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歷史故事

古代寓言故事大全

將歷史故事應用到國中歷史課堂教學當中,對於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和學習質量的提高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古代寓言故事大全

古代寓言故事大全

古代寓言故事大全:不同的“偷”之道

從前有這樣兩戶人家,一家是齊國人,姓國,十分富有;一家是宋國人,姓向,非常貧窮。姓向的聽說姓國的很有錢,便專程從宋國跑到齊國,向姓國的請教致富的方法。

姓國的告訴他說:“我之所以發家致富,是因為我很善於‘偷’。我只用了一年的工夫就有了吃穿;兩年下來就相當富足;三年過後,我的土地成片、糧食滿倉,我成了方圓百里之內的大戶。從那時起,我便向鄉鄰施捨財物,大家都得到了我的好處。”

姓向的人聽了十分高興。可是他以為姓國的致富走的是偷盜這條路,他以為姓國的所說的“偷”就是到處翻越人家的院牆,鑿開人家的房間,凡是眼睛所看到的、手能拿到的,就可以拿走歸自己所有。於是他回家以後,到處偷竊。沒過多久,他因被人查出了贓物而判罪。姓向的人不但清退了全部贓物,而且被判罰沒收他以前積累的所有家產。

姓向的把自己的失敗歸咎於受了姓國的欺騙,於是就到齊國去,找到姓國的責備他說:“你騙我,我去偷怎麼就犯了法呢?”

姓國的聽了哈哈大笑,說:“你是怎麼去偷的呀?”

姓向的把自己打洞偷盜人家財產的經過講給姓國的聽了,姓國的又好氣又好笑地對他說:“咳,你真是太糊塗了!你根本沒弄懂我所說的‘善於偷盜’是什麼意思。現在我仔細告訴你吧。人都說天有四季變化,地有豐富的出產,我偷的就是這天時和地利呀。雨水霧露,山林特產,和湖澤的養殖可以使我的莊稼長得很好,房舍建得很美。我在陸地上能‘偷’到飛禽走獸,在有水的地方能‘偷’到魚蝦龜鱉。無論是莊稼和土木還是禽獸和魚蝦龜鱉,這些東西都是大自然的產物,並不是我原本所有的。我依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向自然界索取財富,當然不會有罪過,也不會有災禍。可是,那些金銀寶石、珍珠寶貝、糧食布匹,卻是別人積累起來的財富,你用不勞而獲的手段去佔有別人的勞動成果就是犯罪。你因偷盜罪而受到了處罰,那又能怪誰呢?”

姓向的聽了這番話,慚愧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看來,明智的人懂得如何用辛勤勞動、用自己的雙手去向大自然索取,創造財富;愚蠢的人才會想到用非法手段,走“捷徑”去攫取別人的勞動成果使自己致富。這種人,到頭來還是要栽跟頭的。

古代寓言故事大全:愚公移山

山西省境內,而今聳立著太行和王屋兩座大山,佔地700餘里,高逾萬丈,據說是從冀州與河陽之間遷徙而來。

那還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名叫愚公的老人,已經快90歲了,他的家門正好面對著這兩座大山。由於交通阻塞,與外界交往要繞很遠很遠的路,極為不便。為此,他將全家人召集到一起,共同商議解決的辦法。愚公提議:“我們全家人齊心合力,共同來搬掉屋門前的這兩座大山,開闢一條直通豫州南部的大道,一直到達漢水南岸。你們說可以嗎?”大家七嘴八舌地表示贊同這一主張。

這時,只有愚公的老伴有些擔心,她瞧著丈夫說:“靠您的這把老骨頭,恐怕連魁父那樣的小山丘都削不平,又怎麼對付得了太行和王屋這兩座大山呢?再說啦,您每天挖出來的泥土石塊,又往哪兒擱呢?”兒孫們聽後,爭先恐後地搶著回答:“將那些泥土、石塊都扔到渤海灣和隱土的北邊去不就行了?”

決心既下,愚公即刻率領子孫三人挑上擔子,扛起鋤頭,幹了起來。他們砸石塊,挖泥土,用藤筐將其運往渤海灣。他家有個鄰居是寡婦,只有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也跳跳蹦蹦地趕來幫忙,工地上好不熱鬧!任憑寒來暑往,愚公祖孫很少回家休息。

有個住在河曲名叫智叟的人,看到愚公率子孫每天辛辛苦苦地挖山,感到十分可笑。他勸阻愚公說:“你也真是傻冒到家了!憑著你這一大把年紀,恐怕連山上的一棵樹也撼不動,你又怎麼能搬走這兩座山呢?”

愚公聽後,不禁長長地嘆了一口氣。他對智叟說:“你的思想呀,簡直是到了頑固不化的地步,還不如那位寡婦和她的小兒子哩!當然,我的確是活不了幾天了。可是,我死了以後有兒子,兒子又生孫子,孫子還會生兒子,這樣子子孫孫生息繁衍下去,是沒有窮盡的。而眼前這兩座山卻是再也不會長高了,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挖下去,還愁會挖不平嗎?”面對愚公如此堅定的信念,智叟無言以對。

當山神得知這件事後,害怕愚公每日挖山不止,便去稟告上帝。上帝也被愚公的精神感動了,於是就派兩個大力士神來到人間,將這兩座山給揹走了,一座放到了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到了雍州的南部。從此以後,冀州以南一直到漢水南岸,就再也沒有高山擋道了。

這篇中國老百姓家喻戶曉的寓言故事告訴人們:智叟孤立而靜止地看待愚公之老和太行王屋兩山之高,其實無“智”可言;而愚公能用發展眼光洞悉子孫無窮與山高有限,又怎麼能說是“愚”呢?要想幹成一番事業的人,就應像愚公那樣充滿信心,有頑強的毅力,不懼艱難險阻,堅持不懈地幹下去,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古代寓言故事大全:放火與點燈

宋朝時候,有個人名叫田登,平時與人交往十分挑剔、苛刻。後來,他當官做了郡守,那架子更大、脾氣更凶了,在老百姓面前擺譜擺得出了格。平時最忌諱別人說出他的名字,而且凡與他名字中那個“登”字同音的,都得換個說法。比如說“蹬”字,只能說“跳”,“登高”只能說“上高”。這還不算,老百姓用得最多的一個“燈”字,也被換成“火”字。誰要是一時疏忽說了“燈”字,那可就要倒黴了,一頓揍是少不了的;若遇上田登大人再有什麼情緒不好,那恐怕還要罰款、革職什麼的。反正,當地老百姓以至於他手下的辦事員、小官吏、士兵都為此吃了不少苦頭。

到了元宵節,按老傳統要鬧花燈了。州府傳下命令,可以放花燈三天。可是他手下的人怎麼敢寫“放燈”呢?想去想來,只好寫出了這樣的公告牌:“郡守傳下令來,按傳統習慣,州里放火三天。”

那廣告牌寫好後,高高懸掛在鬧市街頭,過往百姓圍在廣告牌前,議論紛紛。人們諷刺說:州官可以放火,百姓不能點燈。

本來這只是統治者專橫霸道作風中的一件小事,可是老百姓卻利用這句話的雙關義,諷刺揭露他們目無法紀、為所欲為的行徑,而老百姓呢,連一點正當的行為也常常受到百般限制與刁難。

標籤: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