山山裡湖,天然一幅輞川圖”。蠡湖雖與太湖相連,但內湖的環境倒與杭州西湖幾分相象,嫵媚深秀,溫柔恬淡,慵慵的,沉靜得可愛。但蠡湖畢竟是蠡湖,較之西湖的富貴華麗,蠡湖之勝卻在天地疏曠、煙波莽蕩、神態飄逸、氣氛蒼涼。尤當雪月煙雨、長風淡靄,那景色便有莫可名狀的飄渺深邃,那一份空靈神秀直讓人詩情刻骨,畫意銘心。

蠡園就座落在蠡湖北岸的青祁村。民國初年,青祁人虞循真在湖邊蘆葦灘和河道旁,植桃柳,種菱藕,築茅亭,建有青祁八景。 1927年,同村民族工商界人士王禹卿“慨慕範大夫蠡之為人”而興建園林,始有蠡園之稱。全園面積87.6畝,其中水面就佔了35.5畝,山擁水環,水碧山青,放逸深秀,別具風韻。遠眺翠嶂連綿,煙雲交織,近聽長浪拍岸,迸珠濺玉。古堤春曉,時見桃紅柳綠,長廊枕水,方識步移景換。石山聳翠,趣蘊曲折盤旋;亭閣疊影,妙在流光溢彩。蠡園之趣當在隱逸,而隱逸之趣又當一言難盡,就連當代大文豪郭沫若也詠有餘味:“欲識蠡園趣,崖頭問少年”,無盡讚歎,盡在不言中。

走進古樸端莊的蠡園大門,內有面闊三間,進深九架的敞廳。從正門入室,進暗廊、月洞,就到了雲字假山群。蠡園有“真水假山”之說,真水指蠡湖水,假山即指用湖石所壘的假山。假山群體之大,數量之多,不亞於蘇州獅子林。層層疊疊,鱗次櫛比,古木深處,盡是湖石堆疊而成的奇峰。嶙峋多姿,氣勢不凡,群峰林立,幽谷深邃。一條石徑,盤旋曲折,忽高忽低,忽寬忽狹,忽明忽暗。置身其間,聞聲不見人,可望不可即,如入迷宮。山石如橫雲凌空,摹狀擬名,則有“雲窩、雲腳、穿雲、朵雲、盤雲、歸雲、留雲”之稱。一片雲的世界,翻騰出大自然的絢麗燦爛,鋪陳出風雲變幻的凌厲豪邁。假山之側,有、池塘、小溪、曲橋、石筍,蒼松繁茂,翠竹搖曳,原樹山花,爛熳芬芳,酷似山陰道上,蘭亭風光。前賢慧眼,乃於石徑之旁豎立石碑,上刻《蘭亭集序》中的佳句:“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移花接木,倒也恰似其分。

假山之南,池水縈繞,中有“蓮舫”。蓮舫三面臨池,一側與駁岸相接,艙內分隔為三:前艙裝有落地長窗;中艙有矮牆花窗;尾艙隔粉牆欄杆和進出艙的小門。倚窗憑欄,自有“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來水”的意境。過池塘,有古軒一座,三面開窗,朱欄繞軒。前臨小溪,流水淙淙,後倚松竹,綠蔭處處,景色幽雅宜人。向南有“洗耳泉”,泉井徑米許,狀如耳孔,周圍湖石也疊成耳廊狀。洗耳二字取自“酒醒誰鼓《松風操》,炷罷爐薰洗耳聽”之句,有一點“竹林七賢”式的名士氣度,恃才傲物,孤芳自賞。洗耳泉之側為荷池,狀似游魚,池上有石板小橋相映,似靜似動,故以“潛魚”題景。池畔廣堆湖石,形如十二生肖。假山群西側,有老桂數十株,鬱鬱蔥蔥,“天香雲外飄,桂子月中落”,故名“桂林天香”。

穿過假山屏障,沿堤前行,有濯錦樓。樓柱上懸有楹聯:“路橫斜,花霧紅迷岸;山遠近,煙嵐綠到舟”,把濯錦樓的山擁水抱、花團錦簇摹繪得形深意遠。登濯錦樓遠望,雪浪的煙綠,漆塘的山崗,長廣的溪流,眼下的碧水相映彰輝。濯錦樓是紀念西施和范蠡的主體建築,一條名自西施浣紗的“浣芳”長廊,演繹出一段廣為流傳的愛情故事。“夷光出世、溪畔浣紗、范蠡用計、勾踐獻美、吳王驕淫、伍員被害、越國滅吳、范蠡隱退、泛舟五湖、經商製陶”等10幅圖畫栩栩如生地再現了“臥薪嚐膽,十年沼吳”的吳越春秋,金戈鐵馬,硝雨烽煙,纖細的筆劃抒寫著氣壯山河、可歌可泣的一幕幕。畫筆無言,卻彈奏出忍辱負重、以身許國、忠貞不渝的神聖之愛的最強音,那相知相得、相敬相愛就在這腥風血雨中鑄就了天地動容、神鬼皆驚的崇高和永恆。長廊端接小亭,亭名“思越”,內有西施、鄭旦蠟像,雖然綺羅滿身,鄉愁國恨卻隱入眉梢,身居館娃“夜擁笙歌百尺臺,太湖月落宴還開”,卻難忘山河破碎的浙水越山,那份憂國憂民的忠誠使人長為感嘆。

標籤:蠡湖 蠡園 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