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清朝歷史簡介

清朝(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是由女真族(滿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國歷史上繼元朝之後的第二個由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時期,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國家。自此之後,中國脫離了帝制而轉入了民主革命時期。

清朝歷史簡介

女真族是滿族的前身,長期居住在今黑龍江一帶,以畜牧漁獵為生。明朝後期,在女真族出現了一位出色的領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他的統治下,女真族迅速崛起。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脫離了明朝的統治;雖然明朝多次派兵攻打女真族,但都被擊敗。公元1636年,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在瀋陽改國號為清,正式開始了滅明的戰爭。明崇禎帝十七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後,遠在山海關的總兵吳三桂以為明帝報仇為名引清兵入關。此時皇太極已死,其子世祖福臨在攝政王多爾袞的輔佐下,於同年五月攻佔北京,四個月後清朝將都城遷至北京,開始了它在關內的統治。

世祖順治皇帝在位的十幾年裡,清朝的統治者一直忙於消滅李自成的部隊及一些明朝的殘餘力量。到順治十八年,吳三桂率軍入緬,消滅了明朝最後一支力量,清朝才徹底征服了中國。明朝降將吳三桂、耿仲明、尚可喜三人因滅明有功,分別被封為雲南、福建、廣東的藩王。公元1662年,順治帝薨,其子玄曄在輔政大臣敖拜、索尼、蘇克薩哈等人的輔佐下登基即位,年號康熙,是為清聖祖。康熙皇帝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的六十一年是清朝發展最快的一段時期。康熙即位之初,朝政一直由輔政大臣主持,致使敖拜結黨營私,嚴重危害了皇帝的統治。康熙八年,年僅十六歲的康熙成功的翦除敖拜及其黨羽,開始親政,先後平定了"三藩"叛亂、準葛爾部叛亂、西藏叛亂;招撫臺灣鄭氏家族;擊潰進入東北的沙俄軍,與之簽定《尼布楚條約》,使得清朝的統治得以加強。在經濟方面,康熙帝廢除原先滿人執行的圈地制度,並且鼓勵開荒,興修水利,減少農民的賦稅,使耕者有其田,大大加速了農業的發展。

康熙之後,繼雍正帝即位的乾隆帝也是清朝歷史上的一位明主。他在位的六十年是清朝的又一快速發展時期。乾隆皇帝在其父雍正的統治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經濟,國力更加昌盛;又以承德避暑山莊為行宮,加強了同蒙、回等少數民族的聯絡,穩定了清朝對外族的統治。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統治的時期,社會穩定,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大清帝國達到了有史以來的鼎盛階段,史稱"康乾盛世"。

公元1796年,八十八歲的乾隆皇帝將帝位讓於其子仁宗顒琰,年號嘉慶,自己為太上皇。嘉慶皇帝不如康熙帝與乾隆帝一樣有作為;他在位二十五年,在統治上一直延續其父的政治方針,清朝進入了緩慢發展的階段。

公元1821年,嘉慶帝卒,由道光皇帝即位,是為清宣宗。道光帝在位期間,西方各國已經開始進入中國的經濟市場,他們以鴉片來敲開中國的大門,使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人們深受鴉片毒害。1838年,道光帝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去廣東主持禁菸。林則徐到廣東後,打擊煙販,沒收鴉片達兩百多萬斤,又在虎門當眾將其銷燬,即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

虎門銷煙之後,英國於1840年以保護僑民為名對中國宣戰,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公元1840年,林則徐在虎門銷煙以後,英政府以保護僑民為名,出動軍艦企圖進攻廣州,史家一般以這一事件為中國近代史的起點。

此時清王朝正值道光帝(1821~1851年)在位。戰爭伊始,道光帝認為英軍不堪一擊,但隨著戰事的發展,英軍圍困珠江口、攻佔浙江定海、直逼天津大沽,使得道光帝大為震驚,忙派琦善等人與英軍談判,同時又將林則徐治罪,重新開放廣州。然而,英軍並不滿足於此,他們繼續對虎門、寧波、廈門等地進行攻擊,並於1842年攻佔吳淞。至此,清政府不得不向與英國簽定《南京條約》。此後,法國和美國也效仿英國,與中國簽定了中法《黃埔條約》和中美《望夏條約》,中國的門戶從此被打開了。

公元1851年,清咸豐帝即位,在同年一月發生了震驚朝野的“太平天國”。 洪秀全以"拜上帝會"為名,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發動起事。在兩年的時間裡,太平軍先後攻取了漢陽、嶽州、漢口、南京等南方重鎮,於1853年定都南京,頒佈《天朝田畝制度》,制訂官制,建立了太平天國。此後,太平天國又進行了數次北伐與西征,但由於1856年“天京事變”使太平軍的石達開部主力出走,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國的實力。此後,太平天國後期雖然有李秀成、陳玉成等將領的極力支撐,但清政府經過幾年的剿亂戰爭,天國都城天京於1846年被曾國藩所部湘軍攻陷,太平天國宣告失敗。

在太平天國期間,英、法等國於1856年至1860年再次對華宣戰,史稱第"二次鴉片戰爭"。在這次戰爭開始階段,英法聯軍由天津登陸,直逼北京,清咸豐帝不得已逃往熱河避暑山莊。1856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西郊的圓明園,並縱火燒燬了這座有"萬園之園"之稱的著名園林。後,中國被迫於各侵略國簽定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等不平等條約,迫使清政府進一步對外開放國門,並割讓了大批土地。

公元1862年清咸豐帝在戰爭結束後病逝於避暑山莊。咸豐帝死後,皇太子載淳(同治帝)即位,其母慈禧太后在大臣奕欣的協助下處死肅順等輔政大臣,開始了中國歷史上近半個世紀的"垂簾聽政"統治,史稱“辛酉政變”。清朝在同治和其後的光緒二帝在位的時候,大權全部落在慈禧太后手中;在她垂簾聽政期間,中國先後與法、日等國交戰,特別是甲午戰爭的失敗,中國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賠償軍款,也使剛剛開始的洋務運動遭受了嚴重的挫折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光緒帝有感於中國的落後現狀,準備進行資本主義改革。他接受康有為、梁啟超提出的變法,宣佈改制,以求福民強國。但這次變法只持續一百零三天,最後以慈禧太后囚禁光緒帝,捕殺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康、樑二人逃亡國外而告終,後世稱之為“百日維新”。戊戌變法失敗後,中國北方爆發了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義和團運動,以英、美、法、俄、日、德、意、奧八國組成的聯軍再次進軍中國,並攻佔北京,慈禧太后與光緒帝倉皇出逃。之後,中國與八國代表簽定了《辛丑條約》,同意進一步開放商埠,割地賠款,並協助消滅義和團。

隨著清政府統治的日益衰落,一些愛國的進步人士在各地組織反清團體,其中,中國近代革命的先驅國父孫中山先生早在1894年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開始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的革命歷程。1905年,孫先生團結世界各地的革命力量,成立了"同盟會",為中國國民黨的前身。

1911年,武昌發生起義,僅僅兩個月,全國就有十幾個省宣佈支援革命而獨立,清政府的統治迅速解體。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宣告成立,孫中山被選為臨時大總統。同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

清朝簡史

(1616年-1911年)

東北女真族長期被明朝欺迫,而女真各部族之間又相互殘殺。

愛新覺羅氏,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並結盟蒙古,共同對付明朝。

於1616年,定國號為金,(歷史上稱為“後金”)。

其子皇太極即位後,繼續對明用兵。

真到皇太極之子福臨即位後,才打進山海關,入主北京。

於1636年改國號為清。

清朝皇帝先後順序位: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世祖福臨、聖祖率燁、世宗胤禛、高宗弘曆、仁宗顒琰、宣宗旻寧、文宗奕(zhu)、穆宗載淳、德宗載湉。

末代皇帝溥儀,只在位3年,變被趕下位,因為沒有廟號。清朝滅亡。

擴充套件:清朝皇帝列表

清朝(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是由女真族(滿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國歷史上繼元朝之後的第二個由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時期,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國家。自此之後,中國脫離了帝制而轉入了民主革命時期。

女真族是滿族的前身,長期居住在今黑龍江一帶,以畜牧漁獵為生。明朝後期,在女真族出現了一位出色的領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他的統治下,女真族迅速崛起。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脫離了明朝的統治;雖然明朝多次派兵攻打女真族,但都被擊敗。公元1636年,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在瀋陽改國號為清,正式開始了滅明的戰爭。明崇禎帝十七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後,遠在山海關的總兵吳三桂以為明帝報仇為名引清兵入關。此時皇太極已死,其子世祖福臨在攝政王多爾袞的輔佐下,於同年五月攻佔北京,四個月後清朝將都城遷至北京,開始了它在關內的統治。

世祖順治皇帝在位的十幾年裡,清朝的統治者一直忙於消滅李自成的部隊及一些明朝的殘餘力量。到順治十八年,吳三桂率軍入緬,消滅了明朝最後一支力量,清朝才徹底征服了中國。明朝降將吳三桂、耿仲明、尚可喜三人因滅明有功,分別被封為雲南、福建、廣東的藩王。公元1662年,順治帝薨,其子玄曄在輔政大臣敖拜、索尼、蘇克薩哈等人的輔佐下登基即位,年號康熙,是為清聖祖。康熙皇帝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的六十一年是清朝發展最快的一段時期。康熙即位之初,朝政一直由輔政大臣主持,致使敖拜結黨營私,嚴重危害了皇帝的統治。康熙八年,年僅十六歲的康熙成功的翦除敖拜及其黨羽,開始親政,先後平定了"三藩"叛亂、準葛爾部叛亂、西藏叛亂;招撫臺灣鄭氏家族;擊潰進入東北的沙俄軍,與之簽定《尼布楚條約》,使得清朝的統治得以加強。在經濟方面,康熙帝廢除原先滿人執行的圈地制度,並且鼓勵開荒,興修水利,減少農民的賦稅,使耕者有其田,大大加速了農業的發展。

康熙之後,繼雍正帝即位的乾隆帝也是清朝歷史上的一位明主。他在位的六十年是清朝的又一快速發展時期。乾隆皇帝在其父雍正的統治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經濟,國力更加昌盛;又以承德避暑山莊為行宮,加強了同蒙、回等少數民族的聯絡,穩定了清朝對外族的統治。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統治的時期,社會穩定,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大清帝國達到了有史以來的鼎盛階段,史稱"康乾盛世"。

公元1796年,八十八歲的乾隆皇帝將帝位讓於其子仁宗顒琰,年號嘉慶,自己為太上皇。嘉慶皇帝不如康熙帝與乾隆帝一樣有作為;他在位二十五年,在統治上一直延續其父的政治方針,清朝進入了緩慢發展的階段。

公元1821年,嘉慶帝卒,由道光皇帝即位,是為清宣宗。道光帝在位期間,西方各國已經開始進入中國的經濟市場,他們以鴉片來敲開中國的大門,使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人們深受鴉片毒害。1838年,道光帝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去廣東主持禁菸。林則徐到廣東後,打擊煙販,沒收鴉片達兩百多萬斤,又在虎門當眾將其銷燬,即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

虎門銷煙之後,英國於1840年以保護僑民為名對中國宣戰,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公元1840年,林則徐在虎門銷煙以後,英政府以保護僑民為名,出動軍艦企圖進攻廣州,史家一般以這一事件為中國近代史的起點。

此時清王朝正值道光帝(1821~1851年)在位。戰爭伊始,道光帝認為英軍不堪一擊,但隨著戰事的發展,英軍圍困珠江口、攻佔浙江定海、直逼天津大沽,使得道光帝大為震驚,忙派琦善等人與英軍談判,同時又將林則徐治罪,重新開放廣州。然而,英軍並不滿足於此,他們繼續對虎門、寧波、廈門等地進行攻擊,並於1842年攻佔吳淞。至此,清政府不得不向與英國簽定《南京條約》。此後,法國和美國也效仿英國,與中國簽定了中法《黃埔條約》和中美《望夏條約》,中國的門戶從此被打開了。

公元1851年,清咸豐帝即位,在同年一月發生了震驚朝野的“太平天國”。 洪秀全以"拜上帝會"為名,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發動起事。在兩年的時間裡,太平軍先後攻取了漢陽、嶽州、漢口、南京等南方重鎮,於1853年定都南京,頒佈《天朝田畝制度》,制訂官制,建立了太平天國。此後,太平天國又進行了數次北伐與西征,但由於1856年“天京事變”使太平軍的石達開部主力出走,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國的實力。此後,太平天國後期雖然有李秀成、陳玉成等將領的極力支撐,但清政府經過幾年的剿亂戰爭,天國都城天京於1846年被曾國藩所部湘軍攻陷,太平天國宣告失敗。

標籤:清朝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