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故事集

有關科學家的故事

故事集3.95K

科學家一定會有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個人覺得!所以今天本站小編給打擊整理了幾個有關科學家的故事,希望你喜歡啦!

有關科學家的故事

  有關科學家的故事:愛因斯坦逃學

1895年春天,愛因斯坦已16歲了。根據德國當時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歲以前離開德國才可以不必回來服兵役。由於對軍國主義深惡痛絕,加之獨自一人呆在軍營般的路易波爾德中學已忍無可忍,愛因斯坦沒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決定離開德國,去義大利與父母團聚。但是,半途退學,將來拿不到文憑怎麼辦呢?一向忠厚、單純的愛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個自以為不錯的點子。他請數學老師給他開了張證明,說他數學成績優異,早達到大學水平。又從一個熟悉的醫生那裡弄來一張病假證明,說他神經衰弱,需要回家靜養。愛因斯坦以為有這兩個證明,就可逃出這厭惡的地方。

誰知,他還沒提出申請,訓導主任卻把他叫了去,以他敗壞班風,不守校紀的理由勒令退學。

愛因斯坦臉紅了,不管什麼原因,只要能離開這所中學,他都心甘情願,也顧不得什麼了。他只是為自己想出一個並未實施的狡猾的點子突然感到內疚,後來每提及此事,愛因斯坦都內疚不已。大概這種事情與他坦率、真誠的個性相去太遠。

  有關科學家的故事:無線電之父馬可尼

1937年8月30日,英國所有郵局的無線電報和無線電話都沉默兩分鐘。這是為了悼念發明無線電的馬可尼(1874—1937)。

馬可尼出生於義大利一個富裕家庭,從小喜歡讀書,愛做實驗。他自己裝備了一個小實驗室,先做化學實驗,後來做電學實驗。他看到有線電報架設線路非常費力,就想:能不能用電磁波來傳送電報呢?1895年,20歲的馬可尼在自家花園裡成功地進行了無線電波傳遞實驗。媽媽十分高興,給了他一千美元,鼓勵他繼續實驗。

實驗規模逐漸擴大,為了尋找經費來源,22歲的馬可尼來到英國,在英國政府的支援下,繼續進行研究。1897年,他和助手在英國海岸進行了跨海通訊實驗。他們把發射機裝在海岸上的一間小屋子裡,屋外豎起一根很高的杆子,上面架設了用金屬圓筒製成的天線。開始時把接收機放在距海岸4.8公里的一個小島上,通訊效果良好。然後又把距離擴大到14.5公里,同樣獲得成功,以後幾年,馬可尼一邊改進通訊裝置,一邊增大通訊距離。1920xx年12月,馬可尼實現了從英國到加拿大長達二千多英里的跨洋通訊,這一天標誌著無線電已成為全球性事業。

1920xx年,馬可尼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有關科學家的故事:地質力學的創始人李四光

李四光是我國地質學家,地質力學的創始人。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黃岡縣的四龍山鎮。因為他是父親的第二個兒子,所以,父親給他起名叫李仲揆。

少年時的李仲揆,刻苦學習,成績一直優秀。1920xx年,14歲的李仲揆聽說省城辦了一所官費的高等國小堂,凡是學習好的都可以去報考;特別是聽說那裡不學“四書五經”,而是教授國文、算學,成績優秀者還能出國留學。因此,李仲揆終於說服了父母,帶著借來的幾個盤費,徒步到省城報考。

李仲揆辦理了報考手續,買了一張報名單。是由於太興奮,太緊張?還是沒見過世面?李仲揆提筆在姓名欄中端端正正寫下了“十四”二字,而不是“李仲揆”。

“糟糕!”他差點叫起來,“怎麼能把年齡當成自己的名字呢!”

無論怎樣後悔,也已經晚了。重新買一張報名單吧,身上剩下的錢已經不多了,何況還要住宿、吃飯。

李仲揆雙眼注視著“十四”二字,一簇思維的火花在幼小的頭腦中迸發出來。他重新提起筆,把“十”字改成“李”字,然而,這“四”字與“仲”字的筆劃和字形卻相差太大,確實是難以改成。難道還能改叫“李四”不行!不真成了人們平時說到不相干的人而代用的“張三”、“李四”了嗎!

第一次離家出門就遇到了這樣的難題,他急得鼻子尖都滲出了汗珠。忽然,眼睛一亮,瞥見大廳正中掛著一塊橫匾,上面刻著“光報四表”四個大字,李仲揆急中生智,在“四”字的下面,加上了一個“光”字。

“李四光”!李仲揆端詳著自己起的新名字,心裡充滿了勝利者的喜悅:好!四面光明,光照四方,前途大有希望!

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南路高等國小堂。從此,李四光便“取代”了李仲揆。他那富有戰鬥性和科學精神的一生,也正如他的名字一樣,光照四方!

年輕的李四光,曾被派往日本學造船,派往英國改學地質,取得了地質學碩士學位。他不為國外優厚的待遇和工作所動,學成後毅然回國了。

李四光在地質科學上為祖國贏得的第一榮譽,就是發現了中國內地有第四紀冰川遺蹟,以大量的實據,推翻了那些國內外學術權威認為在中國不存在第四紀冰川的理論,為我國進行地質研究,奠定了真實可靠的理論基礎。

李四光熱愛地質科學,為地質科學而獻身的精神,在人們心中傳為佳話。

1930年,一位失業的大學生在上海街頭徘徊。他忽然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個他熟悉的背影,那就是李四光老師。

奇怪,他的學生為什麼能在背後很遠就認出老師呢?

原來,李四光從事科學研究,一向是一絲不苟,對學生的要求也是嚴格的,連走路,也要學生練好基本功。他經常對學生說,搞地質經常到野外去工作,腳步就是測量土地、計算岩石的尺子,要求邁出的每一步的距離都要相等,並且要記住自己每一步的步長。

李四光要求學生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他養成了一個習慣,走路不緊不慢,步子大小相等,邁一步就是0.85米。不論到哪兒,他彷彿老在度量距離。

所以,他的學生只看見他那走路的模樣,就能認出他來。

李四光搞科研,每天總是要到街上路燈通明時分,才騎著自行車回家;愛人總是焦急地等待著他回來吃飯。但是當他一出現在愛人面前時,家庭的氣氛馬上就變了:他臉上白一道、黑一道的泥痕,總是讓人看了好笑。每當這時,愛人總是開玩笑地問他一句:“又到哪兒演出了?”等到接過他的手提包,發現帶去的饅頭只咬了幾口,愛人一切都明白了,眼裡噙著淚水,趕快走進廚房去。

繁忙時,李四光連回家吃飯也忘了,愛人等急了,只得派女兒去叫他。一天,為撰寫一篇學術論文,竟忘記天晚該回家了。他正在凝神思考時,偶爾抬眼,瞅見一個小女孩靜悄悄地站在桌邊,他未加理會,又低頭繼續寫作,並輕聲催道:“你是誰家的小姑娘啊?天這麼晚了,快回家吧,不然你媽媽該等著急啦!”這時,只聽見小女孩埋怨說:“爸爸,媽媽不是等我著急,是等你在著急哪!”李四光聽到孩子叫他,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小女孩是自己的女兒李林。他不由得笑出聲來,忙答道:“這就回家,這就回家。”

  有關科學家的故事:滑翔機之父──奧托·李林塔爾

李林塔爾為德國工程師和滑翔飛行家,世界航空先驅者之一。他最早設計和製造出實用的滑翔機,人稱“滑翔機之父”。

李林塔爾1848年5月23日出生於安克拉姆,1896年8月10日死於柏林。他酷愛飛行,青少年時曾搞過“飛人”實驗,成年之後,他以業餘時間系統觀察飛鳥。1889年,李林塔爾寫成了著名的《鳥類飛行──航空的基礎》一書,論述了鳥類飛行的特點。

李林塔爾善於創制儀器,進行航空實驗來驗證觀察的結果,他的測試片狀物體的升力和阻力的儀器和試驗撲翼機升力的儀器都是十九世紀末有代表性的航空研究儀器。

李林塔爾注意積累資料,總結經驗,糾正了前人“多層疊置窄條翼”的片面做法,第一次提出了“曲面機翼比平面機翼升力大”的觀點,為後來飛機的發明成功作出了決定性的貢獻。

李林塔爾的最主要貢獻還是成功的滑行飛行。1891年,他製成一架蝙蝠狀的弓形翼滑翔機,成功地進行了滑翔飛行,從而肯定了曲面翼的合理性。在1893到1896年的三年內,李林塔爾進行了兩千次以上的滑翔飛行試驗,三次改進總體佈局,滑翔中又拍了許多照片,積累了大量資料,並以此編制了《空氣壓力資料表》,給美、英、法等國的飛機制造者們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1894年,李林塔爾從柏林附近的懸崖上起飛,成功地滑翔了350米(1150英尺)遠,這在當時是一個驚人的成績。他仔細地將自己的成就記錄下來,使之成為航空史上最早的飛機效能記錄之一。

但是李林塔爾過於重視升力,而忽視了對飛機的操縱。他認為改變身體重心的位置是保持飛機穩定的唯一辦法,這一失誤對他來說是致命的。1896年,李林塔爾在飛行中突然遇到迎面突風,在他還未來得及將重心前移以使滑翔機低頭之前,便和飛機一同墜落到了地面。

李林塔爾於失事的當天去世。德國人為了紀念他的功績,為李林塔爾樹立了一座紀念碑,上面寫著“最偉大的老師”。

  有關科學家的故事:比薩斜塔下“真實的謊言”

伽利略拿著兩個重量不一樣的球,來到比薩斜塔上。塔下面已經有很多人在圍觀。在一片驚呼聲中,他們緊緊地盯著伽利略,他手裡那兩隻球同時從塔頂下落。“是一起著地的。”人們大聲喊起來。

這個故事是我上國小的時候,在課堂上聽老師講的。現在,我知道,這個伽利略晚年的學生維安尼在寫伽利略傳記中提到的故事,不過是個謊言。

《科學的歷程》為我們打開了科學真實的歷史過程。對於這件事,《科學的歷程》這本書談到,經過科學史家的考證表明,沒有任何理由顯示伽利略做過這一實驗,伽利略本人對這個實驗也從來沒有提起過。在伽利略之前,倒是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1856年,荷蘭物理學家斯臺文使兩個大小不同、重量比為1比10的鉛球,從30英尺的高度下落,結果兩個球幾乎同時落在地面上的木板上。伽利略也許聽說了這個實驗,可能也親自動手做過,但是,結果可想而知。

事實是,一位亞里士多德派的物理學家為了反駁伽利略,倒真的是在1620xx年在比薩斜塔做了一個實驗,結果是相同材料但重量不同的物體並不是同一時刻到達地面的。伽利略對此有一個辯護,意思是說,重量1比10的兩個物體下落時只差很小的距離,可是亞里士多德卻說差10倍,為什麼忽視亞里士多德派如此重大的失誤,卻盯著我小小的誤差不放呢?這個辯護也可以說明,伽利略並沒有在比薩斜塔上做過那個著名的判決性實驗,他要是做了這個實驗,那就是自討苦吃。

但是,伽利略的學生為什麼要編造這個謊言呢?看了該書的第18章對近代科學方法論的介紹,我突然有了領悟。真正代表近代科學方法論精神的,是伽利略和牛頓。伽利略最先倡導並實踐了“實驗加教學”的方法。但是,伽利略的實驗並不是培根意義上的觀察實驗,而是理想化的實驗。地球上的任何力學實驗都不可能避免摩擦力的影響,但要認識基本的力學規律,必須首先從觀念上排除摩擦力。只有這種理想化的實驗才可能與教學處理配套。

原來,這個實驗不過是一次頭腦中的“理想實驗”。就一個理想實驗來說,它當然是真實的。這就是所謂的“真實的謊言”吧。

“讀史使人明智。”這是該書作者吳國盛寫作這本書的一個重要目的。他說,科學故事也許能誘發孩子對神奇的科學世界的嚮往,但是,對正規的理科學習並沒有多大的幫助,倒是相反,一些以訛傳訛的傳奇故事,對於深入理解科學理論是有害的。因此,他要寫一部嚴肅的科學史的普及讀物,這有助於理科教學,有助於理解科學的發展,有助於理解科學的社會角色和人文意義。但我覺得,一旦我們真正地瞭解了科學的歷史,意義決非僅此而已。

科學家一定會有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個人覺得!所以今天本站小編給打擊整理了幾個有關科學家的故事,希望你喜歡啦!

  有關科學家的故事:愛因斯坦逃學

1895年春天,愛因斯坦已16歲了。根據德國當時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歲以前離開德國才可以不必回來服兵役。由於對軍國主義深惡痛絕,加之獨自一人呆在軍營般的路易波爾德中學已忍無可忍,愛因斯坦沒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決定離開德國,去義大利與父母團聚。但是,半途退學,將來拿不到文憑怎麼辦呢?一向忠厚、單純的愛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個自以為不錯的點子。他請數學老師給他開了張證明,說他數學成績優異,早達到大學水平。又從一個熟悉的醫生那裡弄來一張病假證明,說他神經衰弱,需要回家靜養。愛因斯坦以為有這兩個證明,就可逃出這厭惡的地方。

誰知,他還沒提出申請,訓導主任卻把他叫了去,以他敗壞班風,不守校紀的理由勒令退學。

愛因斯坦臉紅了,不管什麼原因,只要能離開這所中學,他都心甘情願,也顧不得什麼了。他只是為自己想出一個並未實施的狡猾的點子突然感到內疚,後來每提及此事,愛因斯坦都內疚不已。大概這種事情與他坦率、真誠的個性相去太遠。

  有關科學家的故事:無線電之父馬可尼

1937年8月30日,英國所有郵局的無線電報和無線電話都沉默兩分鐘。這是為了悼念發明無線電的馬可尼(1874—1937)。

馬可尼出生於義大利一個富裕家庭,從小喜歡讀書,愛做實驗。他自己裝備了一個小實驗室,先做化學實驗,後來做電學實驗。他看到有線電報架設線路非常費力,就想:能不能用電磁波來傳送電報呢?1895年,20歲的馬可尼在自家花園裡成功地進行了無線電波傳遞實驗。媽媽十分高興,給了他一千美元,鼓勵他繼續實驗。

實驗規模逐漸擴大,為了尋找經費來源,22歲的馬可尼來到英國,在英國政府的支援下,繼續進行研究。1897年,他和助手在英國海岸進行了跨海通訊實驗。他們把發射機裝在海岸上的一間小屋子裡,屋外豎起一根很高的杆子,上面架設了用金屬圓筒製成的天線。開始時把接收機放在距海岸4.8公里的一個小島上,通訊效果良好。然後又把距離擴大到14.5公里,同樣獲得成功,以後幾年,馬可尼一邊改進通訊裝置,一邊增大通訊距離。1920xx年12月,馬可尼實現了從英國到加拿大長達二千多英里的跨洋通訊,這一天標誌著無線電已成為全球性事業。

1920xx年,馬可尼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有關科學家的故事:地質力學的創始人李四光

李四光是我國地質學家,地質力學的創始人。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黃岡縣的四龍山鎮。因為他是父親的第二個兒子,所以,父親給他起名叫李仲揆。

少年時的李仲揆,刻苦學習,成績一直優秀。1920xx年,14歲的李仲揆聽說省城辦了一所官費的高等國小堂,凡是學習好的都可以去報考;特別是聽說那裡不學“四書五經”,而是教授國文、算學,成績優秀者還能出國留學。因此,李仲揆終於說服了父母,帶著借來的幾個盤費,徒步到省城報考。

李仲揆辦理了報考手續,買了一張報名單。是由於太興奮,太緊張?還是沒見過世面?李仲揆提筆在姓名欄中端端正正寫下了“十四”二字,而不是“李仲揆”。

“糟糕!”他差點叫起來,“怎麼能把年齡當成自己的名字呢!”

無論怎樣後悔,也已經晚了。重新買一張報名單吧,身上剩下的錢已經不多了,何況還要住宿、吃飯。

李仲揆雙眼注視著“十四”二字,一簇思維的火花在幼小的頭腦中迸發出來。他重新提起筆,把“十”字改成“李”字,然而,這“四”字與“仲”字的筆劃和字形卻相差太大,確實是難以改成。難道還能改叫“李四”不行!不真成了人們平時說到不相干的人而代用的“張三”、“李四”了嗎!

第一次離家出門就遇到了這樣的難題,他急得鼻子尖都滲出了汗珠。忽然,眼睛一亮,瞥見大廳正中掛著一塊橫匾,上面刻著“光報四表”四個大字,李仲揆急中生智,在“四”字的下面,加上了一個“光”字。

“李四光”!李仲揆端詳著自己起的新名字,心裡充滿了勝利者的喜悅:好!四面光明,光照四方,前途大有希望!

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南路高等國小堂。從此,李四光便“取代”了李仲揆。他那富有戰鬥性和科學精神的一生,也正如他的名字一樣,光照四方!

年輕的李四光,曾被派往日本學造船,派往英國改學地質,取得了地質學碩士學位。他不為國外優厚的待遇和工作所動,學成後毅然回國了。

李四光在地質科學上為祖國贏得的第一榮譽,就是發現了中國內地有第四紀冰川遺蹟,以大量的實據,推翻了那些國內外學術權威認為在中國不存在第四紀冰川的理論,為我國進行地質研究,奠定了真實可靠的理論基礎。

李四光熱愛地質科學,為地質科學而獻身的精神,在人們心中傳為佳話。

1930年,一位失業的大學生在上海街頭徘徊。他忽然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個他熟悉的背影,那就是李四光老師。

奇怪,他的學生為什麼能在背後很遠就認出老師呢?

標籤: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