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實用工具 > 蒙學

《三字經》讀後感(精選21篇)

蒙學1.8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字經》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字經》讀後感(精選21篇)

《三字經》讀後感 篇1

我從幼兒園開始就讀了《三字經》了。當時,我讀來讀去就只為了一個目的:好玩。現在到了國小,我們學到了國學,我才慢慢的看起《三字經》來……

其實許多人說《三字經》是很無聊的,我剛開始也這麼認為,可到了今天,我認真的讀了讀《三字經》,發現了裡面許多的知識。

我最喜歡裡面的一句:“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因為這句話的意思令我很受感染,意思就是:“狗在晚上看家,雞在早晨叫醒人們,人如果不學習,怎麼能成人呢?”

也是,如果不學習,就連一個做人的資格也沒有,何談在社會上發展呢?

接下來的這句,是上一句話的後面一句:“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這句的意思也讓我深受感染:“蠶會吐絲,蜜蜂會製造蜂蜜,人不學習的話,還不如這些動物。”是呀,許多動物會為人類製造東西,而有些人呢,只是社會上的廢物。還不如這些辛勤勞動的動物們呢。

《三字經》讀後感 篇2

在我五歲的時候,我和爸爸就開始學三字經了,每天晚上,上床睡覺的時候,爸爸就跟我講一段,再讓我背一段。日積月累,差不多一年,我和爸爸把一整本三字經看完了,也背熟了。

三字經的特點是每三個字一句,合轍押韻,朗朗上口。特別容易記。這本書講了很多內容,有歷史,有讀書的方法,著名的人物,還有自然……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下面這些內容: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稻樑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俱。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此十義,人所同。當順敘,勿違背。上面用三到十的數,表示了天文、人文、地理、術數、植物、動物、感情、音樂……等各方面的內容。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三字經真是一本包羅永珍的書呀!

《三字經》讀後感 篇3

我對《三字經》非常感興趣,看了一遍又一遍。這本書上講述了許許多多的故事和做人的道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在以前,我比較通俗地把它理解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對它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一個人在幼年時期,本性是善良的,雖然人的本性都不壞,可是,由於後天的薰染,環境的影響,差別會變得越來越大,所以,我們不能夠輕易地判斷一個人是善還是惡。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句話雖不像前兩句那麼的“出名”,可其中也蘊涵著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再好的人才也不會閃耀光芒,而教育的根本,最重要的就是專心,恆心,耐心,以及毅力,而且,教育的方式也得恰到好處。

三字經有數百句,它精闢地用文字總結、概括了做人的道理,我讀了這本書以後,更加透徹地瞭解了古人的智慧結晶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本書真告訴了我不少知識。

《三字經》讀後感 篇4

今天,媽媽給我買了一本三字經。我要讀著本書,每一句都是三個字,後面還有小故事呢!

《三字經》的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的意思是人剛出生時,其稟性都是善良的,彼此相差不大,只是由於後來所處環境和所受教育不同,習性才會千差萬別。小故事是曹操之子,就是講曹操的四個兒子曹植、曹丕、曹彰、曹衝,他們個個都有過人之處,但是性格不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環境和教育不同,人的性格就不同。

第二句是: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意思是如果對孩子不從小就進行教育,其原本善良的天性就會因外界的不良影響而發生改變。教育好一個人的方法,貴在教導他專心致志,持之以恆。小故事是唐寅學畫的內容是明朝有個畫家叫唐寅,他和他的師傅沈周學畫畫,學了一年,唐寅覺得自己畫的很好了想回家,後來他發現師傅比自己畫的還好,就不想回家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學習要有堅強的意志力,還要專心,才能學好。對於我來說專心我有了,可是堅強的意志力我還差一點點。

《三字經》裡還有很多很多故事,我很喜歡這本書。

《三字經》讀後感 篇5

在我呀呀學語的時候,我的媽媽就經常背誦《三字經》給我聽,它是我接觸我最早的經典誦讀書。

一開始,我的媽媽只要有空就在我身邊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並沒要求我也跟著學,後來聽的多了,我也就慢慢會背了,從一開始只能背“人之初,性本善”,到“教五子,名俱揚”,再到“弟於長,宜先知。”。再後來我就經常和我的媽媽一起配合背,有時候是一起背,有時候是接背,我背前面的,我的媽媽就對後面的,一句接一句。我越來越喜歡背《三字經》了。

我的媽媽看我背得越來越多,就開始給我講《三字經》的故事,像《孟母三遷》呀,《孔融讓梨》呀,我都特別感興趣,聽得津津有味。每天晚上,不聽聽這些故事就不肯入睡。這些故事讓我明白了好多道理,我下決心要做個尊老愛幼,對社會有用的人。

現在我已經是一年級的國小生了,能自己藉助拼音讀《三字經》、看《三字經》故事了。一有空閒我就把《三字經》從頭來一遍,那些經典的小故事,也成了我在小夥伴之間炫耀的資本。課間的我,身邊總有很多“崇拜者”圍在身邊,那是我的同學在用羨慕的眼神看我背《三字經》、聽我講《三字經》的故事。

《三字經》讀後感 篇6

我相信大家都讀過《三字經》吧!《三字經》裡有兩句話:“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意思是:孟子的母親曾為了他有一個學習的好環境而搬了三次家。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割斷子織的布來教育他。就因為這樣,孟子才明白什麼是半途而廢,才可以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學家。

像孟子一樣的人,還有很多。比如說詩仙李白,他小時候很聰明,而父親卻一天到晚讓他讀書。有一次,李白看見父親不在就偷偷溜出去玩了。他走著走著,看見一個年邁的老奶奶拿著一根又粗又大的鐵杵,在河邊的石頭上使勁地磨著,李白便覺得十分奇怪,好奇地問:“老奶奶,您在幹什麼?”“我把它磨成繡花針”。老奶奶邊磨邊說。“這麼粗的鐵杵,什麼時候才能磨成呀!”李白驚訝萬分。“只要不停地磨,總有一天會磨成的。你們讀書也不是一樣嗎?”老奶奶笑了笑說。李白聽了,心裡不由一動,馬上回到書房,專心地讀書來。最後,李白終於成了歷史有名的詩人。

還有很多名人因為小時候貪玩,而領會到一個一個的道理。雖然我們不會像孟子和李白一樣逃學,但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做一個有用的人,能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人。

《三字經》讀後感 篇7

《三字經》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的精華,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每一箇中國人的珍貴遺產,它易讀、易記、易理解。《三字經》裡面包含了自然常識、歷史故事、道理常規。教會了我們做人的道理,還教會了我們要勤奮學習。

裡面的故事都有著深刻的哲學道理,生動而有教育意義。比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告訴我們人就像玉一樣,不打磨雕刻,就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我們必須得活到老學到老,使自己的知識越來越豐富。又比如“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這段話講得是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敬父親,冬天把被窩捂熱後再請父親睡。讀了這個故事,我很受啟發,我覺得我要向黃香學習,多為父母做些家務,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小時候,父母、老師的教育十分重要。所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不就是說人在小時候,性格本來是善良的,他們的性格十分相近,長大後因為其他因素的影響,性格便相差甚遠。這就說明了教育的重要性。孩子的前途一半是靠自己,另一半就是靠親人的悉心教導,這才能使孩子步入正軌。這些都是教育的功勞,所以教育是很有必有的!

《三字經》讀後感 篇8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還記得這叫什麼嗎?對,是《三字經》。讀完後,我的感想很多。如我們應該好好回報社會,好好報答父母。《三字經》裡的每一句話,都有著一個感人的故事。每個故事裡說的都是懂孝敬的古人,這些都是千古留傳的佳話,它教導著後人,從中能學到怎樣感恩父母。

先從黃香說起吧!黃香,在九歲時,夏天為了讓父親入睡,他把席子扇涼了讓父親睡。冬天為了讓父親不涼,先用自己的體溫把被窩弄熱,再讓父親上床入睡。再說說“盧衣順母”,一個小孩子小時候母親去世了,父親為他找了一個後媽,後媽很壞,給她親生的穿好的,給他穿盧草做的衣服。後來被父親發現了,父親要休妻子,他懇求父親不要,之後後媽也轉變了,也開始對這孩子很親了。這兩個故事讓我明白了怎樣孝敬父母。

其實,當父母將我們生下來的那一刻起,我們就應該孝敬他們。以前,我們不知道孝敬的真正含義,現在懂了,就要好好的`孝敬他們。就是現在的生活再好,也不能忘記“孝敬”二字。

就讓我們一起學會感恩,孝敬父母吧!

《三字經》讀後感 篇9

從老師教我們唱《三字經》這首歌開始,就深深的被她吸引,一遍又一遍的讀。

《三字經》包含了各類知識,它分為六個部分。“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讓我明白了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為人子,方少時”至“首孝悌,次見聞”使我明白懂禮儀,孝敬父母,尊敬兄長;“知某數,識某文”到“此十義,人所同”讓我瞭解了一些名物常識;“煩訓蒙,須講究”到“文中子,及老莊”讓我快速瀏覽了中國古代的重要典籍;“經子通,讀諸史”到“通古今,若親目”我遊歷了伏羲神農至清代的朝代變革;“口而誦,心而惟”到“戒之哉,宜勉力”我深知只有學習勤奮刻苦,長大才能有所為。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香九齡,能溫席”,黃香九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他年紀雖小,卻懂得子女都應該孝順父母的道理。為照顧父親,在炎熱的夏天,小黃香拿著扇子在爸爸的床邊,把枕頭、席子都扇得涼涼的,把蚊蟲都趕得遠遠的,然後才恭恭敬敬地請父親去休息。冬天天氣寒冷,黃香每天晚上替父親鋪好被褥後自己先鑽進去,用自己的體溫溫暖冰涼的被窩,然後再去請父親來睡。小黃香九歲就能如此體貼的照顧父親,我們的九歲又在幹嘛呢?

《三字經》讀後感 篇10

在我呀呀學語的時候,媽媽就經常背誦《三字經》給我聽,它是我接觸我最早的經典誦讀書。

一開始,媽媽只要有空就在我身邊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並沒要求我也跟著學,後來聽的多了,我也就慢慢會背了,從一開始只能背“人之初,性本善”,到“教五子,名俱揚”,再到“弟於長,宜先知。”。再後來我就經常和媽媽一起配合背,有時候是一起背,有時候是接背,我背前面的,媽媽就對後面的,一句接一句。我越來越喜歡背《三字經》了。

媽媽看我背得越來越多,就開始給我講《三字經》的故事,像《孟母三遷》呀,《孔融讓梨》呀,我都特別感興趣,聽得津津有味。每天晚上,不聽聽這些故事就不肯入睡。這些故事讓我明白了好多道理,我下決心要做個尊老愛幼,對社會有用的人。

現在我已經是一年級的小學生了,能自己藉助拼音讀《三字經》、看《三字經》故事了。一有空閒我就把《三字經》從頭來一遍,那些經典的小故事,也成了我在小夥伴之間炫耀的資本。課間的我,身邊總有很多“崇拜者”圍在身邊,那是我的同學在用羨慕的眼神看我背《三字經》、聽我講《三字經》的故事。

《三字經》讀後感 篇11

當我牙牙學語時,爸爸教我讀《三字經》,進了學校,帶上鮮豔的紅領巾,老師也讓我們讀《三字經》。《三字經》不僅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使我明白了尊老愛幼、好好學習、堂堂正正做人等道理。

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怎樣做人的,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實踐和吸收傳統文化,才能明白怎樣做人,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孔融讓梨”教會我以禮待人、尊老愛幼。當我在公共汽車上,看到別人沒有座位,我會主動給別人讓座。當看到老人過馬路時,我會主動去扶老人。“明孝悌,知禮儀”讓我懂得做人要謙虛、禮讓,相互尊重,和睦相處,才能創造一個和諧的世界。“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提醒我要好好學習。我們讀書條件這麼好,有美麗的校園,寬敞的教室,明亮的燈光,有敬愛的老師耐心教導,有時我還不專心聽講,上課愛講小話,作業不認真做,回答問題不積極,這樣真是不應該。我以後會努力學習,改掉這些壞毛病,長大了做一個有知識,有文化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三字經》讓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使我一生受用,伴我快樂成長。

《三字經》讀後感 篇12

今年暑假,我讀了《三字經》。其中幾句印象特別深。它們是:“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頭懸樑講的是漢代大學者孫敬將頭髮用繩子吊在屋樑上防止讀書打瞌睡;錐刺股講的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蘇秦讀書時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提神。他們不需要老師監督也可以自覺地學習。

讀完後,我感到很慚愧。我雖然學習很好,但是不能自覺地學習。我每天心裡只想著玩,非得老媽大發雷霆才好好做作業。許多事情都要老媽提醒才去做。雖然我們不提倡“頭懸樑、錐刺股”這種以傷害身體來勤奮學習的辦法,但我們要學習孫敬和蘇秦勤奮學習的精神。

“頭懸樑、錐刺股”的故事我牢記在心,是它打開了我刻苦學習的大門,它時刻提醒著我好好學習!

《三字經》讀後感 篇13

寒假期間,我閱讀了《三字經》,這是一本我國古代的啟蒙教育讀本,我看了很受啟發。

大家熟悉的“融四歲,能讓梨。悌於長,宜先知。”這句話的意思是: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尊敬和友愛兄長,這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比起孔融,我十分慚愧,有一次,外公想吃香榧,我想了想:香榧三年才能成熟,要省著吃,就給了外公三顆,把剩餘的都放了起來,這樣做太不應該了,等外公再到我家來,我要全部拿出來給他吃。平時在生活中,我要尊老愛幼,主動把好東西讓給別人。

文中的“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告訴我們:勤奮上進一定會有收穫,只顧貪玩沒有什麼好處,希望大家引以為戒,奮發努力。我要在今後的學習中,認真、努力、主動,遇到難題不退縮,多東腦筋,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向家長、老師和同學請教。多閱讀,多實踐,如果學習不勤奮,再聰明也沒有用。

《三字經》中的一字一句都講述了一個個人生的哲理,讓我懂得了更多做人的到來和意義。

《三字經》讀後感 篇14

我對《三字經》非常感興趣,看了一遍又一遍。這本書上講述了許許多多的故事和做人的道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比較通俗地把它理解為:一個人在幼年時期,本性是善良的,雖然人的本性都不壞,可是,由於後天的薰染,環境的影響,差別會變得越來越大,所以,我們不能夠輕易地判斷一個人是善還是惡。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句話也蘊涵著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再好的人才也不會閃耀光芒,而教育的根本,最重要的就是專心,恆心,耐心,以及毅力,而且,教育的方式也得恰到好處。

三字經有數百句,它用文字精闢地概括了做人的道理,我讀了這本書以後,更加了解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使我受益匪淺。

《三字經》讀後感 篇15

寒假期間,學校要求背誦《三字經》,我想:背《三字經》有什麼用?我極不情願地向書店走去。誰知拿起這本內容豐富,讀起來琅琅上口,便於記誦的《三字經》,我竟一眼不眨地看了兩個多小時,直到肚子唱起了空城計,我才匆匆付完錢,興高采烈地向家裡奔去。

每天寫完作業,我沒心思看曾經讓我朝思暮想的動畫片,而是拿起《三字經》,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你可別小瞧它,這裡面含意無窮呢!其中書中有一個故事讓我最受感動。

《三字經》不但是一本書,還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它濃縮了中華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著大家。快和我一起去讀這本好書吧

《三字經》讀後感 篇16

《三字經》是一部流傳甚廣,家喻戶曉的啟蒙讀物,它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寒假的時候,我認認真真的讀完了這本書。“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被這些簡潔又富有哲理的句子吸引了。

我特別喜歡讀“孟母擇鄰”的故事。“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子小時候,因住在墓地附近,學了許多哭喪的語言與動作。於是孟母就把家遷到了鬧市,孟子便整天模仿他們做買賣的樣子。孟母又把家遷到了學堂邊,孟子終於學到了禮儀和文化知識。這說明環境對人的成長很重要。

除了良好的環境,自身的努力也很重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們每一個國小生,都猶如一塊玉,玉不琢,怎成器?我們應當樹立遠大的志向,刻苦學習,長大要做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在三年級的時候,我寫完作業去樓下玩兒,玩了幾天後,媽媽就不讓我下去了。我說:“為啥不讓我下去玩兒了,媽媽?”“我不想讓你和你的朋友一起玩。”媽媽說。“又為什麼?”“他們會罵人,知道吧。媽媽發現你也有一點了。”“那怎麼辦呀?”“你在家裡多停幾天就好了。”在家裡不下去玩一個星期後,我果然不罵人了。

我從《三字經》裡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如果你還沒有讀過這本書,我建議你去讀一讀,它一定會給你帶來很多收穫的。

《三字經》讀後感 篇17

說實話,我對《三字經》這本書國小就接觸過了,但卻沒有仔細去理解。現在大學的我,有些迷茫和不知所措,於是便拿起了《三字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在以前,我比較通俗地把它理解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對它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一個人在幼年時期,本性是善良的,雖然人的本性都不壞,可是,由於後天的薰染,環境的影響,差別會變得越來越大,所以,我們不能夠輕易地判斷一個人是善還是惡。“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句話雖不像前兩句那麼的“出名”,可其中也蘊涵著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再好的人才也不會閃耀光芒,而教育的根示,最重要的就是專心,恆心,耐心,以及毅力,而且,教育的方式也得恰到好處。

三字經有數百句,它精闢地用文字總結、概括了做人的道理,我讀了這本書以後,更加透徹地瞭解了古人的智慧結晶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本書真告訴了我不少知識。

《三字經》讀後感 篇18

小時候,爸爸媽媽為我買了一冊《三字經》。那時候,我喜歡看漫畫書,這樣的書我一拿到手就頭疼。在爸爸媽媽面前,我迫不得已的開啟書。還挺有趣的: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使人讀起來朗朗上口。

愛看《三字經》,只不過覺得很有趣,但爸爸一次次抱著我念《三字經》,老闆著個臉,表情很冷酷。其實,爸爸的真目的並不是一味的讓我讀。果不出所料,當我念的《三字經》出口成章時,爸爸便開始給我講解每一句的含義“人之初,性本善”:人的生命剛開始時,天性原來是善良的,性感脾氣也很接近。在這些經中原來也有有趣的人物和各種生動的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當我真對《三字經》產生濃厚興趣時,爸爸又用實驗和實踐讓我知道它的含義,一步一步地深入瞭解。

好書不厭百回讀。我開始背《三字經》了,一邊背一邊想它的含義,這樣既牢記了《三字經》的詞句,又能知道在生活中對我成長的意義。《三字經》已經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腦海裡,永遠不忘。

《三字經》讀後感 篇19

在我牙牙學語之時,媽媽就經常在我面前唸叨《三字經》,久而久之,我也能有模有樣﹑搖頭晃腦地背誦其中的內容;上了幼兒園,媽媽經常給我講《三字經》裡的小故事:《孔融讓梨》﹑《孟母三遷》﹑《黃香溫席》……這些故事至今我還記憶猶新,受益匪淺;上國小之後,我識的字多了,自己讀起了《三字經》,對這本經典鉅著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字經》是我國一部經典的蒙學著作,是我國燦爛文化的精華。它三字一句,兩字一韻,讀起來琅琅上口。它內容豐富,有歷史故事,有自然常識,有道德規範,也有人生哲理。它不僅教會我們知識,還教會我們做人做事,更教會我們要認真讀書和如何讀書。《三字經》運用事理並舉的方法,以大量的典故故事闡述了豐富的人生哲理:有倡導尊敬師長寬厚待人的,有頌揚勤勞節約清正廉潔的,有勸誡謹慎持身回國改錯的,有愛國愛民弘揚正氣的,有激勵李志勤學發憤圖強的。

當我和弟弟妹妹爭搶東西的時候,“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閒置”讓我感到臉紅羞愧,我竟不如四歲的孔融謙遜,更沒有做到哥哥的友愛關心。

當我和爸爸媽媽頂嘴吵架的時候,“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讓我倍感心靈震撼,小小的黃香能如此體恤父母,而我卻無視父母的關愛,還經常惹他們生氣,慚愧!慚愧!

當我在學習上鬆懈偷懶的時候“古聖賢尚勤學”就會提醒我我:像孔子這樣偉大的聖賢都不忘勤學,作為在普通人的我更應該刻苦努力地學習。“頭懸梁錐刺股”則給我做出了刻苦求學的榜樣。

當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臨陣退縮的時候,“玉不琢不成器”則會告誡我:玉不經過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不經過苦難磨練,是成不了大器的。

“幼習業壯致身上匡國下利民”更是為我指明瞭人生的方向:我們要從小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己,長大後能夠學以致用,替國家效力,為人民謀福利。

《三字經》是我人生路上的良師諍友,就像一粒思想的種子,在我心中生根發芽,它將伴隨著我,成就我的夢想,完美我的人生。

《三字經》讀後感 篇20

在誦讀《三字經》的過程中,我漸漸明白了許多的故事和道理。從“孟母三遷”到“黃香溫席”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昔孟母,擇鄰處”,讓我更加了解了《孟母三遷》這個故事,也懂得了媽媽對我的愛。還記得,一年級下期半期考試前,我在廁所裡不小心摔了一跤,下巴裂開了一條口,鮮血直流,當時痛得我哇哇大哭!老師知道後,急忙給我媽媽打電話。過一會兒,媽媽急匆匆趕來把我送到了醫院。醫生檢查後說,傷口要縫針。媽媽身體直打抖,擔心縫針會留下傷疤,不得已還是答應了。在縫針的時候,媽媽閉著眼睛不敢看。我知道,媽媽心裡很難受,媽媽非常愛我!“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投進媽媽的懷抱,幸福哪裡找”,媽媽對我的愛還有很多……

“香九齡,能溫席”,讓我懂得了要尊敬、關愛自己的父母。還記得,媽媽的腰一直疼,我勸她早點看醫生,媽媽一有空,我就給她捶捶背、揉揉肩。媽媽下班累了,我幫媽媽拿拖鞋。媽媽口渴了,我給媽媽遞飲料。媽媽不開心的時候,我逗媽媽樂呵呵……

“孟母三遷”讓我感動,“黃香溫席”讓我行動。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用優異的成績來報答愛我的媽媽!

《三字經》讀後感 篇21

記得那是在我一年級的暑假時,為了增加我們的課外閱讀量,也為了讓我們瞭解一下我國傳統的國學,增強我們的文學修養,學校給我們佈置了一項“艱鉅”的作業---背誦《三字經》。

晚上放學我回到家,開啟書架上塵封已久的《三字經》,立刻就垂頭喪氣了——這上邊都寫得是什麼呀,三字一句,三字一句,讀起來似懂非懂,卻根本不明白是什麼意思,而且竟然有整整三大篇!一直拖到晚上,我再也不想看它一眼。媽媽見我這種情緒,就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媽媽知道,對你來說,《三字經》是太難了,媽媽小時候也沒背過,但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來,我和你一起背,看誰背得快好不好?”就這樣,媽媽和我一起開始了艱難的“啃骨頭”歷程。

就這樣,我們把“三字經”分開了一小段一小段的,媽媽一句一句地給我講解,理解了意思以後,背起來就容易得多了。我們按部就班地每天背一小部分,第二天從頭複習鞏固,再背下一段,真的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我背東西的時候總是坐不住,經常喜歡是在床上翻來滾去的背,每次看我絞盡腦汁地背誦的時候,爸爸媽媽都會靜靜地躲到外邊,以免打擾了我。等到我驕傲地給媽媽背誦的時候,她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不學不知道,一學真奇妙,原來這“三字經”中的內容竟然包羅永珍,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文學、歷史、民間故事,每一段都有幾個小故事,真佩服古人的惜墨如金呀,三個字就能說明一個道理或者是引用一個故事。一天,兩天,三天,我完全沉迷到背“經”這件事裡了。走也背,坐下背,躺也背,甚至半夜睡覺嘴裡都念念有詞的。

一個暑假下來,我和媽媽都成了背“經”高手。我們還經常在晚上散步的時候一人一句的接龍,走在路上,常常會引得路人向我們側目而視,直到現在,我們還能背得滾瓜爛熟,在生活中經常會冒出一句,然後我們會相視一笑。

通過對《三字經》的背誦,我不但瞭解了《三字經》中所講的道理和一些常識,讓我對祖國的國學一下有了興趣,對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