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巴菲特之道讀後感(通用8篇)

讀後感3.02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寫一篇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巴菲特之道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巴菲特之道讀後感(通用8篇)

巴菲特之道後感 篇1

剛剛讀罷《巴菲特之道》,作者羅伯特·哈格斯特朗。

接觸這本書起源於楊天南讀者見面會,當時楊老師有推薦過,這是他翻譯的第三版,後來在天南讀友會中,亦有其他讀者朋友提及,當天噹噹網搜索到後,連同其他一些投資類書籍共同購買,書到之後,開篇讀序,評價甚高,很是期待。

閲讀過程中,多次感慨,感慨相見恨晚。一般來説,我看到喜歡的書,總是一口氣讀完,享受讀罷的酣暢淋漓。而這本書不同,我讀的小心翼翼,輕輕咀嚼每一個字,同時怕讀完,用兒子的話説:“捨不得”。

真的捨不得,投資這麼多年,我卻一直徘徊在投資的邊緣,閲讀的越多,越發現自身能力圈的侷限性,我和老婆説:“我現在最多隻是找到了投資的門口,卻還是沒有進入”。有人説:《巴菲特之道》是射進自身生命中的一道光,我願説該書叩開了我投資之路的大門,這正是我需要的,而苦苦尋覓的。

學習,一定就要向行業中頂尖人學習,以免走彎路,巴菲特堪稱最偉大的投資家,我為現在才找到正路而感到惋惜,感到慶幸,惋惜的是耽擱的時間太久,時間成本浪費太多,慶幸的.是我還是找到了……

巴菲特是偉大的,寫巴菲特的書也很多,但能把巴菲特的偉大寫的如此清晰,如此貼近普通讀者的能力圈,着實不易。對,我想説:羅伯特?哈格斯特朗亦是偉大的,這本書每十年一版,這已經是第三個十年,出的第三版,作者將巴菲特的投資理念總結的清晰到位,對普通讀者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同時作者能夠歷數多位各領域大家,以理論及實踐數據支撐自身的觀點。

作者筆下的巴菲特不是帶着光環,讓讀者以瞻仰的,而是讓讀者看不到距離,覺得巴菲特就在身邊,我正是需要這本書,我感謝楊天南老師,感謝巴菲特先生,我更要感謝哈格斯特朗。

巴菲特之道後感 篇2

最近接觸的股票書籍挺多的,接觸的越多,就越有點後悔,大學期間也看了很多的書,卻對股票的書籍敬而遠之(覺得自己不行,也沒實力),只可惜,當時沒有這樣的意識。

這本書理論偏多一點,有些理論讀起來比較難懂,我儘量試着先記住它,在腦海中留點印象,等後期見到再次加深理解。有些理論暫時也用不到,我只挑揀一些對目前的實踐有用的。

看完巴菲特的投資理念,更見堅信了一個理念:投資要靠持續的學習、調查研究、獨立思考。讀書,多讀、兼聽、多思考,信也不要迷信,並與實踐相結合,這才是人生閲讀的真意義。

學習巴菲特,學的更多的是理念以及心態,玩股,更多的是要把握好人性,克服自身的性格弱點。漸漸的`,就會發現,股市也會給我們一種力量,讓自己心態穩,也會刻意去規避自己性格中的弱點,讓自己實現一次一次的成長。

感謝巴菲特讓我知道:我們需要長遠的眼光,做價值的投資,看到人生與事業的長期價值,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誘導;自己要學會獨立思考,聽取別人的見解後,要去驗證思考,做出自己的價值判斷;即使自己的判斷有時候會出錯,選擇錯了,也不怕,思考的過程會帶給我們不一樣的體驗;堅持自己所選擇的,也要堅定自己的信念,相信相信的力量,有執行力。

願這一切可以伴我成長。

巴菲特之道後感 篇3

本書講述着巴菲特個人經歷,他11歲就開始了投資之路。不難看出巴菲特是非常聰明的,而且具有一定的商業經濟頭腦。表現出的天賦異於其他兒童,當然這也離不開他所處的家庭環境的影響,個人認為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成年後的巴菲特在遇見了三位非常重要的人物,這也為他在傳奇的投資道路中奠定了基礎。格雷厄姆給予了巴菲特投資的知識基礎—安全邊際,以及幫助他掌控情緒以利用市場的'波動。費雪教會巴菲特更新的、可執行的方法論,讓他發現長期的優秀投資對象,以及集中的投資組合。芒格幫助巴菲特認識到購買並持有好企業帶來的回報。

所以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傳奇人物是非常不容易的,可以參考巴菲特的投資之路,但一定要獨立思考、發現自己的道路。堅持耐心並刻意練習。

在這裏不得不提巴菲特股票投資方法的核心:12準則

其中感觸最深的莫過於篇幅中“耐心的價值”。理性、耐心、時間這三點,可以是説巴菲特的“核心”“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耐心和時間是投資重要基石。

2018年貿易戰、債務違約、質押盤爆倉等,使得上半年國內證券市場下跌,整個市場陷入恐慌絕望。可以説是“綠油油的一片”的半年,A股市場的底部特徵逐步顯現。就説我個人,看了《聰明的投資者》以及朋友的建議,於是每週開始定投,雖然定投的錢並不多,但實際觀看了動畫片“熊出沒”,內心也是恐慌。那股神巴菲特他在自己一生投資生涯中經歷的大風大浪可不是我們普通投資者所能想象。

對於中國經濟而言,2018年儘管是很多重大事件的關鍵年份,但從長期來看我相信中國經濟的未來絕對是向好的。那麼中國的投資者是不是也要給自己以及未來予以時間與耐心呢。

巴菲特之道後感 篇4

看完《巴菲特之道》,收穫頗多,感覺其中很多道理、方法,不僅僅對股市投資,對工作事業和人生,一樣很有價值,也許是因為對於沃倫.巴菲特來説,股市投資就是他的事業和人生。

首先,對於股市投資,“股神”巴菲特雖然11歲開始投資第一隻股票,但不建議年輕人做。“在踏上社會在早期階段,大多數人隨着本職工作技能的提高,其收入多會超過投資收益。那些曾經20歲、現在40歲的人們過去10年、20年的‘炒股’經歷,最大的損失並非股票虧損,而是由此耗去的時間與精力本可以成就另一番事業。”其實,年輕人開始也沒有多少本金,如果10萬以下,很多年不可能維持生活。所以,最好還是在取得自己第一桶金的時候,如果還有興趣,再開始學習、逐步進入。

要理性和耐心,這是基於個人的能力。“理性的基石就是回望過去、總結現在,分析若干可能情況,最終做出抉擇的能力。”“你自己花在調查研究上的時間越多,對於股評家的依賴就越少,從而減少不理性的行為。”如果沒有能力做出判斷,怎麼可能理性,怎麼可能有定力,怎麼可能在別人瘋狂的時候全身而退,在別人極度悲觀的時候大膽進入?“近來是否有愚蠢的傢伙給我提供了低價買入好公司的機會?”“你必須懂得別人在做什麼,懂得他們為何不對,懂得應該做什麼,還必須有強大的精神力量反其道而行,以及能夠堅持備受煎熬的狀態直到最後的勝利來臨。”

要對自己能力有客觀的評價,“清楚自己到底能吃幾碗乾飯”,買股票只買自己非常瞭解的。“沃倫知其所不知,堅守自己的能力圈,放棄其他。”要專注,“沒有人會擅長每一件事,不斷更新和學習新事物是很難的。”但現在,好像專家越來越少,什麼都懂的“大家”越來越多,這不符合常理。“巴菲特相信,只有那些不瞭解自己在做什麼的人,才需要廣泛的`多元化。”

對於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是靠智商。“巴菲特告訴我們,成功的投資不要求有高智商,或在商學院接受高等教育。”“他有句妙語:‘如果你有160的IQ(智商),賣掉30吧,因為你不需要這麼多。’偉大的成功,只要有足夠的智力即可,不必是天才。多餘的智力並不會增加你成功的機會。”

而是靠持續的學習、調查研究、獨立思考。“讀書,多讀、兼聽、多思考,信也不要迷信,並與實踐相結合,這才是人生閲讀的真意義。”“花越多時間閲讀公司年報和行業的相關報道,你越會變成企業主一樣的行業專家。”要多方面瞭解,要注重以閒聊的方式,這樣會更客觀、有更大的價值。

總之,投資及人生的主線就是:“實力,持續學習進化提升軟實力(智慧和境界),通過提升軟實力壯大硬實力(財富和影響力)。實力強大後像太陽一樣,普照大地、回報社會,實現對人類的終極關懷。”

到做人與人生,要成為最好的自己,要積極、坦率、追求快樂。要“與誠信且有能力的人打交道”,“不要試圖成為他人,成為最好的自己,永遠不要停止前進。”“他投資是因為喜歡解決其中藴含的複雜的智力問題,而名聲和金錢的獲得倒是這一過程中的副產品。”“人生真正的幸福,不是來自奢華的物質享受,而是來自對某種興趣的追逐,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的過程之中。”“他總是樂觀、積極、向上的態度看待這一切。一般認為,人在年輕的時候,容易樂觀,隨着年齡增長,悲觀主義逐漸抬頭,但巴菲特似乎是個例外。”“他説‘我擁有我想要的生活,我熱愛每一天。’”

簡單説點本書的重點,如何股票投資。首先要強調的是:同樣是買股票,投資與投機有本質不同。總結下來,就是要在好的時機用好的價格,買好行業中的好企業。“他尋找那些能看懂的企業,有着長期的光明前景、誠實且能幹的管理者,以及,最為重要的是具有吸引力的價格。”所謂的好企業,個人總結就是“有良好的管理團隊+對科研的重視”。

最後,感謝上七年級的侄子,是他推薦我看的《巴菲特之道》這本書。

巴菲特之道後感 篇5

1、關於理性

理性,妨礙投資成功的很多障礙與人們的情緒有關,市場有效假説理論失靈的主要原因在於投資者很少滿足於客觀理性的標準。巴菲特對情緒感染具有絕對的免疫力,當事情變好時,不會喜形於色,當事情變糟時,也不會歎氣沮喪。

解讀:大多數人在股價上升時變得自信、興奮、貪婪,他們不是變現獲利,而是去追逐贏家,買入更多;相反在股價下跌時,他們變得鬱悶、恐懼,他們不是買入,而是打折拋售,爭相逃命。而巴菲特具有非常完善的人格,情緒不為市場左右,這一點,市場中絕大多數參與者都做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知易行難的,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因為市場起伏、公司變化、利益攸關而產生情緒波動,這方面需要長期修煉。

2、關於逆向思維

逆向思維、特立獨行,傑出的投資者會反潮流而動,能夠堅持備受煎熬的狀態直到最後的勝利來臨。巴菲特善於逆向投資,他甚至陶醉於此。他觀察到高收益債券(垃圾債券)有時被標出鮮花的價格,有時被標出雜草的價格,他曾經説過:“我更喜歡他們被標出雜草的價格。”

解讀:隨波逐流在市場較好時有一些收益,但一定無法取得卓越業績,而市場不好的隨波逐流容易招致虧損,不過大多數人因為從眾心理會隨大流。要獲得卓越的投資業績,一定是和多數人不一樣的,經常需要逆向思考。有時候僅僅與眾不同也是遠遠不夠的,你還需要懂得別人在做什麼,懂得他們為何不對,懂得應該怎樣去做。

3、注重能力圈範圍

不關心短期股市的走勢如何,強調公司內在價值和公平安全的價格。注重能力圈範圍,從不投資於能力圈之外的公司,巴菲特指出,在40年生涯中,12項投資決策的結果使他與眾不同。

解讀:重大的投資決策,平均幾年才有1次。正如巴菲特所説,在自己的人生軌跡上謹慎打孔,一生不需要打多少次孔,就能決定人生走向。而重大決策無一不是建立在嚴謹調研的基礎之上。有個小例子可以説明。早在1950年,巴菲特在哥倫比亞大學求學時,他的老師格雷厄姆就是蓋可保險公司的董事。一個週末他獨自前往華盛頓特區去拜訪公司,他敲開了公司大門,見到當天唯一當值的經理人—戴維森(維森後來在1958年出任董事長,並領導公司至1970年)。巴菲特提了一系列問題,戴維森用了五個小時,解釋公司的與眾不同之處,這樣的單聊方式也是菲利普·費雪特別推崇的。巴菲特在哥倫比亞大學求學期間的調研,對蓋可和保險行業有了初步的瞭解,但不夠深入;後來投資且控股了多個保險公司,保險公司的高管也教會巴菲特深入理解保險行業內在的運行規律。1976—1980年,巴菲特在蓋可保險發生經危機時不斷買入,持有蓋可1/3的股票,蓋可保險成為巴菲特投資組合中的最大持股,到1980年,這些投資升值123%。巨大的收益還在後面,1980—1992年,蓋可保險公司的市值從2。96億美元增長到46億美元,蓋可作為巴菲特一直持有的公司,成為巴菲特早期的經典投資案例。

4、對公司管理層的考察

伯克希爾購買的企業,必須由巴菲特欣賞、信任和具有競爭力的管理層來管理。“道不同,不相為謀,無論企業具有多麼誘人的前景,與壞人打交道做成一筆好生意,我們從來沒有遇見過。”當巴菲特考慮一隻股票時,他會盡可能多地考察公司的管理層,他特別看重如下三點:

1)管理層是否理性?

2)管理層對股東是否坦誠?

3)管理層能否抗拒慣性驅使?

巴菲特給予的最高評價,是管理層像公司的主人一樣行為和思考,他們會做出理性的決策以提升股東價值。巴菲特也高度讚揚那些負責、坦誠和充分報告股東的管理層,他們不盲從同行。

解讀:管理準則是考察人的因素,作者引用“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句成語來形容投資者與管理層的關係,非常貼切。A股市場也能見到一些不誠信的管理層,有的一貫喜歡説大話,有的在需要資本市場時便極力鼓吹並釋放公司業績,不需要資本市場時就不理會溝通和調研的需求,或為了低位推出股權激勵刻意放大負面因素壓制股價。上述各種不誠信的行為,容易導致投資者對其喪失信任。巴菲特考察管理層有3個角度:理性、坦誠和不盲從,都是優秀管理層必須具備的素質。而巴菲特的重要導師菲利普·費雪着重考察公司的重要因子包括:1)管理能力要超越平均水平,在現有產品和服務的市場潛力發揮到盡頭時,會開發出新的產品和服務驅動銷售的增長;2)忠誠可靠,擔負起信託責任,考察的方法如,面對困難是否能開誠佈公;

3)創造良好的勞資關係,員工們應該發自內心地感覺公司是個工作的好地方,幹部應該明白職位的提升是基於能力、而不是上層的偏好;4)管理者的深度,CEO是否有一個有能力的團隊,是否能授權下屬運營部分業務。

不同於公司定期報告披露的經營情況,這些一般都有客觀的數據和資料,而對管理層的考察多通過與管理層的接觸和對話進行,“聽其言觀其行”,有投資者主觀感受在裏面。管理準則要能實施好,需要與企業的管理層多接觸,不但是指多個企業的管理層,而且要接觸一個企業的多個管理層,因此,需充分把握各種調研機會。

5、坦誠是管理層最重要的'品德

巴菲特高度讚揚那些能全面、真實反映公司財務狀況的管理層,他們承認錯誤,也分享成功,對於股東他們開誠佈公。巴菲特還稱讚那些有勇氣公開討論失敗的管理層,每個公司都會犯錯,不管是大的還是小的,太多管理層愛誇大其詞,而不是誠實溝通,他們為了自己的短期利益而損壞大家的長期利益。在伯克希爾的年報裏,開誠佈公地討論財務狀況和管理表現,無論好壞,這些年來,巴菲特承認在紡織業和保險業遭遇的困難,以及他自己的管理失誤。

解讀:巴菲特對管理層的品德非常重視,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坦誠,因為任何管理者都會犯錯,包括巴菲特自己。大多數人都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覺得這樣會損害自己的聲望,因此對錯誤避而不談,當別人指出時,也百般狡辯,這在我們調研公司管理層時屢見不鮮。A股投資者通常也不會當面指出管理層的失誤,一團和氣,助長了管理層文過飾非的風氣,他們以前的故事沒有兑現時,會給投資者描繪新的故事。巴菲特在坦誠這個品質上做出了良好的表率,對伯克希爾這個巴菲特的旗艦企業,巴菲特也承認當初收購這家最初的紡織企業是個錯誤,經營多年後也無法阻止紡織業衰退這個現實,後來伯克希爾才轉型為投資控股公司。

6、對重點投資的思考

認真思考一下重點投資方法包括哪些內容非常重要:

1)在你沒有將股票首先考慮為一個企業的一部分時,不要進入股市。

2)準備好勤奮地研究你所投資的公司,以及它們的競爭對手,以至於達到一種狀態,那就是沒有人比你更瞭解這個公司,甚至這個行業。

3)如果你沒有做好五年(十年更好)的時間準備,不要開始你的重點投資。

4)做重點投資不要使用財務槓桿,一個沒有槓桿的投資組合可幫助你更快地達到目標,記住,在股市大跌時,一個意外的要求追加保證金的電話,會毀掉你精心設計的完美計劃。

5)成為一個重點投資者需要適當的性格及價格特質。

解讀:第2條提到,“沒有人比你更瞭解這個公司甚至這個行業”,這是非常高的要求,這是基金經理和研究員應該一輩子孜孜追求的目標。只有接近或者達到這個要求,重點投資才有保障。而真正理解一個公司甚至一個行業,僅僅閲讀財務報表是不夠的,重要一步是從熟悉公司的人那裏多發現信息,用“閒聊”的方式進行調查,如果處理得當,能獲得大量有用的信息。費雪跟企業的顧客聊、跟供應商聊,他去找那些前僱員、顧問、大學裏的研究員、政府裏的上班族、交易協會的執行者、以及企業的競爭對手,儘管人們不願意披露當下服務的公司內幕,但對於競爭對手的情況倒是毫不吝嗇。

第5條,作者沒有明確指明成為重點投資者需要的性格和特質,但從格雷厄姆—多德部落的超級投資者身上,我理解最重要的特質是百折不撓的性格和堅定的信仰。選擇投資的道路是辛苦的,只有堅定信念,迎接挑戰,熬得住寂寞,才能最終收穫投資的喜悦。

投資高品質成長需要堅韌的性格,耐心的等待,敏鋭的行業嗅覺和刻苦的努力。在危機環境中,更加需要用堅定的信仰腳踏實地的走好每一步路,以投資大師的經驗為鑑,深入挖掘上市公司稟賦,才能發現真成長。

巴菲特之道後感 篇6

近來,將《巴菲特之道》這本書讀完了,合上書本,細細思量,感覺收穫滿滿,似撥雲見霧,又感覺道阻且長,需理性投資,可能也是這本書想要傳達給讀者的吧,就如列夫托爾斯泰在《戰爭和和平》中所説的“天下勇士中,最為強大的莫過於兩個~時間和耐心”一樣,投資之道需要的恰恰就是時間和耐心,若要明白這兩個的重要性,需要的恰恰就是理性。什麼是理性,書中也做了闡述,理性就是回望過去,總結現在,分析若干可能情況,最終做出決策的能力。巴菲特投資之所以能夠如此成功,體現在耐心、自律和理性。

巴菲特很小對經商就有些濃厚的興趣,並且付諸於實踐,他賣過巧克力、香糖、汽水、雜誌等小商品,他將他父親書架上所有的書讀完之後,又讀了當地圖書館裏所有關於投資的書。11歲的巴菲特買了他人生的第一隻股票,熟悉他的朋友一點都不感到意外,當他宣佈他的投資金額為120美元時,大家還是震驚了,這對於一個靠自食其力掙錢的小朋友來説已經是一筆不小的財富,可見巴菲特有多努力,也可見巴菲特確實有經商的天賦。巴菲特對他買的第一隻股票信心滿滿,他還説服他姐姐多麗絲一起加入,他們各自支付了114.75美元各買了三股城市服務優先股。可是股價一度下跌30%,多麗絲天天來問巴菲特股票的損失情況,這讓人有些崩潰,最後當股價回升到40美元每股時,巴菲特將其賣出,終於掙了5美元。可是,賣出後不久股價就飆升到202美元每股,這令巴菲特懊惱不已。要知道,他用了5年時間才掙到120美元,他算了下,他整整少掙了492美元,這次錯失令他損失了20年工作所得。這是痛苦的一課,這次經歷估計給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也許11歲的巴菲特就已經明白了耐心得重要性。

巴菲特依然在如飢似渴的學習投資方面的理論,同時依然在賣商品或服務掙錢,通過各種努力,到巴菲特高中畢業時,他已經積累了9000美元的財富。他一度不想上大學,因為這將影響他的商業計劃。不過在他父親的勸説下他還是上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沃頓商學院,可沃頓強調的是商務理論,而巴菲特感興趣的是實操層面~如何掙錢!兩年後,他轉學到了內布拉斯加大學,一年修完了14門功課,1950年畢業時他還不滿20歲。畢業回到他的'家鄉奧馬哈,他依然在不斷的閲讀學習,一天,他在當地圖書館看書,讀到了剛出版的本傑明?格雷厄姆的新書《聰明的投資者》,他描述當年的情景:“就像看到了一道光!”。當他得知格雷厄姆在哥倫比亞商學院教授投資課程,他迫切想要成為格雷厄姆的學生,經過多方努力,他終於如願以償,巴菲特的最終學習成績是A+,這是格雷厄姆執教22年以來給出的第一個A+。事實證明,巴菲特也沒辜負老師的期望,成為了格雷厄姆最為出色的學生。

格雷厄姆究竟教了巴菲特什麼?格雷厄姆被譽為價值投資之父,開價值投資之先河,他是第一個證明挑選股票可以有可靠的理論方法,而在此之前,它是像賭博一樣的偽科學。自從11歲第一次買了城市服務優先股,巴菲特花了生命中一半的時間研究股市的未解之謎,現在他終於得到了答案。巴菲特最初認為“股票就是一張張可供交易的紙片,現在,他知道股票是其背後真實企業價值的代表符號。”

巴菲特之道後感 篇7

《巴菲特之道》是我第一本投資類讀物,讀完後感悟很多。本傑明·格雷厄姆是巴菲特的投資導師,教授了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法的智慧,尋找被低估公司價值的股票,通過財報分析公司好壞。俗稱撿煙頭,就是煙快吸完,還有最後一點拿起來吸一口過過癮就扔掉。

後來巴菲特遇到費雪,費雪教他集中投資和價值投資法。不過與巴菲特之前導師本傑明·格雷厄姆不同的是,費雪提倡的是看企業的運營、管理層、發展前景然後再結合公司財報來投資。後者更看重公司本身,就像巴菲特説一句非常經典的話:買股票就是買一家企業,而你就是一家企業的主人。

所以説沒有可能企業的CEO會隨便買賣自己所持有的股份,經常見到就是很多大公司想併購創業公司,給出很高的收購價格都不願意被收購。比方説之前有一家Shapchat創業公司,Facebook用高達30億美金來收購,創始人都不願意被收購。一旦你確定要投資這家公司,絕對不能立馬賣掉,不然就是投機者而已。

這書講了主要有兩大塊,財報分析和如何看企業。財報可以看清一家公司的運營狀況,而看企業是最主要的環節,因為有些好的企業被低估了。它的價值低於股票價格時,最好立馬買進持有,一般這機會都是很少的,看見一次就珍惜一次。

投資一定要先前做好準備,絕不能投資以後再做功課,一旦投資了一家差的`公司時間越久,無非就是放大自己的損失。隨便買不懂公司的股票等於拿着火把走過炸藥房,運氣好沒事,不過次數多了難免會中彩。

而另外就是理性、耐心、時間這三點,理性可以説巴菲特的“祕密武器”,巴菲特説過:“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別人貪婪時我恐懼”。有不少人就是看熱門股一直瘋漲,以為會一直漲上去,結果自己一買就一直下跌。本人我自己也中過彩,不過金額小到沒什麼關係,這就是人性的貪婪。

耐心和時間是投資重要基石,價值投資大家都知道是持有數十年,如果是好的企業最好是“永遠”。那些想通過短線交易股票來發財,結果不過就是收益率降低的同時,甚至還虧損,每次交易費用都會交易所拿走一部分,你投資的基金又拿走了一部分,到你手上分到就非常少了。

吳軍老師説過一句話,《巴菲特之道》是一本好書。如何沒有理解好結果就是放大自己的損失,投資是門藝術而不是一門技術,買股票就是買一家公司,説多少次都不過分。

巴菲特之道後感 篇8

去年的這個時候我在考CFA二級,那是一個關於金融分析師的考試,考的基本內容是現代金融常用的財務理論和分析技巧,共分三級,考到第二級的時候所有現代的理論和技巧基本也就包括了。雖然由於工作原因,我準備時間不足,與通過二級失之交臂,但自己也是對現代投資理論系統地學習了一遍,加上剛讀完MBA沒多久,所以覺得自己一下子可以去做投資了,信心滿滿。於是從薪水裏擠出一小筆,打開選股軟件,準備按照考試當中所學到理論去做一個漂亮的投資組合,可是沒過多久我就泄氣了,因為看着這一排排的股票名字和代碼,我腦子裏不斷地閃現各種名詞和數學公式,可就是沒有一個明確的方法讓我去做選擇。之後沒過多久,我就接觸到了關於巴菲特的這本書。

市面上研究巴菲特的書不説上百種,也至少有幾十種,在投資領域巴菲特是被當做神一樣的存在,所以對於選擇哪本書來了解巴菲特,我猶豫再三,通過書評、網評等等看了又看,才最終選擇了這一本,因為如果選的書不好,不僅浪費了買書的錢,最重要的是浪費了讀書的時間。全書正文267頁,對於研究巴菲特來説顯得薄了點,但畢竟不同於自傳,沒有那麼多或杜撰或回憶的細節,而是從採訪者的角度來客觀解讀巴菲特和他的投資哲學。作為初步瞭解而言,這本書算是精品了。

按照書中所敍,巴菲特本人倒是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無非是從小就比較聰明,喜歡和數字打交道,有做生意的頭腦,童年經歷了美國經濟大蕭條的磨難,使他產生了要賺很多錢的想法,成年後受教於本傑明。格雷厄姆、菲利普。費雪以及查理。芒格這些金融分析和投資的開山鼻祖式的人物,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投資理念,而後創辦自己的投資公司,運用與現代投資理論格格不入的投資理念將區區幾千美金的資本金在25年的時光裏增長到了250億美金,而今,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每股股價是249,660美金,市值4,130億美金。

可是,巴菲特的投資哲學着實與眾不同!之所以稱之為哲學,是因為他所展現出來的已經不是技巧和經驗,而是理念,而且這些理念所適用的也不僅僅是投資,對於我們如何規劃、執行、反思我們人生也是非常地有幫助。當然,巴菲特本人從來沒有這樣去宣揚過自己,他也從來沒有把自己當做別人的人生導師,而是我們這些學習他、研究他的人對他的解讀和和對他投資理念的延伸。這本書觸發了我很多的感想,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是對現代投資理論體系的再認識。現代投資理論有幾大主要理論基石,最主要的是早期的MM理論、後期的資產定價模型CAPM、套利理論APT以及衍生品中的期權定價公式B—S模型等。這些模型和理論的基本關注點就是風險和回報,它們對股價的歷史波動進行數學量化,比如用方差來代表風險,而後對市場上所有的股票進行研究,選出風險和回報一一對應的那些股票,剔除那些風險和回報不相對應的,然後在篩選出來的這批股票中儘量分散配置資產,達到一個最優化、風險最小的組合,這就是CAPM的基本原理,而對於不同市場之間運用“一價原理“ 進行配置來防止套利,這就是APT,最後隨着近代金融工程將衍生品引入市場,人們多了對衝風險、賺取超額利潤的機會,於是在基本的股票買賣的基礎上進行期權期貨以及其它衍生品的交易,於是就有了B—S模型。可以看出,儘管這些理論越搞越複雜,但基本的理念就是把風險分散,儘可能多方面地配置資產,也就是所謂的”不要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裏”的道理。可是,巴菲特不是這麼想,他認為這些高深的數學理論在把這些作者推入象牙塔的同時也擾亂了人們的思維,使得人們無所適從,更使得人們越來越只懂得關注數字,而不是數字背後實實在在的企業。巴菲特所使用的分析方法看上去其實很簡單,就是一些基本的營收變化、成本變化、庫存變化、税後利潤、留存利潤、現金折現等等,還有就是秉承”一美元留存利潤要產生至少一美元新利潤”的原則,而這些方法幾乎是所有學習金融或者商學院的畢業生都明白的。在這基礎之上,巴菲特着重看企業本身,看企業的歷史、所處行業的情況、企業管理層的能力和態度等等,他會像這家企業的'擁有者一樣去觀察企業的方方面面,得出自己的結論。事實證明,這樣實實在在地選出來的企業不會令投資者失望,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在長週期角度來看會為投資者帶來可觀的回報,這就是巴菲特的”集中投資“理念。反觀大多數投資經理所持的現代投資理論所暗含的意義是什麼?就是“懶人心態” 和“投機者“心態的”分散投資“理念,因為地球人都知道,如果把手裏的錢分別放在不同的地方,那麼總會有”東方不亮西方亮“的結果,那也就沒什麼必要去辛苦地看每家企業的情況,大不了讀一讀財報,關注一下相關的新聞,人云亦云地調整一下籃子裏的不同股票的比重,然後安心地去打高爾夫球。可是這樣一來,經理人貢獻的智慧就非常有限,對於投資對象獨到的判斷就沒有體現,那麼最後所獲得的回報也就平淡無奇。(也許以後AI可以替代這類投資經理人)

第二是對長期和短期定義的再認識。投資是追逐金錢的遊戲,而金錢挑逗着我們的神經,使得我們心煩意亂,急切地想把它抓在手中。這就對人的耐心提出了挑戰。雖然在股市上我還是個菜鳥,而且我也認同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念、不要去準追短期利潤、不要受短期的波動的影響,但我還是覺得真金白銀地投資到一家公司裏,幾個月或者半年之後怎麼着也應該看一看它的股價變化吧,萬一有個大漲大跌呢?可巴菲特不這麼認為,他相信他的”投資十二準則“,相信一旦經過理性判斷而選定的股票,就可以放在那裏十年不用去管,甚至二十年,除非他要把它賣掉了。據説他的辦公室裏都沒有電腦和股票報價器,只有電視機可以看新聞。這就是他眼中的”長期“。這些説起來簡單,可真正做起來就太難了,人畢竟是受慾望控制的。看一看華爾街的歷史,多少年都是”boom and bust“的循環重演,貪慾支配着眾人,厭惡風險、”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birds in the bush“, 有誰在眼前的既得利益面前可以輕易走開而去冒險期待未來更大的收益呢?在這一點上,不但是在投資領域裏的巴菲特,在其它眾多有所成就的人們身上都得到了印證,那就是用理性戰勝人類自身追逐短期結果的思維缺陷,從而取得眾人無法企及的成績。這也是我在這本書中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希望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我可以克服自身的短視行為,用理性做出正確的選擇,並用踏實的行動踐行這一條將眼光放長遠的做事原則,最終可以有所成就。

第三是對快樂的再認識。對於早已坐擁金山的巴菲特而言,物質享受似乎無異於普通人。他仍舊住在1958年的老房子裏,開着老款的車,他對錢的態度是”並不是我不喜歡錢,而是我喜歡看着它們增長“。可以看得出,他對於投資這件事情本身是樂在其中的,而不是這件事情所產出的金錢。這是難能可貴的,因為在現代社會實在難以找出不被金錢驅動的行業和人。喜歡財富無可厚非,喜歡物質享樂同樣也無可厚非,但是在追逐快樂的過程中的人們卻有着千差萬別。無容置疑,對一件事情的全情投入帶給人的持續終身的快樂是那種依靠物質和外在帶來的短時間的刺激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然而,全情投入太難了。世界這麼大,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又在不斷變化,如何找到內心真正喜歡的事情並抵禦住外界的誘惑是一個艱鉅的任務,我想別無它法,唯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做萬般事、聚萬家才”一途!

不受條條框框、不懼權威、遵從內心,找到真正的快樂並全情投入,不被短時誘惑所困擾,我不是巴菲特,但我可以學習他,我也不用成為他,我只需要成為我自己,快樂地、認真地生活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