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成語故事

簡短成語故事及寓意

成語故事是深受人們喜愛的生動凝練的語言形式,他們之所以在漢語中久經不衰,是因為其特有的語言效果,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簡短成語故事及寓意。

簡短成語故事及寓意

簡短成語故事及寓意1:虎項金鈴

明朝年間,在金陵城的西面,有一座清涼山,山勢十分險峻。清涼山上,有一座清涼寺。寺裡有好幾百名和尚。香火十分興旺,寺內的方丈叫法眼禪師,道行十分高深,慧眼識人。當時,寺內有位法燈和尚,性情豪爽灑脫,就是不肯好好唸經,和尚們都看不起他。但法眼禪師卻認為法燈和尚很有靈氣,對他另眼相看。

有一天,法眼禪師在宣講佛法以後,和大家一起隨便聊天。他問大家:“如果老虎的頸項上繫著一隻金鈴,你們說誰能解得開?”和尚們聽了這個問題,有的瞠目結舌,有的抓耳撓腮,有的相互觀望。沉默了好一會,一個人也回答不出。這時,法燈正好從外面回來,法眼禪師便問他:“法燈,你說說看,如果老虎的頸項上繫著一隻金鈴,誰能解得開?”法燈和尚不假思索地回答說:“這個問題很容易。這個金鈴是誰繫上去的,誰就一定能解下來!”法眼禪師聽了,面帶微笑,說:“對!你回答得不錯!”然後他對和尚們說:“法燈是很有才氣的,你們可不能小看他呀!”後來,

寓意:從這則故事還引申出“解鈴還須繫鈴人”這樣一句成語。

簡短成語故事及寓意2:不拘一格

龔自珍是清朝乾隆末年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龔自珍的年代,清朝開始急速衰敗,貧富兩極分化,社會問題叢生,危機四伏。

龔自珍主張移民屯墾新疆,以發展西部經濟、鞏固邊防(《西域置行省議》);給林則徐寫信,希望禁絕鴉片。道光十九年,正是鴉片戰爭爆發的前夕,由於得罪了軍機大臣穆彰阿,龔自珍不得不棄官離京南行。

龔自珍南行路過鎮江時,但見街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人們抬著玉皇、風神、雷神在虔誠的祭拜。這時,有人認出了龔自珍。

一位道士馬上懇請龔自珍寫篇祭文,龔自珍揮筆寫道:“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暗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寓意:“不拘一格”不侷限於一種規格或一個格局,現代多指為人大氣灑脫之意思。

簡短成語故事及寓意3:虎死撤備

一個名叫若石的人在冥山北面建造了一幢房屋。這幢房屋四周山林茂密,沒有別的人家,所以若石一家住在那裡,生活過得安逸清靜。

然而沒過多久,他發現一隻老虎總是蹲在不遠的山崖上朝他的住所張望,因此他的生活像平靜的湖面落下了一塊大石頭那樣,頓時起了波瀾。若石全家因為老虎的出現而人心惶惶、坐立不安。作為應急的措施,他一面帶領全家老小日夜監視老虎的動向;一面用日出鳴鑼、日落燃火和夜間搖鈴的方法驅趕老虎。為了增強防範能力,減少精力消耗,若石一家把籬笆改成高高的土牆;在牆的四周樹起一道用荊棘築成的屏障;在山谷裡挖掘了可供防守用的洞穴。這些周全的舉措、鞏固的設施使老虎望而卻步。

整整一年過去了,老虎沒有從若石家裡得到任何好處。一天,若石聽山裡人說發現了一隻死老虎。他跑去一看,認出它就是經常出沒在自己住宅周圍的那隻虎,所以非常高興。若石以為威脅自己的那隻虎死了,等於根除了心腹大患。於是,他放鬆了對野獸的監視;撤除了打虎的裝備。家裡的院牆損壞了也不去修復;荊棘圍成的籬笆破爛了也不去整補。他每天過著高枕無憂的生活。沒過多久,一隻貙(chu)在追逐麋鹿的時候從若石的屋後經過。

它聽見若石家裡有牛、羊、豬的叫聲就止了步。這隻貙闖進院子,躲在若石的屋角邊窺視了一會兒,見四周沒有人,於是跑進牲畜棚裡亂咬亂抓起來。若石聞訊後趕去觀察,發現一個像山貓的傢伙正在咬吃一隻山羊。他不知道那就是性情凶猛的貙,所以用大聲的喝斥去趕它。可是貙並不害怕,它仍然咬著羊不放。若石見這個傢伙不肯走,拾起一塊石頭向它砸去。誰知那隻貙突然丟開了羊,轉過身先舉起兩隻前腿像人一樣直立起來,接著猛然撲向若石,用利爪把他抓死了。一些有學問的君子議論說:“若石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自然會落到這種下場。”

寓意:這則寓言告訴人們要掌握看問題的正確方法,善於透過現象總結具有普遍性的規律。一隻虎想吃人,飢餓的虎都吃人;一種凶猛的野獸會害人,所有凶猛的野獸都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