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學與問》讀後感

讀後感1.34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與問》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學與問》讀後感

《學與問》讀後感1

《學與問》這篇課文主要講了波蘭偉大的天文學家哥白尼和北宋著名的大科學家沈括,他們從小就勤學好問,一有問題就去問爸爸媽媽,直到會了才罷休,如果還是不會,就親身實踐。

課文也講了能者為師的道理,只要他在這方面確實有才能,就可以充當你的老師,只要你有了勤學好問的好習慣,那時候知識的天空將會任你翱翔,你將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事實也的確如此,那次,老師讓我們複習,因為第二天他會讓我們考一張試卷。我到家便投入了緊張的複習,並做了一些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有幾道題不會,便向媽媽請教,誰知媽媽看了半天也沒有搞定,我便接着打電話給在保家衞國的“數學天才”老爸,爸爸聽完題目後,沉思了片刻,便將這些題的思路給我梳理了一遍,我聽了半天也沒聽懂他在説什麼,爸爸又耐心地換了一個解題思路,這次我一聽就懂了,立即解決了這些“攔路虎”。

第二天,老師果然考試了,當我做到反面應用題時,一下子看到了昨天我不會的那道題,哈,這下我可不怕你了!於是我輕輕鬆鬆地把這道題做了出來。當看到別人還在抓耳撓腮想不出時,我很快樂,4分到手了。分數批下來了,居然只有我一個人100分,我太開心了!

“能者為師”講的正是這個道理,只要別人能在某個方面給你哪怕只有一點點的啟發,都可以充當你的老師。

《學與問》讀後感2

曾經有人問過我,學問是什麼。我只是含含糊糊的答了幾句,其實我也不清楚。

直到學了《學與問》這篇課文,我才明白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問”既是打開知識殿堂的金鑰匙,也是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

波蘭偉大的天文學家哥白尼從小就喜歡問“為什麼”,所以,他取得的卓越成就,和他小時候的勤學好問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北宋大科學家沈括傷愈八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北宋大科學家名叫沈括,在他小時候讀白居易的詩時想到幾個問題,而媽媽的回答沒能解開他的疑團,於是,他在去寺廟的路上仔細觀察,終於發現了答案。在求知的過程中,他善於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最終揭開心中的謎團,創作了26卷的科學鉅著《夢溪筆談》課文中為我們舉的這兩個具體事例都説明了“問”的重要性

“學無涯而問不止,問無休而學有成。”是呀,我們所學的知識是沒有窮盡的,所以我們的疑問也會有很多。如果我們都想哥白尼一樣於是多問幾個“為什麼”,像沈括一樣遇事不明白去問去實踐,“有了問題,可隨時隨地請教別人”,拜“能者為師”,我們一定要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這樣就好比插上兩隻強健有力的.翅膀,在知識的天空翱翔。

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學得越多,產生的疑問就會越多;問得越多,學到的知識也就會越多。因此,我們要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獲得更多的知識,才能邁向成功的彼岸。

《學與問》讀後感3

學問,也可以説是知識,為什麼把學問説成知識呢?因為知識是學出來的,也是問出來的。

頭懸樑,錐刺骨,這句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就拿蘇秦錐刺骨來説吧,蘇秦年輕是遊説秦王,但秦王沒有采納他的“連橫”主張,結果落得資乏形枯,回到家,妻子不為他弄飯菜,嫂嫂不為他燒水,父母也不與他説話,搞得他羞愧萬分。而蘇秦卻不因此而灰心,立志發奮讀書,當天就打開書籍,付案誦讀,研究兵法,夜晚讀書到昏昏欲睡的時候,就用錐子猛扎自己的大腿,以至鮮血流到了腳上,以提神再讀,就這樣苦讀深研,他熟練地掌握了兵法要領,一年後,蘇秦又以“合縱”的主張去遊説六國。終於造成六國聯合抗秦的.局面,被授予六國相印。

我們每天面對着的世界,隱藏着許多祕密,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們去發現、探索,只有在無邊無際的問題中請教別人,並從中學習到知識,就是問的真正意義。

英國偉大的科學家達爾文,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他小時候就有許許多多的問題問大人,尤其是對當時宗教中聖經的疑問。長大後。正是這些疑問,激勵達爾文登上了皇家軍艦,開始了長達5年的環球旅行。用畢生的心血揭開了動物起源和人類起源的祕密。

學與問,是一個人在求知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真理。如果把學與問合適的搭配起來,有着勤學好問的好習慣。就會得到越來越多的知識,登上另一個知識的高峯。

《學與問》讀後感4

學問何處來?從勤學好問中來,因為勤學好問,才有了哥白尼《日心説》的偉大成就,因為勤學好問,才有了沈括舉世無雙的《夢溪筆談》。

而説到問,我便想起了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那天是語文考試,可我們幾個自以為穩操勝券的人望着一條熟悉的考題傻眼了,互相遞着眼色,可得到的卻全是無奈的聳肩。最後只能瞎蒙,可當時自己估計正確的可能性幾乎與中國男足贏世界盃的可能性一樣高。

何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請君用一成語概括。若放在平日不會也情有可原,可偏偏這題昨日剛出現在我們家庭作業中,整班全滅,老師只冷冷拋下一句“下午講”,可誰知下午率先迎接我們的卻是一考試。(讀後感)

那次考試那一題只有M君對,答案是瓜田李下。吾們不服,逼問M君如何知道,他平靜地回答了一句“上午問老師的。”吾們頓時抓狂,大有把M君吞了之勢,面對如此情景,他仍平靜地回答了一句“上午問下午考,有何不妥?你們怎麼不曉得問?”我清楚地記得那一天,我們都有無語地從M君座位旁離開。

一道昨日不會之題不問個究竟,導致了下午考試直接丟分,老師沒有什麼不對,M君也沒有什麼不對,不對的.卻是我們。我們剛愎自用,自以為天下無敵卻輸給了一個無名小卒,我們難擱面子,只因為平時在同學面前裝得無所不知,再問老師豈不甚是虛偽?

而今天學的《學與問》這一課也解開了我心裏許久的一個結,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也頓覺孔聖人所言“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極是也。

明悟總結

向人請教不是恥辱,面成熟謙遜的表現,而在千萬個“為什麼”中我們也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做到真正的有學問。

我請教,我學習,我快樂!

《學與問》讀後感5

今天我們學習了《學與問》這一課,這是一篇守明事理的文章。全文圍繞着“勤奮學習觀察思考”這一方面來寫的。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的真知。陶行知説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

這篇課文主要告訴了我們問的重要性。我們完全可以遇到不會的題就像別人請教,要學會拜能者為師。在求知的過程中,我們還要善於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要對一個問題去不懈探求才能學到真正的知識。

宋濂冒雪訪師。明朝著名散文家、學者宋濂自幼好學,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寫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讚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很愛讀書,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總要刨根問底。這次,宋濂為了搞清楚一個問題,冒雪行走數十里,去請教已經不收學生的夢吉老師,但老師並不在家。宋濂並不氣餒,而是在幾天後再次拜訪老師,但老師並沒有接見他。因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凍得夠嗆,宋濂的腳趾都被凍傷了。當宋濂第三次獨自拜訪的時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當宋濂幾乎暈倒在老師家門口的時候,老師被他的誠心所感動,耐心解答了宋濂的問題。後來,宋濂為了求得更多的`學問,不畏艱辛困苦,拜訪了很多老師,最終成為了聞名遐邇的散文家!

看,古人都知道勤奮好問。在學中文,在問中學,我們才會學到更多的知識。讓我們加油,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