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史部 > 三國志

關於三國志讀書心得

三國志1.25W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三國志讀書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三國志讀書心得

關於三國志讀書心得1

《三國志》是一部記載蜀、魏、吳三國的歷史著作,是我們研究三國時期歷史的重要歷史文獻資料。《三國志》是陳壽窮盡半生的心血結晶,客觀的還原了歷史的本來面貌,是我們學習歷史的不可多得好材料。

說到《三國志》,我們不得不說一下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三國演義》與《三國志》兩者的區別就在於,前者是根據後者的歷史原型,藝術性的改編而成的。《三國演義》中的很多歷史事件存在著虛構成分,李代桃僵的事情常有發現。如“溫酒斬華雄”的精彩篇章的歷史故事原型其實是孫堅,而不是關羽。咋們再回到《三國志》。陳壽根據史實著書,認真考量,對歷史的點評也做到客觀公允。我認為這才是他能夠完成這樣歷史鉅著的最大原因。對三國的興衰都進行了系統而獨到的分析,蜀國的滅亡跟諸葛亮之死有最大的關係,是最顯著的標誌;吳國的衰敗跟吳國的內耗有著很大的關係,責任最大的人就是孫權,因他晚年的殘暴才致使吳國的.衰敗;魏國雖然統一了三國,但也難逃滅亡,走向轉折點就是曹爽的伐蜀失敗和幼主的繼位。陳壽的這些分析非常到位,完全符合歷史事實,做到了客觀。

三國人物中,陳壽認為曹操是“超世之英傑”,諸葛亮是“臥龍”,孫權有“勾踐之英才”,劉備是英雄,虎臣中有張飛、關羽、程普、黃蓋……良臣中有董允、陳震、薛綜……良將有張遼、樂進等,《三國志》中對每個人的特點都做了介紹,也為後世提供了相當有內涵的歷史創作文獻資料。

同樣,《三國志》的不足之處也相當明顯,對有些歷史事件的描寫相當簡略,內容不夠豐滿,顯得不是那麼充實。我想,這可能是作者在瞭解歷史事件有限的情況,尊重事實,不新增任何主觀描述的結果吧。但這完全不妨礙這是一部偉大的經典著作。

關於三國志讀書心得2

縱觀古今,聽聞亂世之使命便是出英雄。群雄起,討董卓,梟雄生,挾天子以令諸侯。青梅煮酒論英雄。縱使時至今日,觀之,也倍感熱血沸騰。

時常夢縈三國時分,難忘夏侯敦拔矢啖睛的豪氣,難忘張飛一夫當關長阪坡,更莫說溫侯騎赤兔之颯爽英姿。讀之盡興處,更恨不得手扛武器,親上戰場。可我,有的是什麼?我有子龍的忠肝義膽,亦或是典韋寧死不動搖的忠心,還是公瑾運籌帷幄的瀟灑才智?

我一無所有,僅憑一腔熱血,有如清末的康有為變法,最終只會落個滿盤皆輸的下場。可我不願做浩瀚歷史的一隅,不,或許連一隅我都稱不上,碌碌無為的我終有一天會被世人所遺忘不是麼?如同這些英雄一般,為國出力,名垂千古我不敢妄想,至少,我該實現自身的價值。直至今刻,我才終於理解了,李白的'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我雖不敢妄稱才。然而上天將我置於世,必有其理由。我定有我存在的價值,只是我明白,如果不努力,一切都是空想。

三國浩瀚歷史,寥寥數語又怎能概括。卷帙浩繁的戰役,陳壽也只能幾筆帶過,我們永遠無法深刻體會其中的艱辛,其中的殘忍,更何況那些足智多謀的文官,奮勇殺敵的武將?破五關斬六將,七進七出如入無人之境,子建七步成詩等等,這些,是天生變具備的才能嗎?不錯,他們定是在此方面有過人之處,然而,沒有人能否定他們為實現自身理想價值所付出的努力。

或許,我們並不具備他們這樣傲人的才能,但我們並不能忘記去努力。因為一切結論,皆建立在假設之上,唯有至我們奮鬥到死的那天,才能分辨,上述的才能我們到底是否具有。

正所謂讀史可以明志,昔唐太宗李世民,曾道:“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

以三國之史為鏡,可以成大業。

關於三國志讀書心得3

《三國演義》,四大名著之一,文學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在中國,無論是乳臭未乾的孩童還是風燭殘年的老者,只要你提及《三國演義》,他們都能與你樂道幾句。相比《三國演義》,它的“老祖宗”——前四史之一的《三國志》也是毫不遜色。這個國慶假,《三國演義》讀過不談,惡補了一下《三國志》,那麼,就分享一下我對兩部巨集偉鉅著的小看法和小感觸吧。

兩者,一為正史,一為野史,或者是小說更加恰當。這很大程度決定了兩者的不同,小說是寫給讀者看的,所以它需要很多精彩的故事情節,和成功的人物形象支撐。正史寫給當朝統治者看的,所以它需要的是在政治方向正確的情況下,儘量還原歷史原貌。

既然這樣,那陳壽和羅貫中筆下的'同一段歷史,肯定會碰撞出不少火花。舉幾個讓我印象最深的例子吧。在眾所周知的《溫酒斬華雄》中,關羽第一次展現了自己的高超武藝,在群雄中脫穎而出。正史卻記載,華雄是死於孫堅的古錠刀下。當身邊有些人還以為阿斗是孫尚香所生的時候,《三國志》卻只是“權稍畏之,進妹固好”一筆帶過。黃巾軍起義首領張角,演義中說他乃是個“不第秀才”,然而當時還未有科舉制,漢朝還是用“舉孝廉”選拔官員,科舉是隋文帝之後的事,三國時,哪來秀才之說?要說演義中劉關張一同作戰,最經典的橋段非《三英戰呂布》莫屬了吧,結果《三國志》一翻,媽耶,虎牢關一戰,呂布也是敗給了孫堅!可憐了我的江東之主呀,功勞全算在了劉關張頭上去了。這也讓我發現了一個問題,羅貫中神話了劉關張一波人,醜化了我們的“奸雄”曹丞相,於是小說善惡兩派全了,“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我們同樣人才濟濟的江東,就只能淪落到打醬油的尷尬境地了。

劉關張趙馬黃諸葛的神化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即使他們可能不那麼真實,但他們已經不僅僅是歷史上的人物了,而更是偉大的藝術形象,當然,這都沒什麼。但是,在這裡我得為被醜化的曹丞相“美言幾句”。這位世人皆知的大奸雄,在演義中是名奸詐多疑的角色。讓他成為奸雄的,有這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大“功勞”。演義中記載,曹操欲刺董卓未遂,於是四下逃命,逃命過程中,借宿在父親結義兄弟呂伯奢家,夜裡聽到磨刀聲,疑心人要殺他,便屠了別人一家。“卻見縛一豬欲殺”,原來是要款待他,便繼續奔逃。路上偶遇“手攜果菜而來”的伯奢,曹操雖然知道他是好意,但怕伯奢知道後帶人追殺,“知而顧殺”。陳宮問其何故,曹操便留下了這麼一句豪言壯語。這句話《三國志》中不曾記載,它的出處是在《三國志》裴松之注引,具體有三個版本,《魏書》說,伯奢兒子要打劫曹操,曹操被迫殺人。還有一種說法是,曹操懷疑人家要他命,便殺了他們。《孫盛雜記》中說是曹操聽到人家“食器”聲,以為人家要殺他,殺了人全家,“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顯然羅貫中選擇了《孫盛雜記》的說法,但他改編的有些不那麼真實,說磨刀就算了,還說是殺豬,難道,曹操能聽到微小的磨刀聲,卻聽不到撕心裂肺的豬叫麼?就算曹操真的說了這麼一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我依然要說,首先曹操是悽愴地說的,只代表當時就事論事,而不是他的人生觀,更沒有說是“天下人”。其次,這句話,我覺得有兩種意思,寧可以譯為“寧可”,但也不是不能翻譯成“難道”,類似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同時“毋”也有“不能”和“沒有”兩種意思,那麼就是說這句話,也可以翻譯成“難道只要我負了他人,就沒有別人負我的地方嗎?”裴松之是公元372年出生的,是南朝人,當時沒有標點,我這麼翻譯也不能算錯。

如果說曹操還有什麼黑歷史的話,那就是大軍屠城徐州了。演義中說陶謙手下投降的黃巾軍又惹事,殺了曹操父親奪了其家產,落草為寇,然後曹操蠻不講理屠了徐州。而《三國志》中則是直截了當的說殺他父親的人正是陶謙,雖然手法還是很極端,但是,殺父之仇,不共戴天,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

毛主席,也非常欣賞、推崇曹操,主張堅決為曹操翻案。 9 8他還曾特地前去許昌瞻仰魏都遺蹟,並與羅章龍合作一首《過魏都》。在他的《沁園春雪》中也可以看出,他認為,無論是秦王漢武,唐高宋祖或是成吉思汗都缺乏文采,然而曹操不僅是頗有軍事才能,還能稱得上一位偉大的詩人。歷代皇帝能說在文學上有造詣的,能和曹操相提並論的只有李煜了,但高曉鬆卻說:“光從統治者的層面來看的話,李煜都不配給他提鞋,兩隻手都提不起一隻。”

其實,對於三國,還有很多可說的,但由於篇幅原因,我選擇了這個性格複雜,後人頗多爭議的,也是我很喜歡的人物——曹操。一孔之見,翹盼高論!

關於三國志讀書心得4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三國這個亂世,群雄逐鹿,人才輩出。其中,它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我並不喜歡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他把曹操寫的那麼陰險狡詐,和《三國志》中的曹操截然不同。《三國志》裡的`曹操是一名亂世之中的英雄,足智多謀,我覺得他並沒有像《三國演義》中的“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反而,他是一個很講情義的人。關羽上次戰敗,不僅與劉備走散,還落到了曹操手中。曹操擺出大量的好處請求關於能歸降於他,但關羽沒有答應,堅持要去找劉備。過了幾天關羽走了,只留下了一封信。曹操看見後,非但沒有派兵去將關羽追回來,發呢讓他去找劉備,可見他是一個惜才且講情義的人。

一個國家的興亡,除了要有一個賢明的君王,其次,一個足智多謀,忠心耿耿的謀士對一個國家來說也是很重要的。就像諸葛亮,他一心為劉備出謀,使得蜀國的實力日益壯大起來。火燒赤壁、七擒孟獲,他不驕不傲。街亭失守,他卻自降三級。劉備死,後主劉禪繼位。可諸葛亮非但沒有篡位。反而更加忠心地輔佐劉禪,才總算穩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這種為國家,為社會做出貢獻的精神值得我們宣揚和學習。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每當聽到這首詞,我的腦子裡就會浮現出三國時將士廝殺的情景——那是一個真正的三國!

關於三國志讀書心得5

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將醉;吾將醉兮發狂吟。——周瑜

炎熱的午後,心情有些煩躁,坐在書桌前胡亂翻騰著,隨手抓了一本書,翻開,映入眼簾的一行字,深深吸引了我“當先一人,資質風流,儀容秀麗。”我知曉,這便是你——公瑾。

論起三國,無人不知那“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持羽扇”般瀟灑的諸葛亮;無人不曉那“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般威武的關羽:無人不怨那“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般疑心的曹操,卻認你是嫉妒小人,我不以為然,而今,在《三國志》中便看到了真正的你。

謝承《後漢書》中曾曰道;景字仲向,少以廉能見稱,以明學察孝廉,闢公府。試問這般孝順廉潔的你怎麼會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嫉妒他人之事?

孫策死後,東吳風雨飄搖之際,你第一個站出來,尊孫權為主上,幫其穩定人心,鞏固江山。如若你有私心,大可以自己登上那個寶座,攜兵符以令諸侯,但是你沒有。因為你心中有那凜然的朋友義氣,即使一方已亡。

在曹操大勝之時,你大可以庇廕於曹家這棵大樹,但是你卻沒有,你深知,你與小喬之間的情誼遠遠超過了自身的生命價值。你寧可在沙場上死得重於泰山,轟轟烈烈,也不願靠賣妻子活的`輕於鴻毛,更何況你心愛的人呢?

曹操滅袁紹後,責令孫權送子為質稱臣。孫權眾臣猶豫不決,唯有你為主抗曹,並建議孫權佔據江南,傭兵觀變。你志向高遠,一席於情於理的話。雖然不長,卻將敵我雙方形式及後果精簡而又全面的分析了出來,如此見地,也惟有出於你口中。

你是一罈自釀出來就散發著濃郁芳香的美酒,愈飲愈美,愈放愈烈!《三國演義》中將你述為一個不折不扣的小人,只有在《三國志》中為你澄明,當年程普認為自己資格老,不服你管轄。事後驚訝於你的才華而去謝罪,程普曾言:跟周瑜相同,如飲美酒,不知不覺就醉了。這句話不正是讚揚了你的人格魅力嗎?先不滿於你後懂你的人,都不禁上門謝罪?何況那些原先便仰慕與你的人呢?你有一顆開懷的心,面對一切的不滿與質疑。我敬佩,仰慕你的一切一切。可惜,英年早逝的悲劇卻發生在了你的身上,也許,是你太過於完美了。

談笑間破曹軍八十萬的你,揮灑自如;閒暇之餘放彈一曲的你,儒雅瀟灑;重傷巡視擊敗曹仁的你,令人駭然。

這才是真正的你啊,公瑾!合上書,閉著眼,腦海中依然浮現你那瀟灑威武的身影。

關於三國志讀書心得6

《三國志》中,我最欣賞的則是曹操。曹操在那個諸侯稱雄的年代,可謂是天下罕見的全才。

他文武雙全,官拜驍騎校尉(僅次於將軍),足見其勇略。董卓進京,不少滿口仁義的漢室棟樑對董卓的惡行是敢怒而不敢言。唯有曹孟德,不惜背上諂媚小人的罵名,懷揣兵刃,棲近董卓身旁,意欲為國除賊。須知,若刺董成功,自己也將身首異處。曹孟德此舉,足見其大智大勇。

刺董失敗後,曹操輾轉奔波,經過數年的苦心經營,他已有十萬兵甲。而後,瞅準時機,親率勁旅迎獻帝回朝,定都許昌。有人認為曹操乃大漢國賊,以挾天子之便,掌控天下。可是當年十八鎮諸侯討伐董卓時,除了曹操與孫堅力戰西涼軍外,其他諸侯哪一個不是坐觀成敗,以圖漁利?獻帝出逃,袁紹、公孫瓚,甚至是漢室宗親的劉表,都未營救聖駕。只有曹操急行軍數百里前去護駕。

縱觀曹孟德的功績,滅二袁,亡呂布,平西涼,收漢中。所行無一不是完成漢廷的一統大業。雖然曹孟德的文治武功,冠絕天下。但當他掃平北方時,已是烈士暮年。他急於在死前完成統一大業,怎奈心有餘而力不足,故有赤壁之敗。然而兵敗赤壁,卻決定了曹操此生是無法完成平定天下的巨集願的.。於是他精心治理轄內的軍政,為繼任者平定四海奠定基礎。

儘管對於曹操的忠奸,世人褒貶不一。但我始終認為,曹操乃國之大賢,掃平四海,使得萬民安居樂業。這便是我看《三國志》時的一些讀書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