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散文集 > 優美文章

大班幼小銜接文章_如何做好幼小銜接

幼小銜接這個重大的轉折過渡期對於孩子的成長的重要性不可忽視,那麼作為家長要怎麼幫助孩子適應國小生活,順利渡過從幼兒園到國小生活的過渡期,為孩子的入學後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大班幼小銜接文章,希望能幫到大家!

大班幼小銜接文章_如何做好幼小銜接

  大班幼小銜接文章篇1

一、 幼小銜接的意義

幼小銜接是整個教育階段中第一個重要的銜接環節,銜接得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幼兒未來的長遠發展,因此,這一問題歷來都得到了較大的關注與重視 所謂“幼小銜接”,泛指幼兒進入國小前家長、學校、幼兒所參與的活動,可視為是為幫助幼兒銜接幼兒園和國小前後學習環境所需付出的準備。幼兒園教育與國小教育是一個系統整體,既有連續性又有階段性,連續性要求幼兒園教育與國小教育相銜接,前者為後者做準備,兒童從幼兒園進入國小是一個重要轉折,是兒童主體對變化的外界環境重新適應的時期,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是社會性適應中極其重要的內容,它是兒童交往、學習、生活的基礎和保證,幼小銜接進行得不順利,孩子身上往往會出現睡眠不足、身體疲勞、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等現象;心理方面也會表現為精神負擔重、情緒低落、自信心不足等;甚至會導致社會性方面的人際交往不良、怕學、厭學,以及學習成績不理想。當今社會中獨生子女佔絕大部分,而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由於受到大人們的寵愛和溺愛,使他們形成了“唯我獨尊”、“唯我獨享”,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往往產生“人人為我”的心理要求,這種心理傾向和要求與社會交往所需要的“平等合作”等原則形成突破,長此以往,他們會缺乏與人交往、合作的機會,他們身上或多或少地有著不合群、自私等影響社會過程的表現。

二、 當前幼小銜接中存在的問題:

一、單向性。

不少幼兒園把幼小銜接當作一項重要工作來做,積極開展幼兒入學前的準備工作,無論是在教學要求、內容、方法,還是作息時間方面都主動像國小靠攏,而國小與幼兒園的銜接很少,形成銜接工作的單向性。事實證明,雙向準備才是解決幼小銜接問題的有效途徑。

二、片面性。

幼小銜接工作往往出現片面性,重知識準備,輕能力培養,只關注兒童認識了多少字,會做多少算術題,部關心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及學習能力,不關注孩子獨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面對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只關注兒童的生理健康,忽視了他們的心理健康。

三、表面性。

不少幼兒園的幼小銜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如:背書包上學,活動時間延長,每天佈置作業等。而幼兒的適應能力,有意注意的永續性,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自制力等常常被忽略了。

三 、怎樣做好幼小銜接

1.應端正學前教育思想

幼兒教育是啟蒙教育,目的是培養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人,它的任務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養成幼兒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品質。幼兒園要切實為培養下一代負責,嚴格按著幼兒教育的規律組織教學,決不能拔苗助長。

學前教育的重點應放在為國小打基礎,明確認識自己的任務是為學校教育做準備,幼兒園應避免使用國小教材,因為這樣不僅會加重幼兒的負擔,還會降低他們入學後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造成他們智力的停頓或延緩。幼兒園應按《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幼兒心理、生理、智力和行為習慣方面,為幼兒入國小作準備。特別是需要在教育中重視培養幼兒觀察事物的能力、概括能力,提高他們組織和控制能力,發展他們組織和控制能力以及創造性想象和抽象邏輯思維能力。

作為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素質,認真學習和研究幼小銜接的意義和標準。把培養幼兒學習興趣、思維能力、創新意識、競爭意識作為長期目標。在一日活動中,採用多種形式來培養幼兒各方面的能力。

2 做好幼兒園和國小之間的日常聯絡工作

建立幼兒園教師和國小教師之間的聯絡。幼兒園教師可以參加國小教師的教學活動,參加研究幼小銜接的研討會,與一年級教師之間進行教育教學雙向交流活動,使雙方在交流。互瞭解、互相配合,互相補充。這是搞好幼小銜接的主要前提。

幼兒園教師只有在瞭解國小一年級教學情況的基礎上,如教學內容、課程設定、課時安排、教學形式、方法以及對學生的要求,才能為完成幼小銜接,幼兒園大班進行必要的安排和適應性訓練。國小教師也應深入研究幼兒教育的特點、具體內容,然後根據一年級授課大綱要求,適當地對新生進行適應性訓練,這樣才能在兒童生理和心理上順利適應幼小之間過渡。

4 加強幼小教材的連續性,系統性

這是搞好幼小銜接的重要環節,對於培養兒童學習興趣起著重要作用。如果幼小教育內容重複,會使幼兒對所學內容興趣降低,上課不注意聽講,作業馬虎,給教師教學帶來困難;反之,如果幼小教學內容出現明顯脫節,則易造成兒童對所學知識理解上的障礙,同樣也會對所學新知識不感興趣,喪失學習信心,收不到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必須組織幼兒園大班教師與一年級教師對幼小教學內容進行仔細分析比較,認真調查研究,作好幼小教學內容銜接工作。國小也要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在幼兒剛讀國小一年級時,應佈置一個充滿童趣又能體現國小生學習生活的環境,減少幼兒離開幼兒園的心理反差。同時學校應儘量給幼兒有更多的自由空間——適當調整課堂節奏,課間上廁所的時間較自由,在學習上暫時降低難度,以減輕新生的壓力,縮短幼兒到國小後焦慮的時間,從而讓他們儘快適應國小的學習節奏和方式。

5 做好幼兒入學前心理準備

要順利完成幼小銜接,必須重視一個客觀因素,即實現幼小之間時間和環境的柔性過渡,這對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極其重要。可從以下著手:

(1)培養幼兒上國小的興趣。

可帶幼兒參觀國小,看國小生上課。還可以通過讓幼兒在課堂上模仿國小生上課等組織主題區域遊戲,在培養注意力的同時也讓幼兒熟悉瞭解國小教育的情景。

(2)營造循序漸進的外部條件。

可採用以下做法:第一,遵守作息時間,養成幼兒按時起床,按時上學,按時離園的好習慣。第二,加強幼兒體育鍛煉,重視對幼兒獨立性的培養使之入國小後能堅持國小的緊張生活,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如果缺乏自理能力,不會自己收拾書包,不會做值日,就容易產生自卑感。第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孩子上課認真聽講、做事要一心一意、多思考、多提問。

(3)培養幼兒意志力。

告訴幼兒國小和幼兒園的區別,側重講幼兒園以遊戲為主,國小以上課

為主。上了國小第一學期要學會漢語拼音,認識許多漢字,要考試,國小生上課要注意聽講,約束自己的行為,這些都要求孩子有一定意志力。

(4)做好幼兒畢業離園工作

幼兒在幼兒園快樂地度過了自己的幼年,即將進入國小學習,這是幼兒一生中頭一件大事情。幼兒應嚴肅認真地做好幼兒畢業離園工作,使幼兒對老師、幼兒園產生依戀的感情,這是對幼兒進行集體主義思想教育的良好時機。

幼兒畢業時,可舉行班或全園慶祝大會,慶祝會上可向幼兒祝賀,對他們提出新要求;國小老師和國小生也可以參加發言,歡迎幼兒到國小去學習;也可以請家長髮言。會議結束後,應有文娛節目和拍照留念。整個會議在熱烈的氣氛中進行,使幼兒充滿歡樂和自信,讓他們帶者教師的囑託奔向新的學習生活。幼兒入國小後,幼兒園還應去國小了解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聽取國小多幼兒園教育工作的意見,總結幼小銜接經驗,使今後的銜接工作做得更好。

6 指導家長掌握正確的幼小銜接方法,家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在兒童從學前到國小的過渡階段,家長起著十分要的作用。家長工作包括端正家長對兒童入學前後要求的認識,幫助家長了解幼兒園和學校對兒童入學過渡的要求和教育措施,瞭解子女的全面情況,以及掌握正確的家教方法。許多家長在兒童入學準備的問題上,往往存在各種不正確的認識。比如有的認為入學前就應該讓兒童學會讀和寫,學做數學題;有的對孩子的學習能力要求過高過急,而不太重視兒童入學前的健康準備和入學後的作息時間;不少的家長對兒童的遊戲不理解,持有疑義;更有家長不瞭解兒童的特點,不善於引導和幫助,打擊或壓制了兒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等等。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第一方面:激發幼兒入國小的興趣。

為讓孩子願意上國小,產生做一名國小生的美好願望,家長應注重激發孩子的興趣。如帶孩子去鄰居的國小生家做客,了了解國小的生活,知道哥哥姐姐上國小後學到了許多本領,這些都是幼兒園所學不到的;早上送孩子入園,路上看見國小生揹著書包去上學,可以對孩子說:“瞧,哥哥姐姐多神氣!”使孩子產生羨慕之情。作為家長,應用積極的語言來教育幼兒,切不可用恐嚇的語氣說:“你再這樣皮,就讓國小老師來打你,教訓你!”這樣說會造成孩子對國小產生恐懼感,不利於孩子對國小的適應。

第二方面:調整幼兒的作息時間。

國小的作息時間和幼兒園是完全不同的,家長應從大班下學期開始就有意識地調整幼兒的作息時間。養成按時睡覺、上學的相對穩定的作息制度,讓幼兒有時間概念、生活節奏。

第三方面:為孩子準備合適的學習用具,並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

大班開始,家長應讓孩子單獨睡小房間,讓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學具 ,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在家裡,家長指導孩子多開展一些相對安靜的活動,如聽故事,看圖書,既培養他的傾聽能力,又可培養他的閱讀能力。並配合教師培養幼兒正確的書寫姿勢,為順利適應國小生活作準備。

作為幼兒園,幫助家長掌握科學育兒知識,提高他們對幼兒教育國小化危害的認識。可通過家訪、召開家長會、開設家長園地、開辦家長學校、家長開放日活動等形式,讓家長學習育兒知識和交流教育孩子的經驗,促進相互瞭解,宣傳家教知識,提高家長的教育素質。針對國小的學習生活特點,指導家長注重幼兒以下幾方面的培養:總之,長對幼兒園的教育措施有所瞭解,並掌握方法之後,就能主動配合。特別是當家長在幼兒園的幫助下,發現孩子身上有一些自己沒有意識到的情況和優點時,感觸很大,會努力正確對待孩子,幫助他發揚優點,改正缺點,所有這些對提高幼兒園的教育質量,做好幼小銜接的適應性入學準備教育工作,都有積極的作用。

幼小銜接是幼兒園、國小和家長都非常關心的問題,搞好它需要幼兒園和國小的改革,需要家長熱心支援及其觀念的改變。總之,搞好幼小銜接工作,需要幼兒園、國小和家長三方共同努力。

  大班幼小銜接文章篇2

大班幼兒即將升入國小,成為一名國小生。幼兒能否很快完成由幼兒到國小生的轉變,能否很快適應國小生活,幼小銜接則是關鍵所在。幼小銜接,是幼兒園教育的終結階段,是國小教育的開始階段,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幼小銜接的主要目的在於:一是讓幼兒非常自然、順利的適應國小的學習生活;二是通過銜接工作對幼兒加深瞭解做出更為正確的評價。本學期,我們大班組成立了"幼小銜接"研究小組,開展研討會,制定幼小銜接具體計劃,做到提前介入,定人定時定班,幼小聯手,家校聯手,實現幼小銜接順利過渡。如何做好幼小銜接呢? 我們的具體措施是:

一、培養幼兒自學遵守常規,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人們常說,兒童一入學就"進入了符號的世界,掉進了規則的海洋",在國小有許多規則要孩子們熟悉和遵守,如《國小生行為規範》等。大班的老師應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生活、學習常規,加強規則意識,為孩子們順利由一個年齡階段邁向另一個年齡階段鋪平道路。為此,進入大班後,我就向幼兒介紹國小的情況,介紹哥哥姐姐認真學習的事,激發幼兒嚮往國小的迫切心情。為了培養孩子們的有意注意,我特別製作了豐富的、新穎有趣的教具,活動中彩洗染生動的教學形式吸引孩子們,使幼兒能較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參加學習活動,培養了幼兒的自控能力。為培養幼兒養成正確的書寫姿勢,握筆和坐勢正確,一開始我就提出要求,正確示範,讓孩子有正確的模仿,然後我又通過練習書定自己名字等活動鞏固幼兒養成的習慣,平時,認真觀察孩子們發現個別幼兒的不良姿勢,及時糾正。

另外,我與家長一起鼓勵幼兒早起、不遲到,積極堅持參加幼兒園晨運活動,在生活處理方面,時時提醒幼兒抓緊課間休息時間解大小便,教他們學習自己削鉛筆,整理書包,學會管理自己的衣物和文具用品,我知道持之以恆是常規培養的關鍵,因此,我經常對幼兒的常規進行檢查,並通過各種遊戲鞏固幼兒已有常規,我還激發幼兒樂意擔任值日生的熱情,讓值日的幼兒提醒同伴遵守常規。

二、 從各方面提高幼兒的能力真正做到幼小銜接。

1、時間上的互相靠攏在幼兒園大班,按規定集體活動時間是三十分鐘左右,注重動靜交替,注重遊戲,注重幼兒活動與參與。而國小上課時間規定是四十分鐘,與幼兒園相比較靜多動少,並且要求遵守嚴格的課堂紀律。因此,從幼兒園進入國小,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鐘,對很多一年級國小生來講,無疑是一場嚴峻的考驗。許多孩子對國小生活的嚮往在這時變成美麗的泡影,心裡開始失望。為了使這種情況得到緩解,幼兒園在集體活動時間的安排上做了適當延長,大班下學期集體活動時間安排在三十分鐘左右,讓小朋友在心理上、時間概念上有好的準備。這種時間上的靠攏非常有效。

2、學習習慣和常規要求上互相銜接。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幼兒掌握正確的坐姿、寫姿、握筆姿勢。坐姿、寫姿、握筆姿勢是我校多年來一直強調的事情,如果這些基本姿勢不正確,在高年級糾正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幼兒園和國小一年級這樣的起始階段建立起上述幾個良好習慣尤為重要。在大班後期可以進行專門的訓練和指導,學寫一些簡單的數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規範。還可以組織大班年級的"坐姿、寫姿、握筆姿勢"的比賽,組織幼兒參觀看有關錄象,這些活動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要在常規上有要求。如引導幼兒在集體活動時間裡逐漸保持注意的穩定和持久,儘量在活動後喝水、上洗手間。集體活動時能專心聽講,積極發言,老師加強對孩子進行注意力和思維敏捷性的訓練。日常生活中,老師盡少使用在小、中班時對幼兒常用物質獎勵法,注重激勵幼兒發自內心的對事物的專注和興趣,培養幼兒內在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使他們順利適應國小的學習生活。

3、 生活能力上的重點培養。

幼兒園大班應加強生活能力的培養。如:整理書包,管理自己的物品,準時上幼兒園,按時入睡,在自由活動時會結伴玩耍,聽指令完成任務或聽老師口頭通知帶指定物品等,使用權幼兒在自理能力、時間概念、任務意識、責任感、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礎,減少初上國小時丟三拉四,東拉西扯的現象,逐漸學會管理自己,進入國小後能開始忙而不亂、有條不紊的生活。

4、 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是為入國小打好基礎的重要銜接工作,從小中班開始,我就非常重視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特別是口語表達能力。在語言教學中,我經常組織幼兒對一些兒童文學作品聽、看、講述、講座,引導幼兒學習新的語言、詞彙、瞭解作品,再通過看圖說話、情景表演、木偶劇、小話劇等表演出來,使幼兒得了更多鍛練語言的機會。在語言教學活動中,我變過去教師講、幼兒聽的傳統教學模式,常常先提問題,讓幼兒帶著尋求答案的心理,去開展活動,並鼓勵幼兒大膽地對沿未理解的內容進行講座,這樣做大大激發了孩子們參與語言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在日常生活中,我經常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語言遊戲活動,使幼兒獲得運用語言表達自己思想的最佳機會。

5、加強閱讀能力的培養升入大班我們堅持開展了閱讀活動,主要形式包括自由閱讀和老師指導下的閱讀活動兩種。這兩種活動,使小朋友既有自由選擇閱讀內容的機會,又能得到老師的引導,在有目的、有計劃的閱讀中,閱讀方法、閱讀興趣、閱讀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這些能力又直接、有力地促進學習能力的發展。通常,班裡有這樣的情形,識字的小朋友喜歡讀書,讀書又能學到更多的字。人與書產生互動,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在互動中增長。擁有這樣的基礎進入國小,給國小的學習生活帶來很大的方便。如開學上課時,能聽老師的要求正確理解拿、取書,能看通知,喜歡識字活動,能順利地閱讀報紙,能正確理解題意。識字興趣、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明顯比不識字的小朋友強,學習的起點高。

值得說明的是,我們從來不專門設計活動教識字,幼兒識字活動都安排在分割槽活動裡,孩子們利用老師提供的可操作的材料(識字角),按自己的興趣對學習內容和學習時間加以遷、選擇。要知道,在幼兒階段識字不是任務,而"利用環境、自然習得"則是取得成功的一條重要經驗。同樣,我們把這條經驗介紹給家長。

三、培養幼兒的任務意識和責任感。

幼兒參與活動往往從興趣出發,進入國小後,僅從興趣出發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有時難以奏效,因此,從培養幼兒的責任感入手,使其對任務的責任心為活動的動力是非常必要的。為此,教師要勤觀察,多引導,佈置了任務要堅持要求,堅持檢查,例如:我班的自然角每天由值日生負責澆水,時間長了幼兒失去了新鮮感,有些孩子會粗心大意,忘記照料自然角,對此,我利用我班的"小老師",讓他們去提醒值日生完成事情的情況,激勵幼兒自己完成自己的任務。對於整理玩具、圖書角、學習用品等事情,我們也是很重視,不僅任務交代明確,而且隨時瞭解幼兒的任務完成情況,對認真完成任務的幼兒進行表揚、鼓勵。現在,我班幼兒的責任感明顯增強,完成任務由老師提醒變成幼兒間相互提醒或自己自覺完成。

另外,進入大班後,我會經常佈置一些任務讓幼兒回家完成,我改變以前寫通知的形式,讓孩子當小傳令兵,把任務轉達給家長聽,如用廢舊材料做玩具,聽說新聞等,這樣的作業既加強了幼兒的任務意識,又能夠培養幼兒準確轉述他人意圖的能力,入國小後,孩子們就清楚地向家長傳達學校資訊,並能完成學校老師佈置的任務。

四、培養幼兒大膽與人交往的能力國小是一個更加獨立、自主,更加複雜多變的生活天地,培養幼兒樂群、戀群,學會交往、善於交往,具有良好的個性,對幼兒愉快、成功地開展新的生活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幼兒 ,我注重培養幼兒良好的品性,良好的品性是成功與同伴交往的基礎,我發現那些樂於將自己的玩具、圖書、食品與人分享,對人熱情有禮的孩子常常成為許多孩子的玩伴,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常通過一些有趣的故事、榜樣、遊戲等培養孩子真誠、善良、熱情、守信的良好品質。另外,我還經常通過一些活動,如:多次參觀國小、 "大帶小"活動、"與國小生聯誼"等活動,使孩子們在瞭解哥哥姐姐們的國小生活的基礎上,又大膽與各類夥伴交往,如在"大帶小"活動中,我們讓班上幼兒與國小三年級夥伴交往,這樣的活動增強了幼兒的交往能力。另外,我還常常要求家長們多讓自己的孩子與不同年齡的孩子交往,多帶孩子走出家門,廣泛結交夥伴,使孩子們得到愉快的同時,成為一個樂於交往和善於交往的人。

五、爭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幼小銜接不只是幼兒園和國小的事情,家庭和社會各方面因素都對其產生影響。其中家長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視。兒童的生活行為習慣、自理能力、身體素質、學習態度和能力以及社會適應力等都離不開家長態度的影響。因此,應重視做好家長的工作,採取普遍家訪、召開家長會、舉辦家長學校和向家長開放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等方式向家長宣傳教育方針和正確的銜接措施,幫助家長學習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使家長和教師同步對兒童進行銜接教育,保證銜接工作的順利進行。

幼兒素質的培養,需要教師持之以恆,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在抓好智力開發的同時,應以素質教育為重點,打好基礎,搞好銜接,絕不能讓我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總之,老師和家長要積極配合,共同努力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習慣,掌握豐富的知識和技能,調整好心態。讓幼兒即願意上學,又喜歡上學,又具有一定的克服困難的能力,順利完成由幼兒園到國小的過渡,成為一名優秀的國小生。

  大班幼小銜接文章篇3

為幼兒的九年義務教育做準備實際上從幼兒入園就開始了,幼兒進入幼兒園後,開始了學習生活常規、學習自理,培養人際交往、學習能力等等,這些教育貫穿於幼兒園的所有教學與生活的過程中,這個時期的教育,實際上不止為幼兒的國小生活做準備,也打下了一生習慣、生活的基礎。經過三年幼兒園教育,幼兒學習到了進入國小必須要具備的智力、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但是,儘管幼兒園已經做了應做的教育,幼兒園教育與國小教育的差距還是存在的,現代幼兒園拒絕“幼兒園國小化”,這為幼兒帶來了許多自由發展的成長空間,也給幼兒上國小以後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幼兒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思考如何通過幼兒園幼小銜接階段幫助幼兒度過國小不適應期,給幼兒帶來良好的成長空間和發展平臺。本文通過分析幼兒園與國小生活的差異性,探索適合大班幼小銜接的有效指導方式。

一、幼兒園教育與國小教育的差異性

幼兒園教育主張讓幼兒自由發展,在幼兒園中,幼兒得到充分的發展空間,教師針對幼兒的個性特點進行有目的的教育,幼兒在這樣的過程中體驗自由成長。而上了國小後,對於幼兒的要求提供了一個臺階,大班過後,一個暑假的時間,幼兒馬上進入國小生活,幼兒園與國小的生活差異性給幼兒造成不同的心理落差,許多幼兒在期待的同時,也開始了和自信心的作戰。幼兒園和國小的差異主要表現在:

1.對幼兒要求的提高

在幼兒園中,幼兒的教學活動主要以遊戲為主,教師在各種遊戲中發展幼兒的能力,對幼兒進行自理能力培養的同時,給予幼兒保育的支援。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也是從幼兒的興趣出發,對幼兒更多的是興趣培養與學習能力培養,對幼兒技能的關注度並不是特別高,活動的過程中充滿了靈活、自由、趣味。如大班音樂活動《鬥牛士》中,幼兒表演鬥牛士與牛,感受音樂的激勵。在這個活動中,都是以遊戲的形式進行的,教師並不強調和重點要求幼兒的表演要到位、節奏要穩定,也不對幼兒的表現作出過多點評,在活動中,主要是讓幼兒感受音樂,感受快樂的情緒,培養合作能力,發展情商。這樣的活動過程,沒有過多的規定,不像國小教育那麼規範。

而在國小中,則是以坐在課桌後學習為主要形式,國小是實施義務教育的機構,需要根據國家的規定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幼兒有很好的控制能力、專注力,課程時間的加長、授課方式的不同、學習壓力的增加,讓幼兒在這些轉變中不能很好地適應。在教學過程中,幼兒需要進行書面表達,要求幼兒需要有邏輯概括性,對幼兒的要求提高了許多。

2.方式的變化

在幼兒園的教育過程中,教師對幼兒的表現給予表揚或批評,對幼兒採取給予小紅花、貼紙獎勵的方式進行鼓勵。幼兒園教育推崇“賞識教育”,對幼兒的培養以鼓勵和表揚為主,幼兒在各種有趣的活動中獲得對世界的認知,教師不給幼兒打分,幼兒沒有學習的壓力。在國小中,教育是一種社會義務,是幼兒進入社會的基礎,幼兒開始學習各種學科知識,這種學習是一種社會責任。在這樣的社會責任壓力下,幼兒要學習的東西越來越多,不僅要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還要學習社會需要他學習的知識。同時,教師與幼兒的交往狀態也發生了變化,從幼兒熟悉的給幼兒帶來照顧到態度嚴肅的轉變,讓幼兒壓力倍增。幼兒有了成績好壞的壓力、升學的壓力,國小教育以成績作為衡量,儘管眾多聲音在高喊著給學生“減壓”,但是,減壓的效果並不明顯。

二、幼小銜接有效指導

許多幼兒在進入國小時,由於對學習壓力、上課時間的不適應,出現疲勞、體質下降、成績不好、消瘦等情況,這些情況的發生顯示了幼兒神經系統的壓力增加。出現這樣的現象既讓家長煩惱,也給幼兒園教育帶來了壓力,幼兒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深入思考這樣一些問題:在幼兒園中接受怎樣的教育才能讓幼兒能夠順利過渡到國小教育?教師給予幼兒怎樣的指導才能讓其不至在進入國小後承擔太大的壓力?

1.適應能力的培養

(1)適應社會的能力

幼小銜接教育中,最要解決的是幼兒的適應能力問題。擁有良好適應能力的幼兒,對於國小生活中的規則的適應與對規則的執行都會比較好。因此,教師在進行有效銜接指導時,主要應幫助幼兒建立規則意識,使用遊戲的形式,對幼兒進行規則意識培養。如教師在瞭解了國小上課時必須長時間坐在椅子上進行教學,就可通過對大班幼兒進行《哄寶貝睡覺》遊戲,通過抱娃娃跟著音樂安靜搖晃等遊戲,讓幼兒的安靜等待能力逐漸加長。再如:為幼兒提供感興趣的讀本、繪本,引導幼兒安靜看書等,讓幼兒通過教師的引導達到延長坐在椅子上安靜活動時間的目標。

幼兒的執行能力同樣需要教師的培養,教師在幼兒的幼小銜接時期,需要給幼兒提供各種能按照規則執行並完成事件的機會,讓幼兒意識並學習到一些執行任務的技能。同時,學會正確看待自己的能力,讓幼兒在進入國小後,更有信心面對各種需要執行的任務。如平時在進行值日生的活動時,幼兒園教師往往是為了給孩子鍛鍊和表現的機會而設定的,當幼兒不能完成值日任務時,並不會出現重新來過的現象,在進行執行能力的培養時,教師可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在做值日時必須要完成掃地、清理垃圾、清理桌面雜物等等,教師在給幼兒安排任務時可以適當地給幼兒一些壓力,如當幼兒不能完成這些任務時,第二天就要接著做值日生,這代表著前一天應該盡的責任沒有完成,而當幼兒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時,請所有的幼兒對其提出表揚。這樣的壓力可以讓幼兒把完成任務當成一種責任、一種榮耀的表現。

(2)學習習慣的培養

在幼兒園的教學中,一個很重要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幼兒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好的學習習慣讓幼兒進入國小後懂得如何自主學習、懂得分析學習重點等等。在大班進行的學習能力培養不是對他們進行大量的知識教育,而是對他們心理的穩定性與有意性的培養。良好的學習能力是幼兒升入國小後獲取知識的有力保障,教師在進行學習能力的培養時,可與家長合力,為幼兒創設一個自我學習的空間。如幼兒園中不提倡家庭作業的出現,但是,在大班後半學期的教學中,教師可適當地給幼兒佈置一些家庭作業,作業的難度要簡單或稍微努力便能達到的,讓幼兒獨立地完成這些學習任務。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就為幼兒能夠順利進入國小,走向國小的獨立學習與學校生活做好準備。

在國小中,學習能力表現主要在:語言表達能力、書寫能力、良好的聽力、閱讀能力與動手能力上,教師可有針對性地對幼兒進行培養。幼兒進入國小後,主要依靠教師授課獲取知識,在課堂中的傾聽能力十分重要,是否能夠注意聽講、是否能夠理解老師的語言成為幼小銜接階段的重點培養方向,教師可利用一些培養專注力與傾聽能力的遊戲對幼兒展開訓練。如傳話遊戲,所有幼兒圍成一個圓圈,教師開始傳話給第一位幼兒,第一位幼兒把同樣的話傳給下一位幼兒,以此類推。在這個遊戲中,幼兒需要理解所傳話的意思,並且重複或通過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在幼兒傳話的過程當中,大多數幼兒處於等待階段,這樣的遊戲不僅讓幼兒的語言理解能力得到提高,同時也鍛鍊了與提升了幼兒的專注能力與耐力。

(3)集體生活中自理能力的增強

從幼兒園小班開始,幼兒的自理能力便開始被教師重視,但是,幼兒園是一個保教並重的教育機構,在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時候,當幼兒無法做到教師的要求時,大多數教師還是會對幼兒採取幫助的態度。而在國小中,教師的主要工作是教學,保育並不在教師的工作範疇之內,這樣,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在幼小銜接階段就變得十分重要了。由於幼兒園教師對幼兒學習能力的培養比自護自理能力的培養要更加看重,對幼兒的培養出現此輕彼重的現象,升入國小的不少幼兒常表現出學習技能掌握較好,但是卻缺乏國小生角色意識和應該具備的國小生活能力,他們的物品經常亂扔、不自己收拾、自己的事情不能自己獨立完成,獨立管理自己學習和生活的能力不好,並且擔心自己表現不好,不敢在教師面前展示自己。因而,在大班的幼小銜接階段,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幼兒的獨立意識和生活自理能力。如請家長在家時,用一個週末的時間,讓幼兒體驗獨立完成自己要做的事情,從週六早上起床開始,幼兒的一切生活行為都需要自己安排,按照平時生活習慣的養成和回憶,進行自己的一日生活活動,除了為幼兒提供食物外,家長對這些活動不給予幫助,家長要對幼兒的行為和能力進行觀察記錄,在週一入園時,把資料交到教師手上,並與教師進行溝通交流,發現幼兒的能力缺失,並在日常的幼兒園活動中,有意識地對幼兒的這些能力缺失進行培養。

2.國小入學意識的激發

在幼兒園中,幼兒的自主活動主要是興趣導向,面對幼兒升國小的幼小銜接階段,教師同樣可以使用培養幼兒對國小生活的嚮往、激發幼兒的入學動機作為主要手段。教師可組織幼兒提前參觀國小校園中的各種設施裝置、環境,感受國小生的行為方式,帶領幼兒參加國小生加入少先隊的儀式,並傳遞美好向往;在教學過程中,可適當設計一些如“鮮豔的紅領巾”之類的教學活動,使得幼兒瞭解,上了國小以後,每個幼兒都有機會成為“少先隊員”,這是一個榮譽的稱號,但是,要做一個合格的國小生,是需要付出努力的,在激發幼兒入學意識的同時,培養幼兒的責任感。

幼兒教師對幼兒進入國小後適應過程負有指導的責任,教師在對幼兒進行幼小銜接教育的過程中,除了培養幼兒的社會意識、自理能力、學習習慣等,還應該為幼兒做好調整作息時間等指導工作,採取遊戲的手段對幼兒進行培養。通過教師與家長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幫助幼兒渡過幼兒園與國小的銜接期和轉折期,使其順利地適應國小的學習和生活。

大班幼小銜接文章篇4

幼小銜接這個重大的轉折過渡期對於孩子的成長的重要性不可忽視,那麼作為家長要怎麼幫助孩子適應國小生活,順利渡過從幼兒園到國小生活的過渡期,為孩子的入學後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呢?

1、鼓勵孩子上國小,激發他們的嚮往之情

其實一般來說6歲左右的孩子在身體和心理上都具備了上國小的條件,他們內心對於國小是非常向往的,他們會羨慕帶著紅領巾揹著書包上學的小哥哥和小姐姐,渴望新的書包,新的鉛筆盒,新的衣服,時時刻刻都流露出對國小的嚮往之情。

家長在這個時候要特別留意孩子的心理狀態,積極鼓勵孩子上國小,時常以鼓勵的口語激發他們對國小生活的嚮往之情,例如家長可以這樣說:“寶寶真棒,寶寶長大了要上國小了!”,讓孩子對於即將成為一名國小生充滿期待,也感到光榮和自豪。

家長也可以在有空的時候帶孩子到國小的校園裡面逛一逛,走一走,讓孩子提前感受和熟悉國小的校園和氛圍,見到校園裡的國小生,也可以趁機教育孩子,激勵他們:“以後你也會像小哥哥小姐姐一樣,在國小的校園裡面認字,數數,學很多知識,你也會跟他們一樣聰明一樣棒!”

2、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和自理能力

我們都知道,在幼兒園裡面孩子過的是一種被照顧著的集體生活,幼兒園的老師整天都跟著,吃飯、穿衣服、繫鞋帶、上廁所,老師都會看護周到,及時給予幫助。但是進入國小後,則是相對獨立的生活,孩子必須有生活自理的能力,自己學會照顧自己,自己繫鞋帶、穿衣服、上廁所。這時候老師的主要任務是傳授知識,國小也有很多學生守則,學校規章制度,孩子需要自己學會集中注意力,學會自控能力。

作為家長,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不要溺寵孩子,什麼事情都替他們打理好,要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穿衣、繫鞋帶、如廁,自己的玩具學習用品自己收拾好。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難,家長們也不要急著幫孩子解決,先引導他們,然後讓他們想辦法去解決,這是培養孩子獨立性非常重要的環節,這對於他們以後進入國小甚至是以後的人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家長不能隨時隨地看護陪伴著孩子,進入國小後,他們需要自己去處理他們遇到的生活、學習和人際交往上的問題

此外,家長在平時的生活中也可以制定一些家庭的小規則和獎罰制度,,例如,孩子不好好吃飯罰倒垃圾等等,這對於他們培養自控能力和良好的習慣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培養孩子與人溝通的能力

相對於幼兒園,國小生活更加獨立,自主和多變,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性和良好的溝通能力,對於他順利、成功地展開新的校園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培養孩子良好的溝通能力,家長們可以帶孩子多出去走走,多和陌生人見面,消除孩子對陌生人的畏怯心理,多讓孩子與不同年齡的孩子交往,讓孩子既可以跟大哥哥大姐姐溝通,也可以做比自己小的孩子的領導者,增強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在平時生活中,家長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的一些見聞,誘導孩子也學會和別人分享自己的心聲,分享自己的食物分享自己的玩具。家長還可以讓孩子邀請他們的小夥伴到家裡做客,讓孩子以小主人的身份招待小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