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傳說

龍生九子的神話故事

傳說1.05W

龍生九子是中國的古代傳說,指一龍所生的九條小龍,往往形狀性格各異,以下是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龍生九子的神話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龍生九子的神話故事

龍生九子的神話故事篇一

龍子和龍一樣,也是不斷髮展、沿革逐漸形成的。雖然有關龍子的說法不一,但有一點,龍子的昆仲數目是取得共識的,即龍有九個兒子,龍承九子,子子不同。這是自古以來眾所周知的,但它們怎麼會留在人間各司一職,就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了,這還要從劉伯溫說起。

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火不斷,饑荒遍地。玉帝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並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但龍王年老體弱,事務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龍九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劉伯溫征戰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當它們功得圓滿準備返回天廷覆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於是他便借修築紫禁城為名,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號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獸,頓時呼風喚雨,大發雷霆。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老大贔屓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聖德碑,我就放你們走。”贔屓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原來,神功聖德碑乃記載“真龍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無量的),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發誓永不現真身。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劉伯溫得知此事後,也棄朱棣而去,脫離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後悔莫及,為了警示後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九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

龍生九子的神話故事篇二

北京是我國傳統建築,尤其是皇家建築最集中的地方。這些傳統建築如:宮廷、廟宇和樓、臺、亭、閣等屋角的飛簷,裝飾非常精美。飛簷上坐立著用琉璃燒製的或黃或綠的一個龍頭和數目不等的龍子。

中國古代傳說:龍生九子。李東陽《懷麓堂集》:“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眥(音:牙字),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鳳,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鈕是其遺像;狻猊(音:酸尼),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狴犴(音:畢案),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贔屓(音:畢戲),平生好文,今碑兩旁文龍是其遺像;鴟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龍生九子的神話故事篇三

老大贔屓,就是我們常說的“王八馱石碑”。

老二鴟吻,能吞萬物,負責看護房屋建築橫脊,就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吞脊獸(屋頂兩邊的大獸)。

老三椒圖,面目猙獰,負責看守門戶,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門上口銜鐵環的神獸。

老四麒麟,不畏火焰,被用做避火神獸,放在重要建築門前。

老五睚眥,能吞兵器,負責看護天下兵器,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刀劍的吞口獸。

老六螭首,能吞江吐雨,負責排去雨水,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排水獸。

老七嘲鳳,飛簷走壁,負責警衛工作,就是現在所見到的屋頂翹角上的小獸。

老八蒲牢,聲音洪亮能傳千里,負責報時,就是現在我們所見到的鐘上獸鈕。

老九囚牛,能通萬物之言,辨別聲音,因此被放在了樂器的頭部,就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樂器獸頭。

龍生九子的典故

關於龍生九子的讀音、排序混亂。

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龍生九子專家樑海燕指出,書上刊登不一,均為來回抄襲,以訛傳訛,應該以中國大百科全書為準。關於讀音總不會再往上倒至“上古漢語的擬音”,一是沒有必要,二是上古漢語、中古漢語和現代漢語讀音大相徑庭。

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一直沒有說法,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明代一些學人筆記,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楊慎的《升庵集》、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芸》等,對諸位龍子的情況均有記載,但不統一。

龍生九子古時民間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的傳說。但九子是什麼,說法也不同。我們主要以年份偏老並已經被後人整理成書的《中國吉祥圖說》[7] 來了解具體是哪九子。

1.老大囚牛,喜音樂,蹲立於琴頭;

2.老二睚眥(yá zì),嗜殺喜鬥,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

3.老三嘲風,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臺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也有人一直認為它是有著龍脈的鳳;

4.四子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樑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5.五子狻猊(suān ní),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

6.六子霸下,又名贔屓(bì xì),似龜有齒,喜歡負重,是碑下龜;

7.七子狴犴(bì à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

8.八子負屓(fù xì),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9.老九螭吻(chī wěn),又名鴟尾或鴟(chī)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龍生九子的具體意義

龍生九子之一·囚牛

囚牛,是龍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絃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遺像。這個裝飾一直沿用下來,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

龍生九子之二·睚眥

睚眥,是老二,平生好鬥喜殺,刀環、刀柄、龍吞口便是它的遺像。這些武器裝飾了龍的形象後,更增添了懾人的力量。它不僅裝飾在沙場名將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儀仗和宮殿守衛者武器上,從而更顯得威嚴莊重。

龍生九子之三·嘲風

嘲風,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臺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這些走獸排列著單行隊,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獸的領頭是一位騎禽的“仙人”,後面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和行什。它們的安放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只有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才能十樣俱全,次要的殿堂則要相應減少。嘲風,不僅象徵著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嘲風的安置,使整個宮殿的造型既規格嚴整又富於變化,達到莊重與生動的和諧,巨集偉與精巧的統一,它使高聳的殿堂平添一層神祕氣氛。

龍生九子之四·蒲牢

蒲牢,形似盤曲的龍,排行第四,平生好鳴好吼,洪鐘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遺像。原來蒲牢居住在海邊,雖為龍子,卻一向害怕龐然大物的鯨魚。當鯨魚一發起攻擊,它就嚇得大聲吼叫。人們報據其“性好鳴”的特點,“凡鍾欲令聲大音”,即把蒲牢鑄為鐘紐,而把敲鐘的木杵作成鯨魚形狀。敲鐘時,讓鯨魚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入雲霄”且“專聲獨遠”。

龍生九子之五·狻猊

狻猊,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

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相傳這種佛座上裝飾的狻猊是隨著佛教在漢代由印度人傳入中國的,至南北朝時期,我國的佛教藝術上已普遍使用,這種造型經過我國民間藝人的創造,使其具有中國的傳統氣派,後來成了龍子的老五,它佈置的地方多是在結跏趺坐或交腳而坐的佛菩薩像前。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更為睜崍威武。

龍生九子之六·霸下

霸下,又名贔屓,形似龜,是老六,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碑座下的龜趺是其遺像。傳說霸下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霸下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跡,叫霸下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霸下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拼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我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蹟勝地中都可以看到。

龍生九子之七·狴犴

狴犴,又名憲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遺像。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囚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迴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

龍生九子之八·負屓

負屓,似龍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兩旁的文龍是其遺像。我國碑碣的歷史久遠,內容豐富,它們有的造型古樸,碑體細滑、明亮,光可鑑人;有的刻制精緻,字字有姿,筆筆生動;也有的是名家詩文石刻,膾炙人口,千古稱絕。而負屓十分愛好這種閃耀著藝術光彩的碑文,它甘願化做圖案文龍去襯托這些傳世的文學珍品,把碑座裝飾得更為典雅秀美。它們互相盤繞著,看去似在慢慢蠕動,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覺壯觀。

龍生九子之九·螭吻

螭吻,又名鴟尾、鴟吻,龍形的吞脊獸,是老九,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遺像。《太平御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樑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巫”是方士之流,“魚虯”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

龍生九子是中國的古代傳說,指一龍所生的九條小龍,往往形狀性格各異,以下是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龍生九子的神話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龍生九子的神話故事篇一

龍子和龍一樣,也是不斷髮展、沿革逐漸形成的。雖然有關龍子的說法不一,但有一點,龍子的昆仲數目是取得共識的,即龍有九個兒子,龍承九子,子子不同。這是自古以來眾所周知的,但它們怎麼會留在人間各司一職,就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了,這還要從劉伯溫說起。

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火不斷,饑荒遍地。玉帝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並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但龍王年老體弱,事務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龍九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劉伯溫征戰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當它們功得圓滿準備返回天廷覆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於是他便借修築紫禁城為名,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號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獸,頓時呼風喚雨,大發雷霆。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老大贔屓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聖德碑,我就放你們走。”贔屓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原來,神功聖德碑乃記載“真龍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無量的),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發誓永不現真身。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劉伯溫得知此事後,也棄朱棣而去,脫離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後悔莫及,為了警示後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九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

龍生九子的神話故事篇二

北京是我國傳統建築,尤其是皇家建築最集中的地方。這些傳統建築如:宮廷、廟宇和樓、臺、亭、閣等屋角的飛簷,裝飾非常精美。飛簷上坐立著用琉璃燒製的或黃或綠的一個龍頭和數目不等的龍子。

中國古代傳說:龍生九子。李東陽《懷麓堂集》:“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眥(音:牙字),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鳳,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鈕是其遺像;狻猊(音:酸尼),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狴犴(音:畢案),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贔屓(音:畢戲),平生好文,今碑兩旁文龍是其遺像;鴟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龍生九子的神話故事篇三

老大贔屓,就是我們常說的“王八馱石碑”。

老二鴟吻,能吞萬物,負責看護房屋建築橫脊,就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吞脊獸(屋頂兩邊的大獸)。

老三椒圖,面目猙獰,負責看守門戶,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門上口銜鐵環的神獸。

老四麒麟,不畏火焰,被用做避火神獸,放在重要建築門前。

老五睚眥,能吞兵器,負責看護天下兵器,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刀劍的吞口獸。

老六螭首,能吞江吐雨,負責排去雨水,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排水獸。

老七嘲鳳,飛簷走壁,負責警衛工作,就是現在所見到的屋頂翹角上的小獸。

老八蒲牢,聲音洪亮能傳千里,負責報時,就是現在我們所見到的鐘上獸鈕。

老九囚牛,能通萬物之言,辨別聲音,因此被放在了樂器的頭部,就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樂器獸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