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實用工具 > 蒙學

三字經讀後感合集15篇

蒙學7.51K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字經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字經讀後感合集15篇

三字經讀後感1

隨著錢文忠教授在《百家講壇》節目中講解《三字經》,學習國學的熱潮也悄悄興起。於是,我對照講解,開始認真閱讀起《三字經》這本古老卻經典的著作。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的兒童識字課本,是我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成書大約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字經》一經問世,即廣為流傳,實際上成為全國通用的兒童教材,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稱的“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經》被尊稱為“經”。三字經植根於傳統文化,以我國曆史為素材,講述了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今天學習《三字經》對於我們來說同樣有著重要的意義,即學知識之前必先學道理。反映在今天的學習中,成績固然重要,德育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三字經》採用敘事和論理並舉的方法,運用大量的歷史典故,蘊涵了我國古代人倫道德的許多精華,是一本學習中華文化不可多得的書。這本讀物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包含了教育、歷史、天文、地物、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傳說,廣泛深動而又言簡意賅。

《三字經》也啟發了我們,當今家庭都只有一個獨生子女,很多青少年社會問題的出現都是家庭教育不良或不嚴而造成的,《三字經》中“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還有“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等都說明了為人父母為人師的責任和嚴格要求學生的重要性。另外,現在的獨生子女有很多嬌生慣養,以自我為中心,而《三字經》教導人們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書中說“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現在好多家長只看重學習成績,而忽視了教導孩子如何做人。如果我們能從小好好學習《三字經》,那麼我們是否能更好地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

讀了《三字經》,我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進一步加深了,進行我國經典文化的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養,弘揚正氣,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我覺得讀《三字經》、習《三字經》,把《三字經》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課堂中是非常有意義的,它既是民族知識的傳承、又是民族精神的發揚。

三字經讀後感2

小時候,爸爸媽媽為我買了一冊《三字經》。那時,我喜歡看漫畫,這樣的書我一拿起就頭疼。在大人面前,我迫不得已的開啟書,哎……還挺有趣的: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使人讀起來琅琅上口。

愛看《三字經》,只不過覺得很有趣,但爸爸一次次抱著我念《三字經》,老闆著個面孔,表情很冷酷。其實,爸爸的真實目的並不是一味地讓我讀。果不出所料,當我念的三字經出口成章時,爸爸便開始誘導地給我講解每一句的含義“人之初,性本善”;人的生命剛開始時,天性原本是善良的,性格脾氣也很接近……。在這些經中原來也有趣的人物和各種生動的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當我真對《三字經》產生濃厚興趣時,爸爸又用實驗和實踐讓我知道它的含義;一步一步地深入瞭解。

好書不厭百回讀。我開始背《三字經》了,一邊背一邊想它的含義,這樣既牢記了《三字經》的詞句,又能知道《三字經》在生活中對我成長的意義。《三字經》已經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腦海。

三字經的讀後感400字【三】

我們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世世代代我們都誦讀著千古流傳經典的文化遺產。其中《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是古代每個兒童必不可少讀的經典著作。

《三字經》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的精華,是國學經典之一。它易讀、易記、易解。《三字經》內容豐富多彩,有自然常識、有歷史故事、有道德常規、也有人生哲理。它教會我們知識,也教會我們做人做事,還教會我們要認真讀書以及如何讀書。

從小爸媽就教育我們,要多讀書。五歲時,爸媽就特地給我買了一本《三字經》和《唐詩三百首》。我一開啟,天啊!全是字,我的頭都大了!上國小的時候,我才知道要用閱讀來充實自己,當我開啟書櫃,拿出《三字經》時,上面有一層厚厚的灰塵。開啟第一頁“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還挺有趣的: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使人讀起來琅琅上口。

仔細想想最根本還是自己的心思問題,是不是花心思學習了,是不是“用心專一”了。當機會從身邊溜走的時候,要想想當時為什麼不用心一點兒呢?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三字經讀後感3

在我學習的“經典”中,讓我感到最親切、最受益的,莫過於《三字經》了。我喜歡它,不在於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源,也不在於它高深的理論,而在於它給了我稚嫩的心靈以啟迪和引導。很早時候,它就成了我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那時,我雖然是鴨子吃蝸牛——食而不知其味,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但它朗朗上口的詞句讓我產生很大的興趣。每每回到家裡,我總要在家人面前好好的“諞一諞”。回想那段“呀呀學語”的美好日子,還真有意思哩!

如今,我戴上了“紅領巾”,對《三字經》有了“淺薄”的理解,我依然是它忠實的小讀者。每天早晨晚上都要讀上幾遍,它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課。

我曾一度厭倦了學習,認為每天都在反覆迴圈著“兩點一線”的學習生活,感覺太枯燥、太無聊。多虧“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喚醒了我。是的,小孩子不好好學習,是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在小時候不認真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得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麼用呢?我這才領悟了“學海無涯苦作舟”的真諦,我迅速端正了自己的學習態度,要不然,將來真的會落個“老大徒傷悲”的下場。

每每在我任性偷懶的時候,“玉不琢,不成器”給了我力量,使我恍然大悟。是呀,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就不能成才。不經風雨,難見彩虹。沒有規矩,難成方圓。我深深懂得“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原意了。從此,我再也不任性偷懶了。

學習分心、馬虎是我的“臭毛病”,在每次的考試中都吃了“大虧”。可是,“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這句話驚醒了我,改掉了我的壞習慣。文意是說,漢朝孫敬讀書時把自己的頭髮拴在屋樑上,以免打瞌睡。戰國蘇秦讀書疲倦時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他們不用別人督促而自覺地勤奮苦讀。幸虧《三字經》及時讓我清醒過來,否則,我的“小馬虎”頭銜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卸掉呢!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聽信《三字經》的教誨,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經典的語句,就像一粒粒種子在我的心中,慢慢地生根、發芽。《三字經》可謂是經典中的經典,學問中的學問了,它將一直不停地警醒我,鼓勵我,陪伴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同行。

三字經讀後感4

幾天前我讀了《三字經》這本書,這本書內容非常豐富,不論是天文地理、社會家庭,還是歷代興衰、文化變遷,都在其中;書中更是包含了傳統倫理道德的精華,闡述了豐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在三字經中看到了幾段印象深刻的段落。

例如這段話:“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它的大意是:狗能在夜裡替人看守家門,雞會在每天早晨天亮時報曉。人如果不用心學習,迷迷糊糊過日子,有什麼資格稱為人呢?蠶能吐絲以供人們做衣料,蜜蜂可以釀製蜂蜜,供人們食用。人如果不努力學習,以自己的知識、技能來實現自己的價值,那還真不如這些小動物呢。

還有這個段落也很好:“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意思是:車胤捉來螢火蟲放在紗袋裡,用它來照明讀書。孫康則利用積雪的反光來讀書。他們兩人雖然家境貧苦,卻能在艱苦的條件下繼續求學。漢朝的朱買臣,以砍柴維持生活,每天邊擔柴邊讀書。隋朝的李密,放牛時把書掛在牛角上,有時間就讀。他們雖然很勞累,但仍堅持讀書,意志超過了常人。這段話有一個相關的故事,講的是東晉大臣車胤從小就愛讀書,但他家裡很窮,窮得連買燈油的錢都沒有。這可怎麼辦呢?夏天的一個夜晚,車胤看見許多螢火蟲在空中飛舞,發出一閃一閃的亮光,就靈機一動,捉了許多螢火蟲,放在紗布袋裡,掛在自己的書桌上方。小車胤就藉著螢火蟲發出的光亮來讀書。車胤勤奮讀書,長大後成了令人尊敬的大學者。

讀完了《三字經》這本書,我受益匪淺。我要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和本領,要做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人。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所成就;而只顧嬉戲玩耍,浪費了大好時光,是毫無益處的。所以我們要在年少時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己,長大後就能學以致用,替國家效力,為人民謀福利。

《三字經》是古代啟蒙教育的著名教材,影響極其深遠。全書三字一句,兩句一韻,讀起來朗朗上口,易誦易記,值得我們去閱讀。

三字經讀後感5

我放假這麼長時間就讀了一本書,就是《三字經》,剛開始媽媽讓我讀的時候我不是太理解,這不是以前那些人搖頭晃腦背的書嗎,有什麼意義,我直接說“封建糟粕吧”,媽媽說:“你好好讀讀,看看有沒有意義,這本書讀完以後,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發展,朝代更迭,帝王興衰的紛繁歷史,還有人文教育,史地天文、倫理道德、名人故事等各方面的資訊你都掌握了。”這麼好呀,我翻開了滋養心靈的篇幅。

確實是語言非常簡練,內容非常豐富。原來我基本是把這本書背下來的,“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母為了孟子小時候有個好的學習環境既然搬了三次家,後來有一天孟子逃學回來,孟母竟然拿起剪刀,剪破了整片布,只為了告訴孟子,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要腳踏實地,若逃學就像我剪斷布匹一樣,前功盡棄,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專心讀書,發憤用功,終成為一代大儒,後人稱為“亞聖”震撼吧,原來聖人小的時候也和我們一樣有那麼的缺點,但孟母愛子教子的行動使我非常感動也很受啟發。“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黃香九歲,便知道在冬天,用身體溫暖床上的被褥才讓父親去睡覺,孝順父母是每個子女應當做到的,我們現在的孩子生活在蜜罐裡,只知道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們為父母做個什麼呢。“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孟子著,七篇止,講道理,說仁義”,哦我算知道了《論語》是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把孔子和孔子子弟的至理名言,記載編輯而成,《孟子》是七篇,記錄了孟子的事蹟和言論,整本書的主旨,就是在談道德倫理的道理,我原來知道這兩個聖人和這兩本書卻不知道是誰寫的,講的是什麼,這下算弄個明白了。接著“自羲農,至皇帝,號三皇,居上世”,我明白了什麼是三皇,伏羲、神農、和皇帝從這開始一直到“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至世祖,乃大同,十二世,清祚終”清太祖,領兵入關,平定各地的亂事,使百姓安定下來,到清世祖順治皇帝是建立了空前鞏固多民族封建帝國,清朝一共經歷了十二位皇帝,到宣統皇帝時,清朝滅亡。一個完整的中國歷史發展軌跡大致輪廓已經清晰的展現在我的眼前。

這真是一本好書,我確定了在好好的讀幾遍,一直到我明白裡面所有的人生哲理,那些離我們雖然有些遠的偉人是如何尊師重道、嚴格自律、勤勞節儉、知錯能改、中國歷史發展也是我們的隗寶,讓我們吸取經驗並借鑑,不會重蹈覆轍,讓我在傳統文化薰陶中更進一步。

三字經讀後感6

看完《三字經》,筆者認為它是一本啟蒙書籍,一本教育書籍,一本歷史書籍。

毫無疑問,《三字經》裡面包含的東西太多了,作為一部儒家經典之作,裡面那麼精彩。古人說的好:“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三字經》正是如此。

學習《三字經》,學會做人。

《三字經》從開篇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到“融四歲,能讓梨,弚於長,宜先知。”為止,例舉了“人、孟母、竇燕山、父、師、子、幼、老、玉、(黃)香、(孔)融”十一個例子,直接道出下面一句“首孝悌,次見聞。”不管做什麼事,都必須首先要孝、悌,然後才能見、聞。《三字經》安排的有儒家之風,但又不失其本色,依於儒家,卻超過儒家。此後,《三字經》便介紹了一些最基本的自然人文知識。包括某數、某文、三才、三綱、三光、四時、五行、五常、六穀、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義。然後來了句總結的話:凡訓蒙,須講究。

做人不能忘本,做書也不能忘本,接下來《三字經》將儒家中的其他經典書籍介紹了一遍。不管是四書,還是六經,春秋三傳什麼的,全有。這樣還好,接下來繁雜了,然而卻是《三字經》裡最為重要的、能夠為中國人所感到自豪的、感到欣慰的東西:中國上下五千年,當然不包括清朝,晚清那會兒算上,那還叫欣慰、感到自豪?學歷史,可以先讀《三字經》,這裡全有那事,是一個骨架結構。《三字經》接著就說怎樣學歷史: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始終。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口而誦,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

《三字經》厲害,最後連祖師爺孔子都搬出來了,這是個偉大的突破,講孔子的醜事,輸給一個七歲的小孩子,嚇得不敢再出遊了。但這是引出下面一大堆的人物來教人如何學習。這一段,就舉了“孔子、趙普、路溫舒、公孫弘、孫敬、蘇秦、孫康、朱買臣、車胤、李密、蘇洵、祖塋、李泌、蔡文姬、謝道韞、劉晏、樑灝。這些名士,舉出男士還好,女子有兩個那就不得了了,這完全打破了尊男卑女的傳統觀念。中國古代古代的女子是沒有地位的,李清照沒有,謝道韞沒有,蔡文姬沒有,武則天龍興之前也是沒有的,所以說《三字經》不朽,就此也可以看得出來。

學習《三字經》,學會做人,做一位中國人。

三字經讀後感7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想必大家對這幾句已是倒背如流了吧。《三字經》可以說是一本家喻戶曉的啟蒙讀物,並且老少皆宜,雖然它由三個字組成,卻蘊藏著許多道理,簡單的敘述所要表達的意思,而且讀起來朗朗上口。裡面所講孝順父母、禮貌待人、勤奮好學、尊老愛幼等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小時候覺得這本書讀起來像唱歌一樣,卻不知何意,如今回看一遍,卻悟出了極多深刻的道理,比如我最喜歡的一句“人不學,不如物,幼而學,壯而行”。這句的意思是:人要是不懂得學習,以自己的知識,技能來實現自己的價值,真不如小動物,我們要在幼年時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己,長大後才能學以致用,每讀到這一句就讓我想起一句詩“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正是這樣,我想起自身的經歷:幼時我的母親總會為我報許多的興趣班,唱歌、舞蹈、書法、電子琴等霸佔了我的業餘時間,而且還非常的辛苦,當時我非常的牴觸。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少有時間去接到這些愛好了,陪伴的只有一門門功課,但值得慶幸的是那些本領沒有丟失,隨時可信手拈來,必竟“藝多不壓身”,而且還能讓人“藝高人膽大”,可以讓我在同學們面前自信的秀出來,我才理解了母親的用意。當然,單有才藝是不行的,學習也得強,也正是有了國小時的奧數那種“撥雲見山”的感覺,讓我對學習產生了很大的興趣,所以才有了現在的優異成績。想想如果當初我像淘氣包一樣,拒絕了所有的興趣班,沒有當初的努力付出,現在會是怎樣的後果——我將會一無是處,估計連學習的心情都沒有。所以說孩子要從小培養,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不要讓自己後悔一輩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想必這一句是膾炙人口。一塊美玉若不經雕琢就不可能成為一個精緻的玉器。人也相同,若不認真學習,就永遠不可能知道其中的道理,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所以說我們要有一個遠大的理想,朝著它前進,在此過程中不斷的增加自己的知識量,不斷的磨礪自己,努力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終有一天會學有所成。

說到這,想必大家對《三字經》有深入一點的瞭解了吧,如果我們將《三字經》中的精髓悟透,那將是獲得一筆巨大的財富,慢慢地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視野會變得更廣闊,自己的能力會得到一個質的飛越。所以讓我們好好的學習,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將所有的“寶藏”裝進大腦,這樣我們才能走上人生巔峰!

三字經讀後感8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書房中傳出我朗朗的讀書 聲。我正在讀一本中華經典書籍——《三字經》呢。

這個學期,學校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老師 向我們推薦了好多古今經典詩文,而我最喜歡 讀的就是《三字經》。它是我國明清時期的兒童啟蒙課本,作者是宋代的王應麟。這本書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句句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很有節奏感,令我百讀不厭。

我的這本《三字經》不僅有它的原文,而且還有註釋和相關的故事,圖文並茂,使我讀起來興趣 盎然。

讀《三字經》,讓我懂得謙讓、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是講孔融四歲就知道把大梨讓給哥哥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是講黃香九歲就知道用身體把被窩焐暖讓父親 休息;“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是說人應該首先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其次才是增長見識,學習 知識。

讀著這些內容,我不禁感到一陣陣臉紅。我是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只要我開口,要什麼就有什麼,真可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一直以為父母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從來沒有想到為他們做些什麼。每當學習不順心的時候,甚至還會向父母亂髮脾氣呢。和孔融、黃香相比,我真是無地自容呀。今後,我要改變自己,多體諒爸爸媽媽,多為他們著想,儘量讓他們少為我操心。

讀《三字經》,我還懂得了許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幼不學,老何為”警示我小時候要用功讀書;“玉不琢,不成器”告誡我人不經過鍛鍊是不會成才的;“勤有功,戲無益”告訴我凡是勤奮 上進的人,都會有好的收穫 ,只顧貪玩,浪費了大好時光的人是一定會後悔的;“頭懸樑,錐刺股”提醒我學習時一定要全神貫注;“昔仲尼,師項橐”告訴我學習應該不恥下問……

《三字經》的內容包羅永珍,為我們講道德,論古今,有名人英雄,有歷史戰爭,有學習方法,有自然規律……它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

徜徉在這樣的經典詩文中,我的心靈 受到一次次洗滌。在這些精練短小的語句中,蘊含著人生的哲理,讓我明辨是非,學會感恩 ,懂得做人的道理……閱讀者,收穫著,我樂此不疲。

三字經讀後感9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弟子規》裡的這句話相信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最近,我再次細細品讀了國學經典《三字經》,再次感受到孝順的重要意義。

在《三字經》中,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這是一個關於黃香侍父的小故事,大意是:東漢時期,有一個叫黃香的孩子,在他九歲時,母親去世了,他很悲痛,從此就加倍孝敬父親。所有勞苦家務事他都搶著去做,只為讓父親有較多的時間休息。冬天裡用自己的體溫給父親暖被窩,夏天裡用扇子把席子扇涼,再請父親去睡。黃香的孝行被廣為傳頌,成了有名的孝子。而孝敬自己的父母,是每個做兒女的都應具備的良好品德啊!

看了這個故事,我感慨萬千,內心十分愧疚。黃香小小年紀,才九歲就這麼懂事,這樣去孝敬父親。而我現在都11歲了,很多時候都沒有主動去做家務,有時候連自己的衣服襪子還要父母幫洗,一點也不懂得體諒父母,孝順父母。這一點我必須向黃香學習,在家幫做力所能及的事,為父母分擔;更努力學習,加強自我管理,不讓父母操心。我要用行動來孝敬父母!因此,本學期初,我跟父母承諾:要尊敬長輩,孝順父母,爭當表正之星“孝敬獎”。

記得母親節那一天,很多同學都忙著給自己的媽媽準備禮物,我也想給母親送上一個小禮物。我想起爸爸對我說的話:“孝順,就是實實在在為父母、長輩做力所能及的事。就算語言再動聽,也不如行動來的更實際。”我就想給母親準備一份特別的禮物——幫做家務,讓她在家裡休息。說幹就幹,我親自下廚,做我的拿手好菜——番茄炒蛋。我先洗番茄,把它洗淨,之後用鍋炒。因為是母親節,我可要更認真一點。先打兩個雞蛋,倒點兒油,時不時翻一翻,要小心,別燒糊了,撒點兒鹽。好,完成!好香啊!我端出了番茄炒蛋,放到桌上,媽媽見了,驚喜得不得了:“暢,你真棒呀!這個母親節我過得好開心。”我聽了,甜甜地笑了。接著,我幫媽媽盛飯、夾菜、洗碗、掃地,話兒我全乾了。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讓我們從行動開始,從小事做起,把孝順父母長輩這個中華傳統美德,一起傳承下去吧!

三字經讀後感10

記得在我兩歲時,媽媽就開始在我耳邊念起了《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姓相近……”,是我從小聽到大的。

直到上了幼兒園我才能完整的背下來,那時還不明白其中蘊含的道理。就在這個特殊的假期裡,我又把以前讀過的《三字經》拿出來細細品味。

在這本書裡,我最喜歡“孔融讓梨”這個故事,講的是:孔融四歲時,父親買回一筐梨,哥哥們都上了學堂,哥哥們讓孔融和弟弟先挑,孔融挑了一個最小的,坐在旁邊津津有味的吃了起來,父親看見了很高興,心想孔融還沒上學堂就懂的謙讓。讀了這個故事,我很有感觸,心想我和弟弟之間、我和朋友之間、我和同學之間,是不是也要像孔融一樣,凡事要讓一讓,我們的關係是不是就更和諧了。

記得有一次,我因為跟弟弟搶玩具槍,把弟弟弄哭了。因為弟弟是在我八歲時出生的,以前所有的玩具都是我的。沒有人跟我爭搶,每當這時媽媽、奶奶總是教育我謙讓著弟弟,叫我滿足弟弟的需求,我很氣憤、很委屈,心想“憑什麼……,偏偏與他對著幹。”不懂的謙讓,不止一次的把弟弟惹哭。以至於後來弟弟就不怎麼跟我玩了,好像不信任我似的,看著弟弟懵懂的大眼睛,我的心裡像打開了五味瓶,虧我還是哥哥呢,怎麼這麼小家子氣,和這樣的小不點爭風吃醋,如果能夠穿越到那個講究禮儀尊卑的“孔融讓梨”的年代,年幼的孔融不笑話我才怪呢!想到這裡,我不好意思地對著弟弟笑了笑,把他喜歡玩的玩具一件一件擺在他的面前,弟弟頓時舞動著小手攢動起來,我也不由得挺了挺胸脯配合弟弟做了個鬼臉……

我還特別喜歡這本書裡面的一句話“勤有功,戲無益,節旨在,宜勉力。”意思是:勤奮好學的人一定會事業有成;遊手好閒,不求上進的人肯定是沒有作為的。一讀這句話我就想起一個故事:李白從小聰明,但不愛學習。一天,他逃學去玩,見到一個老奶奶在磨一根鐵棒,李白問:“老奶奶,你磨鐵棒幹嘛用啊?”老奶奶說:“我要把它磨成繡花針。”李白問:“這麼粗的鐵杵能磨成繡花針嗎?”老奶奶說:“只要我每天不停地磨,鐵杵一定會磨成針的。”李白聽了,後悔自己貪玩而浪費了讀書的時間。從此,李白立志努力讀書,後來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大詩人。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也有我的興趣和理想,要想把它變成現實,我必須在學習的道路上謙虛謹慎,腳踏實地。

讀了《三字經》,我受益匪淺,明白了很多道理,以後我還要多讀中國傳統文化經典。

三字經讀後感11

我們剛剛能聽得懂大人們說話時,父母一直在給我們灌輸著父母呼,應勿緩的道理。我們剛剛學會識字時,老師就交於我們人之初,性本善。這不論是做人道理,還是朗朗上口的背誦文章都來自於一本傳承中華文明的'瑰寶《三字經》。

可能《三字經》早已是家喻戶曉了,可這瑰寶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得陌生,這使當今的我們開始逐漸忘記其中文明精髓,並不瞭解其中的為人之本。就在讓我認為《三字經》將來會變成只知名字,不知內容時,出現了一個可謂是拯救了這即將消逝精華。他就是錢文忠。

說起錢文忠,大家可能有所聽聞,他是清華的教授,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才華橫溢,讀完《錢文忠解讀三字經後》他的分析,他的文學功底讓我無比敬佩。

從《百家講壇》,到《三字經》的再次閱覽,最後讓《三字經》中的道德、文明、文化精髓等步入生活。錢文忠的見解很細緻,開頭是倫理道德,再是經典文獻,然後是中華歷史。若不說,誰能知在這僅僅一千字中,競蘊含了這麼多內容。一字一句的由來,其中的道理,都分析透徹。翻開書字裡行間富有現代感,卻不失其中古人思想。

看完整本書有種被受過了諄諄教誨的小孩,在反省自己,反思自己是否把這一切都列為做人之本,為人之道。《三字經》一共1122字,字字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精華。

翻開書開篇就告知如今我們為何再讀《三字經》,因其中內容廣泛包括了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社會道德等,在如今依舊擁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與社會功用。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人之初,性本善這一句或許是因為從小就只記得這一句的原因吧,但是我知道它20xx年,都曾未知道其中的深層意,只有我讀完這本書閉上眼睛回味其中的韻味時,我才明白,才能被受教一生。錢文忠說人之初,性本善的表面意思是人:出生時天性本來就是善的。看完後我在思考,為何是善而不是惡呢?然而這本書確一一告訴了我答案。從學派、中西文化、名人名事,全部分析透徹讓我全面瞭解跟這句話有關的知識及道理等。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並不是那些所謂的我明白了什麼什麼做人道理,不是空空而談的我要好好讀書。我覺得我的感受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精髓,就應該以更現代感的方式傳承,例如《錢文忠解讀三字經》一樣,運用不同的理解性來把經典分析,使現在的人們更好的接受這份精華,更好的運用其中又用的東西。

三字經讀後感12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我喜歡讀《三字經》,不僅因為它讀起來朗朗上口,讓我陶醉在古文化的海洋裡,更因為它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的第一個句子,第一行字,都在講述著一個個人生哲理。“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讓我明白少年時代要懂得珍惜時間,發奮學習,將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親師友,習禮儀”是我們做人的基本道理,要知道尊敬親人,老師和朋友要必須要敏而好學。

古人常雲:百善孝為先。只有在家能恭敬地侍奉父母,尊敬長兄,在外才能尊師重教,誠待友人。古往今來,凡是孝子,莫不受人尊敬。所以《三字經》裡就有這麼一句:“首孝悌,次見聞”。雖然我現在還不能深刻體會這句話的含義,但我相信隨著年齡的一天天增長,它將影響我的一生。

《三字經》裡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因為這裡面講了兩個非常有名的典故:孟母三遷和斷機教子。

孟子從小喪父,全靠母親仉氏一人織布,挑起生活重擔,但孟母非常重視對孟子的教育。他們原來居住在鄒城以北馬鞍山下,附近有一塊墓地,年幼的孟子便時常跟著別人埋墳頭、哭喪,跟著喪葬隊伍玩鬧。仉氏認為在這樣的環境,孟子很難成才,便搬家到城西的廟戶營。這裡離鬧市近,年幼的孟子無心學習,整日受商賈影響。孟母認為這樣下去,依然無法讓孟子成才,於是再次攜帶孟子搬家。這次他們搬到了學堂附近。每月七年級,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孟子也依樣模仿,學習禮節。孟母見了,心下寬慰,把孟子送入學堂讀書。

可是有一天,孟軻逃學了。孟母知道後非常生氣,她當著孟子的面,拿起剪刀把已經織好一半的布匹剪斷,並對孟子說:“你荒廢學業,就如同我剪斷織布。布要一線一線地織才能連成一寸,繼而才能一尺,才能一丈。學習也要日積月累,只有堅持不懈,方能成才。你今日如半途而廢,就像這被剪斷的布匹,成為無用的東西。”孟子聽後,猛然覺醒。他羞愧之餘,發奮苦讀,終於成為一代大儒。被人尊為“亞聖”。

這兩個典故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成長環境是多麼的至關重要,而孟母教子有方是多麼令人尊崇。

熟練《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聖人禮。《三字經》將伴隨著我快樂成長!

三字經讀後感13

隨著錢文忠教授在《百家講壇》節目中講解《三字經》,學習國學的熱潮也悄悄興起,於是,我對照講解,開始認真閱讀起《三字經》這本古老卻經典的著作。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的兒童識字課本,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成書大約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字經》一經問世,即廣為流傳,實際上成為全國通用的兒童教材,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稱的“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經》被尊稱為“經”。三字經植根於傳統文化,以中國歷史為素材,講述了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今天學習《三字經》對於我們來說同樣有著重要的意義,即學知識之前必先學道理。反映在今天的學習中,成績固然重要,德育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三字經》採用敘事和論理並舉的方法,運用大量的歷史典故,蘊涵了我國古代人倫道德的許多精華,是一本學習中華文化不可多得的書。這本讀物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包含了教育、歷史、天文、地物、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傳說,廣泛深動而又言簡意賅。

《三字經》也啟發了我們,當今家庭都只有一個獨生子女,很多青少年社會問題的出現都是家庭教育不良或不嚴而造成的。《三字經》中“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還有“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等都說明了為人父母為人師的責任和嚴格要求學生的重要性。另外,現在的獨生子女有很多嬌生慣養,以自我為中心。而《三字經》教導人們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書中說“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現在好多家長只看重學習成績,而忽視了教導孩子如何做人。如果我們能從小好好學習《三字經》,那麼我們是否能更好地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

讀了《三字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進一步加深了,進行中國經典文化的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養,弘揚正氣,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我覺得讀《三字經》、習《三字經》,把《三字經》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課堂中是非常有意義的,它既是民族知識的傳承、又是民族精神的發揚。

三字經讀後感14

幾天前我讀了《三字經》這本書,這本書資料十分豐富,不論是天文地理、社會家庭,還是歷代興衰、文化變遷,都在其中;書中更是包含了傳統倫理道德的精華,闡述了豐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在三字經中看到了幾段印象深刻的段落。

例如這段話:“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它的大意是:狗能在夜裡替人看守家門,雞會在每一天早晨天亮時報曉。人如果不用心學習,迷迷糊糊過日子,有什麼資格稱為人呢?蠶能吐絲以供人們做衣料,蜜蜂能夠釀製蜂蜜,供人們食用。人如果不努力學習,以自我的知識、技能來實現自我的價值,那還真不如這些小動物呢。

還有這個段落也很好:“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意思是:車胤捉來螢火蟲放在紗袋裡,用它來照明讀書。孫康則利用積雪的反光來讀書。他們兩人雖然家境貧苦,卻能在艱苦的條件下繼續求學。漢朝的朱買臣,以砍柴維持生活,每一天邊擔柴邊讀書。隋朝的李密,放牛時把書掛在牛角上,有時間就讀。他們雖然很勞累,但仍堅持讀書,意志超過了常人。這段話有一個相關的故事,講的是東晉大臣車胤從小就愛讀書,但他家裡很窮,窮得連買燈油的錢都沒有。這可怎樣辦呢?夏天的一個夜晚,車胤看見許多螢火蟲在空中飛舞,發出一閃一閃的亮光,就靈機一動,捉了許多螢火蟲,放在紗布袋裡,掛在自我的書桌上方。小車胤就藉著螢火蟲發出的光亮來讀書。車胤勤奮讀書,長大後成了令人尊敬的大學者。

讀完了《三字經》這本書,我受益匪淺。我應當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我的學識和本領,要做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人。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所成就;而只顧嬉戲玩耍,浪費了大好時光,是毫無益處的。所以我們要在年少時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我,長大後就能學以致用,替國家效力,為人民謀福利。

《三字經》是古代啟蒙教育的著名教材,影響極其深遠。全書三字一句,兩句一韻,讀起來朗朗上口,易誦易記,值得我們去閱讀。

三字經讀後感15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幾句話一年級小朋友都知道,這就是三字經的經典“臺詞”。

背誦三字經,人人都會,可誰又知道其含義呢?我閒來無事,隨手拿起了三字經全解。三字經主要是寫人的善、惡、學、孝、禮、儀,體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的傳統美德。

從最經典的幾句開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格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其實我覺得人生下來原本都是一樣的,但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因此,人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區分善惡,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從這幾句一向到“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一向是告訴我們應好好學習,親近老師和同學並且要不恥下問。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是做人的基礎。

這天讀了三字經我學到了很多,在我們的生活中,顯現出我們這方面的不足,比如:在公交車上,一個孕婦上了車,兩位老大爺正因爭著讓座吵了起來,其他人像看熱鬧一樣,有的還起鬨。結果出來了,但孕婦到站了,她為了知道結果還多坐了一站,但她還是很謝謝兩位老人。司機轉頭說:“我看在座的大都是年輕人,兩位大爺雖然為誰讓座而爭吵,但至少他們有這個想法,為什麼除了兩位老大爺,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讓座呢?”車上的人聽了都默不作聲,慢慢地低下了頭,車內一片寂靜。

這一個簡單的例子就說明了我們不懂禮讓,雖然每個人都知道為老孕幼殘讓座,可誰有動於衷呢?

我們應從尊敬兄長和長輩開始,培養自己的愛心。要以友善的態度對待他人,不就應計較自己的個人得失,才會受到別人的尊重和喜愛,也會感受到他人的溫暖。

21世紀,獨生子女有很多嬌生慣養,以自我為中心,而《三字經》教導人們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書中說“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如果我們的教育從國小開始,經常給孩子講“漢代的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夏天為父母搖扇子,冬天以身體為父母溫暖床蓆。孔融四歲的時候,就懂得謙讓尊長,吃梨時挑小的,大的讓兄長吃。”那這個社會還會出現那麼多不和諧的現象嗎?

趕快拿起《三字經》,堅信你的收穫比我更多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