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散文集 > 優美文章

關於青春校園的散文三篇

有很多關於青春校園的散文,青春校園類散文也是很多人都喜歡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關於青春校園的散文三篇的相關資料,供您參考!

關於青春校園的散文三篇

關於青春校園的散文三篇篇1:《梔子花開》

那些青春,已悄然老去;那些夢想,你可曾記得?

青春,只一個很美的詞,但又不知道它沒在哪裡。或許是因為年輕,所以享有青春。或許是因為年輕,才會對所有懷揣幻想。有些時候,曾幻想現實是多麼美好,真想一下子融入現實生活中去感受一切。校園裡的青澀年華,擁有美好的青春時光。我是幸福的,幸福到感受不到現實的殘酷。而今,忽然回頭,一些斑駁的記憶已支離破碎,再也拼湊不回。在我們的生命中,青春也悄然老去,離我們越拉越遠,模糊了我們的實現,忘記了前路的方向。-

青春,是一個殘酷的詞。但又不明白它為何殘酷。或許是因為成熟,所以知道殘酷。或許是因為成熟,才會慢慢遺忘了青春。偶爾回頭看看,卻發現自己已偏離了軌道,和現實越走越近了,以至於丟失了那份純真。-

夢想,似乎很重、很重。壓得我們快要喘不過氣。有時候甚至想丟開它,獨自去一個無人知曉的地方。不知不覺中,夢想也隨著我們長大了,越長大就越重。我們肩膀上的壓力越大,腳步就不會變慢。這個季節,很快就會離我們而去,只是我們還停留在原地,依然守護著那些遙不可及的夢想。

曾幾何時,夢想拉近了我們與現實的距離,把我們一下子打回了原形。我們漸漸地,和現實越走越近。而在殘酷的現實中,夢被扭曲了,變味兒了。無意之中,它漸漸偏離了我們。我們可以選擇做一個自私的人,哪怕是一無所有。然後有一天突然發現,自己也變得很現實。於是只好重新拾起那些殘缺的夢想。那些陳腐的過往,如今已隨風即逝。雨過之後,我們看見的不是陽光,不是彩虹,而已灰色的天空,沒有一絲色彩。

繁花過後,青春散盡。那些要不可以的夢想,隨著一陣微風而遠行,不留一絲足跡。而在我們心底,仍然殘留著一些破碎的痕跡。常說:我們有資本,因為我們還年輕。可是青春經不起肆意揮霍,也許有一天夢想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不見。有一天,我們終將會慢慢老去。

生活中,我們不應該是感傷的。憂傷和快樂事不過是一種形式。歲月帶走了青春,別人看似美好的青春,但沒有多少實際意義。奮鬥,為時不晚,因為心中有夢。縱然年華不再,但是心中的鬥志永不磨滅。它就像是一個火種,只要心底的那一絲溫度不滅,它就會燃燒,越燒越旺。

讓我們接受過去,接受自己,帶上夢想,悄悄地開始一段自己的旅程……

關於青春校園的散文三篇篇2:回憶校園生活點滴

體育熱時宿友們約好凌晨五點到操場鍛鍊,那時天空還有些迷朦,空氣亦也相當的涼爽。果不其然,天一矇矇亮便以有人起床漱洗,那時我還在睡夢中,只隱約聽到一些聲響,動作輕微得猶如小偷,絲毫不影響人的休息。然不久就又能聽到交談的聲音,且腳步聲越發沉重隨便,洗刷皁水之聲也越發肆無忌憚,此起彼伏,不絕於耳,以至於被吵醒者難以再入憨眠,躺在床上翻來覆去,脾氣躁者破口怒罵,心行溫者腳揣床板以示反抗,唯有慢性者依舊口水直流美夢正憨,一副與世隔絕的樣子。印象中自己便被鬧醒幾回,那情形著實讓人氣憤,大有把那群擾人者盡數藥啞以博耳根片刻寧靜之想法。然終歸敢怒而不好言,唯有忍氣吞聲,用被窩緊蒙腦袋,充耳不聞身外事而已。

而為何我會同他們一起鍛鍊,則已不大記得了,可能便是時常被吵醒的緣故吧。

早起上操場鍛鍊是非常有趣有意義的,遠勝於在床上胡思亂想。那時候校園還很寧靜,還能清楚的聽到校園外那“呱呱”的蛙聲,讓我不由的想起的辛棄疾詩句,: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偶爾還能聽到小鳥唧唧咋咋的叫聲,清脆悅耳,在早晨顯的格外動聽。

跑步、玩球、吊欄杆、耍雙節棍……一大早操場便聚集了許多晨練者,不管是男是女,皆是身懷絕技,神通廣大者。

剛開始我們練跑步,圍著操場一圈兩圈的跑。起初跑不了多遠,差不多五圈左右我就頂不住,兩腳痠痛得不聽使喚,腹部像捱了保安隊長的揍,疼痛在難忍,更要命的是這胸口的氣喘不上來,像魚一樣硬是不上勾,我琢磨再這般下去很可能會英年早逝,於是乎只能像洩了氣的皮球一般癱瘓在草地上。然而宿友們卻都能跑上二十圈,這份耐力至今都讓我敬佩不已。慢慢的我的跑步有了起色,逐漸能跑上十幾圈,然二十圈似乎很少,以至於現在一次都記不上來。

喜歡的還是籃球,我們天色微亮便上操場其實是為了爭個場地。話說一人之計在於晨,人們那時的精氣神是猶為充沛的。因而一到場地我們便二話不說,分庭對峙,或旋球以定隊員,或按其實力等級分配,反正都是投其所好,隨自己喜歡。打球等於玩命,不僅體力消耗過大,而且還會遭受突如其來的不測。我身上至今還落下那時的病根,而且還是屬於頑固形的,也許會陪伴自己終身也說不定,就像那以在心裡深深地紮了根的喜歡運動喜歡玩球的愛好。

最近那些曾經的好友發簡訊說他們都很懷念校園的生活。我欣然同意,回想那段時光又不禁莞爾。我回復說是啊!離開校園才一年多便有煥如隔世之感。然雖已無緣於校園,但有那麼多美好的回憶,也就足夠了。

關於青春校園的散文三篇篇3:你才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女同學

高中同學在網上告訴我小櫻領證結婚了,還給我發來他們的結婚照。紅底照片上的一對新人好似金童玉女,十分合襯。我盯著小櫻光潔的額頭看,突然好奇,新郎知道小櫻曾經額頭上都是毛髮嗎?

小櫻是我的高中舍友。那時我們很要好,手機還不普及,我的床位靠近固定電話機,她經常躺在我的床上用IC卡打電話,巴掌大的小臉,露出滿額頭的毛髮。我第一次看到時嚇了一跳,“你的額頭怎麼都是毛?”她拿開話筒,噓聲說:“沒進化好!”原來她毛髮旺盛,額頭都是毛髮,髮際線模糊,撩起來怪嚇人,平時留著齊劉海,輕易不讓人看到額頭。

就算沒進化好,她依然是一個美女。其實她算不上真正意義的美,我們家的男同胞全見過她的人,都說一般,沒有我說的那麼美。是,嚴格算起來,她根本不美,小眼睛,單眼皮,塌鼻樑,尤其一口參差不齊的爛牙,實在算不上美女。但她依然被很多人評為班花,這大概和她在深圳長大有關,她小時候和家人在深圳生活上學,因為戶籍問題不能在深圳異地大學聯考才回到老家上高中。見過世面的她氣質上較之課餘還要下田幹活的農村女孩自然更出塵優雅一些,而且她的面板極好,雪白細膩,招人喜愛。

我很喜歡她,她性格活潑熱情,聲音甜美清脆,我們很要好,幾乎形影不離。和她走在路上,常有男生看她,我跟她開玩笑:“和你在一起,我也享受了回頭率。”我們去超市買東西,連我的東西老闆也因為喜歡她而省去零頭。因為喜歡,我待她很好,大早起床去食堂幫她買早餐。當然她也對我不錯,怒罵對她不錯但欺負過我的男生,幫我洗衣服,和我講她國中男友的故事。

我知道有很多男生喜歡他,但很少人明兒地追她,因為和她走得近的男生大都知道她有個國中同學的男朋友。他們分分合合好幾年,整個高中,她都在我的床上和他通電話。他在深圳,她在深圳上國中認識了他。在她的描述裡,他是一個清瘦挺拔的男生,氣質憂鬱,但聰敏有趣。每一段潮溼慘綠的青春期,都有一顆無處盛放的靈魂和一份叛逆不安的愛情。小櫻說,國中時他們的戀愛,曾經驚動得老師把家長都叫來。一次,班主任聽說有女生跳樓殉情,急不可待,還沒有確認真假就把她家長喊來學校,因為她是班裡唯一公開戀愛的女生。當然不是她,她說她是自愛的人,再大的事也不會做自傷的事。但經班主任一攪,父母全知道,她雖然認為戀愛天經地義但讓父母操心還是很難受。戀愛的問題,親子的問題,在叛逆的青春期裡,成為少女心中一刀又一刀的傷痕,她最不開心的時候,曾一個人在墳地改造的學校後山呆一整夜,也曾將男朋友送的東西扔到大海里。

戀愛中的女生自有一種對異性的排他,所以追她的人不多,她和大部分男生是一種哥們兒關係。高一下學期有個班級被拆分,分來一個膽小內向的男生,喜歡上了小櫻。因為膽小內向,他倒也沒敢有什麼行動,但不知為何,他喜歡小櫻的事還是被很多男生看出來,大概是因為年少單純的人很容易真情流露吧。令人討厭的男生們看到他寫滿小櫻名字的作業本,大肆嘲笑,廣而告之。那是一個很怯弱內向的男生,並不起眼,面對自己的心情大概也慌張,話也不敢跟小櫻說,在其他人的嘲笑下日漸退縮,獨來獨往,更見孤單。整整大半個學期,嘲笑聲不間斷。

年少的女孩,被男孩喜歡,容易虛榮自持,小櫻卻從來沒有這種虛榮。善良的小櫻,每次聽見別人嘲笑他,都十分難過。她想要幫助他,想對他好,與他交友,消解別人對他的嘲笑,但又不想他和他們誤會。有一次晚自習前,我們去找英語老師聊天,她問英語老師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他。她這種坦誠善良的美麗,老師也很喜歡,老師打趣她:“怪不得我們都找不到物件呢,原來大家在你們這年紀都預定完了呀!”後來,她偷偷給他一本英語參考書,並附上紙條,說自己已經有在外地的男友了,但感謝他的喜歡,願意和他交朋友,他可以來問她英語。嗯,她英語不錯,他英語不好。別人還是偶爾會嘲笑他,但他明顯不再那麼難堪了,她看了很高興。

有一次小櫻的男友和她分手,說不想影響她的學習,我看見她大顆大顆的眼淚滾下來,說一輩子的約定怎麼不算呢。在旁的我,也以為她一輩子也忘不了他了。如今再看那金童玉女的結婚照,和諧般配,而這個金童並不是那個曾讓她流淚的男友。年少的愛火光芒四射,但也如李健在《中學時代》裡唱的:“愛是什麼,我還不知道,誰能懂永遠,誰能懂自己。”

同事經過我的電腦,看見小櫻的結婚照,大喊:“這女的好可愛啊!像小朋友!”同事的意思大概是說小櫻面相看起來純真簡單,不似有的人臉上寫滿故事。我盯著結婚照想,你才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女同學。你的故事多麼溫暖,不僅因為青春裡飛揚的愛戀,還因為潤物無聲的善良。

小櫻曾經鬧著玩照著雜誌上的交友電話給人打過去,對方不相信她真名叫小櫻,她在電話這端愉快而清脆地大聲回答:“我就是叫小櫻啊,我就是叫小櫻啊……”已經多年未見,現在想起來,仍然是她清脆的聲音:“我就是叫小櫻啊……”

(文/微冷微冷)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