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傳說

關於二月二龍抬頭的傳說

傳說2.88K

每到二月春風以後,黃昏時“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二月二龍抬頭就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人們十分的重視。那麼關於二月二龍抬頭的傳說有哪些呢?讓我們來了解下吧。

關於二月二龍抬頭的傳說

關於二月二龍抬頭的傳說

二月二龍抬頭傳說一:接姑奶奶

二月二這天還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接“姑奶奶”,即孃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兒,故有“二月二接寶貝兒”之說。因為老北京人的禮數多,其中正月裡“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孃家的,八年級到孃家拜了年後,也必須當天趕回婆家,特別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但到了二月八年級,孃家人就來接女兒回去,住上幾天或半個月,一是正月裡忙活了好長時間,比較勞累,接回孃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剛開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勞犒勞她。一般是以春餅,也就是薄餅做款待。被接回來的日子裡,“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門子聊天兒,輕鬆而愉快。

二月二龍抬頭傳說二:皇帝耕田

二月二這天的另一項活動是皇帝耕田。因為每年的二月二這天差不多是在驚蟄前後,“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從此北方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時候。為了動員人們趕快投入春耕生產,別誤農時,二月二這天皇帝要象徵性地率百官出宮到他的“一畝三分地”耕地鬆土。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農壇內耕地鬆土,從清朝雍正皇帝開始,每年的二月二這天改為出圓明園,到“一畝園”(今海淀圓明園西側)扶犁耕田。過去曾有一幅年畫,叫《皇帝耕田圖》,畫中是一個頭戴王冠、身穿龍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身後跟著一位大臣,一手提著竹籃,一手在撒種,牽牛的是一位身穿長袍的七品縣官,遠處是挑籃送飯的皇后和宮女。畫上還題了一首打油詩:“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老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穀豐登太平秋。”這幅畫也說明人們希望有一個開明的皇帝,能夠親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豐衣足食。

二月二龍抬頭傳說三:武則天和龍抬頭的故事

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捱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八年級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晒金黃的玉米種子,猛然想起,這玉米就象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裡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裡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佈雨。從此以後,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裡用灶灰撒成一個個大圓圈,將五穀雜糧放於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其意是預祝當年五穀豐登,倉囤盈滿。節日時,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麵條叫吃“龍鬚”;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二月二龍抬頭傳說四:伏羲氏和二月二龍抬頭

傳說此節起源於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後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作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於二月八年級,舉行重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這便是龍頭節的歷史傳說。

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

古代稱之為中和節,俗稱龍抬頭。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八年級,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甦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因此,這天也叫“春龍節”。

農曆二月八年級還是“驚蟄”前後,大地開始解凍,天氣逐漸轉暖,春回大地,萬物復甦,蟄伏在泥土或洞穴裡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農民告別農閒,開始下地勞作了。所以,古時也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於我國民間的春龍節,在古時又稱“春耕節”。據說,這一天如果還沒有醒的話,那轟轟隆隆的雷聲就要來呼喚它了。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春龍節、農頭節。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依據氣候規律,農曆二月二之時,我國大部分地區受季風氣候影響,溫度回升,日照時數增加,雨水也逐漸增多,光、溫、水條件已能滿足農作物的生長,所以二月二也是南方農村的農事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

沈榜《宛署雜記》記載:“宛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明人於奕正、劉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抬頭、煎元旦祭餘餅,薰床炕,曰,薰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下雨",龍是祥瑞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春雨貴如油",人們祈望龍抬頭興雲作雨,滋潤萬物。同時,二月二正是驚蟄前後,百蟲蠢動,疫病易生,古代中國人把生物分成毛蟲(披毛獸類)、羽蟲(鳥類)、介蟲(有甲殼類)、鱗蟲(有鱗之魚類和有翅之昆蟲類)和人類五大類。龍是鱗蟲之長,龍出則百蟲伏藏。所以,農曆二月八年級龍抬頭,是希望借龍威以懾服蠢蠢欲動的蟲子,目的在於祈求農業豐收與人畜平安。古代中國人把生物分成毛蟲(披毛獸類)、羽蟲(鳥類)、介蟲(有甲殼類)、鱗蟲(有鱗之魚類和有翅之昆蟲類)和人類五大類。龍是鱗蟲之長,龍出則百蟲伏藏。所以,農曆二月八年級龍抬頭,是希望借龍威以懾服蠢蠢欲動的蟲子,目的在於祈求農業豐收與人畜平安。

標籤:二龍 二月 抬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