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愛情故事

關於愛情哲理故事

愛情的力量可以讓人忘記一切,但卻又連一粒嫉妒的沙石也不能容納,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關於愛情哲理故事。

關於愛情哲理故事

關於愛情哲理故事1:草原上的婚禮

在雅魯藏布江流域的青青草原上,有一戶遊牧藏民,母子倆相依為命。老阿媽頭髮花白,滿臉皺紋;兒子阿桑個頭矮小,身體瘦弱,但喜歡唱歌。老阿媽經常手拿轉鈴為兒子祈福,希望兒子早日成家。可阿桑每天和牛羊在一起,要找一個新娘多麼不容易。

有一天,阿桑躺在草地上睡覺,被一陣歌聲驚醒。歌聲清純甜美,肯定是一個漂亮的姑娘唱的。阿桑隨即來了精神,馬上放聲高歌,他的聲音高亢洪亮,引得姑娘柔聲和唱。

阿桑跳上馬,循著姑娘的歌聲跑去。在一片雪白的羊群裡,藏著一個胖胖的姑娘。阿桑有點失望,正要離去。姑娘害羞地唱起了古老的情歌,猶如天賴之音。阿桑忍不住停下腳步,用歌聲與姑娘交流。

姑娘叫卓瑪,與家人一起四處遊牧,因為孤獨便愛上了唱歌。兩人有相同的愛好,很快走到了一起。

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卓瑪的父母嫌阿桑身體瘦弱,不同意這門婚事。可在卓瑪苦苦的哀求下,老阿爸倒是同意了,但他提了一個條件,只要阿桑能把卓瑪抱回家,就把女兒嫁給他。

從卓瑪家的帳篷到阿桑家的帳篷,足足有30裡。要把卓瑪抱回去,簡直是公羊下崽——根本不可能。因為卓瑪高大肥胖,有180斤;而阿桑矮小瘦弱,只有100斤。阿桑能把卓瑪抱起來走上三步都難,更別說是30里路。

老阿爸擺明了就是拒絕阿桑。但阿桑發誓一定要娶卓碼為妻,讓老阿爸給他一年時間,一定把卓瑪抱回家。老阿爸看阿桑意志堅定,就同意給他一年的時間。

阿桑騎著馬出發了,他要去找草原大力士。大力士的家住在高高的鳥託山,這裡海拔五千多米,沿路都是陡峭的山路,馬兒根本上不去。

阿桑把馬兒寄留在一戶老藏民家,自己便徒步往山上走。可他還沒有走多久,就感覺空氣稀薄,走路都喘著粗氣。就這樣,他歇一歇,走一走,一直走了一天一夜,終於看見大力士的家了。阿桑又累又餓,天旋地轉,一頭栽倒在大力士扎西的門前。

扎西正在喝酥油茶,突然聽到外面“撲通”一聲,他趕快走出帳篷,只見雪地裡倒著一個矮瘦的小夥子。扎西把輕如小羊的阿桑提進帳篷,餵了他一口酥油茶,他才緩緩醒來。阿桑仰望扎西,他身材魁梧,肌肉發達,不愧是草原上的第一大力士。

阿桑掙扎著爬了起來,跪在大力士的腳下說:“大力士阿哥,請教我練力氣吧!”扎西看著矮瘦的阿桑,搖搖頭說:“你太矮瘦了。成不了大力士。”

阿桑把自己與卓瑪的愛情故事講給了扎西聽。扎西沉默了很久才說:“我可以幫你。但你不一定吃得了這樣的苦。”

扎西向阿桑講起練成大力士的經過,他說父母早早死去,為了養五個妹妹,就砍後山的樹去換錢。他天天扛樹下山,不知不覺中就練就了一身的好力氣。在比賽中奪了冠。

阿桑聽了心中發涼,自己在這條陡峭的山路上空手行走都難,更別說扛樹下山了。扎西看到阿桑有點害怕的樣子,說:“我看你還是明天回去吧!你吃不了這樣的苦的。”阿桑想起離別時卓瑪期望的眼神。咬緊牙關說:“我明天去扛樹!”

第二天,阿桑和扎西一起去砍樹。

扎西選了一棵又粗又壯的大樹,阿桑選了一棵瘦弱的小樹。扎西在山路上健步如飛,很快走得無影無蹤。阿桑舉步艱難,汗流滿面。天黑的時候,阿桑還在山頂如蝸牛爬行。而扎西已經下山返回了。就這樣,阿桑三天才能扛一次樹下山,但他沒有放棄,一直堅持著。

一年後,阿桑回來了,他看上去依然瘦弱。他又來到卓瑪家求親,說自己現在絕對可以把卓瑪抱回家。老阿爸無奈地同意三天後讓阿桑來娶卓瑪。但有一個條件,如果讓卓瑪落地,送親的隊伍馬上回去。阿桑答應了。

喜日到了。阿桑身穿新郎盛裝,信心十足地來接新娘,可帳篷內卻坐著兩個新娘。她們雖說一樣高,但一胖一瘦,都用繡著鴛鴦的紅布蓋著頭。

老阿爸微笑著說:“阿桑,我給你一個機會,你可以選擇瘦的那個姑娘,她可比卓瑪漂亮,而你也有機會挑戰成功。”阿桑堅定地搖著頭,他就是要娶卓瑪。阿桑毫不猶豫地抱起胖姑娘就走,送親的隊伍隨他而去。

阿桑抱著新娘一口氣走回了家,大家送給他最熱烈的掌聲。新娘被掌聲驚動,突然揭開紅蓋頭。露出了一張男人的臉,大家都被搞傻了。只見送親的隊伍後面,老阿爸手牽一個瘦高的新娘走了過來,阿桑揭開蓋頭,竟是卓瑪。

原來阿桑走後,卓瑪為了減肥每天只吃一點牛奶,好讓阿桑把她抱回家。老阿爸看卓瑪減肥後更加漂亮,就捨不得把女兒嫁給阿桑。於是便讓卓瑪的哥哥扮成新娘來考驗阿桑。沒想到阿桑對卓瑪情有獨鍾,堅持要選胖姑娘。老阿爸被阿桑的堅定感動了,拉著卓瑪跟了過來。沒想到阿桑力氣真大,一口氣把卓瑪的哥哥抱回了家。

大家都被新郎新娘的真愛感動了,雙手合十為他們祝福。老阿媽高興地端出大塊大塊的羊肉。倒滿大碗大碗的青稞酒。

大家席地而坐,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阿桑興奮地喝了幾大碗青稞酒,臉色通紅。

有人問阿桑:“你是怎麼練成大力士的?”阿桑羞澀地說:“是卓瑪賜給我的力量。”

原來阿桑走的那天,卓瑪送了他一塊石頭,說那代表著他們堅定的愛情。卓瑪還告訴阿桑,如果想她了,就放一塊石頭在口袋裡。她要時刻待在他身邊。於是阿桑天天扛樹,想卓瑪了,就放一塊石頭在口袋裡。一年後他還是隻能扛起一棵小樹,只是背上多了一袋石頭。大家順著阿桑的目光望去,那口袋裡的石頭起碼有兩三百斤重。

關於愛情哲理故事2:為你畫一張向日葵的臉

他在街頭給別人畫肖像,那一天,他遇到了一個令他難忘的女人。那是個憂鬱的女子,他清晰地看到她臉上滑落的淚水。莫名地,他的心跟著隱隱作痛。如果可以,他多想,把她臉上的淚水移到他的臉上來,把她心中的痛楚移到他的心上來。他鬼使神差一般,望著她,不自覺地為她畫起像來。

畫裡的她是帶著明媚歡顏的,他為她隱去了那滴眼淚,他想用這幅畫告訴她,她笑起來會更美。

他跟在她的後面,遲遲沒有勇氣把畫作給她。直到她回了家,萬幸的是,她就住在他的對面。

“怎麼以前就沒注意到她呢?”他為自己曾經的粗心感到沮喪。

他知道自己沒有辦法用言語去給予安慰,於是選擇偷偷地將一張張畫紙貼在窗前給她鼓勵。那畫紙上是她的臉龐,簡單的線條,卻都是清一色的笑臉。如同向日葵一樣,綻放著火一樣的對生命的熱情。

那天,她剛剛接到男友的來電,五年的戀愛關係在五秒鐘裡被否定得一乾二淨,她強忍著不在人群中哭出來,可是一滴淚還是不由自主地落下,是的,只有一滴淚,她以為被風吹散,卻還是被他看到了。

她不知道,就是她的這一滴淚,在他那裡卻變成了恣意汪洋,變成了驚濤駭浪。

她整整兩天沒有走出自己的屋子,父母心急如焚,怎麼勸也安慰不了那顆受潮的心。只有跟著她長吁短嘆。

全家人的生活都跟著陷入泥潭,陰霾重重。

無意間,她開啟窗簾,看見對面的玻璃窗上貼著一張大大的笑臉,那笑臉看著那麼眼熟,很像快樂時光中的自己呢。

她驚訝地發現,那玻璃窗上的笑臉每天都會換一張新的,線條不一樣,顏色不一樣,唯一不變的是笑臉。

接下來的日子裡,她竟然有些依賴那些笑臉了。每天早上,只要看到那些笑臉,即便是雨天,依然會感到心頭升起陽光。她很想知道,那個每天不停畫笑臉的人是誰,但她一次都沒有在窗前見到過。

她永遠也不知道,這個給她畫像的男孩曾經那麼近那麼近地跟在她的身後,如果她轉一下身,沒準就會和他撞個滿懷呢。

那些笑臉,就如同引她攀爬的藤一樣,令她在低谷裡,有了向上的勇氣。

那些笑臉,將她心底的傷疤完完全全地癒合了。

她終於下了決心,要去看看對面這棵向日葵。

她有些忐忑地敲響了他家的門。

一個髮髻凌亂,憔悴不堪的老婦人開了門,問起家裡是否還有其他人的時候,老婦人長長地嘆口氣說,“都走了,一個接著一個,我那不講信用的老頭子,說好了一起走,他卻先走了。還有我那苦命的兒子,得了肺癌,也走了。唉,現在就剩我一個孤老太太。”

她的心一緊,彷彿被某種東西攫住了一般。

“那麼,能告訴我,您家窗戶上的那些笑臉是怎麼回事嗎?”

“那是我兒子讓我那麼做的,我不知道那幾天他怎麼了,為什麼拼了命一般地畫啊畫的。為了畫這一張張不同的笑臉,他吐了很多血,不然他還能多活一些日子的啊。”老婦人開始抽噎,“他告訴我,讓我每天在窗戶上貼一張不同的笑臉,雖然不知道他為什麼這麼做,但我還是聽從了他的遺願,這也算是我懷念他的一種方式吧。”

她呆愣在那裡,彷彿聽了一個虛無縹緲的故事。可是現實告訴她,一切都是真的,一個喜歡她的男孩兒,在臨終的時候拼了全力,只為能讓自己愛的人重新快樂起來。

她認真地看著那些笑臉,沒錯,那畫的就是她,雖然線條簡單,但她能準確無誤地認出來。她看到每幅畫的旁邊都寫著一句話:只有愛笑的女孩子,運氣才不會太差。

她告訴自己不能流淚,她不能辜負男孩的那顆心,她必須讓自己的心,始終蘸著陽光,寫出一首首向上的詩。

她擁抱著那個因為傷心而不停顫慄著的老婦人,輕輕地說:“如果您願意,以後我就是您的女兒。”

關於愛情哲理故事3:愛到忘年時

1930年深秋,巴黎沐浴在一片香風馥雨裡。一個多雨的午後,她去宋慶齡在巴黎的臨時寓所參加華人聚會。屋內,滿室高朋談笑風生,窗外雨珠敲打著快樂的音符。她捧著莫奈的畫冊,坐在遠離人群的角落,就著雨聲,慢慢翻閱。她覺得自己前世是畫家筆尖的一縷月魂,留待今生邂逅繽紛的色彩。還是妙齡少女時,她就對父母說,藝術註定是她最好最後的歸宿,她的生命註定只屬於繪畫。

她是“民國奇人”張靜江的掌上明珠,巴黎畫壇如日中天的新起之秀張荔英。

張荔英童年在法國度過,打小她就表現出非同尋常的藝術天賦。父親張靜江酷愛藝術,注重書畫功夫,喜仿八大山人,愛練行書。他早年留學法國,不但學問淵博,才識過人,在商界也長袖善舞,曾在經濟上資助孫中山及同盟會,因此深得孫中山器重,稱他為“革命聖人”。張靜江有五個女兒,個個貌美如花,聰明可愛。他十分重視子女們的教育,給她們西方開放式教育和生活。她們都先後在歐美讀書,身上有一種自然爽朗的神氣和瀟灑大方的儀態,讓當時上海人耳目一新,奉為摩登的典範。張荔英排行老四,對繪畫有天生的好感覺,頗受張靜江鍾愛,他有意把她培養成藝術家,特意聘請了一位蘇聯油畫家到家中教她繪畫,讓她接受美術啟蒙教育。張荔英的童年和少年都泡在鋼琴和色彩裡。母親姚蕙,能詩會畫,中國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她又深受薰陶,可謂是“中西合璧”的名門閨秀。

張荔英遺傳了江南女子的嫵媚溫婉,嬌小秀氣,姿容秀美,表面上像個柔弱女子,其實則不然,她崇尚英雄,性格剛強,繪畫之餘喜歡打網球、騎馬打獵,全無一般豪門閨秀的文弱氣。高中畢業後,她進入美國紐約藝術學生聯盟進修一年,後赴巴黎美術專科學校接受私人美術訓練,如飢似渴地學習塞尚和凡高的畫法。終身與藝術結緣,抱定獨身主義,就是那時候下的決心。開明的張靜江,尊重了女兒的選擇,沒強加干涉。

張荔英在巴黎美專一讀就是四年,她以獨特的美術天賦,深刻體悟西方美術技法與審美精髓,西為中用,她注重畫面中形體和色彩間的佈局,力求達到一種和諧感,開創出清雅宜人、華而不豔的畫風。年僅24歲的張荔英首次參加巴黎秋季沙龍,就受到藝評家讚賞。後來,她的作品多次入選獨立沙龍及杜勒利沙龍。在20世紀30年代,亞洲女性畫家的作品能夠登上巴黎雄奇瑰麗的美術殿堂,極難能可貴,這對張荔英來說,是莫大的肯定與驕傲。

她沒想到,在她的繪畫事業如日中天時,她的愛情會在這個秋天,這個平常的聚會上,轟然開場。

一切始於那個姍姍來遲的男人。當宋慶齡把他領到她面前時,她的眼睛還停留在手中畫冊上,莫奈魔幻般的色彩感總讓她心醉神馳,在她心目中,世間沒什麼人能精彩過莫奈的畫作。但陳友仁這三個字,還是讓她微微抬起頭,掃視了一眼面前人。

陳友仁的名字她是熟悉的,巴黎的華僑中,到處流傳著他的美談。陳友仁是民國傳奇人物,被譽為“鐵腕外交家”,在他擔任武漢國民政府外交部長期間,一舉收復了武漢和九江英租界,這在中國現代史上是石破天驚的大事情。

她用畫家的目光,捕捉眼前這個中年男人的線條:適中身材透著凜然氣勢,筆挺西服彰顯出沉穩氣度,金絲眼鏡緩和了面部線條的冷峻,上顎濃密的鬍鬚讓整張臉生動親切起來。用眼睛捕捉瞬間美好,是張荔英所醉心的印象派精髓,這一刻,她感覺自己實實在在地捕捉到了瞬間的美好。這感覺讓她心如鹿撞。剎那間,她的臉緋紅了,茫然中,她情不自禁地把手伸向陳友仁。當她的小手被握在他的掌心時,他們對視了一眼,便迅速分開,可心底卻似乎有千絲萬縷的視線膠著在一起。再偉大傑出的女性,在愛情上,也是“尋常巷陌”的小女子,心靈深處,她們還是渴望愛。張荔英當然也不例外。

陳友仁說不清,在見到張荔英的那一瞬,心底升騰起的那種憐愛疼惜的感覺來自何處。一身巴黎新款大氅的她,微卷短髮時髦又俏皮,眼神清澈而迷離,帶著幾分孤傲清冷,卻掩藏不住純真的氣息。這樣的不確定,對陳友仁而言是新奇的,他經歷過的雨雪風霜,已讓心變得模糊而僵硬,他豐富的閱歷讓他對感情無比確定。張荔英卻顛覆了這一切。愛情讓他的心重又柔軟熱乎起來。

這一年,她24歲,正青春年少,是巴黎畫壇大紅大紫的華人女畫家;而他已55歲,原配妻子病逝四年,正走在日薄西山的人生後半程,他政治生涯的巔峰期已過,過著艱難的流亡生活。

“相逢何用早,契合有忘年”。真正的愛情,就是恩賜。陳友仁說,她是上帝送給他的禮物。張荔英也找到了心靈的琴瑟相和,他是她心目中的“天下第一美男子”。她寫信給姐妹們說:“從一開始,在巴黎的時候,友仁一直都喜歡繪畫,所以當我告訴他我要學美術,他不驚訝,只說那是好事,他幫得上忙……而且他隨時都願意為我擺姿勢。”巴黎的日子,花好月圓,他們攜手在塞納河邊漫步,並肩去盧浮宮看畫展,他陪她參加法國畫家沙龍,他們的瞳孔只有對方的影子。

愛情的魔力,一直都是無窮的。橫亙在他們間的31歲的差距,早已灰飛煙滅,他們要長相廝守。在那個年代的中國,父母依然是“婚姻大事”的唯一決策者,兒女只能言聽計從,絕對沒自主選擇權。但是張荔英卻鼓起勇氣,主動寫信請求父親同意。在當時,這算相當前衛的。張荔英在信中表示:自己自幼熱愛美術,曾決定終身不嫁,但是在遇到陳友仁後,她拋棄了以前的想法,希望能與陳君結為夫妻。她言辭懇切,語氣大膽直接,她要把幸福的機會把握在自己手中。陳友仁也有一信同時寄給張靜江,表白他與張荔英間的相愛之情。

張靜江氣不打一處來,把他們的信撕得粉碎。他氣急敗壞地說:“陳友仁年僅小我一歲,你要嫁給老頭我也沒有意見,但不能是陳友仁。”原來,陳友仁在政治上的觀點與張靜江也大相徑庭,張靜江是蔣介石的“二哥”,而陳友仁則是個不折不扣的反蔣強硬分子。

父親的反對,並沒令愛情怯步,他們共同穿越了輿論和親情織成的驚濤駭浪,把愛情的小舟駛向了幸福彼岸。在巴黎,他們舉行了簡單的婚禮。老夫少妻,藝術家與政治家的結合,引起了一陣軒然大波。但他們的結合幸福美滿,“我剛從諾曼底度蜜月回到巴黎,看到你8月份的來信。是的,我結婚了。我們的婚姻是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因而自然沒有政治上的考慮在內。她和你歲數一樣大,比你稍許矮一點。她很可愛且富有個性並意志堅強。在這兒的藝術界,她被認為是一個很有前途的年輕畫家。我非常非常地愉快。”婚後,陳友仁仍被通緝,他們居無定所,過著流亡生活。張荔英給了他極大的安慰,不管多難,她始終跟丈夫站在一起,經風歷雨,也吟風弄月。悽風苦雨,讓兩顆心靠得更近。

在法國期間,張荔英受巴黎印象派藝術館館長的邀約,開辦一箇中國風景畫展。陳友仁事無鉅細,幫助妻子操辦,在藝術上也給了很大支援。抗戰全面爆發第二年,他不顧被逮捕的風險,與妻子雙雙回到祖國。他一面陪妻子游歷祖國各地景緻,尤其是她祖籍浙江的很多美景,鼓勵她堅持創作。另一方面他繼續從事抗日救亡活動,為水深火熱的祖國不遺餘力地奔走。一個新桐初引的清晨,她正對著窗外婉轉的鳥鳴梳理頭髮時,最擔心的事發生了,一夥持槍的日軍,凶神惡煞般地衝進來,他還來不及將手中那杯親手為她煮的咖啡遞給她,他們雙雙被逮捕了。那是香港淪陷後第二天。一年後,他們被強迫移居上海,軟禁於愚園路1136弄14號。失去自由的漫長歲月裡,她成了他的“趙四小姐”,陪伴在他的身邊,用女性的柔情照顧他,撫慰他。無奈又屈辱的“囚徒”生活,他們以彼此的愛取暖,以她鍾愛的藝術取暖。他給她當模特,她用一幅又一幅肖像畫,記錄他們生命裡的苦痛悲歡和風雅獨自。

抗戰勝利前夕,陳友仁不幸病逝。悽悽風雨中,她親手送走丈夫,可他又何嘗離開!按他的作息時間度過晨昏,以他喜歡的弧度微笑,聽他聽的音樂,看他看的書籍。不經意間會在一個尋常的細節裡流下淚,恍惚中與他對話,卻猛然發現,他已不在。少了生命的另一半,日子不是剩下一半,而是零。

幸好,還有她鍾愛的繪畫。藝術有時是療傷的最佳良藥。她徹底成為不問世事的藝術家,在繪畫裡,她找到他的身影,他的聲音,他的溫暖。也許是因巴黎有太多愛情回憶,讓她不敢停留,也許是這個繁華的大都市,映襯得她的孤燈隻影更加孤悽。她靠賣畫所得,離開了曾無比鍾愛的巴黎,前往新加坡定居。她獨自在異國他鄉生活了四十年,漫長的歲月裡,她如牛反芻般一遍遍咀嚼他們灰暗亂世中熾熱鮮亮的愛情。

愛到忘年,不只是一場風花雪月的故事。

標籤:哲理 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