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實用工具 > 蒙學

弟子規讀後感800字8篇

蒙學3.05W

弟子規讀後感800字1

《弟子規》是我國古代著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的孔子,給他的學生起的,也是我們生活的典範,讓我看了深有體會。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弟子規讀後感800字8篇

我比較深刻的句子是“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我還聽過這樣的故事:宋濂是我國明朝著名的大學問家。在他20歲時,他去請教一位前輩。老師正在授課。看到老師沒有注意到他,宋濂就恭敬地站在那裡,不懂的問題,也像別的同學一樣發問;有時老師被問得不耐煩,就大聲呵斥他,可他卻低頭接受,臉上沒有任何不悅的表情,也沒有反駁老師的觀點。後來,宋濂從老師那裡學習了更多知識,比其他同學收益都大。在生活當中,我們在路上遇上長輩,應禮貌地上前問好。當長輩沒有要說地事情,打算離開時,晚輩應該恭敬地退後站在一旁,等候長輩離去。宋濂也是一個好例子

還有“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是對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說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這讓我想起了博玄說過的'一句話:“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對人誠心誠意,本來不相信,也會相信了;但對人虛偽無信,就是本來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說得多有道理啊!在這裡,我奉送大家一句:言而無信,萬事皆虛。

自從讀了《弟子規》這本書後,我感覺到多讀一些書對我們在言行方面有很大的幫助。我想,今後我會更加努力地學習《弟子規》等各種有益的書籍,爭取做一個全面發展的好學生。

弟子規讀後感800字2

最近父母讓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裡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裡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裡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閒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 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儘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麼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

細讀《弟子規》後,我才發現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卻是我們最無知和薄弱的地方。古人訓誡做人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關懷朋友,都因為心懷感恩,正因為感恩,所以對人對物多了虔誠的敬仰之心,尊敬發至內心,而後謙虛謹慎的做人。時下太多如我一般的年輕人,強勢的自我,對人對物都少了一份感恩之心,目空一切而後標新立異,自由散漫而後無法無天。《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童年的讀後感300字西遊記讀後感100字童年的讀後感500字

弟子規讀後感800字3

我們90年代的小孩,似乎每個人都呈現出不同於別人的個性。有的時候,我們愛去哪就去哪,根本不會跟父母說;有些時候,我們回到家裡,就一頭栽進房間裡,根本也不會跟父母說。其實,在背後的父母都隱含著無比的擔心。孩子在外邊的時候,擔心他是否迷路了,被拐了。我們根本不會想象到他們的焦慮,只會自己玩,不會想到別人的感受。我們愛我們的父母就該“出必告,反必面”,即出去的時候告訴父母知道你們去哪裡,回來的時候,要當面告訴父母我們回來了,讓他們放心。

曾經,我跟我的哥哥姐姐們相處,或許是因為我們玩得太熟了,所以我總愛直稱呼他們的名字。也許是因為習慣了吧,我叫他們名字時候,他們也不見怪,哥哥姐姐們也沒跟我說過什麼怨言。但其實,他們自己背後可能有些怨言,但卻不會跟我說任何,或許怕我難為。我愛哥哥姐姐們就該“稱尊長,勿呼名”,即稱呼長輩的時候,不要直稱呼他們的名字,要稱號“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等稱呼,尊重他們,因為他們是長輩。

我最喜歡不分大小的跟長輩說話。有的時候,遇到我跟他們意見不同時,我總愛大聲反駁,不分尊卑。他們有時候也會教訓一下我,但我總是這樣子左耳入右耳出,不太理會。其實,他們內心也很不滿,但也不會狠狠地罵我,而我也不會想到這一點。我們愛長輩就該“尊長前,聲要低”,即與長輩說話的時候呢,聲音要柔和適中,不要大大聲音地駁回,雖然他們比不會很嚴厲地教訓,但其實他們內心也不好受的。

我們常常喜歡自出自入,“敲門”這個動作,我們根本大多數都不會用到。其實,別人的房間並不是可以讓你隨便進出的,有些人或許無所謂,但有些人卻很在意別人進入他的放假的.。然而進別人房間前,不敲門是一種壞習慣。我們尊重別人就該“將入門,問孰存”,即在入門之前,應該先敲門問一下:“有人在嗎,我可以進來嗎?”不要貿貿然就跑進去。

……

《弟子規》裡的行為作則,就是作為學生,晚輩應該具有的規矩。我們要把《弟子規》中所賦予我們優秀品質的導向,跟著書內的作則好好學習,繼承我國傳統的美德。道德於現在社會是不可缺的,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所以我們必須學習《弟子規》記憶體在的良好品質,從而扎德育之根。

弟子規讀後感800字4

最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裡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裡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裡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閒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儘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麼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弟子規讀後感800字5

花了一個月時間,斷斷續續的將蔡禮旭老師的《弟子規 》細講精華看完,它包含“八德”簡釋、弟子規正文及 《弟子規》細講精華三個部分。“八德”即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而《弟子規》正文也只有只有一千來字,《弟子規》的總敘,是整部《弟子規》的綱領, 就是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八句;細講精華則使用了一些典故或者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常見瑣事來具體解釋弟子規中 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等思想。

我從學習《弟子規》主要有以下四點體會:首先,對長輩有禮有敬、對兄弟恭敬友愛。 道德的根本的是孝敬上下。孝順父母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弟子規從頭到尾圍繞一個孝字。孝的結構是” 上老下子“ ,意思是強調血緣延續的重要性。每個人,不管你壽命多長,都只不過是人類生命長河中的一個極其渺小的環節,今天的長輩是昨天的小輩,今天的小輩就是將來的長輩。小輩不孝敬長輩,你又怎麼能夠指望當你成為長輩以後,你的小輩會孝順你呢?如果做長輩的不做好孝順的表率,那麼就他到老了也不會得到小輩的孝順,俗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差不多就說的這個意思。 真正的孝順,不是僅僅是言語上的噓寒問暖,而重要的是體現在行動上的。在我們這個行業裡,成日和父母、家人聚少離多,每次休班回家,父母最欣喜的不是我們給他們多少錢,買多少禮,只要我們能在他們身邊,陪著他們聊聊家常說說心裡話,事事想著他們,他們就感覺是很幸福的了。記得剛上班後的第一次回家,我給父親買了一個電動剃鬚刀,父親就高興的合不攏嘴,見著一個人就拿出來一次,那神情就像三五歲的小孩子得到了新玩具一樣興奮,其實那東西還不到一百塊錢!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孝吧,不一定非得給父母萬兒八千或者是買棟高樓才是孝,只要是事事想到了他的心坎上,就能滿足父母那簡單又快樂的心。

在這個世界上除了父母對我們的這種深恩之外,我們還有其他諸如國家對我們的庇護之恩;老師對我們的教導之恩,農民對我們的口腹之恩,公司老闆對我們的給薪之恩,同事對我們的幫助協作之恩,乃至那些仇怨我們的人所給予我們的逆增上的成就之恩……他們對於我們也是恩同父母!佛教的心胸更寬廣,視一切男人為我父,一切女人為我母!假如我們能在與這些恩人交往相處之時,也能夠如孝生身父母之恭敬順承,試想他們會有什麼反應呢?人怕恭敬!所謂: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敬我一丈,我把你頂在頭上!當然,除了人,天與地之於我們的乾坤之氣的滋養之恩我們也要回報!怎麼報?愛護他們而不破壞他們,與這些自然萬物和合共生,和諧相融!若大家人人能從我做起,以如此之廣大心去孝行周遭的人群和環境,我們自然德行長養,善緣廣佈,哪有不左右逢源,事隨心願之理呢?就像我們公司必須得想辦法將汙水處理好,才能財源廣進,欣欣向榮。只有和周邊鄰村處理好關係,不汙染水源,保護好周邊環境,我們才能快樂工作,快樂生活。

其次,細節決定成敗。《 弟子規》就是教導我們要重視生活行為的各個細節,用簡明通俗的語言,教導大家如何提高修養、孝親友愛以及生活起居中待人接物所應有的禮節。 在《弟子規》中,” 謹“ 單獨構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這部分要求孩子從小養成謹慎小心、規矩低調、有自我尊嚴的生活習慣。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做一些普通的小事,每個人都要認真對待自己所在崗位的每一件小事,都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做透、做好,那就會出現”細中見精“、”小中見大“的不平凡。就像我們的工作,良好指標的取得是日常工作長期日積月累積累的。比如鋪墊料後揀的墊料裡面的線頭、土塊、鐵絲等雜物,以減少對鴨群腳蹼的傷害;以前全場共同一個殘鴨欄,現在每個棟舍隔出一小間做殘鴨欄,以便那些弱殘較輕的能更好的恢復,減少死淘;等等這些,都是日常工作的細化管理,而這些管理在生產指標中得到了體現。

再次,信在《弟子規》裡是這樣講的, 凡是開口說話,首先要講究信用。話說得多不如說的少,凡事實實在在,不要講些不合實際的花言巧語,另外,奸邪巧辯的言語,髒不雅的詞句及無賴之徒通俗的口氣,都要切實戒除掉。還未看到事情的真相 ,不輕易發表意見,對於事情瞭解的不夠清楚,不輕易傳播出去,覺得事情不恰當,不要輕易答應,如果輕易答應就會使自己進退兩難。談吐說話要穩重而且舒暢,不要說得太快太急,或者說得字句模糊不清,讓人聽得不清楚或會錯意。遇到別人談論別人的是非好壞時,如果與已無關就不要多管閒事。看見他人的`優點行為,心中就升起向他看齊的好念頭,雖然目前還差得很遠,只要肯努力就能漸漸趕上。不論大善或小善,都要有思齊的信心和勵行的勇氣,小善切戒輕呼不做,而行大善的機會來了也要及時把握,盡心盡力勉強而之。看見他人犯了罪惡的時候,心裡先反省自己,如果也犯同樣的過錯,就立刻改掉,如果沒有就更加警覺不犯同樣的過錯。 當道德學問和才藝不如他人時 ,應該自我督促努力趕上,至於穿的衣服和吃的飲食不如他人時,可以不用擔心、鬱悶。聽見別人說我的過錯就生氣,稱讚我就高興,這樣不好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多,真誠有益的朋友就不敢和我們在一起。

我們要認認真真的遵從聖人對我們的教誨,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做人要有標準,交友要有標準,行為也要有法度。就我們而言,一旦致力於做人的學問,便會明白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合義理的。

我們這一代經歷了一箇中國翻天覆地的改變和前進的年代,從小未吃多少苦受多少累,老祖宗留下的做人待物的優良傳統,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裡,被人逐漸淡忘, 《弟子規》是一本好書,讀它能震撼心靈,教我們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並且能讓你漸漸地改掉自己身上的缺點,學習它可以提高自己的素養、清除我們身上的缺點,讓我們幸福的人生走的更高,更遠!

弟子規讀後感800字6

在暑假裡我讀了《弟子規》這本書,使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在生活中首先要孝順父母,愛護兄弟姐妹。要想做一個受人尊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講信用。以前媽媽說我做錯事的時候,我總是很不耐煩,現在我知了這樣是不對的。在暑假裡我幫媽媽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掃地,拖地,收拾自己的書桌。弟子規使我變成了一個懂事的孩子。

《弟子規》裡有這麼一句話:“借人物,及時還;人借物,有勿慳。”在書中的解釋是說:借了別人的東西,應當及時歸還。如果別人向你借東西,有的話就痛快的借給別人,不要小氣。我想起有一次我的水性筆沒墨了,問同桌借。她卻說::“不借!這是媽媽買給我的,可好寫了,我怕你會弄壞的!”我很生氣,一節課都沒有理她。在我苦苦哀求下,媽媽終於幫我買了一支有喜羊羊和美羊羊彩色圖案的水性筆,我可喜歡了,於是心想:要是同桌來借筆,我堅決不借!哼!誰叫她先前不借給我!機會來了,下午第一節寫字課,我拿出筆來,故意慢慢地寫,想象著同桌會怎樣來借筆。可左等右等等不到,卻感覺身後有人拿尺子戳我。回頭一看,原來是郭全。他用哀求的.眼神對我說:“我筆沒墨了,借你的一支。”我本來不想借的,可他又不是同桌,好像應該借。但我這隻水性筆那麼漂亮,萬一他弄壞怎麼辦?

這可是我求了媽媽好久才買的呀。本來是要向同桌炫耀的,現在卻要借給其他人。借還是不借呢?猶豫中,同桌卻說話了:“他不會借的,要是我,我也不借!”我這時才發現同桌說的話有點對,一支新的筆,誰不愛?還真有點不想借。可是,如果不借給他,不就像我昨天沒借到筆那樣難受了嗎?哼!我才不像你這麼小氣呢!

想著,我趕緊把筆遞給郭全,還叮囑他:“要小心用啊。”他點點頭,充滿感激的說:“謝謝你!”從此,不管誰問我借東西,我都會借,因為我體會到了借不到東西時難受的心情。通過這件事我感悟到,問別人借東西時,如果別人不借,不要埋怨他們,或許他們真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別人問我們借東西時,我們有的就一定大方借給他,否則別人會很難過的,可能下次我們再問別人東西別人就不借給我們了。如果沒有也明白告訴他,好讓他再問別人借。就像老師說的:“好借好還,再借不難。”

弟子規讀後感800字7

前段時間我們學校新發了一張《弟子規》,在我們的老師的教導下,我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弟子”也有“規”。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裡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弟子規》裡有這樣的一句話“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結鈕釦,有定位,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閒話”。順便說一個故事:以前著名詩人王安石是當時國家的重臣,可他有一個壞習慣:不愛洗澡。有一次,國家開大會,他也參加了。正當國王在大會上公開地對王安石說話時,一隻蝨子,從他的脖子一直爬到臉上,會上的大臣都看得一清二楚,很快,這件事就傳遍了五湖四海,成了千古的.笑話。所以我們要吸取教訓,不然也有可能成為別人的笑話呢。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你會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學仁慈……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我自己作了一首小歌:“能親仁,當然好,好日來,壞日少”我們可要努力啊!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

這就是我的讀後感。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要以它作為行為準則。

弟子規讀後感800字8

因為院系舉辦《弟子規》演講比賽,我接觸到《弟子規》這本書,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讓我感觸良多,尤其是對“孝”的理解。我認為學習《弟子規》應該把《弟子規》的真諦貫徹到實際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弟子規》開篇中這樣教育我們: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首孝悌”從中可以看出“孝”對於一個人來講是很重要的。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生養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麼這個人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可是到底要怎樣做才算是“孝”呢?

在現代社會,人們往往總是在忙碌的追求自己的目標,對房子、車子的追求熱衷竟讓我們忘記了孤孤單單在家裡惦記著我們的父母。

曾經在電視上看到一則公益廣告:老人一人在家,子女告訴家裡的老人要回家吃飯,老人開開心心的準備了一桌好菜,耐心地等待子女們的到來,可是老人左等右等,都等到睡著了,醒來時,屋子裡冷冷清清的,只有老人一人,正在這時,電話鈴響了,是老人子女的,他們告訴老人不回來了,在電話中老人的孫女叫了老人一聲奶奶,老人心裡有些安慰,正準備和孫女說話時,電話結束通話了,老人很失望很無奈地說了句:你們都忙。

看到此情此景,我的內心震撼了,有人曾說過:人越老越害怕孤獨。你讓你家中的老人孤獨了嗎?一個再華麗的房子沒有家人,那只是一個房子不能稱之為家;一個有家人的房子,即使房子再破舊那也是家。老人要的不是金錢不是住華麗的房子,而是一個有家人的家。老人為子女傾其所有,而老人的希望只是子女能多多陪陪他們,多關心關心他們,能在一起享受人世間最平常天倫之樂。

隨著我們漸漸長大,我們的父母不在年輕,當你拎著大包小包東西回家時,爸爸媽媽都會顯得異常激動、開心,可是他們的激動、開心並不是因為你拎了那麼多的.東西,而僅僅只是因為你,因為你回來看他們了。

或許作為學生的同學們會說,現在我們還是學生,這對我們來講還是很遙遠的。真的遙遠嗎?一點也不遙遠。我想問一句:身為學生的我們,除了向父母要錢,你一個月還會打多少次電話回家問候父母,問候家裡的一切呢?不要省幾塊錢的電話費,不要以為父母並不在意這些,要知道在你特地打電話回家關心他們時,他們是很欣慰的。只是我們不懂,所以往往就吝嗇了關心父母的話。你還在等什麼,馬上拿起自己的手機給自己的爸爸媽媽打個電話吧。

孝,並不是要讓你為父母做上什麼驚人動地的事,實際上最平常最基本的關心、問候又何嘗不是孝道的表現呢?“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人世間最遺憾的事。雖然我們不能像《弟子規》書中寫的那樣“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孝敬父母,但起碼不要讓這樣的遺憾一而再再而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