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傳說

古代高僧修行的故事

傳說6.69K

古代有很多學識淵博的高僧,相率進入佛門,留下來很多傳說故事,以下是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關於古代高僧修行的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古代高僧修行的故事

古代高僧修行的故事篇一

命中註定,法顯不是塵凡中人:他的三個哥哥均是幾歲便夭折,於是他剛到三歲,便由傷心已極的父親決定做了小沙彌。只是年歲尚小,暫時養在家中,誰知住了幾年,病重要死,家人趕忙送他回寺院,一夜之後,病就好了。自此就不肯回家。十歲時,父親病死,叔父因他寡母不能獨立,逼他還俗,他淡淡地答道:“我本不是因有父親才出家,只不過想遠離塵俗,才皈依佛法。”叔父認為他說的有理,便由他去了。數月後,母親去逝,這法顯性情中獨有過人之處,喪事一完,就立即回了寺院。

法顯曾和師兄弟幾十人在田裡收割稻子,成群的饑民前來搶奪,眾人四散奔逃,獨有他從容自如,對饑民說:“若要糧食,隨意拿就是了。只是你們前世不行善佈施,才有今生衣食無著的惡報。現在又來搶奪別人的。來世恐怕會更窮。貧僧真為你們擔憂!”說完便走。饑民們愣了片刻,紛紛放下稻子散去。幾百僧眾,對法顯無不歎服。他受戒之後,處事嚴肅,不逾規範,只是深感於經律的缺漏失誤,立志到國外尋求。

東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法顯與同學慧景、道整、 慧應、慧嵬等人,從長安出發,向西方走去,經行流沙(中國西北沙漠地帶),大漠如雪,茫茫一片,舉目四顧,上無飛鳥,下無走獸,不知身處何地。只能憑日月判別東西,以人的枯骨來認定道路。途中屢有熱風惡魔,撞上必死無疑,法顯等人聽天由命,居然闖了過來。行至蔥嶺(今崑崙山、天山一帶),更加難走。這嶺上終年積雪,有惡龍噴吐毒氣,風雨不斷,沙礫滿天,舉目望去,峭壁高聳入雲。當初曾有先行者鑿石開路,建成臺階,法顯等人走過七百餘級,又拽著懸索過河。這種地方多至幾十處,都是漢代通西域的張騫、甘英不曾涉足的。爬上小雪山,忽然寒風暴起。慧景顫慄不已,對法顯說:“我活不成了,你繼續往前走,不要管我,否則就會都葬送在這裡。”說完便合上眼睛。法顯手撫屍身哭泣不已:“本來早有此準備,這是天命,有什麼辦法呢?”幾個人在路上已或死或卻步,只剩下他孤身一個了。他很快地站起上來,朝迷茫之中走去。出了山地,他又走過三十餘個國家,才到天竺。

法顯疲乏的臉上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黑夜將臨,但與雪山中的夜晚相比,這裡的夜是如此平靜溫和,法顯投宿到離王舍城三十里的寺院中。第二天,法顯說要去佛祖說法的耆闍崛(靈鷲)山,寺僧紛紛勸道:“此去路途十分艱險,而且山中有許多黑獅子,屢次吃人,為何非去不可呢?”法顯十分執著:“我跋涉幾萬裡,發誓要到靈鷲山,身家性命並未指望保全,怎能使數年的虔誠心意,在將達目的時廢掉呢?”眾人止他不住,便派了兩人送他。

來到山中,已是夕陽西下,法顯便想停下來過夜,送他的兩人聽見遠處獅子吼叫,嚇得兩股顫顫,丟下他跑了回去。法顯獨處山中,感念佛祖遺蹟,燒香禮拜,如同見到佛的真身。夜裡,三隻黑獅子跑來蹲在他面前,衝著他搖尾舔脣。法顯誦經不止,獅子們漸漸低頭垂尾,伏在他腳前。法顯撫弄獅頭,唸咒語道:“想要害我,等誦完經再下嘴,若是來試驗我的,現在可以走了。”過了許久獅子才離去。法顯了卻宿願,第二天一早便往回走。這山中道路崎嶇不暢,只有一條小徑可通。法顯還未走出一里,忽見迎面走來一位九十來歲的僧人,服飾素雅,神韻清峻。法顯暗暗稱奇,但並未十分在意。隨後又遇到一位小僧,法顯低頭問:“剛才那位老者是誰?”小僧答道:“頭陀摩訶迦葉,佛的大弟子啊!”法顯猛然醒悟,扣悔不已,返身追趕,但見橫石阻擋,只好流涕而回。

法顯又遊歷到迦施國。國內有條白耳龍,常與僧眾相約,讓國內五穀豐登,每次都非戲言。僧人蓋起龍舍,並供設福食,每逢夏日打坐完畢,龍就化作小蛇前來,兩耳仍是白色。眾人用銅盂盛上乳酪,將龍放在裡面,從上座向下傳,每人都要做一遍,然後龍就化身而去。法顯見後,從心內讚歎。

隨後,法顯來到中天竺,在摩竭提邑波連弗阿育王塔南天王寺中,得到《摩訶僧祇律》、《薩波多律抄》、《雜阿毗曇心》、《綖經》、《方等泥洹經》等。法顯居住三年,學習梵語梵文,然後才親手抄寫一過,並用心誦讀。

法顯又隨客商到了獅子國。每當靜夜,他常想起同伴,不由得悲嘆。一天,忽然在佛像前見到商人供奉的晉地出產的白團扇,不覺悽然淚下,沾溼衣衫。兩年間,他得到《彌沙塞律》、長、雜二《含》及《雜藏》,都是東土所缺的。

法顯求得許多經卷後,搭商船沿海路回國,同船有二百餘人。一天遇上暴風,海水浸入船中,眾人驚惶失措,紛紛把雜物丟到船下。法顯擔心這些人把他的經像仍掉,便一心默唸觀音。船隨風漂盪,十幾天後到達耶婆提國,經像完好無損,法顯才舒了一口氣。五個月後,法顯又搭別的商船,東奔廣州。船平安地走了二十來天,暴風突起,船上人紛紛議論,指著一個外國僧人道:“都是因為有他,我們才弄得這般狼狽不堪。不能因他一個,葬送所有人!”說著便要將其推下船去。法顯站起身來,厲聲呵斥這些商人:“住手!你們要把他推下去,也得連上我!不然既使船不翻你們的命也保不住。東土帝王敬重佛法僧人,我回去將你們所為稟奏,他一定治你們死罪!”商人相顧失色,趕忙停下。船上水盡糧絕,任其順流飄泊。終有一天看見海岸。法顯見到碧綠的藜藿菜,便知到了晉地。法顯等上岸,碰見獵人,便問是什麼地方,知是青州長廣郡。獵人回去報告太守李嶷,李嶷一向敬信佛法,聽說有僧自遠方來,親自出迎。

法顯在城中住了一陣,便想回京城,刺史留他過冬,他說:“貧僧冒險到萬難返回之地,只為了弘揚大法,現在志願未伸,不能久留。”便南下進了都城建康。

在道場寺中,他與覺賢一起,譯出《摩訶僧祇律》、《方等泥洹經》、《雜阿毗曇心》等,近百萬言。回首一生,法顯再無憾事,他後來到了荊州,繼續弘法,最後圓寂於寺院中,享年八十六歲。

古代高僧修行的故事篇二

前秦弘始三年(公元420xx年),馮翊萬年(今陝西西安一帶)一個姓魏的人家。主婦寇氏半夜夢見天竺僧人將無數鮮花灑在自己的居室內,早晨醒來,便有了身孕。第二年二月八日,生出一個男孩。這天,家中瀰漫了奇異的香氣,不知從何而來的光明照耀牆壁,很久才熄滅。母親看孩子生時有吉兆,便為他取名靈育。

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法師玄高。

玄高小時,因受人們看重,又被稱做世高,他十二歲便想辭親入山修行,父母無論如何不答應。過了些天,一位書生來他家借宿,說自己想到中常山中隱居,父母一想,自己的孩子也早有此意,只是愛之過甚,割捨不下,現在何不讓他隨這書生進山呢?強留畢竟不行。事情就這樣定了。傍晚,父母和村人送他們上路。第二天早上,又有村人來探望世高,父母驚詫不已,問道:“昨天大家不是把他送走了嗎?怎麼現在又來呢?”村人也摸不著頭腦:“什麼?我們連他走都不知道,怎麼會說送他呢”父母猛然醒悟:原來迎送孩子的都是神人。

世高一上山,便要出家,山僧說:“不行。父母不答應,怎能度你出家?”他只好暫時軟磨硬泡,交涉了好多天才得到允許。世高滿足了願望,一高興連名字也改成了玄高,表示徹底背棄世俗,斷絕塵緣。

玄高天性聰明,學習經典不假思索,十五歲便能為山僧說法。受戒以後,玄高專門研究禪律,他聽說關中有位佛馱跋陀禪師在石羊寺弘法,便去拜師學習,只十來天便精通了禪法的妙處。跋陀不禁讚歎:“善哉,善哉!這個佛子,能領悟到這樣深的程度!”執意不受師禮。

玄高手持錫杖雲遊到西秦(十六國之一,在今甘肅南部)隱居麥積山。山上有學僧百餘人,都對他推崇備至。秦地高僧曇弘也恰在此地隱居,與玄高十分友善。外國禪師曇無毗游到西秦,講授禪道,然而善心定於一處的三昧正受境界,幽深高妙,隴右僧眾根本不接受,玄高聽說後,便率徒眾去從他受法,學了十天,曇無毗便要向他請教。

僧眾一多,難免魚龍混雜,有兩個河南來的,外貌恭敬,心懷嫉妒,經常在背地裡肆意作為,觸犯戒律。他們趁曇無毗西行之際,向河南王的世子曼讒害玄高,說他積聚徒眾,將成為禍患。世子聽信讒言,當下便要對玄高動手,河南王不答應,他便將玄高趕到河北的林楊堂山。這座山古老相傳,是神仙的住所。

玄高對這一場遭遇淡然處之,他神情自若,整天帶著三百徒眾修行,禪定境界日新月異。也許是他虔誠修煉的感應吧,禪堂的鐘馨不敲自鳴,香爐的香也自然而然地散發氣息。求仙問道者,不時來遊玩,但從未受過毒蟲猛獸的傷害。他的徒弟也精心修行,長進很快,其中隴西人玄紹深參諸種禪法,有很高的神力。他能讓手指流出清香潔淨的水,供玄高洗漱。他還常常弄到非世間所有的花與香,供奉給佛祖。

當初的曇弘法師,此時正在四川一帶遊歷。河南王仰慕他的高名,派使者去請他。曇弘想了一想便答應下來。在河南,賓主的禮儀剛一行完,曇弘便對河南王說:“大王既然見識深遠,知道尊重高人,卻為什麼還聽信讒言排斥玄高呢?我不遠數千裡,辛辛苦苦來這兒,難到是以為自己當得起您的邀請嗎?不,我只是為了替他說清這件事而已。”說完拂袖而出。河南王一時面紅耳赤,便立即派使者恭請玄高。

徒眾中,有的勸他不要下山,說:“當初他們那樣對待您,現在怎能輕易就去呢?”玄高答道:“出家人以普濟眾生為懷,不必計較以往。”說服了徒弟,便收拾行裝,準備下山,忽然狂風大做,電閃雷鳴,樹林摧折,石頭滾動起來,塞滿了下山的路,眾人一時變了臉色,玄高知道,這是山中神靈在阻攔他,便闇誦密咒:“我曾發誓弘揚法,怎能在一個地方長久滯留呢?”於是風停雲散,頑石讓路。玄高回到城中,上自王侯,下至臣民,都對他極其尊崇,以他為國師。

弘法完畢,玄高離開河南,來到西涼,國王沮渠蒙遜對他很是看重,他召集境內英才,發揮玄高的講解。玄高的徒弟中有個西海(今青海東、甘肅蘭州一帶)人梵僧印,志量褊狹,有一點長進便自滿自足,說自己已證得羅漢果,禪法再沒有什麼可參悟的。玄高見狀,也不申斥,也不放任,他暗用神力,讓僧印在禪定中,遍見十方無極世界,以及諸佛所說的不同法門。僧印整個夏天都花在了尋覓他所見的法門上,找來找去,發現沒有窮盡,才猛然醒悟,頓時慚愧驚懼不已。

北魏攻打西涼,魏王拓跋燾的舅舅陽平王杜超恭請玄高。到達平城,他廣泛傳揚禪法,太子拓跋晃拜他為師。

拓跋晃遭受讒害,一時不知如何是好,便問玄高:“師傅啊,這個虛而不實的羅網,使我白白地遭罪受苦,該怎麼解脫呢?”玄高便讓他作金光明齋,虔誠懺悔七天。拓跋燾便做起很奇怪的夢,夢中他看見祖父和父親手持利劍,言辭激烈,斥問他為何聽信讒言,無故懷疑太子。拓跋燾驚出一身冷汗,馬上召叢集臣圓夢。群臣紛紛說:“太子毫無過失,確實如先皇神靈所言,經過這件事,拓跋燾便對太子深信不疑,他下令太子協助處理政務,總攬一切。

崔皓和寇天師,是在拓跋燾處十分受寵的人,這兩人害怕太子即位後奪掉他們的權柄,便四處揚言:“當初太子確實有謀反的野心,只不過利用了玄高的道術,讓先帝降夢,才得以掩蓋,如果不將妖僧誅滅,後患無窮。”拓跋燾聞之勃然大怒,下令將玄高投入獄中。在此以前玄高便早已祕密地對弟子們說:“佛法要衰滅了,我和慧崇公,大概要首當其禍吧!”慧崇是涼州人,正做尚書韓萬德的門師。太平五年(公元444年〉九月,兩人都被幽禁。 九月十五日 ,在平城東南角被害,玄高死時年僅四十三歲。

玄高被害時,門徒們並不知道,他們一個個焦慮地等待訊息,夜不能寐。三更天忽然一道白光飛來,繞著佛塔轉了三匝,飄進禪房,徒弟們驚詫不已,這時聽見光中有聲音說:“我已死了。”弟子們才知道真相,頓時寺內哭聲大做,震的宿在樹上的鴉雀都飛走了。

在六百里外的雲中郡,玄高的大弟子玄暢早晨醒來,忽見一人前來告訴他師傅有難,並給他一匹日行六百里的馬。玄暢揚鞭返回都城。徒弟們包將玄高的屍身運回,玄暢見狀,撫屍痛哭,邊哭邊說:“大法現在衰微了,還有復興的一天嗎?如果有,請和尚坐起來,和尚德行非同尋常,一定能做到。”話音剛落,眾人便見玄高微微睜開兩眼,目光和悅,神色怡然,通體出汗,香氣盈繞。稍停片刻便坐起來對弟子們說:“佛法還應傳揚,只是隨外緣變化,有盛有衰。但你們要記住,盛衰是外在的事蹟,佛理卻清淨永恆。我只有一點顧慮,你們不久就會和我一樣,只有玄暢能夠南行。你們死後,佛法便會再興。你們要好好修心養性,不可動搖信仰,中途後悔。”說完便臥下氣絕。

北魏的僧正(管理佛教事務的官吏)法達,早就對玄高欽佩不已,但一直未能從他受業,忽聞噩耗,失聲痛哭:“聖人已逝,今後依傍何人呢?”接連幾天都不吃飯,不時地呼喚:“玄高聖人進退無礙,為何不現一次形呢?”一次話音剛落,便見玄高從空中降下,法達連忙頂禮膜拜,請求救護。

“君罪業深重,實難相救,有什麼辦法呢?不過從今往後,你若依大乘法苦苦懺悔,會得較輕的報應。”玄高慢慢地說。

“脫離苦報以後,願法師能救我。”法達緊追不捨。

“我心懷一切眾生,怎麼會單單救助你一個呢?”玄高淡淡地回答。

“法師與惠崇公轉生何處呢?”

“崇公常常祈求往生樂土,現在已遂了心願。我卻願生在惡世,救護掙扎於無邊苦海中的眾生,現在已轉生閻浮提(須彌山南洲名,即人類所居之處)。”

“不知法師已修煉到什麼境地?”

“我弟子中自然有人知道”說完便不見了。

法達後來密祕尋訪玄高的弟子,弟子們都說他是得忍菩薩。得忍菩薩不留戀極樂世界,一再地降落到惡俗的塵世中,在玄高之後,他又化做哪一位名師大德了呢?

古代高僧修行的故事篇三

長安人王胡,忽見已死了好幾年的叔父來找他,嚇得腿都軟了。叔父微微一笑:“不要怕,孩子,我不是來勾你的魂兒的。不過現在得跟我走一趟,叔叔領你去見識見識。”二人便到了地獄。臨分手時,叔父對他說:“既然知道了因果報應絲毫不差,就應去師事白足阿練。”

王胡許多天都接連不斷地做惡夢,但並未忘記叔父的話,他苦苦尋找,終於找到一位,這便是人稱白足和尚的曇始。曇始足白於面,即使赤足蹚水踩泥,也毫無沾染,僧俗都把他看作異人。

晉末,天下大亂,北方匈奴赫連勃勃攻破關中。處於極度興奮狀態的兵士們嗜血的本性完全被激發出來,他們手中的刀砍壞一把又換一把,到處是飛濺的鮮血和瘋狂的眼睛。一士兵手持利刃向一和尚砍去,忽聽“噹”的一聲,殺興正濃的士兵楞了一下,看一看眼前,和尚仍在閉目誦經。又一刀下去,照樣被彈回來。士兵驚惶失措,趕忙叫上幾個人,將和尚押到赫連勃勃處。赫連聽完士兵的述說,忙問:“法師是什麼人?”和尚微睜二目。他的目光不是恐懼,而是痛苦,一種眼見生靈塗炭卻無可奈何的痛苦。“關中人曇始。”他平靜地答道。赫連勃勃倒是吃了一驚:這不是白足和尚麼?於是他下令:不許殺害僧人。曇始並不對他感激,他轉身就走,目光中仍是那種痛苦的表情。

他隱遁到山林之中,開始修習頭陀行,他要捨棄一切貪著,無論是衣服,飲食,還是住處。每天伴著林鳥與溪流,苦苦蔘悟。

他在等待他的時候。

北魏拓跋燾收復長安,威震關中、洛陽一帶。然而,他的時候仍沒有到。博陵(今河北安平、深縣一帶)人崔皓,自幼學習旁門左道,猜忌佛教,他身居相位,深得拓跋燾信任。他和寇天師曾為保住地位將玄高與慧崇法師害死,現在兩人又向拓跋燾進言:“陛下,佛法傳自外國,本是旁門左道,僧人妖言惑眾,侵害百姓利益,還是毀掉為好。”拓跋燾果然聽信,在太平七年(公元446年)毀滅佛法。他分派軍兵,四處焚燒寺院,搶掠寺廟財物,境內的僧尼,統統令其還俗罷道,有膽敢逃竄者,立即捉回斬首。這樣一來,再也聽不見唱經誦法的聲音,只有寺廟的斷壁殘垣,在夕陽中沉默,還俗的僧尼每從近旁走過,無不淚水漣漣,掩目而去。然而沒有人知道,在幽深的山林中,仍有一僧人在修行,他與塵世隔絕,卻時時都在關注著塵世中的一幕幕慘劇。

太平末年,拓跋燾死期已近。曇始知道,是時候了。他手持錫杖再次步入紅塵之中。改元慶會那天,拓跋燾正在品酒賞歌,忽聽有司稟奏:“有一個僧人,足白於面,從宮門進來了。”拓跋燾大怒:“怎麼境內還有僧人?快拉出去,軍法從事。”過了一會兒又有人來報:“和尚用刀砍不動。”拓跋燾一腳踢翻來人,親自拿佩劍去砍。曇始見他砍來,只微微一笑,不躲不閃。拓跋燾使出渾身力氣,但砍來砍去,劍落的地方只有佈線一樣的痕跡。他犯疑了:難道出家人真有法術嗎?當時北園中養著老虎,拓跋燾命人將他扔到籠中。老虎潛伏著,始終不敢近前。又將寇天師拉過來,老虎一見便跳過來衝他吼叫不止,天師癱在了地上。拓跋燾這才相信,佛法尊貴而高妙,黃老之術根本無法與之相比。他當下請曇始上殿,頂禮膜拜,懺悔自己的過失。曇始便趁機為他說法,自然他知道像拓跋燾這種人根本不可能理解佛法的玄妙道理,內陸只給他講因果報應,尤其是毀謗佛法的人將如何在地獄中被炸、被鋸、被磨,被置於刀山火海,受無休止的折磨,又如何投生做畜牲道,在負重和鞭打與辱罵中度盡一生,又如何墮入更深的一層地獄,如此永遠輪迴,沒有出頭之日……,拓跋燾聽得通身冒冷汗,惶愧驚懼,一時間染上重病。崔寇二人也陸續患上惡疾。拓跋燾因毀滅佛法都由這兩人引起,便將兩家誅滅一盡,並下詔國內,恢復佛法。很快拓跋燾死去,其孫拓跋濬繼位,佛法才得以大規模弘揚。

曇始大願已完,便又不知到何處修行了。

古代高僧修行的故事篇四

法照禪師,亦於唐大曆二年,在衡州(即今衡陽)雲峰寺掛單。一日在齋堂食粥,缽中忽現彩色祥雲,雲中有魏峨山寺,寺東北有山,山下有澗,澗北有石門,從石門進去又有寺。寺額題有金色大字,名‘大聖竹林寺。’法照驚訝,何以缽中有此景象?兩天後,食粥時,缽中又現五臺山寺景。亭臺樓閣,巍峨莊嚴,金沙布地,宛非人間。大智文殊菩薩與聖眾萬餘人在其中,直到吃粥完畢,才隱沒不見。法照心疑,詢問諸僧,時有嘉延、曇暉二師,曾到過五臺山,謂其所見,正是五臺山聖境。法照遂興起朝禮五臺山之念。

大曆四年,衡州湖東寺,啟建九旬五會念佛道場。六月二日下午,照師於寺內高樓,遙見祥雲,雲中出現樓閣,閣中梵僧執錫行道,身高丈餘。阿彌陀佛,與文殊、普賢二大菩薩,高座於中,直至酉時始漸隱去。

當晚,照師在道場外,見一老人,對他說:‘你早發心要往金色世界,求見大聖,為何不去?’照答:‘路遙難達。’老人言:‘但決定去,便無困難。’自此,照師誓必前往五臺山。

同年八月十三日,照師從南嶽結伴同行,於次年四月五日始到五臺山。同行者皆見佛光寺有數道白光,及六日,到佛光寺,所見一如缽中所現景象。

當晚,有一道毫光,自北山飛下,射法照禪師身。詢問寺僧,謂是︰‘大聖不思議光,常照有緣人。’照師依先來方面,向東北行五十餘里,果有一山,山下有澗,澗北有石門。石門前有兩個八九歲青衣小童站立,一稱善財,一稱難陀。見照師來,即歡喜問詢引入寺內,向北走數裡,到一寺前,額題大金字:‘大聖竹林寺。’寺廣約二十里,有一百二十進院。院內皆有寶塔,殿閣莊嚴,黃金為地,流渠華樹,充滿其中。照師進入講堂,見文殊在西,普賢在東。各據獅子高座,宣妙法音,左右圍繞聞法菩薩聖眾約萬餘。

法照頂禮二大士,請問:‘末代凡夫,去聖遙遠,未悉該修何法門?’

文殊菩薩答:‘諸修行門中,無過唸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最為徑要。憶我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唸佛故,因供養佛故,今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門,乃至諸佛,皆從唸佛而生。故知唸佛為諸法之王,汝當念諸法之王,無令間斷。’

法照又問:‘當如何念?’

文殊答:‘此世界而西,有佛名阿彌陀,彼佛願力,不可思議,後世眾生,有稱其名號者,命終之後,決定往生彼佛國土,速證菩提,永不退轉。’跟著二位大士,各舒金手,為法照摸頂授記。文殊菩薩又言:‘汝可到別院去巡禮。’法照到七寶果園,見園中果子方熟,其大如碗,摘而食之,身心泰然。最後仍由二青衣童子送出門外,瞬間即失其所在。悲感不已,因立石為記,據說至今,此石仍在。

同年十二月,法照在華嚴院唸佛道場,絕食期生淨土。到第七日初夜時分,見一梵僧對他說:‘汝見台山境界,為何不說?’言訖不見。第二天晚上,正念佛時,又見梵僧來說:‘你所見五臺山聖境,為何不向人宣說?普令大眾發菩提心?’

照師說:‘我實無心,說出恐生疑謗,不獲利益及遭罪業。’

梵僧道:‘大聖文殊現此山,尚招人謗,況你所見?不過要使眾生見聞此者,發菩提心,去惡興善,離苦得樂耳。’

照師因憶前所見,錄之於冊,傳示他人。

古代高僧修行的故事篇五

無著禪師,是永嘉人,在唐大曆二年,入五臺山,在華嚴寺掛單。一日,遊般若經樓,忽見一吉祥鳥,由其頭頂經過,飛向東北。次日,又有白光兩道,自東北來。同房僧眾皆見而異之。無著心動,希見文殊菩薩,因往金剛窟,禮拜後,便於石上靜坐參禪。正閉目斂神之際,忽聽有人叱牛飲水之聲,開目視之,見一老翁,身穿短褐麻鞋,頭上裹巾,正牽牛飲水,無著急迎上禮問老者何來?

答:‘山外求糧,用在臺山。’並問無著:‘仁者何來,到此何事?’

無著答:‘聞有金剛窟,來禮拜聖蹟。’

老人邀無著到其精舍參觀,乃牽牛前行,無著隨之,到寺前,老人喊均提三聲,有童子應聲開門,從老人手中接過牛繩,牽牛入寺。寺中琉璃為地,屋瓦金光耀目,華麗莊嚴,非人間所有。老者坐白牙床,指一錦墩命無著坐,童子獻茶,又上酥酪,吃之,頓感身心舒暢無比。

無著問老人:‘此間佛法,如何住持?’

答:‘龍蛇混雜,凡聖同居。’又問住眾多少,老者言:‘前三三,後三三。’

老者問無著:‘初出家時,所求者何?’

無著答:‘求大乘菩提心。’

又問:‘齒臘幾何?’

無著答:‘三十。’

老者言:‘你很純淑,到三十八歲時就好。’隨即命無著下山,並贈偈曰:‘一念淨心即菩提,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畢竟碎為塵,一念淨心成正覺。’並命均提送無著下山,童子送無著走出金剛窟,無著問:‘此地伽藍何名? ’

童子笑問剛從何來?

無著答:‘金剛窟。’

童子曰:金剛之下何字?

答:‘般若。’

童子曰:‘剛才伽藍,即是般若寺。’

無著至此,悟知老人即文殊菩薩化身,因稽首童子,乞賜一言。童子穩身而歌曰:‘面上無嗔真供養,口裡無嗔吐妙香,心裡無嗔有珍寶,無染無垢是真常。’頃刻間童子與寺皆失其所在。唯見山林土石,無著悽然下山,隱居五臺山而終。

古代高僧修行的故事篇六

明代嘉靖年間,在仁和地界,有一位姓沈的富紳,娶妻周氏。沈家富冠當地,至中年方得一子,自是十分歡喜。此子從小異常聰明,凡讀典籍,過目不忘,在同學諸生中推為第一。長大成人後,父母又為他擇女成親,一心指望他早日金榜題名,光宗耀祖。老師、同學亦認為他取科第功名,不過是舉手之勞。

然而,這位沈公子卻志在出世,無意功名,常書“生死事大”以自我告誡。有一天,他在書房中閱讀《慧燈集》,失手打破了書桌上的茶具,頓有所悟,此後便視妻子兒女為臭布衫,與世俗事務盡皆了斷,一心一意事佛,當地的學官十分惋惜,多次勸告他,他亦不為所動。不久,便投性天大師門下,剃度出家,取法名蓮池,字為佛慧。

過了一段時間,蓮池攜缽執杖,隻身雲遊四方。北遊五臺山,感文殊菩薩之放光;來到伏牛山,參禪佛語之精義;入京城,參謁遍融、笑巖兩位長老,對他很有啟發。經過東昌府時,忽有頓悟,乃作了四句偈語:

二十年前事可疑,

三千里外遇何奇?

焚香擲戟渾如夢,

魔佛空爭是與非。

當時,蓮池的母親逝世不久,他隨身攜帶母親的靈牌雲遊在外,每當進食必先供母親靈位。遊至金陵瓦官寺,突患急病,差一點讓寺主給火化了。

病稍有好轉,蓮池來到古時雲樓寺的舊址,搭了個茅棚,終日默坐其中,每天只能喝點清淡的米粥,還曾經斷糧七日,粒米未進。後來,他每天倚壁危坐,胸前掛著一塊鐵牌,上面寫著八個大字:鐵若開花,方與人說。久而久之,附近的人們都被他的苦行堅意所感動,爭相替他修築居室,逐漸形成寺院,清規肅然,成為諸方道場之冠。直到這時,蓮池才開口說法。前來學法的弟子越來越多,他白天宣講佛法,晚上警策門人,態度溫和,循循善誘,無異花開見佛,彷彿佛祖再生。

蓮池治寺,以精嚴律製為第一行。他著《沙彌要略》等書,教訓弟子,約束門人,遂開淨土一門,使道風大播,朝野歸心。當時的許多朝廷要人,如大司馬宋應呂、太宰陸光祖、宮諭張元忭、大司成馮夢禎及諸多著名文人學者,紛紛投其門下,問道都數以百計,而且無不心悅誠服。真可謂“一朝踏破香巖缽,雙報君恩與佛恩。“

蓮池大師之於佛理,持論嚴正,解釋精微,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名彥豪強,在他面前,都忘形屈勢,唯有佩服而已。每當問道者來到,蓮池大師總是盡其所思而回答,假如沒有精誠感物之心,怎能達到如此程度呢?

有一次,朝廷侍御史左宗郢前來問道,他問:“唸佛得悟否?”蓮池回答說:“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又何疑返念念自性耶?”左宗郢理屈而退。

還有一次,仁和令樊公問道:“心雜亂如何能靜?”蓮池回答:“置之一處,無事不辦。”座中一人又問:“專格一物,是置之一處,能辦何事?”蓮池答道:“論格物,只當依朱子。豁然貫通去,何事辦不得?”眾人皆服。

有人問:“大師為何不貴前知?”蓮池含笑而答:“打個比方,兩人同看《琵琶記》,其中一人曾看過,一人從未看過,假如預言這場戲,兩人一直看到終場,誰能增加一出,而誰又能減少一出呢?”

侍郎王宗沐對蓮池說:“夜來老鼠唧唧,說盡一部《華嚴經》。”蓮池反問:“貓兒突然出現時,何如?”王侍郎無話可答。蓮池又代王侍郎解之:“走卻法師,留下講案。”他還就此寫了一篇“頌”,其中寫道:“老鼠唧唧,《華嚴》歷歷。奇哉王侍郎,卻被畜生欺。貓兒突出畫堂前,床頭說法無訊息。無訊息,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一。”

蓮池大師直言批駁異端曲說,語無回互,為世所宗。淨慈僧人性蓮,請他宣講《圓覺經》,前來聽講者,每天多達數千人,寺內用最大的鍋煮飯,每頓煮兩次,仍然不能供給聽眾。他號召眾人捐錢捐物,或義務出工,在寺前建成一座萬工池,植蓮放生,以廣善緣。他八十大壽時,又在城中建上方、長壽兩座大池,專為放生之用,並作《放生文》一篇,流行於世。慈聖太后素信佛,偶然見到《放生文》,十分欣賞,便派太監前往,賜紫袈裟一襲、齋資若干,並問佛法要旨,蓮池以偈語答之。

蓮池大師天性樸實,生活簡淡,不尚華飾。他管理寺廟十分周密,量入為出,安排妥貼,即使一粒米、一根菜莖,也決不浪費。他對僧眾關懷備至,養老病,供眾僧,以致海內僧人,擔囊負笈而來,寺內每天食齋者達數百人之多。稍有盈餘,蓮池大師便將資財施捨給其他寺廟和附近的居民,他自己卻十分節儉,他給自己訂了三十二條戒律,一生自守。他終身穿普通的布衣,一床麻布蚊帳,還是母親留下的遺物;年滿八十,仍自己洗衣服、倒尿盆。而他施捨給僧眾和百姓的財帛,七年中就多達五千餘金!

萬曆四十三年六月,蓮池大師入城,告別諸位弟子及故交舊好,對他們說:“我要走了。”大家都不會其意。回到寺院,設茶座,與眾僧話別,說:“此處我不住了,將往他處。”眾人亦不解。七月十五日晚上,蓮池大師坐於堂上,對眾僧說:“我言眾不聽,我如風中燭,燈盡油幹矣!”次夜,於丈室中端坐而逝,世壽八十一歲。建塔葬於寺外之左山。

蓮池大師俗世的妻子湯氏,在他出家之後,亦棄家為尼,建孝義庵,為庵主,先蓮池大師一年而逝,建塔葬於寺外之右山。

標籤:修行 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