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傳說

端午節賽龍舟的傳說

傳說2.46W

賽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那為什麼在端午節賽龍舟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端午節賽龍舟的傳說,供大家閱讀!

端午節賽龍舟的傳說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很流行,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會末期。賽龍舟又稱龍舟競渡,在中國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現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賽龍舟將成為20xx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專案。

傳說,很久以前,西岸沒有河流,只有一條又小又髒的水溝。一天,有個打魚人在水溝裡網住了一條小蛇。這條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閃耀的鱗片。當魚人把手觸向鱗片時,蛇眼裡閃著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憐。漁人頓生惻隱之心,撫了一下它的鱗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溝。誰知那九片鱗忽然落了,小蛇長身而舞,化為一條小龍。原來,它是一條上天的神龍,因觸犯了天條,受玉皇大帝處罰,變成這模樣,它的尾巴上被加了九把鎖─就是小蛇尾上的九片閃耀的鱗。玉皇曾言:“這鎖要開啟,除非得到人的陽氣。”剛才漁人無意中竟打開了小龍身上的千年枷鎖。小龍為了感謝漁人,在水溝裡不停地翻動,並從口裡不停的噴出水來,灌注在小水溝裡。慢慢地,小水溝變成了大河(也就是現在的西岸河),河水為西岸帶來了五穀豐登。為了紀念這條神龍,人們把沿河的村子稱為龍頭寨,上龍首等村。在神龍昇天這一天,也就是端午節舉行賽龍舟,以示慶賀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初五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國、越國、楚國。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划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划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專案,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儲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併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汨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節賽龍舟的文化內涵

“龍舟競渡”是在戰國時代就已有的習俗。戰國時期,人們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此時的龍舟競渡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在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了不同的寓意。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製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閩、臺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賽龍舟前會舉行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一般都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端午節賽龍舟的發展歷程

發展階段

龍舟競賽作為一項水上運動,經歷了功利性、紀念性和競技性三種基本形態。

功利型的龍舟競渡,是指起始萌生階段的龍舟競渡,從時間上講,大致在先秦。原始時期的先民,在水上捕撈、渡水勞動,特別是在水患中的逃命、救人和水上爭鬥中,爭相競渡。

紀念型的龍舟競渡,形成於漢魏六朝,延續至今。吳國人周處《風土記》是最早記錄端午競渡的文獻,說明三國時,“端午競渡”已成為風氣。而記錄龍舟競渡是為了紀念屈原的最早文獻,是樑代吳均、宗懍和唐代魏徵留下的資料。其中魏徵在《志》中寫道:“屈原五月望日赴汨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湖上船小,莫得濟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掉爭歸,競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其迅楫齊驅,梢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諸郡率然。”自此,端午競渡這一民俗統一在“紀念屈原”這個具有凝聚力的主題上。

競技型龍舟競渡,形成於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其發展可追溯至1976年舉行的香港龍舟邀請賽,此後,龍舟競賽成為現代體育專案,熱潮席捲全球30多個國家。在國際上,龍舟運動基本上是一種競技型的體育專案。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專案,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儲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併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汨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爾後,湖南省汨羅市便於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舉辦國際龍舟節。

申報非遺

20xx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佈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專案名單(新入選專案)。湖南省沅陵縣,廣東省東莞市萬江區,貴州省銅仁市、鎮遠縣聯合申報的“賽龍舟”入選,列入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專案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端午節賽龍舟比賽

龍舟簡介

龍舟大小不一,橈手人數不一。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紮、紗扎的)。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除龍頭龍尾外,龍舟上還有鑼鼓、旗幟或船體繪畫等裝飾。古代龍舟也很華麗,如畫龍舟競渡的《龍池競渡圖卷》,圖中龍舟的龍頭高昂,碩大有神,雕鏤精美,龍尾高卷,龍身還有數層重簷樓閣。如果是寫實的,則可證古代龍船之精麗了。有的地區龍舟還存有古風。

龍舟船的大小因地而異。如廣州黃埔、郊區一帶龍船,長33米,路上有100人,橈手約80人。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湖南汨羅市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撓手32人。比賽是在規定距離內,同時起航,以到達終點先後決定名次。中國各族的龍舟賽略有不同。

漢族的賽龍舟多在每年“端午節”舉行,船長一般為20—30米,每艘船上約30名水手。苗族是在每年5月24日至27日的“龍船節”舉行,船長約20米,寬1米,由三根直而粗的杉樹挖成槽形,捆綁而成,中間是母船,兩邊為子船,每艘船上有38名水手,有一長者任鼓頭,一名男扮女裝的小孩任鼓手。比賽時,炮聲響處,各水手即按鑼鼓節拍划槳前進。

傣族的賽龍舟在每年傣歷6、7月(清明節後十日左右)“潑水節”舉行,每船有600名水手,4名舵手和4名引道手。比賽時,由一人敲鑼指揮,水手按鑼聲節奏划槳前進。也有女子參與此項活動。

苗族的賽龍舟在每年5月24日至27日的“龍船節”舉行,以慶祝賽龍舟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船長約20米,寬1米,由三根直而粗的杉樹挖成槽形,捆綁而成,每艘船上有38名水手,由一長者任鼓頭,一名小孩任鼓手。比賽時,炮聲響處,各水手即按鑼鼓節拍划槳前進。

關於正式競渡,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淋漓盡致地寫出了龍舟競渡的壯景。鼓聲、紅旗指揮下的龍舟飛馳而來,掉如飛劍,鼓聲如雷;終點插著錦綺彩竿,作為標誌;而龍舟則向著標飛快地馳近。近代的龍舟比賽也大抵相同,不過規程稍嚴格一些。國內外都出現了國際龍舟比賽,吸引了各國健兒。

比賽基地

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賽龍舟歷史悠久,龍舟已成為當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符號。20xx年,銅仁市(今碧江區)被授予“中國傳統龍舟之鄉”,20xx年,銅仁賽龍舟作為傳統體育專案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龍舟基地位於大明邊城景區(Ming Paradise)內,龍舟基地依託錦江而建,風景如畫,不僅展現出錦江景區山水風光的魅力,更將作為展現地方特色龍舟文化的一個載體,以“端午活動體驗和端午養生文化等主題活動傳承龍舟文化,吸引遊客,打造新興的旅遊體驗專案。遊客可以隨時在這裡體驗端午節的樂趣,參與親手包粽子、編五彩繩、祭龍、划龍舟、端午潑水節等具有地方濃郁特色的端午活動。

歷年端午節期間,在大明邊城景區已舉辦過多次大型國家級龍舟賽事,例如中華龍舟大賽、中國龍舟公開賽等。此外,每年的銅仁端午節賽龍舟也富有極深的群眾基礎,每年比賽期間均有來自全國的龍舟愛好者前來大明邊城景區觀看龍舟賽事。

龍舟基地區位:貴州 · 銅仁市(碧江區).大明邊城景區

到達線路:

1、大明邊城景區位於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水晶閣),距離銅仁市火車站3公里,距離銅仁高速出口 (南)2.5公里,距離銅仁鳳凰機場20公里,距離湖南鳳凰古城50公里(高速),可十分便捷的到達景區。

2、公交線路:銅仁市區有旅遊觀光1號線直達大明邊城景區(票價1.5元)。

文化傳播

隨著華人華僑的足跡遍佈世界各地,西方國家也漸漸興起了端午熱,在歐美國家華人華僑以及中國文化愛好者中間,端午慶典主要以龍舟競渡的方式展開,與西方國家的體育競技文化相結合,在德國,端午節被翻譯為龍舟節(Drachenbootfest),漢堡內阿爾斯特湖上20xx年龍舟賽鼓聲咚咚,圖為GrandElyseeHamburg龍舟隊參與活動。

龍舟競渡又稱“賽龍舟”、“劃龍船”、“龍船賽會”等,大多數人只知道是為了紀念楚大夫屈原而源遠流長的群眾性娛樂活動。其實,其起因歷來說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說是為了紀念越王勾踐操練水師,打敗吳國。“越地傳雲,競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踐,今龍舟是也。”(《事物原始·端陽》)吳越交戰,勾踐敗而被俘,在吳國過了三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騙得了吳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國。回國後,他臥薪嚐膽,立志雪恥,於當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師,開始操練,終於在數年後,一舉消滅吳國。後人為了昭彰勾踐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國水師演練時的情景,於五月五日這一天划船競渡,以示紀念。

二說是為了紀念伍子胥和曹娥。傳說伍子胥因遭讒言誹謗,被吳王夫差命人拋於錢塘江波濤之中,有曹娥駕舟去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曹娥碑》)。後世遂划龍舟,作救伍員狀。

三說是為了紀念楚大夫屈原。這種說法普遍被接受,其文字記載始見於南朝梁人撰寫的《續齊諧記》:“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

這些說法,都各有各的道理,但都沒有說清楚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不管是為了紀念某某人,還是為了“迎夏至”、“避惡日”,為什麼偏偏要舉辦“龍舟”競渡呢?也就是說,為什麼要賽“龍舟”而不賽其它什麼“舟”呢?

回答這個問題,得從龍的基本神性入手。我們說過,龍有喜水、好飛、善變、徵瑞等神性和興雲佈雨、司水理水的神職。既然有這樣的神性和神職,被生活在江瀆四流、湖泊星羅的水鄉各族人民所崇拜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崇拜意識必然要外化為具體行為。這些行為包括:祭神,將人間美味敬獻給神靈,並伴之以香火,讓其款款享用;娛神,歌唱、舞蹈,想著法兒讓神快樂;擬神,模仿神的舉止形態,表示自己和神物有密切的關係,自己身上已秉賦了“神性”,從而能夠“神靈活現”。這大概是“龍舟競渡”的深層動因。人們相信,通過聲勢浩大的競賽龍舟,能使天上水中的神龍心神感應而大娛大悅,從而煥發神性,克盡神職,保佑一方水土風調雨順,稼漁豐成。同時,也使人們自身秉賦龍性,像龍那樣強悍矯健,進而怯邪彌難。至於紀念某某人云雲,只不過是一種附會。原因大概在於,這些人傑的“人性”和龍的“神性”有相通一致之處,又多少分擔了龍的一部分“神職”。比如伍子胥就曾被奉為長江水域的“水仙”、“濤神”、“潮神”和“江神”;屈原也曾被封為“廣源順濟王”,有“江神即楚大夫屈原”之說。

端午節划龍舟作文篇2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紀念屈原以身殉國,跳入汨羅江的日子。為了不讓魚蝦們把屈原身體上的肉吃掉。人們就用粽葉包裹著糯米,投放到汨羅江裡。並且人們也要吃粽子、鹹鴨蛋,在家門前掛菖蒲和艾草,還要喝放了一些雄黃的酒,人們還要舉行賽龍舟。這不,我們一家人帶著外婆、舅舅、舅媽、小表妹去江津中山古鎮觀看賽龍舟。

經過1個多小時的長途跋涉,我們來到了舉辦賽龍舟的地方——江津中山古鎮。因上午下雨,原本在上午的賽龍舟改在了下午(下午是晴天)。爸爸見我對賽龍舟很感興趣,便滔滔不絕地為我介紹起來:“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十分流行,它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專案,已流傳兩千多年,是多人集體划槳競賽。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船長一般為20—30米,每艘船上約30名劃手。有26個劃手,1個舵手,2個鼓手,還有1個喊號子的。”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下午,我們走出客棧,來到了河邊。河邊的吊腳樓懸在岩石上。為了遮擋強烈的太陽光,家家戶戶的陽臺頂上都掛著藍布。我們走過了石橋,繼續向前走去……

“哇!看到龍舟啦!”表妹叫道。“真的是!”你看,龍舟的顏色各不相同:鮮豔的紅、明亮的黃、黯淡黑和清爽的藍。原來,龍舟的顏色是跟據四海龍王的顏色刷的漆來定的。

我們剛一來到河邊,劃手們就出場了。喝,一個個都非常強壯。並且不同的龍舟上的人都穿著不同顏色的背心。“請參賽選手入座!”裁判員用擴音器叫道。劃手們按照序號坐好位置。“1——2——3!出發!”

頓時,鼓聲大作,觀眾的喊聲和運動員的呼聲匯成一遍,響徹雲霄。參賽隊員們用力把木槳向後劃。緊接著,船慢慢地移動起來漸漸地,漸漸地,每條船都越來越快,好似漂浮在水面上看不出來一絲波紋。漸漸地,漸漸地紅色的龍舟慢慢地超過了其它龍舟。黑色的龍舟顯然是體力不足了,落後於其它龍舟。啊,只剩下30米了,25米,20米,紅色龍舟遙遙領先,藍色龍舟又追趕上來,兩條龍舟不相上下。10米,只剩5米了!呀,藍色龍舟領先了。最後我不說大家也知道:藍色龍舟贏了。藍色龍舟的劃手們下船後,都擁抱在一起,表示他們心中的喜悅。看完比賽,我念念不舍地離開了風景如畫的中山古鎮。

我覺得今年的端午節最好玩、最有趣。因為這一次的端午節讓我領閱到了民俗風情。

端午節划龍舟作文篇3

端午節終於到了,我經過2小時的車程,回到了老家——汨羅。 第二天,我和爸爸來到國際龍舟賽賽點——汨羅江。今天沒有舉行龍舟賽,那寬闊的場地顯得有些空曠,人有些寥寥無幾,只有左上角聚集著一些人,有一個東西被他們包圍了,只露出一個龍頭。 突然,東西啟動了。只聽見一聲聲響亮的鑼鼓聲、一陣陣豪爽的吶喊聲、一下下清脆的水花聲,原來是龍船!

我迫不及待扯著爸爸,跑了過去。正有3個在排隊,經過詢問才知道:這龍舟不是專業人在訓練,而是大人10元,小孩5元給人玩的。“咚咚”鑼鼓聲越來越近了,船到岸了,遊客下了船,我和爸爸忙踩進去,我拿了個一米高的船槳,穿了一件又大又肥的救生衣後,準備就緒。 船員都就緒後,那清脆的鼓聲又響起了。坐在前面的6位專業人員帶著啟動,我像被誰拉了一把一樣,向前衝,嚇得我差點就把船槳丟掉。6位專業人員們奮力地划著,每當他們劃一次時,我就會像要摔跤似的動一下。遊客們悠閒地坐著,我看著那堆在一塊的船槳,決定自己也來試一試。

我學著他們那樣,左手抓著把柄,右手拿著桅杆,用盡力氣往後推。可他們畢竟是專——業——人——員——啊,速度非常快,讓我怎麼也跟不上,還被老爸認為是在增加阻力! 我懶得划槳了,左探探,右望望,發現四周全是水,越到中間,水越乾淨,跟岸邊的水比,那裡的水像泥漿一樣,這卻是又幹淨又清澈。水好深啊,四周的水在太陽的照耀下閃閃發亮。忽然,船像要翻了似的,晃了一下,我抓一個船槳,將救生衣抱緊。而6位專業人卻都非常鎮定,絲毫不慌張,繼續划船。船終於擺正了,我卻仍不肯放鬆救生衣。 不一會兒,嘩啦嘩啦水聲停了,他們也不劃了,我抬頭一看,原來是到岸了。我戀戀不捨地離開了龍船,心想:明年,我還要來劃龍船!

賽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那為什麼在端午節賽龍舟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端午節賽龍舟的傳說,供大家閱讀!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很流行,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會末期。賽龍舟又稱龍舟競渡,在中國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現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賽龍舟將成為20xx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專案。

傳說,很久以前,西岸沒有河流,只有一條又小又髒的水溝。一天,有個打魚人在水溝裡網住了一條小蛇。這條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閃耀的鱗片。當魚人把手觸向鱗片時,蛇眼裡閃著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憐。漁人頓生惻隱之心,撫了一下它的鱗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溝。誰知那九片鱗忽然落了,小蛇長身而舞,化為一條小龍。原來,它是一條上天的神龍,因觸犯了天條,受玉皇大帝處罰,變成這模樣,它的尾巴上被加了九把鎖─就是小蛇尾上的九片閃耀的鱗。玉皇曾言:“這鎖要開啟,除非得到人的陽氣。”剛才漁人無意中竟打開了小龍身上的千年枷鎖。小龍為了感謝漁人,在水溝裡不停地翻動,並從口裡不停的噴出水來,灌注在小水溝裡。慢慢地,小水溝變成了大河(也就是現在的西岸河),河水為西岸帶來了五穀豐登。為了紀念這條神龍,人們把沿河的村子稱為龍頭寨,上龍首等村。在神龍昇天這一天,也就是端午節舉行賽龍舟,以示慶賀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初五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國、越國、楚國。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划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划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專案,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儲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併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汨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節賽龍舟的文化內涵

“龍舟競渡”是在戰國時代就已有的習俗。戰國時期,人們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此時的龍舟競渡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在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了不同的寓意。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製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閩、臺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賽龍舟前會舉行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一般都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端午節賽龍舟的發展歷程

發展階段

龍舟競賽作為一項水上運動,經歷了功利性、紀念性和競技性三種基本形態。

功利型的龍舟競渡,是指起始萌生階段的龍舟競渡,從時間上講,大致在先秦。原始時期的先民,在水上捕撈、渡水勞動,特別是在水患中的逃命、救人和水上爭鬥中,爭相競渡。

紀念型的龍舟競渡,形成於漢魏六朝,延續至今。吳國人周處《風土記》是最早記錄端午競渡的文獻,說明三國時,“端午競渡”已成為風氣。而記錄龍舟競渡是為了紀念屈原的最早文獻,是樑代吳均、宗懍和唐代魏徵留下的資料。其中魏徵在《志》中寫道:“屈原五月望日赴汨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湖上船小,莫得濟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掉爭歸,競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其迅楫齊驅,梢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諸郡率然。”自此,端午競渡這一民俗統一在“紀念屈原”這個具有凝聚力的主題上。

競技型龍舟競渡,形成於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其發展可追溯至1976年舉行的香港龍舟邀請賽,此後,龍舟競賽成為現代體育專案,熱潮席捲全球30多個國家。在國際上,龍舟運動基本上是一種競技型的體育專案。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專案,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儲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併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汨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爾後,湖南省汨羅市便於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舉辦國際龍舟節。

申報非遺

20xx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佈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專案名單(新入選專案)。湖南省沅陵縣,廣東省東莞市萬江區,貴州省銅仁市、鎮遠縣聯合申報的“賽龍舟”入選,列入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專案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端午節賽龍舟比賽

龍舟簡介

龍舟大小不一,橈手人數不一。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紮、紗扎的)。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除龍頭龍尾外,龍舟上還有鑼鼓、旗幟或船體繪畫等裝飾。古代龍舟也很華麗,如畫龍舟競渡的《龍池競渡圖卷》,圖中龍舟的龍頭高昂,碩大有神,雕鏤精美,龍尾高卷,龍身還有數層重簷樓閣。如果是寫實的,則可證古代龍船之精麗了。有的地區龍舟還存有古風。

龍舟船的大小因地而異。如廣州黃埔、郊區一帶龍船,長33米,路上有100人,橈手約80人。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湖南汨羅市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撓手32人。比賽是在規定距離內,同時起航,以到達終點先後決定名次。中國各族的龍舟賽略有不同。

漢族的賽龍舟多在每年“端午節”舉行,船長一般為20—30米,每艘船上約30名水手。苗族是在每年5月24日至27日的“龍船節”舉行,船長約20米,寬1米,由三根直而粗的杉樹挖成槽形,捆綁而成,中間是母船,兩邊為子船,每艘船上有38名水手,有一長者任鼓頭,一名男扮女裝的小孩任鼓手。比賽時,炮聲響處,各水手即按鑼鼓節拍划槳前進。

傣族的賽龍舟在每年傣歷6、7月(清明節後十日左右)“潑水節”舉行,每船有600名水手,4名舵手和4名引道手。比賽時,由一人敲鑼指揮,水手按鑼聲節奏划槳前進。也有女子參與此項活動。

苗族的賽龍舟在每年5月24日至27日的“龍船節”舉行,以慶祝賽龍舟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船長約20米,寬1米,由三根直而粗的杉樹挖成槽形,捆綁而成,每艘船上有38名水手,由一長者任鼓頭,一名小孩任鼓手。比賽時,炮聲響處,各水手即按鑼鼓節拍划槳前進。

關於正式競渡,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淋漓盡致地寫出了龍舟競渡的壯景。鼓聲、紅旗指揮下的龍舟飛馳而來,掉如飛劍,鼓聲如雷;終點插著錦綺彩竿,作為標誌;而龍舟則向著標飛快地馳近。近代的龍舟比賽也大抵相同,不過規程稍嚴格一些。國內外都出現了國際龍舟比賽,吸引了各國健兒。

比賽基地

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賽龍舟歷史悠久,龍舟已成為當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符號。20xx年,銅仁市(今碧江區)被授予“中國傳統龍舟之鄉”,20xx年,銅仁賽龍舟作為傳統體育專案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龍舟基地位於大明邊城景區(Ming Paradise)內,龍舟基地依託錦江而建,風景如畫,不僅展現出錦江景區山水風光的魅力,更將作為展現地方特色龍舟文化的一個載體,以“端午活動體驗和端午養生文化等主題活動傳承龍舟文化,吸引遊客,打造新興的旅遊體驗專案。遊客可以隨時在這裡體驗端午節的樂趣,參與親手包粽子、編五彩繩、祭龍、划龍舟、端午潑水節等具有地方濃郁特色的端午活動。

歷年端午節期間,在大明邊城景區已舉辦過多次大型國家級龍舟賽事,例如中華龍舟大賽、中國龍舟公開賽等。此外,每年的銅仁端午節賽龍舟也富有極深的群眾基礎,每年比賽期間均有來自全國的龍舟愛好者前來大明邊城景區觀看龍舟賽事。

龍舟基地區位:貴州 · 銅仁市(碧江區).大明邊城景區

到達線路:

1、大明邊城景區位於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水晶閣),距離銅仁市火車站3公里,距離銅仁高速出口 (南)2.5公里,距離銅仁鳳凰機場20公里,距離湖南鳳凰古城50公里(高速),可十分便捷的到達景區。

2、公交線路:銅仁市區有旅遊觀光1號線直達大明邊城景區(票價1.5元)。

文化傳播

隨著華人華僑的足跡遍佈世界各地,西方國家也漸漸興起了端午熱,在歐美國家華人華僑以及中國文化愛好者中間,端午慶典主要以龍舟競渡的方式展開,與西方國家的體育競技文化相結合,在德國,端午節被翻譯為龍舟節(Drachenbootfest),漢堡內阿爾斯特湖上20xx年龍舟賽鼓聲咚咚,圖為GrandElyseeHamburg龍舟隊參與活動。

標籤:賽龍舟 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