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讀《成功》有感

讀後感2.83W

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成功》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成功》有感

讀《成功》有感1

這個週末我讀了一篇文章:成功是從昨天開始的。文章裏的情節令我難以忘懷。

這是一篇真實的故事,故事中記述了主人公戎劍自告奮勇當上了俄語課代表時,他就每天在家裏認真地聽着錄音裏播放的'俄語。深夜時,戎劍還在僅有四平方米的書房裏努力學習,結果獲得了他夢寐以求的金牌。

從戎劍對俄語一竅不通至獲得了成功,這是多麼大的改變啊!之所以戎劍會取得這樣的成就,是因為他付出了汗水和心血。

這讓我想起了現實生活,我們身邊的同學經常會為一點點作業而叫苦,叫累;晚上,會因為一絲絲睏意而爬上牀呼呼大睡。但戎劍卻從來不會這樣,他總是堅持不懈地用功學習,他是我們真正的榜樣!

《成功是從昨天開始的》,你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不管任務是多麼繁重。你只要勤奮地學習,就會成功。俗話説:“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要向戎劍學習,脱離“懶惰”這個討厭的字眼,長大成為一名有用之才,為祖國作出偉大的貢獻!

讀《成功》有感2

最傻的人怎麼會成功了?但“最傻的人”不僅成功了而且還在細菌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這是為什麼了?

《最傻的人成功了》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1862年,德國哥廷根大學醫學院的亨爾教授迎來了他的新學生。開學不久的一天,亨爾教授讓學生們把他積下多年的論文手稿重新仔細工整地抄寫一遍,但同學們認為這些手稿已經非常工整了,沒必要再抄,而且認為只有最傻的人才會坐在這裏抄,所以都去做實驗了。但科赫卻一學期以來把手稿工整地抄了一遍,當他去給亨爾教授送去時,亨爾教授告訴了他一個道理:從事醫學的`人,不僅要聰明和勤奮,更要有一絲不苟的精神。也就是這句話影響了科赫一生,使他取得了許多成就。

讀了這篇文章《最傻的人成功了》我感受到:亨爾教授的這句話我們也應該去深思。其實無論是在生活、學習、工作上我們都應該有一絲不苟的精神。

不管做什麼事都不能敷衍了事,像完成任務是的隨便交差一樣,對待任何一件不管大或小的事,我們都應該認認真真的去對待。俗話説從小事更能體現一個人的品德,目前對於我們中學生來説,學好文化知識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那麼,反思一下在學習上我們是否做到做“最傻的人”了?大概沒有吧!有時候一個數字的小數點就可能改變人的一生,所以在學習上不光得有聰明的頭腦和勤奮的精神,更要具備一種嚴謹的治學態度。所以不管在學習、生活、工作上我們都應該“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

評語:敍議結合,中心明確。

讀《成功》有感3

“在我心中曾經有一個夢……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每次聽到這首歌我都會想起《挫折只是跑在成功的前面》這個故事。

故事主要講了打工作家王十月的成長經歷:他初次出來打工,卻屢屢遭到挫折,和他一起出來打工的人都熬不下去回家了,可他沒有,在武漢他找到了一份美工的工作。可他不安於現狀,又到廣東來完成他的夢想——用流浪生活豐富自己的人生經歷。於是,他又當起了打工記者,一步一步接近他人生的另一個成功,他的作品開始在《人民文學》等一些大型文學期刊上發表。

王十月走的文學之路是曲折的,他所經歷的困難時常人無法想象的. 。但他還是堅定地走了過來,讀着讀着,我不禁想起了小時候發生的一件事。

那是一個暑假,我在看動畫片,媽媽在一旁包餛飩。看着看着,我不禁轉移了注意力,對媽媽包的餛飩產生了興趣,想學學包餛飩,媽媽得知我的想法後,愉快地答應。剛學的時候,我心想不就是把餡放餛飩皮裏,折幾下不就好了嗎?太簡單了?可包了幾個餛飩後,我就覺得包的餛飩和媽媽的完全不一樣,難看死了,長得和糰子一樣。

這可怎麼辦?算了,求助媽媽吧,於是在媽媽的指導下重新包起了餛飩。“首先把餛飩皮放在手心,把餡放在中間,記住,不能放太多。”説着,媽媽拿起一張皮做起了示範,我學着媽媽的樣子做了起來。“然後,把餛飩皮窄的那頭把餡捲起來再剩一段皮。”

我照媽媽説的方法接着往下做。“接下來的這步最重要,把兩頭的皮往中間稍微交叉粘牢,你看仔細了……一隻餛飩就好了。”我學着媽媽的樣子做最後一步,可看着簡單的一步,我試了幾次都不成功,弄得我大汗淋漓,媽媽看我這樣,笑着説“失敗乃成功之母,別急。”我自己一邊琢磨一邊包,當我包到第五個,已經和媽媽的不分上下了,看着擺放着的從第一個到第五個餛飩,我收穫了成功的喜悦。

挫折只是跑在成功的前面而已,我們所經歷的困難難道不是通向成功的必經之路?要想成功就要勇敢地去挑戰它!

讀《成功》有感4

最近,我看了《成長密碼》這套書,最吸引我的是《成功在下一個路口等你》這本書,書中的一篇篇具有教育意義的故事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告訴我們:一個人要有自己的夢想,勇於拼搏,克服困難,堅持不懈地努力,成功就在下一個路口等你。正如書中講到羅傑·羅爾斯出生在紐約的一個平民窟,受到環境的影響,他染上惡習:打架、逃學……

一天, 保羅校長看他手相併告訴他,他將來會成為紐約州的'州長,後來羅傑·羅爾斯心中就有這個信念,改點惡習,按着州長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不懈地努力,最後成為第一個紐約黑人州長的故事。這個故事給我們莫大的啟發。

在成長的路上,每個人都會有遇到挑戰,有人選擇了退縮,有人仍然向前邁步,雖然可能是小小的一步,卻是代表信心和勇氣的一步。由此,我想到在二年級暑假學溜冰的事。一天傍晚,我要媽媽教我溜冰,媽媽帶我來到小區的健身天地,那裏是塑膠地板,讓我自己練八字步,開始時我老是摔跤,總學不會,第二天,媽媽又叫我去練,我有點泄氣,不想練,媽媽鼓勵我説:“你能行的,就像學自行車一樣。很快學會的。”我又到小區學溜冰,由於自己初學,經常摔倒,有時摔倒屁股痛得想哭,會溜的小夥伴看見我這樣也會笑我,我真的很想放棄,但又想到媽媽的話:“你能行的。”我怎能遇到這點小挫折就放棄!怎能學會溜冰呢?我一定要堅持,就這樣我鼓起勇氣,即使腳一塊青一塊紫,也不放棄,繼續練習。第三天我可以到操場上溜了,就這樣我自己學會了溜冰。這讓我明白到: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就會能成功。

在學習中、生活中,受挫折時,我們不要輕言失敗,更不要輕言放棄。很多時候,只要再堅持一會兒,成功就在下一個路口等你。

讀《成功》有感5

一個人如果只想着自己或自己的利益,只知道接受,而在接受之後又不懂得付出,那麼結局是讓人難以忍受的。——題記

今天,我讀了由中華感恩教育首席演説家、大學聯考心理輔導專家、青少年心靈成長教練徐望華老師創作的最新力作——《成功就這麼簡單》。

我從書上得知:在巴勒期斯坦境內,有兩個名為“海”的湖泊,這兩個著名的湖泊各有千秋。

其中一個加“加黎利海”,是個非常大的湖泊,壺中的水甘甜可口,沁人心脾。因為湖水清澈見底,所以魚兒們在水中的景象清晰可見,毫不含糊。而附近的居民更喜歡到此游泳。湖的四周也生機勃勃,樹木葱鬱,因為環境清幽,所以有很多人將他們的住宅建在湖邊,在這個宛如仙境般的地方生活。

而另一個湖名為“死海”,正如其名,水是鹹的,並且有種怪味,不但人們不敢拿來應用,而且連魚也無法再這個湖泊裏生存。在岸邊死氣沉沉,連一株野草也沒有,更別提人們來這裏居住了。

其實,這兩個湖泊是出自一個源頭的,只是因為加黎利海不僅接受來自別的地方的水,它還將這些水流放到別的湖中,因此,水流生生不息。而死海只接受來自別的地方的水,之後卻將這些水屯在一起,不讓其流逝。

有付出才有收穫,唯有不斷替換的水才有氧氣。在學習上,我們應該學習我們自己所不理解的,複習自己所知道的,這好比蘇軾的名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再拿我們身邊的例子來説吧,20xx年1月,這不,快過年了,人們紛紛互相送上新年祝福,而我也不例外,打開電腦送上賀卡,再寫上祝福語,發給大家,不一會兒,就收到了許多好友的`答謝,有的也根我一樣,回贈了一張新年賀卡,有的呢,送來12生肖之一——一匹活靈活現的小馬,還有的向我寄來了他們家鄉的照片,是我領略到各地的風景名勝,令我增長了許多知識……現在想想,要是我當初不發出那張賀卡,我也不會這麼收穫滿滿。

《成功就這麼簡單》就像一位不會説話的老師,他教會我許多許多,更教會我人生的哲理,使我一生受益匪淺。

讀《成功》有感6

曾經有個自卑的少年,他因交不起學費而遭到同學們的奚落,當時班裏經常舉行丟手絹的活動,惟獨他,從沒有一個人肯把手絹放在他的身後。

這個少年,就是《一條手絹給予的成功》的主人公,一個從自卑走向成功的男孩,他的成功只是因為一個丟過手絹給他的女孩。

這個萬眾矚目的城裏女孩,在男孩讀八年級的'時候轉來的,他看見男孩的作文寫得好,可是始終沒有贏得老師和同學們的好評。於是,她誠摯地讚揚男孩的作文,給予他掌聲。在一次丟手絹活動快結束時,她悄悄地把手絹丟在了男孩的身後,直到同學們叫他快跑的時候,他才如夢初醒。後來,大學畢業後的他成了全市最著名的作家,當記者問他成功的動力來自何方時,他的答案是:一條手絹。

我不知道人的成功到底是因為什麼,但是我知道一個成功的人一定是被別人讚揚和激勵過的。一條手絹維護了一個自卑男孩的尊嚴,這是一條給予人自信和信任的手絹。不要吝嗇你的微笑,主動去讚揚你身邊的人,讓別人得到快樂和自信,也讓自己身上散發光芒。你一定做得到,也許只是一個微笑,足以讓一個消沉落破的人去發奮,也許只是一聲讚揚,足以讓一個陷入低谷的抓到希望的繩索。你的一生可以改變多少人的命運,而你自己也會因為讚賞別人而得到別人的肯定。

那薄薄的手絹絲絲縷縷交織着一顆年少心靈最温情的鼓舞;角角落落融合着純真年代最富有力量的自信,你為何不去試一試?他的優點你想過沒有,去吧,去感染他吧,去改變他吧,讓他從此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你也會從內心感到愉悦。

你的掌聲會使他的一生變成一隻小船,穿梭在成功的流裏,它將勇往直前,後面留下一片掌聲,是你曾經留給他的。

讀《成功》有感7

微軟中國研究院裏有一批年輕而又極其優秀人才,比爾蓋茨曾這樣對他們進行概括“在微軟中國研究院,我們擁有許多位世界一流的多媒體研究方面的專家”,比爾蓋茨也習慣把強烈讚揚的詞彙用在他們身上“絕妙”“完美無瑕”“傑出的人才”。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就是講述了這批優秀人才形形色色的成長故事,他們外表看來平凡普通,成長過程也很平常,他們的“絕妙”與“完美無瑕”來自於他們自身的不懈努力,來自於學校與老師恰當的教育,當然也離不開他們的家庭教育,他們每個人也都飽受挫折,但是他們站起來了,使自己更堅強,更“聰明”。

他們的成長與優越的家庭背景沒有任何正比的關係,事實正相反,與貧寒之家聯繫密切。俗話説”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是有一定的道理。他們那一羣人,並不擁有一個比我們更聰明的大腦,但他們卻成功了。在他們很平常的成長故事裏,我們發現一些與眾不同的東西,這些與眾不同的東西透射出一種共性的東西,形成一種教育理念,在此我個人大膽的作了下總結,如下:

1、孩子超越常人的表現是緣於後天的教育,而非天賦;

2、教育是培養孩子自信的過程,自信是建立在對自身價值的深刻理解上,而不是建立在成功上,因為沒有人永遠成功而不失敗,真正自信的人並不在意某些“公認標準”,他們更在意自己內心的感覺;

3、每一個人都是在真正抓住自己想要的東西之後,才能有發自內心的渴望和熱愛,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潛力,這個環節至關重要;

4、家庭教育要做到尊重孩子的興趣,溝通理解,信任,這點尤其重要;

5、大腦的成長與知識的積累不是一回事,優秀的學生應該擁有廣泛的興趣,全方位訓練自己的大腦;

6、學習是一種態度,雖然是一件小事,但卻能導致巨大的差別;

7、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8、老師深刻而持久的影響力,非師道尊嚴和一本正經,而是温暖如春和循循善誘;非知識淵博,而是洞察力和遠見;非教給學生如何應付考試,而是教給學生如何做人和做事。

上述教育理念,作為一名教師和孩子的家長,我是很受啟發。

作者凌志軍先生將我們國家的教育體系比喻成一座大廈,裏面容納了億萬學生,每一個學生在這裏都有自己的位置,這個大廈並非我們經常見到的那種形狀,是一個金字塔,塔有五級,學生則有五種類型,分別對應金字塔的五個層次:

A、厭學型:不快樂、厭煩、心理上的強烈反感和牴觸,恨不得把課本摔到老師臉上去;

B、被動型:消極、被動、麻木,在父母老師的督促和環境的壓力下取得進步;

C、機械型:全身心投入刻苦用功,按部就班的朝着一流的方向努力;

D、進取型:自信、主動、積極、樂觀,把必須作的事情做的最好,持續性的保持着一流的成績;

E、自主型:擁有上一級學生的特徵,此外還有:自主、自由、堅韌、快樂,有個性,有激情,有想象力,享受學習而又不是完成學習,不以分數衡量成敗,不一定是第一名,但一定有獨立的意志,有強烈的興趣,有一個執著追求的目標。

作者當然是非常喜歡E的學生,我相信每一名教師和家長都喜歡,其實每個學生也都渴望自己成功,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每個老師都期盼自己教出的學生取得喜人的成績。但是,作為一名教師,每天面對的是各種資質的學生,在中國的教育環境下,學生的成績是評價一個學生好壞的標準,所以不管是誰都會過多的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個性的培養相對就少一些。這樣就導致那些成績落後的孩子漸漸地失去自信,失去一段學習其他事物的寶貴時間。

針對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凌志軍先生在這本書中就介紹過這樣一個人物:他家境貧寒,他也期望成功,可在大學聯考時他栽了跟頭,語文考了不及格,總分也很糟糕,連找份正式的工作都危險,可他不在乎人們對成功的定論,在成長中學習,一路摸滾打爬,成了令人羨慕的世界級科學家,他就是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沈向洋。沈博士走上演講台感慨萬千,他也曾經做過碌碌終生的思想準備,但成績僅僅是一組蒼白的數字,他隨着成長的步伐不斷向新的高度挑戰,相繼獲得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系哲學碩士學位,及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院機器人專業博士學位,他回顧成長的道路問心無愧,他説他沒有達到事業的巔峯,但是他沒有愧對成長,這就是成功。

人們常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你能説每個學生都喜歡學習課本中的知識嗎?答案肯定是——不能。因為有些孩子喜歡音樂;有些孩子喜歡體育;有些則喜歡科學;有些喜歡動手操作等等。如果能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巧妙地根據學生的興趣發展他們的特長,那麼就能使學生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樹立自信。就像書中提到的,在微軟公司裏,研究人員的成功可能是發表了一篇重要的論文,測試人員的成功可能是找到隱蔽的"臭蟲",支持人員的成功可能是幫助客户及時解決了問題。這些不同類型、不同資質的人才都能憑藉自己的努力,獲得他人的尊重和認可,從而在事業上獲得成功。

凌志軍先生的《成長比成功更重要》,他教會了我在教師這個崗位上如何去教育學生。教師應該相信每個孩子,相信每個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潛能,而且每個孩子的潛能是不一樣的,不能忽略課堂與日常言行中的細節,獨具慧眼,發現每個孩子身上的潛能,鼓勵孩子去不斷地自主探索,才能使他們的才華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這將會對學生的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在學生成長的歷程中,其實我們能做的,不僅僅是教給他們課本以內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他們課本以外的東西,那便是教會他們如何做人,去做一個有着健全人格的人,教會他們如何學習,教會他們朝哪個方向走去。

一寸光陰,一寸金,只有踏踏實實做好每一天的工作、完成好每一天的教學任務,才會有實在的收穫,才能不愧對教師這一職業,才不至於讓孩子虛度光陰。

讀《成功》有感8

當我拿起《靠自己去成功》這本書時,書名中“靠自己”這三個字深深扎進我的腦海。我是做一個乖乖牌,父母説什麼是什麼,好好走大人鋪好的路?還是面對無際的天空,掙脱父母的懷抱,獨自翱翔?

翻開這本書。

書中主要記述了作者劉墉教育女兒的故事。如何教育子女,如何與即將長大成人並將離開自己的子女交流是許多父母面臨的難題。但他的教育方式和方向令人耳目一新,以“談”為主旋律,讓人放鬆但又緊張。

其中一章《恨老師》,講了女兒因為體育老師丟球不合意而恨老師。劉墉舉了自己因恨老師而學習退步的事例,説明敵視老師的態度,沒什麼好。作者又瞭解了女兒之所以喜歡音樂老師是因為老師對她特別好。於是,他教育女兒,如果一個人的學習完全取決於對老師是不是有好感,不是太可悲了嗎?確實,我上國小四五年級時,教我的老師特別照顧我,所以我在語文上發奮學習。但到了六年級她被調走了,由教導主任教我們,他不是很負責任,我很討厭他,所以經常上課搗蛋,漸漸對語文也不感興趣,於是成績一落千丈。劉墉又向女兒説了一個故事:一個學生因不喜歡英語老師所以恨英語課,導致成績不好,孩子的父親讓他學好外語來氣老師,當這名學生的英語棒極了的時候,他卻不恨老師了,因為老師對他愈來愈好。學習是你自己的事,不是你“秀”給老師看的,也不是專用來“報答”老師或“報復”老師的。沒錯,説句實在話,你的學習好與不好,從根本上與老師沒有關係,老師不會因為你的好壞而獲得多大好處或損失。學習只是為了充實自己,而受益者必然是你。

還有一章叫《離開父母的.時候》。寫了女兒去“草山音樂學校”住校7個禮拜,學校不準家人去探視,同時學生住校期間既不能打電話,又不準上網,連電視都沒得看,早上8點就要開始練琴。父母當然不捨但女兒硬是要去,劉墉還笑説“女大不中留”。這使我想起自己要求一個人做題思考,一個人休息睡覺,一個人上學,一個人……其實何止人有走出去的衝力,任何一種生物都會想走出去。如瓜藤,你可以把它種在陰影裏,但是它終將爬到陽光裏。隨着自己不斷地成長,對獨立的要求也愈來愈高,總想掙脱父母的懷抱,開啟個人的航程,即使風再大,也攔不住我走出去的衝力。

當你獨立時,也就意味着你沒有人依靠,你必須自己面對狂風巨浪的挑戰。《靠自己去成功》裏有一章叫《堅持作你自己》,個人航程的一大挑戰。

讀《成功》有感9

《人人都能成功》從十四個方面闡述了一個人獲得成功應具備的品質,只要你按書中所説的去做,任何人都能成功。一個能否成功,與人的一些非智力因素有很大關係,這些因素包括自信心、意志、興趣、挫折以及人際溝通等等。尤其是自信心,至關重要。因為它足人生成敗、幸福與不幸的關鍵,同時,也是理解自己和與他人相處的關鍵。信心是行動的發條,基於信心而來的那種無比的驅策力量,就是締造成人世間一切偉業殊功的源頭,人有信心,就有希望。信心能使軟弱的.人變得剛強,毅然承擔一切苦難與折磨,接受任何考驗和試探。只要你的信心十足,你自然就能把握所有存在的機會,牢牢抓住一切可以得到的幸福,獲得人生的成功。 人的潛能是巨大的,它一旦被激發出來,人就不懼怕一切,以極大的熱情和意志力朝着自己的目標勇往直前。

讀《成功》有感10

教育,是個永恆的話題。當下時值大學聯考剛過,頃刻之間此題更是風靡每個角落,無論茶餘還是飯後,大街還是小巷,城市還是農村,男女老少都將此題搬到了桌上。近日閒來無事,翻閲了凌志軍先生的《成長比成功更重要》一書,感慨良多,感觸頗深!

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古訓之下,中國的教育便千篇一律的盯上了分數,而孩子自然而然便成為一個個由學校和家長一起打造的精美零配件,同時都寄希望於這些零配件予以走向成功。孩子們在失去了自由,失去了童真,失去了快樂的同時,倍受煎熬。於是乎,青少年兒童輕生的、離家出走的、仇視父母師長的等等形形色色的社會問題都浮出了水面。於是乎,兒童心裏專家多起來了,學校心裏診室增設了,醫院呼籲必須給孩子解壓了……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一書羅列了一個個普通孩子憑藉自己的勤奮和智慧成為世界頂尖計算機科學家的成功案例,以此來説明在人們眼中的神童只是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孩子,他們許多都出生在貧寒的家庭,沒有顯赫的身世,與我們大多數孩子一樣擁有着正直樸實的父母的愛。同中求異,他們擁有極高的情商,他們的童年都很自由、快樂,他們都有自己最大的興趣和愛好,他們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而不是父母想要什麼。

在此,又回到我們的教育話題,我們一起來看看20xx後的孩子,他們在做什麼呢?

早在媽媽肚子裏時,他們必須完成每日的胎教;幼兒園裏,父母們爭先恐後,上午音樂、下午舞蹈、週六鋼琴、週日英語,孩子們每天像趕集一樣,而家長則不遺餘力。國小了,書包基本不用背,得用兩個輪子在地上滾着走,瘦小的雙肩無力承愛沉重的書本負荷。八、九十年代裏那些個美好的童年已被老師和家長們剝削得所剩無幾。放眼一看少年宮,培訓社,雙休日、寒暑假必定成為最熱鬧的一隅。

“我的童年有一個夢想,能像白天鵝般舞動在台上,我想讓我的孩子完成我未能實現的夢想……”

“我家孩子三歲的時候就能完整的唱好些歌,我想讓她在這方面有所建樹……”

“同樣的三歲,張家的孩子能背唐詩三百首裏好些詩了,我家孩子也要趕緊學了……”

從此,孩子們再也沒有了自由!為着這些父母們的夢想,父母們的喜好,他們得不到尊重,更不能向權威吶喊:我想要!我決定!我喜歡!

自古代起,科考成為我們所謂的國粹後,分數,也便決定了每位孩子的命運。前段時間一則新聞,廣州一國小三年級的孩子因考試考了98分,極度鬱悶,家長也稱壓力大,我不禁為孩子抱屈。分數,當然能代表一孩子在書本上的學習成績,我想問,綜合素質呢?思想品德呢?孩子的情商如何呢?統統都沒有,唯有分數高,便能博得父母、老師的莞爾一笑。

凌志軍先生説:“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跨過了未必萬事大吉,未過的並不代表着失敗。”就拿現在的大學聯考來説,每年六月份,整個中國就像應對一場早已備好了的仗,這場仗的參與者不僅僅是大學聯考生,更多的是父母,老師,同時也包括國家的一些行政職能部門。家長們更是摩拳擦掌,陪考到最後一科。所以有社會評論家們説:大學聯考,不知道是高倒了孩子還是考倒了父母!

凌志軍先生説:“並沒有發現考試分數第一名的孩子與日後的成才有必然的.聯繫”。可是在我們父母和老師的心中,排隊文化與狀元崇拜是幾乎每個家庭樂於談及的一件事,甚至有些家長總會這樣要求孩子,如果考不到第一名,你不許這樣不許那樣!學習已經讓很多孩子都覺得,我不是為自己學,我是為了我的父母和老師而學。

我們強烈呼籲教育的多元化,按部就班的過坎制度讓孩子苦惱,讓他們不堪重負。在一條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產品千篇一律,在一條流水線上教育出來的孩子,被習題、試卷、分數、名次緊緊的包圍得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思想,也便丟失了特性。

多年前,80年代的我們這批人,在經過家長和老師嚴歷的教導後,有部分便在大學聯考這個坎上成功的跳進了大學校門。回頭發現,大學不是我們所想的伊甸園,想學的東西沒有學到,於是惶惶不可終日,消磨了4年寶貴的青春,也耗費了父母含辛茹苦攢了大半輩子的積蓄。現在想想,用四年讀大學的時間來學自己非常感興趣的東西,或許比現在更有用處!這就是我們一成不變的教育所留下的諸多遺憾。

一個八歲的男孩,在他四歲的時候,父母便發現其模仿能力很強,對音樂節奏挺有感覺,並能跟着電視上有些音樂起舞,其母説:“讓這孩子學舞蹈吧”。其父説:“男孩子,學啥舞蹈,這是女孩子做的事,要學就學藍球,游泳”!孩子本人挺喜歡跳舞的,有時隨便一個不經意的動作,我們都覺得嫻熟至極。後來,這孩子被少年宮的舞蹈老師相中,並表示可以破例收一名男孩,然而,父親的話已根深蒂固深入他心,再感興趣也還是放棄了。

我們不能改變教育,但我們可以改變對教育的態度!我只想告訴全天下的父母:每位孩子都是神童,都是天才,但是需要每位家長作正確的引導,而不是一味的強求。讓我們的孩子在玩樂中學習,在自由中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歷練成才。

讀《成功》有感11

成功是什麼?是金錢?是權利?是地位?人們應當怎樣選擇自己的成功的最佳目標?以上這一系列問題,對於我來説是迷茫的。猶如隔着層層雲霧般找不到答案。但幸運的是我看了這樣一篇文章,它猶如一艘

有一次,法國一家報紙進行了一次有獎智力競賽,其中有這樣一個題目:

如果法國最大的博物館盧浮宮失火了,情況只允許搶救出一幅畫,你會搶哪一幅?

結果在該報收到的成千上萬回答中,貝爾納以最佳答案獲得該題的獎金。他的回答是:

我搶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

怎麼樣?答案絕妙吧!正是這短短的一句話,令我茅塞頓開。如果去搶救那些價值連成的畫,可能連自己都會葬身火海,那不是偷雞不成失把米嗎?其實成功的最佳目標不是最有價值的那個,而是最有可能實現的那個。

你別説我沒出息,事實就是這樣的呀。現實中上就有這樣的人,記得一個故事:有一個農村人進了城,當了個裝修工人,他只有高中文化,但成天夢想金錢、成千上萬的金錢,這就是他最大的人生目標,他的家裏人都説他有出息。他為了目標每天夜以繼日地工作,但賺的錢對於目標來説還是少得可憐。10年過去了,20年過去了,他一點進展也沒有,仍是裝修工人。人們都説,他的夢想是可想而不可即的。我認為,他有目標是對的,但他沒有成功的原因在於這個目標對於他來講太大而且太遙遠,也太抽象,對於他來講一步實現這個天大的`目標的可能性不大,幾乎沒有,所以要制定小的目標,而且每個小目標都要是自己能實現的,不要把自己想得過於偉大,就是神仙也要一步一步來呀,對吧!對於他來説成千上萬的金錢是有價值的目標,但不是成功的最佳目標,而是最佳的幻想,真正的最佳目標則是一個個最有可能實現的計劃,對於他來講,成功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調整心態,把那個遠在天邊的目標擱在一邊,去腳踏實地,面對真真正正的、實實在在的人生目標。

還有些人整天躺在牀上作着計劃,怎樣一步一步邁向成功,等自己有錢了,要買別墅,要買大奔,還要環遊世界……這些要是空想,也就罷了,根本不可能做為自己成功的目標。躺在牀上,無所事事,再有意義的目標也是空的,你説這有可能實現嗎?以我的觀點,人不可能是一步就邁向成功的,必須有長時間的奮鬥,辛勤的汗水,無數的短期小目標才能構成成功二字。這是一個漫長而又艱辛的過程,是躺在牀上做夢所無法比的。這樣的人計劃的目標,即使再有實現的可能,也實現不了,因為他根本就沒有給自己實現的機會。所以,我想應該在得出的道理後,再加上一句:要朝着該目標奮進!

讀《成功》有感12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帶着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本書中談到一個叫比利的孩子,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例如讓水沿着水槽流下,帶着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後進入玩具鱷魚嘴裏.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可以在裏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還是被勒令退學了,他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還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於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這麼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裏,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動走動,她期待能瞭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待着能與其他夥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裏,在那兒,她必須去 解析老師複雜的説辭,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當她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於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後,又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痴呆生".

實際上像《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中的描述的這些外國孩子,在我們中國的現實生活中又何嘗少呢在報告文學《每個父母都能成功——李聖珍老師的教育勝經》一書中介紹的北京的一位叫李聖珍的老師,好幾年來,她已經將來自全國的50多個家長和老師認為在學業上無可救藥的差生轉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好孩子,來李老師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學校考試幾乎門門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國小四年級,數數還超不過20,有的孩子一見到書本就想撕……在李老師的教育下,這些孩子在學業上全部脱胎換骨,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的一躍成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當上了三好學生,還有的已經考上國內重點大學,有的還赴世界一流大學留學深造.同托馬斯先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李聖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為"拯救差生的聖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願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差只是教育不當的結果."學業殘疾"這一概念應該換成"學習差異",成千上萬的被認為有"學業殘疾"的小孩,並不是真正的殘疾,而是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而老師和家長並沒有認識清楚.而且,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校恐懼症或厭倦教室,是因為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應該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説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李聖珍常説:教育是一門神祕科學,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細心地分析.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正是認真探析了學習這一重要的教育現象,它揭示了許多十分有學習天賦的孩子卻被送進學業殘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劇根源,尤其是介紹了家長如何去發現你的孩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以及介紹了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七種不同的方法.這樣的匠心獨到的指導,無論是對孩子正在接受厭學煎熬的孩子的家長,還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小孩的家長,都有開闊思路,糾正偏差的效果.這本書值得一看。

讀《成功》有感13

《我們成功了》一課,我注重讓學生在朗讀中充分感受祖國人民在申奧成功時表現出來的激動和喜悦之情,體會到申奧的成功是中華民族的成功,是我們全中國人民的驕傲,從而增強孩子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讀《我們成功了》有感500字。因為沒有影像資料,學生很難感受到當時的熱烈場面,朗讀課文時,不管我怎樣的渲染氣氛,也很難把語言文字深處藴藏的激動、興奮用朗讀表達出來。

但是我仍然注重對學生的朗讀的指導,尤其是那兩個場景,一個是天安門廣場,一個是中華世紀壇。讓學生在讀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讀出感情。一遍一遍的朗讀,尤其是羣眾在歡慶的鑼鼓聲中一遍遍高呼:“我們成功了!”“我們愛北京!”“祖國萬歲!”這幾句話的語調自然而然提高,感情也飽滿了,讓學生在入情入境,充分閲讀、感悟的基礎上自悟出來的。先才還是沉悶的.課堂這一下子變得活躍了起來。我也順勢抓住幾個語言的訓練點。如詞語“幾十萬”;句式“人如海,歌如潮”;句羣“我們成功了!”“我們愛北京!”“祖國萬歲!”都能為低年級學生閲讀和小習作服務。

我想,一節課如果能為孩子紮實有效的做好一項工作,能為孩子的終身發展奠定一點兒基礎,也算是不小的成功。

讀《成功》有感14

許多人都期望自己的每一件事情都能成功,但往往他們都會失敗。他們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在遭受挫折時,只會一味地退縮,最後,往往裏成功越來越遠。《成功在下一個路口等你》這本書就形象地寫出了一些人物成功的經歷。

《成功在下一個路口等你》中,有一篇文章寫了一所大學邀請一位成功企業家演講,一位大學生問:“我參加多次學校的校內創業、校園招聘等,從來沒有成功過。請問我怎樣才能成功?”企業家講述了自己登山的經歷:他登的是海拔8848米高的'珠穆朗瑪峯。由於經驗不足,氧氣消耗的很快。當他爬到8300米時,感覺有些胸悶,氧氣也不多了。面對狀況,他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往下撤,生命雖沒有危險,但登頂的機會只能留到下次;二是繼續往上爬,但是有着死亡的危險。他毫不猶豫選擇了後者。在8430米時,他見到了一個有半瓶以上的氧氣瓶,靠着它,企業家成功登上珠穆朗瑪峯。

其實,成功的祕訣很簡單,就是永不放棄,永遠堅持、努力。幸與不幸,貧窮與富有,成功與失敗,只在於個人的努力和奮鬥,與其他的無關。生活中,當我們遇到挫折時,堅持是你最明智的選擇。你必須堅持,哪怕這條路是怎麼樣的崎嶇,怎樣的漫長,只有這樣,你才能成功,才能勝利。

任何人都會失敗,即使是家喻户曉的大發明家——愛迪生也不例外。他一生擁有1000多項的發明,但他在研究的同時也失敗了大約上萬次。光是製造電燈,愛迪生就差不多失敗了1340次。正是他那種堅持不懈,受挫時永不放棄的精神讓電燈發出耀眼的光輝。

俗話説:“功到自然成。”在成功之前難面會失敗,但只要你堅持,不放棄、努力,那麼成功將會在下一個路口等你!

讀《成功》有感15

這兩天,我讀了《理想是成功的翅膀》這一本篇文章,有很深的體會。

文中舉了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從前,有一個叫阿巴格的人再草原上迷了路,它又累又渴,快要走不動了。這是,爸爸就從口袋裏拿出了五枚硬幣,把一枚邁埋進了草地裏,把其餘的四枚放在阿巴格的手上,説:“人生有五枚金幣,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一枚,你才用了一枚,不能把五枚都丟在草原裏,你要一點一點用,每一次都要用出不同來,這樣才不枉人生一世。”在父親的鼓勵下,阿巴格走出了草原。長大以後,成了一名優秀的`船長。

有理想的人會抓緊一切的時間,他們的生活是是積極的,他們會朝着自己理想的目標而不斷前進;沒有理想的人則渾渾噩噩,不思進取,最後只能被生活所淘汰。

所以説做人首先必須理想要到位,如果一個人沒有理想的話,那麼就像沒有張開理想的翅膀,是不會成功的。只有理想到位,並朝着理想的方向努力着,才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