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散文集 > 優秀散文集

優美:半清半煙半秋扇,半愛半死半菩提

一、清煙

優美:半清半煙半秋扇,半愛半死半菩提

淺清的良辰浮塵飄舞,幽遠的笛賦翩躚哀婉,隨煙逐月,鉛華隱滅,韶光紛轉流曳薰染離愁別緒,寂寂沉湮,不復見。

時節輕盈,荷風吹拂疏窗暗雨,流湲繁星靜渡別戀異情,伊人獨自醉。

繁塵千丈,傷情之哀終會漸老,復戀上暗香清荷的人們在追逐另半空門,跌落千年思念。復回望,曾言終不忘卻之事僅留餘影殘痕,欲斂還亮的星冷清投下一地遙思,待人偶遇風塵,路野拾遺。

江南煙影繪雨繪月,夜夜的殘月零落碎語,湮滅執念。風轉飄渺,朧月化蝶,孤雁單影,雨巷佳人。

走在琉璃斑駁的紅燭朧焰,我總算還是明白:( 文章閱讀網: )

如花美眷,終抵不過似水流年;如情羽蝶,終化為片片雲煙。

人生一場,最後我終留下的,只有清淺和雲煙;最後我所失了的,只是千丈紅塵,千年回眸。

二、秋扇

清月垂釣凡塵眷戀,收回遙遠的最初;幽雨滴落簷前,催響舊老銅鈴。

江南深閨中,如水佳人斜臥亭臺竹椅,風花雨葉中,不見了樓臺,唯見了秋扇。微溼的油紙傘紛落紅塵愁語,墜掛滿簾丁香結。伊人悲畫秋扇,等不到離人遙相回眸,兌不回來世翩華擦肩。她是愛著秋扇,還是怨著離去之人;那離人是已亡失,還是躲隱著不讓她找到;那誓言是依伴紅顏,還是地角天涯。

容若曾言,人生若只如初見。

佛說,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換得今生一次的擦肩。

而我想問,是否世上事都是不堪說,似是而非,似怨而愛;是否世間人都是不勝等,似亡而隱,似在而離。

流年翩轉,帶走全世浮華,全城小說,全部人生。月離雨靜,風涼天遠。

月影淺畫秋殤別言,故人的背影化入殘月清雨,落單的孤雁投下隻影,零落寂寂長巷,踏碎片片灰瓦青苔,掠月驚風。依舊的小巷裡,青石板收留漂泊的月,收集凌亂的雨,收藏哀婉的故事。

時流人老,紅顏留不住經年良辰;茶涼人走,伊人等不到君之凝眸。

風月無情,無人續茶,月卻在遙天給地續以簷前清雨,續以千丈紅塵,續更多痴情的女子。

人說,天若有情天亦老,奈何人不如天,人卻有情,終便老至消釋;又奈何天本無情,月本冷情,雨亦薄情。

月以清塵之姿靜落滿地遙想,雨以淺纖之態沐於浮華萬世,恰如地給人浪漫深沉的錯覺,誘人許下有關永恆的誓言,然後靜淡地無言,困住男人在現實之外,困住女人在迷離之隙。

至於誰先了悟那關於理智,而無關風月。

但人總會了悟,因而哲人的話是對的,人與人的關係,無論起始是怎樣,最終都會變成疼痛。即使是自甘美開始,幾經輾轉,亦會抵達疼痛哪個位置,然後停在那裡。

於是佳人終是秋扇見絹,美眷終是逝水而流。

於是無論怎樣的紅玫瑰都成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於是無論怎樣的白玫瑰都成了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

而哲人話的重要依據是,女人無法做到既是紅玫瑰又是白玫瑰,無法在成了蚊子血時變為床前明月光,無法在成了飯黏子時變為男人心口上一顆硃砂痣。

三、愛與死

於是往日的欣悅都成了悽悲,女子憶著曾往男人對自己說的,疑怪是否不該貪戀某些溫暖,不該貪愛某段年華,不該耗費了青春與時間去換得最後註定的苦痛。不過這都是變了蚊子血後才恍然的,不過這都是變了飯黏子後才明瞭的,不過青春都逝了,不過時間已滅了。

這似乎和死扯得上關係,又似乎與青春有關。

愛是從青春開始,愛常以死結束。這裡的死是指愛的死。

因而曾看過的愛的搭配非恨,而是死的短句是令人心驚的。但這並不是說愛後的結局總是死,而僅僅是愛與死有關。只是有關,並非因果,亦非順承。這裡的死是指人的死。

至於有何關係,是很難把握和猜透的,但其中之絲緒似可隱約瞭然,這之間也包括了青春。

中年人的青春是死的,中年人眼中的少年人是不可理喻的,中年人認為少年人瘋狂也瘋癲,簡直沒有道理好講。但中年人忘了自己少年時也是那樣的,沒有勞斯萊斯但有“永久”,沒有香奈兒但有耐克。中年人的愛情是死的,或是瀕死。七年之癢並不無道理,甚至是一個常態的定律。當然它僅僅代表一種狀態,若以具體的數字去衡量虛體的狀態是行不通的,既不可如此,所得出的是非結論也大可不理。

少年人的青春是愛的承載。少年人沒有死,少年人離死還很遠。少年人眼中的中年人更是不可理喻的,少年人認為中年人呆板,認為中年人怎麼都那樣,怎麼能那樣呢。但少年人不知道自己到了中年也會是那樣的,也會認為少年人是不可理喻的,也會忘了自己少年時也是那樣的,也會忘了自己少年時曾不屑地想中年人怎麼都那樣的。

少年和中年執念那段成了關鍵,為什麼經過了那段什麼都變了,為什麼經過了那段什麼都忘了。

少年人的青春從愛開始,以永恆為諾言,誓言旦旦地對對方說我會永遠愛你,殊不知永遠二字是世上最不可觸的忌諱,它代表了整個宇宙最大的謊言,一旦說了永遠就是說了謊言,一旦說了永遠那麼這情誼必斷。

其實不說永遠這情也是必斷的,只是這永遠在斷時那瞬會令人更覺荒涼,只是這永遠在很久後想起是會成為永遠的傷,這時是真的永遠了。這又與生和世有關,暫且不提。

接著少年人的愛情這樣開始,以一種無法抵擋的熱烈席捲而來,席捲一切的困苦與磨難。似乎沒有什麼可以讓少年人停下,似乎沒法讓他停下,似乎永遠停不下。這震撼的熱烈帶走了所有的荒涼,只餘身上的悸動,只留暖暖的甜蜜。這悸動與甜蜜讓少年人認為我的愛情是不會滅的,我的愛情是不會有痛苦的,少年人便抱著這一認知繼續向前去。

但是所有的少年人在最開始都是那麼想的,但是所有的少年人的愛情在最後都是以痛苦收場的,不管中間包含了多長的時間,不管是否那時少年人已為中年人,或已是霜鬢白髮。

只是剛開始的少年人並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不去承認,或是倔強地認為我不會是那樣的,我怎麼可能會成那樣呢。

於是少年人帶著“我不是那樣”的信念繼續往前,什麼都不怕,什麼都不忌諱。每戰勝一個什麼都對自己說,看,我又贏了,我怎麼可能會輸呢,我怎麼可能會那樣呢。

但是人是會累的,無論多大的熱烈,最終都會慢慢消減的。一個困阻擊向那般熱烈,熱烈把它打敗,但熱烈自己也受傷了。打敗多大的困難就要消耗多大的熱烈。但是少年人不這麼認為,少年人認為打敗多大的困難就會獲得多大的熱烈,少年人認為他一路打敗困阻就一路強大,少年人認為他的熱烈只增不減。

忽得某一天,或是少年人好奇想看看自己的熱烈已壯大到怎樣了,或是有個愛管閒事的人叫了他一聲,或是別的什麼原因,少年人停下來了,停下來看看他身上的熱烈究竟已多到怎樣了。

這時就有了令人驚異的一幕:少年人不敢置信地看著自己的身體,怎麼會呢,怎麼會這樣呢,怎麼熱烈竟少到這個程度了,不會呀,不該是這樣的,是哪裡掉了嗎?對,是掉了,一定是哪裡不小心掉了。

少年人急急地回往來路尋找。仔細地、慌忙地檢視每個角落,每個轉彎,可是找不到——所有的熱烈都隨困阻而消散,自然是找不到。少年人掙扎著,少年人不相信會有這樣的事。

少年人花了很多時間去找,甚至比一路向前的時間都多。

終於,少年人找到了,可不是少年人想要的東西。少年人想要熱烈,但少年人只找到一種奇怪的叫“累”的東西。

可這是什麼呢,怎麼會累呢,怎麼會這樣呢,熱烈怎得忽然消釋了呢。

沒有答案,少年人找不到答案;也明白了,少年人忽然明白自己是累了。雖然不知道原因,但結局是明瞭的。

於是少年人相信了,那個叫做叔本華的人曾說的話。於是少年人也相信了,自己是老了。關於這一點,暫且認為這是對的。其實重點不在對錯,重要的是少年人這樣認為。

可這時青春都逝了,時間已滅了。可這時只能隨意找一個同樣的失意人構成似乎必定要有的家庭。

這似乎與柏拉圖和蘇格拉底關於愛情與婚姻的討論相似。

這些似乎就是少年和中年之間那段過程。

過程,這個詞值得商榷,過程暗示了緩慢與長久。“人是慢慢變老的”,這是多數人的認知。不錯,正確。時間是慢慢走的,所以人是慢慢老的。這關於身體。“人是一瞬間變老的”,有人這樣說。不錯,也正確。想看看自己的熱烈已壯大到怎樣了的想法是一瞬間有的,某個愛管閒事的人的聲音是一瞬間聽到的,所以人是一瞬間變老的。這有關精神。

可,為何少年人在見了自己的熱烈已所剩無幾時會忽然變老,為何一個人一旦有了家庭就算老?這兩個問題其實類似,因為當少年人察覺到熱烈已失時,他會選擇另找一人結婚。此中的“老”,是關於精神還是身體,或是兼而有之?這是在令人費解。其中的緣由,我想,與時間有關。當少年人差不多見到自己的熱烈所剩無幾時,他就站在中年人的門前;當少年人差不多有了家庭時,他就離中年不遠了。於是問題得到了解答,因為不論如何,他都步入中年了,因為不論如何,他都會有精神或身體中至少一項達到要求了。可這又有了一個問題,為何進入中年即變老?中年與老不該有些差距嗎?什麼是中年人,何為變老?幾歲算中年人,幾歲算老?這似乎沒有一個特定的標準。而其中的祕密,至少我是無法探知了。這似乎是一種約定俗成,若是細究,怕是隻會累了自己吧。

有人20歲卻內在老成,他可以說我很老了。有人70歲卻依舊童真,他也可以說我很年輕。這裡的“年輕”與“老”關於精神。但對於身體來說,20歲當然算年輕,70歲自然算老。這很好區分。

但中年老的含義比這個複雜。中年的時間與熱烈的消釋剛好重疊。而這個剛好,讓我在這個冬日的午後,不知所想,不知所云。

不過,總而言之,我想老不是一個固定的時間,一個特殊的時段,或多少歷練的積累,或還剩下多少熱烈,我想它只是一個虛體的概念或狀態,只是一種身體的程度或精神的厚度——當然,很多情況下,它們同時存在——同七年之癢一樣,不可以具體的數字和規範去定義,否則,即是對生命這一事物的不尊重。

少年人的青春於是消逝,或是死了,愛也與之同亡。

愛與死的另一相似在於,在失去愛後,舊情人的記憶會沉澱成永日的傷痛,從前的甜蜜成了苦澀的煎熬,苦到教人後悔為何當初這般甜蜜,是否若不這麼甜蜜就不會這麼苦澀,若最後一定會分開,是否當初就該平淡地對待愛情,或乾脆不愛。因而我常常想,為何戀人總愛說永遠,為何沒有戀人說我會愛你2年,或3年,為什麼不是這樣一個具體的數字呢?這個問題曾在我心中留了多年以至無法忘記。在身邊的人死後,舊時的溫暖也會沉澱成永日的傷痛,只是內容不同,時間不一而已。從前的歡笑成了以後的傷口,連輕碰都疼得撕心裂肺,疼到教人後悔為何從前這樣嬉鬧,是否若不這樣嬉鬧就不會如此苦痛,若最終註定要別離,是否開始就應冷漠地應付他人,或乾脆不見。

曾有人說,年輕人啊,你們的悲傷比起老年人的,又算得了什麼呢?我總好奇,老年人的悲傷是關於誰,是從前的戀人,從流的年華,還是從逝的親人?這不可猜,我也不便去問,我怎能因自己的好奇而觸了別人的傷心事呢?不過,我想,大約是都有吧,所有的往事凝結而來,就鑄就了懷念的名分和哀傷的理由。

老年人如何看呢?到底該不該愛,該不該親近人,以相應得到日後的傷痛或無感?

我想他們會說,這沒有選擇,選擇了也沒有用,因為人終究是會愛人的,也終究是會親近人的。沒有人能保持著單身和單獨過一生。於是這個令人費解的問題可以棄之不理了,這實在是一件好事!對於這個獎賞上帝做出的相應懲罰是給人永久的傷痛。

於是不知哪天,我突然明白為何戀人從不說具體愛的年付卻一直說著永遠,為何言情小說從不寫戀愛之後的事而光寫戀愛。前者是源於愛的陷阱,後者則是狠毒的智慧。

而愛情的魅力,情歌的動聽,言情小說中只講戀愛不講婚姻的智慧,以及親情的溫暖,友情的歡樂,惹人沉淪的同時也鑄就了世界上最美的童話和最毒的陷阱。

四、菩提

前面我曾說,傷痛會成為永遠,與生和世有關。生和世,即輪迴。

曾有人說,世間所有相遇都是久別重逢,以紅塵為道場,以世味為菩提,這言明瞭輪迴與佛海,紅塵與化外都是可以同時言說的。

這似乎有些迷信,但宇宙自無開始,到現在的世界,本身就是讓人有理由相信冥冥之意為真實的存在。

古舊的奈何橋上,伊人輪轉等待卿君前世的誓言,吃吃不肯喝下孟婆湯,不肯忘記前塵往事,看著三生石上的紋理,她相信,那人與她定有來世,那人定還愛她。於是遲遲守著他的最後一句等我。多年後,她見了他,他卻與另一女子攜手而來。他忘了她。她心死,轉而跳入忘川。

女子沒錯,三生石上確記了三世情緣;三生石沒錯,它只是記下了今世那個男子負她,來世必要還她。只是女子誤以為情緣即是完滿,於是痴等多年,奈何緣起緣滅,終要相忘於碧落黃泉,終是回不到初逢時節。

來塵未日,該還的終要還,該清的終要清。只是還了,清了,身上也還會留下痕跡,經年,終會匯成苦痛的疤痕,永世不滅。

即永遠。

既此,我所終得的,只是清淺和雲煙,我所終失的,只是千年回眸,千丈紅塵;既此,說不清世上事,世間人;既此,逃不了愛與死;既此,三生石上記了我的三生,印了我的傷痕,那何不,以紅塵為道場,以世味為菩提,以同一姿勢,端坐千年,靜看佛祖拈花一笑,靜聆桑田千年一換。

蘇曼殊本該身處空門,卻了不斷紅塵情愛,把自己分成兩半,一半菩提明鏡,一半浮塵繁世,於是半在紅塵半空門;而我亦該身處紅塵,卻豔羨化外一方,我亦願意把自己分成兩半,一半追逐世味,一半賭書潑茶,於是半如紅人半如煙。

如若輪迴真的存在,如若三生石真可記錄我的前世來生,那麼,我想請它幫我記下:

半清半煙半秋扇,半愛半死半菩提。

一、清煙

淺清的良辰浮塵飄舞,幽遠的笛賦翩躚哀婉,隨煙逐月,鉛華隱滅,韶光紛轉流曳薰染離愁別緒,寂寂沉湮,不復見。

時節輕盈,荷風吹拂疏窗暗雨,流湲繁星靜渡別戀異情,伊人獨自醉。

繁塵千丈,傷情之哀終會漸老,復戀上暗香清荷的人們在追逐另半空門,跌落千年思念。復回望,曾言終不忘卻之事僅留餘影殘痕,欲斂還亮的星冷清投下一地遙思,待人偶遇風塵,路野拾遺。

江南煙影繪雨繪月,夜夜的殘月零落碎語,湮滅執念。風轉飄渺,朧月化蝶,孤雁單影,雨巷佳人。

走在琉璃斑駁的紅燭朧焰,我總算還是明白:( 文章閱讀網: )

如花美眷,終抵不過似水流年;如情羽蝶,終化為片片雲煙。

人生一場,最後我終留下的,只有清淺和雲煙;最後我所失了的,只是千丈紅塵,千年回眸。

二、秋扇

清月垂釣凡塵眷戀,收回遙遠的最初;幽雨滴落簷前,催響舊老銅鈴。

江南深閨中,如水佳人斜臥亭臺竹椅,風花雨葉中,不見了樓臺,唯見了秋扇。微溼的油紙傘紛落紅塵愁語,墜掛滿簾丁香結。伊人悲畫秋扇,等不到離人遙相回眸,兌不回來世翩華擦肩。她是愛著秋扇,還是怨著離去之人;那離人是已亡失,還是躲隱著不讓她找到;那誓言是依伴紅顏,還是地角天涯。

容若曾言,人生若只如初見。

佛說,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換得今生一次的擦肩。

而我想問,是否世上事都是不堪說,似是而非,似怨而愛;是否世間人都是不勝等,似亡而隱,似在而離。

流年翩轉,帶走全世浮華,全城小說,全部人生。月離雨靜,風涼天遠。

月影淺畫秋殤別言,故人的背影化入殘月清雨,落單的孤雁投下隻影,零落寂寂長巷,踏碎片片灰瓦青苔,掠月驚風。依舊的小巷裡,青石板收留漂泊的月,收集凌亂的雨,收藏哀婉的故事。

時流人老,紅顏留不住經年良辰;茶涼人走,伊人等不到君之凝眸。

風月無情,無人續茶,月卻在遙天給地續以簷前清雨,續以千丈紅塵,續更多痴情的女子。

人說,天若有情天亦老,奈何人不如天,人卻有情,終便老至消釋;又奈何天本無情,月本冷情,雨亦薄情。

月以清塵之姿靜落滿地遙想,雨以淺纖之態沐於浮華萬世,恰如地給人浪漫深沉的錯覺,誘人許下有關永恆的誓言,然後靜淡地無言,困住男人在現實之外,困住女人在迷離之隙。

至於誰先了悟那關於理智,而無關風月。

但人總會了悟,因而哲人的話是對的,人與人的關係,無論起始是怎樣,最終都會變成疼痛。即使是自甘美開始,幾經輾轉,亦會抵達疼痛哪個位置,然後停在那裡。

於是佳人終是秋扇見絹,美眷終是逝水而流。

於是無論怎樣的紅玫瑰都成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於是無論怎樣的白玫瑰都成了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

而哲人話的重要依據是,女人無法做到既是紅玫瑰又是白玫瑰,無法在成了蚊子血時變為床前明月光,無法在成了飯黏子時變為男人心口上一顆硃砂痣。

三、愛與死

於是往日的欣悅都成了悽悲,女子憶著曾往男人對自己說的,疑怪是否不該貪戀某些溫暖,不該貪愛某段年華,不該耗費了青春與時間去換得最後註定的苦痛。不過這都是變了蚊子血後才恍然的,不過這都是變了飯黏子後才明瞭的,不過青春都逝了,不過時間已滅了。

這似乎和死扯得上關係,又似乎與青春有關。

愛是從青春開始,愛常以死結束。這裡的死是指愛的死。

因而曾看過的愛的搭配非恨,而是死的短句是令人心驚的。但這並不是說愛後的結局總是死,而僅僅是愛與死有關。只是有關,並非因果,亦非順承。這裡的死是指人的死。

至於有何關係,是很難把握和猜透的,但其中之絲緒似可隱約瞭然,這之間也包括了青春。

中年人的青春是死的,中年人眼中的少年人是不可理喻的,中年人認為少年人瘋狂也瘋癲,簡直沒有道理好講。但中年人忘了自己少年時也是那樣的,沒有勞斯萊斯但有“永久”,沒有香奈兒但有耐克。中年人的愛情是死的,或是瀕死。七年之癢並不無道理,甚至是一個常態的定律。當然它僅僅代表一種狀態,若以具體的數字去衡量虛體的狀態是行不通的,既不可如此,所得出的是非結論也大可不理。

少年人的青春是愛的承載。少年人沒有死,少年人離死還很遠。少年人眼中的中年人更是不可理喻的,少年人認為中年人呆板,認為中年人怎麼都那樣,怎麼能那樣呢。但少年人不知道自己到了中年也會是那樣的,也會認為少年人是不可理喻的,也會忘了自己少年時也是那樣的,也會忘了自己少年時曾不屑地想中年人怎麼都那樣的。

少年和中年執念那段成了關鍵,為什麼經過了那段什麼都變了,為什麼經過了那段什麼都忘了。

少年人的青春從愛開始,以永恆為諾言,誓言旦旦地對對方說我會永遠愛你,殊不知永遠二字是世上最不可觸的忌諱,它代表了整個宇宙最大的謊言,一旦說了永遠就是說了謊言,一旦說了永遠那麼這情誼必斷。

其實不說永遠這情也是必斷的,只是這永遠在斷時那瞬會令人更覺荒涼,只是這永遠在很久後想起是會成為永遠的傷,這時是真的永遠了。這又與生和世有關,暫且不提。

接著少年人的愛情這樣開始,以一種無法抵擋的熱烈席捲而來,席捲一切的困苦與磨難。似乎沒有什麼可以讓少年人停下,似乎沒法讓他停下,似乎永遠停不下。這震撼的熱烈帶走了所有的荒涼,只餘身上的悸動,只留暖暖的甜蜜。這悸動與甜蜜讓少年人認為我的愛情是不會滅的,我的愛情是不會有痛苦的,少年人便抱著這一認知繼續向前去。

但是所有的少年人在最開始都是那麼想的,但是所有的少年人的愛情在最後都是以痛苦收場的,不管中間包含了多長的時間,不管是否那時少年人已為中年人,或已是霜鬢白髮。

只是剛開始的少年人並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不去承認,或是倔強地認為我不會是那樣的,我怎麼可能會成那樣呢。

於是少年人帶著“我不是那樣”的信念繼續往前,什麼都不怕,什麼都不忌諱。每戰勝一個什麼都對自己說,看,我又贏了,我怎麼可能會輸呢,我怎麼可能會那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