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散文集 > 心情散文集

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

朋友問及:在中國古代畫家裡面,你最欣賞誰。
我想了一下,說:八大山人。
理由呢?
以我之薄見,還沒有哪位畫家可以如此完美地將自己的人生體悟如此深切地注入筆端,除了八大山人。
這“八大山人”都是哪八位啊?
……
我只有無奈一笑。不能怪現世人的無知,即便在當時,瞭解這位深沉狂放的畫壇怪傑者,又有幾人?
讓我們把目光轉移到公元1644年,即大明崇禎十七年。風雨飄搖的北京終於失陷,末代皇帝朱由檢在煤山眼含熱淚投繯自盡。結束了大明帝國在中國276年的統治。此後,起兵於白山黑水間的女真人漁翁得利,鐵騎踏遍大江南北,兵戈盡斬大好頭顱。戰火連天,哀鴻遍野。期年後,南昌府淪陷。大批百姓挈婦將雛背井離鄉,一路上爺哭娘喊,妻離子散,悽悽慘慘慼戚。浩浩蕩蕩的隊伍裡面,有一個毫不起眼的19歲青年,衣衫襤褸,面有菜色。他和其他人一樣,面對漫天飛舞的謠言驚惶失策,奮不顧身地搶殘羹剩飯餵飽肚子,跌跌撞撞掬一捧汙水潤潤乾渴的脣,踉踉蹌蹌追隨著逃難的長龍,夜晚在火堆邊瑟瑟發抖。對別人的呵斥,他只是忍耐,對好心的照顧,他會感激一笑,或者深施一禮。面對一切關於他身份的提問,他會沉默不語。從他那雙深邃的眸子中,你可以看出無奈,悲憤,傷感,甚至更多。但你不會看出一絲絲的驕傲和威嚴。
因此,你可能根本不會相信他是天潢貴胄,大明宗室。
然而,他的確是。
身為帝室宗親,一般來說,是非常顯赫的事情。無數跋扈囂張的氣焰就瀰漫在一座座親王府邸上空。然而在江西南昌的大明寧王府第上空彌散的,只有濃濃的書卷氣。
時光回溯,明太祖朱元璋登基,為圖江山永固,冊立諸皇子屏藩各地。第十六子朱權被封為寧王。後來成祖朱棣逼宮,由藩王晉身天子,所以對於各路藩王最是提防,明令:未經皇帝之允,隨意離開封地者,死罪!平日裡這些藩王左右甚至晃動著錦衣衛的身影,形同軟禁。正德年間寧王朱宸濠的造反未果無疑又使得皇帝看待藩王的眼神更加陰冷和充滿猜忌。也使得這些朱家後人生活得更加小心翼翼,戰戰兢兢。
朱權的後人分為八支,其中一支世居南昌,我們的八大山人就出生在這裡。他本名朱耷,是弋陽王七世孫。其祖父朱多詩畫兼通,山水畫尤為有名;父親朱謀覲,擅長山水花鳥,名噪江右;叔父朱謀亦是一位畫家。朱耷生長在宗室家庭,溫文儒雅,從小受到父輩的藝術薰陶,加之聰明好學,八歲時便能作詩,十一歲便酷嗜丹青。如果不是一場天甭地坼的大變故,或許歷史上會多一位默默無聞以筆墨自娛的藩王,而少卻一位驚世駭俗的丹青聖手。歷史給了朱耷一個機會,但我相信,如果歷史可以重來,他一定不會想要這個機會。誰願意為了成就幾幅畫作而丟下安逸的生活,至親的妻兒,熱戀的故土?誰願意顛沛流離,擔驚受怕,佯狂癲舞,貽笑世人?但我們要感謝歷史,他毀了一個原本平庸的龍子龍孫,給了我們一個傲嘯天地,寫意人生的八大山人。
大明末季那些血雨腥風的日子裡,隱姓埋名的朱耷比常人更加膽戰心驚,眼見得當朝大肆捕殺朱明後裔,倖存者形若驚弓之鳥。這一切無疑給了他深重的刺激。以致在後來漫長的歲月裡,他更加習慣用與眾不同的畫作而非語言來表達自我。那些怪眼圓睜的魚,仰天肅立的鳥,那三根雀翎的孔雀,殘破凋零的枯荷,無不浸透著作者心中的悲憤。他冷眼看世間,一筆殘山剩水又牽繫著多少故國的情懷。但是他不說,他什麼也不說。只是象那些魚鳥一樣白眼向人。
在中國傳統文化史上,這是個極為另類的人物。青年為僧,中年入道,晚年又還俗,以儒生身份辭別塵世。幾乎很少有人象他這般遊走在各種文化之間。時局變幻,山河破碎,家道中落,又是前朝世子,只好避禍佛門。而現世的痛苦迫得他不得不尋求老莊乃至張天師的慰藉。內心深處,他始終擺脫不了那個一直想忘卻的自我,那個飽讀聖賢書的儒生,那個……朱明王朝。落髮修行,他依然憤世嫉俗,用裝瘋賣傻奔走歌哭式的狂禪抒發一個遺民的積鬱,用飽含血淚意味悠長的詩畫書寫無盡的悲涼。
數百年後,我觀其畫作,仍可覺出那蘊鬱其間,力透紙背的一腔孤憤,恍若破紙而出,那是無聲的吶喊,洞徹歷史的目光。
公元1705年,即大清康熙四十四年,80歲的朱耷與世長辭。生前最後的畫作上署名仍然是“八大山人”,只是在他的筆下,這四個字像極了“哭之,笑之”。
2006。12。28
※本文作者:我自逍遙一書生※

標籤:八大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