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史部 > 史記

史記讀後感(13篇)

史記5.1K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史記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史記讀後感(13篇)

史記讀後感 篇1

我的書櫃裡有許多書,有一本書,我從未讀過,不過現在一讀就迷上了,那就是《史記》。

《史記》是司馬遷寫的,裡面記載了從上古黃帝至西漢武帝期間,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是“韓信胯下之辱”讀了後感覺這個事情太不可思議。

韓信出生在淮陽城,家裡窮得叮噹響。鄉鄰認為他沒出息。韓信每天走街串巷,很少回家吃飯。又因為他對農事一竅不通,怎麼辦呢?韓信有自己的辦法:去別人家做客。不管人家願不願意,就進屋吃飯,晚飯吃完還要借宿一夜,久了就乾脆不回家了。後來只要一到吃飯時間,家家戶戶都會把大門閂上。一個亭長收留了他,結果韓信被亭長的妻子氣走了。冬天一到,之前幫助韓信的洗衣大娘也走了,他在淮陽城的集市裡逛,想討點肉吃,結果次次都是什麼都沒討到,沒幾天屠夫們都知道了為什麼韓信每天都來這轉悠,一個屠夫攔在他面前,讓他要麼從胯下鑽過去,要麼拔劍打一架,韓信最終還從胯下鑽了過去,滿街人都譏笑他膽小怕事,是扶不起阿斗……恰恰相反,韓信成名後,賜給分他食物吃的漂母黃金千斤,這亭長几百錢,還讓那屠夫做中尉,見眾人都不理解,韓信說殺了他只是徒逞一時快,而且正是受了那一時侮辱才激發他更加刻苦地學習和做事,發誓要出人頭地,所以才會成為今天他。眾人聽了心裡紛紛佩服韓信堅忍的性格。

他是個熟讀兵法,血氣方剛滿懷興國安邦之抱負的.堂堂七尺男兒,居然能夠忍受惡霸的欺負和胯下之辱,看了以後太讓人吃驚了,如果沒有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這種事情怎麼可能辦得到?也正因為具備這些優秀的品質,韓信為自己的國家立下了豐功偉績,最終被封為“王”更讓我感到震撼這樣一位功臣名就大將,並沒有居功,反而不計前嫌,還有他心胸豁達樂觀態度,太值得我學習了!在我周邊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可能被羞辱的時候,也因為因不下這口氣,起了以牙還牙之計,結果是兩敗俱傷,家庭破碎或者是牢獄之災,這樣就成了生活中犧牲品。

我真佩服韓信,懂得忍辱負重,積聚力量,而且是三思而後行,可我呢?忍耐度為“0”做事魯莽,那怕是受了一點侮辱,我都會大發雷霆,與對方吵架,有時還會大打出手。

俗話說得好“宰相肚是能撐船”我對“忍“字有了新的概念,雖然現在已經可以承受一點了,但還遠遠不夠。我要做到和俗話一樣肚量大的能撐船,對我來說是很誇張,我拿這個故事激勵自己在困難面前要學會堅持和忍耐、遇事沉著、冷靜,對待任何事情要心胸像天空一樣寬廣,這樣將來才會闖出一番大事業,才能夠成功。

史記讀後感 篇2

司馬遷著作的《史記》是最早的紀傳體史書,精彩的敘述了從三皇五帝到漢武帝的數千年曆史,堪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中不少故事都能啟迪人們的心智,如:秦穆公稱霸西戎,楚莊王一鳴驚人,等等。下面我為大家介紹的故事,有關晉文公重耳的流浪生涯。

糊塗的晉獻公是重複耳的父親,他因為讒言,計劃冊立寵妃的兒子奚齊為繼承人,誅殺其他子孫,公子們紛紛外逃。

只有重耳,夷吾,太子申生還在國內。

在晉獻公的追殺下,太子申生自殺,夷吾逃往樑國,重耳逃往狄國。

後來晉國發生內亂,夷吾登上了晉國的寶座,他沒有放過兄弟重耳,仍然派兵追殺。重耳只能奔向齊國。中途,重耳飢餓難耐,向衛國的鄉下人乞食,但是器皿裡卻被塞滿了泥土,重耳非常憤怒,面露殺機。隨行人趙衰連忙不以為然的打趣說:“土代表土地,您應該拜謝才對呀!”重耳只能強忍心中的怒火,繼續趕路。

到了齊國,重耳受到齊桓公的熱情接待。齊桓公還將宗氏之女嫁給了重耳。這樣過了5年,重耳十分享受這樣的生活,他不想回國成為國君了。趙衰等人商議,將重耳灌醉後,強行載離齊國。

重耳方才醒來,一看四周,頓時明白,自己已經遠離齊國,他心頭火起,舉起戈來,要殺叔叔狐偃。但是過了一段,,時間重耳氣頭消了,只能硬著頭皮上路。

經過曹國,宋國,鄭國,到達楚國。儘管飽經磨難,但是這時的重耳已經擁有了稱霸天下的雄心。

一次重耳和楚王對話。楚王問:“公子若有一天能回到自己的國家,要怎麼報答我呀?”重耳一時不知如何回答,道:“財寶,國君公殿裡數不勝數,我很難想出拿什麼來報答您的恩情。”楚王又說:“雖然這樣,但是總得拿什麼作為報答。”重耳只好說:“如果以後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和您兵戎相見,我會退避三舍。”

其實,重耳以後正是以退為進,擊敗楚國的。

最終,重耳在秦國的護送下抵達晉國,併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晉文公雖然62歲才能成為晉國的國君,但是他仍然沒有放棄稱霸天下的雄心,因此成為了一代偉人。我們平時,學習,應該有像晉文公一樣的韌勁,才能取得成就。

晉文公的故事,出自《史記晉世家》。類似這樣的故事,《史記》中還有很多,都能讓我們收穫許多人生哲理。《史記》不失為一本優秀的歷史書。

史記讀後感 篇3

歷史是活的現實。一部《史記》,有人看到權謀,有人看到智略,也有人看到人性,看到現實,看到生活。真實的歷史每一天都在我們眼前鮮活地上演。有人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是的,從歷史中,我們會看到自己的過去,也能預知某種未來,而更重要的或許是面對人生無常,世事輪迴,我們更多了些達觀與釋然,這是歷史教給我們的眼光。

兩千年來,對於《史記》從來就不缺溢美之詞,當然它也完全擔得起這種溢美。一部《史記》,創造了歷史學與文學的兩座高峰,後世兩千餘年,學界內外無不受其灌溉,以至於今日我們一家族論壇,仍以此為主題欲討論之,其影響深遠足可見一斑。而作者司馬遷以殘破之軀,忍精神巨創,仍創作出如此驚世力作,其毅力之驚人,決心之深絕,實在令人歎服不已。

司馬遷絕算不上世俗意思上的生活寵兒,然而就像其文中所述,那些成就非凡功業之人,又有誰是易享俗人之福呢?他或許從未主動追求過富貴,心心念唸的就是繼承父親治史的遺願。倘若沒有那一場變故,司馬遷或許也能完成《史記》的創作,然而生活從來不是人們想象得那麼簡單。突遭橫禍,身心巨創,巨大的屈辱足以讓司馬遷有理由自殺一千回,消沉一萬回。然而,強者就是強者,或者說完成《史記》的理想給了他面對屈辱活下去的勇氣和力量。

《治史》給了司馬遷非同尋常的深隧眼光。他明白,人固有一死,有的輕如鴻毛,有的重於泰山,倘當時慷慨赴死,顏面似暫得儲存,卻並不能真正地洗刷屈辱。相反,只是留給俗世之人一個輕薄可悲的.談資,並終將化作歷史的塵埃,再難尋覓,這樣的人生是可悲的。

從歷史中,他更看到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司馬遷終於意識到屈辱並不為自己獨有,不幸也並不單單隻降落於自己。相反,不幸有時恰恰是激發人生另一種輝煌燦爛的誘因和轉機。面對屈辱,面對苦難,司馬遷在此時終於站在了命運之上,他參透了俗世的累紲,領悟到了人生的真諦!

於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著作終於由他創作完成了!而當初的那份屈辱呢?可能被人們消費的那份談資呢?都早已被人們的頂禮膜拜所取代!司馬遷以當時最被人輕賤的屈辱之身,終於站在了這個社會的最頂端!

史記讀後感 篇4

《史記》是西漢偉大的歷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創造的中國古代第一部通史。它不僅是一部歷史作品,也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史記故事》裡選的故事都是《史記》的精華。從傳說中的皇帝到西漢的武帝,按時間順序寫的。這些故事不僅精彩有趣,也為我們瞭解歷史打開了一扇門。

通過這本書,我認識了很多歷史人物,比如聰明的晏子,文武雙全的伍子胥,善於用兵的孫武,統一中國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重耳流亡生活了19年,但最終登上王位並載入史冊。勾踐終於報了滅國之仇;孫臏滿腳寫《孫臏兵法》;流放蜀國,留下《呂氏春秋》.

這本書裡有很多值得我敬佩的人,比如大禹治水,表現了一個利民的大英雄。他三次走出家門,但都沒有進去。可見他內心很善良,願意為別人付出。他治理了九條河流,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也體現了勞動人民改變自然的雄心壯志。《趙氏孤兒》描寫忠臣程英和公孫杵與奸臣屠岸賈鬥勇的故事。讓我們被忠誠、善良和正義所感動;鄙視邪惡,痛恨不忠不義。《飛將軍李廣》寫道,李廣這位飛天將軍,像孩子一樣熱愛軍人抵抗匈奴的侵略,保衛國家,做出了偉大的成就,深受人民愛戴……而我最敬佩的人,就是記憶驚人的愛國詩人屈原。他是一個知識淵博的人。為了表達自己的不開心和抑鬱,他寫了《離騷》,千古流傳。據說他是因為國家無能而死的,人們很難過,就放了些粽子,防止魚蝦吃掉他的屍體。後來,為了紀念屈原,人們在端午節吃粽子。

在這些故事中,我最喜歡的是“服務”。這個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之間發生了一場戰爭。嶽敗於吳,勾踐為伏差所擒。後來,府差放了勾踐,讓他回嶽。勾踐在他坐臥的地方掛了一個苦膽,晚上躺在柴火上,面對著苦膽。每天吃飯的時候都要試試膽量。總是感到內疚:‘你忘了你會遭受一次巨大的失敗嗎?’就這樣,勾踐共命運,共患難。經過十幾年的生產發展,力量的積累,十幾年的訓練,終於打敗了伏差,消滅了吳。由此可知,越王做了吳王三年的奴隸,受盡屈辱。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他從未放棄信仰,復興了國家,找回了失去的尊嚴。麻痺王子,被送回越南後,安撫民眾,練兵,吃前嘗苦果,晚上睡在柴火上,提醒自己不要忘記自己的屈辱和復興越南的野心。作為一個高階國王,他能做到這一點,真的是難能可貴。勾踐經過頑強的毅力,終於戰勝了吳。勾踐堅強的意志,堅韌不拔的毅力,刻苦耐勞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告訴我們:失敗並不可怕,重要的是面對它,重新開始。

《史記故事》確實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生動有趣,可以增長見識。它弘揚了中華民族的愛國精神,使我們從小就瞭解了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這本書還告訴我們,遇到困難不要退縮,要堅持不懈,以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

史記讀後感 篇5

讀《史記》之韻,是上古文化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讀《史記》之韻,是人格與靈魂的震動!

讀《史記》之韻,是美麗與感動的撞擊。

品讀史記,其韻無窮。輕輕的翻開,被喻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典籍,讓我們的思想隨著歷史的齒輪一起轉動、成長……

疫情期間閒暇時光便閱讀些書籍,為自己充電、提升內涵!翻開《史記》細細地品讀才發現,它遠不是各朝各代帝王將相枯燥的羅列,司馬遷筆下的每個人物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他們都是豐滿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歷史大戲的人偶。每次靜下心來閱讀時,我都會忍不住為義士的大義激然而激動不已,為勇者的視死如歸而熱血沸騰,為將者的身先士卒而蕩氣迴腸;通過這次閱讀,我開始理解什麼是真正的歷史,開始真正地去了解我們中國的歷史,就如同在瞭解我們的過去。中國人何以有今天?中華民族的祖先們到底經歷了什麼?中華民族的民族個性到底是什麼?我們真如某些外國人說的那樣沒有信仰沒有民族個性嗎?我們最原始最本真的模樣又如何?所有的這些問題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答案。

先賢為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文典籍,作為後世子孫的我在茫茫書海中尋覓古賢人的蹤跡,感慨曾經的驚心動魄,思量曾經的紛紛擾擾,真切地感受著3500多年曆史中的壯志豪情、悲壯與辛酸!對《史記》的感動,不僅僅在於它靈動的文字與豐富的故事情節,更重要的是他所蘊含的人格魅力與精神的昇華。正是因為這種力量,使我對《史記》的認識,也進入了一個更高的精神境界。在司馬遷筆下,有多少英雄以他們的汗與血,情與志來盡忠書寫“精忠報國”這四個熠熠生輝的大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一幕幕波瀾壯闊的史劇,雖已褪色成書頁發黃的史書,卻仍不忘向後人傳遞著那古者們“精忠報國”的壯志豪情。而今天,這精神依然在弘揚。

今年,我們面臨了一場非常嚴重的`冠狀病毒疫情,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有多少國人為了戰勝疫情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地奉獻著,甚至是用犧牲生命來詮釋他們對國家、對國人的那份大愛。正是全國上下萬眾一心才讓我們戰勝這一關。古往今來,在困難面前,尤其是在事關民族利益的緊要關頭,眾志成城一定就會成為我們每個國人心中的一盞燈,指引我們繞過道道彎,邁過道道坎,直至勝利的前方。

讀著《史記》,品味其中的興亡成敗,悲歡離合,讓我不由得會引發對現在社會的思考,並汲取古人的人生經驗和教訓,這使我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文化。

讀書真好,願讀書能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

史記讀後感 篇6

翻看《項羽本紀》,不知怎麼,心中有一種感動。仿若穿越時空界限,將項羽的影投在了心中。依稀看見那個時代的殘血夕陽……

項羽有太多的遺憾,或者說本該成為英雄的人卻無法成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亂世中綻放了未有的光華,他的傳奇讓人覺得劉邦、韓信只能做亂世的配角。

在鉅鹿,面對秦軍,是他率領江東的子弟以少勝多,震懾諸侯,我彷彿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項羽揮戈於千軍萬馬,楚軍的吶喊響徹雲霄,看書從未有過這樣真實的感覺,不知是司馬遷傳神的筆抑或是那喊聲本存在於虛空之中。鉅鹿是他的一個起點,那時起,他註定是楚人的驕傲,“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誓言在項羽的振臂間得到應驗。

面對危難,置之死地而後生,不退縮終將成功,是項羽為人們所立的榜樣。

四年的楚漢相爭在垓下之圍時本預言著傳奇的隕滅,但項羽卻在這終點又舞出了眩目的光華,只是這個終點註定成為楚人的遺憾。霸王別姬不免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四面楚歌,重重之圍,項羽在諸侯的眼皮下率眾突圍,也只有項羽才有這份膽氣。二十八騎的東城決戰,盡顯英雄霸氣,這是隻有他才有的自負,只是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卻沒有了“力拔山兮氣蓋世”所有的霸氣,若非如此,那一天的夕陽也必將是血染的。

烏江自刎,項羽拋開屬於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駿馬。戰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烏江岸邊,他的血流進烏江,讓這江水有了靈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濤,衝去了夕陽下的最後的殘戈……

捨生取義是項羽離開亂世的方式,自負毀了一切是項羽留下的警示。

烏江流水,歷史在那裡留下最耀目的一筆,也留下項羽的.遺憾,項羽讓我有了許多的感受,不知是感動多於惋惜亦或是惋惜多於感動,總認為他不該如此消亡,他不該龍袍加身,九州方圓自在民心。他的身旁有熱血的江東子弟,有虞姬,有烏騅,他本可騎馬追風。他的自負讓人羨慕,但風中的低語卻訴說著自負所帶來的危難,項羽的死是歷史的遺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結局,畢竟這不是故事,無法有善變的結局。項羽的血流入家鄉的水,這水的一旁是他曾經守護的地方,而他也將在這縈繞千年,不禁為他嘆息,不禁責問歷史為何選擇了劉邦,但我只是站在歷史長河的邊緣,無論這裡多麼洶湧,多麼絢爛,我都是一個過客,無法涉足去改變命運的輪跡,亂世的光華似乎就在瞬間,烏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驚醒了沉睡的霸王。

安息至永生,是經歷了時間所遺留的,項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靈魂在時間中得到永恆,他化為江東子弟心中亙古的傳說。

一切已過,英雄也有江水這歸處,也許這是一種榮耀。長江邊李清照是否為項羽嘆息,“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亂世不滅的光華。

史記讀後感 篇7

記得很小的時候,家裡有一套這樣的書《史記》,在父母的指導下,走馬觀花的看了一些,在我的印象裡,那是多麼枯燥而晦澀難懂的書啊。後來很長時間,我的目光都不敢碰觸它。直到有一天,我重新從書架上取下它。因為要查一個資料,我不得不又一次翻開,我的眼睛只在書上掃視了幾分鐘,就忽的發現,我已經被吸引住了。

首先它的真實性,客觀性。原來我所瞭解的大多都是通過看影視,小說等,在腦海裡形成一個或好或壞的`歷史人物,他們經過編者的再創造,加工,已經變得面目全非。比如秦始皇,之前他在影視裡的一直是個暴君的形象,僅統治數年就滅亡。但是史記裡,卻記敘了他的歷史功過,政治上有作為,有創新,同時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又採用了極端暴虐的刑法,這正是一個血肉豐滿的真實的人物。還有項羽,原以為,他就是一個魯莽,無智慧,有勇無謀的壯漢,但是,看了史記,才知道他也有善的一面,也有才華,所以才能聚人氣,成就霸業。雖然他最終失敗了,可是他的不屈不撓的氣節廣為後人傳頌。難怪後來的大詞人李清照說: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其次,史記的語言很有特色,線索條理。雖然記敘的是史事,人物繁雜,事件頻繁,但是脈絡清楚,關係分析得很清晰,緊湊。所以我看的時候,經常會急於知道後文而迫不及待的讀下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鴻門宴,它描寫的氣氛相當濃烈,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刻畫得栩栩如生。

史記的另一特色是歷史人物之全面,不僅有帝王將相,還有政治家,軍事家,文人,學者,遊俠,醫者等各類人物,他們各具特色,形象生動,性格鮮明突出,卻又不虛構虛誇,正因為如此,就更加吸引人去看。

但是,從文中也不難看出,作者是有情感傾向的,比如,他對帝王將相,基本是客觀敘事,而對下層勞動人民卻又透露出一種情感,有同情有讚揚,有肯定有表彰。如《陳涉世家》,陳涉本不是帝王將相,卻把他編入本記,為他立傳,這充分說明了作者的情感立場。而這種情感也會影響讀者,使讀者與人物命運相呼吸,產生共鳴。

《史記》的特色很多,讀的越多,越能發現它的價值。有人總結:以史為鑑,知千秋盛衰興替;前事不忘,明萬代是非得失。而魯迅先生評價它: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實在叫絕。

史記讀後感 篇8

在暑假,我讀了許多書,但是,印象最深的還是《史記故事》。

《史記故事》的作者是漢朝漢武帝的史官司馬遷。這本書記載了中華民族從炎黃時期到漢武帝時期共約三千年間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實,共一百二十六卷,裡面記載了大量的歷史故事,有《大禹治水》、《嬴政統天下》,還有《論得天下》、《荊軻刺秦王》……篇篇都讓我回味無窮,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數《大禹治水》了。《大禹治水》講的是大禹接受了舜帝交給他的重任之後,決心徹底消除水患,發誓不戰勝洪水決不回家。他認真勘察,反覆思考,改變原先硬堵的方法,採用開挖渠道、疏通河流的方法,依勢利導,把洪水排入大海。他還親自戴上斗笠,和老百姓們一起拿著鍬,開山挖山,修渠疏河。在開鑿的過程中,他們遇到了龍門山,發現龍門山把奔流而下的黃河水牢牢地擋在後面。由於龍門山的阻擋,黃河流域年年鬧水災,給四周的老百姓造成了很大損失。大禹幾次去那兒察看地形,發現只有把這山給鑿開了,才能使洪水流向大海。於是,他便帶領老百姓全力開鑿起龍門山來,經過好幾年的奮戰,終於把龍門山攔腰劈開,使黃河之水乖乖往前暢流,一直流向大海。在開鑿隨後幾條大河的時候,他們也遇到了不少困難,但都克服了各種困難,開鑿通了剩下的幾條大河。在治水的過程中,大禹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很想進去看一看,但每當想起有許多遭受水災之苦的老百姓正等著自己去救呢,便毅然決然離開了。經過幾年的努力,大禹終於制服了洪水,使老百姓過上了安定富裕的日子。而當舜帝對大禹治水的功績大加讚賞的時候,大禹卻謙虛地說:“我靠得是勤勉不息的工作。”這個故事,讓我深深懂得了“堅持就是勝利”的道理,也讓我深刻體會到大禹踏實謙遜、舍小家為大家的`高尚品德。

《史記故事》中像《大禹治水》這樣的故事還有好多好多,讓我深深沉醉其中。在近一個月的時間裡,我反反覆覆地翻閱著這本書,跟隨著故事中的人物或悲或喜,或怒或憂。在一個個歷史人物身上,我吸取力量,獲得啟迪。從他們的身上,我懂得了做事只要有決心,就一定能成功的道理,學到了勇敢無畏、堅韌不拔、公而忘私的精神,感悟到了做人要謙虛、寬容、與人為善的人生哲理……我想,在我的人生旅途中,《史記》將深深影響著我,使我正確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困難和挫折,認真地走好每一步。

史記讀後感 篇9

正如唐太宗說的“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從《史記》中,我們可以看到歷代王朝的興衰,認識歷代偉人,並得以體會世事發展的道理。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共3000多年的歷史,還曾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分為三大類,本紀、世家、列傳,作者司馬遷以卓越的手法,獨具匠心的技巧,鍛造出了這本文學史上的名著。

《史記》中我最尊敬孔子,他知識淵博,一生都在學習,他提出了以人為核心的人格修養學,有著謙虛不恥下問的高尚品德,孔子的思想是永恆的指路牌,引導後人走向正確的道路。

《史記》所呈現的是先秦至漢代的中華民族精神,隨著歷史的改變,時間的消逝,這精神凝結為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這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值得我們用心學習的。如孔子那樣,我們要熱愛學習,熱愛讀書,正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作為新世紀的中國小生,更要有學習意識,保持進步。

讀《史記》我看到那一代代的王朝更迭,為何有的國富兵強,有的卻土崩瓦解呢?那是因為國富兵強的國君,有著更好的治國方法與目標。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有自己的目標,一個好的目標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當然有了目標,就要有去實現目標的方法,一個合理的方案是實現目標的關鍵,而實現目標還要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點點滴滴做起,你不要以為這些小事對你沒有任何幫助,你把這些小事的經驗積攢起來,不知不覺中你再回頭看看,就會發現這些經驗,已積攢成你強大的後盾,它可以幫你攻破人生的重重難關。

讀《史記》我認識了臨危不懼的項羽,他很自信,還有遠大的志向,但是過度的自信就是自負啊,有鋒利的矛卻沒有抵禦的盾,這無疑是致命的傷害,而現如今不就有很多人帶著這樣的`自滿嗎?最後一事無成,碌碌無為的度過了自己的一生,他還很有主見,這才使得他可以抵萬人,回首現在卻有很多人只知盲目跟風,這會使自己逐漸的迷失自我,對未來一片迷茫。

《史記》是多麼好的一本書啊!作者司馬遷,卻是在忍辱負重的情況下完成的這本著作,他從不向惡勢力低頭,遭受宮刑的他,看似被人踩在腳下,實則他是高人一等的巨人,因為他一生都在為社會做出貢獻,正如我們現在的白衣天使,他們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為人民服務之中去,不怕困難與痛苦,與病毒鬥爭著,與死神抗爭著。

讀《史記》讓我深受啟發,更能以史為鏡,古為今用,我們要弘揚《史記》中的傳統精神,更要指向未來,為民族的復興和中華文化的傳承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史記讀後感 篇10

歷史是活的現實。一部《史記》,有人看到權謀,有人看到智略,也有人看到人性,看到現實,看到生活。真實的歷史每一天都在我們眼前鮮活地上演。有人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是的,從歷史中,我們會看到自己的過去,也能預知某種未來,而更重要的,或許是面對人生無常,世事輪迴,我們更多了些達觀與釋然,這是歷史教給我們的眼光。

兩千年來,對於《史記》從來就不缺溢美之詞,當然它也完全擔得起這種溢美。一部《史記》,創造了歷史學與文學的兩座高峰,後世兩千餘年,學界內外,無不受其沾溉,以至於今日我們一家族論壇,仍以此為主題欲討論之,其影響深遠足可見一斑。而作者司馬遷以殘破之軀,忍精神巨創,仍創作出如此驚世力作,其毅力之驚人,決心之深絕,實在令人歎服不已。

司馬遷絕算不得世俗意思上的生活寵兒,然而就像其文中所述,那些成就非凡功業之人,又有誰是易享俗人之福呢?他或許從未主動追求過富貴,心心念唸的就是繼承父親治史的遺願。倘若沒有那一場變故,司馬遷或許也能完成《史記》的創作,然而生活從來不是人們想象得那麼簡單。突遭橫禍,身心巨創,巨大的屈辱足以讓司馬遷有理由自殺一千回,消沉一萬回。然而,強者就是強者,或者說,完成《史記》的理想給了他面對屈辱活下去的勇氣和力量。

治史,給了司馬遷非同尋常的深隧眼光,他明白,人固有一死,有的輕如鴻毛,有的重於泰山,倘當時慷慨赴死,顏面似暫得儲存,卻並不能真正地洗刷屈辱。相反,只是留給俗世之人一個輕薄可悲的談資,並終將化作歷史的塵埃,再難尋覓,這樣的人生是可悲的.。

從歷史中,他更看到,“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終於意識到屈辱並不為自己獨有,不幸也並不單單隻降落於自己。相反,不幸有時恰恰是激發人生另一種輝煌燦爛的誘因和轉機。面對屈辱,面對苦難,司馬遷在此時終於站在了命運之上,他參透了俗世的累紲,領悟到了人生的真諦!

於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著作終於由他創作完成了!而當初的那份屈辱呢,可能被人們消費的那份談資呢,都早已被人們的頂禮膜拜所取代!司馬遷以當時最被人輕賤的屈辱之身,終於站在了這個社會的最頂端!儘管,他或許並不在意這些……

史記讀後感 篇11

這個暑假我讀了《史記》,史記讀後感————金。 這是一本能豐富頭腦,補充知識的神奇的書。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著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為之而改變。喜著主人公的喜,憂著主人公的憂,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輕鬆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看《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

《史記》既是一部史學著作,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史記》中對古代優秀任務的頌揚,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對醜惡現象的揭露,顯示了中華民族嫉惡如仇的精神品質,如其中的大禹治水,表現了一個為民造福的大英雄,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非常善良,肯為別人付出。他治理了九條河流,為人民立下了豐功偉績,也體現了勞動人民改變大自然的雄心壯志。我還從趙氏孤兒,塑造了忠臣程嬰和公孫杵同奸臣屠岸賈鬥志鬥勇的故事。讓我們感動於忠誠、善良、正義;鄙視邪惡,痛恨不忠不義。其中的《武王滅紂》通過文王和武王用他們的仁義、善良為民造福,讓百姓安居樂業,和紂王的殘暴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讓子孫後代永遠記住他們。《陳勝吳廣》的故事謳歌了我國古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帶領奴隸推翻秦朝的暴政。陳勝從起義到犧牲只有6個月,然而他點燃的反秦之火越燒越旺。《飛將軍李廣》寫的是飛將軍李廣愛兵如子抵抗匈奴進犯,保衛國土,立下了赫赫戰功,受到人民的愛戴……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忍受了別人無法忍受的奇恥大辱,受到了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但他還是完成了《史記》,實現了自我生命的最高價值,啟發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學大師,被魯迅評價是“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

史記讀後感 篇12

《田單復國》的故事你聽說了嗎?說的是田單在燕軍的重重包圍之下,不僅沒有驚慌失措,而且僅憑一城之力使用讓人拍案叫絕的火牛陣,打敗了燕軍,收復了被奪的七十幾座城池。是啊,人不是在沉默中爆發,就是在沉默中消亡!只要像田單一樣不僅擁有勇氣,而且擁有智慧,才能出奇制勝。

《田單復國》,這是我暑假裡讀過一本叫《少年讀史記》裡的`一篇故事。《少年讀史記》這本書精選了一些經典的歷史事件,讓我們更加詳細地瞭解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並深有感觸!

書中記載了《史記》中的一段:李牧是趙國北部邊防的良將,長期駐守在代縣與雁門一帶,防備匈奴入侵。他對士兵們非常好,每天都X牛羊慰勞士兵,他規定:匈奴來犯時不許出戰。幾年下來,趙軍沒有任何損失。可是趙王忍不下去了,派別人替代李牧。每次匈奴來犯時必定迎戰,但是失敗次數居多。無奈之下只好再召回李牧。李牧依舊故我。將士們都閒得發慌,紛紛表示願意一戰。李牧知道軍心可用,便精選十五萬大軍大敗匈奴。此後十多年,匈奴再也不敢接近趙國邊境。這說明打仗就好比拉門閘。方法對了,一根手指就可以輕易地拉開,方法錯了,兩隻手都拉不開。生活中,有許多事情也是有技巧的。有時候講究技巧,才能事半功倍,再難的問題也能迎刃而解。

著名的《完璧歸趙》這個故事也出現在這本書中:秦昭王聽說趙惠文王獲得一件至寶——和氏璧,於是騙趙王以十五座城池交換。趙王明知有詐,但礙於秦國強大,不得不答應。正當國君束手無策之時,藺相如挺身而出,自願擔任護璧使者,前去秦國。藺相如不畏強權,寧可璧玉破碎,也要維護國家尊嚴,在關鍵時刻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最後保住了和氏璧,並全身而退。藺相如是整個歷史長河有勇有謀的英雄人物的代表。歷史上還有無數像藺相如一樣英雄人物,像項羽、岳飛、諸葛亮、周瑜……之所以有他們精彩的故事,才有了我們現在津津樂道的中國歷史!

讀了《少年讀史記》,我體會到了中華歷史的博大精深,它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瑰寶。精選的歷史故事生動地講述了我國五千年文明歷史的演變,全面客觀地反映歷史面貌,生動形象地再現一系列歷史人物,使我懂得了一些歷史事件發生背景和過程以及對當時社會帶來的影響。這真是:讀史記,成大器!

史記讀後感 篇13

《史記》是一部優秀的文秀作品,它“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在中國的文學史上佔有著重要的地位,有著很高的文學價值。這部作品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語言簡練樸素,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這部書中的內容貫穿古今,使中華文化歷經千年風霜,百川匯海,生生不息。它讓一個個時代的英雄和他們所創造的輝煌,在歷史的長河中得以永存。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三千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記載了歷代帝王諸侯和人臣的言行事蹟與時代興亡禮法制度。

《史記》中有很多的故事表達了對古代優秀任務的頌揚,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還有對醜惡現象的揭露,顯示了中華民族嫉惡如仇的精神品質。如其中的大禹治水這篇故事,表現了一個為民造福的無私的大英雄,從他三過家門而不入,日夜為治理水患而奔波,可以看出他心地善良,捨己為人,肯為別人付出而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利益。

他帶領著人們共同治理了九條河流,從而為人民立下了豐功偉績,也體現了大禹的無私奉獻和兢兢業業。我還從趙氏孤兒的故事中,看到裡面塑造了忠臣程嬰和公孫杵同奸臣屠岸賈鬥志鬥勇的故事。讓我們感動於忠臣的忠誠、善良、正義,痛恨佞臣的不忠不義,陰險狡詐。還有其中的《武王滅紂》通過文王和武王用他們的仁義、善良為民造福,讓百姓安居樂業,和紂王的殘暴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讓子孫後代永遠記住文王和武王。《陳勝吳廣》的故事則是謳歌了我國古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帶領著奴隸軍推翻了秦朝的暴政。陳勝從起義到犧牲雖然只有劉個月,然而他點燃的反秦之火越燒越旺……閱讀這些故事不僅可以豐富自己的史學知識,還能讓以後歷代人民以史為鑑,汲取先賢的智慧,從中感受古人的經驗和智慧。

《史記》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秀作品,在中國的文學史上佔有者重要的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著很高的文學價值。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這部書中的內容貫穿古今,使中華文化歷經千年風霜,百川匯海,生生不息。它讓一個個時代的英雄和他們所創造的輝煌,在歷史的長河中得以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