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散文集 > 哲理散文集

關於智慧人生散文

低調做人是一種姿態,也是一種風度,一種修養,一種等待智慧的人生。下面是有智慧人生散文,歡迎參閱。

關於智慧人生散文

智慧人生散文:智慧的人生需要低頭

人生之路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我們會遇上順境,也會遇上逆境。精彩的人生總是在挫折中造就的,挫折是一個人的鍊金石,許多挫折其實往往是好的開始,就看我們如何調整好心態去爭取把握。如果說高調是一種氣魄,那麼低調就是一種風範,低頭則是一種智慧。太陽懂得低頭,方成就了夕陽的絢麗;海鷗懂得低頭,才能在狂風暴雨中自由搏擊;越王勾踐懂得低頭,終成就興邦復國之偉業。

其實,懂得低頭是一種豁達的胸懷。我們的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自認懷才不遇的人,往往看不到別人的優秀;憤世嫉俗的人,往往也看不到世界的美好;只有敢於低頭並不斷否定自己的人,才能夠不斷吸取教訓,才會為別人的成功而欣喜,為自己的善解人意而欣慰,才會在挫折面前心安理得。生命之中沒有不能承受的重量,隱忍會讓你蘊蓄無限的力量。柔韌的荷葉承受住了雨水的重量,於是有了“接天蓮葉無窮碧”的無限美景;柔韌的雪松承受住了大雪的重量,才有了“無限風骨在雪峰”的奇觀。在現實生活中學會低頭,懂得屈伸,燈火闌珊處終會燈火通明。

“人”字好寫,但做起來卻很難。因為在人生中既要有昂頭的拼搏精神,又要有低頭的智慧。低頭,是一種品格,一種姿態,一種修養,一種胸襟,一種謀略,一種智慧,也是我們做人的最佳姿態。欲成事者必須要寬容於人,進而為別人所悅納,所欣賞,所欽佩,這正是人能立世的根基。根基堅固,才有繁枝茂葉,碩果累累;倘若根基淺薄,便難免枝衰葉弱,但是難經風雨。生活可以是甜的,也可以是苦的,但不能沒有味道。你可以勝利,也可以經歷失敗,但你不能屈服。苦味人生,需要品味;人情冷暖,需要善待;面對困境,需要低頭。學會低頭,可以獲得縷縷哲思;學會低頭,可以增添點點睿智;學會低頭,可以讓人生更加清醒,讓自我更加亮麗。

常言道:“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低頭是智慧的心曲,是思想的燈盞,是靈魂的美韻。學會低頭,會使我們的信心更加堅定深厚;學會低頭,就會有登臨彼岸時的放鬆與釋然;學會低頭,也會使我們心靈更臻充盈完美。當你面對人生變故中的各種打擊和煎熬時,不妨低頭,讓你的心靈擁有一處蔥蘢的綠州。低頭不是萎縮不前,不是自暴自棄,不是膽小懦弱。適時的低頭就是一種智慧,它不是自卑,也不是怯弱,它是清醒中的嬗變。有時,稍微低一下頭,或許,我們人生的道路會更精彩!

智慧人生散文:大智慧,大人生

若你能明白佛經中的"五蘊皆空",可算是有智慧的人了。佛教中的智慧與我們一般意義上的智慧差別很大。佛教中的智慧一般指能反觀內照,知道五蘊皆空,達到無憂無苦既而成佛的法門,而我們一般所說的智慧是指能說話做事的方法與技巧。你最好能看一下《心經》,自能知道般諾智慧。

佛門之智慧稱為“般若”,因漢語裡沒有對應的詞,勉強翻譯為“智慧”。

最簡單的解釋是:斷除一切執著、妄想,徹底了悟心性的智慧。

智慧應該是一種明斷世間一個的判斷力。

不會因為人自身的主觀想法影響影響自己決定的能力。

佛教之大智慧,是出世間的智慧,指對第一義的了徹通達,即大般若(為了區別於世間智慧,而用“般若”;為了區別於小乘的只證得“五蘊皆空”,而特別用“大”強調)。也就是說,是證得真心本性。

所以說,佛法智慧,不是世間的所謂遠見、領悟……等等世間智,也區別於只證“空”未證“有”的小乘佛法。

再補充一點:

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指的大乘境界和路線,即“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然後“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而小乘“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但不能“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大乘包容小乘,小乘不能包容大乘。也就是說,小乘只入涅磐,不證“真心”,沒有大智慧(般若智),因此,和凡夫相比,乃為聖,但和大乘菩薩相比,乃為愚。

這是佛教大小乘的根本區別。

智慧人生散文:智慧人生

人生很簡單,智慧也並不複雜。在我們的人生中,會遇到的也就是兩種人:自己和別人。而如何才能變成一個自己快樂,同時也能夠給別人帶來快樂的人呢?我認為四句話足矣,那就是:把自己當別人,把別人當自己,把別人當別人,把自己當自己。在這看似矛盾的四句話中,如果能夠深入的體會,挖掘其中之內涵,便能從中獲得智慧。

要把自己當別人。在情緒低落、精神沮喪之時,如果能夠把自己當成是別人,這樣痛苦自然就減輕了;在欣喜若狂、忘乎所以之時,把自己當成別人,那些狂喜也會中和得淡定一些。所以把自己當別人,我體會到的是人生之中,處事的平淡與鎮定。

要把別人當自己。在一個人遇到困難的時候,如果能夠設身處地的為他著想,急他之所急,需他之所需,就可以培養一顆愛心。面對別人出現的錯誤,如果能夠站在他的角度,考慮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問題,我們就能夠真正做到寬容和體諒。所以把別人當自己,我體會到的是人生之中,為人的愛心和寬容。

要把別人當別人。整個社會都是由每個個體組成的,而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立性與自我的核心領地。我們不僅要充分地尊重每個人的獨立性,同時還要保證他人的核心領地不受侵犯。因此,把別人當別人,我體會到的是人生之中,對人的獨立和尊重。

要把自己當自己。生命只有一次,人生要活得有意義。不要去羨慕別人,活出自己的人生,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站起來,相信自己永遠是最棒的。因此,把自己當自己,我體會到的是人生之中,自我價值的昇華和自強。

這四句話看起來似乎很簡單,卻是我們用一生的時間都理解不完的,其實智慧就是這樣的矛盾體:它像火,能灼傷我們的皮肉,也能點亮我們的生活;它也像水,能吞噬世間的萬物,也能孕育世間的生命;它像風,它就在我們的身邊,卻又瞬息萬變、難以捕捉;它也像土,是最腳下最狹小的一片農田,也是世上最廣闊的大地。人生中經歷的、感悟的每點平凡,才是真正的偉大智慧。

能夠認識別人是一種聰明;能夠被別人認識是一種幸福;能夠自己認識自己是一種智慧。人最難的是正確認識自己,能夠清醒地做到這一點,也就近乎於一個真正成功的人。

智慧人生散文:人生中的智慧

對於生命的來源,我們應當要有一個正確的概念,有情的生命並不是父母生育那一天才開始存在,因為生命是無始無終的,它是久遠劫以來就存在著。可是,普通人只能感受到今生的存在,卻不明白有前生、也有後世。我們能得人身,說明在過去世中積累了做人的善業。身為人類中的一員,每個人又各各不同,有男女、貧富、聰明與愚痴等等方面的差別,這些都與我們前生所造的善惡業有關係。所以,雖然同樣都是人,因為過去造業不同,致使今生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不同,人生的追求也有所不同。比如生活在偏遠地區的農夫,經濟落後,缺乏文化,在這種環境中,大多數的人都是在極其簡陋的生活環境中度過一生。而生活在大都市裡的人們,各種資生條件相對比較優越,他們的生活方式更呈多樣化,對人生的看法及人生的價值觀念各各不同。 在人生的追求中,怎樣生活才是最真實、最有價值呢?以佛法的觀點來看,只有按照佛法的道理去生活,才是最有價值的。因為,比較世間的各種道理,佛法的道理是最究竟的;我們只有按照最究竟的道理去生活,生活才會最真實、最有意義。如果我們不明白生活的道理,只是盲目地生活,那同禽獸又有什麼區別呢?

現在社會上,有種說法,即做好人吃虧,易受人欺負。原因就是人的貪、嗔、痴心日益加劇。比如在家庭裡,兄弟姐妹長大了都鬧著要分家,做父母的雖然一心想使大家和睦相處,卻無能為力。因為每個人考慮的都是自己的小圈子利益,而不願多為別人著想。

我們因為有同樣的業力,以致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但每個人又有不同的業障和煩惱障。我們每天為什麼會煩惱呢?是因為我們沒有解脫。沒有解脫的原因,是由於煩惱障、所知障時刻地在產生障礙作用,使得我們不能自在。學佛的目的是為了獲得生死的解脫。要想解脫,就要學會放下。放下心裡的煩惱,放下身體的困擾,以及放下世間的一切名聞利養。學佛的目的是為了放下,而不是為了得到。現在,許多學佛的人死死抱著想得到什麼的念頭。比如想升官發財,想長生不老,那就完全錯了。人的身體總有一死,如果想得到什麼,終究也是一無所得。想得到什麼,就障礙,有牽掛,也就不能獲得真正的解脫。所以要想解脫,首先需要學會放下,怎樣放下呢?必須依靠智慧。如果沒有智慧,怎麼會有力量去放下那麼多、那麼重的煩惱障礙呢?

有個故事,說有位老孃她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是賣雨傘的,二兒子是賣鞋的。這位老孃整天的愁眉苦臉。後來有位法師問她:“老媽媽,什麼事使你整天這麼愁眉苦臉?”老孃說:“我的問題很嚴重,根本沒有辦法解決,跟你說了也白搭。”這位法師就勸慰她,讓她說說看。老孃在法師的再三耐心地勸說下,她才訴出苦衷:“我的大兒子是賣雨傘的,如果總晴天,傘就賣不出去;我的二兒子是賣鞋的,如果總下雨,就沒有人出來買鞋子。為了這個,我既怕下雨,又怕晴天,你說我苦惱不苦惱?”法師就告訴她:“你應該這樣想:下雨的時候,你要為大兒子高興,因為有很多人來買他的雨傘。晴天的時候,你要為二兒子高興,因為大家可以出來買他的鞋子。”聽法師這樣一講,老孃一下子豁然開悟。從此,無論是晴天還是下雨,老孃總是樂滋滋的。

這個故事,雖然是一種比喻。其實,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類似這樣的現象常常出現,只是我們身在其中又往往沒有覺察。比如說,桌子上放著一個茶杯,小孩子來拿,一不小心掉在了地上,杯子打碎了。這時大人來了,看見杯子被打碎了,不由分說,就把小孩子痛斥一頓。由此,這個小孩子就可能得出一種錯誤的觀念:不能把杯子打碎了,打碎了杯子是會捱罵的。這不但給小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傷害,而且還可能引起家裡大人的意見不一致,繼而招惹出更大的麻煩。如果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他就不會這樣處理問題,他會告訴小孩子:你應該學會小心做事。如果不小心,杯子裡要是有開水,掉下來就會燙傷你。杯子打碎了,弄不好還會被玻璃碎片扎傷。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如果能夠把握住一種正確的心態,就是在培養定力。比如說,你今天心情很好,高高興興來到單位上班。這時,有位同事或許會因為一件小事向你大發脾氣。此時此刻你將會如何反應呢?如果你由此心生煩惱,與他大吵大鬧,有可能鬧得不可開交。如果你能夠冷靜地想想:對方今天遇到什麼不如意的事,心裡這麼煩惱,發這麼大的脾氣?這樣一想,你就不會煩惱,反而心生憐憫,對他進行勸慰。這樣,不但化解了對方的煩惱,而且令他心懷慚愧,對你充滿感激。

面對生活,面對種種不如意的事情,如果我們總能保持這樣一種關懷別人、照顧別人的心態,就不會產生煩惱,也不會為煩惱所束縛了。人與人之間所有的是非爭執都是雙方的。如果只是一堆乾柴,遇不到火,也就不會燃燒起來。所以,與人發生任何矛盾糾紛時,最應該反省的還是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清醒明白,是否有不盡人意的地方?這才是智慧,也是禪定的一種表現。所謂禪定,並不是整天坐在那裡一動不動。若說坐著不動,烏龜的坐功比我們人要強得多,但它就是坐上幾百年、幾千年也不會開悟,因為它沒有智慧。打坐只是修禪定的一種方式,真正的禪定是在現實生活中時時刻刻都能以智慧的覺照輕鬆自如地把握住心行。一個真正有禪定功夫的人,他無認走到哪裡,無論在做什麼事,都不會為那些五光十色紛至踏來的境界所動心。他的心始終是清淨的、清涼的,沒有迷惑,不起煩惱。這是生活禪,真正地在享受著人生的生活。

低調做人是一種姿態,也是一種風度,一種修養,一種等待智慧的人生。下面是有智慧人生散文,歡迎參閱。

智慧人生散文:智慧的人生需要低頭

人生之路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我們會遇上順境,也會遇上逆境。精彩的人生總是在挫折中造就的,挫折是一個人的鍊金石,許多挫折其實往往是好的開始,就看我們如何調整好心態去爭取把握。如果說高調是一種氣魄,那麼低調就是一種風範,低頭則是一種智慧。太陽懂得低頭,方成就了夕陽的絢麗;海鷗懂得低頭,才能在狂風暴雨中自由搏擊;越王勾踐懂得低頭,終成就興邦復國之偉業。

其實,懂得低頭是一種豁達的胸懷。我們的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自認懷才不遇的人,往往看不到別人的優秀;憤世嫉俗的人,往往也看不到世界的美好;只有敢於低頭並不斷否定自己的人,才能夠不斷吸取教訓,才會為別人的成功而欣喜,為自己的善解人意而欣慰,才會在挫折面前心安理得。生命之中沒有不能承受的重量,隱忍會讓你蘊蓄無限的力量。柔韌的荷葉承受住了雨水的重量,於是有了“接天蓮葉無窮碧”的無限美景;柔韌的雪松承受住了大雪的重量,才有了“無限風骨在雪峰”的奇觀。在現實生活中學會低頭,懂得屈伸,燈火闌珊處終會燈火通明。

“人”字好寫,但做起來卻很難。因為在人生中既要有昂頭的拼搏精神,又要有低頭的智慧。低頭,是一種品格,一種姿態,一種修養,一種胸襟,一種謀略,一種智慧,也是我們做人的最佳姿態。欲成事者必須要寬容於人,進而為別人所悅納,所欣賞,所欽佩,這正是人能立世的根基。根基堅固,才有繁枝茂葉,碩果累累;倘若根基淺薄,便難免枝衰葉弱,但是難經風雨。生活可以是甜的,也可以是苦的,但不能沒有味道。你可以勝利,也可以經歷失敗,但你不能屈服。苦味人生,需要品味;人情冷暖,需要善待;面對困境,需要低頭。學會低頭,可以獲得縷縷哲思;學會低頭,可以增添點點睿智;學會低頭,可以讓人生更加清醒,讓自我更加亮麗。

常言道:“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低頭是智慧的心曲,是思想的燈盞,是靈魂的美韻。學會低頭,會使我們的信心更加堅定深厚;學會低頭,就會有登臨彼岸時的放鬆與釋然;學會低頭,也會使我們心靈更臻充盈完美。當你面對人生變故中的各種打擊和煎熬時,不妨低頭,讓你的心靈擁有一處蔥蘢的綠州。低頭不是萎縮不前,不是自暴自棄,不是膽小懦弱。適時的低頭就是一種智慧,它不是自卑,也不是怯弱,它是清醒中的嬗變。有時,稍微低一下頭,或許,我們人生的道路會更精彩!

智慧人生散文:大智慧,大人生

若你能明白佛經中的"五蘊皆空",可算是有智慧的人了。佛教中的智慧與我們一般意義上的智慧差別很大。佛教中的智慧一般指能反觀內照,知道五蘊皆空,達到無憂無苦既而成佛的法門,而我們一般所說的智慧是指能說話做事的方法與技巧。你最好能看一下《心經》,自能知道般諾智慧。

佛門之智慧稱為“般若”,因漢語裡沒有對應的詞,勉強翻譯為“智慧”。

最簡單的解釋是:斷除一切執著、妄想,徹底了悟心性的智慧。

智慧應該是一種明斷世間一個的判斷力。

不會因為人自身的主觀想法影響影響自己決定的能力。

佛教之大智慧,是出世間的智慧,指對第一義的了徹通達,即大般若(為了區別於世間智慧,而用“般若”;為了區別於小乘的只證得“五蘊皆空”,而特別用“大”強調)。也就是說,是證得真心本性。

所以說,佛法智慧,不是世間的所謂遠見、領悟……等等世間智,也區別於只證“空”未證“有”的小乘佛法。

再補充一點:

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指的大乘境界和路線,即“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然後“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而小乘“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但不能“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大乘包容小乘,小乘不能包容大乘。也就是說,小乘只入涅磐,不證“真心”,沒有大智慧(般若智),因此,和凡夫相比,乃為聖,但和大乘菩薩相比,乃為愚。

這是佛教大小乘的根本區別。

標籤:散文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