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故事集

有大道理的小故事3篇

故事集1.44W

在課堂上引用生活中的智慧故事,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數學思維,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有大道理的小故事3篇。

有大道理的小故事3篇

有大道理的小故事3篇之1: 成功就是超越本我

鵝毛大雪下得正緊,滿山遍野都裹上了一層厚厚的雪。

有一位樵夫挑著兩擔柴吃力地往山上爬,他要翻過眼前的大山才能到家。樵夫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山地雪路上,寂靜的山頭只聽見腳踩著雪發出吱吱的響聲。肩挑沉重的柴,頭頂凜冽的北風,樵夫每一步都十分費力。好不容易爬了許久,滿以為離山頂近了,可是抬頭仰望,前方仍然看不見盡頭。

樵夫沮喪極了,跪在雪地上,雙手合十乞求佛祖現身幫忙。佛祖問:“你有何困難?”“我請求您幫我想個辦法,讓我儘快離開這鬼地方,我實在累得不行了。”樵夫疲憊地坐在地上。“好吧,我教你一個辦法。”說完,佛祖把手向農夫身後一指說,“你往身後瞧去,看見的是什麼?”“身後是一片茫茫白雪,只有我上山時留下的腳印。”樵夫不解地說。

“你是站在腳印的前方還是後方?”“當然是站在腳印的前方,因為每一個腳印都是我踩下去後才留下的。”樵夫理所當然地回答。

“這就是重點!你永遠站在自己走過路途的頂端。只是這個頂端會隨著你腳步的移動而變化。你只需記住一點,無論路途多麼遙遠,多麼坎坷,你永遠是走在自己路途的頂端,至於其他的問題你無須理會。”說完,佛祖便消失了。樵夫照著佛祖的指示,果然輕鬆愉快地翻過山頭回到了家。

競爭時時刻刻都在發生,是和他人比,還是與自己比,是一種人生哲學。而和誰比、怎樣比,往往決定著你怎樣看待周圍的一切,決定著你最終能承受和收穫多少。

有大道理的小故事3篇之2:成人之美,留己生路

西漢初年,朝廷大肆分封同姓王建立諸侯國,目的是緩衝社會矛盾,變亂時拱衛京師。時間一長,諸侯王漸漸擁兵自重,不服從中央管轄。漢景帝時,御史大夫晁錯建議“削藩”,削弱諸侯國實力,引發了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之亂”。我們說的這個故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

話說吳國相國袁盎,博學多才,仁和寬厚。他有一名侍女,長相秀美,聰明伶俐,袁盎十分寵愛。相府中一名從史,竟然老虎頭上搔癢,與侍女打得火熱,直至私通。袁盎發覺後,並不發作憤怒,仍像往常一樣對待從史和侍女。一名侍從看不慣,就去嚇唬從史:“你與相國寵愛的侍女私通,相國已知道此事,正想法找茬治你的罪,還不趕快逃亡。”從史聽了十分恐懼,連忙逃走。袁盎聽說後,來不及呼喚車伕,親自駕車,來了個蕭何追韓信,將從史追了回來。從史驚悚不已,自忖必死無疑。不料回府後,袁盎竟將侍女賜予從史,為他們舉辦了婚禮,祝福他們幸福美滿,安撫從史安心工作。從史感激涕零,對袁盎念念不忘,工作十分辛苦賣力。

漢景帝時,袁盎被調入朝廷任太常。這時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諸侯國,因不滿朝廷削減諸侯土地,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起兵叛亂。景帝屈從於壓力,實行懷柔招安政策,誅殺了建議“削藩”的御史大夫晁錯,株連九族,歸還了諸侯被削去的土地,並派袁盎出使吳國,招安吳王劉濞,要求他帶頭化干戈為玉帛,服從朝廷。

袁盎到吳國後,要求劉濞出營拜受詔書。劉濞狂笑道:“我已自稱東帝,還能向何人下拜?”劉濞拒不接收詔書,也不接見袁盎,擺出了一副與中央頑抗到底的架勢。袁盎做過吳國相國,劉濞知道袁盎的才能,派人反過來去勸說袁盎,要他歸順吳國,共圖霸業。袁盎誓死不從。劉濞大怒,派遣都尉帶領五百士兵,團團圍住袁盎住所,準備殺死他。

昔日袁盎府中那名從史,此時已在都尉帳下充任司馬,恰好參加了此次圍剿袁盎的行動。從史看到昔日的恩公主人被圍困,且有性命之憂,十分焦急,思忖自己報恩的機會來了。從史把自己的錢全部拿出來,又變賣了一些衣物,購買了兩石醇酒。到了晚上,天降大雪,士兵們一個個蜷縮在帳內,凍得瑟瑟發抖。從史把兩石酒抬到西南角,呼喚兵士喝酒取暖。兵士們大喜,一個個喝得爛醉如泥,呼呼睡去。從史悄悄走進袁盎帳內,說道:“我已將守兵灌醉,恩公快從西南角逃走,明日吳王將要殺你。”袁盎一時沒有認出從史,問道:“你是何人?何故如此?”從史回答說:“我是當年恩公賜婚侍女的從史。”袁盎一下子想起來了,問從史道:“我逃走,必然連累於你,我於心何忍。”從史說:“恩公勿憂,我已藏匿好家眷,也將攜帶他們逃走。”袁盎謝過從史,連夜逃回了朝廷所在地長安,向漢景帝覆命彙報。漢景帝加大征剿力度,平定了七國之亂。

成人之美,留己生路。袁盎當年一個不大不小的良善之舉,關鍵時候挽救了自己的一條生命。

有大道理的小故事3篇之3:唐太宗巧治貪官

對官員腐敗,唐太宗李世民曾採取過一種奇葩的處置方法——“顛罰為獎”,對那些受賄的貪官進行“公然獎勵”:你貪什麼,就獎你什麼;你貪多少,就獎你多少,而且當場在金鑾殿上“兌現”,讓貪官當著文武百官的面把獎品揹回去。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就曾接受過這樣的“獎勵”。

一日,長孫順德正與愛妾花園賞花。有家丁通報,說一個叫鄭衛的同鄉前來拜會。聽說是老鄉來找自己,長孫順德很是高興。鄭衛進來,身後的隨從奉上見面禮:數百匹綾羅綢緞。長孫順德一見這些禮物,臉立刻沉了下來,猜到來人必定是有事想讓自己幫忙。鄭衛可是個聰明人,見面之後,隻字不提幫忙之事,只說這些綢緞是自家所產,想讓長孫大人為自己宣傳下,到時候再拿走。

鄭衛剛走,身旁的愛妾就把那些綢緞披在身上比劃著,愛不釋手。長孫順德心知肚明,知道這東西鄭衛是不會再拿走的了,架不住愛妾的撒嬌使性,順手就把綢緞賞給了愛妾,讓她拿去做衣服。

過了幾日,鄭衛又來拜訪。這次不等鄭衛開口,長孫順德就主動詢問有何需要幫忙的。鄭衛正中下懷,立刻把自己的難處說了出來。原來這鄭衛是個商人,名下有許多水磨,但水源不足,想請長孫順德幫自己通融通融,在鄭國渠上開渠引水。長孫順德一聽,心想:這可是違法的事,鄭國渠的水主要是保障農田用水,是不允許私自截流的。但一想到那些綢緞已被小妾拿去做了衣服,他的口氣變軟了下來:“這個,容我考慮考慮。”俗話說,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後來,在長孫順德多方周旋和包庇下,鄭衛如願以償。

鄭氏一開先例,很多商人效仿,致使沿岸水磨無數,渠水大量流失,不少農田無水灌溉,鄉民怨聲載道。俗話說,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得知這件事的源頭在長孫順德,唐太宗大怒,決定要嚴懲長孫順德,以戒群臣。可是,採取什麼方法呢?他久久地思索著……

第二天,文武百官早朝的時候,唐太宗態度嚴肅地通報了長孫順德受賄的事。聞聽醜事敗露,長孫順德戰戰兢兢,不知自己該受到什麼樣的處置?當聽到唐太宗一聲喝令:“來人!”長孫順德一下子癱在地上,無力地閉上了眼睛。他似乎看到刀斧手正提刀執索凶狠地向他走來。朦朧中,忽聽太宗大聲說道:“長孫順德受賄數百匹絹,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他家裡缺綢緞麼!既然他缺綢緞,我們就獎給他綢緞。賜長孫順德絹五百匹!”還沒等他回過神來,只見當差的太監如走馬燈似的搬來一摞一摞的綢緞,一股腦地壓到他的背上,他欲卸不敢,欲背不能,僵立在那兒。在場的文武官員交頭接耳,竊竊私笑,像看把戲一樣,對著他指指點點。長孫順德的臉上是紅一陣白一陣,恨不得鑽地縫。可是皇命難為,長孫順德就這樣一趟又一趟,低頭彎腰,踉踉蹌蹌地把那幾百匹絹揹回家。當然了,他可沒有傻到真以為唐太宗是要把這些絹“獎”給他的。被狠狠地羞辱了一番之後,他又灰溜溜地把這些絹充了國庫。

其實,對於貪官,唐太宗深惡痛絕,認為“貪腐不除,社稷不穩”。“顛罰為獎”的處治方法,看上去“很溫柔”很奇葩,卻讓貪官比“挨刀子”更難受。精神行刑有時候更有震懾力。

標籤: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