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通用44篇)

讀後感9.35K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通用44篇)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1

外界對這本書的評價褒貶不一。我不知道這本書到底是寫的還是編的。

我認為一本書可以帶給讀者一些不同的感受,一些自己的感悟,這總歸是值得的。説,“超出常人半步是天才,超出常人一步是瘋子。”可能吧,可能當天才執着研究一件東西未果時,會被普通人當作瘋子吧。“瘋子”的定義究竟是什麼?與大多數人不同?不被大多數人理解?

拿這本書中的例子來説,“瘋子”也分種類。

1、有些“瘋子”説了很多離奇的事,沒有辦法用現代科學解釋。這其中可能是心理作用產生的幻覺,也可能是真的。這不得而知。

2、有些“瘋子”有與大多數人不同的價值觀、世界觀,這沒有錯誤,也可以理解,只是不被多數人接受。但我的確很佩服他們對某方面知識瞭解的程度,強大的邏輯思維和足夠堅定的信念。

3、有些“瘋子”是鑽牛角尖。如果説天才是在某方面瞭解得很全面,那這類“瘋子”是太過固執自己片面的理解,而把自己帶入無可救藥的深淵…我還是很喜歡這本書中的一些章節,它讓我想起曾經的我也想過的一些問題,也讓現在的我有了心裏的一些答案。

這個答案是自己給的,它不一定是最正確的,但它是認真思索過後,確定也相信的。佛法最信奉的`是包容性,我們可以允許不同的存在,但是我們不能強迫別人也要和自己相信的一樣。我們可能大多數人都有一些“精神病”,就像強迫症,如果你必須把自己的東西弄得整整齊齊,那當然可以,但是別人的東西你看不過,也非要收拾好,可能有人會允許你幫他收拾;也可能不被允許,因為你沒權利亂動別人的東西。如果你強迫的是自己的指甲要乾乾淨淨,你不能強迫別人的也一定要那樣。所謂的是不是精神病,無非就是,你有沒有影響到別人。總之,我還是被那些新奇的想法吸引,還是願意承認不同,也佩服那些願意探索,願意實踐,認真做事的人。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2

天才和瘋子是個怎樣的界定?什麼是天才,什麼是瘋子?小時候也和大多數人一樣想,天才就是高智商,瘋子就是精神病,彷彿一個在天,一個在地,永遠不可能有交集。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改變了很多我對這兩者的看法。

這是我看過最好看的書之一,即使是有之一,也不影響我所表達的對這本書的喜愛,好久沒遇到一本自己如此喜歡的書了。喜歡這本書,不僅因為作者輕鬆的筆調,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展示了的一個自己幾乎沒有接觸過的世界,展示出來的獨特視角。

在大多數人的眼裏,瘋子都是精神病院裏,精神出了問題,神經錯亂,舉止怪異的人,簡而言之,即是腦子有病。然而看過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後,我發現瘋子不應該被這樣子定義的,他們中很多有自己的思想,頁很清楚自己在想什麼,甚至很多想法是很有科學性的,就像書中的“四維蟲子”和“時間的盡頭”等節所提到的,患者的思維是很嚴密的,所講到的量子力學也是有根有據的,講述時思路清晰嚴謹,若是在大學課堂講課,相信是很有資深教授的範兒的。但是這樣的人卻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人們把他們當成瘋子,只是因為他們的思想被絕大多數人所不能理解和接受。若是人們能寬容地對待這樣的`思想,換個角度來看“瘋子們”一些天馬行空式的想法,或許他們就是坐在研究院的科學家了。

天才和瘋子有時只是時代的差別,如果在一千多年前有人整天拿電腦,航天飛機什麼的來説事,人們肯定也覺得他們是瘋子,可是在今天,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每一個人都不會對此有絲毫的質疑,它們都成為了現實。再如,尼采,梵高,愛因斯坦等天才都有不被大家所理解的時候。尼采是西方哲學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他最早開始批判西方現代社會,然而他的學説在他的時代卻沒有引起人們重視,這位自稱是太陽的哲學家後來還被送進了精神病院。梵高也因自己的畫風和當時的主流不同而不被大家所待見,後來也進了精神病院。天才若是生不逢時,便也成了瘋子。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理解萬歲。我想在以後的日子,即使我不懂“瘋子們”的世界,我也會尊重他們的想法,有時並不是別人的想法怪異,只是那是自己沒法達到的高度。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3

談到精神病,很多人腦海裏就是這樣。有的認為是小説;有的能將人類看成動物;有的人能看到每天的顏色;有的把這一生看做章節裏的一章;有的將生活從不同的角度去思索。

會浮現出一個舉止癲狂,胡言亂語的形象。我在沒看這本書之前也是這樣認為的。

這本書,讓我彷彿打開了一個新世界。

原來,這個世界在他們眼中原來,他們的世界這麼專一。每天都期盼着發現高級生命;用大塊頭字典查生僻單詞只為“瞭解四維生物所告訴的”,研究學説到瘋狂。

原來,夢中的.事也能將現實中的人擊垮,整個世界就只剩下自己一個人的孤寂,每次都要體會一次死亡的絕望,最後帶着不甘離開。

原來,他們也能當我們的老師,一些新的知識通過他們的嘴講述出來變得通俗易懂,真是諷刺呢,人們苦思冥想也不能理解,自己所看不起的一些精神病人卻能用簡單的方法講述出來。你將他看做瘋子,他把你當做笑話。

在“永生”中,我體會到了活在當下的滿足,永生一直是人們嚮往的,可它的缺點人們卻不能忍受,承認自己只是一個時間過客,看着自己的妻兒子女相繼離去,忍受數輩子的碌碌無為,人們總想去打開潘多拉之盒,卻沒有勇氣去承擔相應的後果。

我害怕死亡,因為生命太過脆弱,有的人上一秒還在言笑晏晏,下一秒就躺在那冷冰冰的地上,上一秒還温柔的對我微笑,下一秒卻在病牀上面如土色,。現在我已經不再恐懼,他們,可能進入了一個新世界,可能以新的形式存在,可能.......

在“偽裝的文明”中,我們是被欺騙的部分,外星人是受害者,為了限制表象存在的人口而組織二次世界大戰和各類疾病發生,假設是真的,那是多麼可悲的事情啊。

在“永遠,永遠”中,老太太的感情讓我淚目,最讓我羨慕的愛情從來不是那些抖音裏所謂的“狗糧”,而是在過馬路時兩位銀髮老人相握的手,而是在午後在藤椅上相靠着閒聊。那些温馨的畫面,組成了如今我對愛情的最美詮釋。

在讀完這本書,我對當精神病醫生有了不小興趣,但正如本文所説,如果你被他們繞進去,就會由精神病醫生變為醫生精神病。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4

連續三天看了《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很久沒有這樣一口氣看完一本幾十萬字的書了。除了包羅萬象的內容很吸引我,還有點原因是我不敢看得太投入,理解得太深入,我怕會顛覆我的世界觀。鑑於此,儘管作者有錄音證明內容的真實性,但我不得不盡量把它當小説看。

幾十個微小説涵蓋各個領域,有量子物理、哲學、史前文明、宗教…涵蓋了各種類型,有心理、情感、懸疑、科幻、玄幻…我甚至覺得每個故事都能延伸出一部大製作,比如《飛越瘋人院》、《預見未來》、《變臉》、《宇宙追擊令》、《時間規劃局》……似乎都能在這本書裏找到原型。

但是,封面上赫然寫着“國內第一本精神病人訪談手紀”。作者雖然有錄音證明內容的真實性,但他還是在最後強調成書時有增刪,其實他就是怕讀者過於沉迷。因為諸多訪談對象知識之淵博、邏輯之嚴密、思想之深遂、信念之堅定、感情之執着令自詡正常人的我們汗顏。

有意思的是,書中一位精神病專家的理論印證了我説過的一句話。我説“每個人心中都住着一個瘋子。”他説得更直接,“人人都有精神病,因為每個人都會有某些方面的偏執。”捫心自問,我有,你們有嗎?只是很多時候正常人要壓抑自己的偏執,因而過得似乎更累。

當然,我不會因為看了這本書而變得消極,天才和瘋子只有一線之隔,而我肯定不是天才,那註定也成不了瘋子,雖然我多少有些羨慕他們,但我也非常樂意並享受做一個平凡人的快樂與踏實。所以我不會也不能認真去研究他們那一套自成體系的各類理論,驚歎一下罷了。

奇怪的.是,我發現所有精神病人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能夠靜下心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我,一個正常人,卻很難做到了。也許是太多外力的影響:世俗的眼光、物質的誘惑、生活的壓力…也許是內心的浮躁、狂躁、不安、不屑…我應該反省、借鑑、改變……

在我看來如果看完一本書後能讓我有想説話的慾望,即便不知所云,那這就是好書。引段書中的話作為讀後感的結尾。“…正是因為你/我才有勇氣説/永遠,永遠”這是一個老人生前寫給妻子的,但是老伴卻堅定地認為他還活着。你説這是妄想症呢,還是偉大真摯的愛?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5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瘋子、精神病對於我來説就是古怪、可怕的代名詞,然而《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讓我對他們有了一個新的認識,甚至最終發覺,他們的思想有時會強大到超乎我們的想象。

相對我們這些正常人,我們會發現精神病人的視角遠比我們寬闊得多:面對各種包裝紙上舉着“腿”進行宣傳的動物,面對一塊從不運動的石頭,面對地球是圓是方的質疑,我們總會一笑而過,而與此相反,精神病人會全身心地投入思索之中,乃至成為正常人眼中的.異類,從而被人們稱之為精神病。其實,一位患者的話可以很好地解釋這一切:“你們看我是瘋子,實際上我看你們才是瘋子。”

這句話對我觸動很大,是的,站在精神病人的角度上,我們才是奇怪的,我們會拼命追求好的工作、好的家庭、好的地位……沒有盡頭。對於常人來説,這是對生活更高的追求,可是一位患者卻看到了不一樣的本質:“你們擁有了你想要的,還是會無窮無盡地要更多。”這對於人類的慾望概括得何其準確!人們也許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但卻知道擁有更多總比沒有好――不管有沒有用……

書中記錄了一位奇人,他未滿十八歲,卻在思考着物理四維問題,他的觀點,甚至讓量子物理學教授也聽得目瞪口呆,但是他卻又在量子物理學考試中錯得一塌糊塗――這樣的人,在我們眼中只是一個怪胎,可實際上,他的知識卻貫穿維度領域!可以想象,如果他不是精神病人,物理界也許會出現一顆閃耀的科學新星。

而與此相對的,是人類物理史上一顆真正的巨星――牛頓。他的一生攻破了無數難關,解釋了無數的物理現象,可是卻在晚年由於研究的深入,發現了更多未解之謎,他從各種方面去嘗試,但依然以失敗告終。於是,他只能將這些歸於神的創造,思維最終陷入了混亂……

通過精神病人的視角,我們會發現與我們的認知所不同的世界。一位患者曾在自己的口袋裏挖了一個洞,用DV機從裏面拍下自己一整天的生活,他想站在另外一個視角來審視自己、探究自己。這讓我在一瞬間明白了一點什麼――某些精神病人也許正因為對未知事物的探索過於執着,達到了偏執、甚至於癲狂的狀態,才被人們所不理解,事實上,他們的思想與我們,也許高出了許多。

天才與瘋子,有時僅有一步之遙。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6

這本書是陶瑾同學推薦給班上同學們的,一聽到這書名我便就對這本書有了興趣,或許是因為它“天才”與“瘋子”的強烈,對比更引我注意力,想去一覽究竟:“天才”與“瘋子”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

當我在網上查找到這本書時知道了這本書是通過作者與一些“病人”的採訪,以訪談錄的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精神病患者的內心世界,通過這種獨特的角度,我們能夠了解這些“瘋子”如“天才”一般的'思想。

整本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其實是那個能夠把街上的人當作動物看的女孩。起初,我與作者一樣,有些懷疑這個女孩,她是否偽裝成“病人”的樣子。她只需故作驚訝,然後指着無辜的路人説:“看!那一隻會用後腿走路的獅子!”即可,卻不曾想女孩所説的一切都是真的。

當初作者在、説明確實這個女孩的病是真的時候,我也吃了一驚,道:“天哪,如果我也是這樣的就好了啊,不用那樣小心翼翼的洞察人心,然後謹慎地交往,而不是隻要像女孩一樣簡單地望一眼便知一二,覺得好笑的也不用掩藏地大聲笑出來;覺得無趣得也不用怎樣作為禮貌的回以微笑。

回過頭想想,能夠這樣的女孩也正因為沒有幾個而被歸於“精神病“範圍。如果我也擁有了這樣令人驚歎的“技能”,之後便可肆無忌憚地笑啊哭啊也好,也不會開心的吧,畢竟被人冷落,被人拋棄,便就成了那樣膽怯、害怕的性格,沒有任意的自由可言吧!就這點相比,我也的確是比她幸福了許多——我是“正常”的呀!

然而許多時候,我們卻會迫不得已的露出許多並不想要露出的微笑。久而久之,微笑便成了一種禮貌,那是“應該”露出的才對。甚至別人會問你:“你為什麼不笑呢?”這時候又該露出尷尬的微笑了。

她作為一個患者,或許的確是“瘋子”,但是如果側重於看她的各種行為舉止亦或思想來説,她卻又的確是“天才”。所以,我們也不能只顧忌他人表面現象或者外表而不再去關心他人的內在。所以我們應把每個人都當作“患者”對待,把一切向最好的方面去想象。這樣才不會把美好的事物扼殺在搖籃裏。

我們應該將美好的一面面向他人,這才是一個美好的社會,一切才都能美好起來。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7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是一本國內真實精神病人訪談手記。

可能有些人一聽到“瘋子”這兩個字都會避之不及。可這本書的作者——高銘卻不這麼想。他為了得到“這個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的答案,詢問過許多人,但誰也説不清這個世界到底是怎樣的。還有人十分疑惑他為什麼要費盡心思地去想這個問題。

就在他為此困惑不解的時候,某次聽一個身為精神病科醫生的朋友説起了一些病例,頓時想到,我們為什麼不能去問精神病人,或者説我們眼中的“精神病人”是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的呢?他帶着複雜的心態,開始接觸這個特殊的羣體。

“精神病人也有迥異的性格和行為方式:有喜歡滔滔不絕的,有沒事找事的,有沉默的,有拐彎抹角的,這點跟大街上的眾生相沒什麼區別。但是他們會做些我們不能理解的事情,會有我們從未想到的觀點。他們的世界觀令人匪夷所思,他們以我們從未想到過的角度觀察着這個世界。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認為精神病人難以溝通的原因吧。”這是書中對精神病人的描述。

讀罷此書,我覺得:天才和瘋子的區別就在於他們的觀點是否被大多數人認可、證明。每一個天才在不被認可,不被接受的時候,不就是人們口中和心中所認為的“瘋子”嗎?

歷史上有許多名人,就是因為和常人觀念的不同,或是當時的科技水平無法證明他們的理念,而被誤解、被處死。像喬爾丹諾·布魯諾,他就是因為宣傳了與當時大部分人所認為的地心説背道而馳的日心説,所以大家都認為他是一個瘋子,被宗教裁判燒死在鮮花廣場上。但到後來,事實證明他是對的.。

或許,有些所謂精神病人的某些理論,會在將來有所證明。但在不被證實之前,他們,就是人們口中的“瘋子”。

天才之所以是天才,是因為他們的理念被證明且被人認同。而所謂“瘋子”,也許只是因為人們無法理解在他們看來匪夷所思的觀念罷了。天才和瘋子之間的關係,就像左和右,僅僅只有一步之遙。

用高銘在書中所寫的話“我只覺得這本書是一扇窗,能讓你看到更多、更多的世界—其他角度的世界。我也希望有一天你能夠很坦然的説:‘讓我來告訴你,在我眼中,這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8

我不認為《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裏面的人物都是精神病,作者也不這樣認為。無論是從唯物還是唯心角度這些患者都提出了讓人拍手叫絕的理論。我無法反駁這些理論,就像那些理論物理學家的言論一樣,誰又能證明是對的呢,即然你説是這樣,為什麼我不能説成那樣,我不能證明你是錯的,同樣你也不能證明我是錯的。

有一些案例真是直達內心......

許多患者都對量子理論有過很深的研究,下面的理論就是一個女患者提出來的: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的宇宙中,像是一個果凍,精神是這個宇宙的邊緣,宇宙是四維的,第四維是時間,我們在連續的時間上,之所以有空間和時間,是因為我們生活在物質世界,我們需要用一些概念去概括和記錄説明這個宇宙。精神是在宇宙之外的,我們只有在宇宙的邊緣才能理解,但也只是能理解一點。所以我們的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存在的,沒有消失過。只是此時的你在此刻。我們處在一個四維的宇宙中,所以我們自身有侷限我們不可能搞清楚宇宙是什麼,這大概就是“只緣身在此山中”吧。

還有那個研究瑪雅文化的患者,我幾乎可以肯定他絕不是精神病,就像作者説的那個,不算他對瑪雅文化的研究成果,就算他對研究一種文明的專研精神就足以讓我們這些“正常人”自愧不如了。當一個人認真做一件事的時候,才能真正體會靈魂。

有一個患者,當她一個人生活時,她會讓自己變成一個孩子,因為她認為那才一個人真正的本我,我們提倡人要努力工作,為什麼呢?因為社會需要這樣的人,社會又是什麼呢?是人類自己創造的羣居生活,要想人一羣人在一起和平相處就必須要定一些規則,人在履行規則的`過程漸漸忘記了本我,多麼清晰而又無法反駁的觀念啊,我甚至覺得現在人一再的提倡簡單生活不就是要找到本我嘛。

對裏面所説的一些雙重人格的故事,在晚上真的讓我不敢照鏡子,也許你會認為這些人是最像精神病人的人,但可惜我們每個身體內都藏着另外一個你,而且不只一個,當你憤怒的時候,那個暴躁的你就會出來,有時事後你都不敢相信當時你能説出那些話,做出那些事,只是這些人身體內的另外一個自己不受自己控制了,而我們可以由意願去控制哪個自己出來而已。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9

倘若讓我説實話,應該很多人看完《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以後,都覺得自己是個精神病人,不覺得是的也會質疑自己。有點隱喻,有點刺激,天才與瘋子只在一念之間。那些進入精神病院的不單單是普通人,也有很多高學歷和某個領域的專家,更是還有精神科醫師。如此有質量的精神患者,説着還貌似符合各種哲學邏輯原理的觀點和想法,讓人不自禁地認同和站隊。

你在追求什麼?在滿足了物質條件後的我們,更多注重精神層面的東西。宇宙之大,你若想要徹徹底底地征服,説句比較絕對的話,那是完全不可能。要麼就是進了精神院要麼就好好地把好奇心藏在內心不要示眾。我想起舊約聖經的一個故事,人類的先祖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肥沃土地上子嗣繁榮,物質異常豐富,這時就想要建造一座巴別塔通往天上,以傳頌自己的名譽。上帝遷怒於此,於是讓這些建造的人完全互不聽懂語言,不能進行溝通,結果這通天塔也就無法建成。看着是不是有點相似之處?不管是趨於好奇心,亦或是心靈空虛想要知道自己在宇宙中是個什麼樣的位置,還是為了進一步發現宇宙的更多奧祕,無非都是自己不滿足的驅動下,想要得到更多的答案。沒有什麼天才,沒有什麼瘋子,都是一個正常人,有的人想得多些,有的人想得少些,有的人轉牛角尖偏執於一個答案,有的人放寬心態,更願意只是活在當下。這個世界,承認的是宇宙很大,人的腦力開發還有巨大的空間。這不就得了,不管有沒有上帝,未解之謎如此之多,人類的智慧如此有限,我們只是滄海一粟,如此渺小,有什麼理由不多謙虛和恭敬呢?一個個被認可的學術觀點和説法,難道就一定是最準確的'定義和原理嗎?最早的地心説不也在後來被推翻了嗎?人類是猿猴進化來的不還是大有爭議嗎?不要為自己所知道的一點東西沾沾自喜。瘋子未必真的就是瘋子,天才也未必真的就是天才。眼睛所見的都未必是事實的真相。

人生若只如初見,愛是永不止息。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10

以前阿秀曾經跟我提到過這本書,我貌似也看見她在我電腦裏也下過這本書,當時我也沒在意。後來也託她的福,張章同學把這本書交到了我手裏!當然當時的使用權不屬於我,後來因為些原因最終使用權還是屬於我了。照這麼回憶其實我跟這本書還挺有緣,若不是我在莫大的東台大潤發超市巧遇張章同學三次,這本書也不會到我手裏啊!

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作者採訪精神病人時的故事。通俗的説,就是以精神病人的角度去看這個,我們不斷質疑的世界。

其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質疑這個世界,例如先有蛋還是先有雞,活着的真正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等等一系列的質疑!我們正常人也許只是從表面分析一下。而精神病患者往往會偏執於他們所執著的事,把一些微小的事放大化的來看,以至於做出些極端的事情。所以在正常人的眼裏他們病了,俗稱“精神病患者”。

書中提到有很多精神病醫師因為長時間跟精神病患者接觸最終他們也“病”了,也許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本來就存在些因素。因為長時間跟精神病患者接觸他們內心裏面的平衡點被打亂了,所以“病”了!其實天才與瘋子只是一線之隔,關鍵在於內心裏那個平衡點!

書中有兩個愛情故事。但是可以用一段文字説明。摘抄的。

指間的戒指不再閃亮

婚紗在衣櫃早就塵封

我們的容顏都已慢慢蒼老

感謝你帶給我的每一天

正是因為你

我才有勇氣説:

“永遠,永遠。”

第一個故事是一位臆想症的老人,老伴逝去多年,依然認為他活着。

第二個故事是一位喪偶的中年人,不斷的學習生理等課程,為了復活愛人。

感觸很深,然後靜默不言。

書中有一段是講“角度問題”。一個女“患者”説在工作外她會是個孩子,她喜歡這個新鮮的`世界,而不是去習慣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喜好而不是必須跟別人一樣的態度!這個女人其實沒有問題,反而是認為她有問題的人才有問題。不是每個人都習慣墨守成規,孩子是最好的列子。不是所有大多數人認為對的事情就是對的,大多數人認為錯的事情就是錯的!而那個“大多數“的界限往往讓我們思想上有限制了,所以漸漸的我們也就習慣了!

書中結尾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人生若只如初見“!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11

讀這本書純屬出於好奇,都説“好奇害死貓”,這本書害慘了我。

每次到書店或者大的圖書批發市場,都會看到這本書展在最明顯的位置,電子書閲讀排行榜它也是高居榜首,這無疑是一本暢銷書。

前幾天我看電子書的時候又推送它,出於好奇沒有看簡介就直接讀內容了。

説實話,內容很吸引人,它是研究我們既害怕又好奇的東西――精神病注意是精神病和精神有問題的人。

精神有問題的患者,在我們看來都是暴躁的,會傷害別人。不定期攻擊和傷害讓常人難以接受,被認為是病人。

在農村,這樣的人經常被關在一個房間或者是一個籠子裏,靠投食生活。

在城市,大部分都被送進精神病院,也有小部分沒有攻擊性的自己呆在家裏。

作者花了四年的時間,接觸這些病人,和精神病人溝通,錄音,探索他們的精神世界。

不得不説,裏面有很多超懂科學的患者,他們的邏輯性很強,有一套自己的思想體系,有的甚至比正常人的知識儲備還多,但因為別人聽不懂、不理解被認定為精神病人。

但也有患者確實有妄想症、多重人格、精神分裂症,多重人格的人會殺人、會認為這世界有鬼,精神分裂的人會認為有很多個自己在撞牆。

其中有個患者自己照了兩天鏡子把自己照瘋了,也有殺人後覺得被殺者沒有死,而是喜歡自己反覆的殺她。

總之這些患有嚴重精神病的殺人犯讓我很恐怖,很害怕,因為我是從來不看恐怖片的。

我也會想精神病人説的`話,但是作者已經反反覆覆強調了,千萬不要想精神病人的話,不然你也會成為精神病的。

前兩天害怕自己一個人睡,怕有鬼;這兩天又害怕照鏡子,刻意的迴避,我要暗示我自己,我很健康,世界上根本沒有鬼,鏡子裏就是一個人的映像而已,沒什麼大不了的。

一切都很正常,不要再想這本書了,我真心的奉勸,膽小的人不要看這本書,雖然它能增加我們的認知,但這並不是一本積極向上的書。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12

天才在哪,瘋子在哪?

沒有用太久的時間,就讀完了“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之前就聽説過這本書,這回趁着有實體書,通讀全書。

讀之前就大概瞭解本書是講述精神病院裏病人的故事。精神病院是神奇的充滿神祕感的地方,感覺不會像醫院那麼神聖,也不像醫院那麼陰森,共同點是人們不會想進去待着,但精神病院會有神祕感吸引人想揭開一角窺探一下。

有些瘋子並不是真正的瘋,他們是真正有高智慧的人。讀完本書,總讓人有這樣的感覺,彷彿在病院裏的人,是掌握大智慧的人,因為自己不同世俗的舉動,而被誤關進來,裏面很多內容講述高深莫測的世界觀、科技觀、生命觀等。我記得有被外星人抓走監控地球的間諜人;有從未來穿越回來的旅行者;有人研究古代文明否定過去;有人研究科學技術否定現在,這些人讓人感覺需有很強的邏輯及豐富的知識,怎麼能被認為是瘋子。

有心靈感應的`雙胞胎,有多重人格的他她他,有人看所有人都是各種動物,有人在平靜的屋子感受到大風的侵襲,這些人的奇怪想法似乎沒有那麼的高深,但卻也讓人無法捉摸,一些無法去想象的事情,卻真實的感受在他們身上。

看完本書,真的沒有辦法去下定論,如果你想到的事情和書中人物想法一致,那自己是不是要應該去醫院看一看呢?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13

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雲的眼睛睛去看雲,用風的眼睛去看風,用花草樹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樹木,用石頭的眼睛去看石頭,用大海的眼睛去有大海,用動物的眼睛去看動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

為什麼小孩子不喜歡逛街,試着蹲下來和小孩子一個高度,你看到的只有不同的腿在向前動,商店裏面也只有衣服的支架。當孩子要求你抱抱的時候請抱起她,讓她看到和你一樣的世界。

很久很久以前,我聽到過一個故事,有個精神病人拿着傘蹲在草坪上,別人問他,他説我是一個蘑菇。當時我並不理解,覺得就是精神病,怕是傻掉了。但當我看了這篇文章,我才知道他只是站在蘑菇的角度“對話”蘑菇。

這篇文章寫一個女生會模仿任何一個人,語調,語言,動作都像極了,一個老人或或者親近的.人。她説:“我開始想了很多辦法,最後決定還是用這個最笨的辦法,也就是我們常説的:換個角度看。不過,這個換角度,要複雜的多。因為要換角度看的不是一件事,而是整個世界!最開始我先是慢慢觀察別人的細節,然後記住那些細節的特徵,再然後開始試着模仿別人、體會對方為什麼這麼做。説白了就是變成你模仿的那個人。模仿的時間久了,會了解被模仿者的心態,進-步,就會學會用對方的眼睛去看事物了,如果掌握的好,甚至可以知道對方在想什麼。”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14

在公園的長椅上坐着三個人。其中一個人在看報紙,另外兩個人不停地在做撒網、收網、把網裏的捕獲物擇出來的動作。一看就知道那兩個是精神病人,於是周圍很多人指指點點地議論。有個警察仔細觀察了一會兒後,問那兩個“撒網”的人在幹嗎。那兩位説:“沒看到我們在捕魚啊?”警察轉過頭問看報紙的那個人:“你認識他們?”看報紙的人説:“對啊,我帶他們出來散心的。”警察説:“他們精神有問題吧?在公共場合這樣,會嚇到別人,你趕緊帶他們回去吧。”看報紙的`人回頭看了一眼説:“對不起,我這就帶他們回去。”説完放下報紙做拼命划船的動作。

門薩俱樂部門薩的英文名稱是“MENSA”,是拉丁語中“圓桌”的意思。門薩取自圓桌的意思就是希望人們能夠平等的坐在一起,當然前提是智商相近。門薩是世界頂級智商俱樂部的名稱,於1946年成立於英國牛津,創始人是律師羅蘭德·貝里爾和科學家兼律師蘭斯·韋林。當時,這兩位自認聰明異常的人突發奇想,編制出一些高難試題以測試智商,受到廣泛追捧。興奮之餘,貝里爾和韋林乾脆成立一個俱樂部,號召高智商的人士加入。他們有意為聰明者建立一個社團, 通過充滿挑戰性的社團活動而使參加者的高智商獲得承認、肯定和不斷提高,並分享彼此的成功。門薩多年來堅持中立和非政治、非營利的原則,至今不變。門薩國際總部和各俱樂部也組織一些收費的活動,以及一些出版活動,但收入全部用於俱樂部的拓展和完善。所有參與者個人不獲利。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15

“這個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

這本書的答案是:沒有人能夠説清楚這個世界到底是怎樣的了,但是你可以在你自己眼中可以明白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上,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或許在這一類人中,他們對這個世界有着獨特的見解,他們就是精神病人。這個就是這本書主要新穎的地方吧!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此書是高銘老師所著,裏面的文字通俗易懂,都是以對話方式呈現的,讀者大多可以很容易理解,並且能夠隨着作者投入到書的情景裏面去,大多數看這本書的人都會廢寢忘食,並且還可以看好幾遍。在作者的描述中,讓我知道在精神病人的世界中,原來有這麼多的想法,他們的思維超乎了平常人的思維邏輯,他們的'推理方式實在是不得不讓我對他們刮目相看,讓我刷新了對他們的認知。

他們的眼中,我們是那麼的的無知、渺小、愚蠢,我很驚訝他們的想法,是那麼的獨特,創造了不一樣的世界感知,他們能夠通過很小的東西聯想出更大的事物,並通過自己的頭腦無止境的思考下去。

裏面有提到一個精神病醫生,他説道:如果這個精神病人是快樂的,那我們就沒有必要去打斷他。是的,我們不要用另類的眼光去看待他們,如果你覺得他傻的話,然後在他的眼中,你或許什麼都不是,根本就瞧不起你。

希望他們能夠健康快樂的思考下去,生活下去。有時我們可能無法理解他們為什麼這樣做,或許他們只是想證明自己是對的。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16

1.很少看書的我花了很久的時間斷斷續續差不多兩個月看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頭皮發麻。

記得有次深夜裏讀到其中一個橋段,感覺自己的靈魂都震動了一下。從感官上來講,這本書是值得推薦閲讀的。

2.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邊本講的就是一些和所謂”正常”的人對世界、對自己、對生活持有不一樣看法的人。這本書才用第一人稱視角講述了一位學者多次探訪精神病院病人的故事,寫作的手法比較寫實,很有代入感。也有人問過作者,這些故事是否是真實事件,作者的回答是:如果你覺得它是真的,那它就是假的。如果你覺得它是假的,那麼它就是真的。

3.如果以我的感覺來看,我願意相信它是真的,因為我本人也是對世界抱有奇思妙想的人。書中有很多時候都在探討這世界到底什麼是真實,什麼是幻覺。不同的生物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人也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對世界的理解,人們通過交流達成共識以及排除異己。大多數達成共識的的人羣

會覺得其他人眼中的世界是虛假的。這本書就是通過這些少數的'被認為不正常的人眼中多瞭解世界,因為這些人和她們的思想也正是組成這個世界的一部分。

4.不管是為了博人眼球還是確有其事,書中的故事有些是發人深思的,正如這本書的名字所説的,天才和瘋子可能只有一線之隔,現在人類文明飛速的發展,這在古代是無法想象的,也許現在我們看來不正常的人類也正是我們需要去認真研究的通往未來世界大門的鑰匙之一。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17

我本來想看完這本書在寫讀後感的,可是我發現裏面好多感觸深刻的章節,那些讓我着急讀完的段落,真的忘得很快,不知道是所有人都這樣,還是我一個人。這本書《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它的出現也是值得一提得温暖故事。其實第一次聽説這本書是在某個綜藝節目上推薦的。後來總是有意無意的看到它的名字。直到這學期開學,我人生第一次和爸爸逛了書店,所以這本書是爸爸買給我的。我查了一下本書作者高銘,在這之前,我一直以為他是一個精神病醫療從事者。可是越讀越發現,雖然他的表達方式不帶有感情色彩,可是每個故事的尾巴,都會在主人公的角度,或者是站在社會的角度,寫一個引人深思的結尾。

對於書中每一位精神病患者的故事,我都有很大的感觸,有的做法令人自閉,有的'對世界的認知太令人驚訝,有的自身的經歷就很不可思議。我自認為我是一個對世界包容度很高的人,可是依然有一些故事,不知是真是假,令我疑惑。比如這篇《永生》裏的主人公,可以重生,並且留下了前世痛苦的回憶。還有《在牆的另一邊》裏的主人公,他是不是一個偉大的天才走火入魔?他告訴我,我們所認知的世界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真實的,未知的一切都在牆的另一邊。

書中很多地方確實有藝術加工,看得出作者很努力的把精神病人的思維寫得完整而又邏輯性極強。網上有個評論説“不要盡信,權當讀個樂子”,可是年輕人嘛,我們的特點就是想太多,看進去了就順便思考一下人生和宇宙什麼的......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18

這個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呢?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不過,是看似。也許這個世界最精彩的就是這個世界本身。那麼這個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道説:這裏是人間;佛説:這裏是六道之一;上帝説:這裏是天堂和地獄的戰場;哲學説:這裏是無窮的辯證迷霧;物理説:這裏是基本粒子堆砌出來的聚合體;人文説:這裏是存在;歷史説:這裏是時間的累積。所有的解釋都在這裏了。看來世界是有無數面的不規則體。

也許問問旁人可能不會得到態度認真的回答,因為大家都在忙着自己的升職加薪或是學習知識,很少人願意面對這個問題,除非,瘋了。瘋了,瘋了,瘋?想到這作者把目光轉向了另一羣人,精神病患者。

走進這本書彷彿走進了一個玄幻的世界,我看到了許許多多不同的世界。我驚奇的發現有些精神病人的邏輯居然是很清晰的即便是一種看似異乎常人的邏輯。而他們也有和常人一樣的各自不同的性格滔滔不絕的,沉默不語的.,拐彎抹角的,沒事找事的。他們以我們不懂得的方式在觀察着這個世界,也許這就是我們認為精神病人難以溝通的原因了吧。

作者説,他希望讀者可以撥開文字和表象的迷霧,更開闊地接近着奇妙的世界。看完這本書後,我對這個世界有了進一步的思考。我們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二維的,三維的,甚至是四維的?真的希望經過我自己的思考,有一天我可以驕傲的對別人説,在我眼中的世界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的。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19

讀了這本書,多了一些書裏觀點。以後看到瘋子,也許能有一種包容的心態,而不是同情,恐懼,遠離。

精神病人的世界,他們也有性格,有人沉默寡言,有人喜歡説個不停,有人直來直去,有人喜歡拐彎抹角,跟大家眼中的正常人沒什麼區別。唯一不同的是:會做一些“正常人”不能理解的事兒。而他們做這些事兒的根源就在於:跟“正常人”的世界觀不同。他們的世界觀與眾不同,甚至令人匪夷所思,讓人難以理解。

各種各樣的病歷,印象最深是蘇薩克氏症候羣,她的記憶似乎只能保持24小時,每一天對她來説,都是全新的一天。不要以為失憶只是不記得一些人、一些事那麼簡單,他們同時會遺忘了一些技能,對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都會出現障礙,他們會變得暴躁、遲鈍,而且合作能力也會大大降低。他們擁有屬於他們自己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是混沌的,畫面、色澤、美感,好像都已經失去了其原本的意義,甚至有時候,連看對面的人,也會恍惚,腦海中會浮現出“兩隻眼睛、一個鼻子、一張嘴,這樣是一個人”的可笑概念。

也許我們永遠無法知道他們的世界,就像如果他們得不到有效的康復,就永遠不可能再回到正常人的世界中一樣。但有時候,不得不承認,在他們那斷篇的,無法拼湊完全的記憶世界裏,悲傷和抱怨存在的空間非常有限,而他們的快樂程度也會遠遠高於正常人。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20

實話實説,我是看不懂這本書的。那些人講得東西太深奧,像什麼量子力學,四維空間,我都不明白。可還是想看,不為什麼,就是想。

作者説,有一個精神病科醫師告誡他,不要想那些病人告訴你的世界觀,不然你遲早也會瘋的。讀到這裏,突然有些羨慕作者,至少他能理解精神病人的世界,而我不能。換句話説,因為我知識不夠,理解力也不夠,所以我連瘋的資格都沒有。

我是個普通人,沒有超高的智商,也沒有超高的情商,平平凡凡的過一輩子,也許就是我的歸宿了。看了這本書,突然覺得諷刺,我不能成為什麼改變世界的大人物,卻連瘋也做不到了嗎?你可能想説,瘋有什麼好的。但我並不是想瘋,只是想擁有掌控自己命運的能力。

所以從現在起,努力地讀書,不為別的,只為讓自己的.命運屬於自己。每天早上起來,問一問自己,我真的足夠優秀嗎?

我並不比別人優秀多少,至少智商不足以高到加入門薩——這本書裏的一個精神病人就是門薩會員。所以沒什麼可沾沾自喜的,一點成績,一櫃圖書,都沒什麼了不起,至少我現在,連瘋的資格都沒有。

每個天才都有可能是個瘋子,每個瘋子也都有可能是個天才。我不是天才,也不想當個瘋子,至少現在不想。但如果有一天,我因為什麼事想不開而瘋了,我希望能做個真正的瘋子,天才的瘋子,希望那時候,我能有瘋的資格。

好好讀書吧,不然當你在某一天突然發現,你連瘋的資格都沒有,該是多麼可悲!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21

起初買這本書是因為陳喬恩(女神)在一期訪談節目中推薦此書,本着愛屋及烏的原則決定拜讀此書。書拿到手裏很厚實的一本,按照我看書的速度估計要花一個月時間,結果剛完前兩篇文章就中毒了,接下來的一週時間裏只要有時間就會抓緊時間看。

這本書太多吸引我的地方,幾乎每一篇都是一個巨好的電影劇本,題材、故事、人物,無不精彩,合情合理,又出人意料,因為幾乎每一位精神病人,都有超強的邏輯思維,絲毫不擔心劇情上邏輯出紕漏,而電影又是很好的手段,去完全構建起他們眼中的.世界,可以完全依照他們的規則來建制起另一個迥異的世界,這多麼有趣。借書裏的話説,“我自己也有成為精神病的潛質,這讓我擔心又興奮,興奮的是我發現了一個很大很大的新鮮領域,讓我饒有興致,這起碼在接下來較長的時間裏我有一個好的興趣點,我是知道的”這也是我讓我無法停止閲讀的原因。這本書給我很多啟示,很多故事讀過許久再回想起來有會有另一番滋味。

讀完這本書讓我想起一句詩“聽從生活的安排,是快樂的”我對這種聽從有時候是接受的,有時候又覺得接受就是違背本意的所以時常會糾結。這或許就是書名的本意吧!天才也好,瘋子也罷都是安排,聽從安排或許就是快樂吧!

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很有自省的價值的(很多次理所應當的瞬間我們真的很難排除自己就是病人的事實),此書推薦給那些曾經像我一樣心靈長滿雜草的拓荒者。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22

這個世界上,到底誰是天才?誰是瘋子?

在我們眼中,那些言行不正常的人便被冠上瘋子的稱號。我們以一個所謂正常人的視角審視着這個世界。殊不知,那些被我們冠上瘋子稱號的人們或許也正在用一種另類的眼光觀察着我們。誰能説清到底誰才是不正常的瘋子呢?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向我們展示了“瘋子”的內心世界。他們沉迷於自己的世界,專心致志地研究他們感興趣的事情。這些所謂瘋子的人,對他們所感興趣的.領域研究頗深,説起來頭頭是道,而且理論依據充足,讓人找不到反駁的理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度懷疑自己才是不正常的“瘋子”。真是一本有魔力的可怕的書!

反觀我們教育領域裏的孩子,有些孩子總是與眾不同,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不按時完成,課堂上左顧右盼,小動作不斷......一度成為讓我們頭疼的壞孩子。對於這些“壞孩子”,我們斥責,懲罰,叫家長。但若我們瞭解他們的內心想法,弄清楚他們各種令人惱火行為背後的心理活動,也許我們能發現不一樣的他們。深入瞭解孩子並加以引導,才能讓“瘋子”成為“天才”。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等待開發的寶藏,我們這些開發者要找準他們的路線及結構,小心翼翼地加以雕琢,使他們成為最閃亮的明珠,而不是被遺棄的廢墟。孩子的美好未來,靠你我一起努力打造!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23

第一次接觸這類探索人類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書籍,光看書名,就覺得不可思議,兩種極端似的,天才與瘋子,就像南極與北極,彼此都是極端。

書中介紹的是每一位精神病人情況的例子,通過作者去拜訪,錄音筆記錄,談話,溝通,精神病人口述,形成訪談式記錄。讀每一章節的文字,彷彿在看天文學,物理學,量子力學,很深奧不能更深入的理解內容。每一種思想都值得被尊重,閲讀中,常常使我跳出慣常的思維,偶爾也會產生共鳴,讓我覺得自己好像也偶爾是同類人。比如,有一篇印象深刻,講述的是主人公常常把人看成動物,可能是月球引力,磁場的作用,我也有類似經驗,不過,迄今為止,也就兩次,都懷疑自己是不是精神出問題了,哈哈,想想也是給自己思想一次造反的機會吧!

當你從一個正常人的角度看待精神病人這個羣體時,“精神病人”也在審視着我們“正常人”這個羣體。

花了較長時間斷斷續續閲讀,以全新的.角度審視並思考自己關心的一切—世界本身的面貌以及生命的意義。世界上的人千千萬,事物更迭不息,不管是生命的盡頭還是時間的盡頭,其實對終究離去的我們來説是沒有盡頭的,因為正像納蘭容若説的:“人生若只如初見”,所有的美好,所有的不期而遇,都是永恆的記憶。珍惜每一段記憶,每一種想法,它有它出現的道理,只要不是有傷害性即可!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24

最近書荒,閒來無事就翻了下櫃子。發現了一本不知道是誰放在櫃子最下面的抽屜裏的書—《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最先吸引我的就是書上大大的標題“國內第一部精神病人訪談手記”。就此就讀了那本書。

本書以訪談的敍事手法記錄了一個與我們正常人完全不同的特殊人羣—精神病人的世界。從真實性上面看,我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這本書在寫作上添加了作者的主觀意願。雖然站在第三人的角度上來看待這些病人,但作為一本完全沒有科學依據的小説,還是不要太相信。

除了真實性外,這本書還是很值得一看的。相比專業的書籍外,它顯得不是那麼的枯燥。也以與常人完全不同的視角來看待精神病人,這個角度很新奇。讀完這本書,我在思考“天才和瘋子是個怎樣的.界定?”在常人看來天才和瘋子是完全不一樣的人,彷彿一個在天,一個在地。這本書改變了我很多看法,也對心理學產生敬畏之心。

我在設想如果愛因斯坦,牛頓這些人生活在我們這羣普通人中,當他們提出完全與我們之前的認知完全不符的觀點時,是否也會像書中所説的會被我們這些“正常人”當作精神病人。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也許在精神病人的眼中我們才是患了病的人。

書的內容就不透露啦,有興趣可以找下書看。也許看完這本書,你會有完全不一樣的認知。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25

很有趣的一本書啊。精神病學本來就是一門有趣、深奧的學科。此書用例子加以分析並引出病例,真的很不錯,在閲讀的同時也不斷地思考搜索學到的`知識分析其人物特徵並聯系疾病,在最後有結果和分析講解,簡單易懂。正如書本上所説,天才和瘋子之間、善與惡之間都近在咫尺,那麼一點點平衡若把握不了,就會擁有另一個世界。人是很容易被環境改變的,並且改變得難以察覺,特別是變惡,就像腫瘤般擴散,從頭到尾、徹徹底底。人的大腦是很奇妙的,潘多拉寶盒如何打開、釋放,在乎環境、在乎自己,好的環境會給人好的開始和良好的心理;當然,惡劣的環境也有讓很多人變得堅韌。不過,一些我們看似不正常的人,在他們眼裏,我們也屬於精神患者。看待事物的方式和角度不一樣就會出現不一樣的心理和結果。

絕頂的天才都有精神的一面,所以他們才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或者説是常人覺得一樣的事物)。生活在這個世界,平等看待他人,因為,畢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你是那個瘋子,他是那個天才。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26

本書的案例中,有些觀點還真是讓人覺得神乎其神的,但不知為什麼,説得越玄就越讓我覺得不可信。並不是因為那些知識超出了我的認知,而是溝通本身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説的'內容,二是説的方式。即便我可以努力嘗試去理解書中的內容,但字裏行間透露出的詭異氣息卻始終無法消散。

書中人物誇誇其談,自認為才華橫溢,但在我看來,卻有很多根本就是偽命題。例如那些自稱可以往返現在與未來的人,你不如收起對我們普通人的鄙視目光,拿出讓人相信的真憑實據。像機器貓似的真刀真槍地往外掏新式裝備,看誰再敢跟你叫板?好吧,也許他們會説:“我又不是科學家,我怎麼會發明那些玩藝兒?你現在要是穿越回唐朝,你發明出個電視機讓我看看啊!”這話貌似有些道理,可是,在這樣一個人人都有舞台施展才華的年代,你就算搞不出發明,總可以寫本科幻小説吧?説不定還能得個雨果獎、星雲獎。再退一步説,你文筆不行,寫不出小説,那你也可以去央視《挑戰不可能》節目大顯身手啊!

噢,這些你都不行?你只會睜眼説瞎話?那好吧,把你當作精神病,其實也沒冤枉你。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27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耗時差不多一個月才看完,確實如作者自己所説,只需要你在看的時候,能有一點兒的思考,他就是欣慰的。

第一次看這種類型的書,已經完全不知道書中具體講的是什麼,只依稀記得書中講了很多的'不一樣的故事。看完故事後會讓自己有點凌亂感,有時候甚至會懷疑自己之前所知道的一切,而認真思考書中講的故事這個思維方式的正確性。天才和瘋子只有那麼一線之隔。

很多觀點已經逐漸忘卻,但是自己作者自己説過,為什麼能堅持做這個心理。每天抱着空杯的心理,擁抱每一個病人,傾聽他們的故事。只有你摒棄自己的成見,你才能體會、理解病人,同時才能感同身受。真正做到感同身受是多麼的難,真是因為主人公做到了,所以他才能得到病友的信任,才能堅持下來。

生活在人的江湖中,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存在着形色各異的思想,所以在日常中遇到思想各異的人,我們可以抱着寬容的態度,認真的傾聽,需要完全的贊同,但可以表示理解!多一份理解,多一分寬容,世界都美好了。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28

以前以為精神病是受到極大的壓力和刺激造成的,通過這本書的描寫,原來很多精神病人是自己吊死在一個問題上鑽牛角尖想出來的。書中沒提到病人的生理指標,我想他們的病態應該不光是思想行為上的,大腦有器質性病變才能下診斷吧

你可以思考宇宙人生社會和萬物的奧祕,如果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同時給社會和他人帶來積極影響,那麼你是哲學家和思想家;如果上天啟示給你這些,你是宗教家。而這本書裏的精神病人雖然有天才的潛質,思考的東西有意義卻是一己之偏見,無視現實生活甚至超越社會規則和道德。所以説理論要和實踐相結合,精神應當建立在物質之上,因為人既是肉體,就還是物質的。如果把自己的一日三餐現實生活安排好再去思考一些課題,遇到阻礙保持平和心態,估計也不會瘋了。

不過歷史上一些科學家哲學家物理學家藝術家真有瘋的,可人家歷史留名了,而這些精神病人就只是炮灰了,可惜!

比起只追求世事繁華功名利祿的人來説,這些精神病人似乎更加純淨有追求,積極探索宇宙的奧祕。可是對於普通人來説,將理論和現實結合好,找到自己在宇宙中的價值就好,可以思考而不是妄想呀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29

這本書被很多朋友強烈推薦過,不知道為什麼。讀完也無法明確這種強烈的緣由。就還成。個人口味。

單看書名,以為是一本成功學,所以一直沒讀。

你看,人總是會一不留神就陷入自己的固有認知和刻板印象裏。

其實,這本書更像一本變態心理學初級入門科普書。

心理學一直都是常被世人誤會的對象。總感覺她披着神祕的面紗,和玄學有着親密的關係。現在已經好多了。變態心理學只是心理學科中很小的一個分支。

也就是研究異常行為的.科學。心理學更多的研究普遍行為,加起來統稱研究行為現象的科學。

看心理學,有一個很直觀的體現就是能夠更加理解人類。之前覺得啊怎麼這樣的事情怎麼這麼可恨或可怕的人,會慢慢理解,也算打破固有認知和刻版印象吧。多一點理解的時候會多一點慈悲。而當你覺得對別人慈悲的時候恰恰是在對自己慈悲。人的能量場就是這麼奇妙。

無論“天才”還是“瘋子”都是“常人”對於“常人認為的異常人”的一種稱呼罷了。現在這個時代已經好太多太多了,我們可以從更多的渠道去了解這些,而那些“所謂異常人”也可以有更多的渠道去尋求到理解。已經很棒了。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30

像靈魂盤起尾巴擠進軀殼當人一樣。想不被人當成精神病,那就必須藏好一些想法,不要隨便告訴別人,這樣安全了。因為我們的世界,還沒有準備好容納那麼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這是我和大家分享的最後一段話了,剛開始的時候我真的會細細品每篇文章,每句話。後來才知道他們是天才,他們是敢於把自己的突出的`差異表現出來,這個世界就是這樣,一旦出現異類,就會被稱為精神病。只有藏好自己的差異,才能和大家通行。

小男孩在路上遇到了一個老爺爺,給他講了靈魂的事情,他不光自己相信,還説通了身邊人一起相信。

“萬一只有靈魂知道呢?”

靈魂這個東西,有沒有我不知道。但是我是相信有的,因為當你感受到了你沒有看到聽到的東西,我更願意相信這個是靈魂的感受。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更像一個神經病,而非精神病。因為神經病是病,而不是你對這個世界更多的參悟。

讀後感姍姍來遲,有時候心事很重的時候也會看幾章節,暫時忘記不愉快,可能看完了也想明白了。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31

首先得闡述此書的真實性是有待考究的,簡介中作者稱自己深入精神病院多次,與各位案例病人進行對話並歸納的真實性暫且不論。此書着眼的意義應是,給對精神疾病知識貧瘠的'時代一個警示,大部分的人羣對精神疾病的認識保存偏見,卻忽略了在此書列舉的種種案例中,不乏有發病率廣而普及率低的病症,比如抑鬱症。也忽略了精神疾病患者不該被簡單一句“瘋子”而恥笑,他們所承擔的痛苦並不少於生理疾病患者,痛在於“清醒時依舊無法控制自己的生活,也不知什麼時候會再出現問題”,對於精神疾病的研究也遠遠落後,使之承擔了過多的非議。

在章節裏也有因為年代久遠而未被更正的東西,比如同性戀作為一種性取向已被正式廢除於精神疾病中,所有非正常性取向只是相比普遍性取向而相對較少的生理取向,已無需介入任何形式的藥物及其他形式的治療。

對於大多數來説,非正常的世界似乎是“潘多拉的魔盒”,我們偶然窺見一斑,但這本書的意義,就是讓更多人能對精神疾病有些許正確的認識。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32

在前幾天看完這本書後,沒有想着寫什麼觀後感的,但是今天實在是閒不住吧,不能什麼都不幹啊。

這本書的主角(作者)在採訪精神病患者後寫下的這本書,給我的感想是真的厲害,因為你長時間和精神病患者接觸,可能會被影響,書中也有作者記錄下的一句話是:“千萬千萬別太在意精神病人説的話、別深想他們告訴你的世界觀,負責你遲早會瘋的。”

在這本書中發現好多精神病人的思維邏輯和世界觀超出平常人太多了,作者有次採訪一位女患者時就被這句話給深深的.震懾住了“如果有天你看到我瘋了,其實就是你瘋了。”這句話給作者的影響很大,當然這句話也成了這本書很出名的一句話。

書中採訪的患者什麼樣的的人都有下至平頭老百姓,上至海外留學生和公司老闆,真的是什麼樣的人都有,那些患者的邏輯真的讓人懷疑人生,思維邏輯之強想法之驚奇,但是你細想一下那些邏輯都説的通。

書中的精神病患者到底是不是真的瘋了,還是説像以前地心説和日心説的那樣,想想太可怕了。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33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一書,是我認為看得最有感覺的一本書。當初每每見到朋友都會向其推薦此書,但是我在瘋狂拜讀此書時,種種不安侵襲而來,如同黑雲壓城般將我壓抑得無法呼吸,幾近窒息,使我望而生畏,無奈選取輟讀。然而最近我重拾此書,心境大變,大腦如醍醐灌頂般茅塞頓開。思緒在我指尖流轉,一頁頁紙張在翩翩起舞,或快或慢。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是講述作者與一些精神患者之間的對話,從根本上了解所謂的精神患者的所思所想。作者期望透過此書讓讀者揭開表象,真正理解世界的本質。

《思維蟲子》一章講述的是一個十七歲的少年提出了一種絕對四維蟲子的生物,讓很多量子物理學者覺得費解。因為世界很多的量子物理學者研究都無法企及其深度,但是少年卻是感受到絕對四維蟲子的存在。但是少年在量子物理的考試中的表現卻令人失望。作者對其的'評價是,如果這個十七歲少年真的是天才,那肯定是未來的天才,但是卻不屬於這個時代。天才是有時代性的,而時代的變遷是有過程的,在變遷時總會出現一些“不合時宜”的人物。此章其實十分發人深省,歷史發展中,多少不合時宜的人在為了建造心中的城堡付出畢生的努力。常言道“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在歷史發展長河中都有其所處位置,看似不合時宜的人都有其歷史定位。

讀罷,我陷入了沉思,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性格。或許不貼合大眾的審美,或許不貼合世俗的眼光,又或許不貼合約定俗成的標準。但是我們都是單獨的個體,我們都是歷史的選取,所以我們絕不能妄自菲薄,不能隨波逐流,更不能遺世獨立。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34

每個人看待這個世界都不一樣,倘若能嘗試從別人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這是多麼幸運的事,本書是通過與“精神病人”的對話,讓讀者瞭解到,還有這樣一羣人,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方法,與普世的看法不一樣,也正是因為特立獨行的看法,那些所謂“瘋癲”的話語,才真正會觸發讀者對世界觀的思考,這是一個多姿多彩世界,不是因為看到了多姿多彩,而是因為有多姿多彩的思考和想象才多姿多彩。

在閲讀本書時,有個感觸,到底誰才是精神病?他們邏輯清晰、嚴謹,思維自洽,又能自圓其説,倒是沒有精神異常的我,開始懷疑是不是有精神方面的問題,懷疑從始至終都存在,有一章給予瞭解釋和説明,但懷疑變沒有減輕,解釋其實也是正確的,是這樣的:只要不傷害別人的`執著,都是不算精神病人,比如説,人有自己的愛好這是好事,當愛好上升到潔癖,大家也能忍受,也無傷大雅,但當潔癖上升到暴力的話,這肯定就是精神病患者,需要治療了。

其實,不管是愛好、潔癖或者患者,是因為他們有深深的執念,過度的追求,也許正是因為有了執念,才讓他們做出了非普通人認同的處理方式,他們往往很優秀,這也就是為什麼説,天才和瘋子僅僅一念之隔,而普通人為什麼無法做到如此優秀,是因為普通人學會了變通,學了原諒自己的不足,説白了,是放棄了追求,這到底是對,還是錯。

不管對與錯,當我們以正常人的角度來看這個羣體,而這個羣體也在審核着我們,他們對世界的見解,讓我覺得,世界大而不同,要允許有不同的世界觀,還要有接受和包容的心態,君子和而不同吧。

通過讀這本書,讓我有了一個思想上的造反、改過、完善的機會,也提升對世界觀的認知,感謝作者的努力和付出。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35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是一本記錄國內精神病人訪談的手記,這本書中開篇就寫了作者以精神病人為主題探討世界觀,也許你想説為什麼要找精神病人來探討世界觀呢?大概是因為正常人很少有人想過這個問題,也很少有人真正的願意面對這個問題,畢竟大家都在忙着掙錢、找老婆、升職……很少有人在乎這個世界到底是怎樣的?其實精神病人也有迥異的性格和行為方式,有喜歡滔滔不絕的,有沒事找事的,有沉默的,有拐彎抹角的',這點跟大街上的眾生相沒什麼區別,但是他們會做一些正常人不能理解的事和從沒有想過的觀點。他們的世界觀令人匪夷所思,他們以我們從未想到過的角度觀察這個世界,所以作者用了四年的時間和精神病人接觸,並在最後寫成了這本書。

這本書中寫了不同精神病人對世界不同的認識,在《四維蟲子》中,絕對四維生物可以先看到我們的死亡,再看到我們的出生,沒有前因後果,其實我很早就瞭解了∶時間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們,但是不僅如此,我認為這本書中還寫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在《雨默默的》中,寫的就是一個女孩在不帶黑色眼鏡架的時候,在外面能夠看到每天的顏色,不是天氣,而是每天的顏色,她説∶“灰色就是這天很平淡;黃色就是這天會有意外的事發生,不是壞事,也不是好事;藍色這色天肯定有很好的事情發生;而紅色則是最不好的顏色,且從來沒有失手過”。這是用科學無法解釋的事,不過在現在,也存在許多用科學無法解釋的事。

其實在這本書的最後有一句話令我感觸很深,“人生若只如初見”,我想假如你看完這本書,再看到這句話時,也許同樣會有很深的感觸吧!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36

機緣巧合讀了同事的這本書,看完的感覺有幾點:

1、記憶比較深刻的事件有學習古人閉關的那位,還有把世界比喻為果凍的那個,原因嗎?大概我是很認同的,我也覺得當自己真的閒下來遠離手機等一些東西,意識真的會有一些改變,這個結論就像是解釋了生活中的某些時刻,但具體的時刻我也記不起來了。而且我也特別認同《教父Ⅲ》中教父中風在醫院説的話,"我覺得我的頭腦現在變得聰明瞭,當我要死時我會變得絕頂聰明"。可能是當身體比較衰弱的時候我們的意識更能集中起來。再來是那個厲害的姑娘,她的那個理論我的理解是世界萬物都是有關係的,各種各樣的關係、抽象的現實的.....而我們的意識就是果凍裏的氣泡是指我們的意識還無法認識到全面,只是整體世界的'一部分(根據實踐和現有的科學技術認識到的),這個結論很好理解啊,就想象下我們的古人,他們那時沒我們的技術認識世界,所以就有了各種理論(針對各種無法説明的現象的假設),説不定現在的一些理論跟那時也是一樣的。

2、很佩服這些人,我指的是那些在某些領域有深入研究的一些人,應該説是佩服他們的執着、專注,像是四維蟲子、瑪雅文明的研究者、去過時間盡頭的教授等等,都是那種專注並有個性的人物,很欽佩。

3、再就是我自身了,我本身對這世界就沒有框定性的定義,因為我對這個世界還有好多不瞭解,所以了我其實跟作者一樣,希望對這個世界有個瞭解,很感謝作者能帶來這麼特別的角度去了解這個世界,很震撼也很有趣,相信作者是辛苦的(交流的對象其實挺可怕的)。受作者影響,我會繼續去探索這世界,以任何方面、任何角度、任何思路去思考,我會很感興趣能這樣去做!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37

書已經結束了,不過不得不説,過程中的故事,挺吸引我的。

書中,每一個所謂的精神病人,在我的角度,卻反而比正常人,更加執着,更加堅定着某些事物,大概也是如此,有些才會被正常人視作病人。

本書一開始,從對世界的看法,來漸漸導入,最後卻不知不覺中昇華到了人的存在,時空,存在的原因的探討。

影響深刻的有很多,挑幾個簡單描述一下吧,那個説作者是書中角色的,至今仍覺得他真的很聰明,找一個安靜的環境,來構築自己的夢想,雖然做法甚是不當。那些四維生物,泡沫世界,時空理論的病人,不得不敬佩他們的邏輯,層次,還有那個內心默默守護着,三隻小豬的故事的'患者,那個深刻體會,前生前世之境,如同無法逃脱的束縛的囚犯的,讓人惋惜的病人,還有對妻子的那份真摯的情感,不由得讓人心生敬意。

或許,我們真的太過於,去否定,去質疑,去不屑一顧,不相信,不去接受新事物。狼孩的事件,以及對其的思考,真的驚醒了我,原本只是作為一個局外人,想要枉自去希望他迴歸社會,卻沒能發現他身上,已經發生着重大變化,而他卻因此接受各種檢測,被當作了實驗對象。意識真的很強大,甚至可以決定你身邊的一切,當然前提是你足夠渴望,不對以及屈服!

最後要説的就是作者了,不太想去質疑,或者挑刺什麼的,畢竟出版成一本讀物,肯定是要經過處理,編排的,也正因如此,小説,故事,不是才會有高潮,以及那旁人期待,或是令人扼腕的結局嗎?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意志力,想到什麼就去付諸於行動,其淵博的知識面,以及朝生暮死的那種活法,才最大限度上讓我們瞭解到了形形色色的世界嗎?

今生只若、初見。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38

當愚昧成為主流,清醒就是犯罪。——薛之謙

這本書是一本從精神病人的角度看世界的書,我用了短短几天的時間看完了這本書,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無論是從《四維蟲子》這一章的“時間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們”;還是在《真正的世界》這一章的“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雲的眼睛去看雲,用風的眼睛去看風,用花草樹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樹木……用人的眼睛去看人。

有一天你認為我瘋了,其實是你瘋了”;又或者是在《最後的撒旦》中那位病人聲嘶力竭地咆哮:“我信奉惡魔,那又怎麼樣?自甘墮落算什麼?我的存在,就是為了證明光明的存在,我不存在,沒有對比,也就沒有光明……你們都是神好了,我甘願做惡魔,就算你們全部選擇光明,為了證實你們的光明,我將是最後一個撒旦。這!就是我的存在!”以及類似這些的所有都讓我感到震撼。儘管從整本書的一開始,作者就告訴讀者,千萬不要對號入座,也不要深想精神病人們的説過的話,但是我仍然把自己的思維帶入到了故事當中。

我們看到的世界究竟是不是我們看上去的世界?我們究竟要用什麼樣的眼光看這個世界?我們究竟要用什麼樣的思維思考事情?天才究竟是什麼?瘋子又是什麼?如果有人發現了真理,是不是也要被關起來當做精神病人?無數發現真理的人都曾經被世人唾棄,所以這個世界的主流到底是什麼?如果我們是瘋子,那麼誰是正常人?

作者從頭到尾描述的觀點大概是“永遠不要用你的思維評判別人的對錯”。我感謝自己的學識不夠豐富,讓我沒有資格做這些高智商精神病人;我也很感謝自己的懶惰讓我不去思考的太深。

如果有天你看到我瘋了,其實就是你瘋了。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39

這幾次我們的語文閲讀時間,一直在看《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書中的各個故事始終貫穿一個觀點,那就是:我們不理解的東西,不要輕易下定論。這本書的作者所探尋的,是這個世界真實的面貌。他以為,人類迄今為止所瞭解的`世界,不過是盲人摸象,只不過,盲人依舊是盲人,即使再怎麼摸,他想象中的大象也許就只是一堵牆或一根舊麻繩罷了。人類也有自己的思維侷限,但突破常規的思維——或者病態思維,也許可以突破困境。從本質上説,生物體是一個病變的過程,思考的病變,很難説不是另一種病變。

精神病人和我們眼中的世界不同,但其中一些精神病人確實有過人之處,可能就像書中講的與時代脱軌的人們,思維超前,與我們格格不入,有神奇的“四維蟲子”,也有為了她而去犯法,不惜變成精神病的……他們的想法太奇妙了,有些甚至有嚴密的邏輯,讓你不得不相信。當然還有一些很難理解的精神病人,以為自己是飛機,每天在草地上伸開手飛奔,居然還有人以為自己是炸彈也跟着一起跑。哈哈哈,真的很奇妙。

其中最敬畏的是一個試圖還原瑪雅文明的人,他本為公務員,一天放棄了自己的一切,去研究瑪雅文明,從零起步,邏輯嚴密,並且有理論支撐,真的很佩服,比專家都專家,當今時代,如不是一個精神病誰會放棄自己的一切去因為興趣研究自己喜歡的東西,這個時代牽扯太多了,紅塵滾滾,功名利祿,羈絆難行。

看完這本書,回顧自己,也有類似的經歷,站在一個高度去審視自己,總覺得自己會被帶跑偏。書中的一些故事讓我接觸了一些從未涉足的知識,開闊了我的知識面,感到自己的知識是多麼的少,對未知是多麼的敬畏,甚至是害怕,人是多麼的渺小。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40

在不斷地思考,不斷地發現中,思維碰撞出的火花在狹隘的空間和時間中流淌。即使在書中他們是一羣瘋子。

這個世界好像有點問題,卻找不出問題在哪兒。瘋子,是在尋找世界,奇妙而詭異的發現,成就了他們的天才。不同尋常的感受,獨到的眼界,是他們的不同所在,因此也被視為瘋子。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或許瘋子和天才只是一線之隔,那些被關在醫院裏的人,他們心中或是眼前的世界與我們不同,或許是陷入了思維的歧途,打開了思維的後門。

可是如果我們仔細的傾聽,詳盡地體味,順着他們思維的腳印,翻過思維的城牆,會發現他們的世界是一個奇妙的空間,他們的“瘋言瘋語”卻有像真是的理論。"異能追隨者“,時間盡頭,超級進化論,這些看似不可思議的想法,卻又是在科學的.基礎之上推導出的。

人是個奇怪的東西,大腦皮層賦予我們思維和學習,我們也思考,糾結過這個更為神奇的世界。只是我們往往沒有打破慣性思維,就像從眾心理,平常和傳統地思考,每天按部就班,在這個數字世界兜轉。“瘋子”們苦苦追尋的或許就是世界的定義,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沒有確切的定義。佛説這是六首之一,上帝説這裏是天堂和地獄的戰場,哲學説這是無窮的辯證迷霧,物理説這是基本粒於堆徹起來的聚合體………

雖説思考是一種正常行為。但在我們的生活中談這種有些高深的問題似乎又有些可笑,我們的生活也並涉及這些複雜的糾結,只有學者才會關心撲朔迷離的世界和真理,對我們來説這裏就是人間。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41

全書以對話的方式敍述作者與一個個“精神病人”的交流故事。每翻起書本,自己就彷彿變成了作者,對面坐着“精神病人”,我們在溝通,在對話。

書中曾多次談到角度的問題,每個人所看到的、理解的世界僅僅是自己的那個世界。更多更多的世界需要我們去看,去探索。

我在你眼中是瘋子,你在我眼中也是瘋子,到底誰才是瘋子?

書讀一半,裏面介紹的.大部分“精神病人”其實都是在某一方面有着異於常人的偏執和痴迷,類似於“走火入魔”。他們都有着一堵屬於自己的完整的且不可攻破的牆。

花了兩天空閒時間急切地將這本書看完了,好像有很多感覺,也不知從何表達。世界上存在着許多未知,我們都無法理解、相信,就像古代的人無法理解現代的生活。

類似一個沒有邊際的容器囊括着所有,我們稱之為世界,我們也在這個容器裏以某種方式一直存在着。人類幻想着永生,永生之後呢,可能就是毀滅。

人生總要有點樂趣或執着,不然,人生不就太沒有意義了嗎?

偶爾一個人的時候,或許是在夜晚躺在牀上的時候,會突然想到死亡,會想到死了之後。沒有感覺、沒有記憶、什麼都沒有,一切都是虛無的。那個時候會感到極度的恐懼與悲哀,會懷疑人生的意義和追求,從死亡那一刻起,世界上的一切對你來説都沒有關係,反正你也感覺不到。

幸好,這種恐懼和虛無只是暫時的,我依然會想到我的親友、類似我的每一個人、會感受到世界給予的美好。

每一個人都會死去,或許每個人都會害怕,但是又怎樣,我們的存在只限於當下的一刻,過去的你不存在,未來的你也不存在,你的思維,想象,一切也只存在於此刻。活在當下或許就是人生哲理,隱忍和低調或許就應該是人生的處事原則。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42

“左邊的天才,右邊的瘋子”是我讀得最多的書。起初,我經常向朋友推薦這本書,但當我瘋狂地閲讀這本書時,各種各樣的不安侵襲了我。就像烏雲籠罩着城市一樣,我無法呼吸,幾乎窒息,這讓我感到害怕,除了輟學別無選擇。然而,最近當我再次拿起這本書時,我的心情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的大腦像頓悟一樣打開了。思想在我指尖流動,紙頁在舞動,快或慢。

左邊的天才,右邊的瘋子是關於作者與一些精神病人之間的對話,以便從根本上理解所謂精神病人的思想。作者希望通過這本書,讀者能夠揭開這個世界的面目,真正瞭解這個世界的本質。

一章“思考的蟲子”講述了一個17歲的男孩,他提出了一種絕對的四維昆蟲生物,這讓許多量子物理學家感到困惑。因為世界上許多量子物理學家無法深入研究,但青少年感覺到絕對四維昆蟲的存在。但青少年在量子物理考試中的表現令人失望。作者的評價是,如果這個17歲的人真的是一個天才,那麼他將來一定是一個天才,但它不屬於這個時代。天才具有時代特徵,時代的變遷有一個過程。在變化過程中,總會有一些“變化”;不合時宜人物。這一章其實很發人深省。在歷史的.發展中,有多少不合時宜的人一生都在努力建造心中的城堡。俗話説:";我生來就是有用的“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似乎不合時宜的人也有自己的歷史位置。

讀書後,我陷入沉思。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個性。也許它不符合公眾的審美觀,也許它不符合世俗的願景,或者它不符合合同規定的標準。但我們都是個人,我們都是歷史的選擇,所以我們不能貶低自己,隨波逐流,更不要説保持獨立。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43

這本書我記得很久之前買的,翻了一下購物車是16年10月下單的,買後看了大概三分之一,有點瘮人,就沒繼續看了。買之前不知道是講的什麼,以為是天才少年,思維奇特之類的,看後簡單總結,是一本以對話形式寫精神病人的書,這本書看一遍就好。

當時火爆的原因應該是:一這是寫精神病人的;二是可能挺多人找到了共鳴。內容應該是真實案例,有當事人驚悚的回憶,或者是殺人經歷,這點讓人有點害怕。

但整體看完你會思考,他們中的有的人真的`是精神病人嗎?還是隻是思想偏執,有點死心眼兒,在追求答案、刨根問底的過程中迷失了自己?其中有的確有病的,但那種高級知識分子,怎麼最後也認為自己是病人了呢?因為他們在探尋結果時,找不到答案了嗎?還是發現自己的答案超出常人認知了,這種獨特的思維顯得有點格格不入,然後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有病?

這些病人裏也有作者佩服的人,無論從知識的淵博程度,還是理智的邏輯分析能力,無論是涉及物理學還是社會學、哲學,有些人完全有一套自己的思想體系。你不能説他們不對,而是我們未知。

不止一個人告訴我,看問題要看本質,不能只看表面。遇見事情時,有多少人能停下來思考一下,認真的研究本質?

作者後記裏有一段經歷我覺得特別好,開始是對詩詞感興趣,然後瞭解詩人時代背景,怎麼寫出的詩,接下來同時期的世界上發生了什麼事,又從政治、人文、經濟、宗教多方面綜合瞭解,自己的思想價值體系和對世界認識的一個架構無形中就形成了。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44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是一本記錄國內精神病人訪談的手記,這本書中開篇就寫了作者以精神病人為主題探討世界觀,也許你想説為什麼要找精神病人來探討世界觀呢?大概是因為正常人很少有人想過這個問題,也很少有人真正的願意面對這個問題,畢竟大家都在忙着掙錢、找老婆、升職……很少有人在乎這個世界到底是怎樣的?

其實,精神病人也有迥異的性格和行為方式,有喜歡滔滔不絕的,有沒事找事的,有沉默的,有拐彎抹角的,這點跟大街上的'眾生相沒什麼區別,但是他們會做一些正常人不能理解的事和從沒有想過的觀點。他們的世界觀令人匪夷所思,他們以我們從未想到過的角度觀察這個世界,所以作者用了四年的時間和精神病人接觸,並在最後寫成了這本書。

這本書中寫了不同的精神病人對世界不同的認識,在《四維蟲子》中,絕對四維生物可以先看到我們的死亡,再看到我們的出生,沒有前因後果,其實我很早就瞭解了∶時間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們。但是不僅如此,我認為這本書中還寫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在《雨默默的》中,寫的就是一個女孩在不帶黑色眼鏡架的時候,在外面能夠看到每天的顏色,她説∶“灰色就是這天很平淡;黃色就是這天會有意外的事發生,不是壞事,也不是好事;藍色就是這天肯定有很好的事情發生;而紅色則是最不好的顏色。她的判斷從來沒有失手過”。這是用科學無法解釋的事,不過在現在,也存在許多用科學無法解釋的事。

其實在這本書的最後有一句話令我感觸很深,“人生若只如初見”,我想假如你看完這本書,再看到這句話時,也許同樣會有很深的感觸吧!