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神話故事

關於橋的神話故事400字

神話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是遠古人民表現對自然及文化現象的理解與想象的故事,是人類早期的不自覺的藝術創作的源泉。那麼關於橋的文化故事你瞭解的有哪些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橋的神話故事400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關於橋的神話故事400字

關於橋的神話故事400字篇一:廣濟橋

廣濟橋橫跨韓江兩岸,經歷幾百年風雨依舊牢固如初,在古代生產力落後的情況下,在大江中建造這樣一座大橋,其難度極大,故民間有“仙佛造橋”的傳說。傳說中,廣濟橋是韓湘子和廣濟和尚建造的。當年八仙把鳳凰山的石頭化成豬群,爭先恐後奔向江的東面。橋建到江心,石頭便沒有了,何仙姑將手中的蓮花瓣化作18條木船,廣濟和尚拋下禪杖,化成大藤把18條船繫住,這樣,整條大橋就建成了。人們為了紀念仙佛合力造橋的功績,便把此橋稱為“湘子橋”,又叫“廣濟橋”。

清雍正二年(1724),知府張自謙修廣濟橋,並鑄釒生牛二隻,分置西橋第八墩和東橋第十二墩,牛身上有“鎮橋御水”字樣,是為鎮水和栓系船隻而鑄造的。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東墩釒生牛被雷電擊墜入江中,後有民謠———“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臺廿四樣,兩隻釒生牛一隻溜。”而民間的傳說是當時大水為患,數百年鎮守在橋上兩頭釒生牛一頭在上面指揮,一頭跳入水中搬石御洪,最終精疲力盡而沉如江底……

關於橋的神話故事400字篇二:神仙橋

豐隆村位於中都市的東南方,是個人稠物穰、風光奇異的地方,村的西北角至今還有一座用石碑搭建起來的小橋,名叫神仙橋。解放前,它是豐隆村通往中都市的必經之地。據說這座小橋始建於明代中葉,是八仙之一的張果老用供奉在自己廟內的石碑搭建起來的。說起來,還頗有一段傳聞呢!

由於豐隆村背靠南泉河,因而地下水質十分優良,用現在喝過豐隆村水的外地人的話說,就是清爽甘甜。即使寒冬臘月,村裡人也敢喝從井裡剛打上來的水。因此,豐隆會造酒的人特別多。那時,著名的酒坊有兩家,一是前街的史家,一是后街的劉家。劉家釀酒時間較長,大多銷往濟南等地;史家釀酒稍晚,主要銷往中都市。甭看史家後起,由於使用的是村南古井裡的水釀造的,因而入口很爽,咂之香味彌久不去。當時豐隆村西有一條排洩南泉河水用的洩洪溝,溝上原建有一座木橋,但因年久失修,早已頹壞不堪.好在洩洪溝已幾年沒用,所以人們去中都時,都要從溝底爬上爬下,十分吃力。史家酒坊主人老史有四十多歲,因為起步晚,沒敢僱工。老史兩口子負責釀酒,往中都市送酒的任務責無旁貸地落在了大兒子和大女兒身上。那時進城不像現在有許多交通工具,靠的就是一雙腳。史家有一輛獨輪小車,俗稱紅車。純木器製作,連車軲轆都是木頭做的,推起來很費勁。史家兄妹往縣城送酒只能靠這輛紅車。每隔三五天,雞剛叫過三遍,兄妹倆便一個在後推,一個在前拉,將釀好的酒送往中都市。兄妹倆最頭疼的就是過那條溝,每次過都得折騰出一身臭汗。

有一次,兄妹倆又要過溝時,來了一位倒騎毛驢的白鬍子老爺爺。老爺爺問兄妹倆要不要幫忙?兄妹倆當然巴不能得。於是沒用兄妹倆動手,那輛裝有兩大簍酒的紅車便在白鬍子老爺爺的推扶下輕飄飄地過了溝。兄妹倆既驚訝又感激,妹妹見白鬍子老爺爺身上有個酒葫蘆,便說:“老爺爺,俺給你盛點酒吧!俺家的酒可好喝了。”白鬍子老爺爺一臉饞像地解下葫蘆遞過來。妹妹灌滿酒剛遞過去,他就情不自禁地咂著嘴喝開了。

從此,只要兄妹倆過溝,白鬍子老爺爺準在那裡幫忙。兄妹倆每次都給老爺爺灌滿酒葫蘆。

三個月後,老史去中都市結賬,發現酒錢比往常少些,回來細詰兒女,方知兄妹倆遇到白鬍子老爺爺的事。老史想,哪能這麼巧?說不定這個白鬍子是個老神仙!於是對兄妹倆說:“再遇見白鬍子老爺爺時,就把車上的酒都給他,讓他在溝上給咱建座橋。”

隔了沒幾天,兄妹倆又往中都送酒時,白鬍子老爺爺又和他們不期而遇了。妹妹沒等白鬍子開口,便甜甜地說:“老爺爺,這次俺把車上的酒都給您,求您在溝上給俺建座橋行不行?”老爺爺撫著白鬍子笑眯眯地問:“誰讓你這樣說的?”“俺爹唄!”妹妹笑嘻嘻地答道。“好!”白鬍子老爺爺點點頭,然後解下酒葫蘆遞給了妹妹。奇怪,以前往葫蘆裡灌酒,只幾下就灌滿了,這一次裝了快一簍也不滿。兄妹倆又繼續裝下去,兩簍酒光了,酒葫蘆也滿了。白鬍子老爺爺用手一指,那葫蘆輕飄飄地就到了他手裡。他一邊咂嘴弄舌地喝著,一邊對兄妹倆說:“回去告訴恁爹,下次再來時,橋就修好了。”

到了兄妹倆再次送酒,來到洩洪溝前時,一座造型儉樸,結實耐用的小石橋果然橫亙在溝上。左右望望,白鬍子老爺爺卻不見了。

老史和村裡的鄉親們白天來到橋上,看到橋是用石碑建的。下到橋底朝上看,看到張果老幾個字,方才明白,張果老喝了人家的酒,自覺理虧,於是用自己廟裡的石碑搭建了這座橋。

關於橋的神話故事400字篇三:自來橋

"有病不請醫生-自來瞧(橋)",這一地名歇後語常聽人說,但自來橋這名字的來歷,很少有人能說清楚。一個雙休日,我回了老家明光,走訪了一些老人,這才知道它頗有點神奇的來歷。

自來橋位於明光市東南約40公里的群山之中,和滁州市、來安縣及江蘇的盱眙縣接壤,是歷史上著名的山區古鎮,清朝以前叫太平庵。傳說中北宋楊家軍的楊六郎、李開芳率太平軍北伐途中在這裡駐紮過,太平軍失敗後洪秀全手下一個苗將軍也在此安營紮寨佔山為王。1940年春中國共產黨成立嘉山縣抗日民主政府,縣政府就設在自來橋鎮,首任縣長汪道涵。自來橋雖是個山區小集鎮,但它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的千年歷史。

緊挨著小鎮有一條不寬但也不算窄的清水河。枯水季節河水淺,兩岸過往行人得脫鞋卷褲涉水而過;雨季水深,過往行人及生意人要繞很遠的道,十分不便。早些年河上也架過森橋,不頂用,發了場大水,洪水下來就給衝了。再架,第二年洪水一下來又給衝了。

北宋時,有一年秋天大將呼延慶要到王村(今白沙王)探望舅舅,見兩岸百姓過往十分麻煩,就在太平庵住下來,召集當地有錢大戶出錢、百姓出工要建一座石橋。當橋基建成後橋面卻無合攏石,周圍雖然山多,但大石頭都是圓鼓楞墩的灰麻石,或是不耐壓的沙塵石,必須到較遠的地方去開採。無論是到老嘉山、中嘉山、魯山或是龍山,最近的也有40多裡地,就是有合適的合攏石,當時當地也無運輸能力。呼延慶無奈,最後還是用林橋面,學撐兩年就被一場山洪給衝了。那以後一直留下兩個石橋墩。

一八五三年夏,洪秀全部下兩員猛將林鳳祥、李開芳率太平軍精銳部隊二萬餘人從揚州出發,實施洪秀全的北伐計劃,路經太平庵,無意中聽老百姓說起當年呼延慶幫助建橋之事。林、李兩將商議後,將部隊駐紮下來,決心要把這橋修好。這天下午林、李二位將軍帶領軍中幾名幹過瓦匠、木匠、石匠的人和幾名偏將前往橋墩處,後又派快馬四處尋找合攏石。第二天早上有人返回稟報,澗溪以東的龍山石質堅硬,塊也大,是花崗石,只是無法運回。林、李二位將軍正犯愁呢,軍中一名偏將略通天文,他說近期有幾場暴雨,定會引起山洪暴發。到時借暴漲的山洪,用人順溜拖來,可使石橋合攏。林、李二將採納了那位偏將的建議,派人去上游開採巨大花崗石,另派人多準備粗長的麻繩。可一連幾天都是烈日當空,北伐任務也緊急,正不知如何是好時,突然第六天上午飯後烏雲滾滾,電閃雷鳴,傾盆大雨下個不停,機會來了。林、李二位將軍按原計劃立即派人冒雨行動,命令全軍石橋合攏後連夜開拔。

翌日,雨過天晴,河水漸退,人們發現一塊巨大的花崗石,橫擔在橋基上。訊息迅速傳遍全鎮,圍觀者無不稱奇,人們七嘴八舌,有的說太平軍為太平庵百姓做了件大好事,對太平軍將士讚不絕口。鎮上有個富戶活龍活現地說,他一連在飛來廟燒了三天的香,感動了玉帝,玉帝派一神龜將花崗石馱來的,並說他親眼見的,那神龜的頭有笆斗大。這可是太平庵的吉祥之兆。在他的鼓動下,很多人又來到飛來廟燒香磕頭,感謝神靈。後來人們主動捐款在石橋的兩邊砌上石欄杆,橋的兩頭還立有石獅,從此自來橋遠近聞名。後來人們就太平庵改叫"自來橋"了。

標籤:神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