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優)《島上書店》讀後感

讀後感8.21K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島上書店》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優)《島上書店》讀後感

《島上書店》讀後感1

歲月如金,花了好久才把這本書看完,很久以前就知道他,也聽過很多人評價他,讚揚他,可是一直未能堅持。近日一讀收穫良多吧,開始的時候感覺很乏味,或許是好久沒有讀書的緣故,煩躁的日子使人無法寧靜,讀完後,慶幸自己沒有錯過一本好書,一杯暖茶。在此,也感謝一直勉勵我閲讀,勉勵我寫東西的人兒。是他不斷不斷的讓我去做,給我不一樣的建議,推薦好書,督促我寫下這讀後感,雖然想拒絕,但腦細胞很勤勞,在夜深時默默帶我重温了這本好書,再次品味了這杯温暖的清茶,淺淺的,淡淡的,感覺昨夜的雨不再冰涼,感覺今日的高陽如此唯美,使你更樂於做自己喜歡的事,讀書,寫字,人談,與人笑,畫一筆,撫一把琴········

《島上書店》是一本現代長篇小説,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起不太喜歡現代小説,開始討厭暢銷書,而今一讀啊!我就把靈魂給了他。書名——《島上書店》一本談論書的書,作者寫到“喜歡和喜歡書的人談論書”而我也深深的認可這句話,和懂酒的人喝酒,和懂書的人談書,一悲一喜,一樽一飲。而本書的目錄也可以説是是一個亮點嘛!目錄是一本書,而書名又能和本章融合,恰到好處,開篇處有來自主人公這本書的認識,很一些心裏話。温暖,自然,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自然切換。而説道主人公呢!哦!那是一個多麼生動活潑的人啊!他啊,一個有理想的年輕人;他啊,一個固執的愛書人;他啊,一個喪妻的書店老闆;他啊,一個單身父親;他啊,一個平平凡凡的島上居民;他啊!

一個用書改變一個地方的老實人。一個一生熱愛書的人,本來要求學深造的人啊!只因為妻子一句“沒有書店的地方不算是個地方!”於是跟妻子回鄉做了書店老闆。妻子離開後更加的固執,漸漸厭煩着生活,還好他遇到了他的天使——兩歲的瑪雅,不管是陰差陽錯,還是鬼斧神差,他們相處的很好。我們的一個善意的決定改變的可不是一點點。在這裏,我感受道深深的愛,A.J.F.為瑪雅做了很多,他説:“一旦一個人在乎一件事,就發現自己不得不開始在乎一切事。”那目錄是A.J寫給瑪雅的書單,也是作者寫給每一個愛書人的書單吧!我想,瑪雅一定很感謝遇到這樣的父親,而作者正是為了感謝自己的父母而寫。而我呢,借書他感謝那給我指路的朋友們。書,有時候是一種穿越時空的陪伴

而令人感慨的又何止A.J呢!還有可愛的瑪雅,一個不知生父又失去生母的兩歲孩子,以住在書店上面為榮,以自己的方式幫父親賣書,以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看到她的成長是讓人多麼開心的事啊!我不得不説她是幸運的,親生父母基因不賴,還有一個紳士的養父,當然,還為自己尋得一個橘色的養母,讀後感.然而教父教母自不必説。一個兩歲就喜歡書的孩子是什麼樣的呢!我很期待。以書為伴的'人會很開朗,萬水千山,看過千千萬萬人的故事,感受過千千萬萬個人生,不敢説這就能寫好自己的故事,但你可以不懼怕一路上的千難萬險,再大的風浪也不過如此,如此,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説這《島上書店》,不如説書,聽書讀書人都是老實人。此話有待考究,不過讀書人,心很大。是真!心,打得可以裝得下千山萬水,融得了萬千宇宙。劉同説:“我是個靠理想過活的人啊!”除了我有多少人是這樣呢!理想,比什麼都重要吧!瑪雅説:“當父親沒有擁抱我,而是像同事那樣和我握手,我想,我真的是作家了”真正的愛一件事就像愛一個人一樣,藏不住的。

總之啊!這是我的一點點體會,與您分享,他給我的温暖,想分您一點,還是期盼你去打開他吧!像A.J.像瑪雅,像艾米,温暖了小島,温暖了自己,開心是無處不在的。我又何嘗不想尋得那小島,在那裏,每個人都是活生生的,每個人的笑都是一縷陽光,在親情,愛情,友情間。在家人,朋友,同事旁。在活生生的生活裏不能清澈見底,亦有五彩繽紛。

去吧!打開一本書,去認識一個世界。你來或不來,他在時間裏,不悲不喜,灑脱温暖。

《島上書店》讀後感2

所有你失去的,都會以另一種方式與你重逢。

《時光倒流的女孩》是現象級全球暢銷書《島上書店》作者加·澤文的作品,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來向讀者描述了關於死亡和重生的問題。

莉茲死了,她的生命在過馬路被一輛出租車撞到的時候就結束了,然而她的故事開始了。等她醒來時,她已經躺在一艘叫做“尼羅河號”的大船上,前往一個叫做“另界”的地方。她的上鋪睡着一個叫桑迪的女孩——熱情友好。可是莉茲覺得這裏一切都不太對勁,她覺得這是自己做的一場夢,夢醒了便會回到平常的生活中去,依然跟家人和朋友待在一起。可是隨着在船上遇到的人和事,莉茲逐漸明白她死了,船上的人都死了。他們要去一個叫做“另界”的地方,再也無法回到人間。在船靠岸時,莉茲想要躲起來坐着這艘船再回去,可是依然回不去了。

另界很好,是一座“時光倒流島”,這裏的居民每過一年便會年輕一歲,直至迴歸到嬰兒狀態便會順着海水漂流重新回到人間。這裏的居民沒有疾病和傷痛的煩惱,因為隨着時間的倒流它們終會癒合。在這裏人們把自己的工作稱為“興趣愛好”,這裏有瞭望台,可以支付一定的金錢在那裏看到人間的種種。這裏的一切看上去跟人間好像沒有什麼區別,除了你真的沒法回到人間。

在這裏還有莉茲的外婆貝蒂,在她出生前就已過世。一切看上去好像都很好,可是莉茲不好,她拼命地想要回到人間,她一點也不想留在這個地方,無法適應這裏的生活。她成天成天地去瞭望台看人間的家人和朋友,甚至查到了撞到她的出租車司機,她想要讓家人明白誰是肇事者,她跑到“另界”的禁地——海井那裏去試着跟家人對話,甚至想要提前被遣返回人間。

可是不管在哪裏,生活總要繼續,不是在這裏,就是在那裏。當莉茲明白她是真的沒法以過去的狀態再回到人間後,她開始以一種積極的方式開啟了在“另界”真正的生活,她憑着對小動物的喜好找到了一份工作,並且還領養了一隻小狗。她遇見了她愛的人,雖中途有波折,可最終還是幸福地在一起過了十多年,直到她變成嬰兒重返人間。她在這裏最終遇到了撞她的那個出租車司機,並且等來了他的道歉和解釋。她還在這裏等到了她在人間飼養的寵物露西。她在這裏過得很好很充實,她已經不去瞭望台看人間的人和事,她已經全情投入到當下的生活中。在不知不覺間,新生活悄然而至……在讀這本小説前半段的時候,真的有種壓抑的痛,為莉茲再也不能回到人間而歎息,為她對家人和朋友的思念而感慨,多想看到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她可以找到一個契機重回之前的生活。我想這也是我們當下生活的.一個狀態吧,總是回顧過往,為無法改變的過去種種而懊惱、焦慮、氣憤、傷感,總想着“如果那時候我怎麼樣,現在就能怎麼樣”,往往忽略了當下可以做的事情,忘了在當下我們可以享受到的生活樂趣。我們對現實充滿了不滿,要麼回顧過去,要麼遙想未來,總是寄希望於糟糕的“現在”快點過去。可是我們能抓住和改變的僅有“現在”而已。

可是隨着莉茲一天天適應了這裏的生活,我發現心裏的壓抑感消失了,我也讀出了在“另界”生活的種種樂趣和對未來的無限憧憬。當我們敞開心扉,真正接納了“現在”和目前真實的狀態,我們總能找到讓自己開心舒適的生活方式。之所以迴避,是因為沒有真正的接納,接納真實的自己,接納自己的好與不好,接納周遭人事物的好與不好。當我們全然接納當下的一切,並且抱持着任何境遇下都能實現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這一信念時,我們便能以積極的姿態來回應現實。

在這本書裏讀出的另一個感想就是,死亡並不意味着結束,而是一種重生。現代人都懼怕談及死亡,始終以一種迴避和恐懼的態度對待它。但是一切存在都是有意義的,死亡存在的意義在於提醒我們生的寶貴。我們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面對死亡,但是我們可以認真過好每一天,以一種毫無遺憾、淡定從容的姿態面對死亡。生命的每一天都值得我們慶賀,不管是晴天還是陰雨天,都是我們活着的每一天。

不念過往,不畏將來,我們真正擁有的就是此時此刻。

《島上書店》讀後感3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時,書上的這樣一句話引出了我濃濃的好奇:“沒有誰是一座孤島。”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句話呢我因為這句話,買了這本書。當拿到書後,書的腰封上有這樣一句話:“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艱難的那一年,將人生變得完美而遼闊。”初見這句話時,這難道是本講風雨過後會見彩虹的書嗎或者説是心靈雞湯的人生範本隨後,我便開始了對此書的閲讀。這本書的開頭並沒有如他封面的資料那麼讓我感興趣,甚至能夠説書的開頭是很難懂的,無法明白他到底在講什麼,再加上書中會出現很多長長的名稱使我很難對此書感興趣。我突然想到以前看到的一句話——外國人制造出的笑點也是我們無法產生共鳴的。

書中講的是一位男性書店老闆與一個遭遺棄的孩子,一位女性出版社推銷者的故事。書中的男性書店老闆名叫A.J.費克里。這個男人不是本地人,他與出生在本地的妻子妮可相識於大學,畢業後一齊回到了妮可的家鄉艾麗絲島,用她的一筆錢開了這家“島上書店”。但是他的書店不景氣,愛妻車禍喪命,價值不菲的古董書也被盜竊,他覺得自己跌入了人生谷底,每日都在酗酒苟活,他最大的願望就是早日能在昏沉的酒精中麻痺自己苦難的半生,然後就此離去。你彷彿都能從書中嗅出他的酒味、感受到他的頹廢,頭腦中總是顯現出一個穿着棕色的條絨西服、滿臉胡茬的待在一個昏暗的房間的人,説不定還是個禿頂,當然這些都是我的幻想。本想書中的他會就此頹廢老去。

當書讀到第43頁時,一切都開始變了,出現了不一樣的風景。這一切變化都來源於一個遭遺棄的孩子——瑪雅。他收養了這個孩子,成為了一名父親。“一旦一個人在乎一件事,就發現自己不得不開始在乎一切事。”瑪雅一點點融化了A.J.費克里如荒島般的內心,他變得温和好相處起來,不再是個墮落的鰥夫而是個紳士,是小島中文學素養最高的人,是一位最好的爸爸。因為瑪雅,他的人生充滿了期望,同時,瑪雅也成為了連接他和小姨子伊斯梅、警長蘭比亞斯、出版社業務員阿米莉婭、小鎮上的居民之間的紐帶,將他的生命與許許多多其他的人串聯起來。使他學會了去付出,學會了溝通。再也不是一個沉浸於自己閲讀世界的書呆子,他成為一個願意與人分享好書,分享閲讀感受的小島書店老闆。本以為故事會這樣開心的發展下去,所有的人會和書來個美麗的邂逅,但是現實很殘酷,這位改頭換面的書店老闆卻被診斷出患了罕見的癌症,並在很短的`時間內器官衰竭然後離世了。對這樣的結局我很感傷,因為我是一個很喜歡完美結局的人,不喜歡悲傷的結局。每次看到這種讓人傷感的結局時,我總是感到遺憾,為什麼就不能有一個好的結局呢這樣一個改頭換面的人,為什麼要讓他再次陷入黑暗中呢!但是,回過神來,卻在想費克里的離世,或許並不僅僅僅只有傷感,他在離世之初,他是沒有遺憾的離開的。因為在他生命結束之前,他學會了愛,他也感受了別人對他的愛。正如A.J.費裏克在本文的結尾所説的一句話:“我們不是我們所收集的、得到的、所讀的東西,只要我們還活着,我們就是愛,我們所愛的事物,我們所愛的人。所有這些,我認為真的會存活下去。”

A.J.費裏克因為愛度過了自己最艱難的一年,人生開始變得有信仰,有追求了。他的生活中有了他愛的人和愛他的人。他學會了與人溝通,勇敢的去應對自己的感情。在現實中也是這樣,無論是對親人還是朋友,你只有去愛別人,別人才會愛你。如果你因為從心底害怕自己不值得被愛,才會獨來獨往,然而就是因為獨來獨往,才讓我們以為自己不值得被愛。愛是相互,有了愛的人,才能堅持着度過自己最艱難的時光。

一本書看完。總覺得遺憾,不能在繼續陪伴主角走下去,可人生就該是這樣吧,看完一本又要打開新的一本,走入另一個人的人生,陪他一段路,去感受他的情感變化。有時快樂過,擁有過,珍惜過,無怨無悔就夠了。

《島上書店》讀後感4

中年喪妻在《圍城》中被調侃為文人美事,既省了一筆離婚費用,又多了一份專屬自己寫詩的心緒。但對於小島上的書店老闆A.J。費克來説,喪妻除了要忍受切膚之痛外,還面臨着生活的全面崩潰。自從跟妻子來到小島,他就一向任性地不參與社區的任何活動,完全躲在自己的閲讀世界中。能這樣孤冷地在一個小地方安然活着,背後的原因無非是妻子從容地打理好一切日常事務,從書店經營到鄰里相處。

當人生遭遇變故時,一般人可能會選取逃離悲哀之地。而像A.J。這種長年憤世嫉俗的人,卻是選取留下來,並且以什麼事都沒發生的面目示人。在妻子意外離世幾天後,他準時開店、關店,好像一切如常。然而,夜裏卻用酒精來打發所有的悲傷與孤獨,沉醉在旁人所不明白的軟弱之中。

閲讀於A.J。究竟意味着什麼,在小説《島上書店》中不甚了了。或許只是生活的習慣,最多也是給予憤世嫉俗一點點的力量。書中用一段長達3百多字的文字來列舉了他所不喜歡的書籍,不管流行小説,還是厚重的非虛構文學、先鋒色彩的後現代主義、魔幻現實主義,都遭到拒絕,強烈地表述了與世界的格格不入。孤獨終老、悲慘地死去,或許是這一類人的命運,現實已經給過一次好運,還會給第二次嗎?

治癒系的小説當然會,事實上,從主人公書店老闆的.身份到一個度假小島環境的設置,就向讀者暗示,這將是一次温情脈脈的閲讀。小説中最搞笑的段落,就應是A.J。在書店發現被母親遺留的小女孩,然後幫她換尿布的過程。伶俐、可愛的小女孩瑪雅,不能説在瞬間融化了他內心的冰山,但人情的快樂已經蔓延開了。

這個39歲的單身男人決定收養小瑪雅,由此,他開始跟社區接觸,跟人世和好,這種變化雖然勉強,但也合理。而他與30歲出頭的圖書營銷員阿米莉婭因為一本書的共同愛好,而慢慢醖釀的感情,與其説是由讀書趣味相同而產生的愛慕,不如説是某種處境中男女感情的自然發生。作者硬是要把中年男女感情處理得那麼清淡、簡單,不是無視塵世的渾濁、情愛的複雜,而是書就是這本小説的故事線索以及精神歸屬。

《島上書店》一共13章,每個章節的名字都是一篇小説(主要是短篇小説)的題目,題目下列有一段主人公A.J。的讀書筆記。這些書和讀書筆記,悄然穿插在整本小説中,不得不讚歎作者的用心。而幫忙小説敍述推進的則是A.J。收藏的價值四十萬美元以上的《帖木兒》(埃德加·愛倫·坡最早的作品,首印只有五十本),從開頭失蹤到結尾出現,都是恰逢其時的情節。

在宿醉中醒來的A.J。發現能夠用來支付自己下半生費用的珍本不翼而飛,卻正是他新生的機遇——之後他收養一個已經跳海自殺的母親留在書店的幼童;而當15年後他身患癌症時,前妻姐姐拿出偷竊來的珍本拍賣籌措手術費用,但手術並無法拯救他的生命。小説中所寫到的幾次死亡只服從情節發展的需要,並無其他的好處,這也是這本治癒系小説為人詬病的地方之一;其間,這本珍本還以前手小瑪雅的母親,一本書就串聯起小説中多個人物的不同人生軌跡。

懸疑也是《島上書店》在治癒系之外的看點,但並不會讓讀者在閲讀過程中,被迷惑所籠罩,它們很自然地出現,簡單地揭開。這種節制,有時會被誤以為是低智力,其實是一種高明的做法,畢竟它所講述的重點是,一個瀕臨自絕的男人如何在生活中一步步走向温情。

關於温情,活着的人再怎樣孤絕,一般還是樂意看到它浮此刻人世之上,折射着來自人性光輝的一面。但如果所有的温情都要藉助書這一符號,那就顯得有些可疑。在《島上書店》中,看到了書、讀書、讀書會、寫書的人,但卻很少看到閲讀所能抵達的境地,當A.J。在生命的最後這樣説到,“我們讀書而後明白自己並不孤單。我們讀書,因為我們孤單;我們讀書,然後就不孤單,我們並不孤單時,也許就只剩下虛假的感動了。”

如果説在《島上書店》讀出反諷,是有自虐傾向。那麼,還是選取去相信書中這樣的一段話吧——“瑪雅明白她的媽媽把她留在小島書店,但是也許每個小孩在某個歲數都會遇到這種事。有些孩子被留在鞋店,有些被留在玩具店,還有些被留在三明治店。你的整個人生都取決於你被留在什麼店裏。她可不想生活在三明治店”。書店總比讀書更能迷惑人,這也是《島上書店》風靡的原因。

《島上書店》讀後感5

一本好書首先應該有着打動人心的力量。

《島上書店》暢銷的原因應該是它所傳遞的人與人之間的真摯的情感,我們讀完這個故事之後會感覺世界還是温暖的。而這種情感對現代社會的人們來説已經顯得那麼稀缺。

故事發生的場景是一座小島。這意味着和外界的疏離與隔絕。可是,書店卻是一個把人們連接在一起的地方,並且,書本的力量是巨大的。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可是,書店的主人A.J.出場時卻是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不能讓我們感到有絲毫的希望。他無法從妻子去世的傷痛中走出來,終日借酒消愁;書店裏唯一的一本值錢的書也失竊了,他愈發心情糟糕。在這座與世隔絕沒有什麼親人和朋友的小島上,他似乎萬念俱灰。他曾經説:“我一個人住,也沒有值得維繫的人際關係。”這是一種讓人絕望的情感,它能夠耗蝕人的熱情,使一個人的精神瀕臨於崩潰而無處訴説。

這像極了現實的生活。我們很多人都彷彿生活在一座孤島上,內心無比荒涼。

只是,他還有一點點閲讀的興趣,還有着自己對於書籍的判斷力,而這正是故事的轉折點所在。

可是這個過程並不容易。

即使是讀書,他也與別人的意見格格不入。他根本聽不進去女主人公阿米莉婭的意見,儘管她也是一個對書籍有着獨特眼光與判斷力的人。她對自己書目上的書從來不撒謊,不愛的書,她從來不會説愛。兩個人的相識並不愉快。

轉變開始於一個孩子被放到了這家小島書店裏的時刻。人們都關注這樣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警長來了,一大堆的家庭主婦也覺得應該就撫養孩子給A.J.一些可行的建議。人們的心靈開始被這個可愛的生命所激活,自然,書店也得到了拯救,A.J.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一步步地走出了心靈的孤島。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我們和別人,和世界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把我們聯繫在一起的是愛。在這座小島上的唯一的書店中,愛心傳播開來。

“一個地方如果沒有一家書店,就算不上個地方了。”

“沒有書店的地方算不上是個地方。”

“我們讀書而後知道自己並不孤單。我們讀書,因為我們孤單,我們讀書,然後就不孤單,我們並不孤單。”

A.J.收養了這個孩子,她叫瑪雅,她在書店裏長大,她很早學會了閲讀,她在愛中成長。

警長和她的姨媽知道瑪雅的身世,但他們保持了沉默。他們自己也走出了生活的泥濘。

阿米莉婭也嫁給了A.J.,一切看起來都很美好。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是的。

時光流逝,在生活越來越好時,A.J.患上了腦瘤。他曾想過放棄治療,因為他想把錢留給阿米莉婭及瑪雅,讓她們有更好的生活。這裏作者描述了一個場景。

“他跑過了伊斯梅家的房子……他也跑過了丹尼爾喪命的地點……他跑過了以前的舞蹈房……他跑過了瑪雅的國小,跑過了她的國中,跑過了她的高中……”

像電影鏡頭一樣,很多年過去了,可他們心中早已不再是荒漠一片。

在母女倆的堅持下,在愛的力量的支撐下,A.J.做了手術。可是,他還是去世了。就像他曾經説起過的,“最後的最後,我們成為一部人生作品集。”

A.J.的葬禮之後,伊斯梅和丈夫接手了這個小島書店,繼續把愛傳遞下去。正如他們説的:“我不相信有上帝,我沒有宗教信仰,但這家書店對我來説,是最接近我這輩子所知道的教堂的地方,這是個神聖的地方。”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這本書巧妙之處在於每個章節都有某一本書的描述或者語句,書籍把這本書聯繫了起來。有很多這樣的書,《莎士比亞書店》也是如此,作者在介紹書店,作家及和他們的交往;《作家們自己的房間》,作者追隨作家們在世界各地的蹤跡在介紹他們的創作歷程;《查令十字街八十四號》把無數的讀書愛好者聯繫在了一起。更不必説還有那麼多的作家們的書評了。

書籍的力量是巨大的。

《島上書店》讀後感6

已經超過1年沒有怎麼看過小説了,一是工作的困惑,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與工作相關的工具書或行業趨勢上,除此之外慢慢的更喜歡一些個人傳記類、歷史書籍,心底裏覺得更真實更赤裸裸的現實,更適合我等在30+奔跑的女人.

開篇的阿米莉婭是一個圖片銷售代表,31歲,單身,通過相親網站認識約會的對象。

她三十一歲了,覺得自己到現在應該已經遇到某個人了。

然而……

她樂觀的一面相信,跟一個情不投意不合的人過日子倒不如果一個過得好。

這麼短短的幾句話,就讓我有興趣讀下去,這個普普通通,與我心態相似的人,將會怎麼走接下來的路呢?就像後來A.J問阿米為什麼愛《遲暮花開》,阿米説:看到《遲暮花開》時,我已經有過很多很次失敗的約會經歷。我是我浪漫的人,但有時候那麼失敗在我眼裏算不上浪漫。《遲暮花開》寫的是不論在任何年齡,都有可能尋覓到偉大的愛情。

雖然後來阿米發現這本書是隻是一個有才華的女作家的一本小説。根本不是什麼真人真事的的回憶錄。不過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它曾拯救過你絕望的心境,給過你相信愛情的'勇氣和希望。

後來A.J生病,想放棄手術時,阿米哭得泣不成聲集:“我不是為你哭,我在為我自己哭。你知道我花了多久才找到你?你知道我經歷了多少次糟糕的約會?我不能——我不能再上婚戀網站了,真的不能。

這時連我也哭了,那些大齡不斷被催婚而又堅持要因愛而婚的人也許就會被阿米莉婭的話觸動心絃:真的太糟糕了!

好人難尋,為何命運要將他們分開,他們只是平淡的夫妻,對人和善,對世界無害。小説可以給阿米莉婭最好的安排:遇到一個興趣相投的好人,哪怕只過了10來年,又如何呢,人生最重要的是過程中的身心愉悦。就像A.J對瑪雅説的:人生不是長篇小説,也不是短篇小説,是一部個人生活集。

最有畫面感的是A.J兩次心態的轉變。第一次是收養瑪雅。

對於一個四十歲內心一骨子傲氣的男人來説,深愛的妻子剛去世,已經心如枯井,唯有用暴戾和封閉對抗所有憤悶。瑪雅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他。是的,就愛與被愛的勇氣,付出和給予的力量,能拯救陷於孤獨絕境中的人們。你看他:心理隱約沸騰着一種熟悉的、略微有點讓他難道以忍受的歡欣感。他想大笑,想一拳砸在牆上……一開始他覺得這是快樂,而後才知道這就是愛。要命的愛,他想。真是煩人。這完全毀了他打算把自己喝死、把生意做垮的計劃。這其他中最令人惱火的是,一旦一個人在科目一件事,就發現自己不得不開始在乎一切事。

後來,儘管事實上A.J不信上帝,他卻閉上了眼睛,全心全意地感謝起所有人,那種更強的力量。

這哪是那個在島上冷漠討人厭的A.J了。像極了白瑞德,當小邦妮出生後,變成了最受小鎮歡迎的人。也許父愛或者説血緣之情就是這麼濃烈,它讓你的生活變得豐盈而遼闊,帶給你勇氣和力量,戰勝人生所有的不幸和恐懼。

第二次是對阿米莉婭改觀。那細膩的心態變化,宛如初戀的少女。他認真看阿米推薦的書目,因為知道阿米有未婚夫這個重磅消息!他編輯的短信會一稿二稿的斟酌用詞會不會太過放肆或者有些許調情意味,儘量顯得客套;最後一本書總是遲遲不去和她交流意見,擔心就沒有理由給她打電話了。他並不是相信“命中唯一“,也許只是思慮過多。也寄希望許久不見後,這樣的愛戀會煙消雲散,或至少會進入休眠狀態。開始與別人約會以求能真的能忘掉,最後發現,這種感覺反而是越來越強烈,於是會找極其拙劣的理由去看望她。

看完這一段時,我就在想,這一定是一個女人寫出來的,就像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因為沒有事先看作家簡介),看到這裏反而有一些難過了。好吧,這是女人對愛的YY。雖然滿足了對愛情的期待,又有可能是毒害,會讓你義無返顧的去相信一定會遇到‘天作之合’,而不是讓自己更多包容,磨合,欣賞別人,給自己和別人機會。

不管遇到什麼,都不必糾結事情本身,有一路一定是對的,就是好好愛自己,努力工作,認真生活,構建愛人的能力,當你遇到心意相投的人時,有能力長久經營。

《島上書店》讀後感7

中年喪妻在《圍城》中被調侃為文人美事,既省了一筆離婚費用,又多了一份專屬自己寫詩的心緒。但對於小島上的書店老闆A.J.費克來説,喪妻除了要忍受切膚之痛外,還面臨着生活的全面崩潰。自從跟妻子來到小島,他就一向任性地不參與社區的任何活動,完全躲在自己的閲讀世界中。能這樣孤冷地在一個小地方安然活着,背後的原因無非是妻子從容地打理好一切日常事務,從書店經營到鄰里相處。

當人生遭遇變故時,一般人可能會選取逃離悲哀之地。而像A.J.這種長年憤世嫉俗的人,卻是選取留下來,並且以什麼事都沒發生的面目示人。在妻子意外離世幾天後,他準時開店、關店,好像一切如常。然而,夜裏卻用酒精來打發所有的悲傷與孤獨,沉醉在旁人所不明白的軟弱之中。

閲讀於A.J.究竟意味着什麼,在小説《島上書店》中不甚了了。或許只是生活的習慣,最多也是給予憤世嫉俗一點點的力量。書中用一段長達3百多字的文字來列舉了他所不喜歡的書籍,不管流行小説,還是厚重的非虛構文學、先鋒色彩的後現代主義、魔幻現實主義,都遭到拒絕,強烈地表述了與世界的格格不入。孤獨終老、悲慘地死去,或許是這一類人的命運,現實已經給過一次好運,還會給第二次嗎?

治癒系的小説當然會,事實上,從主人公書店老闆的.身份到一個度假小島環境的設置,就向讀者暗示,這將是一次温情脈脈的閲讀。小説中最搞笑的段落,就應是A.J.在書店發現被母親遺留的小女孩,然後幫她換尿布的過程。伶俐、可愛的小女孩瑪雅,不能説在瞬間融化了他內心的冰山,但人情的快樂已經蔓延開了。

這個39歲的單身男人決定收養小瑪雅,由此,他開始跟社區接觸,跟人世和好,這種變化雖然勉強,但也合理。而他與30歲出頭的圖書營銷員阿米莉婭因為一本書的共同愛好,而慢慢醖釀的感情,與其説是由讀書趣味相同而產生的愛慕,不如説是某種處境中男女感情的自然發生。作者硬是要把中年男女感情處理得那麼清淡、簡單,不是無視塵世的渾濁、情愛的複雜,而是書就是這本小説的故事線索以及精神歸屬。

《島上書店》一共13章,每個章節的名字都是一篇小説(主要是短篇小説)的題目,題目下列有一段主人公A.J.的讀書筆記。這些書和讀書筆記,悄然穿插在整本小説中,不得不讚歎作者的用心。而幫忙小説敍述推進的則是A.J.收藏的價值四十萬美元以上的《帖木兒》(埃德加·愛倫·坡最早的作品,首印只有五十本),從開頭失蹤到結尾出現,都是恰逢其時的情節。

在宿醉中醒來的A.J.發現能夠用來支付自己下半生費用的珍本不翼而飛,卻正是他新生的機遇——之後他收養一個已經跳海自殺的母親留在書店的幼童;而當15年後他身患癌症時,前妻姐姐拿出偷竊來的珍本拍賣籌措手術費用,但手術並無法拯救他的生命。小説中所寫到的幾次死亡只服從情節發展的需要,並無其他的好處,這也是這本治癒系小説為人詬病的地方之一;其間,這本珍本還以前手小瑪雅的母親,一本書就串聯起小説中多個人物的不同人生軌跡。

懸疑也是《島上書店》在治癒系之外的看點,但並不會讓讀者在閲讀過程中,被迷惑所籠罩,它們很自然地出現,簡單地揭開。這種節制,有時會被誤以為是低智力,其實是一種高明的做法,畢竟它所講述的重點是,一個瀕臨自絕的男人如何在生活中一步步走向温情。

關於温情,活着的人再怎樣孤絕,一般還是樂意看到它浮此刻人世之上,折射着來自人性光輝的一面。但如果所有的温情都要藉助書這一符號,那就顯得有些可疑。在《島上書店》中,看到了書、讀書、讀書會、寫書的人,但卻很少看到閲讀所能抵達的境地,當A.J.在生命的最後這樣説到,“我們讀書而後明白自己並不孤單。我們讀書,因為我們孤單;我們讀書,然後就不孤單,我們並不孤單時,也許就只剩下虛假的感動了。”

如果説在《島上書店》讀出反諷,是有自虐傾向。那麼,還是選取去相信書中這樣的一段話吧——“瑪雅明白她的媽媽把她留在小島書店,但是也許每個小孩在某個歲數都會遇到這種事。有些孩子被留在鞋店,有些被留在玩具店,還有些被留在三明治店。你的整個人生都取決於你被留在什麼店裏。她可不想生活在三明治店”。書店總比讀書更能迷惑人,這也是《島上書店》風靡的原因。

《島上書店》讀後感8

一本好看的暢銷書,是一次對心靈的温養。《島上書店》,是一本充滿温情書,看着沒有負擔,短短兩個小時,足以讀完271頁。

這是一本有很濃雞湯味的小説,例如:沒有誰是一座孤島;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經歷十分艱難的一年,讓你的人生從此柳暗花明、豁然開朗。

但是總有人是孤島,總有人熬不過那一年。我高復時有個叫金剛的同學,幾年前跳樓死了。他生前的消息,都是高復的班主任告訴我的。

班主任説金剛畢業後在畢業的城市找了份對口的工作,薪水有5000多一個月。但是他爸覺得年輕人在外面沒人管,性子就野掉了,希望他能回老家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工作。從小到大,他沒有反抗過他爸,於是他推辭了老闆的挽留放棄了那份工作,回了老家。

但是回到老家後他找不到工作了,一是很少有專業對口的工作,二是就算有對口的工作,用人單位也只招名校生。金剛於是無奈地“被啃老”了。

金剛家不富裕,家裏幾年前蓋了毛坯房欠了很多外債沒還,大學學費還欠着銀行的貸款。金剛爸看他一天到晚留在家裏不去工作,就一直罵他“沒用”、“沒出息”。在日復一日的謾罵聲中,金剛得了很嚴重的抑鬱症,確診後又花了很多錢。

金剛爸不理解這個病,他只是覺得藥很貴,覺得自己的兒子太嬌氣。他甚至憤怒自己的兒子不掙錢就算了,還變着法讓自己花錢,於是變本加厲地罵金剛。

金剛沒有熬過那一年,他在自家毛坯房樓頂跳了樓。

其實金剛很出息,他在市裏最末的民辦高中上學,大學聯考卻一鳴驚人以應屆生身份考上一本。畢業後,沒靠父母走後門、靠着自己找到一份實習生的工作,之後又在實習的單位站穩腳跟拼盡所能拿到5000多的工資。這份拼勁,我覺得自己比不上他,很多人都比不上他。

可是,那麼多比不上他的人都活得很好,而他懷着對這個世界的失望、對父親的失望、對自己的失望縱身跳樓的時候,這個世界沒有為他流過一滴眼淚。

是的,每個人都會遇到生命中很艱難的那一年,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熬過去。

張國榮沒有熬過去,喬振樑沒有熬過去,金鐘鉉沒有熬過去……

沒有熬過去的人太多了,能熬過去的人少之又少。而且就算熬過去了,也不一定柳暗花明,有很多人千辛萬苦從一個黑洞裏躍出,只不過是躍入了一個更深的黑洞。

紀錄片《二十二》有一位倖存的慰安婦曾説:比起當年欺侮她的`日本人,她更恨那些對她指指點點、抹黑她、孤立她的中國人。和她一起生活的同村人,因為她生下了日本人的兒子,就幾十年如一日地孤立、壓迫、欺侮她。日本人欺負她,一兩年;中國人欺負她,一輩子。不是所有人的人生都是那麼輕鬆的,總有人的生命除了絕望,一無所有。我喜歡《島上書店》,是它指出了絕望人生中兩條可能的出路,一是閲讀,二是去愛一個人。

“每一本書都是一個世界。”

我們每一次閲讀,都是一次遠離現實世界的叛逃。我們從這個毫無營養的現世逃離,潛入一個個流光溢彩、精彩豐呈的書中世界,汲取力量和勇氣。我們在書中撿起盔甲和刀劍,撿起思考和情緒。我們需要太多的武裝,好讓我們在赤裸裸的現實裏,不再衣衫襤褸,不再行屍走肉。

越是優秀的讀者,越能從閲讀中受益,也越能明白,讀書不是為了讓我們逃離這個世界,讀書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理解世人,同時理解自己。

我們或許終究不能接受這個世界,接受所有的世人,但我們終將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平凡,接受自己的軟弱,同時,永不屈服。

愛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盔甲。愛讓我們堅定,讓我們堅強

愛也許會死亡,和小説的主人公A.J.費克里一樣,他的愛曾隨着愛妻的死亡一同死去了,但是當他決定收養他店門前的棄嬰,他的生命又因為愛而逐漸復甦。

如果我們軟弱到活不下去,那麼試着去愛一個人吧,如果實在沒有人可以愛,那麼永遠都要愛自己。

最後感謝《島上書店》的譯者——青年翻譯家孫仲旭先生。他曾經翻譯過《麥田裏的守望者》、《一九八四》、《動物莊園》等著作,《島上書店》是他的遺作。

因為抑鬱症,他於2014年8月28日自殺,年僅41歲。

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再也熬不下去的一天,所以在那天到來之前,儘可能快樂地去生活吧。讀幾本好書,愛一個好人,或許這就是完美的一生。

《島上書店》讀後感9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時,書上的這樣一句話引出了我濃濃的好奇:“沒有誰是一座孤島。”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句話呢?我因為這句話,買了這本書。當拿到書後,書的腰封上有這樣一句話:“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艱難的那一年,將人生變得美好而遼闊。”初見這句話時,這難道是本講風雨過後會見彩虹的書嗎?或者説是心靈雞湯的人生範本?隨後,我便開始了對此書的閲讀。這本書的開頭並沒有如他封面的內容那麼讓我感興趣,甚至可以説書的開頭是很難懂的,無法明白他到底在講什麼,再加上書中會出現很多長長的名稱使我很難對此書感興趣。我突然想到以前看到的一句話——外國人制造出的笑點也是我們無法產生共鳴的。

書中講的是一位男性書店老闆與一個遭遺棄的孩子,一位女性出版社推銷者的故事。書中的男性書店老闆名叫 A.J.費克里。這個男人不是本地人,他與出生在本地的妻子妮可相識於大學,畢業後一起回到了妮可的家鄉艾麗絲島,用她的一筆錢開了這家“島上書店”。可是他的書店不景氣,愛妻車禍喪命,價值不菲的古董書也被盜竊,他覺得自己跌入了人生谷底,每日都在酗酒苟活,他最大的願望就是早日能在昏沉的酒精中麻痺自己苦難的半生,然後就此離去。你彷彿都能從書中嗅出他的酒味、感受到他的頹廢,頭腦中總是顯現出一個穿着棕色的條絨西服、滿臉胡茬的待在一個昏暗的房間的人,説不定還是個禿頂,當然這些都是我的幻想。本想書中的他會就此頹廢老去。

當書讀到第43頁時,一切都開始變了,出現了不一樣的風景。這一切變化都來源於一個遭遺棄的孩子——瑪雅。他收養了這個孩子,成為了一名父親。“一旦一個人在乎一件事,就發現自己不得不開始在乎一切事。”瑪雅一點點融化了A.J.費克里如荒島般的內心,他變得温和好相處起來,不再是個墮落的鰥夫而是個紳士,是小島中文學素養最高的人,是一位最好的爸爸。因為瑪雅,他的人生充滿了希望,同時,瑪雅也成為了連接他和小姨子伊斯梅、警長蘭比亞斯、出版社業務員阿米莉婭、小鎮上的居民之間的紐帶,將他的生命與許許多多其他的人串聯起來。使他學會了去付出,學會了溝通。再也不是一個沉浸於自己閲讀世界的書呆子,他成為一個願意與人分享好書,分享閲讀感受的小島書店老闆。本以為故事會這樣開心的發展下去,所有的人會和書來個美麗的邂逅,可是現實很殘酷,這位改頭換面的書店老闆卻被診斷出患了罕見的癌症,並在很短的時間內器官衰竭然後離世了。對這樣的結局我很感傷,因為我是一個很喜歡美好結局的人,不喜歡悲傷的結局。每次看到這種讓人傷感的'結局時,我總是感到遺憾,為什麼就不能有一個好的結局呢?這樣一個改頭換面的人,為什麼要讓他再次陷入黑暗中呢!可是,回過神來,卻在想費克里的離世,或許並不僅僅只有傷感,他在離世之初,他是沒有遺憾的離開的。因為在他生命結束之前,他學會了愛,他也感受了別人對他的愛。正如A.J.費裏克在本文的結尾所説的一句話:“我們不是我們所收集的、得到的、所讀的東西,只要我們還活着,我們就是愛,我們所愛的事物,我們所愛的人。所有這些,我認為真的會存活下去。”

A.J.費裏克因為愛度過了自己最艱難的一年,人生開始變得有信仰,有追求了。他的生活中有了他愛的人和愛他的人。他學會了與人溝通,勇敢的去面對自己的愛情。在現實中也是這樣,無論是對親人還是朋友,你只有去愛別人,別人才會愛你。如果你因為從心底害怕自己不值得被愛,才會獨來獨往,然而就是因為獨來獨往,才讓我們以為自己不值得被愛。愛是相互,有了愛的人,才能堅持着度過自己最艱難的時光。

一本書看完。總覺得遺憾,不能在繼續陪伴主角走下去,可人生就該是這樣吧,看完一本又要打開新的一本,走入另一個人的人生,陪他一段路,去感受他的情感變化。有時快樂過,擁有過,珍惜過,無怨無悔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