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歷史故事

漢朝出名的歷史故事

歷史文化是科學、哲學、藝術等的綜合,既是對過去的記錄,也是對未來的啟示,其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取代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整理的漢朝出名的歷史故事,歡迎閱讀與借鑑!

漢朝出名的歷史故事

漢朝出名的歷史故事篇一:漢武帝鍾情荔枝

漢武帝對荔枝的興趣明顯要大於對鯊魚的興趣,一方面自然是因為荔枝味美,另一方面或許也跟《列仙傳》“有食其華實為荔枝仙人”的記載有關。

漢武帝第一次品嚐到荔枝,大約是在建元元年,那一年他剛剛登基為皇帝。當時南越王趙佗獻上了一些貢品,據葛洪的《西京雜記》記載,這貢品是兩樣,一樣是鮫魚——就是鯊魚,另一樣則是荔枝。

很難判斷送到漢武帝宮中的荔枝是否仍舊新鮮,因為一直到唐朝,從嶺南通過郵路運送荔枝到長安,仍然是一件困難的事,所以雖然楊貴妃喜食荔枝,而嶺南的荔枝又比四川的味美,但唐玄宗仍然只能選擇讓四川涪州進貢荔枝,因為距離要近一半。

但是估計趙佗所進貢的荔枝,也不會是醃漬或者晒乾後的,因為當時還沒有進貢荔枝的先例,而通過醃漬或日晒來儲存荔枝,應該是因為進貢的需要而逐漸發展出來的方法。總之趙佗為了討好漢武帝必定是花了大本錢,鯊魚還可以通過水箱慢慢地運去,而荔枝對儲存的要求非常之高,而能儲存的時間又非常之短(白居易《荔枝圖序》: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因此趙佗必定是派出了大批的人馬,一站一站將荔枝接力運到長安去的。

漢武帝得到這兩樣貢品,龍顏大悅,用葡萄和彩錦答謝了趙佗。

漢武帝對荔枝的興趣明顯要大於對鯊魚的興趣,一方面自然是因為荔枝味美,另一方面或許也跟《列仙傳》“有食其華實為荔枝仙人”的記載有關。眾所周知,漢武帝對求仙一直都是鍥而不捨的。因此他不僅下令嶺南繼續進貢荔枝,而且還建起了荔枝培育基地。那一年大漢帝國的軍隊擊破南越,為了慶祝這次勝利,漢武帝在上林苑建起了扶荔宮,把許多從嶺南帶回的植物都種在宮內,這其中就包括百餘株荔枝。但荔枝畏寒,尤其是初生的荔枝,即便是在南方,到了冬天都要覆上乾草以避霜寒。這樣的植物在長安城自然無法成活,但漢武帝仍然堅持著不斷種植,希望能夠像培育葡萄和苜蓿一樣在長安城培育出荔枝。

或許真的是工夫不負有心人,終於讓他種活了一株,雖然這株荔枝既不能開花,更不能結果,但是畢竟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但是這株荔枝後來竟然也枯萎而死,漢武帝大怒,便把負責種植荔枝的幾十個守吏都殺了,而他終於也死了心,沒有繼續把荔枝種下去。而進貢荔枝的事情卻是每年都要做的,直到東漢安帝時,才有一位官員(臨武縣長)名叫唐羌的,因為不忍看“郵傳者疲斃於道”而上書一封,終於把進貢荔枝的事情停止了。

到唐朝時,還有一個老婦人,也差點兒因為荔枝而送了命。據宋人蔡襄的《荔枝譜》描述,唐末時,閩南有一株“宋公荔枝”,極高大,已有三百歲,果實雖小而味極美,當時是屬於王家的。黃巢兵過境時,想把這株荔枝砍掉,王氏媼為了保住這株荔枝,就緊緊地抱著它,大哭著乞求黃巢的士兵讓自己與這株荔枝一起死去。那些士兵大約是動了惻隱之心,既沒有砍這株荔枝,也沒有要王氏媼的命。這是很有些讓人驚訝的,因為據史書所載,黃巢這些士兵,是不憚於掠人而食的。

漢朝出名的歷史故事篇二:漢光武帝劉秀的早年經歷

劉秀屬西漢皇族,文史典籍有翔實記載。《東觀漢記·帝紀一》說:“世祖光武皇帝,高祖九世孫,承文景之統。”《後漢書·光武帝紀》說:“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高祖九世之孫也。”劉秀既然是漢高祖、文帝、景帝之後,又是怎麼與棗陽淵源至深呢?《後漢書》作了解釋,“……元帝初元四年,徙封南陽之白水鄉,猶以舂陵為國名,遂與從弟鉅鹿都尉回及其宗族往家焉。”由此可見,劉秀家族在其祖父一代已來到白水鄉。據有關部門考證,西漢末年,棗陽版圖內設有四縣,即北有湖陽縣,西北有棘陽縣,東有復陽縣,西南有蔡陽縣。關於白水鄉的方位,《水經注》記載:“光武帝舊宅在城東南40裡即白水村,又曰皇村。”李賢為《後漢書》作注道:“光武舊宅在今棗陽縣東南,宅南二里有白水焉。”明朝正德二年,河南道御史袁仕和山西道御史李幫用立皇村寺碑,碑文中稱“皇村在棗陽東南四十里,聖龍襟其左,響水潭在其右,群山在其前,白水帶其後。”據此方位看,舂陵白水鄉即在今棗陽市吳店鎮。

據史料記載,西漢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劉秀出生在陳留郡濟陽縣(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他父親劉欽時任濟陽縣令。劉秀出生的時代是一個矛盾叢生、動盪不安的時代,9歲時,父親去世,劉秀兄妹成了孤兒,生活無著,只好回到祖籍棗陽舂陵白水村,依靠叔父劉良撫養。“光武年九歲而孤,養於叔父良。”

在棗陽白水村,劉秀生活了近20xx年。在那裡,他同族人、鄉親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相親相助,“樂施愛人”,“勤於稼穡”;他還善於經營,每年夏、秋大忙以後,他便利用農閒時間,趕著毛驢把穀物等農產品運往新野、南陽銷售,增加收益。王莽天鳳年間,劉秀到當時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長安求學,進入太學,拜中大夫許子威為師,專門攻讀《尚書》。但他絕不固守一經,而是通覽博學

在天下未平、戰事頻起的時代,他也力爭做到一有空閒便學習和研討儒經文藝,“經學博覽,政事文辯,前世無比”。在長安,他大大開擴了眼界,也磨鍊了心智,他非常關心時事、關心政治,“朝政每下,必先聞知,縣為同舍生解說。”(《東觀漢記》)。勤學好思,廣泛接觸社會,使劉秀在政治上逐漸成熟起來。後來因家境困難,劉秀不得不中途輟學,回到棗陽,過著他熟悉的耕讀生活。

漢朝出名的歷史故事篇三:金屋藏嬌

話說漢武帝最開始的時候並不是太子,做太子的是他的哥哥劉榮。劉徹之所以能代替劉榮當上太子,全靠景帝的姐姐長公主的幫助。那麼,長公主為什麼要幫劉徹呢?

原來,長公主原想把自己的女兒陳阿嬌許給太子劉榮,這樣自己的女兒將來就是皇后。但是太子的母親慄姬卻不領情,於是長公主把目光轉向了劉徹。有一次,她問劉徹願不願意娶阿嬌做妻子,劉徹也很喜歡阿嬌,見姑姑問,便大方地說:“以後如果能娶阿嬌做妻子,我就要親自造一棟金屋子送給她。”(“若得阿嬌,必以金屋貯之。”)長公主於是把這件事告訴漢景帝並順便提親,漢景帝見兒子有這樣的氣魄,也同意了這門親事,並在後來改立劉徹為太子。劉徹即位後,陳阿嬌果然也成為後宮之主。

但事情的結局並不是這樣完滿。陳阿嬌成為皇后僅十餘年,劉徹便喜新厭舊廢掉了這位陳皇后,讓她幽居冷清的長門宮。據說,陳阿嬌失寵後,聽說劉徹很喜歡閱讀著名文人司馬相如的詩賦,便設法託心腹送厚禮請他寫一篇代訴自己淒涼境遇的文章;司馬相如出於同情,為她撰了《長門賦》,敘述一位佳人因遭貶謫而在城南離宮(即長門宮)苦度光陰:“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獨居”;“日黃昏而望絕兮,悵獨託於空堂”;“懸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於洞房”……這篇作品把一位住在冷宮永巷之中的落魄皇后的憂愁和悲思,描述得委婉動人。劉徹看後也大受感動,陳阿嬌一度復得劉徹親倖,但好景不長,她最終還是在長門宮鬱悶而死。

漢武帝劉徹雖是一代“明主”,但對陳阿嬌起先欲“金屋貯之”,繼而又打入冷宮,則暴露了他性格中陰暗的一面。

標籤:漢朝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