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百年孤獨》讀後感(精選15篇)

讀後感2.86W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百年孤獨》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百年孤獨》讀後感(精選15篇)

《百年孤獨》讀後感1

平時不挑外國作家,主要是本身外語也沒達到一定水平的情況下,翻譯者沒有仔細調查過,一些書勉強啃下也是浪費時間。但是,學生時代無意瞥見的一句話一直在腦海中徘徊“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於是,在去完超市的夜晚,我拆了塑封,開始了第一句——“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很久之前,就有人告訴我,寫文章要描述細緻,比如一杯馬提尼你就要寫一杯藍色的馬提尼,任何文字都不該乾巴巴,正在這本書中,一切都被髮揮到了極致——“她鎮定自若地把紙牌攤開在一張舊木工桌上。”

前幾頁的時候,我一直在想,阿爾卡蒂奧的大男子主義真是太糟糕了,第一次固執地不和任何人打商量,把家裏用於維持生計的牲口去換了磁鐵。第二次強行地挪用妻子的錢,去和吉普賽人換了放大鏡。他孩子似的好奇心是建立在家庭的痛苦之上的。

即使他沒日沒夜,單靠遙望星空就得出結論,地球是圓的,像個橘子一樣,也無法改觀我對他的看法。即使他是個天才,在小村莊裏孤獨地無人應和,我也不會有半分同情。要做研究,就要有覺悟啊。

二十幾歲的牛頓在沉思中把姑娘嬌嫩的手放入滾燙的煙斗中,他就明白,他不是會是一個好的家庭經營者。

這家人雖然不着調,也努力地維持着表面的平靜,這根維持他們平靜的紐帶,就是孩子們的母親,烏爾蘇拉,她用她的無知勤勞地操持着這個家。少女時代的.她,尚能用天真爛漫來形容。為了拒絕和表哥生下豬尾巴後代,每天穿着由她的母親精心縫製的粗大鐵釦扣住的帆布襯褲睡覺,有一日,丈夫終於忍受不住流言蜚語,衝動讓他殺了人,一鼓作氣回到家,他把長矛深深cha入地下道:“如果你生出豬崽,咱們就養豬崽。”當她成為母親後,無視於兒子們的成長,過分相信巫術,讓吉普賽女郎占卜,竟然把孩子們心思恍惚以為是蛔蟲作祟,逼迫他們喝下奇怪的藥水。

魔幻現實主義,是挺魔幻的,現實主義嘛,也挺現實的,彷彿看到了很多人的縮影。

《百年孤獨》讀後感2

之前沒有看這本書的時候,從題目初步自我判斷了這一本書,或許是悲劇,更或許是歷史沉積的悲哀,沒有想太多而去接觸這一本書,一切剛開始只是為了瞭解是否那麼悲傷,是否那麼哀愁,不知道讀這本書會多坎坷,只是想知道百年孤獨的那一份感受。

可以説,一開始去看這本書,只是因為在高中時期閒時看雜誌的那些日子裏,我曾經從各大媒體普天蓋地的宣傳中瞭解到有那麼一本如果你在人羣前説出來你讀過你會顯得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由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寫的書。後來,又曾三番五次在報紙上看到有人介紹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才有了我後來去借這本書來讀的出現。

閲讀《百年孤獨》這本書對於我來説無疑是一個艱鉅的過程,大量相似而不相同的人名,很多時候都讓我搞不清誰是誰,很多看似科學但又略顯荒誕的事。幾次我想放棄但最終都抱着一種不想半途而廢的`心情來繼續。直到有那麼一個早晨,略顯灰沉的天氣瀰漫着無邊無際的霧氣,我翻到了最後的一頁。男主他揭開梅爾基亞德斯留下的那本書,發現他所在那個馬拉貢的歷史正被一陣龍捲風吹走,而過往的那些所有歷史,都將會漸漸消散。我徹底震驚了,心中為作者的巧妙構思而歎服。文中布恩迪亞家族的所有人雖然生活態度人生報復有所不同,但有一點無疑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都太過於獨立,太過於以自我為中心而忽視了別人。可以看得出,這個家族在發展的過程中無論是父妻、父子、母子、還是兄弟,他們之間都缺少了必要的溝通,以致於總有無窮無盡的矛盾;他們太過在乎“自己”的這一個角色,最終導致了是他們悲慘的人生。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一代,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因精神失常而被綁於樹下,最終死亡。第二代兩個兒子,一個因革命的失敗而終生自閉而死,另一個則是在家被槍殺。

孤獨,正是這部書真正的主題。作者在這裏通過運用家族中不同性格人展現出來不同形式的孤獨,通過馬貢多這個由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來創建的小鎮來縮略地展現出來了南美洲的那種孤立於世界,想與外面世界建立聯繫卻又被外面世界殘忍對待的縮影。並且,作者在末尾用一個富具想象力的結尾來去做了一個預言,如果南美洲的人民再不去做出改變,那麼,他們的結局就會如文中的馬貢多一樣,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不再存有任何的歷史。

悲慘的人生,百年的孤獨,或者,這就是歷史,這就是現實,這就是諷刺,這,就是所謂的悲哀。

《百年孤獨》讀後感3

有這樣一句歌詞唱到“孤單是一羣人的狂歡,狂歡是一個人的孤單”。最初看到這句話的時候,總不能明白其含義。後來反覆琢磨設身處地去考慮,倒是有些懂了的苗頭。正是因為孤單,才使一羣不甘寂寞的人兒齊聚在 一起,彼此消磨着對方的時間,去寬慰自己的顫抖的心靈。而與此對立的,縱使這羣孤單的人聚集在了一起,在紙醉金迷中沉淪,自己內心的牆依舊把自己圈存在哪隻有自己的密閉的.空間內,所以他們註定孤單。

正如同我剛開始對那句話的不瞭解,我在讀《百年孤獨》這本小説的時候,發現孤獨二字在文中出現的頻率並不高。但當我合上書本,再去細細品讀,卻又看到了隱藏在字裏行間的隱藏着的孤獨,甚至乎那個時代的孤獨 。

孤獨之處首先體現在故事中的人物身上。故事中的第二代貝麗卡,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阿瑪蘭妲以及從他們身上展開故事中聯繫到的相關人物的結局都不約而同地體現出孤獨二字。

就好比布恩迪亞上校,在他身上當 真發生着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誰會猜想到當初那個延續着父親沒做完的事業在實驗室裏鍊金的寡言的男人,有一日會成就那樣一番大事業,征戰沙場,殺敵無數;又有誰料到原本對梅蕾黛絲充滿愛意,對家庭充滿關懷的男 子會在戰爭中漸漸迷失其本性,變得麻木不仁;更不會有人料到其結局竟是那般。

原本與梅蕾黛絲結為夫婦,孝順的布雷迪亞本是感性的,如果一定要把孤獨往那個時候的他身上套,大概只有他一人在實驗室裏鍊金的時候了 。但戰爭,因對那處“世外桃源”的衝擊而爆發的戰爭卻使他徹底改變。冷血,孤僻,對周邊的人充滿警惕。他禁止一切人在其劃定的範圍以內出現,包括其母親。用武器圍成了人牆,把自己包圍其中。

至於其他人的孤獨,我搞不懂為什麼阿瑪蘭妲要讓自己籠罩在孤獨中,一直費盡心機想要博得意大利技師皮埃特羅的喜愛,到手了卻死活不要,讓皮埃特羅落得自殺的下場。後來又有了情人赫裏索多上校,兩人情至深處又斷然拒絕其求婚,終使自己在悲傷與孤獨中渡過。我想也許是因為她失手害死了梅蕾黛絲而產生的愧疚感,讓她詛咒,也不允許自己得到幸福吧。

《百年孤獨》讀後感4

這一本書無論中間的人物來來回回折騰了幾次,經歷多少場人生的別離重聚,最終變得如同馬爾克斯在初期的描述一般“天地間一片永恆的幽暗。”

《百年孤獨》裏描述的現狀是,性格決定命運。未從根本處改變性格,任你重來多少次,該跌倒的還是會跌倒。家境比努力更重要。布恩迪亞家族打下的江山即便失手了還是留了一片福地給子孫後代。沒有什麼可以永垂不朽,錢財不過幾張紙,風吹了就散;愛情不過幾句誓言,青睞的人每天都能換;權利榮耀,青春美貌,這些都太易碎易逝了。當餘音消散,人去樓空。最終只留下孤寂與死亡相伴。

書中的梅爾基亞德斯很好的詮釋了一句話“你懂的越多,你就越像這個世界的孤兒。”別人只道他性格無常,胡言亂語。但“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書中開頭他留下的那封以梵文書寫再加密的手稿,已經記載了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如同電影《無極》一般。所有人的`命運都被書寫下來了,任你覺得自己有多麼的獨一無二,都逃不過命運與時間的衝擊。

馬爾克斯對人性的解讀太過深刻。書中有人曾把愛情,把事業,把家庭當做生活的全部,但最後又輕易的改變。枕邊人新鮮不過最初的一陣,事業拼搏到後期遇上瓶頸也就膽怯後退,百年大家最終只靠女性苦苦支撐。人就是這樣善變自私又討厭的生物啊。沒有任何一樣東西可以成為生活的全部,生活就是它自己本身,是由非常多的元素組成的。一旦其中任何一樣比例過高,生活就會失衡。起初我覺得這本書太讓人絕望,直到後面我才發現作者是多麼的温柔。

可能你也曾想過,生活是不是就這樣了?書中的人也想過。可能你覺得生活沒那麼甜,任何一切事物都是初期甜美,後期變得苦澀。書中的人也是這麼經歷過來的。沒有什麼可以永垂不朽,沒有一生一世的陪伴。孤獨和失落才是人生常態,快樂是苦中一抹甜,只能用來回味的。你從迷茫中掙扎着走出來,奮鬥一生,發現這世上竟然什麼都不值得留戀,竟然什麼都留不住。宛如紅樓一場夢,夢醒後,人去樓空。

就像幼時的你在抽泣,你脆弱渺小,身子單薄,什麼都做不好。你拼命盼着長大,盼着以後的自己勇敢起來。長大以後你的確進步不少,但只要別人的一句話觸及了你舊時的噩夢,你彷彿又變成了那個在房間悶頭哭泣的小男孩兒。沒人理解,沒人陪伴。

你絕望的哭喊,“這樣的人生太糟糕了。”

馬爾克斯温柔的摸摸你的頭,告訴你説,“其實我們都一樣。”

《百年孤獨》讀後感5

灰沉沉的天空夾雜着一些刺骨的冷風,可能不太適合這個生機盎然的立春時節,卻比較符合明日即將遠行離家的我的心情。在這陰鬱的天氣,我恍然能理解到奧雷連諾上校孤獨的心境。書中的第一句,就不禁引人入勝。“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接着就講述了發生地點——馬貢多,一個烏托邦似的.小村落。然而它坐落於天地之間,誕生於人類之手,必然會隨外界和時間的發展而變化——它被一羣吉卜賽人的出現注入了一股新生之力。其中,一個叫梅爾加德斯的吉卜賽人,和馬孔多的創始人也是這個家族的第一人——布恩迪亞(奧雷連諾的父親),建立了惺惺相惜的友誼。從此,也開始了這個家族走向孤獨的旅程。故事的內容涉及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命運。梅爾加德斯,一個智慧又充滿神祕色彩的人,他留下的羊皮卷,讓布恩迪亞的後代甘願承受難以想象的孤獨和堅韌的毅力去研讀它。

這是一本魔幻現實主義風格的書,不難理解吉普賽人的飛毯,蕾絲戴斯的昇天,布恩迪亞家中幽靈的恍蕩。孤獨,冷漠,已經是這個家族的人的共性,誠如小説中寫道:“布恩地亞家族每個人臉上都帶着一種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獨神情,長大後,他們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於挫敗地沮喪,他們又以不同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對他們來説,孤獨彷彿一種神祕的命運難以抗拒。”正是這種孤獨才讓他們走上悲劇之路。故事中布恩迪亞家族讓我覺得壓抑,並不是因為家族氛圍有多麼森嚴,而是這個家族人與人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

我斷斷續續的讀了很長時間才讀完這本書,在書的結尾感到無比的淒涼,從烏爾蘇去世之後,小説也快走到了盡頭,聯繫着他們幾代人的紐帶沒有了,這也為最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他們除了孤獨,一無所有。甚至連哭泣的時候,也沒有眼淚。心裏想的還是最實際、最可靠、也最無聊的雞零狗碎。

這個家族的第一人被綁在樹上,最後一人被螞蟻吃掉。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歷程,這百年的蹉跎歲月中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終點回歸起點,社會的發展,家族的變遷,都在不斷重複圓周軌跡,到最後卻什麼也沒有留下。“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這也許是作者和讀者共同的祈願吧......

《百年孤獨》讀後感6

“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

初次買回這本書大約是在兩年前,為了使自己的格調看起來更高而硬着頭皮嘗試走進這本書。然而,在翻看了大約半小時後,我便被這宂長的劇情、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嚇退了。於是,囫圇吞棗式地馬虎將書“翻”到封底便落荒而逃。想來,當初這樣的舉動許是對此書、對馬爾克斯的褻瀆。

而今,再次翻開有些陳舊的書頁,帶着些許歉意和近乎贖罪的心態,竟是被它吸引了去,於是挑了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坐在朝南陽台的靠椅上,獨自一人,一口氣將書讀到了底。

我似乎有些理解了家族重複取名的傳統,叫“奧雷里亞諾”的人大多性格孤僻、且體態消瘦,叫“阿爾卡蒂奧”的`又多是體格壯碩、行事魯莽。於是,重複的取名導致了家族命運的不斷輪迴,推動家族的覆滅。其中一對在年幼時互換姓名的雙胞胎也頗有意思。儘管他們互換了姓名,但在長大後越發與匹配“對方名字”的模樣發展,最終在死後,因朋友們醉酒後的失誤,又把他們的棺材錯誤的埋進寫着“對方名字”的墳坑裏。作者在此,或許是暗示了他們到死也沒能擺脱受姓名束縛的命運吧。

布恩迪亞家族的不通人性、不懂愛情的通病將他們帶入了更為深刻的孤獨。上校和17個素昧平生的女人所生下的孩子無一例外遭暗殺,他深愛的妻子被毒死;阿瑪蘭塔害死了深情的意大利人;麗貝卡的婚後生活以丈夫被神祕槍殺告終;費爾南達為阻止女兒與族外人戀愛,派人殺死了男方,但她的孫女卻因為和近親通婚,生下的孩子長着條豬尾巴,被發現時正在被螞蟻蠶食……

最後的最後,正如經過百年才被翻譯出的羊皮捲上所預言的那樣,小鎮遭受着一場颶風將正在翻譯這羊皮卷的最後一代奧雷里亞諾,連同整個家族曾經存在過的痕跡一併抹去……

故事至此結束,留給我的是久久不能平復的震驚和良久的深思。我自覺無能對這樣的作品作出任何評價,有的,僅是完成閲讀的成就感、快意,以及對一個註定百年孤獨的家族深深的惻隱。

國中讀後感 | 讀一本好書讀後感 | 好書推薦

《百年孤獨》讀後感7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著名作家馬爾克斯的一部傑作,他因這部偉大的作品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馬爾克斯使用了大量的筆墨描寫那些由於愚昧、保守、落後以及情慾所造成的孤獨,表現了一種因為不能掌握自身命運而產生的絕望、冷漠和疏遠感。這種孤獨的民族性成為阻礙民族或國家進步的一大障礙。

我是在幾個月前閲讀這本書的。書的開頭是那樣的奇異——“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我登時便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越往下讀,竟發覺自己是愈發地欲罷不能了。

從故事的開始到結尾是很漫長的——竟跨越了七代人。首先出場的是布恩蒂亞以及他的妻子烏蘇娜。他們開拓馬孔多鎮的過程着實是已經令人驚奇不已了。而布恩蒂亞同吉卜賽人進行的種種交換更是讓人感到荒謬至極,更為可笑的則是他將幾十枚金幣全部熔化後無法將它們重新提煉出來的情節。不過看到這裏的時候,我還只是覺得這部作品非常好笑而已。

接下來的情節變得更加精彩,從意大利來的鋼琴師皮埃特羅-克列斯比因追求阿瑪尓塔沒有成功而割腕自盡,奧雷連諾的妻子雷麥黛絲難產而死……這些情節可謂是驚心動魄、跌宕起伏,讓人在閲讀時完全沉浸其中,心情隨着內容的變化忽而激動、忽而憂傷。

隨着情節的進一步發展,布恩蒂亞發了瘋,被鎖在樹上,烏蘇娜也變得日益衰老;奧雷連諾上校在經歷了無數次沒有意義的`戰鬥之後,終日以做小金魚度日……看到這裏時,他們所共有的悲劇性命運令我感到十分疑惑,但我仍不能明白箇中的因由。

再到後來,情節已逐步推向高潮。當阿卡蒂奧的長女雷麥黛絲飛上天空從此消失時,我感到情節的荒誕實在已到了讓人完全無法想象的地步;而當梅梅的兒子最終破譯了神祕手稿,整個馬孔多被突如其來的狂風夷為平地時,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布恩蒂亞家族的七代人有着相似的名字,看似不同的性格和相異的外貌。但究竟是什麼讓他們最終都走向毀滅呢?作者在書中顯然已給予了我們許多暗示:“是孤獨。”所以,我們一定要不斷完善自身的性格,決不能讓自己固步自封。只有這樣,布恩蒂亞家族的悲劇結局才不會再次上演。

《百年孤獨》讀後感8

前段時間剛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這樣評價《百年孤獨》道:這部標誌着拉美文學高峯的鉅著,具有駭世驚俗的藝術力量和思想力量,他在用一顆悲愴的心靈,去尋找拉美迷失的温暖的精神家園。

《百年孤獨》被人們認為是拉丁美洲“文學爆炸”時代的代表作品,它是哥*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説道魔幻,這個也不難理解,相信我們平常都接觸不少這類作品。魔幻的話肯定就少不了鬼怪,書中最足夠資格成為鬼怪的就要數梅爾基亞德斯了,這個人總讓人有一種捉摸不透的感覺,曾經死去,又神奇般地得以復活。而他好像有神一樣的預知能力,所有的一切事情都好像在他的意料之中。他曾經説過,“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一個人將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將被螞蟻吃掉。”後來果然是這樣。

書中內容龐雜,人物非常之多,以至於看一遍書根本就理不順,而且情節曲折離奇,真的是令人應接不暇、眼花繚亂。但讀完這本書後,我們可以看出作家主要是通過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其中真是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神奇事件,令人目瞪口呆、詫異不已。在讀書期間,就一直是處於一種懸着一顆心在半空中的狀態,好不容易吐口氣之後又要打起萬分精神來應對接下來的`情節發生。

而對於書中各類人士,印象最深的還是奧雷里亞諾他不像他的哥哥出生於路途中,他生於馬孔多,在娘肚裏就會哭,睜着眼睛出世,從小就預見事物的天賦。長大後和蕾梅黛絲結為夫妻,然而在這前面,他和哥哥的情人有一個孩子,名叫奧雷里亞諾?何塞。然而蕾梅黛絲英年早逝,於是他參加了內戰,當上上校。他一生髮動了三十二場武裝起義,逃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伏擊和一次槍決,都大難不死,甚至開槍自殺也只是受傷,奇蹟般地沒有死去可。在這期間,他與十七個外地女子發生一*情,然後她們分別生下自己的孩子,總共是十七個男孩。這些男孩以後不約而同回馬孔多與父親相認,然而卻都被追殺,無一生還。奧雷里亞諾年老歸家,像他的父親一樣過着與世隔絕孤獨的日子,一直到死,光是他的一生就已經是佔據各種傳奇色彩,更別提其他的,因此説其情節之繁複,內容之龐雜。總之,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紐約時報》也這樣評論:《創世紀》之後,首部值得全人類閲讀的文學鉅著。

《百年孤獨》讀後感9

就在最近,我讀完了馬爾克斯寫的《百年孤獨》。最開始,我選擇這本書時其實是受到了一些早期其他歌曲中出現百年孤獨的字眼,所以我才去書店買了回來看。

在我剛開始讀《百年孤獨》這本書的時候,我就覺得太深奧了,有很多地方都讀不懂,而且很多事情很荒謬。這本書中的人名反覆出現,相同怪事的重複發生,這是隻有在電視劇中才會發生的。從生活實際出發,這些事情根本不可能會有。但是這些竟都寫在了這本書中,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成立了一百多年的世家中,男士,叫來叫去就是叫阿卡迪奧或叫做奧雷良諾,一點新意都沒有。且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阿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着。這些都太奇怪了,甚至使人感到有些害怕。雖然憑藉我的閲讀水平還不能很好地向大家詳細解釋什麼,但我相信我只要我再細讀幾遍一定能夠讀出一些更深的東西,只是我現在實在是沒有這個能力。

人物給我印象較深的是霍·布恩蒂亞第二和奧雷良諾第二這對孿生兄弟。首先,他們叫的不一樣,不像別的那麼複雜,記都記死了。然後就是他們繼承了父輩的名字卻表現出了完全相反的性格。霍·布恩蒂亞第二像奧雷良諾上校那樣深沉而奧雷良諾第二則像霍·布恩蒂亞那樣不羈——以至於烏蘇娜常常懷疑他們是否是在幼年時交換了名字。這樣的懷疑並不離譜,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名字不一定要和性格一樣嘛。這是一個深深的諷刺。然而最後兩兄弟死去時又搞錯了墓穴彷彿這樣才是正確的歸屬,一切是命中註定的。

雖然每一代的成員都經歷着波折,但這個家族仍然一代一代地承傳着,並且一直傳承了下去。只是最後,當家族中的男子死去時,讓這個百年世家終於陷入了衰敗。不過好在的是,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開竅了,因為他最終發現這一切的一切都只不過是這的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這是永遠也走不出的循環。

即便合上手中的書,那些情節還會在我的腦海中一幕幕地湧現出來。這本書實在讓我受益匪淺,難以忘懷。

《百年孤獨》讀後感10

孤獨的力量是可怕的。書中描寫的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都在孤獨中死去,他們的經歷大致是相同的,在馬孔多這一片土地上,沒有進步,沒有創新,每天重複上演同樣的劇情,生活在那裏的居民註定是不快樂的。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拉丁美洲的歷史是不斷重複着的.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荷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孔多的繁榮。因為馬孔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一條道路,把馬孔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接起來,他曾向妻子抱怨説道:“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地過日子。”可惜的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顆大樹上,幾十年後才在那棵樹上死去。荷塞死去了,連同馬孔多的文明。之後的幾代人,也重複上演着同樣的悲劇,導致馬孔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到最後整個馬孔多就被一陣來歷不明的風颳走了,從地球上消失了。

讀這本書的時候心情是壓抑的,因為整本書幾乎沒有向上的積極氣息,有的只是孤獨和頹廢。才發現自己是這麼地害怕孤獨,討厭孤獨。我們每天都生活再一個日新月異的世界裏,科技發達,文明進步,我們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於是我們開始反思,是不是節奏太快了?是不是步伐太倉促了?是不是該停下來,尋覓一份安靜,讓心靈歇歇腳?可是隻有停下來才會發現,原來我們不停地往前趕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只有不停地創新,不斷地進步,我們才會快樂。

當我讀到:當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看到被螞蟻吃得只剩下一小塊兒皮的兒子時,他終於破譯出了梅爾基亞德斯的手稿。手稿卷首題辭是:“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正北螞蟻吃掉。”原來,這手稿記載的正是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在他譯完最後一章的瞬間,一場突如其來的颶風把整個馬孔多從地球上颳走了,從此這個村鎮就消失了。

有什麼東西在我內心深處輕輕地爆炸了,一朵一朵小小的淡白色的雲朵炸開了,就像花朵不得不綻放一樣。我多麼希望,所有人的孤獨都能消失,我們要的不是一個熱鬧的表象,而是一個真實的未來。

《百年孤獨》讀後感11

我在閲讀小説時有根據文字描寫想象出對應畫面的習慣,但時常會遇到無法具象化的描寫,例如《百年孤獨》開頭:“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短短四十字,在不確定的現在、將來、過去切換,我無法準確想象每個時空,只能去感受。

這種習慣其實類似於電影拍攝,所有場景、演員、情節由我的大腦來設計。電影帶來強烈視聽衝擊,讓人聲臨其境。但文學有其獨特優勢,可以在電影流行的當下保持生命力。

首先是時間。小説中關於時間的安排,在電影裏無法完全重現。例如文學裏有一對概念:循環時間和線性時間。循環時間能有田園牧歌式的效果。《百年孤獨》採用循環時間。“多年以後”和“見識冰塊的下午”首尾相接構成閉環,這也是《百年孤獨》的整體結構,由果溯因,讓家族歷史不斷循環,體現一個家族的整體氣質。

電影多采用線性時間。雖然電影可以實現情節上的循環,但是少有人用,也許是因為時長限制。

而當涉及到同一場景的時空交錯,像《百年孤獨》開頭,電影則不能完美重現。因為文字的時空可以僅僅存在於大腦,可以是非線性的,可以是多個時空交織。電影需要切換畫面來實現時空轉換,而這樣便弱化了各時空的'聯繫。

二是詳略安排。

在人物和場景上的描寫中,小説可以僅突出重點,避免細節,達到普遍認同。馬爾克斯説:讀者感到書中所寫的,正是他們熟悉的人和事。書裏的人物就像自己的叔叔嬸嬸。如果拍成電影就毀了這一特徵,因為電影不允許有普遍認同的特徵。演員的臉,就成了人物的臉。他不可能是你叔,除非你叔叔長得像他。

文學裏情節詳略的安排也很自由,可以一筆帶過幾年也可以花幾面來描寫一秒的事。而電影,必須考慮鏡頭連貫性,而且時間流逝是等時的,除非運用快慢鏡頭,但個人感覺不如文字自然。

三是想象。

文字是人類想象的載體,電影卻受限於現實。目前電影特效能力有限,例如《三體》中的四維空間、《基地》裏的蓋婭星球生命,電影完全無法重現。

文字的優勢還有很多,文學的生命力遠超人們想象,探索的道路還很長。

無論是對語文還是文學我都沒有很大興趣,我更多把它們看做一種消遣的工具。儘管如此,高二高三語文課都上得挺開心的。這篇雖然文筆不行,但是能勾起一些回憶……如今他們都是歷史了。

《百年孤獨》讀後感12

《百年孤獨》出自文學大師加西亞·馬爾克斯之手,開創了魔幻現實主義小説的先河,其經典開頭風格常被後人模仿、借鑑。

《百年孤獨》記錄了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衰,從第一代到末代,各種不同的孤獨始終纏着族人,加上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將孤獨詮釋得淋漓盡致。有對學術的不懈鑽研、有對革命的追求和質疑、有對愛情的執着、有對未知的挑戰。其中,名字帶有奧雷里亞諾的.孩子,會天生具有預測未知和洞察事物的天賦,而名字帶有阿爾卡蒂奧的孩子,就會天生強壯勇猛以及魯莽。儘管祖母烏爾蘇拉一直努力操持着這個家族,和避免家族近親結婚,但最終由於她的去世以及多種天災人禍的發生,這個家族逐漸走向衰敗。偌大的房屋,能容納百號人生活,缺少打理,逐漸被白蟻、蜥蜴、雜草等所淹沒。直到最後,嬰兒被螞蟻吞噬,驗證了了羊皮卷的預言: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從中,我聯想到國家和社會,如果社會沒有一羣勤勞善良、熱心真誠的人在奮鬥,恐怕也會慢慢地腐敗下去,中華民族將無偉大復興之日。

在閲讀的過程中,各種繞口複雜的人名層出不窮,很難記下來,而且全篇找不出主角和線索,幾乎每一代人都會有一段奇幻的人生經歷。其中,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最令我敬佩,他不屈服於保守派的暴力統治,挺身而出,率領革命軍在最前線反抗,於各地輾轉征戰、革命,儘管屢戰屢敗,其後代被到處追殺。但當他的革命取得成功,即將戰勝敵人,卻突然領悟到革命的本源,蠻橫地逼迫手下出賣革命的成果,向保守派作出妥協,甚至向心髒開槍自殺,卻因子彈偏離而死裏逃生。他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冷靜睿智,同時也具備着布恩迪亞式孤獨,儘管作者寫作時對他的孤獨一字不提,但是從他各種舉動中能夠看出。如晚年的他在小作坊製作小金魚出售獲得金幣,再製作成小金魚,如此循環。又拒絕政府對他的嘉獎和授勛,埋頭製作小金魚。

在這裏,我也領悟了一些孤獨。其實孤獨並不是人們所避之不及的東西,有時孤獨是人生思考的必要因素,孤獨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外國還有孤獨教育,他們在飯席前少言少語,他們在閒暇時進行閲讀或是聽音樂,更有甚者花時間去慢慢品味紅酒。孤獨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孤獨是一種獨特的狀態,適當去享受孤獨吧,也許會得到些不同的領悟。

《百年孤獨》讀後感13

這個假期又重温了一遍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還記得第一遍讀它的時候,我被各種“差不多”的姓名,各種倒敍、插敍給弄暈了,整個人都不好了,經過時間的沉澱再看,連同這本書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進行了解,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孤獨是可怕的。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拉丁美洲幾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拉丁美洲百年的歷程不斷重複着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由此孤獨的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作者著書的目的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眾要團結起來,走向文明,走向開放,走向繁榮。

孤獨是自閉的。《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馬貢多文明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貢多的繁榮。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説:“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因為馬貢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出一條道路,把馬貢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接起來。可惜的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幾十年後才在那棵樹上死去。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死了,連同馬貢多的文明。之後的幾代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幾乎如出一轍的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獨、苦悶、猜忌,導致了馬貢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於是,書中結尾是:那個長豬尾巴的男孩,也就是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七代繼承人,他剛出生就被一羣螞蟻吃掉。

孤獨是需要摒棄的。“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是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對照《百年孤獨》的現實與背景,我們不難發現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由此,我們想起了晚清政府閉關鎖國以至慘遭蹂躪的結局和新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而重新崛起的歷程。《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完成鉅著後曾有一個夙願:希望一百年孤獨的歷史永遠消失並再也不會出現。但願,作者的苦心和夙願夢想成真。

《百年孤獨》讀後感14

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説作品創建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折射了一片大陸激起人們的富足與貧困。

——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

一開始我對這本書並沒有什麼興趣,只是由於讀書節和諾貝爾文學獎的高度評價的緣故,我就想一探這本書到底有何吸引之處。這本書是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直到20xx年這本書才在廣州市購書中心的書架上出現,而且在暢銷書的榜單上小有名氣。後來在網上翻查這本書的資料,發現原來作者馬爾克斯曾撂下狠話,有生之年不會授予中國任何一家出版社,因為中國盜版猖獗。不過他也食言了,那就註定我們在有生之年可以一睹正版名著的風采。

説了那麼多的體外話,還是講回我讀這本名著的感受吧。當我翻開這一本書,就註定了我孤獨的閲讀歷程。一開始,我就被第一句話帶回了那個許多年以前的小村莊——馬孔多。見證了一個小村莊歷經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其消失的全過程。作者通過30萬字的篇幅訴説了一個歷經百年滄桑的小村莊裏面的怪人怪事。為何會稱其為怪人怪事呢?因為其中發生的故事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例如他們每一代的生活,姓名,性格都驚人的相似。時間對他們來説彷彿不存在,或者説,時間都在轉圈圈。最不可思議的是他們都逃脱不了一種宿命——孤獨。書中的人物都是孤獨的,但每個人面對的方式有所不同。奧雷里亞諾上校採取的方式是戰爭,永無休止的戰爭來排遣孤獨,但戰爭只讓他更加寂寞。蕾梅黛絲用的是愛情,可惜他的愛情不被母親允許,寂寞也就依然如影相隨。

家族中的另一個貫穿始終的人即是烏蘇拉爾,她從未看過羊皮卷,卻遠比所有人都先知先覺。早在羊皮書破譯之前,她就曾經在內心中對自己説“這些事情在他們發生之前我就曾經見過,也早就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人物的話,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餘年的'歷史是重複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進程都停滯不前。

《百年孤獨》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它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是令人費解。但當你讀完它,掩卷長思,你卻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複,對拉美百年孤獨的思考。並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這也是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勝的原因。

《百年孤獨》讀後感15

生未百年,死不孤獨。——題記

“孤獨的力量是可怕的”。這是我在讀完《百年孤獨》後的感受。《百年孤獨》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是哥倫比亞作家——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作品。

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不斷重複,布恩迪亞家族的人無論消極又或是進取都無法擺脱孤獨。在這個可怕的循環中,能看到布恩迪亞家族所代表的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活狀態。

在整個故事中,布恩迪亞經歷了從純樸的鄉村生活到戰爭、革命,之後殖民入侵的西方思潮的衝擊,最終,一切歸結於平靜的絕望,正是拉丁美洲歷史的演變和社會現實的.再現。在初看這本書的時候,你會產生人物已經死去,卻又復活的錯覺,這正是因為故事主人公常常採用相同的姓名,而作者正是經過不斷重複的姓名與七代人的複雜關係來加深整篇小説的魔幻孤獨色彩。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那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這是我讀《百年孤獨》中最為喜歡的一句話,生命中最重的事往往在死前才會想清楚,或許欣慰,又或許會很,但一切都無法重來。人活在世人總需要一種精神寄託,而布恩迪亞家族卻始終找不到自我生存的意義,他們害怕自我陷入孤獨中,而以自我獨特的方式去反抗孤獨,但他們生存卻又離不開孤獨。

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起需要一位合格進去的領導者,而衰落也只需要一代人不如一代人而已。小説的結局在奧雷良諾·布恩迪亞譯完羊皮紙手稿的最終瞬間,布恩迪亞家族連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的結尾寫到“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着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心境是壓抑的,這本書幾乎全部是孤獨和頹廢,作者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個家族的孤獨和頹廢。在這個家族中親人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突出了麼而克斯所謂的“孤獨的含義”——孤獨就是不團結。

《百年孤獨》對於此刻仍然有警醒的作用,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份自我的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