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貝多芬傳》讀後感集錦15篇

讀後感1.71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貝多芬傳》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貝多芬傳》讀後感集錦15篇

《貝多芬傳》讀後感1

在我三歲多的一個晚上,我被一首天籟般的曲子打動了,那是貝多芬的《獻給愛麗絲》,那時知道了貝多芬,讀後感《讀貝多芬傳有感400字》。接下來我要求爸爸媽媽讓我去學習彈琴,到現在我學琴五年,能自如地彈奏很多世界名曲,最喜歡的還是貝多芬的曲子,在我的枕邊常放着貝多芬的各種傳記。

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他出生於一個音樂世家,父親急於想開發他的音樂天分,使用暴力迫使才三歲的貝多芬練習各種樂器。當他長大一些,惡運又一次降臨到他的身上——他失去了最親愛的母親,貝多芬悲痛欲絕。17歲他就承擔起一家之主的責任,遠赴維也納,在那裏開始了他充滿輝煌而苦難的旅程。

在維也納貝多芬開始嶄露頭角,就在他初嘗成功的甜蜜的時候,痛苦又一次叩門——他的聽覺越來越衰退,耳朵晝夜不停的嗡嗡直響,他選擇了一個人獨守祕密。就在他被痛苦折磨得體無完膚之時,他也沒有停下手中的筆;不幸和悲慘沒有就此放過他,耳朵由重聽變成了全聾。對於一位音樂家、鋼琴家來説,這是噩夢。憑着堅強的意志和高尚的追求,憑着對生活的熱切渴望,貝多芬扼住了命運的咽喉,戰勝了痛苦,將這悲劇式的愁苦,昇華為一次次的創作靈感。他將自己的`靈魂融入音樂,創作出《悲愴》、《暴風雨》、《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月光曲》、《第九交響曲》……等等不朽的傑作。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的一生是偉大的、充滿苦難的,這個世界沒有給他多少歡樂,他卻創造了永久的歡樂給全世界,人生對他就像一場悲慘而殘暴的鬥爭。他用短暫而燦爛的四十七年,譜寫了最雄偉的樂章;他是我的人生導師,他引導我征服困難,勇敢、頑強的面對未來,在人生的征程上努力拼搏、永不放棄!

《貝多芬傳》讀後感2

貝多芬作為一個音樂大師,他需要敏鋭的聽覺,但是1796年他還不到30歲,耳朵就開始變聾,而且一天比一天嚴重,內臟也被劇烈的疼痛所折磨。貝多芬還不得不忍受感情的煎熬,他不斷幻想着幸福,但立刻又幻滅,不得不去承受心靈的痛苦。

而現在的人恐怕想貝多芬這樣的人卻是寥寥無幾呀,很多社會青年,耳朵不聾,手腳不斷,內臟健康,但卻是在虛度光陰,甚至還學成年人的一些不良行為,廢了自己的一生甚至大好前途,如果貝多芬沒有殘廢,沒有缺陷,是一個健康的`人,那他的一生裏肯定有更大的奇蹟發生,將會是天才中的天才的。如果那些社會青年有貝多芬一樣的殘疾和缺陷,説不定是自生自滅,自暴自棄,甚至自殺。

貝多芬的堅強與勇敢,讓我非常佩服,不僅是我佩服,相信瞭解他的人都會讚歎不已,但是上帝為什麼要這樣安排他的人生呢? 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疾、>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説明的,那是可以總結他一生的:“用痛苦換來的歡樂!”

世界上的名人大部分都是經過風吹雨打的,所以説彩虹,經過與雷電的激戰之後才出現,我們也要學習貝多芬的精神,好好學習,不怕困難,勇往直前!

《貝多芬傳》讀後感3

每次聽貝多芬的《英雄》、《命運》交響曲及第九交響曲等名曲時,都情不自禁為之動容,隨着旋律的起伏而感到震撼不已。這對我這種幾近音痴的人來説是極少見的。我便一直驚異於一個失聰之人何以能創造出如此奇蹟,及至讀了《貝多芬傳》才明白其中曲折。

貝多芬的一生可説是史詩般壯烈的悲劇。艱苦童年,愛情失敗,疾病纏身,貧困交加,這些還都不足以摧毀他,他最大的痛苦——是孤獨。看過他畫像的人,都不禁從那逆立的亂髮、令人震懾的目光推斷其性格:孤僻冷峻,憤世嫉俗。而事實上不然,他慈悲,熱烈,比任何人都熱愛自然,渴望與人交往,熱愛世界和人類。然而,卻恰恰是這種美德深深加劇了他的痛苦;自從發覺開始耳聾,他就不得不選擇了遠離人羣而獨處,他不願看到別人憐憫的.目光。這種被迫和人類分離的孤獨是他最最無法忍受的。他就在這樣強烈的矛盾中苦苦掙扎,受着身心雙重的煎熬,幾度差點被擊垮。

耳聾,對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滅,對音樂家是整個世界的死滅。整個的世界死滅了而貝多芬不曾死!並且他還重造那已經死滅的世界,重造音響的王國,不但為自己,而且為着人類,為着“可憐的人類”!沒有如此熱烈、慈悲的胸懷,他便可少受些苦楚。而他用被自己這種天性大大加劇的痛苦換來了人類的歡樂,這就是英雄的犧牲,多麼悲壯的偉大!

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這——就是巨人的不朽!當我們感受“英雄”的豪壯,聆聽“命運”的叩門,並在“第九交響曲”末合唱中歌頌歡樂時,不要忘記,這是不朽的巨人——貝多芬“用痛苦換來的歡樂”!

《貝多芬傳》讀後感4

貝多芬,一個一點兒也不陌生的人名,但事實上,我是前陣子才真正地接觸到他。羅曼羅蘭的《名人傳》把我帶到貝多芬的世界。

《貝多芬傳》是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著名的人物傳記之一。這是一顆受傷後近乎窒息的心靈勃發而出的一曲激昂的交響樂,是對音樂藝術大師貝多芬一生的`真實素描。貝多芬所處的年代,正值舊的毀滅與新的勃發交加,他的成功掩隱着無可言説的苦痛,他的一生就是一個天才的藝術家與多難的命運鬥爭的過程,那是“苦難鑄成的歡樂”。

這本書主要講貝多芬,米開朗基羅,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的讚歌。從誕生之日起,它就以其獨特有的旋律震撼着世界,使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的心裏中掀起了狂瀾。

在世界文學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羅曼。羅蘭以極其豐厚而卓越的創作,發展了傳記文學的體裁,成為了20世紀的一道風景線。

我十分佩服羅曼羅蘭,把書中的人物詳細的寫了出來,活靈活現的展現了人物的特點,以及值得我們引以為榮地方,如貝多芬在耳聾的情況下仍保持着不屈不撓的高昂的鬥爭精神,巨大的創造力和高尚的道德標準,有一個偉大的人格對討厭的人也會忍耐,他雖是不幸的人,但他卻創造幸福給予世界,

他的一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只要你願意付出,成功一定會來到你的身邊。

《貝多芬傳》讀後感5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他生於1770年,出身於音樂世家,也是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創作的作品對音樂發展有着極大影響,也因此被尊稱為“樂聖”。

貝多芬從出生那一刻起,就註定了音樂家的身份,因為貝多芬的父親是音樂家。從他四歲開始,就被迫與各種琴“釘”在了一起,每天被繁忙的學習壓着,在11歲時,就加入了戲院樂隊;13歲當大風琴手。1787年,貝多芬失去了他最愛的母親;他17時,就不得不承擔起家中重擔。

貝多芬的作曲中,多少的旋律在反映着他的處境,英雄交響曲,如同一個明媚的早晨,突然地面被陰影覆蓋,風、雷接踵而至。如同第九交響曲狂風席捲了大地,黑夜中,充斥着悲傷,可沒持續多久,陽光穿破陰影,照在了大地上,又重回了晴天的明朗。

貝多芬的一生幾乎都在與病魔糾纏,從1769年開始,耳聾開始折磨着他,這對於普通人來説算是前途的無望,對於音樂家來説是整個世界的崩潰。但是,貝多芬仍然堅持着,想重新塑造這個世界。最終,他靠着意志和他的資質,在絕境中涅槃,完成了偉大的`創作。

貝多芬這樣堅定的意志,不禁讓人想到了她——海倫·凱勒,那位聽力、視力、語言能力都喪失的女作家,二者的共同點很多,也很少,但他們都有着不向命運低頭的品質。

貝多芬,絕境中成長的巨人,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疾、孤獨,感歎世界對他不公,他卻用他的痛苦給予了世界歡樂。

也許老天不會眷顧每一個人,但我們一定要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挫折,記住,不經過挫折的苦,怎能嚐到成功的甜!

《貝多芬傳》讀後感6

趁着寒假,我讀了羅曼·羅蘭《名人傳》着本名著。裏面講了三個名人的故事,分別是:《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貝多芬傳》。

《貝多芬傳》概述的是貝多芬一生的經歷。貝多芬1770年出生於一個貧寒的家庭,父親性格粗魯,愛酗酒,母親是個女僕。貝多芬童年和少年時生活困苦,還經常受到父親的打罵。貝多芬十一歲加入戲院樂隊,貝多芬二十二歲時前往音樂之都——維也納。接着貝多芬的聽覺越來越衰退,不過他又創作了很多優秀的作品。雖然後來受到了世人矚目,但緊接而來的卻是一系列的打擊。他生活貧苦,親朋好友一個個死亡離散,完全沒有了聽覺,和人們只能用紙筆交流,面對這些不幸,貝多芬沒有屈服,他以自己的創作風格改變了維也納當時的壞風氣。1827年,貝多芬去世,享年57歲。

貝多芬的一生是不幸的,但他的音樂中洋溢出來的是一種喜悦,是對美好生活的一鍾嚮往和追求。他創作出來的作品也讓世人驚歎,還有他那種堅強的精神,帶給人的`是一種深深的震撼。我不由得想起我自己,相比之下。我現在的生活條件比貝多芬好得多,爸爸媽媽也很愛我,我還能去上學讀書。可我總覺得學習枯燥,一遇到困難就退縮。就拿我練字來説吧,從三年級開始,每次要發奮練字,結果總是堅持了一週就不練了。五年了,我的字只有那麼一丁點兒進步,唉!這樣下去如何是好!看完貝多芬的故事,我又一次慚愧自如。

《名人傳》中除了貝多芬,米開朗基羅和托爾斯泰也是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但這三個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即使自己的命運再如何悲慘,也不要被它打倒。我們只有勇敢面對,才能令自己的生命更加燦爛。

《貝多芬傳》讀後感7

今天,我讀了《名人傳》中的《貝多芬傳》,我被貝多芬的百折不撓,永不放棄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

貝多芬一生坎坷而曲折。他四歲時,就被父親用暴力強迫他不斷地練習彈琴。17歲時,母親死了,他成了一家之主,為全家的`生活操心費力。26歲時,他開始失聰。緊接着戀愛的失敗,生活的拮据,孤獨無依,不被看好。但這些都阻擋不了他向音樂殿堂邁進,撲滅不了他對音樂的無限的熱愛,最終成為一名聞名於世的音樂家。被譽為“樂聖”。他在他生命的57個春秋裏,創作了許許多多著名的鋼琴奏鳴曲和交響樂曲。

貝多芬曾説過:“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將無法使我完全屈服……啊!千百次享受人生是多麼的美妙啊!”貝多芬總是交替地經歷着希望和熱情、失望和反抗。他沒有沉默和隱退。而是憑着超常的音樂天賦和頑強的意志,對生命的樂觀態度,創造了奇蹟。

而我們是生活在21世紀的學生,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我們學習任務越來越繁重,困難越來越多。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具有這種精神。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要不怕苦怕累,遇到困難,要努力克服;並且一直保持樂觀的態度。失敗了,並不代表你永遠站不起來。只要你有信心。受挫了,並不代表你的希望就破滅,只要你能堅信。就像貝多芬的精神一樣。

《貝多芬傳》讀後感8

翻開貝多芬的生命之樂,這是他用自己的一生普及成的一首曲子,你能從中感受到他的不甘,他的憤怒,他的悲傷,和他用痛苦換取來的歡樂。全場歡樂的音樂,正如他的人生一樣在不停的跳動。

在他知道自己有一天將會失去這世界上唯一能永遠陪伴自己的音樂時,他絕望了,可是他很快便再次振作了起來。在維也納舉行的《第九交響曲》的第一次演奏會,獲得空前的成功。情況之熱烈,幾乎含有暴烈的性質。他的心在這一刻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膨脹,音樂將他的血管燃燒至沸騰。

但是世界永遠不會根據人的意志來運轉。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終於嚥下最後一口氣,原因是肝病。在他臨終前突然風雪交加,雷聲隆隆,似乎連上天也在為這位偉大音樂家的去世而哀悼。

貝多芬的一生,是苦難的,但卻也是最幸福的'。因為他在自己的一生中不懈的奮鬥了,雖然最後天不遂人願,但是他那激昂的鬥志卻永遠的留在了我們的心絃之上。

輕輕的將書合上,靜靜的思考着。貝多芬在生命將要終結時那不甘的眼神,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我想他這樣一個失去了自己最寶貴的東西的人尚能如此,我們這些幸福的人們卻每天都在抱怨着,總是覺得上天對我們不公,要不就是在祈禱着,希望能從天上掉下來一個機會。可是誰又為那些殘疾人想過,他們每一天都在努力着,都在奮鬥着,從不肯放棄自己。

在看完這一本書的那一刻,我決定了,我一定要像貝多芬一樣,努力的去奮鬥,為的不是別的,只為我們心中同樣的不甘,同樣的不願這樣放棄,我一定要勇敢努力的創造出一片屬於我自己的天地,不管在成功路上我將遇到多麼大的困難,我都不會放棄,因為我相信“凡是不懈努力的人,不怕困難的人,便一定能才成功”

《貝多芬傳》讀後感9

以前只知道貝多芬是一位了不起的音樂天才,直到讀完他的傳記才知道,他有着太多的辛酸和苦難。童年時代的貝多芬就失去了他所熱愛的母親,而父親是一個嗜酒成性的人,他用暴力來迫使貝多芬學習,而少年時代的貝多芬就不得不擔負起家庭的重任,每日想着如何賺取麪包。和他的.童年比起來我們這一代真是在蜜水裏泡大的,有時還會抱怨父母嘮叨太多,對自己要求太多,現在想想讓自己感到耳紅心跳,太不應該。

在貝多芬青年時耳聾就開始折磨他,長期的病痛讓他感受到劇烈的痛楚,然而他並沒有被命運所打倒,他用頑強的毅力用心創作出一曲曲聞名於世的樂曲,成為了一個時代的偉大標誌。貝多芬的一生是悲慘的,也是多災多難的,他所渴望的幸福也一次次和他擦肩而過。

他有過熱情、有過歡樂、有過愁苦、有過絕望,命運一次次地打擊他,他就像風雪中屹立不倒的巨人,傲然於這個世上,不修邊幅,陶醉於自我的世界。“世界不給他歡樂,他用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最終孤獨的離去,留給世人太多的遺憾。我佩服他那種頑強與命運抗爭的精神和超凡脱俗的品質,不向權貴低頭,不被金錢收買。這些都是我一生要去學習的課程。

貝多芬的童年很痛苦,父親常常體罰他,不讓他玩,只讓他練琴,他的父親管教嚴厲,由於天生的稟賦和後天的勤勞,貝多芬從8歲起就登台演出。成年後,貝多芬又耳失聰,雖然他些時風華正茂。然而,這從天而降的厄運卻打擊了他,給他了一些打擊!而堅強的貝多芬受住了這致命的打擊,最終戰勝了不幸。

《貝多芬傳》讀後感10

貝多芬,一個對歌曲十分偏愛的人,卻要接納運勢的挑戰;貝多芬,一個悲劇的人,卻從平平淡淡慢慢變為知名人士;貝多芬,一個被病痛盤繞的人,應對着這麼多的艱辛,卻毅然挑選了生存下去,再次投身歌曲中。

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艱難的,因為爸爸急切開發設計他的歌曲天賦,四歲的他被他的爸爸驅使學各種各樣傳統樂器。當他一點一點長大了的情況下,惡運有一次來到了他的的身上——他的媽媽在一七八七年過世。貝多芬痛不欲生,他僅有寫信他的朋友。

在痛苦中長大了的貝多芬一生承受了許多許多:感情的.回絕,媽媽的英年早逝,家中太早給他們的沉重負擔······在他的心中劃下了一道又一道傷疤。可是他也是好運的,在貝多芬拜海頓從師後,他逐漸出類拔萃,正當性他在享有成功的喜悦的情況下,一次災禍已經偷偷地來臨。

總算災禍“暴發”了,貝多芬遭受了人體的“叛變”,他依次得了肺部疾病、風濕病、黃熱病、角膜炎······諸多的病症摧殘着貝多芬,他的人體在一天比不上一天。性命的燒開颳起了歌曲的終點站,貝多芬與運勢抗爭,最後變成了全球的知名人士。

把我貝多芬那不折不撓的精神實質所震撼人心,所欽佩。人生道路對他而言就好像是經歷了一場猛烈而慘忍的抗爭。悽慘的運勢不但來臨在平常人的身上,也來臨在名人的身上。

《貝多芬傳》讀後感11

現實生活中往往有很多挫折,俗話説:“人之挫折十之八 九”。疾病、失敗、困難等挫折就猶如掌握在我們手中的牌。

羅曼·羅蘭筆下的貝多芬擁有一團糟的牌,也經受了許多的痛苦:感情期望的破滅,貧困,以及最終對於一位音樂家來説最致命的打擊——耳聾,可是,在精神上,貝多芬仍然堅強不屈,最終在歡樂的凱歌中完成第九交響曲的'樂章。

貝多芬對於自我的不幸,都選擇了忍耐,忍耐並不意味屈服。忍耐是高瞻遠矚,超越常人的磨難之後成為一個偉人。

其實事情是具有兩面性的,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也許突如其來的暴風雨會使原本心境不佳的我們悲哀,可是我們不需要在暴風雨中佇立來表示自我的不滿,我們無須抱怨,因為沒有暴風雨的悲哀便沒有雨過天晴的欣喜。也許突然降臨的寒冬會使原本衣褲單薄的我們感到寒冷,但我們不需要與冬天對抗,我們無須抱怨,因為冬天來了,春天還遠嗎

生活中有許許多多我們始料不及的“絆腳石”,正是“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要不怎樣會有“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歎可是如果我們正視挫折,我們還會湧出“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豪言壯語,正如貝多芬用一句豪言壯語所説的那樣“用痛苦換來歡樂”。給世界創造了歡樂。

悲觀的人,就會抱怨手中的牌,原本可能的事變成不可能,常常誇大挫折,放下痛苦,最終被生活所打敗;樂觀應對的人就會想着挽回局面,原本不可能的事也能變成可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所受挫折無量前途也無量,最終戰勝生活。好比貝多芬在耳聾下,但在精神上,仍然堅強不屈,最終在歡樂的凱歌完成了第九交響曲樂章的偉大創作、在患難結出豐碩的果實。

《貝多芬傳》讀後感12

跟隨羅曼羅蘭的腳步,懷着一顆醜崇敬的心去讀貝多芬的一生。當我靜靜地合上書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我們常常只被他輝煌的創作所吸引,對於貝多芬細緻入微的一生,我們還是知之甚少。

作為一個著名的人,貝多芬從未被人所瞭解,所以他永遠無法講述他的苦難。

貝多芬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的生活承受着無數的壓力——輿論、家庭、健康。他生活在一個成功與不幸並存的世界。由於不幸耳聾,他很難與人交流。當然,他也不想和別人交流。他高傲而孤僻,那永恆的沉默使他既平靜又惱怒。因此,他致力於他的音樂。

他年輕時是多麼的熱情,他的作品流露出生命的新鮮和熱情,這似乎是他的語言,他似乎成功了,但災難接踵而至,更多的疾病無休止地折磨着他。但他説話放肆,藐視世俗。在他的晚年,他極度貧窮,他不斷的音樂會給他帶來了名聲,但卻沒有帶來金錢。就在那時,他完成了《歡樂頌》的創作。

羅曼·羅蘭用一句話概括了貝多芬的一生:由痛苦換來快樂。

當我們聽貝多芬的著名樂曲時,你會看到一個真正的貝多芬出現在你面前:他把自己的精神和肉體融入音樂。當我們聽到《第五交響曲》的時候,我們會覺得貝多芬是一種自然的力量,抓住了自然的精神,與之鬥爭。

就像《英雄交響曲》傾訴的`一樣,貝多芬的生活就像一個雷雨天:早晨明亮平靜,但有巨大的陰影閃過,悲壯的雷聲轟鳴,充滿了可怕的沉默,黃昏的時候,雷雨醖釀,然後電閃不停,暴風雨來臨。狂風驟雨之後,明媚的日子又出現在眼前。

貝多芬的一生就是這樣,他一直被捲入了激情和悲傷的漩渦中。在他生命的最後,他幽默地説:“看啊,喜劇結束了。”

貝多芬的一生也應該是一個詞:痛苦和快樂是共存的。

《貝多芬傳》讀後感13

《貝多芬傳》是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著名的人物傳記之一。這是一顆受傷後近乎窒息的心靈勃發而出的一曲激昂的交響樂,是對音樂藝術大師貝多芬一生的真實素描。貝多芬所處的年代,正值舊的毀滅與新的勃發交加,他的成功掩隱着無可言説的'苦痛,他的一生就是一個天才的藝術家與多難的命運鬥爭的過程,那是“苦難鑄成的歡樂”。

這本書主要講貝多芬,米開朗基羅,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的讚歌。從誕生之日起,它就以其獨特有的旋律震撼着世界,使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的心裏中掀起了狂瀾。

貝多芬生活的那個年代,那是一個動盪不安的,充滿着毀滅與更新的滌盪的年代,戰火不息。同時,他孤獨自閉,命運悲慘。而就是在那樣既不穩定的環境中,他仍創作出了《英雄交響曲》這一撼動人心的作品!可連丘比特也不曾眷顧他,他心愛的人相繼死去,相繼離開,又給他原本脆弱的身體增添了巨大的打擊。

在世界文學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羅曼。羅蘭以極其豐厚而卓越的創作,發展了傳記文學的體裁,成為了20世紀的一道風景線。

我十分佩服羅曼·羅蘭,把書中的人物詳細的寫了出來,活靈活現的展現了人物的特點,以及值得我們引以為榮地方,如貝多芬在耳聾的情況下仍保持着不屈不撓的高昂的鬥爭精神,巨大的創造力和高尚的道德標準,有一個偉大的人格對討厭的人也會忍耐,他雖是不幸的人,但他卻創造幸福給予世界,

他的一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只要你願意付出,成功一定會來到你的身邊。

《貝多芬傳》讀後感14

在《名人傳》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貝多芬傳》,貝多芬一生苦難,痛苦不堪。

貝多芬的父親想開拓貝多芬的音樂天賦,把他當作神童一般炫耀。四歲時,他被整天釘在洋琴面前,或是一架小提琴一起關在家裏,他的童年生活幾乎被繁重的工作壓死。他的童年儘管如此悲催,但他還是有着永不放棄與堅持不懈的信念。當他 20 歲的時候,更大的痛苦來臨了。聽力開始衰退,這算是對音樂家最大的折磨了吧!這對他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折磨,更是心靈上的痛苦。他甚至已經寫下了遺囑。

令我驚訝的是,在寫下遺囑之後,貝多芬並沒有自尋短見,相反,恰是這份遺書激發了他尚未爆發的潛能。也許我應該好好想想,在如此大的壓力下,我能像他一樣“扼住命運的咽喉”嗎?

“一個世界不給他歡樂的人,盡創造了歡樂帶給人間!正像他用一句豪言壯語所説的那樣,他以自己的痛苦鑄就歡樂。在那句豪言壯語中,濃縮了他的人生,併成為一切勇敢者的心靈的箴言:‘用痛苦換來歡樂’”

這應該就是對貝多芬的`生命進行的一個最好的解釋。

我們都渴望成功,但我們卻缺乏拼搏的精神。我們總想一蹴而就地取得成功,或是在取得了微薄的成績之後就停滯不前。貝多芬恰好是給我們提供了一面鏡子,他照出了我們內心的那份卑微與渺小,給我們的心靈以良好的啟迪。貝多芬是一位不朽的英雄,他讓我們呼吸到了強烈的“英雄氣息”!

羅曼羅蘭以音樂評論家的獨特視角描繪音樂家的內心世界,羅曼羅蘭細緻入微地寫出了貝多芬在從事音樂中的心理活動。

貝多芬不得不説是一名偉大的音樂家。

《貝多芬傳》讀後感15

“用痛苦換來快樂!”,這扣人心絃的餘音盪漾在《貝多芬傳》的結尾。

我們從音樂、語文等方面都曾瞭解過貝多芬——那耳聾而堅持創作的音樂家。事實上,他的一生不是課文中幾百字能表述的。

貝多芬的童年在醉漢父親的`揮霍下逝去了,並失去了摯愛的母親。19歲挑起養家大梁的他,生活異常艱苦,但命運,不罷手!奪去了他的物質生活——壯年耳聾是原本不富裕的一家更加拮据;奪去了他的精神生活——他從沒有真正的、風雨共患的知音;甚至用愛情折磨他——兩次失敗的戀愛是他心力交瘁。

那他如何走過人生將近60個年頭?他超凡的樂觀和頑強。在一次次被現實打擊後,他總能以自己的“傲氣”與樂觀爬起。如暴風雨中的帆船,渡過一個又一個的浪,頂住狂後般的大風……但烏雲始終會被趕走,貝多芬卻長眠了,把黎明留給後人。

我合上書本,漫步在小路上。看到一位孩童為那十個中一個氣球沒了二哇哇大哭。我心中突然蕩起了漣漪——我們曾經為小失意而懊惱不已,為失敗自暴自棄,為低谷一蹶不振……若是真來大風大浪,我們只能作烏雲的囊中之物,被任意蹂躪。

我們可能永遠不會遇到貝多芬的境遇,但我們需要讓自己堅強,不被暴風吹飛,不被厲雨擊垮,在洶湧中成風破浪。

用痛苦換來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