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散文集 > 優美散文集

神醫

神醫

在隆華店,神醫也算得上一個人物。不過,神醫在成為神醫之前生活得卻並不神氣。
  神醫的家族好像也有過興盛的往昔,靠著趙王河漕運的川流不息,靠著隆華店連線漕運、呼應四方的地利之便,神醫的祖上雖沒能北走京師、南浮閩粵,可也曾沿著一條金堤走遍了沿河的幾百裡村寨,出入沿河的大小碼頭如同走過自家的弄堂。雖不敢說神醫的祖上是沿河一帶呼風喚雨的人物,也曾治下過一份可觀的家產,讓家族的男女老幼在十里八鄉風光一時。只是到了神醫這一代家境落寞,七零八落之後,家族的興盛也只剩下人丁的興旺這一層了。
  神醫兄弟五人,個個人高馬大,雖不善犁耬鋤耙、農耕桑麻,卻個個飯量大得驚人。說來也能理解,二十歲上下的小夥子,連骨頭帶肉一塊兒長,就像秋後的克郎豬,不用好饃饃好飯地追著怎麼行呢。五個吃糧不管閒的漢子,天天眼睛盯著米甕飯瓢打轉轉兒,直吃得老爺子吹鬍子瞪眼罵祖宗:“我這是造得哪輩子孽,養了一群討債的。”
  罵也罵了,急也急了,可孩子是自己的,既然生了就得養。這不光是責任,更是義務,要不還不讓街坊鄰居笑話死。老爺子早年也過慣了寬鬆富裕缺計劃的日子,現在只得嘴裡攢肚裡挪,拼上老命過光景。儘管如此,小五還是沒能熬過大歉年,在飢餓難耐中一命嗚呼。小三實在受不了家裡的清苦,就跟著街坊下了關東,一去多年杳無音信。神醫是老大,在鄉人的習俗中是要頂門立戶掌家政的,可是他疲疲沓沓不是那塊料,好在一個破敗的農家也不需要什麼高水平的家政管理,也就糊里糊塗地做起了父親的助手,開始了持家主政。幾年下來,二弟三弟先後娶了妻,神醫的膝前也有一兒一女滿地跑了。
  鄉里的日子能湊合,一把糠菜一把糧地瞎攪和,雖無新意卻也平中有趣。不過這樣的日子就怕遇風浪,一遇風浪就有翻船的危險。眼見得兒女一天天長成了大個子,神醫不得不想辦法謀生路了,一籌莫展之際,他想起了三弟,於是也隻身孤影地下了關東。
  初到關東的時候,日子還算過得去,還沒等神緩過神兒來,三年自然災害的洪流也就湮沒了關東的大片土地,等到大山深處的可食物品採集一空,神醫也就只好返鄉謀生了。
  當神醫走進隆華店那z字形街道的路口時,他真有點兒支援不住了。飢餓難耐,雙腿發軟,眼前金星亂舞,不知不覺也就癱在了村口。
  神醫醒來時,他已躺在自家的板床上。看看圍在床前的一雙兒女和鄉鄰們那熟悉的面孔,神醫充滿了愧疚,不知說什麼才好,思前想後,本欲說句笑話解解嘲,說出來一句卻特經典:“沒想到我離家才幾年,村裡的變化這麼大。”人們問他哪兒變了,他說:“怎麼村頭的一條狗變成了倆尾巴?”
  鄉鄰們誰都清楚是怎麼一回事,可當時沒有一人說出口。
  只是在以後的時光中,人們教育孩子時多了一個活教材。誰家的孩子讀書不上心或做事不下力,老人們總會發狠說:“不用你能,早晚讓你一條狗倆尾巴!”大概是告訴孩子們“少壯不努力,老大餓眼暈”吧。
  不經意的一句話成了村人教育子女的口頭禪,這是神醫所始料未及的。
  回到家鄉後,人們常常問神醫,外出幾年錢沒掙下,也沒學點吃飯的本領?生意不如手藝,手藝不如口技。一招鮮,吃遍天哪。
  開始神醫沒在意,時間一長也就頗有幾分失落感。是啊,出門在外四五年,兩手空空回了家,這對一個頂門立戶的男人來說是恥辱啊。思索了幾天之後,神醫告訴大家,其實,他在關東是學了技術的,只是不好給大家說罷了。他學的是接生,跟一個關東十分有名氣的老醫生學的,在那邊他也接過不少生呢,其中幾個難產的,經他處理,個個母子平安,皆大歡喜。
  開始人們不信,可事情越說越玄,越傳越真,大家也就只可信其有不不再信其無了。反正在觀念落後的農村,誰也不會找個大男人去接生的,水平高低也只是嘴上說說,與村人關係並不大。為此,神醫也就更加有話可說,傳來傳去,人們都說他給縣長的千金接過生,並且還是三胞胎呢。
  事有湊巧,神醫的小嬸子遇上了難產,本村的接生婆累得大汗淋漓,又請來了周圍村上的接生婆。折騰了一天多,就是沒能生出來,眼見得大人孩子都不保了,眾接生婆雙手攤開搖得像荷葉,誰也想不出高招來。
  一人突然醒悟:“她的侄子不是會接生嗎?”
  “可他是個大男人哪。”
  “現在是救命要緊,顧不得那麼多老規矩了。再說又不是外人,那是她家的親侄子啊。”
  人命關天,眾接生婆徵求小嬸子的意見。小嬸子開始不同意,經不住勸說就點點頭算是答應了。
  神醫哪裡經過這陣勢,立時也就慌了神。眾接生婆七嘴八舌問他怎麼辦,他也不得不應付了。
  神醫走進小嬸子的房間轉了一圈兒,告訴大家先燒一鍋水,答曰燒過了。他又安排和麵。人們問他和麵做啥,他說烙餅。二十張。
  眾接生婆不解,又不敢多問。豬往前拱,雞往後撓,各有各的法,各有各的路。既然自己沒了轍,那就俯首稱臣聽指揮吧。
  和麵的,壓餅的,支起鏊子燒火的。一陣忙亂之後,二十張餅齊展展撂在了神醫的面前,這時的神醫已經是汗流浹背,眉心聳山了。
  神醫托著二十張餅走進了小嬸子的房間。稍做鎮靜後,讓小嬸子斜靠在被垛上躺下,雙腿張開伸直了。神醫圍著大床轉三圈兒,雙手拎起一張餅,對著那生命通道的大門口就跪下了。雙手拎餅,高高舉起,按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來回搖動起來,每搖一圈,嘴裡還唸唸有詞:“弟弟,出來吧,吃餅呢。”“吃餅呢,出來吧,弟弟。”
  眾接生婆個個掩口,小嬸子先是不好意思,後來看侄子像耍猴,也就“撲哧”一下笑出了聲。
  就在這時,卻聽得嬰兒“哇”的一聲落了草。母子平安,兩條人命從黃泉路上返回了村。
  從此,神醫的美名真的就在十里八鄉傳開了,那知名度遠遠超越了“一條狗倆尾巴”,以至現在人們已經不知道他的真實名字叫什麼了。

在隆華店,神醫也算得上一個人物。不過,神醫在成為神醫之前生活得卻並不神氣。
  神醫的家族好像也有過興盛的往昔,靠著趙王河漕運的川流不息,靠著隆華店連線漕運、呼應四方的地利之便,神醫的祖上雖沒能北走京師、南浮閩粵,可也曾沿著一條金堤走遍了沿河的幾百裡村寨,出入沿河的大小碼頭如同走過自家的弄堂。雖不敢說神醫的祖上是沿河一帶呼風喚雨的人物,也曾治下過一份可觀的家產,讓家族的男女老幼在十里八鄉風光一時。只是到了神醫這一代家境落寞,七零八落之後,家族的興盛也只剩下人丁的興旺這一層了。
  神醫兄弟五人,個個人高馬大,雖不善犁耬鋤耙、農耕桑麻,卻個個飯量大得驚人。說來也能理解,二十歲上下的小夥子,連骨頭帶肉一塊兒長,就像秋後的克郎豬,不用好饃饃好飯地追著怎麼行呢。五個吃糧不管閒的漢子,天天眼睛盯著米甕飯瓢打轉轉兒,直吃得老爺子吹鬍子瞪眼罵祖宗:“我這是造得哪輩子孽,養了一群討債的。”
  罵也罵了,急也急了,可孩子是自己的,既然生了就得養。這不光是責任,更是義務,要不還不讓街坊鄰居笑話死。老爺子早年也過慣了寬鬆富裕缺計劃的日子,現在只得嘴裡攢肚裡挪,拼上老命過光景。儘管如此,小五還是沒能熬過大歉年,在飢餓難耐中一命嗚呼。小三實在受不了家裡的清苦,就跟著街坊下了關東,一去多年杳無音信。神醫是老大,在鄉人的習俗中是要頂門立戶掌家政的,可是他疲疲沓沓不是那塊料,好在一個破敗的農家也不需要什麼高水平的家政管理,也就糊里糊塗地做起了父親的助手,開始了持家主政。幾年下來,二弟三弟先後娶了妻,神醫的膝前也有一兒一女滿地跑了。
  鄉里的日子能湊合,一把糠菜一把糧地瞎攪和,雖無新意卻也平中有趣。不過這樣的日子就怕遇風浪,一遇風浪就有翻船的危險。眼見得兒女一天天長成了大個子,神醫不得不想辦法謀生路了,一籌莫展之際,他想起了三弟,於是也隻身孤影地下了關東。
  初到關東的時候,日子還算過得去,還沒等神緩過神兒來,三年自然災害的洪流也就湮沒了關東的大片土地,等到大山深處的可食物品採集一空,神醫也就只好返鄉謀生了。
  當神醫走進隆華店那z字形街道的路口時,他真有點兒支援不住了。飢餓難耐,雙腿發軟,眼前金星亂舞,不知不覺也就癱在了村口。
  神醫醒來時,他已躺在自家的板床上。看看圍在床前的一雙兒女和鄉鄰們那熟悉的面孔,神醫充滿了愧疚,不知說什麼才好,思前想後,本欲說句笑話解解嘲,說出來一句卻特經典:“沒想到我離家才幾年,村裡的變化這麼大。”人們問他哪兒變了,他說:“怎麼村頭的一條狗變成了倆尾巴?”
  鄉鄰們誰都清楚是怎麼一回事,可當時沒有一人說出口。
  只是在以後的時光中,人們教育孩子時多了一個活教材。誰家的孩子讀書不上心或做事不下力,老人們總會發狠說:“不用你能,早晚讓你一條狗倆尾巴!”大概是告訴孩子們“少壯不努力,老大餓眼暈”吧。
  不經意的一句話成了村人教育子女的口頭禪,這是神醫所始料未及的。
  回到家鄉後,人們常常問神醫,外出幾年錢沒掙下,也沒學點吃飯的本領?生意不如手藝,手藝不如口技。一招鮮,吃遍天哪。
  開始神醫沒在意,時間一長也就頗有幾分失落感。是啊,出門在外四五年,兩手空空回了家,這對一個頂門立戶的男人來說是恥辱啊。思索了幾天之後,神醫告訴大家,其實,他在關東是學了技術的,只是不好給大家說罷了。他學的是接生,跟一個關東十分有名氣的老醫生學的,在那邊他也接過不少生呢,其中幾個難產的,經他處理,個個母子平安,皆大歡喜。
  開始人們不信,可事情越說越玄,越傳越真,大家也就只可信其有不不再信其無了。反正在觀念落後的農村,誰也不會找個大男人去接生的,水平高低也只是嘴上說說,與村人關係並不大。為此,神醫也就更加有話可說,傳來傳去,人們都說他給縣長的千金接過生,並且還是三胞胎呢。

標籤:神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